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
摘要:政府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中提出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且随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迅速发展,其爆发频率也不断上升。突发事件的造成因素包括不可抗的自然原因、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决策失误与社会控制机制不健全等。就我国来讲,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尖锐,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政府在进行政策改革时随意性大,忽略了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相当于为突发事件的滋生浇注灌溉。所以,我国迫切地需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掌握适当的方法与技巧,为国民财富买一份保险,为国民安全投一份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预防体系、保障体系、迅速处理、善后工作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保障、应对和善后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有效应对各类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本文中,我将分流程地介绍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以及我国在其中一些方面应做出的改善。
(1)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
①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由于民众缺乏防范意识或疏忽大意造成的。在突发事件高发的当下,其突然性、严重性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甚至不理性行为,致使突发事件的损失扩大。我国民众的防范意识并不高,很多人认为,突发事件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在自我重视突发事件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培养民众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分别为警示和宣传教育。
警示有发布警报和设立警示牌两种方法。警报是由相关部门针对特殊情况而向特殊人群发出的警示信息。作用是使民众注意某种突发事件,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多数人没有关注到的是,在其发生的九年前,包括李四光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就对唐山区域视为地震敏感地带,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马希融、耿庆国等地质工作者更是向地震局下达了多次唐山一代的紧急预报,但均没有得到地震局的重视,地震警报没有下达群众。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地震局及时向唐山民众发布警报,损失就可大为削减。
设立警示牌则能有效引起民众的注意,使民众自觉按警示牌的要求行事,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警示牌更多地运用在火灾、交通事故的预防中。
前一阵的南方连续大雨造成众多车主被困车中后,网络上流传出了安全锤的正确使用方法;雅安地震之后,网络上又流传出了地震自救正确方法。由此可见,我国民众的安全自救知识欠缺,政府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明显不够。政府之所以还需要对民众进行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是因为民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心理,一是漠视忽视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二是夸大突发事件的可能和后果,过度恐慌,临危先乱。所以,政府要对民众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媒体上分别可以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的方式播放突发事件案例及其解决措施。
②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预警是对将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指示。突发事件预警系统通过对预警对象的范围、预警指示、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活现实的危机因素,评估即将发生突发事件的眼中程度并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
③编制突发事件的具体预案
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应急预案应由各方代表协同编制。具体应包括市长或其代表,应急管理部门,消防、公安、环保、卫生、市政、医院、医疗急救、卫生防疫、邮电交通运输、技术专家、新闻媒体、法律顾问等。分别详细制定每个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在事前预测、应急处理、事后处置等方面,均作出详细说明。
④日常组织必要的演习和训练
1989年8月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由于六个星期前进行了一次上千人的地震救灾反应演习,使得救灾和医疗抢先非常及时,大大地减少了损失。我国虽有62个部门27个省制定了预案演练的工作计划,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预案演练,但其频率和效果远不及西方国家。在我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从未经历过任何安全演练。政府在开展演练时,要突出重点,并且注重演练的实效性,增强组织民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
(2)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体系
①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是抵御灾害、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重要力量。除了由政府建立的一支快速反应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志愿者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救援队伍俨然成为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后起之秀。政府需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使其协调有序,发挥积极作用,协同专业队伍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但在我国,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大都为自发志愿者,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行动不能得到有效组织,效率不高;志愿者们也没有相应的意外伤害保险,安全得不到保证;有的志愿者盲目去灾区,反而给当地政府带来麻烦和负担。例如,在玉树地震后,大量无序志愿者奔赴玉树灾区,使狭小的结古镇堵车50公里,经过3天的清理才恢复交通秩序;还有少量“志愿者”以志愿服务之名行非法行为之实。因此,我认为,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应慎用志愿者。一方面,要加强应急救援知识的科普宣教,提高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鼓励自救互救和邻里相助;另一方面,对跨区参与应急救援的志愿者要实行管制和资格认可制度,实现我国志愿者有序参与应急救援。
②处理突发事件的财力物力保障
很多地方官员不愿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应急物资的储备中,只是片面追求政绩,“宁可轰轰烈烈救灾,不愿默默无闻防灾”,“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把灾情发生后的“亲临现场坐镇指挥”视作最佳的处置方案。近年发生在几个城市的暴雪中除雪车难见踪影的情况,都证明应急物资的储备不甚充足。实际工作中经常因为救援工具储备不足、设备较差,使救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各地政府部门要按照本地实际备足救援物资,培训救援人员,开展应急演练,避免“雨后打伞”。
我国政府应切实保障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让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能够顺利开展,不会因为硬件因素而遭到阻碍。
(3)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