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汇编)
中暑检查及护理措施

中暑检查及护理措施
中暑检查:
1.体温测量:中暑时体温会升高,需要经常测量体温。
2.观察症状:中暑常伴随着头痛、头晕、呕吐、肌肉抽搐等症状,需要观察并记录症状。
3.查看皮肤: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湿润程度等判断中暑程度。
4.监测脉搏和呼吸:中暑可能导致心率增快、呼吸急促,需要
监测脉搏和呼吸。
5.其他检查:如血压、血糖等检查视需要而定。
护理措施:
1.降温:将中暑者移到阴凉处,用冷水冲洗身体或喝些凉开水,帮助降温。
2.保持清凉:给予中暑者寒湿毛巾,保持清凉、湿润,可以缓
解症状。
3.补充水分:中暑者口渴,应该多喝水或饮用电解质饮料来补
充水分。
4.休息:中暑可能会给身体带来疲劳,需要让中暑者休息,避
免过度运动。
5.医学干预:如果中暑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医,接受医学干预。
6.注意预防:在高温天气里要注意补充水分、控制户外活动以及穿着透气、轻便的衣服等预防中暑。
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护理常规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热痉挛、热衷蝎、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
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临证护理】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用药护理】1.按医嘱用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观察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并发症护理】1.高热者,可予头部行冰袋冷敷,遵医嘱针刺人中、涌泉、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位。
2.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泠汗不止、瞳孔散大时,可灸神阙、气海、关元,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健康指导】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人,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护理常规
1、保持有效降温
(1)室温:20~25%℃。
(2)准确执行各种降温措施:
①冰袋放置位置准确,及时更换,防止冻伤,乙醇擦拭时应顺着动脉方向走行。
②乙醇全身擦浴为拍打式擦拭背、臀及四肢。
③使用控温仪(降温毯)时,应注意各管道衔接严密,病人宜平卧。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降温效果的观察。
(2)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和皮肤出汗情况,防止虚脱、衰竭发生。
(3)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医生给予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监测指脉氧、动脉血气及呼吸形态。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适宜,限制探视,减少感染因素。
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内科护理学讲义—中暑病人的护理

第九节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至德疾病。
中暑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四种类型。
一、病因:当环境温度较高(室温超过35度)、强辐射热、或气温虽未达高温,但湿度高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在此环境下劳动到一定时间均可发生中暑,当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时为先兆中暑。
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或过度疲劳而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者更易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热衰竭:为最常见的一种。
2.热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热射病:致命性急症,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三、治疗原则: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止脑水肿
1.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有疼痛反复发作,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热射病: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对症治疗抽搐时注射地西泮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中暑高热伴休克时最适宜的降温措施是动脉快速推注4度5%的葡萄糖盐水。
四、护理措施: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意识体温变化,
热衰竭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保持室温20-25度为宜,具有良好通风,病床下放置冰块;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左心衰;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3%的饮料。
练习题:
患者男性42岁,炎热夏天,在地里干活5小时,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出冷汗,皮肤苍白。
体温37.3度,脉搏I1o次/分,血压90∕50mmhg,最可能诊断
A轻度中暑
B热衰竭
C日射病
D热痉挛
E热射病。
急诊科中暑患者急救护理常规

急诊科中暑患者急救护理常规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衰竭。
(一)病因高温、潮湿、无风的环境最容易引起中暑。
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易诱发中暑。
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如年老、体弱、产妇、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阿托品)、汗腺功能障碍(如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等容易发生中暑。
(二)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
2.轻症中暑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
3.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三型。
(1)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
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
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在热应激情况时因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外周血管扩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
表现为头晕、晕眩、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
(3)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属于高温综合征,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非劳力性)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
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

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中,体内的热量无法通过正常的散热方式排出体外,导致体温过高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暑是一种急性的热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帮助大家在遇到中暑病人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急救。
一、及时转移至阴凉处当发现有人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要将其转移到阴凉的地方,远离高温环境。
可以选择室内空调房间、阴凉的树荫下或者凉爽的室外地方。
同时,确保空气流通,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风扇等设备增加空气对流。
二、给予足够的水分中暑后,人体容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脱水。
因此,急救护理措施之一就是给病人补充足够的水分。
可以适当给予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椰子水,以补充体内所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
三、降低体温中暑的病人体温升高,需要及时降温。
可以采用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和腋下等处,利用水蒸发的原理帮助体温降低。
也可以用冷水擦拭病人的皮肤,或者给病人用冷水冲凉。
但要注意冷水不可过冷,以免引起温度过低的问题。
四、松散衣物中暑时,病人身上的衣物应尽量松散,以利于热量的散发。
可以解开领口、扣子和腰带等,让病人更容易散热。
若可能的话,可以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脖子和手腕等处,以提高散热效果。
五、观察病情变化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如果病人出现呕吐、意识模糊、痉挛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救护车到达之前继续进行其他护理措施。
六、避免再次中暑中暑病人一旦得到救治,也要避免再次中暑的发生。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尽量待在阴凉处,适当增加室内的空调或风扇使用,避免长时间暴晒于高温环境中。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热应激反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情的恶化,甚至拯救生命。
在面对中暑病人时,要冷静、迅速地采取措施,并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同时,预防中暑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中暑病人的护理1

中暑病人的护理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小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c左右。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
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
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
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中暑的急救护理常规

中暑的急救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由于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暴露过久,水分和电解
质的失调,引起荷尔蒙水平紊乱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
其
症状包括头昏、头痛、心跳加速、面色潮红、口渴、恶心、呕吐等。
如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进行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应分以下三步进行:
1. 换地方
中暑的患者应立即躺倒、休息,并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可
以拆开衣领、脱去外套,帮助散热。
2. 补水
遇到中暑的患者应立即给其补充适量的水分或含盐水,每次
100-200ml,饮用一次后10-15分钟再饮用一次,连续饮用3次。
如果疗效不佳,可考虑输液治疗,但要注意输液速度控制。
3. 降温
中暑的患者应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颈部、手腕、肘窝、腋窝等部位,每20分钟更换一次,直至体温降至38度以下。
患者体温若超过39度,可用常温水或冰毛巾浸泡全身,同时用风
扇吹风或开空调,除掉多余湿气。
中暑的患者在急救护理结束后,应继续观察其情况,保持心情
开朗,避免过度疲劳,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
同时,预防中暑
也很重要,如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暴露过久,多注意休息,饮
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饮用高糖、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 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痛加重。
5、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
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
昏迷病人留置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7、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
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8、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发病时所处环境,有无遮阳、通风、降温设施,是否高温作业等。
2.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中暑类型,有无晕厥、高热、抽搐、昏迷。
3.评估有无水、电解质失衡,有无脱水。
二、护理措施
1.立即置患者于通风、阴凉的环境(温度宜20〜25°C),取平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2.对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患者,口服淡盐水或清凉饮料等;对于重度中暑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输液降温及对症处理。
3.快速降温,给予物理降温,头部置冰帽或冰枕,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放置冰袋,注意避免冻伤;采用冰毯、冰水擦拭或冰水浴; 用生理盐水200〜500ml进行胃灌洗或直肠灌肠。
4.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
(1)采取降温措施后,每15-30分钟测量肛温1次并记录,根据肛温变化调整降温措施
(2)观察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降温效果。
(3)如降温过程中,患者出现昏迷、呼吸抑制、血压明显下降,
应停止药物降温,立即配合医生处理。
5.对于病情危重者,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尿量、尿比重、尿色, 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监测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等,防止并发症发生。
6.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7.对症护理,对高热惊厥的患者应置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和舌咬伤。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预防中暑的常识。
2.告知髙温工作者,注意防护,避免劳累,衣着宽松。
3.告知患者先兆中暑的自救知识。
中暑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中暑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暴晒等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嘉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又称急性热致疾病。
【护理常规】1.迅速降温护理(1)物理降温①将患者安置在20°~25℃房间内,有助于患者的体温尽快回复正常。
②冰帽头部降温或颈部置冰袋,冰水或40%~50%乙醇擦浴。
③用4~10℃的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ml注入患者胃内。
④用4℃的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200ml+氨基比林0.5g溶解后保留灌肠。
(2)药物降温:注意必须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
①氯丙嗪 25~50mg+4℃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5~10min 滴速需慢,以每分钟30~40滴为宜,2h 内滴完。
低血压患者禁用。
②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改善机体反应性,预防脑水肿,对轻度脑水肿尚有脱水作用。
③人工冬眠:氯丙嗪8mg、哌替啶 25mg、异丙嗪8mg,从墨菲滴管内滴人,1h无反应可重复应用1次,注意观察血压呼吸变化。
(3)保持有效降温: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和体弱者不能耐受4℃冰浴,应禁用,必要时可选用15~16℃冷水浴。
应用冰帽时及时放水添冰。
2.病情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脉搏和呼吸的变化,观察是否伴有战栗、大汗、咳嗽、呕吐、腹泻、出疹或出血,以协助医师明确诊断。
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也便于分泌物从口角流出,及时清除鼻咽分泌物,避免误吸。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氧分压在80~100mmHg。
密切观察尿量、颜色、性状,保持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
记录出入量。
密切监测降温效果,每15~30 分钟测量体温1次,根据温度变化调整降温措施。
3.对症护理(1)抽搐的护理:应置患者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和碰伤。
为防舌咬破,床边应备开口器与拉舌钳。
(2)皮肤护理:高热大汗者应及时更换衣裤及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定时翻身,以防止压疮。
中暑病人的护理

急救中暑的步骤
给病人喝凉水或电解质饮料 若病情严重,立即叫救护车或送其就医
急救中暑的步骤
监测病人呼吸和心跳情况
中暑病人的后续护理
中暑病人的后续护理
病人恢复后继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观察病人的身体反应,并定期复诊
中暑病人的后续护理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再次暴露 教育病人关于中暑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中暑病人的后续护理
中暑病人的护理
目录 病人中暑的原因 识别和处理中暑的症状 中暑病人的护理措施 中暑病人的预防方法 急救中暑的步骤 中暑病人的后续护理
病人中暑的原因
病人中暑的原因
过度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身体缺乏水分和电解质
病人中暑的原因
高湿度环境下的长时间活动
识别和处理中暑的症状
识别和处理中暑的症状
热痉挛:肌肉紧张和抽搐 热霉体温调节失调,出现意识模糊、幻 觉、头晕等症状
识别和处理中暑的症状
热中暑:高体温、头痛、恶心、呕吐、 脱水等症状
中暑病人的护理措施
中暑病人的护理措施
尽快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 使用冷毛巾或冷水给病人降温
中暑病人的护理措施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病人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暑病人的护理措施
如果病情严重,及时就医治疗
中暑病人的预防方法
合理安排病人的休息和运动计划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中暑病人的预防方法
避免在高温天气长时间户外活动 衣着宽松、透气,并带上遮阳帽和太阳 镜
中暑病人的预防方法
经常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注意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或穿长袖衣 物
中暑病人的预防方法
定期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急救中暑的步骤
急救中暑的步骤
急诊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中暑抢救护理常规【评估】1.生命体征神志,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受伤的环境,停留时间,劳动强度,病人的心理状态。
2.中暑的程度(1)先兆中暑:体温>37.5℃,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
(2)轻度中暑:体温>38℃,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弱、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3)重症中暑:高热体温>40℃,嗜睡、昏迷、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心率加快。
(4)热衰竭表现腋温高,周围循环衰竭、晕厥、神志不清。
(5)热痉挛表现体温正常、阵发性肌肉痉挛、少尿。
(6)热射病表现剧烈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意识障碍。
【急救护理】1.降温。
脱离高温环境,置病人于阴凉通风处。
(1)轻度中暑者,口服清凉含盐开水等。
(2)重度中暑者,脱去衣服,用冷水、冰水或乙醇擦浴全身、按摩肢体,加速散热。
头部放置冰枕或冰帽,大血管处置冰袋。
必要时冷盐水灌肠。
(3)室内置冰块、电扇吹风,或置于空调室内减少人员走动。
2.开放静脉通道,常选用氯丙嗪25~50mg加入葡萄糖盐水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一般1h内滴完,如用药后3h体温不下降,可再重复使用。
3.观察病人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若有肌肉抽搐或痉挛,应加快输液速度,并可输入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以纠正体内水分及盐类损失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休克。
4.年老体弱的病人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发生肺水肿。
5.防止并发症。
6.导尿。
留置尿管,记录尿量。
在输液过程中如尿量少应限制液体入量,防止高血钾的发生。
7.对热痉挛患者,轻者多饮含盐饮料,24h内口服水5~6L,加食盐20~30g,重者积极补钠及水分,直至血压恢复正常。
8.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者根据医嘱注射呼吸兴奋药,如有呼吸停止倾向,应做好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的准备。
9.注意病人皮肤护理,特别对昏迷病人应按时翻身,防止皮肤压疮。
10.对有心功能不全、肺水肿、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遵医嘱按各抢救常规积极抢救。
中暑护理0

中暑护理
(一)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脱水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昏迷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二)护理措施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 ~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
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
测量肛温时,肛表要深插,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
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4.降温使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滴速要严格按医嘱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5.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6.昏迷者应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皮肤卫生。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病人的护理一、概述二、临床表现类型特点备注热衰竭(中暑衰竭)最常见,多由于大量出汗→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周围循环衰竭头痛+头晕+口渴+BP↓+晕厥或意识模糊+体温正常热痉挛(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口渴而饮水过多,盐分补充不足→血中钠、氯↓→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热射病(中暑高热)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体温>40℃+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昏迷+抽搐+脉搏加快+BP↓三、治疗原则首选原则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等热衰竭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热痉挛予含盐饮料,肌肉反复疼痛者可静滴生理盐水热射病物理降温冰袋或酒精擦浴,肛温降至38℃时暂停降温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并用,常用药为氯丙嗪(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症治疗抽搐肌注地西泮10mg或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高热伴休克快推注4℃ 5%葡萄糖盐水四、护理问题1.体液不足:脱水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疼痛:肌肉痉挛性痛与中暑后补充钠、氯不足引起中暑痉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昏迷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2.症状护理3.保持室温以20~25℃为宜,要有良好通风。
4.要注意输液速度,对老年人及原有心脏病者,输液速度要适中,避免发生左心衰。
六、健康教育1.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外出戴防晒帽,对高温气候耐受差的老人、产妇、体弱病者,更应做好防暑,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2.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0.3%的饮料。
经典例题患者男,30岁。
夏天在田地里劳作时,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继而出现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后晕倒在地。
该患者最可能发生了A.急性心肌梗死B.脑血管意外C.中暑D.低血糖休克E.农药中毒『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中暑是指在高温、湿度大及无风的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导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病人的护理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
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
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
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中医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

①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或解开衣襟平卧,用电扇或空调器降低室温。
②搐鼻取嚏、开窍醒脑:取通关散少许,擒入患者鼻孔中,使其喷嚏频作,通关开窍。
孕妇禁用。
③病情严重者可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任选一种,调水灌服或鼻饲。
对暑厥者宜用苏合香丸,以温通开窍化浊。
④用三棱针刺人中、曲池、委中穴、点刺出血,或刺十宣放血。
昏迷者针人中、素髎、涌泉穴。
抽搐者针合谷、太冲穴。
虚脱时针百会、灸气海。
⑤高热面赤体温不退可用物理降温法;面色苍白肢冷者,宜用温水擦身,热毛巾敷关元、气海穴。
⑥可用刮痧,拧挤疗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⑦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神志、面色以及出汗等,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
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
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
<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
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
5、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6、
7、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
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8、
9、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
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10、
11、
12、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
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
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14、
15、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
合治疗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1、嘱患者避免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保持室内通风。
2、大量出汗时,要大量服用淡盐水,避免因高热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