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2.3《快与慢》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v=ts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 ”或“m ·s -1”表示。
2.3快与慢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2.3 快与慢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5. 快与慢的相对性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能够区分两种速度;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分;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及换算,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快慢现象,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3)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4)讲解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路程所需时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快慢现象;2. 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路程所需时间,并解释计算过程。
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设计
2.3快与慢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掌握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通过利用速度公式的计算加深对速度意义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好物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规范物理计算格式。
三、教学难点初次接触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和单位,如何理解速度定义、物理意义及进行单位换算对于学生有些困难;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等教学方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运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世界中的两种不同动物的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同学们通过观察有什么发现?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世界中,不同的物体运动存在着快与慢。
设问:那么我们又是怎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2.3快与慢(二)新课教学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田径赛场上的比赛视频。
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谁跑得快呢?引导学生从观众和裁判的角度来分析。
问:如果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看谁跑在最前面。
问: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看谁跑完全程用的时间少。
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时间路程 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 写成计算公式: t s v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2.3快与慢教案
30
350 30 13.3
t /s
650 45 20
m s 1
运用 图 表, 加深 学生 对速 度变 化与 否的 理解
s-t 图:
S/m 650
350
可让 学生 自己 观察
150 0 15 30 45 t/s
v-t 图:
20
m s 1
13.3 10
视 频, 总结 视频 内 容。
课堂练 习 (突破 重难点) (8 分 钟)
让学 生积 极发 言。
2.3 快与慢 一、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 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数学表达式:
:速度:
s:路程; t:时间。
s 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 m s ;常用单位: km h ;
1m s 3.6 km h 。
二、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
师生 互动
生: 把他们跑的路程分别除以时间, 得出速度大的人跑的快。
检查学 生提前 预习效 果 (3 分 钟) 课程讲 授 (讲练 结合) (16 分 钟)
提出问题: 1、什么是速度? 2、什么叫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 提 问、 学生 回答 问题
一、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 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数学表达式:
课堂小 结 (4 分 钟) 板书
0 15 30 45 t /s 若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物体在 某路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 1、速度是反映物体___ ___ 的物理量,在国际 单位制中速度的公式: 。速度的单位 是: ,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___ ___作单位, 两者的换算是: 。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① ; ② ; 3、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 5 秒内飞行了 1000 米,求它的 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4、小明在 100 米短跑比赛中做的是什么运动? 1、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一、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二、考点点拨本节内容主要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以及速度单位m/s 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三、跨越障碍1、比较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例如在110m的跨栏比赛中,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我们观众就会说刘翔运动得最快,因为刘翔最先冲过终点。
同学们细想一下此过程中,当刘翔冲到终点的那一刻,而其他运动员还在半程中,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不一样,刘翔跑了110m,而其他的运动员没有跑到110m,所以我们说刘翔跑得快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刘翔跑得距离大。
这就是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
路程越大,运动得越快。
(2)相等的路程比较时间计时员会对每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记录各自的成绩,如刘翔跑110m时,计时员记录的是12.91s,而计时员对其他运动员记录的成绩要大于12.91s。
所以计时员说刘翔最快。
那是因为跑相同的路程刘翔用的时间最少。
这就是另一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例1:(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a)表明__________.图(b)表明__________.点拨: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中间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3)物理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2、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S时间:t速度:v公式v=t S(给出任意两个量一定可求出第三个量)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
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
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快与慢的相对性,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快与慢的相对性3. 实际生活中的快与慢现象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快与慢的相对性。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实际问题中快与慢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快与慢的概念。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快慢。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快,什么是慢。
2. 新课: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快与慢的相对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快与慢现象,如交通工具、运动员比赛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快与慢的相对性。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运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快与慢相对性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更多的快与慢现象,思考如何优化生活节奏。
2. 介绍速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学具:练习题、笔记本、文具。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快与慢相对性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介绍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测量尺、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与速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加速度、减速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3《快与慢》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理解速度的概念。
(2)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概念及其单位难点:1.速度单位换算;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学科关联数学:计算运行时间、距离、统计与计算,用表格表示实验结果,按运动的快慢给物体排列顺序。
语文:用通顺流畅有条理的语言将自己对快与慢的理解进行描述。
体育:了解当今世界短跑记录的一些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图片展示生活中快与慢现象。
2.物体运动有快有慢。
五、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名称目标生成活动能力目标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练习使用卷尺和秒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的计算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2.活动过程:每次脉搏的时间/s脉搏跳动的次数n1t=脉搏每次跳动的时间×n1v=st 步长/m走的步数n2s=步长×n2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八、当堂检测1.生活中的快与慢现象。
蜗牛地爬行,骏马地奔驰。
(请给物体的运动加上形容词)2.速度(1)意义:表示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内通过的。
(3)公式:。
(4)两个变形公式:①s=;②t=。
(5)单位:①国际制单位:符号:或m·s-1,读作:。
②常用单位:符号:或km·h-1,读作:。
③20m/s表示的物理意义:。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2章第3节“快与慢”。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4. 运用速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难点: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用时10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位运动员的速度?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 举例讲解速度的计算及应用:例1:一辆汽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解:v = 200km / 3h ≈ 66.7km/h。
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66.7千米/小时。
5. 随堂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行驶了150米,用时20秒,求小明的速度。
(2)一辆火车行驶了300千米,用时4.5小时,求这辆火车的速度。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7. 作业设计:甲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4小时,求甲车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全册《2.3 快与慢》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2)15m/s===km/h
(3)7200km/h===m/s
(4)/s===km/h
交流、合作、回答
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能理解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一、练习巩固
2、你的同学跑100m用了17s而你用25s跑了165m,你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利用公式: 可以得出你同学的速度为:
你的速度为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还有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
有可能有一些方法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与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例1: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使,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的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V1=V2=V3=20m/s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快慢和速度的概念,能够分析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快慢与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2.实验材料:计时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不同速度的小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快慢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快慢的思考。
2. 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快慢与运动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 实验探究实验1: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上设立起点和终点。
•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赛。
•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并计算出速度。
•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2:分析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让学生再次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它的位移和时间。
•使用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计算出每个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观察速度与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速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4. 概念解释与知识点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解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使用简单的示意图或数学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速度,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6.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用简单的例子和计算公式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必要时进行白板演示。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设计海口市琼山二中唐焕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会用实验的方法科学地推断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掌握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及其单位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龟、兔赛跑〞,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2.我们都了解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拟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3.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商量: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答复。
〕〔二〕新课教学及师生互动一、怎样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点拨: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点拨: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小结:观众和裁判员推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物理学中比拟运动快慢则采纳观众的方法并引进“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们来认识速度。
举例:甲同学跑10 m用了2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 m,而乙同学跑75 m用了25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3 m。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3. 能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应用;3. 速度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快车和慢车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速度单位及换算: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方法,如:1米/秒 = 3.6千米/小时。
6. 速度的变化:讲解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某一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行驶10公里,用时30分钟,求这辆自行车的速度。
答案:速度 = 路程÷ 时间 = 10公里÷ 0.5小时 = 20公里/小时。
2. 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后达到20米/秒的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答案:平均加速度 = 速度变化÷ 时间 = (20米/秒 0米/秒) ÷ 5秒 = 4米/秒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是:(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
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思路如下: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2.能够运用物体速度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点分析快与慢是物体运动中常见的概念,也是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物体的速度: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所需的时间之比;2.速度的大小:与速度所需的时间成反比;3.速度的方向:有时需要明确速度的正方向和负方向。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体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理解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仪器和材料:计时器、直线轨道、小车等;3.相关实验数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项目、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快?什么是慢?物体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快?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慢?2. 概念解释与讲解使用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物体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标准,速度的大小与所需的时间成反比。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直线轨道、小车和计时器等实验仪器。
通过调整小车的速度和测量所需的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速度快慢的变化对所需时间的影响。
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
4.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分析实验数据,观察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速度越大,所需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所需的时间越长。
5. 计算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速度的练习。
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按照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 错误订正与巩固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给予指导和订正。
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强调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7. 综合应用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从A点到B点的路程为100米,小明步行需要10分钟,小王骑自行车需要5分钟,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谁的速度更快?8.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速度的变化。
快与慢教案初中物理
教案:快与慢课程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速度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快慢的例子,如赛车、跑步等。
2. 提问:如何比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
3. 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a. 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相同时,用时越少,运动越快。
b. 相同时间比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c. 比较速度的大小: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强调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快慢。
2. 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快慢例子,引入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通过课堂探究和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速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同步2.3 快与慢 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同步2.3 快与慢教案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会比较生活中运动的快慢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科学探究、交流与讨论【实验器材】停表、小车、手机跑步软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和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请同学们思考: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授课过程:知识点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1)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比较哪些物理量?[答案] 需比较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2)如何比较上述物理量,能更容易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答案] 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3)如图2-3-1所示,甲、乙两图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答案] 图甲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图乙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知识点二:速度阅读教材P2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1)速度是指__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__。
(2)公式为__v=__。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m/s__,常用单位有__km/h__。
(4)换算关系1 m/s=__3.6__km/h。
(5)速度的变形式为:__s=vt__、__t=__。
问题2:计算出你上学路上的速度,并与同学比较运动的快慢。
[答案] 略问题3:测量你带的玩具汽车的速度(1)原理:__v=__。
(2)需测量的物理量:__玩具汽车运动的路程__、__玩具汽车运动的时间__。
(3)速度的大小:__略__。
[知识拓展] 阅读教材P25《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其他测速度的方法。
知识点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1)按照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可把物体的运动分为__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__?(2)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__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能会测量、计算简单速度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 、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问:同学们乌龟与兔子谁跑得快?
那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乌龟却获得了胜利?
看来比较快慢的方法是有不同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快慢的比较
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赛场上刘翔与其他运动员的快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举例: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多媒体图片)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师生讨论并板书:
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针对练习一】
1.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1m/s= Km/h 72 Km/h= m/s
2.龟兔赛跑,起初兔子跑的快,这是用来比较快慢的,后来龟、
均到达终点,但是乌龟获得胜利,这是用来比较快慢的。
3.人步行的速度是1.2m/s读作,它表示。
4.敏捷的雨燕每秒能飞48m,凶猛的鹰在捕捉猎物时,每分钟飞行距离可以达到
2700m,比一比,他俩谁是冠军?
二、测量速度的大小及计算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请3位同学依次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
分别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1、看课本24页书上的例题
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 的成绩,夺得50m 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
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 ,t=24.79s 。
求:v=?
解:根据题意,
s m s
m t s v /02.279.2450===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学生板书练习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三、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针对练习二】
1.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
D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的路程是直的,且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
2.一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 . 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3.某同学在百米跑道上先以6 m/s 的速度跑了48 m ,然后又以5 m/s 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则他跑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 s ,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现在同学们你们知道在龟兔赛跑中乌龟最后取胜的原因了吧!
【板书设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
(2) 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t
s v 3.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题
四、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达标练习】:
1.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跑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比 ” 方法;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比 ”的方法。
物理学中比较运动的快慢是采用第 种方法.
2.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若某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8km/h ,表示的
物理意义是.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异同点的比较: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变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 D.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的路程是直的,且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
5.判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
A.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
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
C.1s内运动5m,2s内运动10m,3s内运动15m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
6.一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A.一定都不相等 B.不一定都相等 C.一定都相等 D.三种情况都不正确7.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机场?
【作业设计】
下课了,小宇想估测自己上楼的速度,他没有手表,但他机灵一动,用脉搏的跳动测时间,他的脉搏在平静时每分钟跳动72次,他从教学楼2层正常走到3层,数出自己的脉搏跳动90次。
每层楼高3.3m。
请你帮助他计算一下上楼的速度?如果考虑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这个因素,则他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是偏大还是偏小?快慢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110米栏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望。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3、通过“针对性练习”,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者非一日之功。
教学中要多思考积累教育点,在本节课中在最后应提醒同学们要向小乌龟学习,学习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3、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要善于用问题来调节课堂的气氛,用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练习一:
1.3.6 ;20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3.1.2米每秒;人在一秒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为1.2米
4.海燕
针对练习二:
1.A
2.C
3.10.4;约5.4
达标练习:
1.时间;路程路程;时间二
2.运动快慢;该人在1h 内运动路程18km
3.直线运动;速度不变;速度改变
4.A
5.D
6.C
7.0.3h
【作业设计】0.044m/s;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