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

合集下载

申论热点:政府应急管理600字

申论热点:政府应急管理600字

申论热点:政府应急管理600字
申论热点:政府应急管理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多重安全和危机。

政府在此时此刻正面临着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因此,政府应急管理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应急管理必须加强立法保障,建立国家应急法规体系,向社会传达明确的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和涵盖宏观、战略、专项、调控等内容的宪法机制,为社会的恢复秩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其次,政府应急管理必须完善规章制度,科学制订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政策及操作规程,包括政府应急命令、应急礼仪、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防护措施、应急准备协调措施等,充分保证公众安全,尽可能避免灾害。

再次,政府应急管理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出一支具有复杂应急管理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此保障应急管理的责任执行效率。

最后,政府应急管理要做好社会各界协作和交流,广泛吸纳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及时形成应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的协调协作,确保应急管理的有效实施。

总之,政府应急管理的发展,必须依法加强立法保障及完善规章制度,完善人才队伍,做好社会各界协作交流,使国家应急管理得以有效执行,以维护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以最小损失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然而,在当前社会中,应急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

二、主要问题1.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和单位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及时回应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

这导致了反应迟缓和救援效果不佳。

2.信息共享不畅:各个部门、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汇总数据和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

3.队伍素质不高:某些地区或单位承担应急任务的人员素质较低,无法适时有效地响应并处理紧急情况。

4.预案制定不完善:有些地区或单位并未建立完善的预案体系,无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三、解决方案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单位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增强应急知识普及。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大众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技能。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关键数据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汇总,并做出相应决策。

3.加强队伍培养:通过选拔和培训优秀人才,提升应急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加强实战模拟训练,以使队伍成员具备更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完善预案制定:相关地区和单位需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预案,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演练。

与此同时,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并将其纳入到预案中。

四、结论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解决上述问题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队伍素质和完善预案制定,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薄环节及改进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薄环节及改进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经历了SARS、汶川地震、甲型H1N1病毒等天灾人祸的袭击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但是不难发现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待进一步完善,物资装备与机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强化与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增强意识、防患于未然。

首先,重视预案,学习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做到科学化、制度化,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把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做法规范化、制度化,明确今后如何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的学习做到全面性、持续性,全面持续普及学习如何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的知识,以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知所措,甚至枉死。

其次,注重平时演练,要切实增强演练的的可操作性,针对性与过程完整性,不让演练流于形式。

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只有保质保量完成演练,才会在实战中快速反应,指挥有序,积极应对,并能在演练中健全完善法制机制及预案体系,才能反作用于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再次,分类管理,预防为主。

人祸类突发事件,注重事前的预防,将其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最初始状态。

同时,加大对人祸所致突发事件的处理力度,时刻警醒那些枉顾百姓健康、人民生命安危之徒;对于天灾类突发事件,要做好预防、预警、监测工作,疏于防范。

对事态的发展要了然于心,及时避免,及时防范,降低受灾程度。

最后,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

按照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健全应急管理法制,依法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设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有力保障应急救援的有效性。

二是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普及应急知识,形成全民皆兵,全民皆可用的局势。

虽然,目前我国已骨干和突击力量,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但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他救人员尚未到来时,首先需要的是自救。

浅析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应急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建议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不顺、职责不清问题;危机意识淡薄和预警机制薄弱,信息的准确性、公开性不够;社会自我组织、自我救助能力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在近几年充分的暴露出来,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为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平安事件这四个方面。

近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的应急管理体制就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蔼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开展的有关活动。

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的重要,虽然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虽不能杜绝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降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并且提高政府执政部门的威信度。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由于我国粗放性经济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比方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

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21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我国已相继公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在近年来发生了众多紧急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国务院承当了直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并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公共管理课程论文: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

公共管理课程论文: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

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摘要:政府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中提出的。

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且随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迅速发展,其爆发频率也不断上升。

突发事件的造成因素包括不可抗的自然原因、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决策失误与社会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就我国来讲,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尖锐,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政府在进行政策改革时随意性大,忽略了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相当于为突发事件的滋生浇注灌溉。

所以,我国迫切地需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掌握适当的方法与技巧,为国民财富买一份保险,为国民安全投一份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预防体系、保障体系、迅速处理、善后工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保障、应对和善后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有效应对各类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本文中,我将分流程地介绍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以及我国在其中一些方面应做出的改善。

(1)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①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由于民众缺乏防范意识或疏忽大意造成的。

在突发事件高发的当下,其突然性、严重性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甚至不理性行为,致使突发事件的损失扩大。

我国民众的防范意识并不高,很多人认为,突发事件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在自我重视突发事件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

培养民众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分别为警示和宣传教育。

警示有发布警报和设立警示牌两种方法。

警报是由相关部门针对特殊情况而向特殊人群发出的警示信息。

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挑战与对策引言政府部门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信息化不足、法律法规滞后、协同机制不完善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关对策,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一、完善应急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应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应急预警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范围狭窄、预警信息传递滞后等。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合作,完善预警系统建设。

同时,还应提高社会公众的预警意识,加强预警信息的传递与落实,以确保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

二、推进应急资源整合应急资源是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重要保障。

然而,目前各个部门间资源整合不够,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还应加强应急资源的多元化储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然而,目前我国在应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急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四、加强应急演练和综合演练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检验应急能力的真实水平。

政府部门应加强应急演练和综合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演练应严格按照真实情况进行,注重实战性和综合性。

同时,还应加强演练成果总结和经验分享,不断优化应急管理策略和方法。

五、提高社会参与度应急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社区、志愿者组织等的合作,提高社会参与度。

同时,还应加强对公众的应急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全民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结论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预警系统不完善、资源整合不足等。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拥挤,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我国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努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应急预案不完善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各地应急预案的制定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具体,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往往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导致应急处置不及时、不得力。

2. 应急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充分,各类救援设备和人员不足。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救援队伍常常临时招募,设备物资匮乏,严重制约了应急救援效率。

3. 应急演练不够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应急演练工作,但实际上基层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应急演练还是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进行过演练。

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各单位的协同配合能力和救援效率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 国家统一指挥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救援指挥系统,但往往在灾害发生时出现指挥不畅、部门协同不够等问题。

国家统一指挥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应急救援行动难以有序高效展开。

5. 公众意识不足由于公众安全意识不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容易出现人群恐慌、争抢资源等情况,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完善工作,加强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应急预案的内容要具体可行,使得一旦发生事故,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减少损失。

2. 加强资源配置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应急资源配置,增加救援设备和人员储备。

可以通过设立应急基金,改善救援条件,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3. 提高应急演练频率各地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尤其是对于重点部门和重要场所,要增加演练频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提要]政府应急管理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解决危机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本文从政府应急管理在体系、技术与社会团体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社会团体力量;国际合作一、政府应急管理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

从灾害深重的20世纪跨入21世纪,应对公共危机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前,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降低损失,包括公民、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

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在应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义不容辞,也是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支力量。

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

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应急管理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各种应对措施组成的管理过程,是政府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形态,更是在现在突发性事件下对政府能力的极大考验。

(二)意义分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伴随的体制改革引发的矛盾必不可少,如何处理好各种矛盾,以及可能面对的突发性事件,是对政府能力的严峻考验。

从国际上来看,恐怖袭击、资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等不时出现。

在国内、国际的双重背景下,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来看,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对于跨国性的重大疫情及时解决以及我国应急体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应急管理现状由于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起步较晚加之在某些方面技术水平不足,我国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不尽完善。

下面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技术、社会团体力量、国际合作四个层面加以分析。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题目: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应急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对策,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第一部分: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段落1: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组成,涵盖了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协作机制等多个方面。

这套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层级划分不够清晰、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等,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难以做到高效有序。

段落2:应急能力的提升在应急能力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视台联网直播系统,能够迅速传递应急信息;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救援队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急能力,特别是在技术装备、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场景。

段落3:公众意识的提高应急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的主动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应急管理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然而,仍有部分民众对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应急行为不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第二部分:改进对策段落4: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要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层级划分清晰、协调有序的体制机制,以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段落5:加强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应急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

政府应适应新的技术趋势,加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投入,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与此还应加大对应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

段落6:加强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应急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信息共享。

就如何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写一篇评论

就如何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写一篇评论

如何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应急管理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为了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1 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应急管理法律是保障国家和民众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得到及时、有效帮助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行政命令和规范性文件等,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1.2 完善灾害风险管理规定加强对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提高应急管理技术水平2.1 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的精准度和速度,提升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2.2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应急管理的相关设备和装备,提高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

三、完善组织体系和人才培养3.1 设立应急管理专门部门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指挥调度机构,提高危机应对的专业化和协同化水平,增强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3.2 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等,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4.1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和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开展国际救援和援助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化风险管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2 加强国内外经验交流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实践经验交流,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不断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支持。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灾害和事故频频发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在应急预警、应急救援和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应急管理人才短缺。

应急管理需要特别培养的专业人才,但在我国目前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 应急管理技术不足。

应急管理需要借助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但目前我国在应急管理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4. 应急管理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应急管理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但目前我国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别是在预警、救援和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水
平和素质。

3. 加强应急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借助先进科技手段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4. 加强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的协同能力。

总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以便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

突发事件频发,城市应急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灾害管理体系不完善、预警系统不够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确保城市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一、资源短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救援人员、器材、设备等方面。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救援资源的不足会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给灾区群众带来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对策: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救援资源库,统一管理城市的各类救援资源,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调配资源到灾区。

加强资源的更新和保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投入救援工作。

二、灾害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灾害管理体系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缺乏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联动救援机制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不够及时和有效。

对策:建立健全城市灾害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机制,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三、预警系统不够完善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预警系统的完善程度也影响着应急管理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城市预警系统还存在覆盖面不足、预警信号不够清晰等问题,给市民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策:加大对城市公共安全预警系统的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预警系统。

完善城市预警信号的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给市民。

加强对市民的应急教育和培训,提高市民的自救能力和避险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公共安全意识不够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市民的公共安全意识不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各种安全风险,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 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针对新型安全风险的应对上存在一定滞后性。

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还需要专业化、多元化的团队参与和高效的协同配合。

当前应急管理的体系构建和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资源配置和管理、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在我国的城市中,应急资源的配置不够均衡,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问题。

有些地区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资源配置相对较为匮乏,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则相对较为充裕。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会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资源的调配不够及时、不够有效,影响了安全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效果。

3. 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很多地方的社会公众和一些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缺乏一种遇事不慌、能够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的紧急意识。

这种意识的缺失会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和管理者的反应迟缓、混乱,进而影响应急事件的处理效果。

4. 应急技术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先进的应急技术手段和设备。

在灾害、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我国的应急技术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这种技术水平的不足会影响应急事件的及时处置和处理效果。

二、对策建议要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在国家层面上,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建立科学规范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在地方层面上,要加强组织协调,构建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的城市应急管理机构,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学年论文: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

学年论文: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姓名:王福增学号:08502054专业:行政管理年级:2008级完成日期:2011年月日指导教师:温志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摘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的处理社会公共危机,已成为政府管理中的大课题。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问题突出,本文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分析给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应急管理;公共危机;对策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the 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Emergency,itistopointtohappensuddenly,causingormaycauseserioussocialharm,needto takeemergencydisposalmeasurestodealwithnaturaldisastersandaccidents,disaster,publi chealtheventsandsocialsecurityevents.Setupasetofperfectpubliccrisismanagementmech anism,formeffectivegovernment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timelyhandlingpubliccrisis, hasbecomethebigissuegovernmentmanagement.Chinaisinthesocialtransitionperiod,pub liccrisisproblemsChina'sspecificconditions,thispapergives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 ures.Keywords:Emergencymanagement;Publiccrisis;countermeasures目录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1)(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特点 (1)(二)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问题和不足 (2)二、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3)(一)明确和承担公共突发事件责任的需要 (3)(二)提高应急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效率的需要 (3)(三)实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4)三、我国应急管理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4)(一)加强应急管理预警预防机制 (4)(二)提升政府与社会的危机意识 (5)(三)加强法律规范 (5)(四)领导体制和政府组织体制 (5)(五)加强应急预算和物资管理 (6)(六)整合应对资源 (6)(七)内化服务理念;实现政府应急管理中服务职能 (7)参考文献: (8)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急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

应急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

应急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应急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机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事件不断发生,对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事件的不可预测性、迅速性和破坏性给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应急工作的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应急工作不足的现状入手,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应急工作不足的现状目前,我国应急工作在理论、组织、技术、装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理论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整体还不够健全完善。

虽然我国应急管理制度框架搭建得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及评估等具体操作环节还不够规范,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需求。

其次,在组织方面,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对于各自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际应急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应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再次,在技术方面,我国应急工作中的技术手段和手段相对滞后。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应急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通信设备、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支持应急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装备方面,我国应急工作的救援装备及队伍建设亟待提升。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救援装备及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我们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和专业化的队伍,难以做到快速、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工作不足的原因造成应急工作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法规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到位、技术水平滞后、队伍建设不足等方面。

首先,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部分法规条文还存在模糊不清、不够细化的问题,无法对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工作漏洞和效率低下。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应急管理概述1、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而提出的。

其涵盖了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等四个阶段,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2、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二、中国应急管理概况1、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初步建成。

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此外,应急预案逐步完善,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也基本建立。

2、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应急管理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存在不足,应急演练不够充分,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其次,应急管理体系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健全。

此外,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中国应急管理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急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提高应急演练的质量和频率,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我国在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居民对社会危机的意识不够强,缺乏自救救援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度也不高。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有发挥出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公共管理专题论文: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公共管理专题论文: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创造和谐社会环境摘要: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伴随,危机由此也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

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事态控制不好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态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任何地点发生的局部危机在技术网络的扩散效应的作用下,都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转化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由此带来社会秩序的巨大震荡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因此,政府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

本篇文章针对什么是政府应急管理,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应急管理政府危机政策近年来,全球化时代国际问题风起云涌,社会转型期国内矛盾重重,危机事件接踵而至。

以北京大学教授丁元竹为组长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指出,中国2010年前后可能进入“危机多发期”,社会危机(如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教育危机等)、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是最受关注的三类问题。

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各种重大事故层出不穷,具体表现在:(一)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屡屡发生重大的和特大的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

近年来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

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

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实行“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战略任务,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使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

(三)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我国的改善措施摘要:政府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中提出的。

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且随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迅速发展,其爆发频率也不断上升。

突发事件的造成因素包括不可抗的自然原因、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决策失误与社会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就我国来讲,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尖锐,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政府在进行政策改革时随意性大,忽略了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相当于为突发事件的滋生浇注灌溉。

所以,我国迫切地需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掌握适当的方法与技巧,为国民财富买一份保险,为国民安全投一份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预防体系、保障体系、迅速处理、善后工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保障、应对和善后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有效应对各类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本文中,我将分流程地介绍政府应急管理的方法以及我国在其中一些方面应做出的改善。

(1)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①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由于民众缺乏防范意识或疏忽大意造成的。

在突发事件高发的当下,其突然性、严重性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甚至不理性行为,致使突发事件的损失扩大。

我国民众的防范意识并不高,很多人认为,突发事件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在自我重视突发事件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

培养民众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分别为警示和宣传教育。

警示有发布警报和设立警示牌两种方法。

警报是由相关部门针对特殊情况而向特殊人群发出的警示信息。

作用是使民众注意某种突发事件,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多数人没有关注到的是,在其发生的九年前,包括李四光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就对唐山区域视为地震敏感地带,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马希融、耿庆国等地质工作者更是向地震局下达了多次唐山一代的紧急预报,但均没有得到地震局的重视,地震警报没有下达群众。

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地震局及时向唐山民众发布警报,损失就可大为削减。

设立警示牌则能有效引起民众的注意,使民众自觉按警示牌的要求行事,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警示牌更多地运用在火灾、交通事故的预防中。

前一阵的南方连续大雨造成众多车主被困车中后,网络上流传出了安全锤的正确使用方法;雅安地震之后,网络上又流传出了地震自救正确方法。

由此可见,我国民众的安全自救知识欠缺,政府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明显不够。

政府之所以还需要对民众进行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是因为民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心理,一是漠视忽视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二是夸大突发事件的可能和后果,过度恐慌,临危先乱。

所以,政府要对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媒体上分别可以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的方式播放突发事件案例及其解决措施。

②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预警是对将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指示。

突发事件预警系统通过对预警对象的范围、预警指示、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活现实的危机因素,评估即将发生突发事件的眼中程度并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

③编制突发事件的具体预案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应急预案应由各方代表协同编制。

具体应包括市长或其代表,应急管理部门,消防、公安、环保、卫生、市政、医院、医疗急救、卫生防疫、邮电交通运输、技术专家、新闻媒体、法律顾问等。

分别详细制定每个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在事前预测、应急处理、事后处置等方面,均作出详细说明。

④日常组织必要的演习和训练1989年8月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由于六个星期前进行了一次上千人的地震救灾反应演习,使得救灾和医疗抢先非常及时,大大地减少了损失。

我国虽有62个部门27个省制定了预案演练的工作计划,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预案演练,但其频率和效果远不及西方国家。

在我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从未经历过任何安全演练。

政府在开展演练时,要突出重点,并且注重演练的实效性,增强组织民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能力,处理能力。

(2)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体系①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是抵御灾害、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重要力量。

除了由政府建立的一支快速反应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志愿者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救援队伍俨然成为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后起之秀。

政府需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使其协调有序,发挥积极作用,协同专业队伍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但在我国,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大都为自发志愿者,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行动不能得到有效组织,效率不高;志愿者们也没有相应的意外伤害保险,安全得不到保证;有的志愿者盲目去灾区,反而给当地政府带来麻烦和负担。

例如,在玉树地震后,大量无序志愿者奔赴玉树灾区,使狭小的结古镇堵车50公里,经过3天的清理才恢复交通秩序;还有少量“志愿者”以志愿服务之名行非法行为之实。

因此,我认为,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应慎用志愿者。

一方面,要加强应急救援知识的科普宣教,提高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鼓励自救互救和邻里相助;另一方面,对跨区参与应急救援的志愿者要实行管制和资格认可制度,实现我国志愿者有序参与应急救援。

②处理突发事件的财力物力保障很多地方官员不愿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应急物资的储备中,只是片面追求政绩,“宁可轰轰烈烈救灾,不愿默默无闻防灾”,“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把灾情发生后的“亲临现场坐镇指挥”视作最佳的处置方案。

近年发生在几个城市的暴雪中除雪车难见踪影的情况,都证明应急物资的储备不甚充足。

实际工作中经常因为救援工具储备不足、设备较差,使救援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各地政府部门要按照本地实际备足救援物资,培训救援人员,开展应急演练,避免“雨后打伞”。

我国政府应切实保障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让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能够顺利开展,不会因为硬件因素而遭到阻碍。

(3)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1.一般原则①以人为本: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②及时性: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争分夺秒;③信息公开:让民众知道事件的真相;④整体性:从全局和大局出发;2.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①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与协调机制;②处变不惊,迅速地识别突发事件;③隔离突发事件,有效控制事态的蔓延;④循环程序,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件;对应急策略的研究和选择不仅停留在对事件的主观剖析上,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领域,也有多种方法和模型来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如基于范例推理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粗糙集在范例推理应急决策中的应用、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备选方案推荐模式和过程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使突发事件应急策略的选择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性举措①构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②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优势;③发挥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④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和疫情的出现;⑤信息公开,抵制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往往表现出茫然不安或恐慌。

社会上某些公民出于各种原因,会散播谣言,混淆民众试听,其煽动性很有可能使局面失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这就需要政府发出信息来稳定人心。

目前,我国缺乏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常设管理机构,因此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因部门分割,职权交叉而相互推诿不发布信息,或者按自己的意志随意发布信息的情况。

为了保障民众获取信息的一致性真实性权威性,我国应常设有一定级别的政府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关,权威社会组织对危机信息的研究预测和公告都应由此机构发出。

当然,信息公开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触及到政府相关人员的利益,如在工程质量问题上的责任追究,地方政府公开部分信息会使其领导人被责管理不善。

如何让突发事件的信息完全透明化,官本位的思想不除,就不可能实现完全的透明。

如今,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网络,集合了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在经济和社会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把握和积极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一项难题。

网络舆情的发布者大多是新闻媒体,参与者是广大民众,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上网查取事件的有关动向和数据,网络舆情对民众的引导地位远高于不能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政府,而大多网络舆情既不是主流报纸义正言辞的报道,也不是中央电视台严肃调查取证的焦点访谈,而是网民所发的帖子,博客或者邮件。

那么政府如何在事件的网络舆情中扮演主导者,主动积极引导事件向真实、正面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反馈中心,及时对民众急于了解的事实动向进行信息公开,对不真实的网络信息勒令删除;加强网络媒体监控落实问责机制;定期对网络舆情产生分析报告;开放更多直接渠道,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等活动。

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的解决措施,也许就算政府进在信息公开上进行实务探究,也很有可能因为相关人员的不负责任,以及操作可行性的限度,致使操作效果大打折扣。

我认为,在公开与不公开的合理性问题上,一定是坚持公开,在保证信息公开的方法上,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予以保障。

(4)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①突发事件受害者的安抚突发事件的事后安抚工作主要是指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人们进行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

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②突发事件责任人的问责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每每不期而至,令人猝不及防,其应急处置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人力、物资、医疗卫生、交通通信、治安维护、基本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配置与协调,需要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所以在以往的应急处置中,一般都无暇将责任追究提上议事日程,在有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在公共事件刚刚发生或局面万分危难之时提出责任追究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在给应急处置“添乱”,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捣乱”。

而到公共事件平息之后再进行责任追究,往往就丧失了搜集相关证据和进行责任认定的最佳时机,如果最后做出的责任追究决定姗姗来迟,又难免给人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其应有的惩戒效果也随之打了折扣。

有鉴于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需要依法完善和强化行政问责机制。

具体而言,在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就应当及时介入,将责任追究作为应急处置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比如重庆市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依法规范、分级负责的原则,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需要启动《行政首长问责制暂行办法》,监察部门在应急预案启动的同时就启动问责机制,应急结束后,监察部门依据《行政首长问责制暂行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对政府职能部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进行监察检查,根据各项奖惩制度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奖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