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引领
≤2.13
≤1.67
5
单位GDP能耗(tce/万元)
核心
≤0.87
≤0.77
6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
核心
≤85
≤80
7
绿色建筑比例(%)
核心
既有建筑≥15;新建建筑100
既有建筑≥20;新建建筑100
环境友好指标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SO2、NO2、PM0综合指数)(天)
环境优化
自然环境保护
9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8%
≥9%
环境污染治理
10
灰霾天数
≤133天/年
≤130天/年
11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95%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100%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100%
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13
绿化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45.5%
25
林荫路达标率
70%
85%
绿色建筑
26
绿色建筑占新建公共建筑比例
≥60%
≥80%
绿色市政
27
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
≥8%
≥17%
28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0%
≥75%
社会和谐
低碳消费
29
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
≤1.30吨CO2/人
≤1.45吨CO2/人
30
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率
≥80%
100%
社会丰裕公平
一、《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概述: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综合评价。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环境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行业的具体指标。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多样性、土地覆盖、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其中,生态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和自然遗产等;土地覆盖指标包括城市化率、耕地保护和森林覆盖率等;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状况等;大气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气候变化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濒危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
二、工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工业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工业园区或企业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指标。
其中,大气污染指标包括废气排放浓度、污染源数量和排放持续时间等;水污染指标包括废水排放浓度、水质恶化程度和水污染物总量等;土壤污染指标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酸碱性和土壤污染源种类等;固体废物处理指标包括固体废物产生率、危险废物处理和废物再利用率等。
三、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农药残留、土壤质量、水质状况和草地退化等指标。
其中,农药残留指标包括农作物和土壤中农药残留水平、农药使用频率和农药使用技术等;土壤质量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水质状况指标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径流和农业灌溉对水环境的影响等;草地退化指标包括草地覆盖率、牲畜放牧压力和草地退化趋势等。
四、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利用和城市绿化等指标。
其中,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包括空气中PM2.5、PM10和O3等污染物浓度、城市烟尘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噪声污染指标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噪声等;水资源利用指标包括城市用水量、水资源供应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城市绿化指标包括绿地覆盖率、城市森林面积和公园设施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城市 生态环 境系统 的主要特 征和发展 状况 . 科学 地反映 城市 生态环 境 的内涵和 目标 的实 现程度 。选 择具有 代表性 、 比 可 性 、 可靠 性 、 操作 性 的评价 指标 是城 市生 态环境 质 量评 价 可
对观测 的 2 指标 应用 层次 分析 法确 定 各指标 的权重 . 4个 并
运用 城市 生态 环境 适宜度 模 型评价 分析 了福 州 市生态 环境 问题 。 城市 人 I密度偏 大 、 市功 能布 局与 土地 利用 不合 对 : 1 城 理、 城市热 岛效应 明显等 问题 作 了进 一步 的探 究 王平 等 人 首次对南 京市生 态环境进 行系统调 研 . 出了形成评 价指 提
关键词 城 市生态环境 指标体 系 研 究进 展
中图分类 号 :2 X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9 6 (0 1 4 0 8 一 3 17 — 0 42 1) — 0 9 O O
的生态环境评 价指标 体系 , 主要从 生态体 系的结 构 、 功能 、 协
调 度 来 考 虑 , 抚 顺 市 的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作 了 评 价 研 究 . 果 对 结
城 市生 态环 境评 价是 针对 城市 这一 复合 生态 系统 的社
会 生活 、 经济 生产 和 自然环境 3个方面 的运行 状态进 行 的综 合 评价 。 随着城 市化速度 的加快 , 市面临着 诸多 问题 。 城 如人
表明. 抚顺 市城 市生 态化 程度 较低 . 在城 市生 态 系统 的结 并 构 上 、 能上 、 调度及 可持 续发 展上 提 出 了相 应 的对 策与 功 协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明年出台(2004-11-22 05:59:15)【南京日报报道】(记者朱文君通讯员徐小怗)2008年,我市将建成“全国生态市”,按相关指标,届时,我市一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将达到330天以上,城市将无4类水体。
日前,由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和南京市环科所共同完成的《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通过以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评审,《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将于明年出台。
规划大纲展示了目前我市的生态状况:我市人均水、土地资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单位GDP水耗约400立方米/万元,高于全国对于生态市的要求。
南京城区水质大部分达不到所属功能区类别要求,郊区水质总体尚可,但局部恶化现象尤其是工业区附近水质超标现象不容忽视。
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转好,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较严重,尤其在市工程建设量较大的地区和车流交通量大的地区,超标严重。
规划大纲对南京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主城、都市发展区和市域构成南京生态建设空间的3个圈层,以主城外围山林、高速公路绿带、农田、湖泊、河流为依托,构筑南京生态基础设施网架。
同时,以区、乡行政区界为单元,将它们分为“生态保护与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与限制开发区”、“生态缓冲与控制开发区”以及“生态建设与引导开发区”。
针对土地资源的紧缺,避免城市无序外扩,规划将对主城用地进行约束。
规划大纲将生态市的建设分为3个阶段,即2004年至2008年,达到国家“全国生态市”生态标准的要求,高淳、溧水两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
在对生态市考核的28项指标中,我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9个指标基本达标,人均GDP、城市空气质量等15项指标经过努力可以在近期创建中达标。
2009年至2012年,我市将主要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和重点生态领域的建设,使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形成生态产业体系框架;2013年至2020年为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全面提升阶段,初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社会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治理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为了更好的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本文综合了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城市生态环境指的是城市周围应该具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我国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压态势。
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差;水质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短缺且越来越贵。
另外,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度比较高,并且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环境的污染趋向日益严重。
城市人口的增加、工厂的增多、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建筑的增多,都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我国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多成果,但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合理,但协调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配套完备,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
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保证各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2、基础设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供电等还存在一定的难题,需加快建设。
3、治理模式需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划和管理,采用更为科学、智能化、高效的手段,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
三、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的标准体系。
它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量化评估,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情况。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即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益指标。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治理目标出发,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
全面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全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
准确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准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需要基于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
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比较性,能够对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和对比。
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可操作的信息和建议,以支持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和实施。
可持续性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权重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问题层次化、逐级比较、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
权重法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或社会调查的方法,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和权重分配。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多指标、多因素的方法,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处理。
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如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标(如水质类别、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如土壤污染物含量、土壤保育利用率)、生物多样性指标(如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除了单一的指标评价外,还可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将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模型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TOPSIS法、灰色关联度法等多种方法。
总之,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和治理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1 生态城市概述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1]。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对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
1.碳排放指标低碳生态城市的最核心指标是碳排放量。
通过监测城市工业、交通系统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城市的低碳发展程度。
该指标可以分为单位面积或人均碳排放量,用于反映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经济水平。
2.能源利用指标能源利用指标是评估城市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包括城市总能源消耗量、能源供给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3.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是评估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
包括城市绿地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空气质量等指标。
该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4.环境治理指标环境治理指标是评估城市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指标。
包括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
通过监测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城市环境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5.社会经济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是评估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标。
包括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6.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是评估城市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指标。
包括用水量、用电量、用地率和资源回收率等方面。
通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有着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
它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统一,推动城市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该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城市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城市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秦伟伟 王卓琳 任文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022)〔摘 要〕 本文从生态城市本质出发,探讨建立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能够全面描述生态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系统的状态,又能体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评价 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24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3—131 研究背景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一系列社会问题等。
这些城市问题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城市生态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生态的失调有关,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导致城市生态失调的具体表现。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的关键。
建设生态城市从理论阶段到实际操作阶段需要有一系列指标体系作指导,因为指标体系是一种政策导向,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行为。
为此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及其模型构建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工作。
生态城市是由人类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在城市建设中不能仅仅追求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
长期以来,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都是按传统学科独立建立的,每个学科形成了其固有的概念、统计方法和分类系统,并在政府各部门中独立处理。
但是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将这三个方面分裂开,而应综合考虑。
城市与纯自然界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人类是城市的主宰,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以满足其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进而对其自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人类的智慧应当放在如何学习并利用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上。
生态城市应当具备完备的城市功能,如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和还原功能。
在经济子系统中,人类利用自然界给予的能源以及基础条件,创造并实现城市的生产功能;在人类社会子系统大框架下,人类尽情享受生产功能的成果,即主要体现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注重社会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环境子系统本应该体现城市还原功能,但是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即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程度太大,消除其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界的自净功能来实现,所以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量化评估生态环境现状,发现问题,规划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和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支持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本篇文章旨在探索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概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简称生态指标体系,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
生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资源环境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规划指标。
其中,资源环境指标包括水、土、气、自然保护区等环境要素的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生物学指标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殖力等方面的指标;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城市化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指标;规划指标反映了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目标和规划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生态指标体系的建设建设生态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依据评估目的及数据可获得性确定指标评价的目的不同,所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也不同。
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需首先明晰评价目的。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需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2.制定评价指标的技术标准和方法评价指标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标准。
指标的定义、数据的采集方法、权重的确定、数据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等都需要有详细而严格的标准和方法。
同时,应定期更新指标及标准,保持其时效性和科学性。
3.建立数据库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繁琐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这个过程需要完整和正确的数据来源、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手段。
四、结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地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帮助决策者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的长期福利。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逐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其成效。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1.生态环境指标生态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指标就是生态环境指标。
其中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指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大气污染的指标可包括PM2.5、NOx、SOx等,而水环境的指标则包括COD、BOD、TN、TP等,土壤方面可从重金属、有机物、PH值等角度考虑,另外,由于城市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噪声污染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
2.生态景观指标除了生态环境指标之外,生态景观指标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指标包括园林绿地覆盖率、湿地面积、城市森林覆盖率等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状况,也能够展示出生态城市的美丽与舒适。
3.交通、居住、能源等指标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和景观,还需要从交通、居住、能源等多个角度考虑。
其中可包括公共交通的完善程度、住宅用房面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能够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1.多维度综合评价法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法来衡量其成效。
这种方法可以将生态环境指标、生态景观指标、交通、居住、能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全面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通过调整来优化生态城市建设。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可以代表全部信息的主成分。
这种方法使评价数据简化,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交通、居住、能源等方面。
3.AHP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在生态建设中也可以应用。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城 市 指标体 系外 , 试 进 行 生态 城 市 建 设 的城 市 基 尝
本 都制 订 了 自己的 指标 体 系 , 文 选 取 了两个 国家 本 有 关部 门制 订 的指 标 体 系 和 两 个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单
3 6
城市发展研究 1 8卷 2 1年 1期 Ura tde 11 o 12 1 01 b n Su isVo. 8 N . 0 1
实践 得到 了进 一 步 的 发 展 。我 国 正 处 于 城 镇 化 进 程 的高速发 展 阶段 , 态 城 市成 为 众 多 城 市发 展 的 生
位 制订 的指 标体 系作 为分析 对象 。
2 1 生 态市指标 体 系 .
国家 环境保 护 总局 于 2 0 0 7年 发 布 了《 态 县 、 生 生 态市 、 态省建 设 指标 ( 生 修订 稿 ) , 》 指标 评定 对象 包 括生 态县 、 态 市 和 生 态 省 , 求 满 足 基本 条 件 生 要 和各项 建设 指 标 。生 态 市 建 设 需 满 足 5个 基 本 条 件 , 中包 括 制 订 《 态 市 建 设 规 划 》 设 置 独 立 环 其 生 、 保 机构 、 成 节 能 减 排 任 务 、 态 环 境 质 量评 价 指 完 生 数 名列 前茅 、 全市 8 % 的县 ( 县级 市 ) 到 国家 生 0 含 达 态 县建 设 指 标 并 获 命 名 等 。生 态 市 建 设 指标 共 计 l 9个 , 中经 济 发展 类 指 标 5个 , 态 环 境保 护类 其 生 指 标 1 个 , 会进 步类 指标 3个 。指标 分为 约束性 1 社 指标 和参 考性 指 标 两类 , 中约 束 性 指 标 l 其 5个 , 参 考 性指 标 4个 。由于 与污染 物 、 利用 、 水 垃圾 相难 题 多 , 指 标 体 系则 是 对 技 而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 1 )指标 体 系 不全 面 ,层 次结 构 不 文 化 等 多 方 面 ,而 国家 生 态 城 市 指 标 体 合 理 系 只 列 出 了城 市化 水 平 、采 暖 区 集 中供 热 普 及 率 和公 众 对 环 境 的满 意 率 三 个 指 标 ,不能 全面 反 映城市 社会 发 展状况 。 ( 2 )指标 体 系未 分配 权重 权 重 是 反 映某 一 指 标 在 整 个 评 价 体 系 中相 对 重 要 程 度 的定 量 分 配 ,而 国 家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中并没有考虑各指标 对 实 现生 态 城 市 总 目标 的权 重 ,并 且 指 标 权 重 的分 配 得 当 与否 ,关 系 到 整 个 指 标 体 系能否 客 观反 映考 核对 象 的实 际 。 ( 3 )指标 体 系不 能体 现 各城 市 的 特 点 国家 颁 布 实 施 的指 标 体 系 虽 能够 反
0 . 0 1 7 1 0 . O 5 1 2
济 经济水平 发 展 经济结 构 城市 化 住房保 障
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 人均T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 占 G D P比例 # 城市化水 平指数 # 人均住 房面积★
二氧化硫 日 平 均浓 度达二级标准天数 ★ 0 . O 5 1 2 水 环境质量 声 环境 质量 城市水环境功能 区水 质达标率 集 中式饮用水水 源达标 率 环境噪声达标 区覆 盖率 万元 G D 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元 G D P氨氮排放量 ★ 污染 物排放 强度
1 . 生态 城市 的概 念 生态城 市的概念是在 2 0世 纪 7 0 年 代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发 起 的 “ 人 与 生 物 圈 ” 研 究 计 划 中首 次 提 出 来 的 。有 关 生 态 城 市 的 概 念 和 内 涵 先后 出 现过 三 种观 点 。第 一 种 观点 将 生 态城 市 进 行 简 单 化 和 现 实 化 ,第 二 种 观 点 将 城 市 完 美 化 和 理 想 化 。 目前 , 国 内外 学 者 普 遍 接 受 和 认 同 的 是 第 三 种 观 点 。该 观 点 认 为 生 态
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章引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城市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新途径,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目前国内缺乏科学、系统、可行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重要性2.1 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城市也是生态问题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的下降、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
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反映生态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为发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已经成为生态城市的标准。
它反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评价城市生态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3.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在环境、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指标,建立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指标之间要符合科学原理,指标数量要适中。
(3)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有利于掌握城市环境状况和评价结果。
3.3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1)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生态保护、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指标。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城市 & 生态城市
城:墙,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 市:场,买卖场所, market 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
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City+town——urban area;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业文明——村落&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污染少,生态和谐 工业文明——工业化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较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特点:生产力水平很高;污染少,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现状值
万元/人 2.5
吨标煤/ 万元
1.4
m3/万元 10
0.7
Kg/万元 300
%
60
%
2.05
%
100
%
95
%
100
%
90
%
0.5
%
100
%
0.5
%
20
%
49.82
%
15.78
%
-
一级指标 社会和谐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绿色建筑率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市场占有率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
自然、经济、社会和谐高效、生态平衡。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
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 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及自然协调发展的 新型社会关系,是最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 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人类聚居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
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
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
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
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
护[1]。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
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
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
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
程技术。
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
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
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
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
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
2 生态城市的环境评价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
效场所。
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
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正确制定社会经济
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规划,有效调整城市职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
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按照
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说明、分析和评定。
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首先能够使得决策者与公众等明确城市生
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其次,找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变化的内在原因,
并由此制定相关对策;再者,能够逐渐使得决策者、公众等明确在自然环境、
灾害、污染、人口、科技、教育、福利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等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
认识误区,并由此逐渐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真正内在涵义。
并为相关
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4]。
3 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环境所处状态的一种
整体性描述,它是客观的,不以评价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城市生态系统也
是复杂的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指标
的选取应涵盖这3个因素,同时在确定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
虑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和健康诊断评价[5]。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应包括对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同时由于生态过程中驱动因子的变化,
生态变化的因果关系,空问尺度的扩展等皆会造成生态过程的迟滞效应,这就
要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必须基于长期的生态研究。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及未
来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估计.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时要考虑时问尺度
和空问尺度的变换.指标的标准值确定采用几个途径:①采用国家万方数据标
准或国际标准规定的标准值;②参考国内或国外城市的现状值;③依据现有的
理论量化确定标准值;④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确定[6]。
4 评价实例
以郑州市为例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各指标值是利用现有的统计资
料直接或间接外推得到,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指数是依
据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于2004—05月的《河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质
部分)来确定的,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合并为一个指标,取其平均值作为
指标值.空气质量指标选用的是全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
百分比来确定的.郑州市生态需水指数确定其小于最小生态需农量.其余的指
标依据《郑州市统计年鉴》(2003).具体数值如下:
D1=30;D3=s4.4;D4=62.0;D5=46,03;D6=7.5;D7=0.44;D8=77;D9=70;D10=410;D11=58.46;D12=47.53;D13=84.05;D14=500;D15=183,8:D16;740;D17=11.0;D18=1.36;D19=0.45;D21)=2000;D21=2.1;D22=10;
D23=40.1;D24=48.0;D25>3;D26=0.6;D27=1.0;D28=5.29;D29=3;
D30=32.1.
进行单项评价并配以权重后,可得到两个模糊矩阵,即权重模糊矩阵和关
系模糊矩阵,关系模糊矩阵就量隶属度矩阵.在此基础上把两个矩阵进行复合
运算便得出评价指数.昱层次各要素的模糊评价以c层次各要素的模糊评价结
果作为评判向量,构成上一级的模糊关系矩阵,分别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
即可得到B层次各要素的综合评判向量;A层次各要素的模糊评价以口层次各
要素的模糊评价结果作为评判向量,构成上一级的模糊关系矩阵,通过与日层
次权向量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即可褥到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判向量E.,
根据此向量可进行城市环境综合评价:
EA=[0,1050.637 0.258] J OR^=[0.2430.243 0.153 0.258 0.637]
归一化后为
[0.1580,158 0.099 0.168 0.415]
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该城市的生态化有41.5%处在五级水平,有16,8%处在四级水平,均是较低和很差的状态,因此急需采取措施控制城市环境污染,改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改进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赵秀勇,缨秀波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J].农村生态环境,20173。
19(2):58—60
[2] 傅世杰,荆世粱,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1(11):186—192,
[3] 郭秀锐,杨居荣,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5—529
[4] 胡习英,陈南样.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应用[J]人民黄河,2006(2):68—70
[5] 叶文虎环境质量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 包存宽,尚金城.战略环境评价的战略分析框架结构.中国环境科学,2001,21(1):42~44
[7] 陈绍娟.论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