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制度以及职称种类
职称制度以及职称种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职称说明一职称定义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
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
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二职称分类(一)性质划分:公有制职称:同定义非公有制职称:非公有制系列职称是组织非公评委会专家进行评审的,不是考的。
非公有制职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能被聘任,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工遇和其他待遇,非公职称目前不能作为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
其他作用是一样的。
非公职称只能在非公单位使用,跨省后能不能使用具体要看当地主管部门如何对待。
(二)专业属性划分:现行有二十九个系列,涵括了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和党政管理12个大类学科700多个专业(三)级别划分:1.初级职称(助理级、员级):(评审权限县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市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评审权限省厅)(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941-一、职称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
外语免考政策:共十五条浙人专[2007]80号
31
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
2
年满50周岁
曾在国外留学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
3
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4
转评、兼评专业技术资格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外语免考政策:共十五条浙人专[2007]80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省有突出 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
计算机免试条件:共十一条(浙人专〔2007〕80号、 浙人发〔2008〕99号)
39 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援藏、支边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首次申
10 报专业技术资格。 131 乡镇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破格晋升 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
3
(二)高级实行评审制
高级工程师资格通过评审取得 浙江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转发《浙江
省医药行业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的通知(浙职改字[88]06号)。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正常晋升
达到要求
规定学历 工作经历
外语
计算机能力 技术能力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规定学历及工作经历::具备国家教育行政部 门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历 。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源自外语免考政策:共十五条浙人专[2007]80号
通过WSK、GRE、GMT、托福等考试,以及中央有 关部委组织的出国留学人员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合格
39 标准;或经组织批准,在国外连续进修1年以上
通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的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 备选人员外语考试(简称BFT)中级者,申报中级专业技术
我国现行职称规章制度
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及其操作职称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管理是各级人事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
职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及国情的原因,我国职称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比较复杂的体系。
一方面,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需要继续探索、逐步解决的重大问题,总体上仍处于逐步完善、规范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国职称制度覆盖面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不同行业或专业情况差异较大,职称管理需要准确地把握法规,全面了解和执行政策。
因此,职称管理对业务素质的要求较高。
努力学习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提高工作效能,是每一个人事干部尤其是职称管理干部应尽的职责。
一、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一)职称的内涵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
但在我国,由于实践职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条例,各行业、各专业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导致同在“职称”这一概念之下,先后实行过专业技本职务制和“学衔”“称号”制,甚至在同一时期,有的专业实行职务制,有的专业实行“称号”制。
这样就使“职称”这个概念的内函十分广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
直到1986年,我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
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通常所讲的“职称”是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二)现行职称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其基本内容是: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教师职称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教师职称制度的由来与发展教师职称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和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回顾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总结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汲取教训,少走些弯路。
因此,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特别是高校教师评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未来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
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
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①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②没有数额限制;③一旦拥有,终身享用;④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⑤与人员使用无关。
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国安民的官吏,大学教师本身就是国家的职官。
因此,大学教师的考选、任用、考核、晋升等,基本上由当时政府所实行的文官考选和考绩制度所决定。
三、我国近、现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确立与发展(一)我国近现代教师职称制度的确立我国近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最早可以上溯至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有一部分人主张办“洋务”、兴“西学”,创办了一批新型的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为洋务事业培养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这些新式专科学校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在教师任用上,一般都实行教师招聘制,但当时并无严格的招聘标准。
2、戊戌变法时期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运动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这些新式学堂实行教师招聘制。
职称制度以及职称种类
职称制度以及职称种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职称说明一职称定义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
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
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二职称分类(一)性质划分:公有制职称:同定义非公有制职称:非公有制系列职称是组织非公评委会专家进行评审的,不是考的。
非公有制职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能被聘任,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工遇和其他待遇,非公职称目前不能作为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
其他作用是一样的。
非公职称只能在非公单位使用,跨省后能不能使用具体要看当地主管部门如何对待。
(二)专业属性划分:现行有二十九个系列,涵括了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和党政管理12个大类学科700多个专业(三)级别划分:1.初级职称(助理级、员级):(评审权限县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市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评审权限省厅)(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我国现行职称制度
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及其操作职称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管理是各级人事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
职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及国情的原因,我国职称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比较复杂的体系。
一方面,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需要继续探索、逐步解决的重大问题,总体上仍处于逐步完善、规范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国职称制度覆盖面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不同行业或专业情况差异较大,职称管理需要准确地把握法规,全面了解和执行政策。
因此,职称管理对业务素质的要求较高。
努力学习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提高工作效能,是每一个人事干部尤其是职称管理干部应尽的职责。
一、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一)职称的内涵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
但在我国,由于实践职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条例,各行业、各专业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导致同在“职称”这一概念之下,先后实行过专业技本职务制和“学衔”“称号”制,甚至在同一时期,有的专业实行职务制,有的专业实行“称号”制。
这样就使“职称”这个概念的内函十分广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
直到1986年,我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
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通常所讲的“职称”是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二)现行职称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其基本内容是: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是一种对事业单位行政、技术、工勤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逐级评定和岗位晋升的制度。
它是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职称制度的概念、产生背景、内容要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事业单位职称制度进行详细论述。
一、职称制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1.概念: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是指根据不同职务、岗位和工作业绩等因素,通过评定考试或者考察等方式来评价事业单位人员能力水平和个人职业道德素养的一种制度。
职称制度旨在激励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2.产生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事业单位职称制度的产生也具有必然性。
首先,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是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需要的产物,有利于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机制。
其次,职称制度可以激励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此外,职称制度也可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素质。
二、事业单位职称制度的内容要点1.评定标准:职称制度的核心是评定标准,评定标准要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事业单位职称评定标准应包括综合素质、工作业绩、职业操守等方面。
综合素质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
工作业绩包括工作成果、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等。
职业操守主要包括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维护公共利益等。
2.评定程序: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程序应当具有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
评定程序一般包括报名、资格审查、考试或者考察、评议、聘任等环节。
报名阶段,应当公示报名条件和程序,确保报名人员合法合规。
资格审查阶段,对报名人员的基本条件进行审核,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人员。
考试或者考察阶段,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综合考核。
评议阶段,由专家或者考评委员会进行评议,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
聘任阶段,根据评议结果决定聘任人员。
3.职称等级:事业单位职称制度通常分为几个等级,如高级、中级、初级等。
学校教师职称制度
一、职称制度的起源我国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参照苏联的教育制度,将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
这一制度在当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职称制度的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职称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取消了职称等级的划分,实行了以教师学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职称评定制度。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职称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分类管理、分层推进、分类评价”的原则,将教师分为专业技术类、教育管理类和教学辅助类,并根据不同类别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3. 进入21世纪,我国对职称制度进行了新一轮改革,重点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同时优化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当前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内容1. 健全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对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分类评价;两类教师均设置到正高级职称,畅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2. 完善评价标准:把师德放在评价的首位,强化师德考评,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分类制定各类教师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破除“四唯”倾向,注重对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考察,突出评价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绩和教学改革实绩。
3. 创新评价机制: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加强评委会组织管理,注重遴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
4. 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应充分尊重学校自主权,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评审标准和程序。
总之,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职称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探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探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指根据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业绩等方面的评价,给予教师相应的职称等级。
职称制度是一种教师职业发展的规范,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进行探析。
一、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1953年,教育部出台了《教师职称制度实施办法》,规定了教师职称的评审条件和程序。
根据这一办法,教师职称分为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五个等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职称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职员工职称评审办法(试行)》,明确了教师职称的评估标准和评审程序。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职称条例》,对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二、职称制度的实施情况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职称制度在一些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得比较规范,评审程序公开透明,评审标准公正合理。
职称制度在一些地区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对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较低,导致评级过高或职称晋升速度过快;一些地方的评审程序不公正,存在人情关系和不正当行为。
三、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评审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的教师职称评审主要以教学业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评审程序不够公开公正。
一些地方的评审程序容易受到行政干预和人情关系的影响,缺乏公正、公平、科学。
评审结果与教师的实际能力不符。
一些教师由于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获得相应的职称,导致实际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职称制度的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一些教师在职称晋升后,没有得到相应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导致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职称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职称制度以及职称种类
职称说明一职称定义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二职称分类一性质划分:公有制职称:同定义非公有制职称:非公有制系列职称是组织非公评委会专家进行评审的,不是考的;非公有制职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能被聘任,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工遇和其他待遇,非公职称目前不能作为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其他作用是一样的;非公职称只能在非公单位使用,跨省后能不能使用具体要看当地主管部门如何对待;二专业属性划分:现行有二十九个系列,涵括了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和党政管理12个大类学科700多个专业三级别划分:1.初级职称助理级、员级:评审权限县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2.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市局及以上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3.高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评审权限省厅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位上做出显着成绩,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播音、卫生技术、农业技术、档案、文物博物、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技校教师、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工程技术、计划生育、党校教师系列专业设5个级别;高校教师、新闻、科学研究、出版、教练员、翻译、艺术系列、律师、公证系列专业设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助理级4个级别;中小学教师设副高级、中级、助理级、员级4个级别;工程师分类: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建筑工程师铸造工程师暖通工程师冷冻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化工工程师建设设计工程师土木工程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工民建工程师建筑预算工程师建筑管理工程师市政工程工程师建筑工程测量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消防水电工程师地质勘测工程师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电设备工程师电子仪表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采矿工程师通信工程工程师建设装饰工程师建设艺术设计工程师农艺师园艺师园林设计工程师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船舶技术工程师电气设备工程师详见附表三代评职称方案:四代评职称要求:一年龄限制:中级25周岁以上,高级35周岁以上;对非公职称可适当放宽年龄,相差1-2周岁也可以报名,对公有制职称必须严格执行此要求;二报名材料要求:相片,必须为数码照的电子底版;身份证为原件的扫描件、学历证为最高学历的原件扫描件;三报名表格均按我公司统一要求申报,提供样表;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一览表。
职称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职称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职称是衡量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能力的称号,通常是由国家或各行业的专业组织颁发的。
职称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古代。
中国古代的官制中,官职是当时的职称之一。
例如,大官、小官、尚书等称号都是当时的职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官职等级。
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职称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职称的采用主要是为了鼓励人才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福利。
在中国,职称制度的实行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将职称作为衡量教育界人才能力的重要标准。
职称的评定主要分为初、中和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与一定程度的工资增加、更高的职业声誉和更大的权威地位相关联。
时至今日,职称制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人才评价的重要工具。
职称制度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务水平结合起来,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激励。
在2023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职称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
不同行业的职称制度也逐渐趋于统一和完善。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职称的评定主要分为初、中、高级及以上别,并且加强了对技能、责任感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在职称评定中,很多企业还强调了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考虑。
比如,在一些行业中,企业会对职称评定进行个性化
考评,评估员工在从业期间的行为规范、岗位责任表现、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可见,职称不再是仅靠学术水平或工作年限衡量个人能力的简单标准,而是更注重以具体的岗位职责为衡量基础,并结合个人的个性化、综合素质,全面评价个人职业成就和发展潜力。
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职称改革1、我国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答: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解放初期和五、六十年代的职称制度。
(二)1977年至1983年职称制度的恢复和建立。
(三)1986年到现在职称制度改革和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2、什么是职称改革?答: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人们习惯称之为职改),这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把高度集中、以静态管理为特征的配置格局改为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自已拥有一定自主权,以动态管理为特征的配置格局,解决历史上形成的竞争机制不健全,人员难以流动、资源结构不合理及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资源配置的质量与效益。
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相应地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
参考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的通知》(1986年1月24日,中发〔1986〕3号)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职称改革工作赋予了什么新的目标和任务?答:1997年11月在“全国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座谈会”上,人事部徐颂陶副部长明确指出,深化职称改革总的目标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科学的职称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分类指导、依法行政,社会公正客观科学评价,单位自主聘任、使用人才的职称管理体制。
参考文件:徐颂陶(1997年11月1日)在全国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4、深化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深化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要求,科学设岗,严格考核,全面推行聘约管理,切实解决“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
第二,推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人才的新的需要。
我国现行职称制度
我国现行职称制度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及其操作职称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管理是各级人事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
职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及国情的原因,我国职称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比较复杂的体系。
一方面,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需要继续探索、逐步解决的重大问题,总体上仍处于逐步完善、规范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国职称制度覆盖面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不同行业或专业情况差异较大,职称管理需要准确地把握法规,全面了解和执行政策。
因此,职称管理对业务素质的要求较高。
努力学习职称管理的基本业务,提高工作效能,是每一个人事干部尤其是职称管理干部应尽的职责。
一、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一)职称的内涵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
但在我国,由于实践职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条例,各行业、各专业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导致同在“职称”这一概念之下,先后实行过专业技本职务制和“学衔”“称号”制,甚至在同一时期,有的专业实行职务制,有的专业实行“称号”制。
这样就使“职称”这个概念的内函十分广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
直到1986年,我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
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通常所讲的“职称”是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二)现行职称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其基本内容是: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职称制度由来
职称制度由来
职称制度是一种评价人才工作水平和职业成就的制度,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给予相应称号和职位,来评价人才能力和成就的制度。
此后,职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国家都有出现过。
在现代中国,职称制度起源于1953年。
当时,为了推动国家科
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即“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制度”。
这个制度是基于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来评价人才的,包括
职称、职务、职级等等。
职称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根据人才的职业能力、工作成绩、学术水平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考核评定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职称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如今,职称制度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中重要的人才评价制度之一,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工人到高级职称人才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职称级别。
总之,职称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现代职称制度起源于1953年的中国,是一种评价人才工作水平和职业成就的制度。
随着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职称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 1 -。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是指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和管理而建立的一套体系。
它是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晋升、获得专业资质认定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人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国国家公务员职称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数量迅速增加,职位种类也更加多样化,此时建立起职称制度,对于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事业单位职称制度中,职称评定是关键环节。
职称评定是通过考试、论文和综合评审等方式来衡量和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而确定其职称级别。
不同的职称级别对应着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也反映了人员的能力和业绩。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它激励了事业单位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职称评定,人员可以得到专业认可和提升,同时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其次,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效能。
通过职称评定,事业单位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同时也激发了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事业单位职称制度还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分工和组织结构。
通过评定职称,可以根据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进行科学的岗位安排,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这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转效率和工作质量。
然而,事业单位职称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评定职称的标准和程序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不同事业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评定标准不一致,容易导致人员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职称评定的周期较长,可能影响人员的积极性和动力。
此外,由于事业单位职称制度的复杂性,也存在着不同地区和单位之间的评定标准和认可度不一致的问题。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职称制度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它激励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学习和发展,提升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效能,优化了工作分工和组织结构。
职称制度沿革
职称制度沿革职称制度这玩意儿啊,就像一条长河,在岁月里流淌着,一路蜿蜒,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模样。
在很久很久以前啊,职称这东西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呢。
那时候,可能就有点像村子里大家公认的手艺高低。
你比如说,村里有个木匠,他做的桌椅又结实又好看,大家心里就都默认他是个厉害的木匠,是这一行里的高手,这就有点像最初职称的概念,靠的是口碑和大家实实在在看到的本事。
那时候的“职称”就是这么质朴,没有什么证书啊,评定标准啊之类的,就看你在这个小圈子里是不是真有两把刷子。
随着社会慢慢发展起来了,就像小树苗长成了大树,人越来越多,事儿也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职称制度就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规范。
就好比一群羊多了,得有个放羊的法子一样。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一些比较简单的考核标准,可能就是看看你干了多少年,做出来的东西数量多少。
这就像是给每个人的工作画了一条简单的线,过了这条线,你就好像能被归到某个等级里。
但是啊,这还不是特别完善,就像一件衣服刚缝了个大概,能穿,但不是特别合身。
再往后呢,社会就像开了加速器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快。
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起来了,这职称制度也就跟着变得复杂起来了。
这就好比盖房子,原来就盖个小茅屋,现在要盖高楼大厦了,那结构肯定得复杂很多。
这个时候,不仅要看工作年限和工作量了,还得看你的专业知识水平呢。
就像是一个厨师,你光会炒很多菜还不行,你得知道各种食材的营养搭配,做菜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才算是够得上更高的职称。
这时候的职称评定就像是一场全面的考试,你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才行。
到了现代啊,职称制度又像是一艘不断升级的大船。
它变得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际贡献了。
你看那些科研人员,不是说你在实验室里待的时间长就能有个高职称的。
你得能搞出真正有用的发明创造,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行。
这就好比你种果树,不是你天天守着果园就说明你是个好果农,你得让果树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而且要是别人没种出来过的好果子,这才是真本事。
现在的职称评定更像是一个大舞台,你得在上面展示出你的独特之处,你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
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
是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
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1.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使用终身享用;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人员使用无关。
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是小概念,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
除此之外,“学衔”与理论上的“职称”在内涵上几乎是相同的。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设立了29个职称系列,颁布了相应的职务试行条例。
1994年以来,全国又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3个,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
建国初期至1960年,国家采取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这时的“职称”是指“职务名称”。
1960年至1985年,我国实行职称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工资,没有职责要求。
1977年9月恢复技术职称,这里的技术职称含义仍是“职务”名称。
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未能兑现。
此时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客观上是带有评定学衔、技术称号的性质。
中央于1983年9月1日冻结了全国职称评定的工作。
1985年“学衔”制在高校做过试点,最终没有实行。
此次,国家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叫法,但是,许多省份仍叫“职称”。
在实施过程中,评和聘有分开的情况,但多少情况没有分开。
从1990年开始,陆续组织了许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各单位在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符合一定年限等其他要求的人员中进行了聘任,游戏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生根。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称地位已经明显提高,这不仅要求广大工程师要加强专业知学习,同时更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的教育和学习,以适应社会蓬勃发展,保证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要求广大工程师要加强专业知学习,同时更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的教育和学习,以适应社会蓬勃发展,保证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人们对于职称的称呼不仅仅只是职称,还包括了工程师,或者直接就是某工。
歌德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时尚从有白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工程师的准则更取决于我们对各行各业的认同度,内心对自己本行业有多崇敬,但是有些人有些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汶川地震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北川中学的操场上一具具被挖出来的孩子的尸体,1000多名师生丧命于轰然坍塌的6层教学楼。
其中有匿名人士称:大楼的建设过程中都没有用钢筋!有人形容教学楼就像沙雕,一推就塌了。
着些种种足以证明职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经理黄菊曾说过:面对新世纪。
新机遇、新挑战,工程师和工程技术界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那么,在这个大科学时代,人们生活日益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职称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早该担起社会责任。
职称本是具有公共性、生态性、综合性、艺术性、生命性、多层次、边缘性的存在,,理应是一个复合性的人才,其工作领域广泛其专业内容以得到快速拓展到社会发张的各行各业,在区域尺度上眼就个体与正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社会和
谐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建设,工程师要运用自己研究成果,选择并创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这就是工程师职称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