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_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
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例如:“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篇(最新)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
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2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不过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
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
此前知道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
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
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进步,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
每次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进步了不少,然而现在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该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
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该引起重视的。
现在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该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可以再读读相关书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二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相关推荐《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通用1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篇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篇2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
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
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4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4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
他认为压力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记住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因为一次考试,写教案《月是故乡明》。
本来是一次紧张的考试,却成了我自觉品读大师文章的开始,感动于他的经历,他对人生的彻悟,感念与他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
从此,心中有了季羡林的文字,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
但我总是以忙为借口,忽略着自己的阅读,只到两年后的,我费了一些周折,终于得到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大师的风范,朴实而真切的文字,又一次品读中感怀。
我是流着眼泪读一些章节的,在对他对人生感悟中洗涤着内心的或芜杂,或浅薄。
我原谅自己太过感性,也许,这个正是我能沉浸书本,但又常常走不出书本的原因。
然而今生恐怕也难改我这样的性情了,不改也罢。
读到季先生的《二月兰》,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特殊年代给季先生带来莫大安慰的亲情,被他的描述感动,被其中流淌的真情感动。
是亲情,是真情,是对人性的彻悟,让太在那艰难的重厄的年代,能有着点温暖,有着坚韧,走过那段黑白颠倒的时光,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
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然而“年届耄耋,”“在燕园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的季先生,却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同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联系在一起回忆对比,令人伤情动怀。
季先生几次用类似语句,渲染二月兰当今盛开的气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只对浩劫期间特别表述为,“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是在嘲笑我。
”所以说,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意味着时代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 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
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
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
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
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季羡林谈人生篇1《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观后感。
以下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
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
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All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__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
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
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八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八篇篇一人们惊叹他的头衔之多——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人惊叹他精通语言之广——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更有人敬佩他精神之崇高——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而令我最为感触的是他的人生价值观。
季羡林在书中写到:“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在此之后一直到死亡的最后时刻,季羡林老先生一直在求知和写作的路上前行:学国学、识英语、习德语、攻略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在学习期间自己创作和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终成为中国文坛巨擘。
对比现在的很多学生,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比之季老当年不知好了多少倍,但现代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中却再也没有类似季老的才学之士脱颖而出,哀哉!悲哉!细思之,在于人对于知识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中国古代儒家治国,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理念;而经过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开始瓦解,而西方严谨的人文科学思想又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和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金钱至上的理念被世人普遍接受,学习知识成为了一种赚钱谋生的前提和手段,其内在动力肯定与季老的责任感和周总理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相差甚远。
中国知识界青黄不接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随着国家对国家软实力和知识的重视,中国的知识人才的培养在慢慢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中国知识界必将在不久的未来出现无数个“季老”,撑起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梦。
篇二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读完路遥的《人生》,站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完全看不清前面是坦途还是荆棘,但要到达目的地,只有摸索前行。
就像人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折,但不能因为害怕就止步不前,唯有越努力越幸运。
高加林有文化有能力,但三起三落的人生就像过山车,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情被土地无情埋没,我想那是旧中国落后的悲惨命运,深刻感觉到国和家的关系这样紧密相关。
生活在今天这样和平富强时代的我们,要感恩所有付出者,也要向更高的台阶努力付出。
人生不应该据为己有,常常纠缠在个人的荣辱得失中,它应该是民族的,是世界的,哪怕今天你只是为地球捡拾了一片垃圾,也是环保贡献者,所以,活着就有意义。
也终于对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站得高,才能活的洒脱。
高加林在追寻理想的途中,丢失了最爱她的巧珍,巧珍这个名字大概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吧,珍就是真。
真善美,只有真实善良的东西才会美,他真实的内心被飘飘然的幻想蒙蔽了,等他幡然醒悟,幸福的金马车早已远去,只能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第二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
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1我已经很久不好好看书了,也很久不做读书笔记了。
现在想到如何能写出一份差强人意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份读书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不是写给别的人看,不必带着济世的口气,不必带着演讲的顾虑,对自己诚实。
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样为了表示看完一本书去做笔记。
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暂的时间里都干过,我20xx年开始用博客写过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网络影响的一代中长大的。
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或多或少有一种传播的意图,而作者这种潜在的心理动机,大概是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说话的目的总归是想与外界交流。
然而社交网络看似开放,实则封闭,这种交流未必有效,这构成了人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现在我渐渐意识到,在网络上写作虽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写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娱自乐。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更强调的是个人感受,而非对内容本身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候买来看过第一遍。
现在想来,我那时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动机实在是比较功利的:以为自己看完了就能参透些什么,实则什么也没记住。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别人的经验自己体会过的理解最深,没用心想过的偷不来。
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没有看全,是跳读的。
原因是因为季老的一些话,常常让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记下一些再说。
我过去以为这种书读得最快,实则读得最慢了。
读书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说我第一遍读时什么都没记住也是假的,我还偏偏就记住了这句:“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坏人》)为什么唯独对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
大概是因为我害怕“坏人”。
但是我人生中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坏人,这才是最坏的事情。
季老对坏人有个简单的评定:损人不利己。
但是我对人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这有可能使我走向这种情境,即“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这次再读,这句话依旧在我脑海中出挑得很。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
他认为压力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
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
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
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
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_读后感
(一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