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及其研究方法
物理学史
35.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定态理论和跃迁理论;提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并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36.伦琴:发现了X射线。
24.赫兹:(1)用电火花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2)用实验测定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还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跟所有波动现象一样,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25.爱因斯坦:(1)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引力的实质是时空弯曲;(2)提出了光子说,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即—— ;(3)提出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表述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
26.维恩、瑞利——金斯:分别对黑体辐射现象做出了有效解释;维恩公式解释了短波部分,但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发生分歧;瑞利——金斯公式对长波部分做出了有效解释,但短波部分与实验出现了严重分歧,将出现“紫外灾难”。
27.普朗克:为合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电磁波发射和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能量子的概念引入物理学,破除“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10.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
11.法拉第:(1)提出电荷或磁体在空间中产生电场或磁场,正是通过场,才把力的作用或磁作用传递到别的电荷或磁体;(2)引入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来描述电场和磁场,极大地促进了对电磁现象的研究;(3)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020年高三二轮复习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解析版)
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总结出了右手定则B.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C.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 库仑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真空中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2.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的叙述中,符合历史的说法是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 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验证C. 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D.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 根据速度定义式,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微元法C.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D. 牛顿在伽利略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4.在物理学发展上许许多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符合物理史实的是A.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B. 法拉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 卡尔最先把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方法相结合,否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 第谷用了20年时间观测记录行星的运动,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设计的斜面实验巧妙地借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通过实验现象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结论。
高一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由于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而成为第一个计算出地球质量的人B.开普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C.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D.功的单位可以用表示【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而成为第一个计算出地球质量的人是卡文迪许,故A错误;开普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故B正确;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故C错误;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故D正确。
【考点】物理学史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伽利略用该实验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其中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外推得到的结论C.运用甲图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更方便进行实验测量D.运用丁图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答案】ABD【解析】伽利略的时代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就无法验证v与t成正比的思想,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若物体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v正比于t,那么它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只要测出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由于伽利略时代靠滴水计时,不能测量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伽利略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由于沿斜面下滑时加速度减小,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这个方法叫“冲淡”重力.所以C正确,D错误.A B选项中,甲乙丙均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所以A B均错.【考点】本题考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3.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以下实验中属于理想实验的是()A.伽利略的斜面实验B.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加速度C.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D.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反应时间【答案】A【解析】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属于理想实验,故A正确;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加速度是在实验室进行是实际实验,故B错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思想,故C错误;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反应时间是实际进行的实验,不是理想实验,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思想方法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根据速度定义式,当Δt极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的思想方法B.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等效替代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D.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实验运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答案】AC【解析】所谓极限的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物理学史讲稿(序言)
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1.实验的特点。 2.定量的特点。 3.统计的特点。 4.守恒的特点。
物理学的几个关系
1.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 2.物理学中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 5.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关系
什么叫实验?
实验是人类有目的地在变革自然的过 程中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发 挥高度智慧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要变革、要观测、还要用到各种仪器, 但更不可缺少的是理论的指导和分析。
五次大的综合
第三次是电磁理论的建立,实现了电、磁和光现象 的综合与统一; 第四次是相对论的建立,实现了低速运动和高速运 动下物理规律的综合与统一; 第五次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实现了连续性与不连续 性(量子性)的综合与统一。 当前,物理学在研究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的不断统 一理论上,将面临着又一次,即第六次新的大综合。
物理学史
主讲:新尼根 副教授 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学院
物理学史
物理学: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相对论、 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物理学基础部门, 每一个基础部门,又不断地形成许多新的 分支。本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 方法又不断地向其他研究领域渗透,形成 一系列独立的新学科。
学习与研究物理学史的意义
1.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 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2.对于物理教师和在校的物理专业学生, 研究和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了解与概括物 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其总体规律, 研究与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过 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 识,便于在教学中抓住来龙去脉,增强学 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与教 学质量。
学习与研究物理学史的意义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附: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一)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1.力学部分(1)经典力学的发展①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冲淡”重力,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确立了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观察—假设—数学推理”。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②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③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④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①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该观点的代表人物;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②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第谷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③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④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各自独立地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
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海王星。
2.电磁学部分(1)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高考物理复习-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第22页
栏目导航
6.理想化模型是简化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 因素,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下列理想化模型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质点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质量 B.点电荷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电荷量 C.理想电压表忽略了电压表的内阻 D.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
第19页
栏目导航
4.(多选)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库仑用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安培受此启发,提出了分子电流假 说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第23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 D 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质点、点电荷、轻弹 簧、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流表和理想变压器都是理想化模型.质点和点电荷作为理想化 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故 A、B 错误;理想电压表认为电压表的内阻为无穷大, 理想电流表忽略了电流表的内阻,故 C 错误;理想变压器忽略铁芯的磁损和线圈中的铜 损,认为没有能量损失,故 D 正确.
第18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 AC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 磁理论,选项 A 正确;查德威克用 α 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选项 B 错误;贝克 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选项 C 正确;卢瑟福通过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 D 错误.
第12页
栏目导航
7.控制变量法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 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研究其他两个变 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用了 控制变量法. 8.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 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等.
初中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学史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1.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探究性实验中经常用到此法。
如:(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的热量大小的因素;(3)探究影响压力作用大小的因素;(4)电磁铁磁性与哪些因数有关大小的因素;(5)探究响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大小大小的因素等。
2、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将一个或多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例如:⑴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⑵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⑶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4)研究多个力作用产生的效果,引入合力。
3、建立理想模型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
在建立起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籍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
4. 实验推理法实验推理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该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如:⑴研究牛顿第一定律;⑵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3)卢瑟的子结构模型;(4)人们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 转换法在物理学习中,有时需要研究看不见的物质(如电流、分子、力、磁场),这时就必须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由该物质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效果上,由此来分析、研究该物质的存在、大小等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理论探究
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理论探究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自然界的运动、物理规律以及物质的本质和结构等,是解释世界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哲学基础理论。
本文将结合物理学的历史变迁和哲学基础理论探究,探讨物理学的内涵和发展。
一、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物理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天然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而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的推动”这一物理学基本原理。
至中世纪时期,神学和哲学观点开始影响物理学研究,例如牛顿基于宗教和哲学思想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大定律”。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物理学的实验手段迅速提升,有了更加精确的测量手段,推动了物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现代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理论的提出,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剖析了自然界的规律,并带动了现代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
二、哲学基础理论探究物理学探究的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还有它们背后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理解。
因此,哲学基础理论的探究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将以科学方法、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三个方面,探讨哲学基础理论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
1.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即“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理论推出”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
其中,“观察”是科学方法的基础,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物理学家能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
此外,“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学家提出的假设,从而判断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例如伽利略在进行自由落体实验时,通过对物体掉落的时间和距离的测量,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为解释宇宙万有引力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2.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实验和观察是对认知判断的唯一来源,主张以科学方法为基础进行研究。
在物理学领域中,实证主义的理念广泛应用,例如牛顿力学便是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来推出自己的理论。
此外,经典物理学中的“证实性方法”也是实证主义的典型代表。
《物理学史与研究方法》知识清单
《物理学史与研究方法》知识清单一、力学部分(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指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2)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了经典力学(3)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4)“地心说”,代表人物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日心说”代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比地心说更进一步,但日心说也不能准确表示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5)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6)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7)哈雷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言哈雷彗星;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姆博夫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8)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二、电磁学部分(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5)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力学的发展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哥白尼像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兰后,自制了观 测仪器继续进行天文学观测和新的宇宙体系 的研究。他认为,要消除地心说体系里不必 要的复杂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类似于地心 说中行星绕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和地轴 的回转)赋予地球本身。
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 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 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这 样,哥白尼提出了一个以 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天体从远 到近的顺序是:恒星不动; 土星,30年转一周;木星, 12年一周;火星,2年一 周;地球和月亮一年一周; 金星,9个月一周;水星, 80天一周等。哥白尼把统 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 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 有其自然的运动。
《天体运行论》分为六卷:
➢ 第一卷:总论,只要介绍了日心说的基本思想,即太阳居 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 第二卷:用三角学论证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三卷:论述地球的运动,太阳视运动、岁差和黄道赤道 交角的测定;
➢ 第四卷:论述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 ➢ 第五、六卷:论述五大行星(水、金、火、土、木)的运动。
第谷的天文台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76年, 在丹麦国王弗 里德里赫二世 的建议下,第 谷在丹麦与瑞 典间的赫芬岛 建立了天文台。 这是世界上最 早的大型天文 台。1599年第 谷移居布拉格, 建立了新的研 究所。
开普勒定律示意图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开普勒从第谷的观测资料 中找到了行星运行的规律, 1609年,出版《新天文学》, 提出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发展运动理论的科学 家,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得不到正确的科学结论。
《2024年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篇一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物理学史不仅是物理学的历史记录,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
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理论结合1. 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成果,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物理学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科学探究等方式,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和方法。
三、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1. 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物理学史中的著名实验、发现和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介绍牛顿的生平事迹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历史上的重要实验和发现,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借助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借助物理学史的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解量子力学时,可以介绍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贡献,让学生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大学物理学史,物理学史
大学物理学1、简述墨家在光学上的研究成就。
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墨子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
墨子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墨子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
墨经》中论述了光的反射,包括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反射情况。
2、阿基米德对物理学的贡献有哪些?力学:1.系统总结并严格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阿基米德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
2、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天文学:1、他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2、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
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3、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何特点?1.把实验与数学结合起来,既注意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2)有意识地在实验中抛开一些次要因素,创造理想化的物理条件。
既要力求使实验条件尽可能符合数学要求,以便获得超越这一实验本身的特殊条件的认识,又要设法改变实验测量的条件,使之易于测量。
(3)用实验去验证理论。
伽利略认为科学实验是为了证明理论概念(或观察规律)而去做的,不应该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而理论(数学)又必须服从实验判决。
(4)把实验与理论联系起来。
4、说明牛顿三定律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及总结300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他的运动速度减小得就越慢,他运动的时间就越长。
他还进一步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讲不会减慢,这是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一学好语文、数学,做好铺垫.物理课是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与其他学课的联系也很密切。
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
但数学知识又不能拿来就用,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 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
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
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
可见语文知识对学好物理课的重要。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二发挥教师的作用,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起到积极的作用.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
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同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
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
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
但多数情况是限于知识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解答。
这时当然可以说要在学过什么知识以后才能解释。
可是,这样的话,一个学生连听几次,观察兴趣就会降低。
如果改变一些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作好纪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争取主动,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
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1.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方法论告诉我们:任何科学都有掌握它的科学方法,物理学也不例外。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因而就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处理。
1.1观察法观察通常是人们考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即在人们不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对事物进行研究。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
观察不应该是无目的的,而应该是有意识的,长久的,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的。
伽利略因观察教堂里的挂灯随风摆动的等时性而发明了钟摆;牛顿因为观察自由落体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1.2实验法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
在讲中学物理“液体压强”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液体在其他各个方向上是否也有压强呢?”然后让学生依次做三个实验:(1)用钉子在白铁罐侧壁靠近底部同一个高度的不同地方打三、四个孔,灌满水后观察水会怎样从这些孔中喷出;(2)将其他小孔封住只留一个,再在罐的侧壁靠近顶部和中部的地方各打一个小孔(尽量使小孔的孔径相同),观察水怎样从这三个喷出,并且收集在同一时间内从每个孔喷出的水量;(3)将白铁罐砸成歪歪扭扭的形状,再观察水怎样从孔中喷出。
实验后,让学生就这样两个问题得出结论:(1)液体在哪些方向上产生压强?(2)液体的深度对压强大小有什么影响?在科学研究中,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从而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
1.3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是《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实验,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高二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下列物理量的表达式不是由比值法定义的是A.加速度B.电阻C.电容D.电场强度【答案】A【解析】加速度的定义为:速度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故A选项错误;电阻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故B选项正确;电容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极板的电势差的比值,故C选项正确;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试探电荷在该点所受到的电场力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故D选项正确;故本题该选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比值定义法。
2.下列物理量当中,属于矢量的是:A.速度B.动能C.电场强度D.电势能【答案】AC【解析】速度和电场强度有方向,是矢量,A、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矢量的概念。
3.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等,这些方法对我们学好物理有很大帮助。
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探究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B.在电路中,可以用几个合适的小电阻串联来代替一个大电阻,这利用了等效法C.在研究带电体时满足一定条件可以把带电体当做点电荷,这利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D.在研究电场时,常用人为假设的电场线来描述真实的电场,这用的是微元法。
【答案】 D【解析】在研究电场时,常用人为假设的电场线来描述真实的电场,这用的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微元法则是将某个过程、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微小部分来研究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则D错,选D。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4.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表达式中不属于比值定义法的是()A.电流B.磁感应强度C.场强D.电势【答案】A【解析】根据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所以A选项不是用比值法的定义的物理量;垂直磁场方向放置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与电流I和导线的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故B选项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放在电场中的某点的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故电场强度也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具有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势,故电势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故B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比值法5.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选项中采用比值法且定义式正确的是A.电流I=U/R B.磁感应强度B=F/ILC.电场强度E=kQ/r2D.电容C=U/Q【答案】B【解析】电流的定义式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是;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是,ACD错,B选项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正确。
高一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物理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研究方法,如下框图所示:其中方框4中是()A.提出猜想B.数学推理C.实验验证D.合理外推【答案】C【解析】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这一套科学研究方法,要符合逻辑顺序,即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实验验证,紧接着要对实验结论进行修正推广,即实验检验.C正确【考点】考查了物理研究方法2.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是()A.提出猜想B.数学推理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答案】C【解析】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这一套科学研究方法,要符合逻辑顺序,即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实验检验,紧接着要对实验结论进行修正推广.【考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3.伽利略在对运动的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______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A.猜想B.假说C.实验D.思辨【答案】C【解析】伽利略在对运动的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选项C正确。
【考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物理学史。
4.伽利略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 ( )A.把提出问题和大胆猜想结合起来B.把提出问题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C.把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D.把实验研究和大胆猜想结合起来【答案】C【解析】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时,对关于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的推理得出矛盾结论,对下落快慢与下落位移和下落时间成正比的假设以及用数学工具推导出下落快慢随下落时间均匀变化的关系,最后用实验验证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与时间关系并作出合理外推,外推至斜面倾角为90°时速度与时间关系: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最核心的方法用到了逻辑推理和实验研究;所以C选项正确。
物理学史
1.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1.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启迪科学新思想的 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萌发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古代, 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 部分,16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部分,16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又逐步建 立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立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 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 物理学史正是要研究物理学各个基本概念、 物理学史正是要研究物理学各个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的酝酿、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一 论的酝酿、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 方面能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方面能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从 中受到启迪,有助于科学新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中受到启迪,有助于科学新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2.经典物理学时期: 2.经典物理学时期: 经典物理学时期
时间: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15世纪末, 时间: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15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 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世纪末 萌芽,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程。 萌芽,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程。16 世纪中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17世纪晚期 世纪晚期, 世纪中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17世纪晚期,牛顿建立 了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之后, 了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之后,经典热 力学、电磁学相继建立。 19世纪末 世纪末, 力学、电磁学相继建立。到19世纪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 典物理学体系。 典物理学体系。
四.学习物理学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史熟记物理学史,包括科学家的贡献,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卡文迪许、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等;熟悉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放大(或缩小)思想(比如累积)、比值定义法、归纳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方法。
1、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312222123s s s t t t ===和12v v =得出12s vt =;再应用v a t =从上式中消去v ,导出212s at =即2s t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s s s t t t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
(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2)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2、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牛顿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仅仅是定性讨论,没有定量计算,因为万有引力常数还没测出来);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利用转换放大的思想),被称为“测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宏观、低速、弱引力。
牛顿设想,物体被抛出速度很大时,就不会落回地面3、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4、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5、开普勒在其导师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得出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开普勒第三定律对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K Tr 23(只要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旋转,无论是椭圆还是圆都适用) 6、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笔尖下的发现的行星)。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
黑洞:质量大,半径小,密度极大,光只进不出。
7、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并独立提出电荷守恒定律。
8、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 数值。
所有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质子、正电子、电子所带的电量的绝对值都是元电荷的数值。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汤姆生(JJ Thomson) 试验测定电子的比荷(带电体都带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9、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 的值。
10、法拉第引入了电场、电场线的概念。
伏特发明电容器,发明“伏特电池”,世界上第一个电池1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楞次-焦耳定律。
14、奥斯特在一次课堂演示实验后注意到电流引起的磁针偏转(电生磁)。
随后奥斯特证明这个效应具有反比关系。
这个工作启动了电学和磁学的统一进程。
15、法拉第发现了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纽曼和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此定律并非法拉第总结,电磁感应现象是法拉第发现的,为了纪念法拉第而以他的名字命名)16、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8、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
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0、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1、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物理研究方法:一、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1、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5、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6、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8、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0、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11、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二、等效替代法:比如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
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再如:平均速度的引入。
三、转换法(间接推断法)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
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
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
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苹果落地可证明重力存在;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手机能打电话可证明电磁波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
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
四、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
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严格说放大法也属于转换法。
五、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
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
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
我们学习分子动能的时候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功率和速度进行类比。
六、科学推理法:当你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推理,或说是在做出推论,例如当你家的狗在叫的时,你可能会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门外,要做出这一推论,你就需要把现象(狗的叫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即有陌生人来时狗会叫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