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72810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2.png)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西南石油大学“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已有扎实的建设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我校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创建高水平课程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在原有基础上致力于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继续探索和优化,打造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思路和途径。
一、课程目标注重价值引领,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建设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优化中,课程团队紧贴后疫情时代背景,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比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熔喷布纤维直径和微观形貌,判断对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过滤性、屏蔽性等性能的影响,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熔喷布的化学物质残留情况等,从而综合判断是否符合熔喷布材料的国家标准。
结合国内外标准的不同之处,客观评价我国现有标准,批判“外国产品就是比中国高级”的错误思潮。
还从熔喷布的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产能、调配等方面,比较国内外在新冠病毒防疫措施上的差别,从而让学生理解、认同、支持、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大政方针,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观念,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国家的建设者。
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优化中,课程团队结合行业和专业发展特色,提出秉承学校“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结合新时代“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石油精神,引导学生发挥石油院校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决心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致力于发展“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勇于投身西部能源产业建设。
(二)关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材料分析方法”课程采用第三方问卷调查工具做了初步分析,由学生使用网络匿名填写,结果由程序自动汇总和统计。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0fdaf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7.png)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李 岩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受到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实践中,才能探究出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和启发。
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下,西安欧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依据线下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双标准进行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结合OBE、POA和社会认知理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培养兼具德育、能力和技能全方位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创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总结性学习“五段式”实践教学设计,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最终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打造高质量课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教育部在2016年首次正式提出“一流本科教育”,自此学术界围绕一流本科教育的话题层出不穷。
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政策性的口号,其核心内涵在于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这里所指的“一流”和“高”并非指代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而是根据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定位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分类建设。
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培养能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安欧亚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代表院校之一,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效果,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视与企业产教融合,培养能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得到了政府、同行的高度认可。
材料力学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材料力学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ccef00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e.png)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
:、、。
,,、,、、“”。
1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1.1课程建设待重点解决的问题,,、、。
,、、,。
:,,,,,“”,“”,“?”,,。
,,、、。
“”“”,,,[1]。
1.2课程的资源建设。
:、、、、、、。
,,。
,,。
,。
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化,1。
,,,。
,,,,,。
,,,,、。
1.4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1。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校教学建设发【2020】17号-93)。
作者简介:赵传尊,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材料力学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赵传尊1焦安源1张景航1闫子晗2(1.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鞍山114051;2.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辽宁鞍山114021)【摘要】材料力学课程是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文章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出发,详细论述了材料力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质量检测反馈机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并面向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O341;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01.3191.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
、、、。
,。
:。
,,,。
,,[2]。
图1双线课程教学模式1.5课程成绩评定,,40%60%。
(+)10%,(+++)20%,(+)10%。
、,。
、、、,。
,、、,。
,,。
2课程特色与创新(1),。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探索--以五邑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探索--以五邑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5b58a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f.png)
2021年12期教改新论高教学刊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探索———以五邑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为例*曹路,王玉青,杨敏(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广东江门529020)2018年5月26日,五邑大学因应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学校通过调整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而组建智能制造学部。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型人才,智能制造学部所有专业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重构了课程体系。
根据2018年培养方案,智能制造学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资源整合,形成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所对应的专项实践环节,是一门强调综合性设计方法与实践的必修课程。
课程通过指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功能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利用软件仿真实现合理有效的功能需求,通过硬件制作包括电路板的焊接、调试实现具体功能,并展示实物、撰写报告、汇报设计过程。
课程为后续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提供文献查询、方案制定与评估、设计说明书撰写和答辩等技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1-4]。
丁莉峰等[5]以电化学方向为例,提出改变传统专业实验的教学理念,增加对开放性实验的探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胡明茂等[6]从师资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仿真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建设。
熊田忠等[7]以运动控制课程为例,指出应用型本科建设应从教学内容优化、进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吕凤娇等[8]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对药剂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刘琪芳等[9]以山西农业大学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复合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现代气候学为例
![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现代气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826e3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5.png)
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以现代气候学为例*余锦华,王志福,李忠贤,耿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引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质量是生命线。
一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充分展现了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中课程建设工作。
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
充分挖掘现代气候学课程的思政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教学中教师将这些铭记于心,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现代气候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将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的气候学课程,始于建校之初的1963年,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1995年,本校缪启龙教授主编的《气候学》[1]教材正式出版;2010年,课程团队编写的《现代气候学》[2]教材摘要: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70年代初,气候系统的概念被提出,气候学的发展进入现代气候学阶段,其研究对象从大气圈拓展到包含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圈和生物圈的气候系统。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日剧增,气候系统综合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式的发展迅速,使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为了培养顺应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之人才,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现代气候学课程建设与时俱进,从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持续改革和实践。
扬州大学水力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扬州大学水力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0ccded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a.png)
扬州大学水力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洁许仁义来源:《科教导刊》2022年第08期摘要在全国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针对新时代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情况、考核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建立理论-实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相关思政动态素材库,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本次探索将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他高校水力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力学;一流课程;教学改革;扬州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2022.08.007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Hydraulics at Yangzhou UniversityLI Jie,XU Renyi(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we have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n view of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ydraulics in the new period. We reformed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optimized the teaching design,with a teaching mode that combined theory,experiment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were established. Besides,we excav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build relev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ynamic material library to organically combin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exploration will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hydraulics teaching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KeywordsHydraulics;first-class course;teaching reform;Yangzhou University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明确提出: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成效评价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成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c84cc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d.png)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评价摘要: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1.教育部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视2.一流本科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3.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价体系1.评价体系的构建2.评价指标的设定3.评价方法与流程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1.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的积极参与2.成效评价对高校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四、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建议与展望1.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3.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满意度4.未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展望正文: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教育部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培养一流人才。
一流本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在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价体系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估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成效,我国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以教育部相关政策和规定为依据,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设定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评价等方面。
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如课程建设报告、教学大纲、课堂观察、学生问卷调查等,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公正。
评价流程包括学校自评、省级教育部门评价、教育部审核等多个环节,保证了评价工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评价的实践中,高校积极参与,根据评价指标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提高课程质量。
基于OBE理念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基于OBE理念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064d79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0.png)
基于OBE理念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赵盟摘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本文以辽东学院《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为例,基于OBE 先进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成果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视过程性能力考核,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途径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关键词:OBE 理念;一流课程;课程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引言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辽东学院《基础会计》课程于2015年获批辽东学院教学模式改革项目,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途径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该课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 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先后荣获“辽东学院教学模式改革优秀课程”、“辽东学院精品视频课程”。
2020年12月《基础会计》课程获批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辽东学院《基础会计》课程组多年来基于OBE 理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引入OBE 教育理念OBE 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的简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
”在此教育理念下,主要解决“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教与学达到学习目标”、“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这一逻辑关系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流本科课程应基于OBE 教动的形式来实现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知识讲授协同进行,在选取思政元素时,宁缺毋滥,避免生拉硬扯。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2fb84ceaa00b52acfc7ca38.png)
科 教 动 态
浙江 大学本 科教 学改革的新探索
王 醚
( 浙江 大学本科 生院 院办 杭州 3 0 8 1 5 ) 0
摘 要 : 面提 升本科教 育教学 质量, 全 改变 目前 高校“ 重科研 , 轻教 学 ” 的状 况 , 当前 国 内本科教 育工作 的重点 , 是 对真正建成世界 一流大 学具有重要 的意叉 。 浙江 大学通过 几年 的努 力, 在本科教 学改革道路 上通过加 强通 识核心课程建设 . 学生 实践 与科研 能力培 养 、 网络 移动 学习课 程建设 建立长效本科教 学量化考 核与绩效评价 体 系等一 系列举措和探 索, 面提 升 了本科教 学水 平 。 全 关键 词 : 本科教 学 通识核心课程 移动学习 教 学量化考核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 号 : 2 G0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9 9 ( 0 z o ( ) o 4 0 1 7, 7 2 l ) 4 b-o 0 - 2 7 5
浙江大学 坚持 “ 人为本 、 合培 养 、 以 整 求是创新 、 求卓越” 教育理念 , 追 的 以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为 核 心 , 施 并 不 断 完 善 实 “ KAQ”知识 、 力 、 质 ) 重 , 宽 专 交 ” ( 能 素 并 “ 并 行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本 科 教 育 教 学过 在 程中, 树立 学 生 的 学 习主 体 地位 , 持 通 识 坚 教 育和 专 业 教 育 相结 合 的 混 合 教 育模 式 , 鼓 励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和 个 性 发 展 。 过 加 强 通 通 识 核 心 课 程 的 建 设 、 化 本科 生 实 践 与 强 科 研 能 力 的 培 养 、 导 并 落 实 网 络 移 动 学 倡 习课 程 建 设 、 立 长 效 本 科 教 学 量 化 考 核 建 与绩 效 评 价 体 系和 校 级 年 度 评 估报 告 的 发 布 等 一 系列 举 措 和 探 索 , 力造 就 理 想 远 努 大 、 德高尚、 识广博、 品 学 人格 健 全 、 体魄 强 健 , 有 国 际 视 野 的高 素 质 创 新 人 才 和 未 具
职业本科教育实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职业本科教育实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c4fd8c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d.png)
职业本科教育实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摘要:我国职业本科尚处在探索试点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需要全方位的研究。
笔者从专业实训课程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从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师培育、实训教学方法革新、校企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生产实践和竞赛。
,推动职业本科校企产业学院共建共享,促进职业本科“三教”改革落实落地,从而达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本科;实训课程;校企合作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产业升级加速,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近几年来发布多个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为了符合《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定位,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迎合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在探索试点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迫切需要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笔者从实训课程分析入手,结合我国本科教育国情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出职业本科实训课程研究思路方法,完善我国职业本科体系,助力工匠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职业本科面临的问题1、培养人才的定位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管理办法。
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从类型角度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从层次角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和高层次主要表现三点:1“应用型”。
具有成熟的技术和职业素养,可以处理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具备比普通技能型人才更扎实的技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注重对所掌握技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技术的培养。
2“创新型”。
职业本科从培养被动适应性“技术人”转向培养主动设计性“技术人”,要求“技术人”具备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技术实践中对原有知识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能优化现有的技术问题,开创新局面。
3、“复合型”。
学生不仅仅对行业相关的先进技术的掌握,同时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职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应达到技术与知识复合、技术与工程复合的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d8f6e8ce53a580216fcfea5.png)
c u r r i c u l u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u r r i c u l u m m a k i n g , c u r r i c u l u m b u i l d i n g等 。国内的“ 课
程设计 ” 与 国外本 科生 、 研究 生 教学 中的 “ P r o j e c t ” 基本一致 , 是 非 常重 要 的一 个 教学 环节 。在 国外 , 学生 发 表 的 学术 论 文 或 毕 业 论 文 很 多 来 自课 程 设 计 , 由此 可见 他们对 课程 设计 的重 视程 度 。 关 于课 程设 计 的概念 , 已有研究 者 给 出了许 多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2 . 4 7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2 9 0 9 ( 2 0 1 4 ) 0 1 - 0 1 3 6 - 0 3
在 欧美 等发达 国家 , 高校 专业 课教 学 , 其实 践 环节 占总课 时 的 1 / 3 。近 年来 中 国高校 专业 课教 育也 越来 越重 视实 践 环节 , 大 家普 遍 认 为 : “ 实 践 才是 专 业 的 根本。 ” 而课 程设计 就是 实践 教学 最重 要 的方式 之一 … 。
少 的教 学环 节 。
一
、
专 业课 课程 设计 的研 究现状
在欧美 等发 达 国家 , 课程设计一词使用频繁, 课 程 设 计 的英 文 表 述 为 : c u r - r i c u l u m d e s i g n , 与 中文 课 程 设计 相 应 的 概 念 表 述 还 有 : c u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me n t ,
大 学本科 作 为培 养研究 型 和应用 型 人 才 的重 要 阶段 , 应 强 化 学 生实 践 能 力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d8caefcf61fb7360b4c6550.png)
广大 教 师和 教学 管 理 人员积 极研 究 、 索本 科教 育 教学 规 律 , 探 构建 与学 校 办 学 定位和 人才 培 养 目标相 适 应 的课 程 体系 , 断 提高 本科 教 学水平 不施方案 。 2 院 级本科 合格 课程 建设 与验收 阶 段 .
5 师资队伍 建 设中的 问题和 困难 较多 . 师 资队伍 建 设 是课 程 建 设 的关 键 因素 之一, 但是 , 有些 学 院 只有一 位教 师担任 课程 主讲 教 师, 没有形成 梯队 , 此外 课程组 教 师在学历结 构 、 年龄 结 构 称结 构 缘结 构等 方面 问题较 多。 职 学
理 , 师资队 伍建 设 、 师学科 专业 发 展定 向 、 程组 构成 、 在 教 课 课程 建 设体
首先对 本 科合格 课 程 建设 的工 作进 度、 程 建 设内容 及标 准 、 课 验收 形 式 等做 出具体 安排 , 同时 为了更 好 地推 动 合格 课程 建 设 , 合格课 程 在
课 程 负责 人汇 报课 程 建设 成 果 、 课程 建 设 规 划等 情况 , 家 对每 门课 程 专
提 出验 收意 见和建 议 , 出课程 建设 的 评价。 给
1 进 一步 明确 课程 建 设的意 义 . 本科 合格 课程 建 设 工作面临 的 问题和 困难 还很 多 , 今后 课程 建设 之 路还 很长 。 本次 合格课 程 建 设验 收 工作 主要 作用在 于从最 基 本的 课程 教 学规 范做 起 , 稳步、 有序地 推 进课 程 建设 , 并引领 和 带动 教 师参与 其 中, 使每 一 位教 师 都 可以 在课 程 建设 中 找到 自己的位 置和 应做 的 工作 , 而 进 使每 一 位 教 师 在学 校 迎 接 教 育部 本 科 教 学工 作水 平评 估 工作 中行 动 起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bc393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f.png)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4期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转向无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的结构形态也在加快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课程及学习资源、学习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所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高校应主动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1]。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国内一批一流大学以课程建设为轴心,自发地、大幅度地、实质性地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2]。
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而言,一套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课程应该更具研究性、个性化、通识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更加体现未来引领性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和高校内部改革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程建设的理念,更加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等;三是课程建设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创新,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四是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强调资源整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施佳欢 蔡颖蔚 郑 昱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179270de87101f69e319542.png)
点带面 ; 注重课程体 系整体优化 , 实现课程 资源共享 ; 中精 集
力 建设 一批 校 级 、 级 精 品课 程 ” 渗透 、 工结合 ; 课程体系 上, 理 在 打破学 科课程 问的壁垒 , 加强课程与课程体 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 的
质 量 , 断推 进 课 程 建设 已经 引 起 各级 教 育 行 政 管 理部 门 的 不
节等 , 增加学生 自学、 参加实验 、 实训 、 实习的时 间与空间 , 提
高 学 生 自主 学 习能 力 和 探 索能 力 ;
高度重视 。各高校根据 自身对课 程建设 的认识深 度和学校 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 , 采取不 同的形式 实践课程建设 , 以新 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建设进行更新 , 以期使学校教育 教学符合 新时期人才培养 目标 的要求 。本文 结合 具体 的课 程建 设管 理实践 , 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 , 从课程建设 的基本思路、 具体
、
课 程 建设 与 改 革 的 基本 思 路
学校从教育教学规律和 自身办学实 际出发 , 强调通过教
学 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
量 的不 断提 高 。 学 校教 学 内容 与课 程 体 系 改革 基 本 思 路 是 : 以先进 的教 育 思 想 观 念 为 指 导 , 照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要 求 , 按 对 教学 内容 和课 程 体 系 进 行 整体 优 化 ; 设 学 科前 沿 性 和综 增
《l f q大 学学 i》( y h Jun齐o iia U 报e 哲 学P i 科o c) ora 齐哈 尔hr nvri (社 会 ScS Q s t & 学版 ) i
Se e e 01 ptmb r2 0
21 年 9月 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5873a3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6.png)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一流建设作为高水平、特色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梳理本科教育改革需求1.迫切需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高校开始重视本科教育质量,认识到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确保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关键。
2.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都在快速变化,高校本科教育也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
3.应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的学生对于本科教育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获得知识面拓展转化为需要通过融入社会实践,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探究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1.强化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将创新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防止形式化的演讲、答辩等内容,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操作。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强调教育教学质量,教授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学科交叉。
以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为目标,应重视跨学科及应用型教育,也有利于激发教学及研究的活力。
建立工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开发出一批体现问题导向的本科教育改革方案。
4.加强实用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已经不再强调只是求得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熟练掌握,而强调鼓励学生具备迈向未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1.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在本科教育改革之前,切实建立起质保体系,为改革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2.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全球化趋势下,高校本科教育必须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53a34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6.png)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适应科技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院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改革仍然存在滞后性,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总结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意义主要体现在适应科技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包括适应产业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培养专业精英。通过产业需求调研、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和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改革路径,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实际情况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产业需求调研。产业需求是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需求的体现,因此需要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以便更好地为改革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2. 标准制定。以了解的产业需求为基础,制定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标准,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以便更好地指导课程体系改革。
“两性一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例
![“两性一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b5c41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9.png)
DISCIPLINES EXPLORATION “两性一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例李习艺陆彩玲农清清邹云锋(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宁•广西530021)摘要高质量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振兴本科教育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我院在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中的探索。
在课程建设中,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特点及教学大纲,采用导读-讨论-总结式模块化学习方式,利用已有的优质网络资源及自行开发的虚拟仿真线上资 源,结合课堂实践及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联系起来。
该课程体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及探究精神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性一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01:10.16400/ki.kjdks.2021.02.033E xp loration and A p p lication onF irst C lass U n d ergrad u ateC ourses C on stru ction------Take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as an example LI Xiyi, LU Cailing, NONG Qingqing, ZOU Yunfeng(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Abstract High quality undergraduate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revitaliz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Here we introduced the works we did in construction high-level,innovative challenging course of"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subject,a teaching model of introduction-discussion-summary in our classes was carried out.Excellent existed web sources and self-developed virtual simulation online teaching software were also used as an extension.Practices on the class and off class were needed.Therefore,it is a teach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on class and off class;while online and offline.This teaching system will help to stimulate both study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enthusiasm,and to promote the ability of find and solve questions,innovative thinking,and the spirit of inquiry for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fields.Keywords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high-level,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2018年6月,在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的计划。
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9010f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b.png)
总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 一。通过深入探讨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高教学质 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商科数智化本科教育的深入发展还应以下 几个方面的建设:
1、教材建设: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科前沿编写适用性强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或更新原有教材内容以确保教材与 实际需求相符合。
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 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缺乏 与新兴技术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 新精神。最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具备新兴技术背景的教 师,无法满足数智化转型的需求。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文科背景下的数智化趋势愈发明显。地方本科院校财 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数智化的转型。本次演示将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 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 具体措施,并提出实施数智化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 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素质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进行实践活动。
三、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 探索
为了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 势。数智化转型能够培养学生更强的信息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更好地适 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最新】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ppt课件
![【最新】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380df72f60ddccdb38a03b.png)
2021/2/2
25
五六、、模模块块化化教教学学实实施施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思想观念根本性转变 模块化要求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要适应从“专业
课程”到有功能性的单元“模块”的转化,并随之带来 的教学内容的新构造。
学科导向
能力导向 要我学
我要学
模块的教学者应将模块的能力目标进行教学。
考试要求也应根据模块而定而不是根据旧的专业课程。
跨专业 设计II (4 学 分)
产品设 计IV 产品开 发系统 设计 (4 学 分)
跨专业 设计III
(5学分 )
专业实 习
3学分
体
27
育
第俱 二乐 课部
堂教
七
思想政治理论 课Ⅲ(6学分)
职业修 养V
企业管 理 (3 学分)
产品项 目实践I (3 学
分)
产品项 目实践
II (3 学 分)
产品项 目实践
➢模块(Module):外来词
一是指标准尺寸的建筑物部件,家具部件;二是指计算 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模件、组件、模块。
➢模块化
模块化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不仅大大缩 短了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 灵活地实现多功能需求。
➢模块化教学
后来,模块化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各个技术领域, 也被引入到教育领域。
各单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这样就使得 整体组合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因此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 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在模块组合过程中及在其组合 完成后,再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模块是很容易实现的, 使得教学安排也很灵活。
例如“国际贸易专业”设计“食品、机械模块” 再如:素质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模块”或“社会语 言学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
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先后邀请了许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举行系列专题讲座、报告会,组织教育思想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校在1999年对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确立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以培养“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立足点,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本科主干基础课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合理配制和开发利用、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并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省部级以上的优秀(示范)课程,推动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明确四个层面的课程建设要求
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我校确定了一般课程、主干基础课、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四个不同层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一般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制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等教学基本文件;吸收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适当的教材;有完整的教案;改革课程考试和评估制度。
(2)主干基础课建设:①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具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
②一套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体现改革精神、严格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③一套适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④一套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⑤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⑥一套严格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
⑦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和完备的教学档案。
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
(3)重点课程建设:在主干基础课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人才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学生受益面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重点课程要以校级优秀课程为目标,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精品课程建设:在校级优秀课程中,选择一批体现内蒙古大学学科优势
和特色的课程作为学校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做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建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加强了督导室建设,教务处设立了教学建设与评估办公室,学院设立了课程建设小组等。
2.统一规划,科学管理
我们制订了《内蒙古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一些相关文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与部署,确定了“统一规划,分类立项,分批实施,集中管理,成果经过专家鉴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实施”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方式。
3.分类立项,分批实施
(1)课程改革立项在组织实施“内蒙古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学校投入30多万元支持60多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进行立项研究;重点支持了我校主持或承担的5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6项教育部新世纪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2)课程建设立项组织实施“本科课程建设计划”。
①本科主干基础课建设立项。
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和作用,2001年经过评审论证确定了293门本科主干基础课,在此基础上,2003年经过重新评审论证确定了402门本科主干基础课,形成了我校本科主干基础课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主干基础课进行立项建设,建立了主干基础课主持人制度。
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
投入130多万元,分两批立项,重点建设139门主干基础课程,平均每门课程经费为1万元。
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立项。
投入10多万元,立项建设20门双语教学课程。
④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学校在“513人才计划”中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综合改革研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与课件制作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重点资助。
(3)教材建设立项为配合和支持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学校设立了教材建设
专项基金,加大了教材建设力度,有重点地支持校内试用教材和优秀教材建设。
多年来,重点支持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4项,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2项、教育部立项教材10项、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2项、学校出版基金项目16项、校内试用教材基金项目14项。
三、取得的显著成果
自1998年以来,“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和“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使我校的课程建设不断加快,改革日益深化,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确定了适合我校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内涵与特征的“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了“以素质教育为本位,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专业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综合型等本科人才的培养类型,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科学性、合理性明显提高,特色比较鲜明。
建构了由通识教育课(包括全校必修课、选修课)、学科专业类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构成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了实验课、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了“加强基础”的教学方针,建构了由400多门课程构成的主干基础课课程体系;贯彻了“通识教育”观念,建构了通识教育课课程体系;设置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和开设双学+学位专业,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交叉和复合型人才。
各学院围绕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改革专业课课程体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依托计算机和蒙古语言学科建构了以计算机课程和蒙古语言文学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文理交叉;数理学基地依托数学和物理学两个学科建构了数理交叉、相互融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文史哲基地班依托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三大基础学科,建立了基础关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课程结构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依托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建构了融计算机类课和管理学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
其他专业经过课程的合并、重组或整合,也建构了比较先进、合理、科学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3.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突破
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吸收了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的新成果,如数学分析、热力统计学、生态学等课程形成了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效率。
2001年以来举办了5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教师600人次,引进多媒体课件24个,自制多媒体课件184个,生态学、生物化学、西方文明进程、语言与交际等课程建设了立体化教材,与北京大学合作制作了《高等数学习题课系统》课件,全校共有188门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数学分析等53门课程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4.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在保持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了学生课程考试的相对质量标准,绝大部分课程学生考试分数呈正态分布;考试内容加大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力度;考核方式由以期末考试定课程学习分数,转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方式。
5.完善了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制定、修订和完善了各环节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完善了由日常教学督导、干部教师听课、学期教学检查、学期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大赛、课程评估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教材建设成果明显
在课程建设项目基金和教材建设基金的支持下,我校教师编写出版了高水平教材49部、校内试用教材14部,其中面向21世纪教材2部、“十五”规划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材奖15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7.产生了一批优秀课程
经过几年的立项建设,主干基础课尤其是重点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首批54门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其中31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8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数学分析、统计热力学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微积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获2005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8.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主干基础课尤其是重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由2001届的79.28%、25.32%提高到2004届的83.53%、30.58%,考研率由2001届的18.1%提高到2004届的22.8%。
2001年以来,先后三批213个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被学校批准,获得立项资助;本科生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8篇;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