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城市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
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
③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2、NO2、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量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城市化将增加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度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②对水质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3.酸雨:湿沉降: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
干沉降: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4.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7.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8.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9.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10.臭氧层空洞:1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
环境科学的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12.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13.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4.土壤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15.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目录绪论第一章大气污染第二章水体污染第三章土壤污染第四章噪声污染第五章固体废物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大气污染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3、污染源类型;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环境科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广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质量与要素1环境要素Ø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例如: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2环境质量Ø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ü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ü环境状况的形成有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ü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3、环境的分类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4、环境的功能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5、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的定义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第⼀章1、环境: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可分为⾃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
2、⼈类与环境的关系:⼈类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类的⽣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
⼈类通过⽣产活动从环境中以资源的形式获得物质、能量、信息,然后,通过消费活动(⽣产消费、⽣活消费),再以废弃物(三废(废⽓、废渣、废⽔)、两噪、磁污染)的形式排向环境。
因此,⼈类活动均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影响环境,⼈类是环境的产物,⼈类是环境的创造者。
3、环境特性:多样性、整体性与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4、环境承载⼒:是衡量地球承载⼒以及⼈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定的时期范围内,维持⼈类-环境系统稳定,⼈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质的改变的能⼒,其实质是在维持⼈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类-环境系统能承受的⼈类活动的阈值。
5、环境问题: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可分为两类:①由⾃然⼒或⾃然因素引起的为原⽣环境问题,⼜称第⼀环境问题。
②由⼈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环境问题,也叫第⼆环境问题。
6、⼈类社会发展的三次浪潮:第⼀次浪潮--农业时代环境问题:⽣态平衡失调第⼆次浪潮--⼯业时代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环境问题:污染转移7、“⼋⼤公害”事件名称主要污染物马斯河⾕烟雾事件烟尘及⼆氧化硫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氧化硫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氧化硫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俣事件甲基汞富⼭事件(⾻痛病)镉四⽇事件⼆氧化硫、煤尘重⾦属粉尘⽶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第⼆章1、⼤⽓结构及其温度组成:(1)对流层:⽓温随着⾼度增加⽽递减,⼤约每上升100Km,温度降低0.6℃;密度⼤,⼤⽓总质量3/4集中在此;(2)平流层:在30km-50km以下,温度随着⾼度降低变化较⼩,⽓温趋于稳定;在30Km-35km以上,温度随温度升⾼⽽升⾼;(3)中间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温随着⾼度增加⽽下降,顶温可降⾄-83—113℃;(4)热成层(电离层);⽓温随⾼度增加迅速增加;(5)逸散层:随⾼度增加略有增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3.大气结构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
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
这时。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NO2产生的。
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是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
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
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
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
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海陆风: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
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
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路低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气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
《环境学》提纲

《环境学》提纲环境学提纲第一章 1. 环境的概念、分类(大中小尺度的类型及其所要关注的环境的内容)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
2.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① 影响之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城市地表覆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人工释放热能(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城市人口与建筑物的集聚以及人类活动(工业、交通、生活等)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造成空气污染。
城市不同高度、体积的建筑空间形态对风速、通风路径和地表温度产生影响,进而对城市空气流动产生影响。
② 影响之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小气候等加剧区域性降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
城市下垫面不透水层的增加,加大地表径流量。
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降。
城市生产、生活等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尤其污染物排放经地表径流和地下管网加剧对河流水面的污染。
结合海绵城市分析问题对海绵城市的解释: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对海绵城市工作原理作出说明:"海绵城市"通过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充分利用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蓄功能,提高城市的渗水能力,从而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
③ 影响之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人口密集、居住与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压力等;3. 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的地理学视角:环境规划是指为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保护概复习大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一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
它的核心是环境学。
3.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5.人类生存环境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环境质和星际环境第二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它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2.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另一类是非生物成分,即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
3.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结构上平衡、功能上平衡及输入、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4.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形成以食物联接起链锁关系种类:捕食性,腐食性,寄生性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战略1.中国21世纪议程可分为4个部分(1)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2)经济可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发展;(4)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1.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1)可更新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2)不可更新资源,如矿藏;(3)恒定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2.造成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是:(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3)土地污染。
(4)土壤次生盐渍化。
(5)管理不善,重用轻养,土地肥力下降。
3.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学各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什么是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2、环境要素的基本属性是什么?3、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什么?4、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什么?5、环境多样性包括什么?6、当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7、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的5个层次是什么?8、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估算指标有哪些?9、什么是人口容量?影响因素有哪些?10、什么是环境质量?11、什么叫五律协同?第2章人口与环境1、农业文明阶段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试用从环境学角度阐述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口“增减循环”的现象?3、人口爆炸对矿产资源的压力表现为哪两个方面?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大气环境1、什么是煤烟型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形成条件)2、什么是交通型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形成条件)3、光化学烟雾造成的主要危害和原因是什么?4、世界3大酸雨区,中国4大酸雨区?5、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什么?6、一氧化碳有何毒性?7、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8、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气体有哪些?9、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10、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有哪些?第四章水环境1、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钢铁、石油石化2、水资源的特性?作用上的重要性、补给上的有限性、时空上的多变性、利用上的多用性中国只有北方缺水?3、水资源短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种?资源型短缺、水质型短缺4、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有哪些?(论述)5、中国洪灾的特点?一是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二是受灾面积广6、人为原因引起洪灾有哪些?都市化、修堤筑坝、毁林荒地7、什么是点污染源?什么是面污染源?8、工业废水的特点?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9、主要的水污染物质有哪些?10、BOD5是什么?11、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12、骨痛病是由什么引起的?13、水俣病是由什么引起的?14、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什么?15、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各是什么?16、工业废水的特点是什么?17、试述工业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讲义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讲义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讲义第⼀章绪论1、环境(Environment,Surroundings)是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2、⾃然环境是⼀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类⽣产、⽣活的⾃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环境是⼈类在改造和征服⾃然过程中形成带有⼈类活动烙印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程环境。
4、环境要素(Environment factor):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5、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指在⼈类⽣存与⾃然⽣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
6、环境问题概念指因⾃然变化或⼈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类的⽣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7、见PPT25页第⼆章⽣态学基础1、⽣态学是研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机理的⼀门科学。
2、种群(Population) :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然区域内的同种有机体的组合(⼀定空间⾥某种个体的组合)3、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把每⼀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补充:A型(凸型):绝⼤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旦达到-⼀定⽣理年龄时,短期内⼏乎全部死亡,如:⼈类,⽜、⽺等哺乳动物。
B型(对⾓线型) :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型哺乳动物、鸟类成年阶段等。
C型(四型) :⽣命早期有极⾼的死亡率,但是⼀旦活到某-⼀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如:鱼类、很多⽆脊椎动物和植物等。
、群落(population ):同⼀时间内,⼀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5、群落的基本特征:(1). 多种⽣物种群长期相互作⽤形成的;(2). 具有⼀定的外貌特征、结构和种类组成;(3). 群落内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和环境之间已建⽴⼀定的联系。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导复习提纲1.原生问题次生问题①原生环境问题Prim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②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2.八大公害事件(回答原因)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心事物: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①第一环境问题。
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分为三种类型: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环境学一、绪论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生产资源环境人废弃物“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
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失调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污染转移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4、污染转嫁的方式?(1)产业转移(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5、自然环境的结构?(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
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极不稳定,需要以外境输入(如食物生物量),使其稳定。
8、能量流:第一能量流:依附捕食链(太阳能)第二能量流:依附腐屑食物链(化学能)第三能量流:人为储存和地质矿化作用。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特点:(1)由集中向分散流动,且不可逆(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某一种能量不能完全转换成另一种能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1、对流层及平流层的特点:(一)对流层特点:(1)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每100m下降0.6 C,垂直对流强烈。
(2)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3)杂质、云量大(4 )雷、电、雨等天气现象存在(5)和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活动主要在此层(6)大气污染主要在此层(二)平流层特点:(1)随高度的增加气温无变化(30如Okm以下),无垂直对流,只有水平流动,30^35km以上随高度上升气温上升。
(2)密度相对较小(3 )没有水汽和杂质(4)没有雷、电等天气现象的存在(5)臭氧层依附于此层2、干洁空气的定义及其成分?(1)定义: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2)成分:N2 (最多)、。
2(最活泼、21%)、Ar(最不活泼)、CO2 (变化幅度最大、0.033% )3、大气污染的概念: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一)天然来源(1 )火山喷发:排放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2)森林火灾:排放CO、CO2、SO2、NO2、HC等(3)自然尘(沙尘暴):风沙、土壤尘等。
(二)人为污染源1)工业企业排放源①工业企业排放源:污染物种类受企业性质影响,受原材料影响,产品不同则污染物不同。
污染物数量受企业的规模、治污程度影响。
(2)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排放源(3)交通运输污染源(4)农业污染源:农业化肥的使用。
5、五种主要的污染物质:(1)气溶胶污染物:直径约从0.002 S OO 口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2)硫氧化合物:SO2 、SO3 (2/3 来自于煤炭燃烧、1/5 来自于石油燃烧)(3)氮氧化物:NO 、NO2、N2O、NO3、N2O4、N2O5 (来源于石油燃烧)(4)碳氧化物:CO 、CO2(5)碳氢化合物(HC)6 、CO 中毒的原因:CO ――即煤气:在燃料不无安全燃烧时产生的。
煤气中毒:人体正常条件下条件O2 +血红蛋白双氧血红蛋白有CO 时:CO+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其中CO 与血红蛋白结合速度快,但逆过程慢,碳氧血红蛋白会凝固7、还原型和氧化型大气污染:P/25(1)还原型(煤炭型):如“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SO2、CO、颗粒物条件: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伴有逆温存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地主要是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主要来源:汽车排气、燃油锅炉、石油化工生产8、逆温:P/38逆温的类型:(1 )辐射逆温(接地逆温)(2 )下沉逆温(3 )平流逆温(4 )锋面逆温(5 )湍流逆温9、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P/40晴天的四种烟型:(1)爬升型(上升型、屋脊型)一一在日落前后(傍晚)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污染最轻。
(2)平展型一一发生在夜晚,污染较轻。
(3)熏蒸型(漫烟型)一一常出现在日出后(早晨),对人类污染最重。
(4)翻卷型(波浪型)一一常出现在中午前后,污染较重。
阴天的烟型:(1)锥型(喇叭型)一一发生在阴天的白天和傍晚。
10、大气的水平密度对扩散的影响:大气的水平密度不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继而产生风。
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1)使污染物迁移到下风方向(输送)。
(2)对污染物稀释、冲淡作用。
11、湍流的种类:P/43一种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力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一种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它的强度主要决定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12、三种局地环流(局部地区环流):P/44/45(1)山谷风环流:白天;谷风。
夜晚;山风(2)海陆风环流: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3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环流。
13、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1 )城市中人为热排放量大,与中纬地区太阳辐射能相等。
(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密集、工业企业发达、交通运输及服务业发达、区民生活耗能多。
)(2)人工下垫面密实性强,导热效果好,热容量大。
(3 )城市的蒸发量小,下垫面增温迅速。
(4)城市空气中CO2浓度高,气溶胶含量高,温室效果更明显。
第三章水资源1、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数量型短缺(数量型短缺)(2)水体被污染水质型短缺(质量型短缺)2、水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法:(1)利用外来客水资源。
(2)跨流域调水(70 年代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南水北调)(3)利用地下水。
3、超采地下水的危害:(1)使得地下水位漏斗重叠,引起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2)使得地下水开采成本上升。
(3)使得地下水优质水资源储量下降,影响水的可持续利用。
(4)使得浅眼井“吊泵”而报废。
(5)地下沉积物密实性变差——对地表水顶托的力量下降,地表水而渗透,易污染;岩石——地面塌陷;沙质沉积物——地面沉降。
(6)地面沉降的危害:一是降低防洪标准;二是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加快沿海淹没,造成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7)沿海地区超采地下水的危害——产生海水底下倒灌,污染地下水,产生土壤盐碱化,农作物不能生长,威胁中国粮食安全;自然植物不能生长,使得沿海土壤裸露,使其沙漠化。
4、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5 生物化学需氧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应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植物营养物( N、P 等)的增加,使藻类植物大量增加,使鱼类的生活空间减小,失去饵料,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
6、水体污染物的种类?(1)无机无毒物质:指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
(2)无机有毒物质:如汞(Hg)、镉(Cd)、铅(Pb)、锰(Mn)、铬(Cn)、砷(As)等。
( 3)耗氧有机物。
( 4)有机有毒物质:如酚类、有机农药、取代苯类、聚氯联苯、稠环芳烃。
( 5)放射性污染物。
( 6)生物污染物。
( 7 )热污染。
7、甲烷发酵:条件:( 1)要有专门的甲烷细菌。
(2)绝对厌氧状态。
(3)PH 值6.452之间。
(4)适宜的水温32CTO C。
(充分条件)8、农作物秸秆燃烧的危害:(1)浪费能源,加快化石燃料的枯竭。
(2)产生CO2,加快温室效应。
(3)损失肥效。
( 4)产生大气污染,降低能见度,威胁航空及至国防安全。
5 )改变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生物。
(6 )威胁财产安全。
(7 )威胁生命安全。
第四章土壤资源1、土壤是由固(矿物质、有机质)、液(土壤水分或溶液)、气(土壤空气)三相组成,土壤圈处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密切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之中, 处在其四圈的交界面上。
2、土壤污染的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的变化,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使农作物的产量或质量的下降。
3、五大圈层形成的顺序?4、土壤净化的方式:(1)、挥发、扩散(2)、沉淀、胶体吸附(3)、生物、化学降解(毒性较小、无毒、营养物质)5、环境背景值的概念: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6、化学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1)母婴接触。
(2 )消化道:食物当中的农药残留、服用(自杀、误服)。
(3 )皮肤渗透(4 )呼吸道。
第五章、城市环境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一个集结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实体、科学文化实体、自然实体。
2、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1)自然系统:土地、水体、植物、动物、景观、地物形态、气候。
(2)经济系统:工业、农业、通讯、科技、金融、贸易、运输、建筑。
(3)社会系统:法律、宗教、教育、文化、艺术、文娱、饮食、物资仓储、居住、旅游、服务、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