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墨子
培养目标是:能担任治国利民的职责、具 有兼爱精神的“贤士”或“兼士”,; 内容:主张“兼爱”和“非攻”。 提出了听言迹行、察其所能、量功分禄及 “合其志功而观“的考核、评价人才的原 则。(全面的观点)

道德行动中的“利益”原则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 相互间的义务,并与物质利益相联系, “义,利也。” 将“利人”“利天下”理解为“义”的内 容、目的和标准,认为“爱人”应以利人 为目的和内容,同时又将“义”作为达到 “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从而提出 “贵义”,使义和利达到统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 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古埃及、古巴 比伦、古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 文化则屹立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 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时代之后,进入历史上 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 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 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 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 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
六、老子与庄子[道家]



简介:老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哲学家,道家的创 始人,庄子是战国人,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最重要 的代表。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私、无欲、自然无为 的,人应效法“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必有目的、 有意识地作为。 教育使人由愚变智,由无欲变有欲,使人的本性丧失, 认为教育是一种罪过。提出“绝仁弃义”“绝圣弃智”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原则,可以让人形成谦 卑、勿骄的品格,却也造成了不敢出人头地的消极的 民族心理。
庄子

庄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资质、自然属 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精神绝 对自由,超脱外物、逍遥宇宙是符合人的 天然本性的,而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非 人性的东西,人顺其自然之性活着就是善。 主张恬静保性、养生。[逍遥游]

荀子在教育方法和过程方面的主张




1 、主张“隆积”“积靡” ,即“逐渐熏陶”,提倡 “积善成德”。认为能否成为圣人在于“肯为”与否, 即能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 2、主张“防微杜渐”,认为环境和习俗对人的品性有 很大的影响,必须“慎注错,慎习俗,大积靡”,防微 杜渐。 3、注重修养与教化,主张培养好善疾恶、“择善从之” 的精神,并将“礼义教化”与“修身自强”加以辨证协 调。 4、主张“主、导”:对欲望要加以调节控制,合理疏 导。 5、主张在培养个性品德时补偏救弊,立于“中道”;

Leabharlann Baidu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
一、孔子
简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人性理 论的思想家,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 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培养理想人格的作用 基本内容:“仁”和“礼”, 仁的内容是“爱人”,其社会功能是“克 己复礼”。

德性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 、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怠”; 2 、克己与内省:一方面,“君子求诸己”,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之”,另一方面 “过则勿惮过”,认为“君子只过,如日月 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 3、慎言而敏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及“言中伦,行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认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 2、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 及其观点,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 义和价值。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 们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道德是人们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和矛 盾而产生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五、韩非子[法家]




简介:韩非子为秦始皇及后来的历代君主专制统 治者提供了理论方法,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法 制”。 观点:“人性自私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 的本性,指出法制教育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去恶 为善只能靠法制。 主张严格要求,反对溺爱,强调法制对人的不良 品性的改造作用。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不足:忽视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内化的作用。
二、孟子
简介:孟子[战国]十分推崇孔子,“乃所 愿,则学孔子。”,并以孔子的思想继承 者自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 本善”的学说的思想家。 教育目标:“明人伦” 相信人的善的潜质:人的“四端”(仁义 礼智)“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的基本观点
变化的观点和主体性的观点:人的本善是可 以失去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 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不是“人 人皆尧舜”。 实践的观点:主张道德修养需要培养“浩然 之气”,磨砺意志,成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百折不挠的“大 丈夫”。“反求诸己”要求“知耻”、“思 诚”、“明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问题????

你知道古代的哪些学派和名人的道德教育
观点,他们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热身: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这个 是愚民政策,孔子也由此成为不尊重劳动人民的 典范)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改变先前提出的“礼不下庶人”为“礼可以下庶 人”,意识到了教育对提高人的素养和稳定社会 政局的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

三、荀子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 后天习得的因素),一方面提出:人性的 “天之就也”“生之所以为然”的恶,一方 面主张要去恶为善,“化性起伪”。 理想的人格(培养目标)是“士”“君 子”“圣人”。 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个性完善的作用:教育 过程即“化性起伪”“去恶转善”的教化过
[内容丰富]
从启迪社会成员自觉“立身做人”,到引导 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 从劝说当权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 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施教的途 径、方法等。

[功能完善]
家、国; 个体、社会

[教育结构完善]
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 教育的内容, 实施的方法 实施的途径 实施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