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翻译40518
中庸翻译及原文
中庸翻译及原文《中庸》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以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和解析,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原则。
《中庸》的原文如下:中庸之道,其尊由天,其容布德,其命事物。
可以托大邦,可以为小国。
人门弗由也。
孔子曰:“中庸之道,其易也其以人矣乎!”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骄而莫不恭,骄则犯上,恭则有功。
骄则犯上,恭则有功,出则趋吝。
”孔子曰:“晋文公期馆于道庙,论道于宗庙,丘亦智焉,贤乎!曰:‘日月出矣,月减矣,岁蹲蹲于柯,薄于毛,而民莫之闻也!’”曰:“不逆诛,求仁不能得,万乘之国,其道大矣,千乘之国,其道亦大矣。
殷之未善也,中道而废。
焉用县事?天下布政殷其如那何!多难于少,长难与久;合难与其散,为难与其变,察难与其说。
天下难事也,必作于易而不作于难。
是以庄子曰:‘其有术与!其有术与!’”曰:“其有仁术与?其有仁术与?”中庸之学,旨在追求人与天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共生。
它主张“中庸之道”,即遵循中庸之道,按照天的规律行事,以德行为根本,处理好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以及内圣外王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的实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容易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他分析了中庸之道不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即人们的过度自负和愚昧。
他指出,无论是贤者还是不肖之人,都会有骄傲和恭敬之心。
骄傲会使人犯上,恭敬则会有所成就。
孔子举了晋文公在道庙和宗庙的谈论作为例子,以说明自己对道德伦理的理解。
他指出,晋文公在讨论日月的运行、岁星的变化时,民众并不关心。
这表明了人们对美德的漠视和对道德真理的无知。
孔子强调中庸之道不仅适用于大国,也适用于小国。
他认为,天下之大事难过于易,且易于难之事。
因此,处理困难事情时,要寻求易行而不是难行的方法。
庄子也说过:“有术与!”,再问“其中有仁术与?”,可见中庸之道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中庸全文及翻译40518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探(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 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 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 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 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 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 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 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 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 5.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 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 征询别是天 如果 那么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给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本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确实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不同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那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若是能够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址,更是警惕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址,更是恐惧可怕。
最隐暗的地址,也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专门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若是情感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那么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全然,『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若是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遇,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当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顾忌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之因此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因此违背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头,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爱征询他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义。
把他人的错误和不行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夸奖他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世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的地方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实施于人民,这确实是舜之因此为天下百姓拥护,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下面是《中庸》的全文和译文:《中庸》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道,悠悠者,不忧,不惧,不乐,不丧。
参乎万物之自然,执大象以形天下,可以为天下定。
定心以莫之悖,仁心以莫之不为,知至以莫之不善,是以君子有莫大乎天下。
《中庸》译文:《中庸》的道理,在于明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止于至善。
明白适可而止才能有定见,有了定见才能安静,安静了才能安定,安定了才能考虑问题,考虑问题了才能得到答案。
事物都有起源和终结,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道理。
古代想在天下彰显明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使家庭和睦;想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想修养好自己,首先要正直自己的心;想正直自己的心,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志;想真诚自己的意志,首先要致力于知识,致力于知识在于研究事物。
研究事物之后才能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之后才能真诚意志,真诚意志之后才能正直心,正直心之后才能修养身体,修养身体之后才能使家庭和睦,使家庭和睦之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以修养自己为根本。
如果根本混乱而末端治理,就是错误的。
所重视的方面却被轻视,所轻视的方面却被重视,这是从未有过的。
古代的道理,悠悠然不忧不惧,不快乐不悲伤。
参照万物的自然状态,把握大象形成天下,就可以定天下。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中庸》全文和译文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全文和译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虽善必败。
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忧贫不忧道。
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义。
君子坦荡其心,小人隐匿其情。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险必自安,辟如涉川必自浅。
君子之道,辟如履霜必自坚,辟如登山必自平。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险必自安,辟如涉川必自浅。
君子之道,辟如履霜必自坚,辟如登山必自平。
此之谓中也。
”翻译:《中庸》说:“天所赋予人的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即为道,研究并完善道即为教。
道这种东西,是不能随时离开的,能够随时离开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要警惕。
最明显的是隐藏的事物,最不明显的是细微之处。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小人独处时必定会败坏,即使有善行也会败坏。
君子忧虑的是道而不是贫穷,小人忧虑的是贫穷而不是道。
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义。
君子心胸坦荡,小人隐藏真情。
君子之道,就像远行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必定从低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行走在险峻之处必定会感到安全,就像渡过河流必定从浅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踩在霜上必定会坚定,就像登山必定从平地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远行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必定从低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行走在险峻之处必定会感到安全,就像渡过河流必定从浅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踩在霜上必定会坚定,就像登山必定从平地开始。
这就是所说的中庸之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
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
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
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
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13.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
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
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
以人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
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
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
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
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
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16.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17.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励,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2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三才者天、地、人)2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
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灾者灾也。
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2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
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28.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
」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