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合集下载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让小班幼儿亲身体验,在玩中学,在乐趣中感受科学的奥妙,激发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感知和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合作精神,锻炼幼儿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二、活动准备1.准备好各种玩具和日用品,如小球、橡皮擦、铅笔、红蓝黄三色水,小石子等。

2.备好一个大盒子和一块白布。

3.设置一个模糊的场景,如摆放杂物堆,或意图掩盖某些物品,或用桌布遮盖部分物品。

4.准备好科学读物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1.游戏环节首先将各种玩具和日用品随机放在大盒子里,同时在白布下放若干种物品,让幼儿模糊地看到一些东西在布下。

然后请一名小朋友站在大盒子前面,摸出一个物品,大家都不准看,只能依靠声音和其他感知方式猜测出这个物品是什么。

接着请另一名小朋友走到白布边上,摸出一种物品,让大家猜测这些物品中有哪些不见了。

2.发现问题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物品不见了的情况,让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找出不见的物品。

教师可以与幼儿分享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人眼的视觉错觉、物体的透明性、运动的惯性等等。

3.解决问题为了找回不见的物品,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实验,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看白布下的物品,寻找可能被遮挡的物品。

又或是利用三色水混合后的颜色放在布上观察,找出可能隐藏在颜色中的物品。

教师还可以引领幼儿去理解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如透明物体的特性、色彩的感知、光的折射等。

四、教育意义本次活动不仅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习,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还能帮助幼儿锻炼感知和观察能力,培养语言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意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习得更多科学知识,发展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

托班讲述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托班讲述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托班讲述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一、活动目的:
1. 让孩子学会珍惜物品;
2. 引导孩子对丢失的物品进行思考;
3. 加深孩子对丢失物品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一些小物件,如玩具、文具、书籍等;
2. 准备一些影像资料,如丢失物品的图片、视频等。

三、活动步骤:
1. 向孩子们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
2. 让孩子们看一些影像资料,如丢失物品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感受丢失物品的悲伤;
3. 分组讨论,就丢失物品的原因、如何预防丢失物品等进行交流;
4. 总结交流,引导孩子们总结出丢失物品的原因及如何预防;
5. 布置作业,要求孩子们制定一份“珍惜物品”的计划,并在家中实施。

四、活动结束:
1. 对孩子们完成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2. 总结本次活动,强调珍惜物品的重要性。

小班什么不见了科学活动教案

小班什么不见了科学活动教案

小班《什么不见了》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神秘袋、小物件(如小球、小棍等)、桌子、椅子。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幼儿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

2. 引入主题(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神秘袋,引导幼儿观察神秘袋里的物品,并提问:“你们猜猜,神秘袋里有什么?”让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

3. 观察和发现(5分钟):教师将神秘袋中的小物件取出,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用手遮住其中一个物件,问幼儿:“哪个物件不见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4. 游戏环节(5分钟):教师将桌子上的物件随机放入神秘袋中,邀请幼儿轮流摸出一个物件,并说出它的名称。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如影子、融化等,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放置一些可观察的物体,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估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六、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魔术箱、各种隐藏物品(如小玩具、糖果等)、椅子。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魔术箱放置在明显的位置。

七、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幼儿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

2. 引入主题(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魔术箱,引导幼儿观察魔术箱,并提问:“你们猜猜,魔术箱里有什么?”让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什么不见了》,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观察和体验物品的消失现象;第二部分是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

2.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3.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实验和观察中积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卡片、实验材料(如杯子、水、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包,内含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教学卡片,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卡片上的物品消失的现象,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物品的消失。

2. 实验操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物品的消失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并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例题,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例题要结合实验结果,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目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物品的消失现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消失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和解释不同物品消失的现象,如水蒸发、食物被吃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实验科学的兴趣。

3.让幼儿了解物品的性质以及容易丢失的原因。

教学步骤
前期准备
1.根据教育目标准备好教材和实验器材。

2.准备好文具、颜色不同的小球或石子。

导入
1.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老师今天带了一些小球或石子,但是现在一些小球或石子不见了。

2.引导幼儿思考: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球或石子不见了呢?
实验环节
1.找到教室中一块“白板”(可以是幼儿园黑板)。

2.让幼儿先在白板上画下所有的颜色小球或石子,再让幼儿自由玩九宫格游戏(或其他活动)。

3.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统计和确认是否所有的小球或石子都能够找到。

4.如果有小球或石子没有找到,老师引导幼儿一起思考可能的原因。

5.让幼儿归纳总结:什么东西容易丢失,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不让东西丢失。

总结
1.先让幼儿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2.让幼儿回顾自己活动中的行为,如果发现了缺点、不足,请幼儿认识并进行改正。

3.提醒幼儿:珍爱物品,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要好好保管,小闲置勿丢弃,不乱扔和随地乱放。

教学反思
1.整个课程设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和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等方式激发幼儿思考和参与,提高了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实验科学的兴趣,达到了预期效果。

2.后续教学可以多进行类似的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身边存在的科学问题,培养幼儿对问题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

《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

《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通用11篇)《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点击浏览该文件3、提问个别幼儿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什么不见了》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含反思篇2活动目标:1、用摸、闻、观察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外部特征。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神秘袋、小物品(如玩具、文具等)、线索卡片、画纸、彩笔等。

2. 环境布置: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侦探工作室,贴上侦探海报,营造神秘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活动,讲述一位小侦探在寻找丢失的物品。

激发幼儿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2. 观察神秘袋:教师展示一个神秘袋,里面装有各种小物品。

让幼儿仔细观察,记住里面的物品。

3. 物品消失:教师将神秘袋遮盖,迅速取出其中一件物品。

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过程。

4. 寻找线索:教师给出线索卡片,让幼儿根据线索寻找消失的物品。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合作。

5. 揭晓答案:幼儿找到消失的物品后,教师让他们展示成果,并解释找到答案的过程。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设立一个“侦探角”,放置一些神秘物品,定期更新,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探究。

3. 教学游戏:设计一款侦探题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估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3. 通过活动记录,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让幼儿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并运用线索找到消失的物品。

七、活动步骤:1.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侦探寻找丢失物品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2. 观察神秘袋:教师展示一个神秘袋,里面装有各种小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记住里面的物品。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品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品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观察与发现》第三节《什么不见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物品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品消失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块小毛巾、一颗糖果、一盆水、一个勺子、一个放大镜。

学具:每组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块小毛巾、一颗糖果、一盆水、一个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颗糖果,让幼儿观察糖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然后将糖果放入透明玻璃杯中,倒入水,并用毛巾将杯子四周遮住,让幼儿猜测糖果去哪儿了。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情景,引导幼儿发现糖果并没有消失,而是因为水的折射现象让我们看不见糖果。

然后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讨论糖果消失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其他物品,如硬币、小球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物品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什么不见了》2. 教学内容:观察物品:糖果、硬币、小球等实验现象:物品消失、折射现象科学原理:光的传播、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会因为光的折射现象而“消失”。

将观察结果画在纸上,并简单描述。

2. 答案:示例:我在家里发现,当玻璃杯里装满水时,放在杯子后面的玩具小车看起来消失了。

这是因为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块橡皮泥。

2.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面装有半杯水,问幼儿:“你们猜猜,这杯水里面有什么东西?”2.观察和发现教师将一张白纸揉成一团,放入玻璃杯中,问幼儿:“你们看,现在这杯水里面有什么变化?”幼儿观察并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你们猜猜,如果我把这张白纸放回原处,水里面的东西会消失吗?”3.实验操作教师将白纸放回原处,让幼儿观察水中的变化。

教师再拿出一支笔,问幼儿:“你们猜猜,这支笔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将笔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再拿出橡皮泥,问幼儿:“那如果我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那你们猜猜,如果我把玻璃杯放在桌子上,不碰它,里面的东西会消失吗?”5.拓展活动教师拿出一些小物品,如石头、树叶、塑料玩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6.结束语五、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些消失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观察记录,并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确保他们安全地进行实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物体消失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如:“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张白纸放进水里后,它好像不见了,水变得不一样了,你们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教师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如:“哦,小明说水变浑浊了,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水会变浑浊呢?”2.教学难点: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消失的原因,如:“小华,你说说看,为什么白纸放回原处后,我们又能看到杯子里的东西了呢?”教师帮助幼儿理解光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对了,因为我们把白纸拿开了,光线又能透过水面了,所以杯子里的东西又出现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现象》,详细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失现象,让他们初步了解事物的存在与消失,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

2. 培养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 引导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周围事物,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明杯子、橡皮泥、水、沙子、石子、小玩具等。

学具:画纸、彩笔、小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杯子,里面装有水、沙子、石子等物品。

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杯子里有哪些物品。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杯子的底部,然后倒入水,橡皮泥慢慢消失。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发生了什么现象。

(2)教师再将沙子、石子等物品逐一放入杯子,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消失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消失现象。

(2)幼儿互相展示作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消失?”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1)观察并描述消失现象(2)运用感官探索周围事物(3)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观察和发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画出消失的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对消失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和发现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消失现象,如树叶、小花等。

鼓励幼儿用绘画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的观察与描述。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围绕“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探索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神秘箱,告诉幼儿箱子里有一些东西,邀请幼儿猜测并找出箱子里不见了的东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结合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物质的变化隐形现象盐在水中的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观察更多物质变化现象。

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有些东西溶于水、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过程: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物品。

说一说:碗内的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丰富词汇:粉末状、颗粒状、固体状)2、指导幼儿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糖中各取少许,分别放在三个小碗中,观察哪种糖化得快。

(2)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温水一个加开水,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碗里的糖化得快。

(3)让幼儿就以上问题交流、得出结论: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在开水中溶化的比温水快。

懂得物体的溶解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请幼儿说一说其他可以用开水冲泡后引用的物品的特点(如果珍、泡腾片)(2)组织幼儿用各种开水冲泡的饮品配制好喝的饮料,并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是什么样子的?教学反思: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

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

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2活动目标: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幼儿园托班:什么东西不见了篇1目标: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过程: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篇2目标: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过程: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活动背景小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甚盛的年纪,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同时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这些事物的变化。

本活动帮助幼儿探索物体不见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1、探索物体不见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3、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1、活动道具:手表、小球、书、玩具汽车等。

2、制作活动卡片,上面画上几个物品,询问幼儿这些物品有什么不一样。

3、为每个幼儿配备一份活动过程记录表,用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四、活动过程1、启发幼儿思考并引入活动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如定时上课的钟表、房间中的物品等等,带领幼儿思考关于物体不见的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拿出两个相似物品,放在同一处,让幼儿观察,询问他们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之处,比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2、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通过观察物品的特点和不同,引导幼儿对物品不见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猜测。

在幼儿猜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个物品在哪里?是不是隐藏在某个地方?还是被其他物品遮住了?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幼儿需要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实践探究把几个物品放在桌上,然后突然间把其中一个东西拿走,问幼儿去了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抓住幼儿探索问题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活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问题、思考和解决方法,然后在活动卡片中记录下来。

同时还可以通过活动分享,让幼儿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体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反思本活动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实践探究,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主题:探索事物的消失原因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消失现象;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1.通过实物、图片或者视频准备一些常见的东西,如橡皮擦、苹果、玩具等;2.准备一些纸张、铅笔等书写工具;3.布置一片观察实验现象的区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老师展示一些准备好的东西,然后藏起其中一个,问幼儿发现了什么异常;2.让幼儿描述那个东西的特征和用途。

二、激发思考(10分钟)1.让幼儿分组合作,以三人一个小组的形式;2.每个小组给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和一支铅笔;3.让每个小组观察周围的东西,选择一个东西藏起来;4.鼓励幼儿自由思考,讨论那个东西可能去了哪里。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设立一个观察实验现象的区域;2.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选择和藏起来的东西;3.鼓励其他小组尝试找到这些东西的消失原因;4.带领幼儿一同观察、实验、探索。

四、分享探索结果(15分钟)1.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决方案;2.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建议;3.总结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五、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幼儿再进行一次自由的观察和实验;2.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组织一个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找到最多东西的消失原因;4.颁发奖章和表扬。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幼儿回到教室,坐下;2.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归纳他们学到的知识;3.提问幼儿关于消失原因的问题,让幼儿回答。

七、课后延伸(10分钟)1.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观察和思考其他的消失现象;2.鼓励幼儿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认识了事物的消失现象,并通过合作和沟通解决了问题。

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知识,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实例和故事,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失现象,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失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 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如溶解、遮挡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物品消失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探索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透明杯、白砂糖、勺子、水、餐巾纸等),教学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杯,杯子里装有白砂糖,让幼儿观察。

教师将白砂糖慢慢加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白砂糖消失的过程。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其他物品消失的例子,如遮挡、溶解等。

教师讲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品消失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纸、彩笔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实践情景引入:透明杯、白砂糖、水例题讲解:遮挡、溶解等原理随堂练习:分组实验、记录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品消失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了解他们在科学探索中的兴趣和需求。

2. 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和探索更多科学现象。

同时,鼓励幼儿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带到幼儿园与同学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幼儿的理解程度;3. 随堂练习中幼儿的参与度和实验观察;4. 板书设计的信息准确性和简洁性;5.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家庭参与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消失”现象,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消失”现象的原因,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杯、水、盐、搅拌棒、白纸、记号笔、小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透明玻璃杯、水、盐、搅拌棒、白纸、记号笔、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里面装有水。

然后将一个玩具放入杯中,让幼儿观察。

接着,教师将盐慢慢倒入杯中,搅拌,使玩具“消失”。

引导幼儿思考:玩具去哪了?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和讲解,让幼儿了解“消失”现象的原理。

解释盐溶解在水中,使水的折射率改变,从而使玩具看起来“消失”。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并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不见了2. 板书内容:盐溶解在水中,使玩具看起来“消失”。

折射率:盐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画出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2. 答案:盐溶解在水中,随着搅拌,盐逐渐消失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核心。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鼓励幼儿进行家庭实验,与家长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篇:《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什么东西不见了【设计意图】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解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

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解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有关系。

活动目标: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有关。

2、学习科学小实验严谨的探究方法。

3、提升合作操作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1、水透明的杯子小勺塑料瓶盖搅拌棒水壶小毛巾2、绵白糖、方糖若干3、记录表活动过程:一、导入: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1、出示ppt,教师讲述小毛驴送货的故事。

提出问题:小毛驴为什么感到背上轻了许多?2、出示水杯、绵糖做小实验物品放在水中会不见,我们称为溶解。

(出示ppt)二、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颗粒大小的关系。

1、出示绵糖和方糖,请幼儿观察其颗粒大小的不同,猜猜哪种糖溶解的会快一些。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

(出示ppt),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1)要取两杯相同的水(2)两种糖要取相同的量,这两种糖要同时放入水中。

(3)两种糖都要用搅拌棒搅拌。

(4)实验分工:三人一组,小组长负责喊口令、做记录,另外两个小朋友负责同时方糖和搅拌。

(5)、实验做完后,小朋友要整理实验材料和桌面。

幼儿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和小朋友交流、辅导。

3、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请小组长介绍实验结果,记录表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小结:在相同的条件下,颗粒小的物品溶解的快,颗粒大的物品溶解的慢。

三、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1、出示方糖,请幼儿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方糖也溶解的快一点。

2、教师介绍第二次做实验的材料:(出示ppt)(1)请小朋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对应章节为《发现与探索》中的“神秘的变化”。

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隐秘变化,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隐秘变化。

2. 培养幼儿细致观察、逻辑思维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隐秘变化。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细致观察、逻辑思维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道具(透明玻璃杯、小石子、水、食用色素、白纸等)、教学PPT、板书用具。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道具、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以一个魔术表演引入,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中的水,询问幼儿杯中有什么。

接着,教师将小石子放入杯中,并加入食用色素,让幼儿观察石子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隐秘变化。

如:水中加入食用色素,石子会消失;白纸上的字,用火烤后消失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组,每组进行一次实验,观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隐秘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分享与交流(10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其他幼儿补充。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程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教学内容: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隐秘变化3.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有哪些东西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答案:例如,冰块放在室温下会融化,水果榨成汁后颜色变化等。

2. 完成一份关于本节课实验的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消失去向,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启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活动准备1.实验器材:一小袋白色粉末(小班教师请准备食用小苏打)、两个透明玻璃杯、漏斗、滤纸、红色碘液、滴管、水。

2.活动环境:科学实验室、或是不易脏污的场地。

3.教师准备:按照实验步骤先做一遍,准备好讲解。

三、活动步骤1.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好像消失了,找不到了。

那么这些东西去哪里了呢?”2.将一小袋粉末倒入一杯子里,将另一杯子放在旁边。

3.让幼儿观察并说出两个杯子中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去揣摩物质的消失。

4.向幼儿介绍实验器材,让幼儿逐一探究:小苏打和碘液,滤纸和漏斗,水和滴管。

5.将一杯子中的粉末用漏斗过滤到另一个杯子里面,观察粉末的消失去向,引导幼儿分析现象。

6.再利用滤纸过滤水,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物质的消失去向和形成过程。

7.最后加入少量的碘液,观察反应,引导幼儿思考另一方面的物质消失去向,让幼儿明白物质可以被转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幼儿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教育,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理解物质可以被转化的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在实验尝试中自主探究,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一活动是小班科学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
过程:
1、激发兴趣
“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
“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
2、第一次尝试
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3、第二次尝试
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
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
“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
编辑:st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