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热状况》教学设计
蔡春良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重在运用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授课时以图表的出示为主线,可反复出现大气受热过程图,如多媒体,板图,学生自画图等。而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则是学生理解受热过程的两个部分。与之有关的非主干知识如塑料大棚原理,温室效应作为案例依据时间和学生素质灵活安排。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天为什么是兰色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等现象熟悉,但成因不知道所以好奇心强,可利用这个特点引起学习兴趣,读图做图是薄弱环节,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2.太阳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受到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还是到达了地面。而大气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这样地面就成了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保存在近地面的地—气系统中,又通过大气逆辐射起到补偿作用,使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第一部分贯穿了地面与大气的能量转换这样一条线索,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应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启发中观察、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明白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的提问为主导,辅助案例教学和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门可以解释更多现象
提问:1。晴朗的夏天如果一片云遮住了阳光地面温度会怎样?为什么?
2.为什么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你没看见太阳就能看见天空亮了?
3.为什么白天气温高?
过渡;通过以上提问我们发现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了统称削弱作用。
看书33页和图2-1-2填表;
板书
大气中谁在进行削弱太阳辐射中谁被削弱了占太阳辐射总量的百分数对应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
提问:既然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百分之四十七为什么赤道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两极?(得到底纬太阳高度角大被削弱的少所以地面温度高的结论)
过度:地面升温后发出地面辐射(给出长波短波辐射的概念)谁会得到地面的热量?
提问:回忆对流层中温度分布规律,为什么?谁是大气的热源?
多媒体出示;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辐射,第二步地面辐射,第三步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哪一步?
提问:我们常见的温室大棚原理类似于大气的作用,试解释
提问:现在地球温室效应越发严重,试用所学原理解释。
课堂练习:说出下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并按照因果关系排列字母顺序
思考: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那么试想月球上昼夜的地面温度与地球上有何不同?为什么?月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吗?
学生分组展示各组答案
温度降低,依据物理学过的反射原理判断反射
思考可能回答不上来
白天有太阳辐射
看书图填表
思考为什么晴天是兰色的
看33页图2-1-3迁移上一章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
大气得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源的结论
明确三步的因果关系
回答问题
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跨学科知识的迁移
解释生活现象,学有用的地理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概括能力
锻炼读图能力,通过复习学习新知识
层层探究得到结论
学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察学生是否学会知识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