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划分(个人总结)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很大面积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等知识。
本文将从地貌观察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地貌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貌的分类1. 按照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地貌可以被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三类。
2. 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河谷、溪谷、峡谷、溶洞等。
3. 沉积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岩石颗粒和物质沉积到地表上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扇状地、沙地、海岸地貌等。
4.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变动、地震、火山等地质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盆地、断裂带等。
二、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1. 地貌观察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貌观察可以了解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地质结构的变化。
在地貌观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2. 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观察距离,以便于对地貌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3. 运用工具和仪器辅助观察,如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4. 熟练掌握地质图、地形图、卫星影像等地图资源,以帮助理解和分析地貌的特征和规律。
5. 结合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综合观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2.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气候、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各异,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比如,山地地貌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平原地貌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岸地貌易受台风和风暴的影响等。
四、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 地貌的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地球上许多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湿地退化等。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总结高中地理常见地貌总结高中地理常见地貌总结1、冰缘地貌 (periglacial landform)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2、湖泊地貌 lake landform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湖浪是风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质点振动的现象。
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携带的、湖岸边坡被剥蚀下来的物质,在岸边形成湖泊滨岸地貌。
湖浪冲击边岸,形成的激浪流拍击湖岸,形成了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湖蚀地貌,如湖蚀崖、湖蚀穴、湖蚀阶地等。
湖积地貌有:湖积阶地、湖积平原、湖积沙坝等。
入湖河流所携带的物质,在湖口地区可形成湖滨三角洲。
由于风、气压、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围绕一定位置发生有节奏垂直升降变化的定振波,从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浊流谷地、浊流扇等。
当湖泊不断填充淤塞,湖水变浅,逐渐向沼泽方向演化形成沼泽。
3、构造地貌 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
包括地质时期的构造和新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新构造。
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
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地貌。
我国园林中常见的五类地貌形态

我国园林中常见的五类地貌形态介绍如下:
根据形态结构,我国园林中常见的地貌划分五大地貌类型。
(1)、平原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内部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的地形区。
平原给人以平阔畅达的美感,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又往往是人类从远古以来的主要栖息地,不仅其自然风光美丽,而且人文景观荟萃,城乡繁荣发展,因此多具较好的旅游价值。
(2)、高原通常把海拔超过500米(在我国通常超过1000米),面积较大、地面起伏平坦的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以其高亢、辽远的空间美感,以及特殊的高原气候、自然环境和民俗特征,给人带来特殊的体验和神秘感,由此具有观光、休养、考察、探险等多种旅游价值。
(3)、山地通常把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
山地是五大基本地貌中最富有多样性造型的自然景观资源,雄、奇、险、秀、幽及其组合变化,是山地景观地貌的主要审美特征。
(4)、丘陵通常把海拔高度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缓的地形称为丘
陵。
丘陵起伏比山地和缓,但两者难以截然分开。
因此丘陵部分地具有山地的旅游价值,同时有可能具有更丰富的人文景观。
丘陵也容易被开发成果园和茶园,发展观光农业条件最好。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相对高差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貌类型。
盆地往往是众水汇集之地,多具有与冲积平原相类似的旅游价值。
四川盆地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1. 地理地貌分类地理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和水域两类。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沙漠等;水域地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是由地壳变动、水体、风、冰雪、生物、人类等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地质岩石的堆积和剥蚀等。
地表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的侵蚀和堆积,冰雪的侵蚀和堆积,生物的侵蚀和堆积,人类的开发和开采等也会对地貌造成影响。
3.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突出地形,山脉是一系列山岭或高地的集合。
山地的形成多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山地地形不仅包括山峰和山谷,还包括山脉、山梁、山间盆地、峡谷、崖壁、瀑布、冰川等。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起伏不平,但比山地平缓。
丘陵地貌的形成多是由于水体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引起的,还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冰雪的影响。
5.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由于受到水体的沉积和风的侵蚀以及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
平原地貌种类繁多,有沿海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冰川平原等。
6.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上海拔较高而平坦的地形,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高原地貌具有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河流和湖泊穿插其中。
7.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类型,其周围是山脉、丘陵或高地,盆地内部多为平坦,盆地地貌的形成多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盆地内部积聚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8. 河谷河流在长时间内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谷地貌,包括V字谷、冲谷、盆地谷等,河谷地貌是地质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9.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旱、多风且植被稀少的陆地环境,沙漠的地貌特征是沙丘、沙漠盆地、风蚀褶皱等,由于地表水分极端匮乏,生物也稀少,同时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表的各种地形。
它由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物等组成,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的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和,由地形和地表覆盖物构成。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等特征,地表覆盖物则包括土壤、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是由地内作用和地外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貌类型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形成的,山地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构造和侵蚀作用有关。
2. 高原:高原是由抬升起来的地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多为相对平坦、高海拔的地形。
高原通常具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3. 平原:平原是地壳的下陷或沉积物的堆积造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人口密集地区。
4. 台地:台地是由地壳抬升后,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平坦的高地。
台地地貌常常呈现出层状的岩层和宽广的地势。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经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河流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冲沟、河段、峡谷、河口等类型。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沉积形成的,是相对静态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水系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7. 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冰川的形态可以是冰川舌、冰碛、冰湖等。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水域,由大洋和海湾组成。
海洋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三、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陷形成了山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等。
它们通过磨蚀、剥蚀和交通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运动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地貌划分

保护区地貌可划分为4种类型:(一)构造侵蚀中山地貌由于地壳强烈的间歇性上升,同时遭受长期的强烈剥蚀和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的,按地貌形态特征分为构造侵蚀中山陡坡地形及缓坡地形两个亚类。
构造侵蚀中山陡坡地形分布在保护区的东北部黄岗山至中部羊岭岗一带,面积276平方公里。
海拔1000~2158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最高峰为北西部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
山顶多呈尖顶状,部分呈平顶状。
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森林茂密,山脉走向大多呈北东-南西向,部分为北西-南东向。
山坡坡度30°~40°,部分达45°~75°。
沟谷发育,河谷纵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滩,沟谷横剖面多呈“V”型,谷底狭窄,两壁陡直。
岩性为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海拔2000~2100米处可见以黄岗山为代表的剥蚀面。
构造侵蚀缓坡中山地形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诸母岗一带,面积68平方公里,海拔1000~1835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
最高峰为诸母岗,海拔1835米。
山顶多呈圆顶状、平顶状,部分尖顶状。
山脉走向大多呈北东-南西,部分为北西-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
山坡坡度25°~30°,个别40°~50°。
沟谷发育,多呈“V”型谷。
岩性为火山岩,海拔1800~1900米处可见诸母岗为代表的剥蚀面。
(二)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由于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同时遭受长期的强烈剥蚀和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并按其形态特征只划分为构造侵蚀低中山陡坡地形一个亚类。
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蛟山脊一带,面积6平方公里。
海拔1000~1640米,相对高度小于500米。
最高峰为西部的蛟山脊,海拔1640米。
山顶多呈尖顶状。
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植被发育,森林茂密。
山脉走向大多呈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
山坡坡度35°~40°,个别达70°。
河谷发育,河谷多呈“V”型。
简述地貌类型的划分

简述地貌类型的划分地貌类型是地理学中对地表形态的系统分类,地理学家根据地貌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划分出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丘陵、浅海、深海、高原、盆地、幽谷、山脉、山坳、坎坎及河流湖泊等,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划分出不同的地貌类型,以下将为您介绍各种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对应的特征。
1.原类型:平原类型是地形最平整的一种类型,它具有较弱的坡度,平均海拔介于200米以下,面积有时超过数千平方公里。
平原靠近水源,地面土壤疏松,可吸收水分,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其特征地形有草原、芜湖。
2. 丘陵类型:丘陵类型表现为山岗与山谷结合,山岗相对较高,四周坡度较大,中间谷地相对较低,海拔2001000米,坡度大小不一,最典型的丘陵类型地形特征有山丘、山地和其他低山地形。
3.海类型:浅海类型地形以大海湖为主,海拔偏低,大多数在海平面以下,地形一般为多变的曲线状,有长螺旋状河道,潮间带,浅滩等类型,具体类型有海湾、河口、海岸线、沉积物及海坝等。
4.海类型:深海类型位于海底,海拔10~100米以下,海床一般为平坦,中部有山谷、海沟,多处有海洋台地,其特征地形有海沟、海沟拐弯处、海山及海洋台地等。
5.原类型:高原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地势较高的山脉、山谷和平原构成的区域,海拔一般超过1000米,最高处接近海平面,有自西安西藏、青海湖南平原、新疆塔里木高原等,具体特征地形有山石、山谷、草原、溪流、湖泊等。
6.地类型:盆地类型一般为高山围绕,海拔200~1000米,全局低于高山,中心凹陷,特征地形有荒漠、湿地等,典型盆地有黄土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沙漠等。
7.谷类型:幽谷类型特征地形有河谷、河槽等,典型的幽谷有黄河河谷、洞庭湖河谷,它们位于山脉和丘陵之间,海拔与地貌周边相对较低,海拔200-500米,河谷河流湖泊等特征地形具有一定的凹陷。
8.脉类型:山脉类型表现为山脉和山谷的构成,海拔在1000米以上,常由山峰、山谷、溪流等数种特征地形组成,典型的山脉有珠穆朗玛峰和九寨沟等。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地形特征。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关乎着地球的地表结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供学生们学习参考。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地形特征。
地貌可以分为大陆地貌和海洋地貌两类,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如构造抬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二、大陆地貌1. 山地山地是地壳的断裂抬升或地壳挤压形成的地形。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山峰、峡谷、山脊等特征,地势起伏剧烈。
山地可以分为喀斯特山地、火山山地、抬升山地等几种类型。
2. 高原高原是地壳抬升后块状物质受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平坦或微起伏的地貌。
高原通常海拔较高,且地势相对平坦,适宜农业和牧业发展。
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3. 丘陵丘陵是在长期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丘陵地貌起伏不大,坡度适中,通常适宜农业发展。
例如中国的华北丘陵。
4. 平原平原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大片平坦地貌。
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和人口聚集。
例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
5. 盆地盆地是地壳下陷形成的地形,通常处于山地或高原的内部。
盆地地势相对低洼,多为基岩或沉积物填充。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三、海洋地貌1.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岛、海峡、海湾、海蚀平台等,是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地带。
例如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华南沿海地区。
2. 海底地貌海底地貌是海洋地形的研究对象,包括大陆架、大洋深海平原、海山、海沟等。
海底地貌对海洋生态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四、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地貌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和地理过程,也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 农业发展不同地貌类型对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平原地貌适宜农业发展,丘陵地貌适宜果树种植,高原地貌适宜畜牧业,山地地貌适宜林业等。
2. 水资源利用地貌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重要影响。
初中地理地貌类型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类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势的形态特征,是地壳运动和气候作用的结果。
地表形态各异,地貌类型也因此而多种多样。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貌类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中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以供学习和复习参考。
1. 平原地貌平原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大片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川平原等。
平原地貌适宜农业和居住,是人类生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
2. 山地地貌山地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表特征,具有较高的海拔和陡峭的坡度。
山地地貌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旅游和运动的理想场所。
山地地貌包括山脉、山地和丘陵地貌等。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表形态。
高原地貌主要是由岩石抬升或构造抬升、风化和侵蚀等地质过程形成的。
高原地貌通常具有寒冷或干旱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4. 盆地地貌盆地是指由构造演化过程中广大地区下陷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地表地貌。
盆地地貌多位于山地周边,近似于“天然盆”形。
盆地地貌往往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5.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水流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
河流对地表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形成河谷、河湾、河滩等。
河流地貌是人类聚居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旅游和文化的重要景观。
6.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沿海地区由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
海岸地貌包括沙滩、岬角、海峡、海湾等。
由于海洋动力作用的不同,海岸地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也是旅游和度假的热门地区。
7.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由地壳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
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岛等都是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火山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质景观,还广泛分布于火山活动带,对农业和旅游业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初中地理中常见地貌类型的简要归纳总结。
各地貌成因总结范文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它们是地球内部与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自然因素。
以下是对各地貌成因的总结:一、构造地貌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构造地貌及其成因:1. 山脉:山脉的形成主要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2. 谷地:谷地通常是由于断层活动或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断层活动使地壳发生断裂,形成谷地;河流侵蚀则使谷地逐渐加深、加宽。
3. 盆地:盆地是由于地壳下沉、岩层褶皱或断层活动形成的。
如四川盆地就是由于地壳下沉和岩层褶皱形成的。
二、侵蚀地貌侵蚀地貌是指地表物质在外力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形成的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侵蚀地貌及其成因:1. 河流地貌:河流在流经地表时,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形成峡谷、瀑布等。
河流地貌的成因与河流的侵蚀力、流速和河床物质有关。
2.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海浪、潮汐和风力等自然因素有关。
如海蚀地貌(如海蚀洞、海蚀崖)和海岸沙丘等。
3. 漫滩地貌:漫滩地貌是由于河流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的。
如黄河的“地上河”地貌。
三、沉积地貌沉积地貌是指地表物质在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沉积地貌及其成因:1. 河流沉积地貌:河流沉积地貌主要包括河漫滩、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等。
河流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流入海口处,携带物质沉积,形成三角洲。
2. 风成沉积地貌:风成沉积地貌主要包括沙漠、沙丘、戈壁等。
风力搬运物质,在风力减弱的地方沉积,形成沙漠、沙丘和戈壁。
3. 冰川沉积地貌:冰川沉积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冰水沉积等。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物质并沉积,形成冰碛和冰水沉积。
四、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指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在地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山地貌及其成因:1. 火山锥:火山锥是由于岩浆喷发、冷却和凝固形成的。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一)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①黄土沟间地。
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
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
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
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
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
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地(有的称壕?地)。
②黄土沟谷。
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
初中地理地貌总结与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总结与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形态和构造特征,是地壳演化和地理环境形成的结果。
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地貌知识,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貌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加深对地貌的理解。
一、高原与盆地高原是指海拔相对较高,地势相对平坦、边缘相对陡峭的广阔地区。
常见的高原有中国的青藏高原、美洲的拉美高原等。
盆地是指地势较为平坦、四周环绕山地的地区,常见的盆地有中国的四川盆地、巴西的亚马孙盆地等。
高原和盆地主要由岩石的抬升和沉降、地壳的抬升和下陷以及水流和风力的侵蚀形成。
二、山地与峡谷山地是指地表相对较高,地势急剧崎岖的地区,山地的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
比较著名的山地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峡谷是指由河流侵蚀形成的狭长而深的地貌形态,两侧坚硬的岩层抵挡河流侵蚀,形成陡峭的峡谷壁。
世界上著名的峡谷有美国的大峡谷、中国的三峡等。
三、平原与河流平原是指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平坦地面上覆盖着沉积物,常见的平原有中国的华北平原、欧洲的北平原等。
河流是由降雨、融雪以及地下水源形成的水体,它们在地表侵蚀、冲刷,形成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特点是呈流动状态,河谷内拥有沉积物,同时还会形成三角洲、河口等。
四、湖泊与草原湖泊是由洼地积水形成的水体,分为天然湖和人工湖。
湖泊可以是降水和地下水的集水区,也可以是河流的扩张部分。
人们可以游泳、钓鱼和蓄水供应居民和灌溉农田。
草原则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的地区。
常见的草原有中国的内蒙古草原、澳大利亚的大草原等。
五、沙漠与海洋沙漠是指极度干旱的地区,植被相对稀疏,降水量极少。
沙漠地貌的特点是沙丘、盐湖和荒漠山脉等。
常见的沙漠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盖了世界约70%的表面,包括各种海岸线和海底地貌。
海洋地貌有海岛、海峡和大洋脊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地貌的形成与地球构造、侵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水流和风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初中地理重要地貌总结

初中地理重要地貌总结中国地貌丰富多样,地球上许多重要的地貌类型都可以在中国找到。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很多重要的地貌类型,这些地貌对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球科学的认知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地理中重要的地貌类型。
第一个重要地貌类型是平原。
平原一般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地面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缓。
在中国,有一些重要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区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土地平坦,交通发达,也为工业和城市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二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山地。
山地是高度较大的地区,通常有陡峭的山峰、深谷和陡坡。
中国是一个山地丰富的国家,境内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如长白山、秦岭、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对于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山地还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高原。
高原是指地势较高的地区,通常位于山地之间或在山脉的上部。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高原地区气候凉爽,空气质量好,便于农牧业发展。
高原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供应了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
此外,高原地区还存在着丰富的地热和矿产资源,如盐矿、铜矿等。
第四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丘陵。
丘陵地貌是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的地势较低的地区,地势稍高,呈起伏状。
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丘陵地貌,如华南丘陵、黑龙江平原等。
丘陵地貌适宜农业发展,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也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最后一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水体。
水体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地貌,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水体,如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
这些水体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也是我国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的重要依托。
此外,中国还拥有一些壮丽的水体地貌,如三峡、琵琶湖等,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结起来,中国地貌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景观。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壳运动、气候、水文过程、生物活动等。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地貌的分类1.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一种主要的地貌类型,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绝对高度相对较低。
平原分为河流沉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和海岸沉积平原等几类。
2. 山地:山地是由抬升而产生的地貌,主要由山脉、山岳和山谷等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有关。
3. 高原:高原是地球上的地貌形态,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
高原分为内陆高原和表层高原两类。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起伏不平,相对海拔较高。
5. 盆地:盆地是地球地表由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地势低洼,四面环山。
二、地貌形成的原因1. 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爆发、构造运动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地貌的形成。
2. 气候: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地貌形态有所不同。
如雨季时的冲沟、雪线以上的冰川等。
3.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对地貌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降水会通过溶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表形态,河川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平原和河谷。
4.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貌形成中的有机因素,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使岩石破裂、破碎,而化学风化会改变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5.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破坏岩石结构,动物的挖掘行为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貌的特点1. 多样性: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
2. 动态性:地貌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文过程等因素导致地貌的不断演变。
3. 相互联系:不同地貌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地貌的定义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体,是地球表层或地壳和大气相互作用、长期作用和变化的结果。
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溶洞等。
地貌的分类1. 山地:是高度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峰组成。
2. 高原:是地形高度相对较高、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区。
3. 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水平广阔。
4. 丘陵:是高度较低、坡度较缓的地形,通常由多个丘陵组成。
5. 河流:是地表上的水流,根据水流性质可以分为险滩河流和冲积河流。
6. 湖泊:是地面上的水体集合,通常由地表泉水、河流形成。
7.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覆盖广阔的咸水区域。
8. 溶洞:是由水在地下岩石中溶蚀形成的洞穴。
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等变动。
2.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 水体作用:包括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 生物作用:包括植被对地表的影响。
5. 冰雪作用:包括冰川和积雪的形成和变动。
地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地貌的重要性1. 环境:地貌对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 经济:地貌决定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对农业、旅游及资源开发产生影响。
3. 文化:地貌与文化传承相关,某些地貌被视为民族、地域的代表符号。
地貌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地球的地貌,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制定地貌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地貌的保护管理。
- 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破坏地貌。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地貌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的地貌,保护我们的家园。
以上是初中地理地貌部分的基础知识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的总称,是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
它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地貌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地貌类型1.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势较为平坦、坡度较小的地形。
平原地貌包括河流平原、海滩平原、冲积平原等。
其中,河流平原是由于长期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貌,是非常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形。
山地地貌包括山脉、山岭、山谷等。
山地地貌由于地势陡峭,水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水利、旅游等产业。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地势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形。
高原地貌包括喀斯特地貌、内陆高原等。
高原地势高,气候凉爽,具有较丰富的资源和开发潜力。
4.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指地势起伏、坡度适中的地形。
丘陵地貌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于农业发展。
二、地貌形成原因1. 构造活动地壳的构造活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上存在着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活动会产生地貌特征,如山脉、断层等。
2. 气候侵蚀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水的侵蚀作用是最主要的气候侵蚀力量之一,常见的有河流侵蚀、冰川侵蚀、雨水侵蚀等。
土壤的侵蚀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气候侵蚀力量。
3. 水体侵蚀水体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体的流动和冲刷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4. 海岸侵蚀海洋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波浪的冲蚀、潮汐的影响以及海水的溶解作用等过程,会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形成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滩等。
三、地貌对人类的影响1. 农业发展地貌对农业有重要的影响。
平原地貌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高原地貌的农业适应性较差,但也有一些优势农业产区,如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等。
2. 能源开发地貌对能源开发和利用有很大影响。
地貌框架总结

地貌框架总结引言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单位的总称。
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揭示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对地表造成的影响,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对地貌框架进行总结,并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
1. 地貌分类地貌根据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地震、地壳抬升与下沉等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貌。
1.2 风化侵蚀地貌风化侵蚀地貌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包括河流侵蚀、冰川侵蚀、风蚀等。
1.3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与海洋相关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等。
1.4 沉积地貌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沙丘、盐碱地等。
1.5 灾害地貌灾害地貌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地貌,包括地震地貌、火山地貌、地滑地貌等。
2. 地貌演化过程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地貌演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震、地壳抬升与下沉等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通过构造运动,地表的地形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如山脉的抬升、断裂带的形成等。
2.2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岩石矿物质与大气、水体等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的过程。
通过风化作用,岩石会逐渐破碎、溶解,从而造成地表形态的变化。
2.3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水流、冰川、风等力量使地表岩石断裂、破碎,并将其颗粒悬浮或滚动到其他地方的地表过程。
通过侵蚀作用,河流形成峡谷、冰川切割山谷,风形成沙丘等。
2.4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岩石颗粒在水流、风力等作用下沉积、堆积形成新的地层的过程。
通过沉积作用,河流形成冲积平原,海洋形成海底扇等。
2.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地貌演化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地表的形态和地貌单位会有所不同。
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3. 地貌框架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貌,学者们提出了地貌框架理论。
小学地理地貌分类(四线三格)

小学地理地貌分类(四线三格)一、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相对平坦的地表形态,主要由沉积物构成,地势相对较低。
平原地貌通常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和冲积平原三种类型。
1. 河流平原河流平原是由河流在长期冲刷、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河流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都是典型的河流平原地貌。
2. 湖泊平原湖泊平原是由湖泊形成并长期淤积的地貌。
湖泊平原通常地势平缓,湖泊众多,湿润气候,适宜渔业和农田灌溉。
中国的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都是湖泊平原地貌的代表。
3.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冲击力强,携带着大量泥沙冲刷、沉积而成的地貌。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珠江冲积平原、松花江冲积平原等都是冲积平原地貌的典型代表。
二、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较高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岩石构成。
山地地貌通常分为火山地貌、抬升山地和喀斯特地貌三种类型。
1.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
火山地貌地势陡峭,地表常有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岩、熔岩、火山灰等地质特征。
日本的富士山、冰岛的火山地貌等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地貌。
2. 抬升山地抬升山地是由地壳运动抬升形成的山地地貌。
抬升山地地势高耸,山势陡峭,常有断层峭壁等地质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典型的抬升山地。
3.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地表常有岩溶洞穴、喀斯特塌陷、石笋等地质景观。
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喀斯特地貌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以上是小学地理地貌分类的简要介绍,了解地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地貌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与岩性组合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境内地貌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成因类型,依控制地貌形成的主导营力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第二级为形态成因类型,依地表基本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
第三级为岩性形态成因类型,依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变质岩(m)、花岗岩(g)、石灰岩(m)、砂页岩(s)、砂砾岩(c)、红岩(r),第四级松散堆积物地貌。
地貌类型划分指标地貌类型地表形态特征海拔(米)相对高程(米)坡度组成物质山地起伏很大,线状延伸,脉络清楚,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构造形迹表现明显中山>800 600 >75°变质岩花岗岩中低山500~800 400~600 >30°砂页岩砂砾质低山300~500 变质岩丘陵波状起伏,脉络不分明,丘顶多呈浑圆状,多基岩裸露<300 150~200 15°~25°红岩、花岗岩、砂页岩岗地起伏和缓,切割不强烈<100 10~60 <15°基岩、第四纪物质平原平坦<50 <5°第四纪物质一、山地——侵蚀剥蚀构造地貌山地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以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地带。
经长期侵蚀剥蚀而成。
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一定的表现,主要山脊线和沟谷延伸方向,大致与构造线一致。
山地多分布于东北、东部和东南部的外围。
山地面积为2240.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中山、中低山、低山3个亚类。
中山临湘市药姑山(1261.1米)、大云山(909.7米),岳阳县相思山(957.2米),平江县幕阜山(1595.6米)、连云山(1600.3米)等,都属于中山。
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和变质岩。
海拔高于800米,相对高度高于600米,地面坡度大于50°。
割切明显,河网冲沟密度3~6公里/平方公里,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征。
溪谷密布,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
沟谷河源侵蚀已达垭口鞍部,水系呈树枝状和放射状分布。
中低山临湘市中山外围,五尖山一带,大云山、相思山的外延部分,幕阜山余脉,连云山西南部,复兴山、汨罗市玉池山等,都属于中低山。
主要组成物质为变质岩和花岗岩。
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400~600米,地面坡度大于30°。
河网冲沟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中等切割,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
具有山岭陡峻,山脊明显,脉络清晰,走向不定的特征。
这类山脊多呈圆滑状,田垅兼有凹形和凸形,山体呈猪背状。
低山华容县桃花山一带,大云山、幕阜山、复兴山外围,汨罗市东南部和东北部智峰山以及南部的密岩山、飘峰山、神鼎山的残留顶盖。
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岳阳县麻布大山和岳阳楼区小木岭等,都属于低山。
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页岩和砂砾岩。
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20米,地面坡度25°~30°。
切割轻微,河网冲沟密度为4~6公里/平方公里,山脊脉络清晰,但走向较乱。
二、丘陵——侵蚀剥蚀地貌丘陵处于地壳缓慢上升地带。
丘陵面积为343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
按地表形态特征可分为高丘陵与低丘陵两个亚类。
高丘陵一般分布在山地前缘地带,或山地余脉的延伸部分。
临湘市忠防、横铺、聂市,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饶村,平江县谈岑、瓮江、三阳、钟洞及连云山一带,分布着由变质岩(或千枚岩、板岩)组成的高丘陵。
华容县牛角山、小墨山一带,临湘市詹桥、白羊田、贺畈,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甘田、饶村、凤凰,平江县南江、虹桥、柘庄、瑚佩、思村、芦洞,汨罗市弼时、高家坊等地,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高丘陵。
另外,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呈东西向分布着砂页岩高丘陵。
平江县金龙、大洲一带分布着砂砾岩高丘陵,海拔200~300米,相对高程150~200米,地面坡度20°~25°,局部大于25°。
河网冲沟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
丘体多呈短条状,丘脊与冲沟谷地略呈带状,相间排列。
冲沟多辟为垅田,坡脚多为旱地。
丘顶圆浑,丘脊平缓,基岩局部裸露,大部分风化较强烈,坡残积物较厚。
现代地貌发展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
低丘陵主要分布于高丘陵外围和向岗地过渡地区。
华容县大乘寺以北,临湘市聂市,岳阳县南冲、月田、黄岸、大塅、甘田、兰田、渭洞、凤凰、关王,平江县三阳、瓮江、谈岑、钟洞,汨罗市红花、天井、长乐、古仑、白水等地,分布着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板岩)组成的低丘陵。
临湘市桃林、长塘、忠防、白羊田,平江县长平盆地部分地区分布着红色砂砾岩、页岩组成的低丘陵。
华容县鼎山、石伏山一带,临湘市白羊田、贺畈、詹桥,岳阳县毛田、渭田、饶村、凤凰和新开塘一带,平江县南江、虹桥、钟洞、岑川、西江、思村、芦洞、梅仙、瑚佩,汨罗市黄柏、川山坪、高家坊等地,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低丘陵。
另外,还有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是由震旦系——寒武系砂页岩组成的低丘陵。
平江县金龙、浆市、大洲等地分布着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低丘陵。
临湘市羊楼司、云溪区路口等地还有零星分布的由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岩组成的低丘陵,海拔100~200米,相对高度60~150米,地面坡度15°~20°。
河网冲沟密度5~7公里/平方公里。
丘体零乱,无方向性,多呈馒头形、穹窿形成短垅岗形,丘顶浑圆,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已垦为水田,部分丘坡为旱地。
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沟蚀片蚀均较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三、岗地——侵蚀剥蚀地貌岗地处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带,长期受流水侵蚀和物理风化等作用的影响,面积为2689.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
按其形态特征,分为高岗地和低岗地两个亚类。
高岗地华容县三郎堰以北,寄书岭、墨山、小耳山、凤山,汨罗市桃林寺、范家园、火天、黄市、古培,平江县安定、三阳、嘉义一带的3~5级河沿阶地,分布着由网纹状红土和矿砾层组成的红土高岗地。
临湘市桃林、长塘、忠防,平江县长平盆地边缘,汨罗市大荆、黄市、火天等地,分布着由紫红色砂岩、砾岩、粉砂岩、矿质砾岩组成的高岗地。
平江县岑川、西江盆地,汨罗市川山坪、高家坊、弼时、铜盆、沙溪、黄柏、古仑、长乐、天井,临湘市南部花岗岩河谷两侧,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高岗地。
华容县黄湖山、凤山,临湘市坦渡、源潭,岳阳县康王、乌江、西塘、昆山、麻塘、龙湾、五垸,平江县栗山、谈岑、瓮江、三阳,汨罗江流域两侧的铁门坎以上和神鼎山、密岩山西北部,分布着由变质岩组成的高岗地。
另外,临湘市长安谷地坦渡部分地区有砂页岩高岗地,平江县木瓜、龙门、浆市、思村、芦洞等沿汨罗江一带,分布着由砂砾岩组成的高岗地。
海拔一般低于100米,相对高度30~60米,地面坡度10°~15°。
河网冲沟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
岗体呈馒头状散布或垅岗状沟垅相间排列,岗顶平齐。
低岗地华容县洪山头、塔市驿、三封寺、终南,岳阳县黄沙、黄秀、大明、荆州、鹿角、中洲、友爱、中村、白羊、十步、熊市、杨林、公田,平江县栗山、三阳、安定、嘉义,汨罗市新塘、白塘、楚塘、桃林寺、范家园、白水,湘阴县东部和屈原农场部分地区,分布着由红土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桃林、忠防、长塘、白羊田、长安、乘风,湘阴县安静等地,分布着由红岩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鸭栏——定湖以北地区及长安谷地内侧,分布着砂页岩组成的低岗地。
汨罗市川山坪——高家坊、铜盆——弼时谷地向山地过渡的两侧和白水镇,湘阴县玉华、金龙、长康,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鸭栏——定湖以南地区,平江县栗山、谈岑、瓮江,汨罗江沿岸平原与智峰山交接部位,分布着变质岩(千枚岩、板岩)低岗地,海拔低于60米,相对高度10~30米,地面坡度5°~10°。
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以流水面状冲刷和沟蚀作用为主。
河网冲沟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
岗顶平齐,岗体多呈馒头状,和缓起伏,微向平原倾斜。
外侧与平原接壤,转折清晰;内侧与高岗地接壤,逐渐过渡。
四、平原一堆积地貌平原主要是在新构造运动地壳相对下降的地区,由河湖冲积物长期堆积而成。
面积为4033.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
主要分布于华容、岳阳、湘阴、汨罗县(市)和钱粮湖、屈原、建新、君山、黄盖湖农场。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面坡度小于5°,微向洞庭湖倾斜。
河网冲沟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
地面平坦开阔,沉积深厚,耕地连片。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与物质组成状况,可分为江河冲积平原、滨湖冲积平原和溪谷冲积平原3个亚类。
江河冲积平原分布于长江右岸和湘江下游地带,主要包括华容县江洲、集城、塔市和洪山头一部分,临湘市江南、黄盖湖农场、岳阳县新墙河下游沿岸,汨罗市曹家山以下的汨罗江两岸,屈原农场中部,湘阴县三塘和东塘北部,湘、资二水尾闾。
地表物质主要由河流冲积物组成,海拔低于40米,坡度小于5°,地面平坦,微向江河倾斜。
滨湖冲积平原分布于滨湖地带,主要包括华容县西南部,君山区广兴洲,钱粮湖、建新、君山农场,汨罗市从磊石沿汨罗江东岸一带,屈原农场北部和西部,湘阴县境内湘江以西地区。
地表物质主要由江河冲积物和洞庭湖沉积物组成。
海拔一般低于30米,坡底小于3°,地势低平。
湖洲、漫滩、湿地广布。
溪谷冲积平原发育于丘、岗溪谷地带。
东部山区是溪河发源地.一般流程短,流量小,侵蚀作用强,河漫滩不多。
丘岗地区地势比降小,河谷较开阔,曲流较发育,河流沉积作用盛行,形成由洪积、冲积物组成的溪谷平原。
主要分布于桃花山外缘,桃林河、源潭河、新店河、新墙河河谷两侧,汨罗江及其支流两岸,湘阴东部岗地溪河谷地等。
地表物质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
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地表较平坦,微向河床倾斜。
坡度一般小于3°,近山地部分可达5°,溪谷平原大都已辟为农田。
五、水域——河湖塘库洞庭湖位于境内两侧,长江沿境内北部边界穿过,湘、资二水从岳阳市西南入境,地势东高西低,雨水丰富。
因此,水系发达,河、湖、塘、库较多,水域广阔,素有“洞庭水乡”之称。
水域面积(不含外湖)为25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
境内以洞庭水系为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54%,其次是滨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
有大小河流273条,湖泊165个。
还有多座中小型水库,引水河渠密布,蓄水山塘多处。
东部山地区有水面285.20平方公里,占水域总面积的11.23%,中部丘岗区有水面543.74平方公里,占水域总面积的21.41%,西部平原有水面1710.70平方公里,占水域总面积的67.36%。
此外,外湖水面面积约有290平方公里。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