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0章 第3节 AS-AD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第___次课

授课章节第10章第3

节AD——

AS模型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一鸣助教

教学方法与

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能够掌握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成因。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AD——AS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AD——AS模型

难点:相关模型的公式推导。

课时分配计划

2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下次课预习要点:

实施情况及课后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三节 AD——AS模型

案例导入: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供给冲击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

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1、IS—LM模型的三点不足:

第一,它没有分析劳动市场,不知道两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是否充分就业收入;

第二,它没有说明一般价格水平对总支出与均衡收入的影响;

第三,没有分析总供给变动对收入的影响。

2、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本章引进一般价格水平与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三市场中,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研究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3、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的区别

在没有引入价格水平之前,所有变量都可以看成是实际变量。一旦引进价格水平,变量就有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之区分。实际变量值=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AD)是指在每一一般价格水平上对一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其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总需求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

Y=AD=C+I+G+(X—M)。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

第二,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为了保持一定量的财富,人们必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第三,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

第四,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通常总是假定消费函数比较稳定,即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影响消费水平;另外,一般价格水平变动对净出口的影响这里撇开不谈。故价格水平的变动只影响利率与投资,即仅仅移动LM曲线,而不移动

IS曲线。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从总需求的构成可以看出,任何导致需求变动的因素都能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的含义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一般价格水平上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反映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条件下,全社会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愿意跟价格有关,能力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关。

在不同的资源利用状况下,总供给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即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水平部分,社会中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时的总供给曲线。也就是我们在之前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IS ——LM模型中假定的那种总供给曲线。这是符合凯恩斯当时所处的经济危机的历史环境的。

(2)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价格水平的提高,总供给量就无法增加。此时,社会总供给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可以用黏性工资理论、黏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

A、黏性工资理论

所谓黏性,是指调整的速度比较慢,有一定的延时。

黏性工资理论是说,企业和工人在工资谈判的时候是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来进行的。当物价发生变动的时候,工资的调整不会马上进行,因为工资谈判总要有一定的周期。所以说工资调整是有黏性的。

如果物价上涨了,相应的工人的实际工资就缩水了。从而企业的

实际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就会增加。反之,如果物价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就增加,从而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就上升了,供给会下降。所以总供给和物价水平有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B、黏性价格理论

黏性价格理论是说,当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企业对产品价格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这主要是因为调整价格是有成本的,经济学中管这种成本叫做“菜单成本”。

所以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有些企业没有调高产品价格,从而使他们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价格下降导致了需求增加,从而总供给增加。反之则相反。

案例:肯德基“便宜”了

C、错觉理论

指企业家发现自己产品的价格下降了,从而认为是产品供大于求了,于是就减少生产,反之则相反。事实上价格总水平的下降也会导致企业用工成本的下降,所以未必需要减少生产规模。

在长期内,企业都会修正这些错误的判断,但在短期内,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3)长期总供给曲线

也称为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曲线。它表示在长期中,当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得到了 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总供给水平已经达到了潜在 的最高水平,所以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供给都无法增加了。

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主要的原因包括整个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以及某些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A、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带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同向移动。

B、成本因素会带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比如劳动力成本,以及各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如石油、钢铁等。本章开始时讲的70年代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