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纳】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

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4、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原因

解释“质量守恒”要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实

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分子,分子聚集成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各原子质量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5、适用范围:所有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3)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得的组成;(4)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6、验证实验:当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该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实验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①红磷燃烧时,为什么在锥形瓶瓶底铺一层细沙?

答:为了吸收红磷燃燃烧放出的热量,以防止锥形瓶炸裂。

②红磷燃烧时,为什么要在玻璃管上系一个小气球?

答:因为红磷燃烧时放出热最,系上小气球,可以防止瓶内气体因受热膨胀而冲开瓶塞,发生危险。

③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的小气球有何变化?

答:红磷燃烧时,瓶内气体因受热膨胀,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因瓶内氧气减少,气

压变小,小气球变小。

课题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含义: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③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C + O2 点燃 CO2为例)

(1)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3、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步骤:

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短线;

配——配平为关键;等——短线改等号;

注——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标——标出气体与沉淀(生成气体“↑”标出,但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的气体不用标;生成沉淀“↓”标出,但反应物中有难容物,生成的难容物不用标。);

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的是否当。5、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

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意义——能表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步骤:

①解:设未知量(设xx的质量为X,不含单位!)

②写出题目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必须是题目涉及到,且正确的)

③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不相关不用计算)对应标出已知量和未知

量(必须对应标出),列出关系式

④列比例式求解(比例式要列对)

⑤正确计算出结果

⑥简明写出答案

3、计算中常用的关系式:

⑴m= ρv

⑵单位换算:1L=1000mL,1mL=1cm3

⑶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总质量×100% 或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

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

例: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