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电缆隧道监测方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缆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20KV莫双1、2#线下地工程电缆隧道,隧道基本沿新建成的云锦路南北走向。
本工程在盾构隧道两端分别设置盾构到达井、盾构始发井。盾构基坑周边管线密集,道路交通繁忙,盾构始发井位于空地,距离道路较远,目前仅有一条在建的污水管。结合周边环境及地质资料,考虑到施工工期紧的因素,基坑围护结构采用SMW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水位埋深介于1.10~2.50m,标高5.93~6.95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0.50m。地基土渗透性:地基土以微透水~弱透水层为主。
周边环境条件:盾构隧道线路沿云锦路走向,沿线经过集庆门大街、福园路等交通繁忙路段,道路两侧建筑物较为密集,人流量大。
3.监测目的
地下工程施工期的监控量测是了解岩土体性质状态的最直接措施,对岩土体变形等信息的准确收集是正确进行施工决策的重要手段。由于地下工程的施工难度大、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多,所以安全监测的实施对于控制隧道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控量测要做到安全、经济、快速,其运行状态与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条件,长江漫滩沉积物呈二元结构,上部主要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下部以砂性土为主,赋存于粘性土中的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潜水,赋存于下部粉土、砂性土中的地下水具一定的承压性。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入渗。深部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与长江及秦淮河均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2)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应布置在设计中的最不利位置和断面,如最大变形、最大内力处;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所设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
本工程的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表隆陷情况及其规律性;了了解盾构掘进过程中对地表及周围建筑的影响,确保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了解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变形情况;保证整个工程安全顺利进展。
根据监测得到的现场数据判断施工进度的合理性,调整下一步的施工方案,确定和优化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通过对地表及隧道的系统监测,对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南京河西地区。地貌单元属长江漫滩,场地地层呈二元结构,上部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下部以粉土、粉细砂为主。隧道地质条件差,地层分层见表1-2。
隧道主要穿过②-2b4、②-3b3-4淤泥质粉质粘土地层。其中②-2b4淤泥质粉质粘土为隧道穿过的主要地层,有明显河湖相沉积特征,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强度,易产生土体流动、开挖面不稳等现象。
4.监测依据
1)地工程电缆隧道设计资料。
2)《地铁工程监测要求》
3)《建筑工程深基坑工程管理办法》(2006)
4)《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1999)
5)《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监测内容
本工程主要为盾构隧道,监测内容以盾构隧道监测为主,以周边建筑物监测为辅:
主要监测内容:
1)地表沉降和隆起;
2)隧道沉陷
3)Fra Baidu bibliotek面建筑物、构筑物监测
各监测项目测点数如表1所示。
表1监测项目测点一览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测点数
使用仪器设备
1
地表沉降和隆起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基坑变形监测技术规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50009-200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272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2
隧道沉陷
86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3
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监测
40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6.监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6.1测点布置原则
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单位的要求,本监测方案的编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1)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应该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监测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测点布设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必须能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盾构隧道的变形。
4)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该有机结合,力求使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5)采用的监测仪器必须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必须准确、监测频率必须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能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6.2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地面监测点布设时的定位和到达井基坑顶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
(1)控制点布设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M1~PM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测点设在较安全的地方,且尽量采用固定测量工作台。
建立独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定向点方向设定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在远离盾构掘进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的区域里,按照既稳定又有利于保护的原则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基准点测量工作台,工作台顶部埋设专门制作的测量强制对中部件。定向点设在距测站约500米处,以保证定向的精度,减少测角误差;同时设立两个定向点,并多测回测定其夹角,在位移观测中经常予以检查,以保证定向点的可靠性。
盾构隧道线路沿云锦路走向,从万达26#地块地下室及规划的云锦路下穿隧道之间以R=500m半径曲线穿过,曲线长度87.9695m,两端的直线段长度分别为29.336m、731.6945m,盾构隧道总长度849m。
隧道纵坡设计为单面坡形式,盾构始发井井深10.244m,隧道向北分别以1%和0.2%的坡度下坡,坡长分别为200.6 m和648.4m。盾构到达井井深14.747m,隧道最小覆土4.5m;隧道在变坡点设置半径R=5000m竖曲线。该线路隧道距离D800铸铁管最小净距离2.0m,距离D1200铸铁最小净距离2.4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