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张颖(1975—),女,江苏徐州人。

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


(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以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被试,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PQ 评分表明两组神经质(N )和精神质(P )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显示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相关性;(4)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贫困生差,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研究对预防和解除贫困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32—03
当前,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多,群体
规模有扩大趋势。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往往引发“心理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质量和未来就业发展。

本研究探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因素,分析“心理贫困”的成因与对策,为预防和消除
贫困生心理障碍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某高校60名贫困生和60名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专业、年龄、
年级、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 -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EPQ )进行研究。

SCL -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
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不同心理因子;采用无、轻度、
中度、偏重、严重等五级评分,各因子的平均值范围则为1 5分。

EPQ 采用陈仲庚教授修订的版本,共85个题目,以“是”或“否”作答,然后按内外向(E )、神经质(N )、精神质(P )、掩饰性(L )四个量表计分。

两个量表均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指导语,限时独立完成,当场交卷。

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统一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t 检验和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
研究表明,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更为
明显(见表1)。

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表现出焦虑、不安、懒散、谨慎、内疚、忧郁、失望、性格内向、胆小、自卑、多疑、不善社交和应变能力差等。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 -90评分情况比较
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贫困生1.61ʃ0.301.92ʃ0.611.86ʃ0.591.75ʃ0.651.69ʃ0.601.72ʃ0.641.56ʃ0.571.54ʃ0.441.48ʃ0.50非贫困生1.16ʃ0.251.45ʃ0.361.32ʃ0.291.31ʃ0.351.22ʃ0.241.22ʃ0.261.16ʃ0.261.21ʃ0.231.23ʃ0.26
t 值
2.442.502.511.802.371.920.853.232.03P 值0.0030.0030.0030.0800.0020.0600.5600.0040.030
2
3
(二)贫困生EPQ评分情况
EPQ测试评价一个人的内/外向性格、自我控制程度、环境适应性等人格因素。

表2显示贫困生在N、P两个维度上与非贫困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的精神状态、情绪稳定性等存在问题。

理论上,N分高于14表示焦虑、忧心忡忡、郁郁不乐,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贫困生组N分较高表示某些贫困生情绪不稳定,伴有焦虑、紧张、偏见、易怒,往往又抑郁。

这些问题既与外在因素有关,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也与贫困生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表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EPQ评分情况比较学生E N P L
贫困生9.8ʃ4.113.3ʃ5.44.5ʃ2.413.7ʃ3.0非贫困生9.3ʃ8.19.6ʃ7.16.5ʃ2.213.4ʃ2.4 t值0.982.387.121.02
P值0.9800.0020.0010.320
(三)贫困生SCL-90与EPQ评分结果相关性
表3显示,贫困生SCL-90测试结果与EPQ有相关性。

因此,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心理水平与其精神状态、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绝大多数贫困生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也存在着一定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表3贫困生SCL-90与EPQ评分结果相关性分析
EPQ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E-0.231a-0.114-0.233a-0.244b-0.190a-0.085-0.051-0.167-0.345b N0.411b0.371b0.450b0.460b0.454b0.510b0.350b0.354b0.467b P0.0810.1190.1480.1810.1350.281b0.0520.340b0.171 L-0.035-0.148-0.174-0.160-0.145-0.290b-0.088-0.220-0.116注:a.P<0.05;b.P<0.01
三、讨论
(一)现状与成因
1.自卑心理
首先,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或社会地位低下。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难以看清自身的优点,生活和学习缺乏动力,弥补自身不足或改变生存状况的动机不强。

同时,参照别人认识自己时,又总习惯于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故而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加剧。

其次,童年遭受单亲、家庭暴力及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自卑者在任何活动之前对自己的期望不高,常常消极地自我暗示。

这种自我贬损的倾向,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瞻前顾后、畏头惧尾,能力无法正常发挥,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易于失败。

而失败的结果在心理上又印证了消极的自我评估,因而进一步加剧了自卑心理,陷入自卑的恶性循环。

他们不能对自己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在失败之余,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和打击时,更易于怀疑自我,低估自我,否定自我,从而消沉沮丧,一蹶不振。

2.焦虑心理
贫困生的焦虑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费、学费甚至谈恋爱的花费;(2)短期内无法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和改变家庭现状;(3)勤工俭学和课业学习在时间上的矛盾;(4)担心今后能否通过本专业学习找到满意工作来改变命运。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斥着贫困生对未知的迷茫感,增加了贫困生的焦虑感,当焦虑感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抑郁,渐渐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甚至有部分困惑不得解脱的学生会在行为上从积极进取转变为放任自流。

除此之外,也有些贫困生因家庭期望值过高,急于改变家庭命运,甩掉贫困的帽子,实现脱贫的人生目标,在生理和心理上严重透支;又因为生活拮据,长期营养不足,容易产生焦虑、郁闷、烦躁的心情,并进一步诱发抑郁症。

3.偏激心理
有些贫困生将自己的某些不足非理性地泛化,导致看积极方面少,看消极方面多。

总认为世界对自己不公平,对社会怀有敌对情绪,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不友善,讨厌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对考试和学习成绩麻木不仁,甚至偏激地认为如今社会比拼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

在受学校资助或捐款时,主观猜测周围同学会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

家庭贫困让贫困生从小就无法轻易实现自己的许多愿望和理想,一旦受挫便质疑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他们处于劣势时便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形成矛盾的行为与心理,如一方面在言行上鄙视条件富裕的同学挥霍无度,甚至言语攻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钱,甚至经常抱怨为何自己出身寒门。

33
4.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所有大学生一样,贫困生渴望友情和期待爱情。

但贫困生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特点导致其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为难情绪,而经济上的拮据让贫困生更不敢轻易涉足男女爱情。

因自卑而敏感,因敏感而脆弱,久而久之,内心自我封闭、沉默寡言、痛苦孤独,[1]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愿意吐露心声,不愿意接受师生善意的帮助,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

(二)对策与措施
1.完善经济资助体系
“心理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心理上出现的自卑、焦虑、敏感、孤僻等问题的学生。

[2]因此,解决贫困生最起码的生活问题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学校应积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尽量将智力型岗位与劳务型岗位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助教、助研、助管”中去,设立考核制度,按质付给学生相应的报酬。

贫困生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改善经济条件,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倾向,建立积极向上和自信豁达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帮助贫困生放下矛盾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同时,还可以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联络,将“奖、贷、减、助、补”资助政策充分宣传,在进行“缓、补、减、免、助、贷”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保证每个贫困生都充分享受到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从社会上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保证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负责接待心理咨询和主动找贫困生谈话,[3]并将每次谈话内容认真记录、汇总、归档,对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重点关注,帮助贫困生建立起“四自”意识,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心理健康管理是长期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4]作为心理健康咨询老师,首先要教育贫困生学会自我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做命运的主人;其次,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把自卑问题比较相似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同学们通过自我剖析、自我暴露和开展活动,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比较稳固信任的关系。

3.支持群体自助活动
高校应鼓励和支持贫困生自愿组成自助会,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产生归属感,大家站在同一层次更有共同的语言,话题更容易交流,活动更容易开展,贫困生形成一种多向性交流,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状况,可以提高自我认识,安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同时,自助会也给贫困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人能力和特长,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或重塑。

四、结论
高校给予贫困生足够的物质激励可以免除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后顾之忧,并促使他们努力完成好学业。

同时,高校要充分注重贫困生的尊严,尊重其人格,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持是别人的施舍。

在帮助贫困生解除经济困难的同时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抵御“心理贫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博爱、自信、自强的文明新风,让贫困生切实体验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如此,“心理贫困”终将转变成“心理富裕”。

[参考文献]
[1]宋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张攀.从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看其心理贫困的另外表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4]樊珂.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尹占军,刘宗波.特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