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神经因素影响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神经因素影响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8・(总758)
中医正骨2009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综
述・
神经因素影响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陈龙1,王昌兴2,董黎强2
(1.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
310005;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5)
关键词伤口愈合去神经支配P物质神经因素综述文献
创面愈合是指外伤或其它病变破坏造成组织损 伤后,局部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此过程 一般分为三期:炎症反应期、细胞增殖期、基质重建 期ll J。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再生与 修复的过程,受到全身及局部诸多因素,如氨基酸、维 生素、微量元素及血供等的影响拉J。随着生物工程和 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因素在 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大量研究提示:创伤愈合过 程中,伤口失神经支配后伤区面积将进一步增加,挛 缩受到限制,造成愈合障碍。人类皮肤中各种组织及 细胞的屏障、代谢、免疫等生理功能,都与神经的支配 有一定的关系∞J。现将神经因素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综述如下。
中,毛细血管的修复与再生扮演着重要角色。新生毛 细血管是肉芽组织的重要成分,影响着其他组织和细 胞的修复。大量研究证明,CGRP、VIP、SP均可刺激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诱导新血管的发生。SP直接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内NO合成酶活力升 高,细胞内NO生成增加介导了sP对血管内皮细胞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医正骨2009年10月第2l卷第10期
(总759)・19・ 增殖的上调效应啪]。CGRP与内皮细胞的CGRP受 体结合能增加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及DNA合 成,且CGRP的内皮细胞增殖作用与细胞内cAMP有 关旧1|。NGF作用于真皮微小血管内皮细胞(human

神经肽K物质对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神经肽K物质对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a n d TGF. 仅。I L. 1。I L 6。 TNF 仅 l e v e l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 At l a s t ,t h e p r o mo t e d e f f e c t o f s u b s t a n c e K o n I J 9 2 9 c e l l s i n v i t r o a s we l l a s t h e i n hi b i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s u b s t a n c e K a n t a g o n i s t we r e me a s u r e d:Re s u l t s:Th e
王 晓 辉 ,方 勇 , 倪 涛
( 上 海交 通大学 医学院附属第 三人民医院 , 上海 2 0 1 9 0 0 )
[ 摘 要 ]目的: 研究神经肽 K物质对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烫面创伤模型, 检测
小 鼠创面 K物质含量 ; 将小 鼠分 为 3组分 别对 小 鼠创面给予 K物质 、 K物质拮抗 剂和生理盐水 , 用药第 5 、 9天后
分别进行创面愈合率 、 组织病理学分析 , 检测转化 生长因子 ( T G F 一 仅 ) 、 I L _ 1 、 I L - 6和肿瘤 坏死 因子. ( T N F 一 0 【 ) 浓
度, 并体 外测定 K物 质对小 鼠成纤维细胞 L 9 2 9增殖的影响 。结果 :在小 鼠创伤模型中 K物质含量 为 1 5 5 n g / g ,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s u b s t a n c e K i n w o u n d t i s s u e wa s 1 5 5 n g / g ,w h i l e i n n o m a r l t i s s u e wa s o n l y 1 2 7 n g / g ;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一、疾病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而不自知。

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

- 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溃疡和感染。

- 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足部的微小创伤、溃疡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加重病情。

- 其他因素:如足部畸形、不合适的鞋子、外伤等也可诱发糖尿病足。

2. 发病机制- 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使患者对足部的创伤、压力等刺激不敏感,容易发生损伤。

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

- 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障碍,修复能力下降。

同时,缺血缺氧还可导致局部组织酸中毒,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 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同时,高血糖还可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影响创面的愈合。

- 感染可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加重,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 等,这些炎症介质可进一步损伤组织细胞,抑制创面的愈合。

三、临床表现1. 早期症状- 足部感觉异常:患者可出现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蚁走感等感觉异常。

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

- 皮肤颜色改变: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患者足部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绀或暗红色。

- 温度变化:患者足部皮肤温度可降低或升高,与周围皮肤温度不一致。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
细菌 。Fyb r 等 的动物实验证 实 , rk eg 在使用 V D治疗 的伤 S
口每 克组 织 含 菌 量 比对 照 组 明显 减 少 。




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发现 , 糖尿病足 患者在血糖 控制 良好 后, 早期 清创 , 除 已经 坏疽 的足趾 , 截 切开 窦道 和脓腔 , 彻底
等 肉芽组织覆 盖 良好 后 再行 植 皮手 术 , 可 以取 得 良好 效 也
果。
本组 中 2 0例患 者经 早期 清创 , S V D结 合 自体刃厚 皮 移
植 较好地修复创 面 , 患者足 部外 观和 功能得 到 了恢复 , 降低 了截肢和致残率 。另外 1例患 者 B超显示 双下 肢 动脉 粥样 硬化 , 患侧胭动 脉 、 足背动脉严重 闭塞 , 经多个疗 程 的负 压治
神经营养血 管皮瓣修 复足背部 、 部深度烧伤 l 例 , 踝 5 术后效 果满意 , 现报道 如下 。
1 .皮瓣设计 : 隐神经 的体 表投 影 即股骨 内上髁 后缘 以 至 内踝前缘连线 为皮瓣 的轴线 , 以内踝上 5~ m为皮瓣 旋 7c
转点 , 根据 受区大小 、 位 、 部 形状 在近侧标 记 出皮 瓣 的轮廓 , 使其面积大 于受 区面积 1%左右 , 0 中线位 于轴线 上。皮瓣蒂
DO :0 3 7/ maji n 17 -40 2 1 .4 0 1 I1 .8 7 c ..s . 639 5 .0 10 .2 s
部宽约 3— . m。 3 5c 2 .手术操作 : 清创 , 除创 面坏死组 织 , 清 咬除变 性 、 坏死
作者单位 :7 0 5 南阳 , 4 36 南石医院烧伤整形科
大 隐静脉、 隐动 脉 , 性切 断 隐神 经 。再 切 开皮 瓣 周 缘 , 锐 以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

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

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

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

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

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

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

1 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 活 , 创 面封 闭( 典 型病例 见图 1 ) 。 皮瓣 最大面积 1 6 e m X 9 e m, 最小 6 e m X 4 e m。随访半年至 1 年皮瓣质地 良好 , 厚度适 中 , 外形及 功能较 为 良好 。1 6例患 者在 3个月 内均有腓肠神经分布区感觉缺 失 , 主要是 足外侧 区感 觉麻木 , 3个月后恢复正常 。1 4例供瓣 区行植皮 治疗 , 2 例供瓣 区直接缝合 , 术区全部 I 期愈合 。
尽可能勿使髓腔暴露。清扩创后术 区用无 菌清洗 溶液 ( 过氧 化氢 、 生理盐水 、 碘伏 、 生理盐水 ) 依次进行创 面冲洗 , 以每秒 1~ 5 m L的流速反复 冲洗 , 总量约 2 0 0 0 m L 。 3 .皮瓣切取 : 根据小腿皮肤缺损 的部位及 大小 , 按“ 点、 线、 面、 弧” 的原则设计皮瓣 … 。沿胭窝中点至跟腱 与外踝 连 线的 中轴线的顶端切开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 , 探查小 隐静脉 及腓肠神经。于皮瓣远端结扎小隐静脉 、 腓肠神经及其 营养
讨 论
埃希菌 2例 , 鲍曼不动杆菌 1例 , 肺 炎克雷伯杆菌 2例 , 铜绿
假单胞菌 4例。
二、 手 术 方 法
1 .术前准备 : 术前纠正 2例 患者全身 营养不 良、 水 电解
质紊 乱 等 状 况 ; 纠 正 贫 血 和 低 蛋 白 血症 1例 , 使 白蛋 白
3 O L 以上 , 血红 蛋 白 9 0 L以上 。完善 创面 的细菌培养 , 术前均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 感染 治疗 , 为手术治疗提供 良 好的平台 。 2 .创面处理 : 清扩创 的 范围需 将创 缘周 边萎 缩 、 变薄 、
小腿难愈性创 面在 临床上较为常见 , 慢性难 愈创 面 目前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影响伤口愈合 的因素
课程内容
伤口愈合的过程 影响愈合全身因素 影响愈合局部因素
伤口愈合概念
➢ 是指由于致伤因子的作用造成组织损伤 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 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 基础是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以及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 细胞)等的一系列生物学过程。
时间 非感染渗液有自身滋养作用 自溶清创作用:有生长因子和蛋白溶解酶 运送白细胞,有利巨噬细胞的运动 尽可能保留非感染的渗液
伤口感染
过多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细胞的坏死,阻 碍伤口愈合的过程
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的原因是胶原蛋白代谢紊 乱
粒细胞吞噬细菌后,释放的蛋白酶和氧自由 基可破坏组织,使胶原溶解多余沉积
致血供不足药物ຫໍສະໝຸດ 用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生
长因子不足,抑制代谢,创面胶原积累 减少
类固醇药物:阻止蛋白水解酶及
促炎症反应物质、抑制炎症反应
抗炎药物:抑制愈合过程的炎症期
心理状态
相关研究表明,有心理应激的伤口组比无心 理应激的对照组,伤口愈合的时间有明显的 差异。
强烈的心理反应和负性心理可导致儿茶酚胺 释放。微血管收缩,伤口局部血供减少。
局部过度肿胀
伤口基底部及周围皮肤的水肿,使得伤 口及周围组织受压,血流受到阻碍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伤口组织细胞的 排泄废物
导致伤口扩大,使伤口愈合的速度减慢, 尤其是四肢
局部受压摩擦牵拉
术中过度牵拉 皮瓣分离不当 伤口包扎过紧 术中止血不彻底
无效的血纤维蛋白分解
血纤维蛋白是凝血过程的反应物 血纤维蛋白没有分解覆盖伤口 阻碍氧气、营养的输送 抑制细胞内皮废物的排出

创面愈合

创面愈合

1.1 皮肤的正常结构皮肤,包括其附属结构如毛发、指甲、皮脂腺以及汗腺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在成年人,平均来说,全身皮肤面积约有7600平方厘米,占整个体重的15%,而且约有1/3的循环血量是供应到皮肤的(Vn De Grff, 1986)。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也不尽相同,从最薄的0.04mm(眼睑部)到最厚的1.6mm(手掌及脚掌部)。

v pH值在4.2 - 5.6之间(Brynt, 1987)。

皮肤是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防止环境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以及自身体液的丢失。

同时,皮肤也具有感觉、交换以及体温调节等作用。

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皮肤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年龄、种族和文化背景等。

因此,可以说,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组织结构上,皮肤由外至内可以分为三层,即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以及皮下组织(Hypodermis)。

I 表皮层(Epidermis)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厚度约0.04mm,不含血管,其营养是靠基底层细胞供给。

在显微镜下,表皮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底开始依次为:,基底层(Strtum germintivum)b,棘细胞层(Strtum spinosum)c,颗粒层(Strtum grnulosum)d,透明层(Strtum lucidum)e,角质层(Strtum corneun)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这一层是皮肤发挥保护功能的重要保障,而且这一层的细胞会不断地脱落,同时,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向角质层推移,补充脱落的细胞,这个过程正常情况下约需28天。

这一时间称为更替时间(Turnover time)。

这一时间常常在皮肤病理状态或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皮肤疾病,如皮肤橡皮样病变等。

上皮细胞这种分裂增殖与移行能力是创面愈合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

II 真皮层(Dermis)该层可分为乳头状层(Ppillry lyer)和网状层(Reticulr lyer)二层。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是医学领域最古老的问题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创伤修复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更新和更高的阶段。

人体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很强的抵抗疾病和修复创伤的潜力,发生创伤后,机体会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损伤组织通过再生或增生而得到修复。

但是,这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常常受到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甚至干扰。

下面就影响创面修复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局部因素1.1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是导致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1],主要是由于感染区中性白细胞吞噬细菌后,释放的蛋白酶和氧自由基可破坏组织,使胶原溶解超过沉积,引起创面延迟愈合。

感染存在时,细菌和炎症细胞增加了氧和其它养料的消耗,纤维母细胞代谢受损,而且感染后渗出物多,加大了创面局部张力,常致伤口裂开。

同时,伤口感染后的大量内毒素、外毒素和蛋白水解酶的综合作用引起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及自由基损伤,致使组织水肿出血、脓性分泌物增多及蛋白质水解,使肉芽组织生长充填伤腔变慢或因肉芽的过度增生严重影响上皮形成,影响创伤修复的速度[2]。

1.2 缺氧、低灌流量:良好的血运是创面修复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丰富的局部血液循环,既能保证创面修复所需要的营养和氧,也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控制局部感染。

经研究结果发现,创面胶原含量和创面强度,与创面组织氧张力及组织灌注呈正相关。

1.3 过早活动:固定的体位对于骨、神经、血管、肌腱的修复非常重要。

邻近关节的伤口过早活动容易加重炎症过程中的渗出反应,加剧局部肿胀,影响供血,而且新生肉芽组织非常脆弱,牵扯易致损伤出血,影响纤维母细胞分化和瘢痕组织的形成[3]。

2 全身因素2.1 年龄:老年创伤者较年轻人伤口愈合缓慢,这与许多因素有关。

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人的成纤维细胞移行能力差,其特点为细胞支架肌动蛋白结构破坏,整合素α2β1的功能降低[4]。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一、创面修复的概念创面是机体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发生的皮肤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根据创面的愈合时间,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

有关急性/慢性创面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急性创面指自创面形成2个星期内的所有创面。

之后,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创面愈合时间超过2个星期,这时的创面称为慢性创面。

由此可见,所有慢性创面都是由急性创面发展而来。

常见的急性创面有:手术切口(surgical incision)、皮肤擦伤(abrasion),烧伤(burn)、供皮区(donor site),常见的慢性创面有:压疮(pressure sore)、下肢血管性(动脉性/静脉性)溃疡~(leg ulcer)、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以及其他难愈合创面。

创面一旦形成,机体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后动愈合过程进行修复。

然而不同的创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愈合过程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创面愈合的不同方式。

根据创面损伤的深度,可将创面分为三种:①I类创面——表皮性损伤,损伤仅限于皮肤的表皮层,表现为表皮剥脱。

当创面较小时,其愈合是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分化后向上移行而实现的;如创面较大,则愈合是从创周健存的基底细胞开始分裂、增殖来启动愈合过程的。

通常于伤后2~4日即可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故这类创面的愈合也相应地简单。

②Ⅱ类创面——真皮性损伤,损伤较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

③Ⅲ类创面——全层性损伤,损伤深达筋膜、肌腱或肌层,常伴随着血管、神经甚至骨骼的断裂。

二、创面治疗的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长期与自然环境做艰苦斗争的历史,在各种生活、生产实践中,人们随时有可能发生创伤。

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创面组织中表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创面组织中表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bt c】 Te n a s d a c f e a nr ot f t ( G )p m t on s e A s at r h i lt yhs o i d ht e e r h a o N F r o s udts s a m u nr t v g w cr m o ew iu

7 ・ O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O 1 2l 年第 6卷第 4期 Q面J/ie ea dWon 崦 ( e E fn nr pr n ud} t R ia 日帆 & o i

综 述 .
神经 生长 因子在糖尿病足创 面组织 中表达相关性的研 究进展
李炳 辉 高瑞 超 籍胤 玺
o c nea eh oo y u a 3 0 7 C ia fS i c n Tc n l ,W h n4 0 7 , hn e d g
C rep n ig a to :J i—i mal ii u2 0 @ sn . o orso n uh r lYn x ,E i:l n d b gh i0 6 ia c n
证 实 N F可 以通过调节 V 管形成 的主要过 程 , 在伤 口愈 合和组 它 织再生过程 中起着 重要 的作用 , 与人 体正 常 的生理 活动 , 参 而且血管生成也是 很多病 理情 况 的重要标 志 。Ld等 研 a
究发 现 血 管 内皮 细 胞 产 生 并释 放 N F的 同 时 , 可 表 达 G 还 N F的 高 亲 和 受 体 Tk 和 低 亲 和 受 体 P 5 a t e a G rA 7 。C na l rl
【 e od】 Dae sot Nr ot f t ; on e i K yw rs i t o; e e wh a o W udhan b ef vg r cr l g

伴有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的修复

伴有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的修复

修复术 、 同侧 阔筋 膜 张 肌 肌 皮 瓣 修 复 术 和 带 蒂 股 前 外 侧 皮 瓣 转 移 修 复 术 3种 皮 瓣 修 复 的特 点 、 术 注 手
意 事 项 及 预 后 。结 果
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 中 2例人工 管 外露 的患 者 , 后皮 瓣下 间断性 炎性 渗 出约 1 月后 创 面愈 其 术 个
同侧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 复 , 皮瓣具 有血管 蒂恒定 , 作安 全可靠 , 或 3种 操 皮
瓣抗感染能力强 , 皮瓣 质 地 与 受 区 相 近 的特 点 , 修 复 髂 腹 股 沟 区创 面 的 最 佳 选 择 。 是
中华 损伤 与修 复杂 志 ( 电子版 )O 1 2l 年第 6卷 第 3 CiJIixf p ad 期 h na e击 n n t {

( c n di )u 2 1 ,V l ,N . Hem l Eio Jm 0 1 o 6 o3 t c tn
・5 ・ 1
( ) 4 5 4 4 6 :7 - 8 .
王伟 张志新
【 摘要 】 目的 质量 。方法
潘 月海
探讨伴有股神 经 、 m管外 露的髂腹 股 沟区创 面 的治 疗方法 , 高此类 创面治疗 提
回顾 6例伴有股神经 、『 【管外露的髂腹股沟 区创 面患者的治疗过程 , f 【 分析对侧胸脐皮瓣
本 组 6例 患 者 , 据 创 面 的位 置 及 局 部 帆 管 重 建 情 况 施 行 不 同皮 瓣 修 复 术 , 根 术
( 文 编辑 : 静 ) 本 安
刘双明 , 赵如 清 , 文辉 , 延 长血管蒂的腓肠肌 内侧 头肌 瓣游 离移 植修 复胫前 大面积 软组 织缺损 [/ D] 中华损 伤 与 张 等. JC .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糖尿病足溃疡成为慢性创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下肢截肢的因素之一,糖尿病足溃疡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花费高,治愈困难,给我们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甲壳素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特别对于慢性创面(例如糖尿病足创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研究证明表皮生长因子(EGF)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关键词:糖尿病足表皮生长因子创面愈合糖尿病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代谢疾病[1-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问题中,严重后果是足溃疡和截肢。

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溃疡,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时都有坏疽,合并感染者占20%-50%。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1)糖尿病患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增厚,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导致血管炎症,这些原因,会导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产生闭塞现象,导致血液供给严重缺失,器官营养不良、代谢不畅,如果身体组织器官长处于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器官司坏死,这种状况在足部发生的尤为严重,形成足部坏死。

(2)血管损伤和闭塞,还会使神经组织营养缺乏进而损伤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受损后可引起局部感觉障碍,容易导导致烫伤和磕碰伤,这些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感染,伤口会迅速扩展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包括:(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DF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神经病变多呈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甚至感觉缺失,使患者对温度、疼痛、压力等的保护觉减弱或者丧失,在有烫伤、异物、创伤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缺失保护觉的足就会发生足部溃疡。

去神经支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去神经支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Ho p tl S n Y t s n U i est , a g h u 5 o 8 , h n s i , u a - e n v ri Gu z o 1 o 0 C ia a y u
C r sodn t r Q a- a E a : i ah i yho o c or p n i a h . I h o hi m i q ho a@ ao. n. e g u o" S , l s c n
舒斌 祁 少海 黄勇 赖文 毛任 翔 谢举临 徐盈 斌 刘旭 盛 李 霞
【 摘要 】 目的 通过制备去神经支配大 鼠创 面模 型, 观察去神经大 鼠创 面愈合率 、 创面血管和皮 肤增殖改变情况 , 为去神经创面愈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切断s 大鼠胸9 D ~腰 1 右侧脊 神
t . Re u t h o n so o t l ru n x e me tl r u r o l tl e n 3 d a d 4 e i me s l T e w u d f n r o p a d e p r n a o pwe ec mp eey h a o r n t we k s c og i g l h
r s e tv l .Epi l ain o o to o p a pe e a le d f se a x rme t r up e p c ey i t i to fc n lg u p a d e ira a trt n e pe he z r r r r n h i n a go ,wo nd h ai g l u e n l
经 , 模 后 在 背 部 对称 制作 两个 直 径 为 1 造 . c 圆形 创 面 , 别 观 察 两 侧 创 面 愈 合 时 间 、 面大 体 和 组 0 m的 分 创

皮肤感觉神经与创面组织相互作用的研究

皮肤感觉神经与创面组织相互作用的研究
e f f e c t i v e l y.
【 K e y w o r d s 】 S k i n ; Wo u n d h e M i n g ; N e r v e i f b e r s 皮肤 中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 , 感觉神 经对皮肤修 复与再
生 的影响近年来 已受到 人们 的高度重视 。现对皮 肤感 觉神 经在创伤修复过程 的各种作用机制和研究进 展进行综述 , 以 p e p t i d e , C G R P ) 、 神经激肽 A、 神经丝 蛋 白、 神经 特异研 究皮 肤感觉神经 、 显示神经末 梢最 常用 的标志 物 ; S P、 C G R P存在 于疼痛感 觉和轴 突反射无髓感 觉神经 中 , C G R P通常作 为感 觉神经的标志物 ; 神经 特异烯 醇化酶 存在 于感觉神 经 , 但 比 较少 , 并且大多位于表 皮基底 ; 表 皮层 的感觉神 经标 志物还 包括瞬时受体 电位香草 酸亚 型 1 , 其 主要表 达于表皮 C神经
s c a n n i n g e o n f o c a l m i c r o s c o p e , L S C M) 是在荧 光显微镜 成像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A b s t r a c t 】 C u t a n e o u s s e n s o r y n e r v e i f b e r s c a n r e g u l a t e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r e s p o n s e ,
1 8 6 8年 , L a n g e r h a n s用 C o h n n e i m S 金氯化物法 染色最早 描述 了表皮 内神 经 的存 在。此后 又先后 有学者应 用 了亚 甲

性激素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性激素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性激素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和进展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颇多,其中性激素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老年患者延迟创面愈合的发病人数亦日益增多。

而老年男性患者急性皮肤损伤的愈合速度明显慢于同年龄的女性患者,且更容易转变为慢性溃疡的研究提示,内源性性激素对创面修复主要起重要作用,在组织修复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同性别之间的愈合能力存在差别,其中女性创面愈合的能力较强[1]。

若绝经后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创面愈合的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2]。

动物实验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Blankenhorm 等[3]研究发现,雌性鼠的愈合速度较雄性鼠快,各类数据表明,性别可能影响哺乳动物的创面愈合过程。

进一步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炎症反应,再上皮化,血管发生,基质沉积和组织重建等环节对皮肤愈合产生影响[4]。

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强皮肤的愈合能力,局部应用雌激素不仅加强女性也加强男性患者创面愈合能力[5]。

Merlo等[6]认为长时间应用雌激素确实可以刺激细胞增殖,但对细胞迁移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几个小时内。

选择性激活雌激素-β受体能在不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的前提下有效刺激创面愈合。

这都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在创面愈合中发挥作用。

雄激素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性激素,同样对创面愈合有一定作用。

临床观察中发现,青年患者、老年男性患者及接受HRT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当循环系统中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创面愈合速率加快[1]。

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去势或阻断雄激素受体也可以加速创面愈合[7-8]。

在老年女性患者,雄激素高水平可以减弱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9]。

因此,有个别学者认为,创面愈合的时间与雌激素及雄激素的水平并没有非常强的相关性[1]。

本文通过对雌雄激素与创面愈合文献的回顾,希望加深人们对性激素与创面愈合相关关系的理解,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机制,并以此促进老年性创面难愈问题的解决。

Hsp90α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作用研究进展

Hsp90α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作用研究进展

Hsp90α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作用研究进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简称慢性创面,系指临床治疗4~6周以上的难愈合或不愈合创面。

多由静脉曲张、糖尿病、动脉炎、动脉硬化、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引起。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的人口被持续性的创面问题所困扰,约5%的医疗费用花费在创面修复上。

在美国,每年在慢性糖尿病创面愈合治疗方面的费用已超过250亿美元[1]。

而我国,据统计仅糖尿病所致慢性创面患者就达4 000万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下肢静脉溃疡等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难愈性创面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2];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这将发展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索创面愈合机制及寻找一种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局部炎症反应阶段、细胞增殖分化阶段和组织塑形重建阶段。

创面愈合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一个动态有序且复杂的过程,但在各种系统或局部因素作用下,这种有序的过程被破坏,导致了慢性难愈创面的发生。

造成此种破坏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①营养不良;②组织灌注不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③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④糖尿病;⑤细胞衰老。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创面修复能力被削弱,而以损伤因素为主导,最终导致了难愈创面的形成。

1 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方面,临床上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方法。

19世纪初发明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 AC)至今仍为临床所用,但该治疗方法的禁忌证广泛,治疗效果也存在较多争议[3];创面应用敷料治疗技术,目前已有各种成熟的产品,但其对面积大,损伤程度较深的创面,效果仍然有限[4];高压氧治疗,该方法虽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改善创面生长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然而其体积庞大,成本较高,临床疗效一般,且禁忌证较多;基因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多数仅局限于细胞及动物实验,且其安全性问题尚待研究[5];干细胞移植虽然应用于动物正常创面可以加速愈合,但是应用于慢性创面的动物模型及临床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且成本较高[6];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确切,也为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及负担;而中医复方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复合作用等特点,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适用广泛,但是其在创面愈合方面的作用机制却未能得到科学深入的阐述而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

神经肌肉刺激器管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疼痛度的影响

神经肌肉刺激器管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疼痛度的影响

DOI:10.16658/ki.1672-4062.2024.03.029神经肌肉刺激器管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疼痛度的影响谭晓媛1,蒋秋燕2,刘建忠2,何国民2,龙汝锋2,李巍2,欧娈海21.桂林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广西桂林541002;2.桂林市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广西桂林541002[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器管理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疼痛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桂林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8月—2023年3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常规按湿性愈合理念用新型敷料换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神经肌肉刺激器Geko™。

治疗21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疼痛状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创面容积均减少,且观察组的创面容积为(7.29±6.33)mL,低于对照组的(10.95±7.81)mL,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结论神经肌肉刺激器对糖尿病足溃疡有促进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神经肌肉电刺激;创面容积[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4)02(a)-0029-04Effect of Neuromuscular Stimulator Management on Wound Healing and Pain Degree in Diabetic Foot Ulcer PatientsTAN Xiaoyuan1, JIANG Qiuyan2, LIU Jianzhong2, HE Guomin2, LONG Rufeng2, LI Wei2, OU Luanhai21.Department of Hematopathology, Guilin People's Hospital,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2 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 Guilin People's Hospital,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stimulator management on wound healing and pain degree of diabetic foot ulcer.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 treated in Guilin People's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0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method,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routinely changed with a new dressing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wet heal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a neuromuscular stimulator Geko™. After 21 days of treatment, wound healing,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pain status, and the occur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wound volume was reduc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wound volu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29±6.33) mL,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95±7.81) mL, the wound healing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The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re were no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 Neuromuscular stimulator has the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课题(Z20190308);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20210227-10-8)[作者简介]谭晓媛(198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慢性复杂创面的修复。

几种难愈创面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几种难愈创面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几种难愈创面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发表时间:2012-09-29T09:10:08.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钟天昌[导读] 常见的难愈创面都有其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

钟天昌 ( 广西梧州市中医院 543000)【摘要】常见的难愈创面都有其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

几种常见的难愈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失神经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大面积深度烧伤、电击伤创面以及高原、海域等环境中发生的创面等。

这些常因致伤因素、发生部位解剖学特点、自身或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引起全身病变,一旦局部受创,其炎细胞、组织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的网络调控失调,细胞迁移、增殖、上皮再生或者血管生成等系列创面修复机制发生障碍,致使创面难以愈合。

【关键词】难愈创面发生原因发病机制1 前言关于难愈创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难愈性的创面具体表现为长期无法治愈的慢性溃疡,比如糖尿病足溃疡、失神经性溃疡、压迫性溃疡、静脉性溃疡、高原、海域等恶性环境引发的创面,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具有复杂的生理、病理特点,广泛涉及发炎细胞、细胞外基质、修复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理论,在创面发生后,任何一个环节受到负面影响,必然影响到创面愈合的质量与速度。

在临床医学史上,有不少关于难愈创面的研究,本文着重在综述的角度阐述难愈创面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

2 几种难愈创面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2.1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患者中,经常有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病足溃疡是一种极难痊愈的创面,伴随血管发生迟滞、神经病变、伤口感染等症状发生。

目前医学界已经普遍接受是创面的血管迟滞导致创面难愈的主因。

而推测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血管里的皮生长因子、血管NO含量失调、碱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等种种刺激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含量下降了。

但是近年来,也有实验结果表明,因为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其活性以及巨噬细胞对淋巴管造成的影响,也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它会使病患的病足逐渐失去知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病足容易遭受多次的损伤而不被察觉,有可能因此造成二次感染;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也会对创面的愈合产生影响,其机制可能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导致炎症反应持续,而成纤维得细胞胶原沉积逐渐变少,因生长因子活性降低而致使创面愈合。

皮肤源祖细胞对去神经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皮肤源祖细胞对去神经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皮肤源祖细胞对去神经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
神经皮肤创面在人体生理活动中难以避免,如切割、撕裂等,其愈合速度对于人体恢复与生理调节极为重要。

虽然目前诸多治疗方法可用于加速创面愈合,但其效果不尽人意或存在一些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式对于神经皮肤创面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皮肤源祖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来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其在维持皮肤组织稳定性、促进组织修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可能具备促进神经皮肤创面愈合的潜在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皮肤源祖细胞在神经皮肤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以提供新的促进神经皮肤创面愈合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目的:
探究皮肤源祖细胞对于神经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理,为寻找新的神经皮肤创面愈合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提取人类皮肤源祖细胞,培养后鉴定其表型特征;
2. 建立动物神经皮肤创面愈合模型,分别注入皮肤源祖细胞及生理盐水,观察愈合后伤口的组织学变化;
3. 采用ELISA、RT-PCR等技术分析皮肤源祖细胞对愈合过程中特定因子的表达变化及对创面内各种细胞种类比例的影响情况;
4. 探究皮肤源祖细胞介导神经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

四、研究意义:
本文将揭示皮肤源祖细胞在神经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理及其优越性,有望加快新型促进神经皮肤创面愈合治疗策略的探索和开发,为神经皮肤创面愈合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研究1刘鹏综述薛越审校解放军16医院,新疆阿勒泰,836500创伤的愈合是由多种分子信号高度精密调控的一种复杂过程,在皮肤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其中还有很多种神经肽,它们一部分通过神经系统合成转运而来,一部分由局部神经细胞产生。

受伤后,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等信号,促进炎症、血管新生和瘢痕纤维化,而炎症细胞等释放的神经营养因子又可以反过来参与神经纤维的再生。

创面的愈合必然存在炎症的发生,而炎症的发生又必然与神经释放的信号有关,神经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这一部分的研究却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了解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观察神经肽在皮肤创面的愈合中的作用,发现神经两种异常的皮肤愈合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一种是2型糖尿病引起的慢性难愈型溃疡伤口,另一种是全厚层创伤;众所周知,麻风病可以引起肢端失神经,而麻风杆菌则可以引起肉芽肿,但是却从未出现肥厚性瘢痕[1],糖尿病和慢性长期不愈的溃疡患者,由于受伤的皮肤和伤口边缘处的皮肤神经纤维的数量减少,往往伴有神经营养障碍,常致伤口愈合困难,甚至不愈,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感觉神经障碍常常导致皮肤结构的改变,主要与神经支配血管功能异常、神经分泌活性因子减少以及炎性反应表现过度有关[2]。

神经系统可能通过神经肽的增殖作用参与创面的愈合、促进皮肤伤口的瘢痕愈合,然而对于愈合后瘢痕组织的重塑和成熟却是负相关的[3]。

在人体或者实验动物猪的肥厚性瘢痕中增加神经的数量和神经肽的水平,并且减少中性内肽酶的水平可以有效的减轻肥厚性瘢痕的炎症反应[4,5]。

Akaishi S等提出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与神经源性的炎症相关的假说[6],在皮肤损伤后,周围神经持续分泌降钙素相关肽、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肽,在上传痛觉的同时,还在损伤局部启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7,8],通过扩张血管增加伤口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即神经营养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增殖以及新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调节神经免疫反应从而加速创伤愈合[9,10]。

细胞因子,特别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对于创面的愈合非常重要;神经系统可能由于神经肽的增殖作用参与创面的愈合[11],SP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肽,为 11 个氨基酸残基的直链多肽,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的末梢部位,属速激肽家族。

SP 主要存在于感觉神经纤维、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SP的低表达是胎兔皮肤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外源性SP 可导致胎兔皮肤瘢痕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急性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神经纤维的增生有关,胎儿无瘢痕愈合的细胞因子反应相对成人比较少,失神经创面愈合明显慢,而且炎症渗出相对对照组减少[12]。

TGF-β抑制因子直接在神经吻合出的出现证实了其具备重要的促进大鼠下肢活动功能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神经的修复作用刺激神经的再生,TGF-β它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吻合处的瘢痕组织从而加速神经的再生[13]。

此外,肝细胞生长因子完全阻止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GFβ1 和β2,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干细胞治疗的动物,在胶质瘢痕以外的地方出现轴突生长并且明显前爪的功能也得以改善,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对抗胶质瘢痕的形成,而且具有神经营养功能[14]。

研究结果表明,颗粒蛋白前体是一种具有抗凋亡和抗炎症特性的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可以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抗炎性介质的释放,它的过表达使得脑部局部缺血小鼠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更快[15]。

种种迹象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在失神经支配的皮肤伤口中FB减少且增殖低下、血管形成受到抑制、愈合时间延长[16,17],甚至伤口进行性坏死扩大,去神经后则阻碍MRL/MpJ小鼠耳2mm环形切除伤口胚基形成和软骨发生,导致再生受阻[18],然而,交感神经递质多巴胺通过强烈的抗血管增生作用抑制皮肤创伤愈合[19,20]。

之前有人发现在腹股沟处,失神经小鼠的皮肤愈合与正常皮肤的愈合在组织学上没有差异性[21],Fukai T切断脊髓制造大鼠右侧背部皮肤区域的神经缺失后分别在大鼠背部的左右侧对称性的制造直径15mm的皮肤缺陷,而左侧背部的皮肤神经分布正常。

伤后3,7,14天进行活检,测量创面大小,伤口收缩率,上皮化速率,发现在14天后,失神经组的创面愈合明显较正常组延迟,伤口收缩率和上皮化速率也较低,进一步证实了感觉障碍是皮肤伤口愈合的不利因素[22];随后Yagmur C等人,又将1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别将每只大耳白兔右耳的两条主要的感觉神经切除一段(约2 cm长),左侧同样进行手术,但是不损伤神经做为对照组,14天后,分别于32只兔耳制造瘢痕模型,28天后,失神经侧的兔耳瘢痕指数明显较对照组低[16]。

但是感觉神经和神经介质在瘢痕形成中的抑制作用原理还不甚清楚。

临床上,为了促进创面愈合,提出在烧伤早期,应采用加强神经因素的作用促进创面愈合;而在创面上皮化后,为了减轻愈合后的瘢痕形成,则应该采取减少神经因素[23]。

皮肤伤口神经密度在伤后48h即回到伤前皮肤的水平[24],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神经数量和神经肽含量均增加[7,25,26],但增加的神经为形态异常的无髓鞘神经纤维,而有髓神经纤维Aδ是否增加存在争议[18-20]。

在全厚创伤的伤口中,增厚的瘢痕的神经密度相对于表浅的伤口形成的较扁平的疤痕中增加,Liang z等也通过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实验证实动物和人的增生性瘢痕内的神经都是增多的[27];然而,伤口局部神经的功能增加和瘢痕演变期神经纤维的增生导致伤口或瘢痕出现瘙痒和疼痛症状。

结合失神经支配的伤口愈合期Ⅲ型胶原相对增高致Ⅰ/Ⅲ胶原比例低、瘢痕相对减少的发现[16,17],提示在创伤愈合后采用暂时失神经措施如使用P物质等神经肽的拮抗剂可能有助于减轻瘢痕增生和瘢痕的症状,这意味着支配皮肤的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对伤口愈合有不同的作用。

然而是否外源性应用神经肽有助于伤口愈合,尚未见研究报道。

尽管MRL/MpJ小鼠耳廓2mm环形切除伤口完全再生类似于两栖动物肢体再生和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但其伤口愈合期神经密度高于瘢痕愈合的C57BL/6小鼠,提示其伤口再生被正常神经再生支持[28,18],因此,尚不清楚MRL/MpJ鼠伤口再生的神经是否具有功能,也不清楚MRL⁄MpJ鼠耳廓伤口神经再生能力增强与伤口完全再生的关系。

神经组织的修复和伤口的愈合过程一样,它涉及早期炎症阶段,由肉芽阶段,完成重塑阶段,形成疤痕,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导致神经瘢痕形成妨碍轴突的再生。

抑制纤维性瘢痕的形成可以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的再生,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神经胶质瘢痕的不利方面,但是近几年其还可以促进受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愈合进程也已经被提出[29]。

抑制纤维性瘢痕的形成不但不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愈合进程,反而是可以可靠的促进受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的再生的[30]。

在创面愈合中,新血管形成和上皮化早于神经生长[7,18,24];高表达aggrecan的伤口基质区缺乏神经和血管[18],而人椎间盘aggrecan抑制EC粘附和神经突触伸展,并阻止感觉神经小体形成[31]。

显然,神经生长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但二者的具体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此外,伤口神经生长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胚胎无瘢痕愈合中伤口神经以伤口基底完整神经的侧枝发芽和伤口周围神经断端的增生两种方式再生;而成体切口边缘神经轴突断端的侧枝发芽和横断面增生,30-75d时,轴突密度达到正常水平;在成体切除伤口,除切口边的神经轴突侧枝发芽外,伤口收缩牵拉切口边的神经轴突末梢,在真皮-表皮连接处的表皮面缓慢长入伤口中心,直到伤后23月,神经仍未完全再生[32]。

然而,真皮浅层伤口损伤的神经末梢如何随伤口再生修复,尚不清楚。

真皮深层伤口愈合期神经即开始缓慢生长,直到瘢痕成熟期神经还在自瘢痕边缘向中心生长,但常无法长入瘢痕中央,是否与瘢痕形成和神经再生的速度存在差异抑或是瘢痕阻止神经生长有关,却还不明确。

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瘢痕愈合和再生(无瘢痕愈合)伤口神经生长的方式、机制以及与伤口愈合的关系以理解并改善伤口愈合。

小结与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各种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成熟,对于创面愈合中的相关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精准,手段也越来越明确,神经与创面愈合中的相关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创面愈合中参与的各种信号网络,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不容小觑,在对创面愈合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可是神经对创面愈合的具体作用机理还不清楚,未来再生愈合与瘢痕愈合中神经与其关系的明确,将会更好的阐述创面愈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1.Solomons BJ.Keloids and their treatment.Practitioner,1952,168(1007):465-72.2.Pinzur MS,Noonan T.Ankle arthrodesis with a retrograde femoral nail for Charcot anklearthropathy.Foot Ankle Int,2005,26(7):545-9.3.郭鹏飞,张芮,冯永强,等.烫伤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形成与神经支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1):1981-5.4.Underwood RA,Gibran NS,Muffley LA,Usui ML,Olerud JE.Colorsubtractive-computer-assisted image analysis for quantification of cutaneous nerves in a diabetic mouse model.J Histochem Cytochem,2001,49:1285-91.5.Scott JR,Muangman P,Gibran NS.Making sense of hypertrophic scar:a role fornerves.Wound Repair Regen,2007,15 (Suppl 1):S27-31.6.Akaishi S,Ogawa R,Hyakusoku H.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Neurogenic inflammationhypotheses.Med Hypotheses,2008,71(1):32-8.7.Henderson J,Terenghi G,McGrouther DA,et al.The reinnervation pattern of wounds and scarsmay explain their sensory symptoms.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06,59(9):942-50.8.Pradhan L,Nabzdyk C,Andersen ND,et al.Inflammation and neuropeptides:the connection indiabetic wound healing.Expert Rev Mol Med,2009,11:e2.9.李荟元.周围神经和神经肽与创伤修复及瘢痕增生.中国美容医学,2003,12(4):444-7.10.Phiiip JH,Mciachian EM.Blood vessels and nerves:together or not?.TheLancet,2002,360(9347):1714.11.Barker AR,Rosson GD,Dellon AL.Wound healing in denervatedtissue.Ann PlastSurg,2006,57:339-42.12.Richards AM,Mitsou J,Floyd DC,et al.Neural innervation andncet,1997,350(9074):339-40.13.Gomez R,Serra JM,Bergera J,et al.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theinhibitor peptide of the TGF-ß1.Eur J Plast Surg,2010,33:135-142.14.Jeong SR,Kwon MJ,Lee HG,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duces astrocytic scar formationand promotes axonal growth beyond glial scar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Exp Neurol,2012,233(1):312-22.15.Tao J,Ji F,Wang F,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granulin in ischemic mice. BrainRes,2012,1436:130-6.16.Yagmur C,Guneren E,Kefeli M,et al.The effect of surgical denervation on prevention ofexcessive dermal scarring:A study on rabbit ear hypertrophic scar model.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1,64(10):1359-65.17.舒斌,祁少海,黄勇,等.去神经支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2):100-4.18.Buckley G,Wong J,Metcalfe AD,et al.Denervation affects regenerative responses inMRL/MpJ and repair in C57BL/6 ear wounds.J Anat,2011,220(1):3-12.19.Shome S,Rana T,Ganguly S,et al.Dopamine regulates angiogenesis in normal dermal woundtissues.PLoS One,2011,6(9):e25215.20.Romana-Souza B,Porto LC,Monte-Alto-Costa A.Cutaneous wound healing of chronicallystressed mice is improved through catecholamines blockade.Exp Dermatol,2010,19(9):821-9.21.Wallengren J,Chen D,Sundler F.Neuropeptide-containing C-fibres and wound healingin rat skin. Neither capsaicin nor peripheral neurotomy affect the rate of healing.Br J Dermatol,1999,140:400e8.22.Fukai T,Takeda A,Uchinuma E.Wound healing in denervated rat skin. Wound RepairRegen,2005,13(2):175-80.23.Guo PF,Zhang R,Feng YQ,et al.Effect of innervation on scar formation after burn woundhealing.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11):1981-5. 24.Henderson J,Terenghi G,Ferguson MW.The reinnervation and revascularisation pattern ofscarless murine fetal wounds.J Anat,2011,218(6):660-7.25.Scott JR,Muangman P,Gibran NS.Making sense of hypertrophic scar:a role fornerves.Wound Repair Regen,2007,15(Suppl 1):S27-31.26.Altun V,Hakvoort TE,van Zuijlen PP,et al.Nerve outgrowth and neuropeptide expressionduring the remodeling of human burn wound scars.A 7-month follow-up study of 22 patients.Burns,2001,27(7):717-22.27.Liang Z,Engrav LH,Muangman P,et al.Nerve quanti-fication in female red D uroc pig (FRDP)scar compared to human hypertrophic scar.Burns,2004,30(1):57-64.28.Zhang LQ,Laato M.Innervation of normal and hypertrophic human scars and experimentalwounds in the rat.Ann Chir Gynaecol,2001,215:29-32.29.Sofroniew MV.Molecular dissection of reactive astrogliosis and glial scarformation.Trends Neurosci,2009,32:638-647.30.Rolls A,Shechter R,Schwartz M.The bright side of the glial scar in CNS repair. NatRev Neurosci,2009,10(3):235-241.31.Johnson WE,Caterson B,Eisenstein SM,et al.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aggrecan inhibits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and cell migration in vitro.Spine,2005,30(10):1139-47.32.Rajan B,Polydefkis M,Hauer P,et al.Epidermal reinnervation after intracutaneous axotomy inman.J Comp Neurol,2003,457(1):24-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