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提问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三、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一、导入新课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2.教师点拨°(1)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②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把握主旨提问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提问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标导学三:研读课文,了解思路提问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4: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提问5: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三、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造就人才(正面)国家兴亡(反面)正反描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可取之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先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问题,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先从文体出发。

本课两篇文章皆选自《孟子》,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

就本课所选两篇而言,孟子对于“何谓大丈夫”以及“如何造就人才”的论述,在清晰的逻辑中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

再说本文特点。

在《<孟子>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孟子飞扬的文采。

他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甚至形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

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两篇文章所载之“道”。

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对相关年代历史知识的储备应不足,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纵横家的处世态度应比较陌生。

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较大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

从语文经验分析,经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

但是学生对诸子散文总体上接触较少,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

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孟子》中的作品,对于《孟子》的创作特点等知之甚少。

这些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和精神内涵造成一定阻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两篇课文整体生难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

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易读错的字词较多,教师需重点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进行理解。

此外,“居天下之广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等句,学生对其含意的理解可能还有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引导讲解。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
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 作业布置与课堂总结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孟子》简介及选文背景
示。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分享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分享自己的 学习心得和感悟,可以围绕课 文内容、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方面。
分享过程
学生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 心得和感悟,其他同学认真倾 听。
互动交流
分享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 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分享 者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 总结,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言论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富不能淫”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想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艺术特色与写作风格分析
艺术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 力。
写作风格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阐述道理。在本文中,他通过讲述 景春和公孙衍、张仪的故事,以及舜、傅说等人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围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讨论引导
教师提供讨论引导问题,如“什么 是真正的富贵?”“如何保持贫贱 中的操守?”等,帮助学生深入思 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政和忧患意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

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

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①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②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③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_1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难点)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二、情景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能够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三、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四、合作探究(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实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实行互助学习)•3、课堂擂台: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字的词语(1)安居而天下熄(战争停息)(2)、父命之(教导、训诲)(3 )、与民由之(遵循)(4)、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5)、贫贱不能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很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小结: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很多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能够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3.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掌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和君子风范。

难点1.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兴趣。

2.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1.第一节:介绍《孟子》第二章的概况和组成部分。

2.第二节:逐篇解读《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

3. 文献研读和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文献,并准备相应的问题。

2.分组讨论各自的阅读体会和问题。

3.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思考和行为规范1.通过案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如:尽责任、尽孝道、尽友情等。

5. 总结和巩固1.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文献研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孟子》文本。

2.相关的讲义和资料。

3.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4.教学用的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拓展孟子思想的应用领域,如教育、政治、经济等。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或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孟子》两章教案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并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贫贱不能淫【教学目的】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协作探求【教学手腕】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干称为〝大丈夫〞呢?如今我们一同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贫贱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的三、朗诵课文,全体感知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阻碍。

(留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协作交流并展现1.小组代表展现。

(方式:以先生解答为主,教员适时更正)2.教员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先生作答。

3.先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剖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白:(1)贫贱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动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不屈不挠。

2.怎样才干成为〝大丈夫〞?明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小道。

失意,与民由之;不失意,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征。

(1)言语委婉幽默,挖苦深入尖利。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团体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规范,一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笼统,请举例说明。

例如:贫贱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现代文明中,有精髓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白: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学习文章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我请一个同学来讲一下。

生: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师:很好。

然而自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二、通读文本师:好的,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一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学们齐读。

师:回忆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意思。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安居而天下熄。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为你。

2.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3.一词多义(1)居.天子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必敬必戒.留神,当心,谨慎(2)得(3)戒得.志实现戒.之曰告诫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4)道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4、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扰乱。

②贫贱不能移.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③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屈服。

4.重点实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果真、确实(2)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3)安居而天下熄.熄:平息(4)父命.之命:教导(5)丈夫之冠.也冠: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6)以顺.为正者顺:恭顺,孝道(7)与民由.之由:遵循大道走(8)立天下之正位..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9)无违.夫子违:违背(10)独行.其道行:固守,坚持7. 文言虚词之居天下之.广居相当于“的”与民由之.代志向二、成语积累富贵不能淫: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分析文章主旨。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
四、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升。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
.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策略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孟子及写作背景资料。
2.自学生字词:
公孙衍(yǎn)贫贱(jiàn)丈夫之冠(ɡuàn)
不能淫(yín)畎亩(quǎn)妾妇之道(qiè)
傅说(yuè)曾益(zēnɡ)法家拂士(bì)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导入新课: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胶鬲(ɡé)外患(huàn)劳其筋骨(jīn)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友回顾交流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孟子》二章
课题
21《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3.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5.分析文章主旨。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
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200字左右)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