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合集下载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释及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释及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古诗今译】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

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全面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全面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第九册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扩展阅读(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词语注释
题:书写。 西林:指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缘:因为。
词语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读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我们来学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感受晴天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
(1)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观看水光潋滟西湖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指导朗读。
(3)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内容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
费顺国
时间
11.15




1.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一直是学生比较喜欢学习的内容,其一,孩提时,大多父母会要求读背,其二,内容简洁,朗读上口,便矛记忆。进入三年级后,对古诗积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在多积累的同时,也要学会读懂古诗,学会方法。对本班学生,读背好像情况较好,但想像的深入不够,要通过如图片或视频或教师的语言引导来帮助。
4.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读通诗句,初步感悟
1.读通古诗,读准字音。
2.初步感受诗歌。
1.任务一:我会读
2.检查交,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亦yì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结合同步练练习的情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留下的西湖的初步印象。
我会读:
1.读一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精读课诗文,理解古诗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篇一“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一个哦。

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雨中之美和天然姿态。

走近苏轼篇二1、苏轼的文化情结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自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诗现存约两千七百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苏轼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如何书写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有哪些内容呢?《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阐述怎样的教学理念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1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

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

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拓展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拓展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①晴方好,山色空濛②雨亦奇③。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空濛:云雾迷茫的样子。

③奇:奇妙。

④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大意]这是一首有名的写景诗,描写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西湖晴天波光闪闪,旖(yǐ)旎(nǐ)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

她真像最美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俊美![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在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体现诗人苏轼对于西湖的喜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篇赞美西湖的名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其一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其一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下方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同看看吧!【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捉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先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方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先生分析】三年级的先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必然难度,但他们有了必然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儿童独有的表现愿望、探求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以先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先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的理论。

尊重先生主体地位,激发先生自主的潜能。

捉住儿童心思,发展先生个性,注重引导先生在言语理论中感悟、体验、积累。

浸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理论,激发求知愿望,培养先生对祖国传统文明的热爱,进而进步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本人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加强竞争认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先生对祖国传统文明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说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古诗从与先生初次见面实践出发,发掘先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先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先生爱玩的心思特点,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建筑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完成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议,激发动机,浸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求深化发掘先生学诗经验,帮助先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建筑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先生学习的热情。

极大限制地突出先生的主体地位,方法本人定,小组本人组,任务本人分,为先生的自主探求提供工夫和空间的保障。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第1页共3页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23。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最新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最新

根据《望天门山》这首诗意, 参考书上的插图,你也用彩笔画一 幅图。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 的古诗,读给大家听。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将进酒(节选)
1. 2. 3. 4.
了解诗人明题意。 解词连句知大意。 展开想象悟诗意。 朗读背诵抒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 n yà n yì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 适逢天气由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 截然不同的风光。
2.解词连句知大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好。 亦: 也。 欲: 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合适。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 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 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 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篇一教学理念: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

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

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生:大、美2、谈话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1、组织读古诗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

(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

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个别语:吐字清晰,发音正确。

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2、引导朗读感悟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预设内容: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生:山的景色?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生:雨天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评议:很美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还感觉不到美再来一次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一、主要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三、字词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四、古诗大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五、诗文简析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简析: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的山色。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简析:诗人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对西施的赞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也是对西湖的赞美,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

六、重难点1.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西湖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答: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起初是阳光明丽的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2.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答:激动、兴奋、高兴……3.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答:①二者同在越地(今江浙一带),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阿诺多姿的阴柔之美;②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③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新奇别致。

饮湖上初晴后雨(省一等奖)

饮湖上初晴后雨(省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21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liàn yàn
méng
潋滟 空蒙


zhuāng
淡妆浓抹
潋滟 空蒙 亦 淡妆浓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9/5/8
饮湖上初晴后雨
11
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业:
找一找写景的古诗,运用我们今天 学过的方法,自学一首和爸爸、妈妈或 同学们交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_写作技巧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_写作技巧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诗句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解析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

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耸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一)指导朗读中重点理解以下字词:一、二两句:1、断——想像: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开——想像: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

)2、回——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指名读,齐读)3、一、二句连起来读。

三、四两句: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

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日边来——想像: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2、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1)读全诗。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感受诗歌画面的色彩瑰丽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

(3)、总结《望天门山》表现了李白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的特点。

板书:色彩瑰丽大胆想象(4)、齐读全诗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有谁到过西湖?请看一段西湖的视频。

(出示画面),看了画面有哪些感受?生:2、师:诗人苏轼观看了西湖在不同的气侯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题目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课题出示。

(师:这首诗写于公园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两首,这是第二首。

)指名读题目。

3、谁来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先说说词语: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4、你对诗人苏轼有多少了解?简介作者:(课件)二、读通诗文1、出示课文课件。

①学生自由朗读,②指名读(评价)。

③出示录音读,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画出诗的节奏,④同桌互读。

三、领悟诗意1、师:我们会读课文了,那么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再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插图,有不懂的地方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2、然后4人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提示:我读懂了哪一句:)3、师:全班交流:先来读读前两句,看看写了什么?指名交流(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这一句写作者看到的。

)㈠晴天的西湖1、指名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先说说词义:潋滟:①、(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你能用其它词语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方好: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

)③、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④、师: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板书:好2、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可谓:一字千金啊,再齐读第一句诗。

㈡雨天的西湖师: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

生读第二句,(播放课件)①、结合注释先说说词义:空濛: 亦:奇:(学写“亦”字)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③、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因为有雨,花更艳丽……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1、师: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㈢、赞美西湖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

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又看到了什么景象?1、《播放课件)生自由读后两句,提示:边读边结合注释想想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交流:欲:想要. 西子:西湖的晴态雨姿都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

师: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

)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师:西子,西湖。

一个是人。

一个是景。

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②出示画面:西施(美:生: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合适。

③、(出示课件:板书略)④、指名说说句意:(看到这样美丽的风景,不禁想起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样妩媚动人,令人流连忘返。

)2、师:苏轼此时醉了吗?(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3、应该怎样读后两句?(赞美语气:个人读,齐读)4、自由读全诗,同桌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然后指名说全首诗的意思。

5、师: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的一副楹联是这样赞美西湖:出示课件: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师:让我们高声赞叹这美丽的西湖,读——四、品读诗句想像画面1、同桌相互读全诗。

(指名读,评价)2、你能根据诗人当时吟诗的神情、动作来模仿读这首诗吗?生:上台3、播放歌曲《平湖秋月》,提示:生闭上眼睛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把话变成画)。

师:你自己此时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师: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会说些什么?(生:)4、播放古诗歌曲,生跟学唱。

六、合作学习迁移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学古诗的方法:出示课件:读文看注释想词句的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

(师:希望大家利用刚总结的学诗方法去学习其它古诗,)七、练习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1、生自主练习背诵,然后同桌相互背,2、指名背。

八、作业:课外积累:1、谁来背一首或两首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生:2、课外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

板书:望天门山李白诗仙色彩瑰丽大胆想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文看注释想词句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