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片剂溶出度是描述固体药物剂型中药物物质溶出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片剂的溶出度直接影响药效的达成,因此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保证片剂的良好溶出性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较多,本文将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性质药物的性质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

药物的疏水性越大,片剂的溶出度就越低。

而药物的亲水性较强,片剂的溶出度相应较高。

此外,药物的晶型也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溶解性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药物选择时应该考虑其化学性质,如疏水性、电荷、晶型等因素。

二、制剂工艺制剂工艺对片剂溶出度也有较大影响。

加工过程中,如果产生毛刺、疏松、空洞等缺陷,都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此外,制剂工艺影响片剂的压实度,良好的压实度有利于提高片剂溶出度。

制剂工艺中还包括选用的物理性质调节剂,如流体剂、胶体剂、表面活性剂等,它们的使用也会影响片剂的溶出速度。

三、溶出介质溶出介质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溶出介质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的药物对介质的pH值较为敏感,有的混合介质能够提高药物在介质中的溶解度。

同样的制剂在含溶出介质不同的环境中的溶出情况也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是提高片剂溶出度的重要措施。

四、片剂结构片剂的形态、松散度、压实度等片剂结构参数也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例如,丸剂溶出慢,而片剂溶出较快,这是因为丸剂内部结构规则性较差,导致溶解速度较慢。

另外,片剂的表面积也对溶出度有一定影响。

总之,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药物性质、制剂工艺、溶出介质、片剂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有助于制药企业针对不同的情况优化生产流程,最终提高制药效率,提高片剂质量。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片剂对于药物的给药方式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选择,其主要原因是便于服用,且药效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

而片剂的溶出度则直接影响了药效的表现,因此对于片剂的制备,需要考虑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从物质特性、制备工艺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入手,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一、物质特性1. 活性药物的特性活性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活性药物分子比较大,套壳疏松,有时难以分散,往往溶出率较低;有些活性药物分子比较小,表面张力大,容易吸附在粉末颗粒表面,导致溶出困难。

因此,在制备片剂时,需要根据活性药物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制剂工艺,如加入强效粉末分散剂等。

2. 辅料的特性辅料的特性也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填料的质地、密度等,直接影响了活性药物与辅料的混合均匀程度;如硬脂酸甘油酯等润滑剂和模具释模剂的选择以及添加数量等,也会影响片剂的结晶形态、成型速度和溶出度等。

二、制备工艺1. 粉末制备的粒度和分散度粉末制备的粒度和分散度对片剂的溶出度影响非常大。

粉末的细度过小会导致颗粒的表面积增大,被水分子环绕的机会增多,从而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粉末的分散度不均可导致药物分布不均,使得药物块状或团状分布,同样会影响药物的溶出速度。

2. 热压条件制备片剂时,热压过程中的焦化温度和保持时间均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和药效。

当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药物分子会发生变性、降解等,导致药效下降或变坏。

三、环境因素1. pH值药物的溶解度与水的pH值密切相关,因此溶液pH值的变化对溶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对于酸性物质,pH值的升高会影响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导致片剂溶出速度下降。

片剂的储存条件也会影响溶出度。

如受潮、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片剂变质,从而影响药物的溶出度和药效。

片剂溶出度分析(精选)

片剂溶出度分析(精选)

片剂溶出度分析(精选)片剂溶出度分析一、引言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其关键特性之一就是溶出度。

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片剂中的溶解速度,也是一种反映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

准确分析片剂的溶出度对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片剂溶出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二、原理与方法1. 原理片剂的溶出度分析是通过将片剂置于体外模拟溶液中,测定其主要成分的溶解速度来进行的。

常用的溶出度分析方法包括离体试验和体内试验。

离体试验是指将片剂置于溶液中,并通过旋转桨、流通系统或胃肠道模拟装置来模拟人体溶解环境。

体内试验则是通过动物实验来测定片剂在体内的溶出速度。

2. 方法(1)样品准备:从药房或生产车间中选择符合规定的片剂样品,并根据需要进行粉碎或压碎,以获得适合实验的颗粒大小。

(2)离体试验:选定适当的容器和模拟溶液,将样品置于溶液中,通过适当的方法(如旋转桨或流通系统)来模拟溶解环境。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出一定量的试液,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药物的溶出度。

(3)体内试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将样品投入其体内。

在一定的时间点,取出动物胃肠道中的液体,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药物的溶出度。

三、实验要点1. 设定适当的实验条件:包括溶解介质的选择、温度、pH值等,这些条件应参考药物的特性和药物治疗的需要。

同时需遵守相应的法规和规定。

2.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对于固体片剂,应注意将其粉碎或压碎为适宜的颗粒大小。

对于溶液片剂,需按照规定的剂量投入模拟溶液中。

3. 测定方法的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溶解速度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4. 样品的测定时间点: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测定时间点,以保证溶出度分析的准确性。

通常测定时间点分为短时间段和长时间段,以全面了解药物的释放动力学。

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根据测定结果,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一、引言片剂溶出度是评价片剂体外释放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了解片剂的溶出度特征对于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溶出度的定义与意义溶出度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药物从片剂中溶解出来的速度和程度。

它可用来研究药物的溶解动力学、片剂的释放特征以及溶出峰值和溶出速率等参数,从而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三、溶出度测试的原理与方法常用的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方法有体外溶出试验、流动关联应力位移技术和直接测定法。

其中,体外溶出试验是最常用的方法。

体外溶出试验是通过将片剂放入模拟胃肠液中,利用振荡器使溶液保持一定的搅拌和温度条件,然后通过采样和分析的方法,确定溶出曲线和药物的溶出度。

此外,还可以改变试验条件,如改变溶剂pH值、温度等,以研究不同因素对溶出度的影响。

四、片剂溶出度分析的参数与数据处理在片剂溶出度分析中,主要关注的参数有溶出度曲线、溶出度延迟时间、溶出度峰值、溶出度速率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溶出度曲线:通过不同时间点采样并分析溶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绘制出药物的溶出度曲线,以了解药物在片剂中的释放特征。

2. 溶出度延迟时间:指的是药物开始从片剂中溶解出来所需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延迟时间越短,药物的溶出速度越快。

3. 溶出度峰值:表示药物溶出度的最大值,用于评估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出性能。

峰值越高,表示药物的溶出速率越快。

4. 溶出度速率: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溶出量,来评估片剂的释放速率。

常用的指标有溶出度初始速率和平均溶出速率。

对于上述参数的数据处理,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建模和比较等方法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或者不同批次的溶出度数据,可以确定药物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五、溶出度的影响因素片剂溶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特性、制剂工艺、溶剂选择、外界环境等。

其中,药物的溶解度、溶解度增强剂、溶解度减弱剂、制剂工艺和溶剂选择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片剂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特定条件下从片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溶解度、晶型、粒度和溶解动力学常数等物理化学性质都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溶解度高的药物在片剂中更容易溶出,而溶解度低的药物则溶出较慢。

药物的晶型也会影响溶出度,晶型转变或晶格缺陷可能会改变药物的溶解度。

药物的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度和溶出度也会提高。

2. 片剂组成和制备工艺:片剂的成分对溶出度有重要影响。

采用不同的溶解介质、添加剂或包衣物质,都会对药物的溶出速率产生影响。

制备工艺参数如制粒、压片和包衣等也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合理的配方设计和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提高片剂的溶出度。

3. pH值和介质的选择:药物的溶解度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选择合适的介质和溶解度进行体外溶出实验非常重要。

溶解度与药物的水溶解度和酸碱性有关,所以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介质和溶解度进行溶出实验。

4. 片剂的外部形态和释放机制:片剂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尺寸、表面特性等也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当片剂的尺寸较大或较硬,溶出速率可能会较慢。

释放机制也会对溶出度产生影响,有些片剂通过扩散控释来实现药物的延缓溶出,而有些片剂则通过溶解控释来释放药物。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片剂组成和制备工艺、pH值和介质的选择,以及片剂的外部形态和释放机制等。

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并针对具体药物和片剂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片剂的溶出度和药效。

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

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

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
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是药物质量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手段。

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片剂中溶出的量,它与片剂的质量、结构以及药物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确测定片剂溶出度可以评估片剂的释放性能,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效果。

测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疗效需要以及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主要有无机离子取代法、离线采样法、在线采样法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1.无机离子取代法
无机离子取代法是通过测定离子在水相或溶液中的溶解度来评价片剂溶出度。

该方法可以直接在试剂中进行测定,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常用的无机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

2.离线采样法
离线采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离线收集溶液样品,并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来测定药物的含量。

先在特定条件下将片剂放入溶解器中,溶出介质中的溶液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取出一定量的溶液样品,再经过分析技术(如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法、比色法等)来测定其中药物含量。

3.在线采样法
在线采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在线采样器实时采集溶解介质中的溶液样品。

采样器可以根据预设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溶液样品,再通过色谱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来测定溶液中药物的含量。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适用于高亲
脂性的药物。

该方法通过在反相色谱柱中使用适宜的移动相,使药物能够
从固定相中溶解出来,并在检测器中进行定量分析。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和重复性好的优点,能够对溶出度进行较为精确的测定。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片剂溶出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药物片剂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外溶出的百分比,是衡量片剂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药物性质、制备工艺、片剂剂型、溶出介质和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浅析。

一、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的溶解性、溶解度、离子化性质和颗粒度等都会影响片剂的溶出性能。

一般来说,药物溶解度越高,片剂的溶出度也会越高;相反,溶解度低的药物则会导致片剂的溶出度较低。

药物的粒径也对溶出度有较大的影响,颗粒度越小,溶出度越高。

在制备片剂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以确保片剂的溶出度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二、制备工艺制备工艺是另一个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在片剂加工制备过程中,如颗粒制备、干燥、压片、包衣等工艺步骤都会对片剂的溶出性能产生影响。

颗粒制备过程中的颗粒度和均匀性、压片工艺中的压缩力和速度、包衣工艺中的包衣厚度和质量均会直接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的控制对于片剂的溶出性能至关重要。

三、片剂剂型片剂的剂型也是影响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片剂剂型包括普通片剂、缓释片剂、控释片剂等。

不同的剂型对溶出度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

缓释片剂和控释片剂在溶出过程中具有延缓释放的特点,其溶出度较低,而普通片剂则需要较快的溶出速度。

在制备不同类型片剂时,需要根据剂型的特点和临床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工艺方法,以确保片剂的溶出性能符合预期。

四、溶出介质溶出介质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介质中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溶出介质的选择应尽量模拟体内环境,以确保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反映片剂在体内的释放情况。

常用的溶出介质包括生理盐水、人工胃肠液、缓冲液等。

在进行溶出度测试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和制剂类型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1. 引言片剂溶出度是指片剂中活性成分在体外环境中的溶出速度和程度。

它是评价片剂质量和体外释药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药物的疗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本文将介绍片剂溶出度的分析方法和相关因素。

2. 片剂溶出度分析方法2.1. 体外溶出试验体外溶出试验是评价片剂溶出度的常用方法。

在这个试验中,将一定量的片剂样品置于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模拟体液(如胃液、肠液等),通过搅拌或使用溶出仪器使药物逐渐溶解,最终测定溶解出的活性成分浓度。

2.2. 使用离子强度变化法离子强度变化法用于溶解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可以模拟不同环境下片剂的溶出情况。

通过测定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的溶解度,可以得到药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溶解度曲线。

2.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测定药物溶出度和释放速率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分离和检测溶出液中的活性成分来确定片剂的溶出度。

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和可靠的特点。

3. 片剂溶出度影响因素3.1.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溶解度与其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例如,药物的晶型、颗粒度和形态等因素会对片剂的溶出度产生显著影响。

3.2. 片剂配方与工艺条件片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也会对其溶出度产生重要影响。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剂、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3. 体外环境条件体外环境条件如体液pH值、温度和搅拌速度等会对片剂溶出度产生影响。

例如,药物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溶解度。

4. 片剂溶出度分析的意义片剂溶出度的分析对于药物的疗效评价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4.1. 疗效评价药物的溶出度与其在体内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特性密切相关。

只有在溶解出足够量的活性成分时,药物才能发挥治疗功效。

因此,通过片剂溶出度的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体外释药性能,为其在体内的疗效提供依据。

4.2. 质量控制片剂溶出度作为药物质量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片剂的制备工艺和配方的合理性。

溶出度试验的相关问题

溶出度试验的相关问题

溶出度曲线旳详细操作
1、溶出介质选择(不少于四种):【一般制剂】(1)酸性药物 pH值分别为1.2、、和水;(2)中/碱性药物和包衣制剂 pH值分别为1.2、3.0~5.0、6.8和水;(3)难溶性药物制剂 pH值分别为1.2、、6.8和水;(4)肠溶制剂 pH值分别为1.2、6.0、6.8和水;【缓/控释制剂】 pH值分别为1.2、3.0~5.0、6.8~7.5和水。与美国作法有所不同:美国统一采用1.0、4.5、6.8和水。不论何种制剂都不提议采用pH7.6以上旳介质进行;
对于仿制药、为提升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率、怎样拟定体外溶出度试验条件与参数?
至关主要
四、溶出度措施旳建立
1 中、美、英、日四国药典收录情况中 国 转篮法、桨法、小杯法(2023版)美 国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往复筒法、圆筒法、 桨碟法、往复架法英国 转篮法、桨法、桨碟法、流池法日 本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疗 效 旳 优 劣
体内生物利用度旳差别
体外溶出曲线旳不同
制剂旳优劣
关键、关键
仿制药研发思绪 →“殊途同归”
均能够具有相同旳溶出曲线
生物等效
大多数药物
极少数药物
生物不等效
体外溶出度试验,在多种溶出介质中,在严格旳溶出度条件下(低转速)
生物等效性试验
这么就大大提升了生物等效性(BE)试验旳成功率!但并不能替代BE试验!
2、使用范围2.1 转篮法合用于:胶囊、丸剂、片剂、漂浮旳制剂不合用于:崩解型片崩解后颗粒下沉旳片剂,或粘性易堵塞筛网旳制剂2.2 浆法片剂、胶囊、丸剂崩解型片崩解后颗粒下沉旳片剂,底部易形成“锥形堆积”——应使用桨法2.3 小杯法小剂量旳片剂、胶囊、丸剂一般仅供UV—VIS测定如用HPLC测定,一般应采用篮法或桨法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控制参数因素:
(1) 固体分散度: 浓度应保持在合理的下限,避免介质浓缩后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

(2) 悬浮剂的稳定性: 一定要使用质量检测合格的悬浮剂,并且悬浮剂应合理配制以满足混合需要,达到最佳均匀性和最好稳定性。

(3) 药物粒度: 增大药物粒度可以降低溶出度,而小粒度则会降低悬浮效果。

(4) pH值: 由于药物的pH值和植物提取物是有关联的,所以理想的碱度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悬浮悬液中药物溶出度。

2、物理控制措施:
(1) 振动技术: 通过振动力学原理,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均质化搅拌,有效控制药物的溶解度。

(2) 波浪技术: 使用能够产生持续的波浪效果的装置,可以有效地阻止药物准备中的结晶,从而提高药物溶解度。

(3) 热处理技术: 通过控制加热方式,从而阻止药物的结晶,同时能提高溶出度。

(4) 靶指技术: 通过对于药物粒子进行靶指操作,从而提高溶解度,还可以改变药物性质和形状,从而加强药物的可控性和可释放性。

3、化学控制措施:
(1) 添加溶质: 通过添加特定的溶剂,如乙醇、甲醇、二氧化碳、乙酸等,从而改变药物溶液中药物离子的交换情况,进而改善溶出度。

(2) 改变溶液pH值: 对溶液中药物离子水解度的影响会根据溶液pH值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溶液pH值来改善悬浮液溶出度。

(3) 添加缓释剂: 通过添加缓释剂来改变药物溶液中药物离子的交换情况,从而改善悬浮液溶出度。

(4) 改变药物沉淀状态: 可以添加抗沉淀剂或者溶剂来防止药物沉淀,从而提高溶出度。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1. 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物化性质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在体外
释放的速度与其溶解度密切相关,溶解度越高,溶出度越大。

在片剂制备过程中,应选择
溶解度较高的药物,并适当调整药物的颗粒度和晶型,以提高片剂的溶出度。

2. 添加剂的选择和含量:片剂中常添加一些辅助剂,如填充剂、粘合剂、分散剂等,以改善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制片性、调节溶出速度等。

添加剂的类型、含量和配比
会对片剂的溶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添加一定量的溶解助剂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速度,改
善片剂的溶出度,而过量的添加则可能逆反效果。

3. 片剂的制备工艺和工艺参数:制备工艺和工艺参数对片剂的溶出度也有影响。


剂的压制压力、压制时间、干燥温度等工艺参数会影响片剂的致密度、孔隙度和湿度等物
理性质,进而影响药物的溶解速度和溶出度。

适当的工艺参数能提高片剂的溶出度,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片剂的释放介质和溶出条件:片剂的溶出度还与释放介质和溶出条件有关。

在体
外溶出试验中,选择的释放介质、体积、转速等因素均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动力学和溶出速度。

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溶解度,会对药物分子的扩散速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测定片剂
的溶出度时,要控制好释放介质和试验条件,以准确评价片剂的溶出性能。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添加剂的选择和含量、制备工艺和工
艺参数,以及释放介质和溶出条件等。

片剂的溶出度是片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合
理优化这些因素,可提高片剂的溶出性能,确保药物的有效释放和吸收。

实验片剂溶出度与溶出速度的测定

实验片剂溶出度与溶出速度的测定

实验片剂溶出度与溶出速度的测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实验片剂溶出度与溶出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和溶出速度测定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2(熟悉溶出试验仪的调试与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

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溶剂中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但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min内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溶出速度则指在各个时间点测得的溶出量的数据,经过计算而得出的各个时间点与单位时间内的溶出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可根据不同处理方法求出相应的参数。

因此,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那些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和许多其他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法都有明确规定。

中国药典规定有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

溶出介质的使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片剂情况而定,类型有人工胃液
(0.1mol/L盐酸溶液)、人工肠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等。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溶出度(Disso‎l 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 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

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

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

溶出度概况及注意事项

溶出度概况及注意事项
下部垫上减震塑料垫等〕 ❖ 溶出仪的震动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液体流动状态的变化,水浴
挡板和传动装置的震动,电机的震动,乃至实验室的通风橱,空调 系统,排风扇,离心机,真空泵等都会带来震动,影响结果的准 确。 ❖ 在测定溶出度时,应尽可能加以排除和控制,以保证试验结果的 准确和重现。
4.2 溶出杯
❖ 容器底部呈半圆型,不能有坑洼处〔结果会偏 低〕。
水浴温度应该比杯内温度约高1 ~ 2℃,预热 温度也应相应的延长一些,此外应做到杯内 温度恒定后,即进行溶出度试验,以减少溶媒 的蒸发损失。
千万不要在进行溶出试验前,早早把溶液加好, 而且不盖盖子。
外围水浴高度应超过溶出杯里液面高度,否那 么将影响溶出杯中溶出液的温度,导致结果
4.3 篮或桨的位置
❖ 如位置不对,应调整三个偏心轮的位置,使溶出杯固定于中心位置上 。
❖ 在用同样方法调整第六个杯子的位置,然后把水槽的位置固定好, 然 后再调整其他四个杯的位置(调整后应将每个溶出杯编号,此后如不 移动溶出仪,那么不需要每次实验都进行调整)。
4.7 温控精度的控制
❖ 将该品种项下所规定的溶剂脱气后使用。
样,自6杯中完成取样的时间应在1分钟内 6、“溶出度仪的校正〞改称为“溶出度仪的
适用性及性能确认试验〞,同时“校正片 〞改称为“标准片〞; 7、溶出介质脱气方法只作为“可采用〞的方 法;
〔一〕中国药典2021年版溶出 附录溶出度度测概定况法修订内修容订内容
8、不再要求除另有规定外的取样时间及限度; 删去: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为45分钟,
❖ 3. 一般均采用同步驱动器,也就是恒定转速的 变速箱来驱动,为了减轻机械搅拌对轴的负荷, 驱动应采用可伸缩连接器,可用转速测定仪测 定。
❖ 也可以在转动轴上设一个固定点(如贴一小块

片剂溶出度计算公式模板

片剂溶出度计算公式模板

片剂溶出度计算公式模板在片剂的溶出度测试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用溶出度公式来计算片剂溶出度的情况。

那么,片剂溶出度=基质(或溶液)之间的摩尔比。

基质:就是由溶液或基质分子制成、被用于制剂评价作用的溶液:就是由基质分子(或溶液)或溶剂组成的溶液。

溶出度测试所用基质溶液是指能使药品在规定溶剂中溶解的物质。

一、基质的组成溶出度测试所用基质浓度的大小,与基质的成分、组成及溶剂等有关。

基质浓度的大小由基质组成和溶剂浓度两个因素决定,而基质质量又由基质组成与溶剂质量之差决定。

基质由各种分子组成,以有机溶剂为主。

不同基质的组成是不一样的,而基质的质量与溶剂质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因此,应按基质分子来源与组成及各基之间分子的平衡来确定基质的质量。

二、溶出度(MIC)溶出度是将药品溶液中所含的溶剂、胶体和杂质溶出的程度,称为溶出度。

在制法上,溶出度通常与稳定性、可重复性等有关。

它的测量方法是将溶液溶解后再加入相应溶剂,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检测。

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溶剂、不同制剂等,所以溶出度可由公式“溶解度”来计算。

溶出度的计算公式如下:溶出度与稳定性相等时,也可采用其他相关系数作为衡量标准。

三、影响因素在影响测试溶出度的因素中,除了影响基质、溶剂的因素之外,还包括影响药物释放和溶解过程的因素,如片剂制备温度、环境湿度和基质含水量等。

制剂溶出度不仅受基质因素影响,还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影响。

目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为 pH=5~6的盐酸溶液或 pH=4~5的有机酸类溶液测定(因基质的性质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需要在参考药物说明书中对这些物质进行选择和鉴别),且溶液和基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粘性或吸附性,若两种物质同时存在时,则对测定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基质溶液具有高粘性时,其溶出会受到一定影响;基质含水量较高时会影响溶液测试值。

四、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溶出剂量,保证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选用适当的干燥剂,保证干燥后药液无异味。

片剂通则及溶出度

片剂通则及溶出度
七、片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
八、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密封贮存。
检查方法(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重量差异】 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片的重量 ,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凡无含量测定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示片重比较),按 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2020/8/8
【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 置37℃士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投入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内 观察最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应不少于6m1,且少于4ml的不得超 过2片。
,计算每片的溶出量。
2020/8/8
结果判定:取续滤液,与相应的对照品溶液,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来计算 其溶出度。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定为符合规定: (1).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片中有1-2片低于规定限度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 规定限度Q; (3).6片中有1-2片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1片低于Q-10%,且不低于Q-20%, 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时,应另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 1-3片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且不低于Q-20%,且其平均 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限度为80%,氯唑沙宗片的限度为75%。
测量钩
2020/8/8
第二法(桨法)
搅拌桨
仪器设备 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同。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

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

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共制成1000片1.1.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浅析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颗粒度、压制力、药物本身的性质、片剂制备工艺等。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
颗粒度:
颗粒度是对药物颗粒大小的描述,一般分为细颗粒、粗颗粒和颗粒粉末。

颗粒越细,表面积就越大,溶解也会更快,这会提高该药物片剂的溶出度。

粒度过粗则会导致药物溶解速度变慢。

压制力:
压制力是指在制作片剂的过程中,药物颗粒或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所受的压力。

压制力越小,则片剂中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也会减小,导致药物从片剂中释放的速度变慢。

反之就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物本身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对片剂溶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具有高溶解度的药物通常更容易溶解,因此可以更快地溶出。

一些具有酸性或碱性的药物,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药物分子通常更容易游离,从而提高溶出度。

片剂制备工艺:
片剂制备工艺也是影响片剂溶出度的重要因素。

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溶剂、类型,制备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都会影响片剂的溶出度。

例如,使用高温和高压制取的药物片剂,通常会具有更快的溶出速度,而使用低温和低压制取的片剂,则可能具有更慢的溶出速度。

总之,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些因素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优化片剂制备工艺,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出度知识总结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

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

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

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溶出度研究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的选择,(2)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3)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的选择,(4)转速的选择,(5)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6)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7)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近来在新药审评中发现,部分研究单位在进行溶出度研究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溶出度研究资料过于简单或溶出度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现予以具体分析,希望能对溶出度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1、溶出介质的选择:介质种类:水——最常用,良好脱气水的pH值为5.0~7.0,适用于溶解度对pH值不敏感的药物盐酸溶液——模拟酸性胃液的介质,适用于酸中稳定的药物,浓度一般为0.1~0.01mol/L,pH值一般为1.0~2.2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中等酸性至弱碱性胃液或肠液的介质,浓度一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4.5~7.6醋酸盐缓冲液——模拟中等酸性胃液的介质, 浓度一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3.4~6.0,醋酸易挥发,导致pH值变化,溶出速率变化、测定时间长的药物不宜采用醋酸盐缓冲液作介质普通制剂(1)酸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5.5~6.5、6.8~7.5和水;(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和水;(3)难溶性药物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4.0~4.5、6.8和水;(4)肠溶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6.0、6.8和水;调释制剂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7.5和水查询药物的PKa值,PKa<3.0,为酸性物质;PKa≥3.0为碱性/中性药物介质的pH值:原则:根据体内吸收部位的pH值环境药物溶解度对pH值的敏感性(pH-溶解度曲线测定:取过量的原料药,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PH1.0-8.0的溶出介质适量,使之成饱和溶液,过滤,取续滤液经HPLC法测定准确溶度,计算溶解度并绘制pH-溶解度曲线;观察曲线与PH的变化情况)药物的稳定性来选择介质的pH值(确保主成分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2. 溶出体积的选择篮法和桨法的溶出体积应在500~1000ml,目前多采用大杯法900-1000ml。

除有充足理由。

不建议采用该范围以外的体积。

该体积范围的设定是为满足药物的漏槽条件——溶出介质体积应大于药物全部溶解所需体积的三倍,以保证药物溶出不受其溶解性影响而设。

而对于小杯法是相对小规格固体制剂,当采用紫外法检测无法满足测定要求时,从第二法衍生改良而得,截至目前仅我国收载。

但该法对于某些活性成分,由于无法满足溶出度试验漏槽条件的要求,故建议在新产品溶出度研究与拟定上尽量勿采用该法,解决的办法:①加大进样量浓度至100~200μl。

②调整流动相使主成分保留时间缩短,色谱峰成“尖峰”状,积分将更加准确、精密度自然提高。

③不选最大吸收波长,选择末端强吸收处波长作为检测波长,以加大响应值。

3.溶出方法装置和转速的选择篮法和桨法是目前通用性最强、耐用性最高、仪器最为普及的法定溶出方法,因此,建议首选该两法,桨法—首选,只要药物不上浮就应选桨法,推荐50转/分,一般选用50~75rpm,不推荐采用100转甚至更高的转速,因为这将严重降低对于不同来源同一制剂的区分力,且大大降低体内外相关性,除非在已验证该制剂体内具有良好生物利用度的前提下,并应提供充足的理由与验证资料;转篮法推荐100转/分,一般选用50~100rpm;桨法通常将转篮法/100转强度看作与桨板法/50转相当、且将该强度看作与中老年人体的胃肠道蠕动强度等同;当采用桨法/75rpm试验条件难以准确评价质量时,可改为篮法/120rpm。

但是在某溶出介质中,当结束时间点溶出量仍达不到90%,缓/控85%时,可放宽溶出参数,如现增加转速75转/分,未果的话可以加入表面活性剂。

4. 测定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的设定测定时间点:普通和肠溶制剂可分别为5、10、15、20、30、45、60、90120min,此后每隔1小时测定缓/控制剂:15、30、45、60、90分钟和2、3、4、5、6、8、10、12、24小时结束时间点:在酸性介质(ph1.0-3.0)中最长为2h,其他PH介质中,普通和肠溶为6h,缓/控为24h,担当连续两点达90%(缓/控85%),且差值小于5%时,可提前结束。

5. 取样时间点和限度的拟定高溶解度且快速溶解产品:单个时间点,大多数情况。

对于普通制剂,建议以第一次出现溶出量均在85%(或90%)以上的两时间点,且该两点溶出量差值在5%以内,取前一时间点作为质量标准中的取样时间点,并将该点的溶出量减去15%作为溶出限度。

取样时间一般为5的倍数,3以上可向上约靠。

低溶解度且溶出缓慢的制剂或对溶出度有特殊要求的制剂:两个时间点缓释制剂:药物作用8小时的一般至少设3个时间点作用12~16小时的至少设4个时间点作用24小时或以上的至少设5个时间点6.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与验证原则:专属好、重复性好、方便快捷、易于自动化尽可能与含量测定方法相同紫外分光光度法——首选无紫外吸收的,可衍生化后比色溶出度测定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UV法,但一定要注意辅料的干扰。

特别是在短波长处,更应注意辅料的末端吸收等干扰因素的存在。

一般认为辅料的干扰应在2%以内,否则UV法不适用。

采用UV法测定前,一定要进行紫外扫描,以考察辅料是否存在干扰。

方法为:分别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浓度最好与对照品溶液一致或略低),进行紫外扫描。

着重观察供试品溶液图谱情况:是否存在基线被抬升的现象,以及与对照品溶液图谱重合的情况。

如辅料无干扰,则供试品溶液图谱应与对照品溶液图谱基本重合或整体略低于对照品图谱;如辅料有干扰,就会出现基线或末端吸收处被抬高的现象。

图1 供试品溶液图谱(上方)与对照品溶液图谱(下方)相比,基线被整体“抬高”图2 辅料呈一“斜坡形”吸收(下方图谱),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度值约占供试品溶液(上方图谱)的5%左右另一方法可采用HPLC法,将其测定结果与UV法进行比较,以判定辅料是否有干扰。

当辅料干扰紫外法测定时,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双波长吸收度差值法:导数光谱法:HPLC法:在HPLC色谱柱上可轻松将辅料与主成分分离,该法测定最为准确、可靠,只是工作量略显增加。

验证:溶出度检测方法按照既定的方法学认证各项要求验证,尚需注意以下各事项:(1) 对于某些难溶性药物,如难以采用溶出介质直接溶解对照品,可先加少量有机溶剂(如甲醇或乙醇)溶解后,再加溶出介质稀释的办法,建议最终溶液中有机相比例不超过5%。

如超出,应予以相应验证。

(2) 线性范围应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低浓度点情况,如对于溶出曲线或调释制剂的测定等。

并为减小外标一点法的测定误差,建议将对照品溶液配制为约50%释放量浓度。

(3) 应注意考察活性成分在37℃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若不佳,应在质量标准中标注“取出后立即测定的”字样;不建议在溶出介质中加入抗氧剂、稳定剂等物质。

(4) 根据实际情况,检测波长可选取非最大吸收波长。

(5) 当测定法为紫外法时,由于易受辅料或胶囊壳的影响,建议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进行紫外扫描后根据所得图谱予以明了,亦可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佐证。

如干扰存在,可考虑采用双波长相减法或空白胶囊壳扣除法等方法予以消除,不建议采用紫外导数光谱法;如干扰排除较为困难,建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6) 空白胶囊壳干扰在2%以内可忽略不计;若大于2%则应校正,并在该品种项下予以注明;大于25%时,则被视为溶出试验无效,应重新选择测定方法。

关于其测定法,建议取6粒样品,彻底清除其中内容物,同法试验和过滤后,分别量取相同体积混匀测定。

测定时、以相应溶剂为空白。

(7) 不应出现溶出度测定结果均值高于含量测定结果3%以上的情况。

如出现,应重新考察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适用性。

(8) 对于小规格制剂,不建议采用大于1cm的吸收池进行紫外法测定,而建议采用HPLC法(并可酌情加大进样量以提高测定精密度)。

但对于具有较强紫外吸收的活性药物,为提高工作效率,可在溶出曲线大批量样品测定时,采用0.1cm~1.0cm短吸收池,但必须经过验证。

(9) 对一些小规格制剂,样品过滤时会发生吸附,判定吸附与否的方法可采用:①取溶出液,分别过滤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的变化情况,②取样后一份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并与采用过滤法所得的续滤液比较,考察两者间测定数据的差异。

判定自动取样溶出仪的固有滤膜是否存在吸附时,一般采用该法。

③取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数据的变化情况。

如滤膜对药物有吸附,可采用将滤膜在沸水中煮沸1h,或加大初滤液体积等办法予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