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情况分析

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教师角色转变的依据?是超越了学科本身,从整个课程高度来审视和设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统治者,而是作为课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如果达不到某些硬性的指标,教师角色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我们看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转型,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课堂转型将更为深入,也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回归“育人”这一教育的原点,以促使人的转型为核心的“课堂转型”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又是否作好了准备?今天的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教育改革也随之步入到了“深水区”。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不乏有成功的实践探索;

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伴而生的是许多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的涌现,学案、导学案、学材、任务单、预学单、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不免雾里看花。教学改革仅仅是教学术语的刷新,还是实质的根本改变?课堂转型是零星偶发的试验,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果是趋势,转型将转向何方?我们又如何到达彼岸?这些问题需要高速行进中的改革者们放慢脚步来静心思考,从而走好今后要走的路。

方向:以学习为中心,让学习增值

课堂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到今天,有组织的课堂在地球上已存在370多年,围绕课堂的讨论和研究有370多年的历史。课堂不是今天才成为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关注和讨论课堂的现实意义何在呢?有人认为是因为课堂出了问题,遭遇到现实困境,如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所说,“现在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幸福”。校长们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在他们眼里,大量讲授、大量训练还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这样的课堂让长期生存于此的师生情何以堪?

目前上海明确提出要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其中首要的转型是在教育价值观上,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用一句话说就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而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里就是保证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虽然学习永远是痛苦的,但我们能否减轻一点学生的痛苦?追求好分数本身没错,但我们能否用更好的方法、以更小的代价获得好分数?这些困局已经到了必须尽快破解的地步,否则葬送的将是一批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信息

技术的冲击也加重了课堂升级换代的紧迫感。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教育无法置身事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然进入到web2.0时代,信息不再被垄断,谁也不是权威,平等、开放、自主、互动正在成为未来课堂的标签。

课堂到了必须改革转型的时刻。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课堂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崔允漷提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即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则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他还描述了理想课堂的结构形态:课堂教学将不再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而是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且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另外,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转型前景光明却又充满荆棘。所幸新技术照进了一束希望之光,它在挑战课堂的同时给课堂带来生机,技术的突破将使课堂中心的颠覆、学习的个性化辅导指日可待。

路径:没有统一模式但不能没有模式

课堂的物理空间虽小,内涵却包罗万象,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等基础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最终都能投射和聚焦于此。因此,课堂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崔允都认为教学改革要对课堂有三个层面的系统思考:一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理念;二是要有合理的行动框架,没有行动框架的支撑,理念将成为浮云;三是要有适当的方法,方法离不开情境,要有说得出来的程序,否则方法无法推广。学者对改革路径的理性设计在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找到印证。静教院附校、青浦一中、洋泾中学无一例外地总结出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模式。分析这三种教学模式,我们不难总结出它们的共性特点。比如都强调学生先学,以预习为前提,并以导学案或者预习单为抓手和载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带着问题进课堂,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再比如,都主张针对性教学,学生先学后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展示、检测等方法暴露学生的问题,然后精准地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法显然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学方法都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还包括讨论、活动、训练,既有“书中学”,又有“做中学”。总之,三种模式的核心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教育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课堂转型,而课堂转型的任务,首先落到了每一位教师身上。就目前而言,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就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使不断升级的学生课业负担产生逆转。一是提高教学、作业和考试的一致性。目前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来源于统一的习题集,而这些习题集往往是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与教师教学的内容并不一致;再加上所谓的月考、联考、摸底考,其命题往往不是任课教师自己出的试卷,从而使作业无法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试无法产生正向的诊断和激励效果,造成绝大部分学生的失败感。只有回归教学、作业和平时考试的一致性,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才能提升,教学各环节的整体效益才会显现。二是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几乎所有的权威教育质量监测都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质量与学生的学业质量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师生之间的互信、尊重和温暖的人性,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也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武器。只要教师养成一个习惯:“让每一节课上得不一样,那么教师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在不断的比较和变化中形成有特色的聪明教学。老师们,让教育更美好,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课堂转型读后感

读完《课堂在转型》,深深觉得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要更快地掌握学习方式。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都关注了“学生”。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革命。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课堂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土。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担当起协调、分析、整合等的重任。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 回想以前自己的课堂,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不足是家长作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其次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讲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要变“授”为“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小课堂大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变革课堂的原点,把守望儿童幸福,作为变革课堂的核心。现代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的中心从教师、从学科转移到学生,强调学生学得完整,而不是教师教的完整。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真的讲得太多了?”强调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自己充分地议论,让教育走向对话。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书中学”,还有“做中学”(即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我现在备课关注点不再是我自己能在哪个地方上的出彩,而是关注哪些是学生学得会的、哪些是学不会的,我会预先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学生突然迸发的奇思妙想。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当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时,行为的跟进就水到渠成了。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并存。学生能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先学”,还强调学生先学的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到“教师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以学为中心,基于预学单科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以预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少讲,学生多动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了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环节:预学、讨论、展示、检测。开始相信学生,并放手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让教室成为学室”。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要带着更多、更高级的问题走出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怀疑的精神的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首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教师少教,学生才可以因此而多学。学生8成(32分钟),教师2成(8分钟)。一堂课只讲8分钟。这就是釜底抽薪的颠覆性措施。教师让出“舞台”之后,角色发生变化,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编”和“导”。这“编”就是教学设计,这“导”就是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及时进行点拨、指导。预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逼着教师在理念上、学识上、实作上适应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获得了大大提升,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连师生的脸色都变得生动了。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开始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美国德.鲍拉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来组织教学”。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教师要钻研每一堂课,这一点可能是潜在的一个生长点。 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课堂要求总体上还是有点偏高,学生负担还是有点重。第二,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第三,至今,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还不是多数学生的事情。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挑战性期望,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结合加上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所以教师的

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中国的企业和,整体来说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但是,他们今天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企业要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继续,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挑战: 1.转变思维方式过去中国企业成长中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政府管得太多,所以许多中国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和政府打交道。但是,从现在起,中国的企业必须真正学会在市场中生存,从依赖于政府关系赚钱转向真正依靠企业的核心力赚钱。 2.学会制定公司战略大量的企业在成长起来的时候是没有战略的,但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就应当有战略。简单地说,战略实际上就是指定位,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学会满足日益挑剔的客户越是对产品不了解的客户,越是收入高的客户,就会越重视。同时,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注重服务,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关心企业的质量。 4.学会管理差异化的员工队伍现在企业员工的差异越来越大,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兴趣的差异,甚至还有国籍的差异。企业家要学会管理这种差异化的员工队伍。受程度越高的员工,越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去管理他们。 5.学会处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过去是老板,为自己赚钱,后来变成职业经理人,为股东打工。创业的企业家们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如果不想完成这个转变,那永远只能是一个小企业。 6.学会对付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过去可能没有竞争对手,或者只有地方性的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必须准备和几百亿美元规模的跨国巨头竞争。与国外企业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7.学会管理大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小企业的核心资源、信息都掌握在企业家一个人手里,而大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信息却分散在众多普通员工手中。所以将来不能再仅仅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而要建立企业的系统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培养内部企业家,防止“大企业病”。 8.学会合作与产业整合每个企业都只不过是整体价值中的一环而已,仅靠自己是做不大的。所以,企业家必须摆正位置,学会价值分享,而不是独吞利润。一个不会分享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成功。 9.学会在规范的制度下经营企业过去,国内市场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些靠小聪明起家的企业家能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违法的、打擦边球的手段将来不会再有前途。在规范的制度下仍然能赢利、生存,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10.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利润是社会企业的手段,而不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家在考虑赚钱时,一定要先考虑如何创造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企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中国企业家还有一个更大的责任,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而不能仅仅使自己腰缠万贯。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六年级数学组揭新生 作者: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改革的浪潮是与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国境、正在进行中的宁静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学习方式上的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研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座的课堂,以学科为中心,让儿童习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考试来加以评价的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展开合作学习,教师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

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这些教室了,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动、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化、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 ○所谓学习是:①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②: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③: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要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的儿童串联起来,把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般的声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 ○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伟的课堂并不多见。 ○“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在课堂里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的责任,不是班级和科任老师能够独立承相的,而是课堂里的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年级的教

当前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胡象明)

当前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 胡象明 ○ 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 怎样看待行政管理中的经验行政? ○ 办事拖沓、“低效行政”的“顽疾”如何根治? ○ “管理管理,就是官来管你”吗? ○“人治行政”是如何形成的? ○“轻责行政”有哪些特征? 目前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正处于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变过程之中。传统行政的一些固有特征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 必然要受到全球化这一趋势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正面临十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对“物本行政”的挑战。“物本行政”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征之一。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还是物?或者说应以什么为本?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这是行政管理实践的出发点,也是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中国的行政文化中,往往更多地强调“物本”,即以物质财富为本位,体现在: 一是在政府行为的目的问题上,把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政府行为的最终目的,而没有看到物质财富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在政府职能问题上,过分强调政府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职能而忽视政府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职能。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由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政府在充分发挥经济职能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对其它职能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社会管理职能重视不够。 三是在政府绩效评价问题上,过分强调政府在促进物质财富增长方面的绩效而忽视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绩效。过去一段时间,经济指标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有些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经济指标当成了唯一指标,而经济指标也是不全面的,换成了单纯的GDP指标,有关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的其它指标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种“重物轻人”的行政管理与全球化时代各国正在走向趋同的“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是不相吻合的,因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对“全能行政”的挑战。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征之二是“全能行政”。所谓“全能行政”,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就是认为政府是一种“全能”政府,即有能力全面地对社会和个人行使权力并负有全面责任的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对社会和个人事务什么都会管、都应该管,也能管好。从实质上而言,这种“全能行政”是一种“无限行政”,无限行政使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这就出现了所谓行政权力资源配置过剩的问题。 而且,“全能行政”从假设政府具有无限的管理能力出发,致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无限制地深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作为公共权力的行政权力侵犯私人权利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常常会发生行政权力侵犯私人权利的事例。

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情况分析 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教师角色转变的依据?是超越了学科本身,从整个课程高度来审视和设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统治者,而是作为课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如果达不到某些硬性的指标,教师角色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我们看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转型,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课堂转型将更为深入,也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回归“育人”这一教育的原点,以促使人的转型为核心的“课堂转型”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又是否作好了准备?今天的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教育改革也随之步入到了“深水区”。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不乏有成功的实践探索; 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伴而生的是许多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的涌现,学案、导学案、学材、任务单、预学单、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不免雾里看花。教学改革仅仅是教学术语的刷新,还是实质的根本改变?课堂转型是零星偶发的试验,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果是趋势,转型将转向何方?我们又如何到达彼岸?这些问题需要高速行进中的改革者们放慢脚步来静心思考,从而走好今后要走的路。 方向:以学习为中心,让学习增值 课堂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到今天,有组织的课堂在地球上已存在370多年,围绕课堂的讨论和研究有370多年的历史。课堂不是今天才成为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关注和讨论课堂的现实意义何在呢?有人认为是因为课堂出了问题,遭遇到现实困境,如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所说,“现在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幸福”。校长们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在他们眼里,大量讲授、大量训练还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这样的课堂让长期生存于此的师生情何以堪? 目前上海明确提出要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其中首要的转型是在教育价值观上,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用一句话说就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而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里就是保证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虽然学习永远是痛苦的,但我们能否减轻一点学生的痛苦?追求好分数本身没错,但我们能否用更好的方法、以更小的代价获得好分数?这些困局已经到了必须尽快破解的地步,否则葬送的将是一批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信息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2010年秋我校以《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要针,结合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创建高效课堂为重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力争新突破,努力推进了课程改革。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常规管理:着眼细节,追求有效。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学校采用了“平时检查与随堂听课想结合”的办法,加强了课程计划的执行跟踪管理。教务处一天一查,行政值周每天抽查,保证了课程的实施,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三级查评制度。一级教导处查评,教导处采用定期检查与平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教研组、课堂,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研讨与改进教法,本学期教务处、培训处检查备课本2次,作业2次、单元试卷批改2次,每次检查后都做到了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二级教研组查评,由教研组长每月不定期检查组内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并

将检查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对存在问题的教师限期整改。三级教师自我查评,教师以自查、反思的方式,对自己的备课、课堂成效、课堂练习、作业批改等进行自我监控和随堂监控;同时每个教师每学期做到了听课不少于15节,并有随堂听课记录,有对课堂教学的细节或环节点评,及时反馈、交流。 3、继续落实课堂督导制。行政领导继续“三深入”,听各学科、各年级的课,及时和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行政听推门课 200余节 4、突出中心,当好东道主。学校以全国体育研讨会活动契机,抓好教学工作,深化各科课堂。一是建立“三项常规”:(1)学生课前的常规(2)学生课中的常规;(3)课后常规。二是培养“三种能力”:(1)练好专项,提高课堂操作能力。(2)规范备课,促进课堂设计能力。(3)博采众长,发展教学研究能力。教研组记录手册的工作,亦要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并能够积极参与各级的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努力将实践过程加以理论整理。 (二)教师培养:立足平台,超越发展 1、“以课代培”,加大培训力度。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如彭昱、彭静、陈晓华、屈万兵等老师都上了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现代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现代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1、转变思维方式过去中国企业成长中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政府管得太多,所以许多中国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和政府打交道。但是,从现在起,中国的企业必须真正学会在市场中生存,从依赖于政府关系赚钱转向真正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赚钱。 2、学会制定公司战略大量的企业在成长起来的时候是没有战略的,但是,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就应当有战略。简单地说,战略实际上就是指定位,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学会满足日益挑剔的客户越是对产品不了解的客户,越是收入高的客户,就会越重视品牌。同时,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注重服务,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关心企业的质量。 4、学会管理差异化的员工队伍现在企业员工的差异越来越大,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兴趣的差异,甚至还有国籍的差异。企业家要学会管理这种差异化的员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员工,越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去管理他们。 5、学会处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过去是老板,为自己赚钱,后来变成职业经理人,为股东打工。创业的企业家们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如果不想完成这个转变,那永远只能是一个小企业。 6、学会对付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过去可能没有竞争对手,或者只有地方性的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必须准备和几百亿美元规模的跨国巨头竞争。与国外企业合作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7、学会管理大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小企业的核心资源、信息都掌握在企业家一个人手里,而大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信息却分散在众多普通员工手中。所以将来不能再仅仅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而要建立企业的系统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培养内部企业家,防止“大企业病”。 8、学会合作与产业整合每个企业都只不过是整体价值链条中的一环而已,仅靠自己是做不大的。所以,企业家必须摆正位置,学会价值分享,而不是独吞利润。一个不会分享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成功。 9、学会在规范的制度下经营企业过去,国内市场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些靠小聪明起家的企业家能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违法的、打擦边球的手段将来不会再有前途。在规范的制度下仍然能赢利、生存,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心得体会

《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读后感 姜堰区罗塘校区卫萍《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是一本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拽着那张“旧船票”不放。 通过这次暑期的培训和学习,本人初浅的认识到传统教育与“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的区别。传统教育的弊端是: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们的思路完全是沿着教师预设的线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最终成为一个毫无创意的“学习机器”。而“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的优势是:它将课堂作为师生面对面交流和解决疑难的一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这与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正好形成了相反的课堂模式,它颠倒了教与学的时间,也颠倒了教与学的主角。它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来获取基础知识,它还倡导学生网上微课学习,预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翻转课堂”真的在很多地方可以作为经验来学习。以前我每次上公开课总会担心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或者担心他们答非所问。后来我发现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一能全面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如在数学课上,我首先让同学们进行深度自学,然后在同学们的自学交流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适当的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另外对同学们自发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取得的

实效性非常大。但由于经验不足,有时翻转还不是很到位,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很开放,同学们对老师的解答还是比较依赖的,这样就使得同学们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不再是向学生展示前人知识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通过课堂进行对话和交流来获取知识。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的施行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教师带来了许多难题也给了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生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有这些挑战的存在而畏惧新课改或对新课改单纯地持批评的态度,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正视挑战,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突破点,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牢牢把握住这个自身发展与才能展示的机遇。 1.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中面临的挑战 应试教育中,分数决定命运。为了这冰冷的数字,学生付出的是成长的艰辛来茫然,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递的知识知识框架,教师热情早已泯灭,但竞争残酷,尽管枯燥,单调反复,毫无创意,谁又能敢冒险做出改变呢?没有教师愿意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着,很多教师都想在学生心灵播下热爱生活与探索、追求科学的种子,但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这样的努力也只是微乎其微。时代需要一场变革来打破应试教育中这样尴尬的境地。 任何教育理念若注重以学生为本,那无疑就更接近教育本质。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指向了人的发展。这三个目标交融互进,没有一个脱离学生发展这个总体目标。我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因新课程教育理念变革所带来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所面临的挑战的认识: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应试教育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新课改中,学生仍需要听和练,但在听、练的过程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教师需重新在课堂内外给自己定位,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材料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来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2新课程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我在这里将新旧教材中有关原电池的内容做比较。旧教材中只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了原电池构成——自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动性有差异的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然而,铜-锌原电池只是原电池中的一个特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条件与当前我们所用的电池所需的条件还是有差异的。新教材中,就结合了我们生活实际,为学生指引了电池发现发展的时间顺序变来探究电池本质,通过研究一个个特殊的电池构成,将原电池的构成做了修正为:电极反应的物质、在不同区域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闭合回路,这样的结论适用性更广,更为一般化,还原了原电池的原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和启发、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若不抛开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旧有观点,利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更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只是空谈。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究精神贯穿与教学始终,令学生深入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注重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带领学生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游览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欣赏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家的个人魅力;将学习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以受过教育的人的视角理性、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要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将学过的知识用来更好地服务生活,帮助他人,用创新精神太开拓生或新的维度……这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 新课改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变,尤其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

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十大挑战

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十大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知时空) 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出现局部性下降,这让越来越多关心中国电影的人感到忧心忡忡。最近,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了饶曙光一篇文章,指出了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十大挑战。 1.好莱坞电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持续性挑战,将贯穿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始终。 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与观众的关系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是培育观众,如果现在不把电影教育深入到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中去,未来仍很难有效地与好莱坞电影博弈。 2.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挑战。 据2016年的调研结果显示,19-30岁人群是电影观众最主要的构成,占比高达75.7%,其中19-25岁观众占比为46%。 中国电影面对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不仅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智慧、能力和方法才能应对。 3.网络大电影的挑战。 2016年网络大电影的产量是2500部左右,而同年院线电影上映376部。相比院线电影,网络大电影投资低,风险

小,具有“小成本、差异化、周期短、面向中等规模受众”的特点,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4.人才短板或者说人才严重短缺匮乏带来的挑战。 2013年开始,新生代导演开始集体发力。2015年,中国电影新力量仿佛一夜之间崛起,佳作频出。然而2016年“新电影人力量”却又集体陷入“中场休息”。 电影作为艺术工业,需要高水准的技术团队才能配合完成,这就需要电影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电影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电影产业、面向电影工业化进行分工培养,而业界的电影创作资本也不能唯导演和演员是瞻,否则难以提高电影综合性工业水平,难以走向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电影整体性的升级换代。 5.电影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规范市场的制度设计、制度建设是首要任务。电影审查制、市场准入条件、资本运作、从业者利益保障等等,都缺乏法律规范。 从投资环境看,中国电影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差钱”,但热钱大多数都是非专业资本,追逐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给中国电影带来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负面效应乃至后遗症。 从内部环境看,为了有效增加市场终端,多年来一直鼓励电影院的建设促使银幕数量高速增长,多少忽略了作为电影产业基础和根本的电影制片业、制片方的利益,更没有实现必要的倾斜。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陶然亭小学杨立玲 老师们,大家好,这学期我很荣幸地来到礼贤进行支教,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我将尽我最大努力把我在陶小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向老师们进行汇报,由于是第一次单独进行这么长时间的发言,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希望老师们能用掌声再鼓励我一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教师要走进新课程 在这一点中,我讲的理念性的东西比较多。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对第三点稍作解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

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二、课堂实例给我们的启发(主要结合语文教学来谈) (一)、启发一:树立人文思想,人本位思想;树立生命意识,善待和关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生成的文化。 例:《聪明的华佗》华佗看到两只羊打架,顶牛,于是想办法解决,他找来青草,两只手各拿一把,于是化解了这场争斗。老师问学生:“华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答:“华佗十分聪明。”老

对课堂转型的几点认识

对课堂转型的几点认识 语文课程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效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运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有很大好处。 首先,“小组合作”有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合作小组”是由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优生帮助学困生的过程。学困生在优生的帮助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学困生还有一个原因是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对学习不感兴趣了。另外,

学困生还有一个原因“爱面子”,自己不会还不轻易向别人请教,以暴露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有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其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探究结果,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更能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每个小组为了超越其他小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力求探究出准确、新颖的答案,以得到老师更高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进步。 另外,“小组合作”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有每个小组的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就有不同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广了,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究,可以有多个答案。同时,“小组合作”还能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各小组在汇报学习结果时,由于探究的结果不同,表达也不同,各小组精彩的回答常常能博得同学的掌声。这样一来同学们在倾听中便能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小组合作”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小组合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讲堂”变为“学堂”。学生自己能学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讲了不但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榆中二中张秀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新课程要求: (1)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2)新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国家在学校教育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3)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新课程设置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课程设计由方便老师教授变成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关注教师准确传递信息变成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4)新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为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新课程增加了二战后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等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同时,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 (5)课程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传统相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精彩: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理化组王树鹏 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对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进行总结: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 下阶段努力方向: 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