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2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2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圆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的分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相等标度的范围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本初子午线为0°度数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经纬度的表示法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0°一90°0°一180°讲授新课:一、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E、20°N 东半球北半球120°W、30°S 西半球北半球10°W、87°N 东半球北半球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南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

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

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

(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

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

(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

4、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5、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6、地图的应用。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精品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精品教案

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主备人:主讲人:
现象4
卫星图片:通过卫星照片拍摄地球的全貌。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读图分析,你能用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归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读图分析,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归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知识延伸: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第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渴望能看到地球家园的全貌,希望能借助某种物体来研究地球,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探索活动。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

2.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3.知道东、西半径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主要特征。

2.理解经度和纬度的含义、划分范围及变化规律。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外形,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作的地球模型。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认识、利用和研究地球。

你知道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吗?其表面分布着哪两种线呢?它们有哪些特征,又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经线和纬线,解答这些问题吧!【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三、经线和纬线1.地轴和极点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地轴和极点?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可能的答案)地轴:指的是地球仪转动时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就是地轴。

地轴是地球内部假想的自转轴,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极点:指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离北极星近的那个交点为北极点,另一端的交点为南极点。

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

(板书)2.纬线和经线(1)纬线的主要特征(问题承上)学生观看图片资料,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2.什么纬线?3.什么是赤道。

4.纬线是什么形状?5.纬线有多少条?6.不同纬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1)纬度的主要特征生:(可能的答案)2.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线圈,叫做纬线(圈)。

3.赤道指的是在地球仪上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圈,也是最长的纬线(圈)。

4.纬线呈圆形,南、北两极点缩小为两个点状。

5.无数条。

6.相互平行。

(问题承上)7.纬线的长度都相等吗?有什么特点?如果不相等,哪一条最长?8.纬线指示什么方向?不同纬线的排列指示什么方向?生:(可能的答案)7.①纬度数不同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内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知道地形的真实形状,能举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难点】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考点梳理】1.地球的形状:两极略______,赤道略_____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______千米,赤道周长_____千米,表面积_______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是人们仿照________________,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C.“天圆地方”的说法源于环球航行D.地球的最大周长是本初子午线2.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3.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B.地球仪能真实反映地球形状C.地球仪是地球模型D.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4.地球的形状是一个()A.正圆球体B.椭球体C.扁球体D.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5.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A.大地是运动的B.大陆在不断漂移C.地球是一个球体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6.下列关于地球大小叙述,正确的是()A.平均半径为6357千米B.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C.赤道周长约为8万千米D.极半径为6373千米7.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叙述,正确的是()A.天圆地方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C.球体D.圆形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内容】1.了解什么是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分析经线、纬线各有什么特点;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难点】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考点梳理】1.经度:东经用“_______”表示,西经用“_______”表示。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13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13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优质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优质教案
陆地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海洋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0W现东至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动画欣赏:东西半球的划分
活动:动手画一画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2段内容,找出东西半球分界线,并在图I中画出来。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 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纬度400、经度1600可能的地方有四处,分别是:
北纬400和东经1600
北纬400和西经1600
南纬400和东经1600
南纬400和西经1600)
知识延伸:如何确定地球表面某点的东西半球位置?
口诀“小小为东,大大为西”。牢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若已知点的经度是东经,就与1600比,比1600小,则在东半球,比1600大,则在西半球;若已知点的经度是西经,就与200比,比200小,则在东半球,比200大,则在西半球。
第1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主备人:主讲人:
内容
节次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分布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变化特点。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导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导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一、学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地球仪与经纬网定位3、地球运动的规律4、地图要素与常见地形部位、地形基本类型判读二、重点和难点:1、地球运动的规律2、经纬网及等高线三、课时:[二课时]:(一)温故互查: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经线:连接南、北极点,指示方向,形状是,长度,有无数条。

纬线:指示方向,形状是,长度,最长纬线是,最短纬线是南、北极点,是两个。

3、经度:(1)、经度范围:。

(2)、分布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向递增。

纬度:(1)、纬度范围:(2)、分布规律:从赤道向递增4、东经、西经:(1)、分界线:、。

(2)、划分:①西经:0°经线以 180°、经线以所有经线,用“”表示。

②东经:0°经线以、180°经线以所有经线,用“”表示。

5、南纬、北纬:(1)、分界线:道。

(2)、划分:①、北纬:赤道以北所有的纬线,用“”表示。

分布规律:北大纬。

②、南纬:赤道以南所有的纬线,用“”表示。

分布规律:南大纬。

高纬度地区:°S~ °S、°N~ °N6、东半球、西半球:(1)、分界线:°W、°E。

(2)、划分:西半球: a、20°W以 160°E以。

东半球:a、20°W以 160°E以;7、南半球、北半球:(1)、分界线:。

(2)、划分:①、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半球。

②南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二)、设问导读: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绕旋转。

(1)、方向:,北极上空看是时针。

(2)、周期:天,约小时。

(3)、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更替;②、差异。

2、地球公转:绕旋转。

(1)、方向:。

(2)、周期:年。

(3)、产生的地理现象:①、长短变化;②、变化;③、个热量带;④极极。

中图版(北京)地理初一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

中图版(北京)地理初一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

中图版(北京)地理初一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明白地图的用途,明白地图的三要素。

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把握比例尺的运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

5.初步把握依照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来源: ZXXK]6.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7.识别等高线地势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8.在地势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势类型。

二、教学重难点1.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明白地图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把握比例尺的运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

6.等高线地势图的地势判读7.识别等高线地势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同学们,第一章学完了。

请同学们回忆本单元名目和每一节小标题,进而清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把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伙儿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伙儿请看大屏幕: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明白地图的用途,明白地图的三要素。

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把握比例尺的运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

5.初步把握依照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6.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7.识别等高线地势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中图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形状,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小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快乐点击(1)读图1.1-1,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直觉臆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卫星照确证(2)读图1.1-2,了解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为了便于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如下面左图所示)(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

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1)经度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地球和地球仪七年级班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定义及半球划分。

2.通过地球仪再次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及半球划分分步指导[自学指导一]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1、写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的定义及在地球仪上的表示内容。

【巩固训练】1.首次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A、麦哲伦B、拿破仑C、魏格纳D、林肯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正圆形球体B.纺锤形球状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自学指导二]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1.写出经线和纬线的定义2.写出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及其代表字母【巩固训练】1、以下关于经纬线的正确说法是()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C、纬线长度都相等D、地球上有360条经线[自学指导三]半球分界线和五带的划分1、写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南北半球:东西半球:2.写出五带的名称【巩固训练】1、西半球是指()A、本初子午线以西B、任意平分的半个球C、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半球D、20°W以西至160°E以东的半球2、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A、10°NB、20°SC、40°ND、80°S拓展提升1.在图中方格内写出五带的名称及分界线的名称。

2.五带的阳光照射和昼夜长短特点(在括号的“有”、“无”中选择一项)。

【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七年级 班 组 号 姓名: 得分:__________(共10分) 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经纬度:(每空2分,共10分) (有、无)阳光直射(有、无)阳光直射 (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有、无)极昼极夜(有、无)极昼极夜地球和地球仪1、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2、位于西半球的点是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自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自学目标】1、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学会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仪的由来,地球仪的作用。

【自学重点】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学过程】自学任务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阅读课本5—6页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请你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主要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2、读P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内容:1519至1522年,航海家率领的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是洋、洋、洋,最后又回到洋,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3、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4、阅读课本5—6页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出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例①;②;5、阅读图1.2,请你用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这三个要素来描述一下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

自学任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阅读课本6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1)含义:(2)作用: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的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等。

例如在地球仪上有如下表示:蓝色代表,蓝色越深代表越大;白色代表山川;黄色(土色)代表,颜色越深越高;绿色代表平原3、读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从图上找出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并在下图上填注出来。

【建构知网】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

三、地球仪是制作的地球模型。

【学效测试】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效测试1、首次完成环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2、地球的表面积是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最大周长约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的模型是。

4、地球的形状是:()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方5、下列事实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郑和下西洋6、在地球仪上,表示海洋的颜色是()A、黄色B、绿色C、蓝色D、褐色7、地球仪的形状是( )A.正圆形球体B.纺锤形球状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8、读下图(麦哲伦环球航线图)回答问题:(1)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那次永载史册的航海行动。

麦哲伦船队离开欧洲后,依次经过的大洋是洋、洋、洋,最后又回到洋,抵达他们的出发地洲。

(2)此次航行中没有经过的大洋是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自学内容】P7纬线和纬度、P8经线和经度、P9利用经纬网定位【自学目标】1、能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自学重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自学过程】自学任务一:纬线和纬度1、读P7文字及图,完成下列问题纬线:纬线呈形状;不同的纬线长度;纬线指示方向。

纬度的划分:纬度以为起始点,以北为,以南为。

各分°北纬用(符号)表示,南纬用(符号)表示。

南北极各为°。

2、读阅读材料《赤道纪念碑》,它位于3、读P7图1.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自学任务二:经线和经度1、读P8文字及图,完成下列问题经线:经线呈形状;不同的经线长度;经线指示方向。

经度的划分:经线以为起始点,以西为,以东为。

各分°东经用(符号)表示,西经用(符号)表示。

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把它叫作经线。

2、读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标志》,它位于3、读P9图,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组成的经线圈。

自学任务三:利用经纬网定位阅读课本P9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什么叫经纬网?2、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3、人们规定,全球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

4、看右图经纬网,合作完成下列表格:(1)A、B、C三点的经纬度是:A、;B、;C、(2)在图中填注D、E、F三点:D(20°W,30°N)、E(20°E,10°N)F(30°E,10°S)、(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东半球的点有;属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有。

(4)按南北半球分,属于北半球的点有;属于南半球的点有。

(5)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D点位于A点的(方位)。

C点位于E点的(方位)。

【建构知网】项目纬线经线定义形状长度条数指示方向度数范围表示字母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组成的经线圈。

【学效测试】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效测试1、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每条经线长度,可围成,指示。

2、纬线的特点:与经线垂直,每条纬线长度,可围成,指示。

3、经度分,00经线以西称,用“”表示;00经线以东称,用“”表示,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也叫本初子午线)和。

4、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读做和)5、纬度分,赤道以南称,用“”表示;赤道以北称,用“”表示,北纬和南纬的分界线是:(也叫赤道)。

6、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也叫纬线)。

7 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8、将下列经纬度与其相对应的名称连接起来A.经度0°①北极B.纬度0°②南极C.北纬90°③本初子午线D.南纬90°④赤道9、读下列网络状经纬网图:写地理坐标。

A( , )B( , );A是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纬度(低中高);B是__________半球。

A(,)B(,)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自学目标】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自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地球的自转读图和课本P11—P12文字(包括阅读材料和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地球绕着________地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_,也就是________。

3、由于地球是一个_______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________,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_______,未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_______。

4、读地图册,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各是什么时针方向旋转?5、地球不停地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6、地球上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7、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公转读P13地球公转的第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________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

【合作探究】1、为了便于不同国家的旅客了解和掌握时间,宁城宾馆服务总台的墙壁上挂了一排电子挂钟。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某英国旅客在宁城县从事活动应以_____________的时钟为准,他关心自己祖国的社会生活应该参照_____________的时钟时间。

从各钟可以看出,北京时间和伦敦时间相差______小时,北京时间和东京时间相差______小时。

为什么上述各城市的时刻不同?【建构知网】【学效检测】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效测试1、地球自转是()A.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B. 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C.绕着太空不停地旋转D. 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2、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是因为()A.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B. 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旋转C. 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旋转D. 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旋转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一天B.一年C.一个月D.365天4、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A.地球的自转和公转B.地球的自转和不透明性C.地球的自转和透明性D.地球的公转和不透明性5.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表示正确的是()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____;地球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

⑷地球自转在地球上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学内容】“地球的公转”【自学目标】1.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范围和气候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学重点】1、季节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

【自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认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读P113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二分二至日时间,太阳直射的纬线。

春分,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夏至,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秋分,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冬至,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2、在下图中适当位置,填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各自对应的时间。

(2)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标上相应的纬度。

2、我国放暑假时,正好是澳大利亚的季。

那里也放暑假吗?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垂直的还是倾斜的?指向哪?空间指向变化吗?4、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近段时间,赤峰市的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地球运动公转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产生的自然现象学习任务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看P12图1.20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范围: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3、读右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热量带名称:A_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2)写出图中数码的纬线度数及符号.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

(用字母填写)【建构知网】【学效测试】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效测试1、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从而产生了的变化。

2、以下时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是()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3、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4、极昼极夜现象发生在()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各自对应的时间。

(2)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标上相应的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