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在高一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文言文更是考验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了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中文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句读:文言文的句子以顿号(、)为停顿标志。

停顿时不可加声调,阴平和阳平都可以。

2. 通假字:文言文中许多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字称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如兮(音xi)、矣(音yi)等。

3. 元音字:文言文中只有六个元音字:之、之、者、之、寡、者。

其中之、之、者读为平声,之、寡、者读为仄声。

4. 整齐格律:文言文的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用法律约束,要求字数整齐、平仄相间,以体现句子的韵律之美。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增:指在文句中重复前一句的成分,增强语气或表达。

2. 比拟:用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比拟另一种事物的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叙述或描述,以达到引起阅读者注意、构思文章的目的。

4. 比喻:通过寓意的隐喻来描述某一事物,给读者以联想和感受。

5. 排比:将一系列同类事物或成分按次序排列,增强修辞效果。

三、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方法1. 众议论述:在文中提出一种论点,然后通过引用古今名人的观点或陈述众多人士的意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古代的文献、典故或故事情节,以扩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文辞。

3. 对事论事:将自己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与一些真实的事例相对比,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4. 进退刚柔:文章要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要有坚定的论点和观点,又要有方法和技巧。

5. 分析问答:文言文的写作中,提出问题并逐一剖析和回答这些问题,以凸显你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文言文的词汇和常见句型1. 文言虚词:如之、乃、其、若、焉等,这些虚词常常在文言文中使用,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词语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复习基础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复习基础梳理

1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承接)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2)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命宦官率宫女三十人,手持香花,到法门寺将“佛骨” 迎入大内,供奉了三天。于是,长安为之震惊,全国为之轰动,在皇帝愚昧嗜佛、百 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上至君、下泽民”的佞佛热潮。 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于是在忠君爱国思想的驱使 下,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 之物”,大骂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 情”,痛斥“释老之道,过于杨墨”,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匏(páo)尊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攒蹙(cuán cù)累积
酾(shī)酒
无尽藏(zànɡ) 愀(qiǎo)然 衽(rèn)席 斫榛(zhuó zhēn)莽
箕踞(jī jù)而遨
僇(lù)人 垤(dié)
颢(hào)气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1.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2.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3.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侮)1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5.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16.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17.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1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2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24.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现多于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连词,表可能)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仆所以..留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关系连词,表因果)7.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岁高的人)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拮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偏护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力匕首。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能 力。
• 掌握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学习文言文的语法与词汇特征,增强对古文的解读能力析
经典文言文作品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 305 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社会 的风貌和情感。
8/13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句意
• 识别关键字:通过仔细识别文中出现的关键字,帮助理解文意,提炼主要信息。 • 句子结构:深入分析句子的结构,掌握主谓宾等成分,有助于句子整体理解。 • 上下文联系:关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助于理清段落和全文的意图。
9/13
翻译方法
• 逐句翻译与整体理解结合:通过逐句分析与理解文章结构,帮助掌握文章整体意思,增强阅 读效果。
•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记录,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内容涵盖仁、礼、义、智等伦理道德规 范。
• 作品分析: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解读,探讨经典作品在历史、文化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13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比较:分析各作品在用词、句式及修辞手法上的差异,展现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 • 文学技巧解析: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深入理解其艺术效果。 • 时代背景影响:理解每部作品创作时的社会、政治及文化背景,对作品主题和手法的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Overview
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常见文言实词 4. 文言文阅读技巧 5. 文言文作品赏析
2/13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文言文的定义
• 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广泛应用于古 典文学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 (停止)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草创未就 (完成)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 (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致意 (表达)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7、用心一也 (因为)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蟹八跪而二螯 (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青,取之于蓝 (代词)輮使之然也 (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 (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4、如是而已 (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惑而不从师 (转折)吾从而师之 (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小学而大遗 (并列)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 (那)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于其身也 (对于)其皆出于此乎 (从)不拘于时 (被)5、乎生乎吾前 (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2、不拘于时 (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括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 增添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 ( 疑代,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 代,国 )②君知其也 ( 代,件事 )③吾其也 ( 表商议或希望气 )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 ( 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通“供”,供 )③秦伯 ( 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理智 )三. 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 ( 名用作,扎 )②既封 ( 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 ( 使用法,使⋯⋯减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作,害 )⑤越国以鄙 ( 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 ( 使用法,使⋯⋯亡 )⑦ 之武退秦 ( 使用法,使⋯⋯撤军 )四. 古今异①夫人 ( 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 ( 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 ( 介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 ( 于) 函陵 , 秦 ( 于) 汜南 ( 省略介“于”)B.( 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省略主 )C.敢以 ( 之) 事 ( 省略介,以之 )(3)前置夫晋,何之有 ( “之”作前置的志)高一文文言知点小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 yuè,高。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戮人。

(戮: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求能够理解和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洁、典雅,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语法规则,如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焉”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文言文的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积累文言文词汇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通过记忆和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应加以学习和掌握,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虽然现代汉语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富有逻辑性。

五、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了解和掌握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结的意思)。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___,___(厌,通“餍”,满足)。

4.___说,与___(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___以为东道主:古代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则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代指使者,出使的人;今天则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代指那个人;今天则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代指离开;今天则是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___(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___(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___(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___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 ___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___(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 ___(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肆: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连词- 助词- 介词- 量词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五、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七、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 句读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八、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历史典故- 古代礼仪- 哲学思想九、文言文经典篇章赏析- 《论语》选读- 《孟子》选读- 《史记》选读- 《诗经》选读十、结语-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建议示例内容:一、引言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来构成判断句,如“孔子,鲁人也”。

2. 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通过“为……所”来表达,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3.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为了简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如“读书破万卷”。

4.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是为了强调,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 连词:“夫”、“且”、“与”等,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

2. 助词:“之”、“也”、“者”等,用于句尾或句中,起到辅助作用。

3. 介词:“于”、“以”、“自”等,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匹”表示马,“头”表示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同_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答案 1.已矣 2.共供供给 3.说悦 4.知智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⑤微风鼓浪()答案①如果没有②暗暗地③稍微,略微④低贱,卑下⑤微小,轻微2.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④若入前为寿()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答案①假如②好像③及,比得上④第二人称代词,你⑤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3.许①许君焦、瑕()②杂然相许()③问渠那得清如许()④潭中鱼可百许头()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答案①答应,允许②赞许,赞同③这样,这般④表示大约的数量⑤处所,地方4.鄙①越国以鄙远()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④鄙人不知忌讳()⑤孔子鄙其小器()答案①把……当做边邑②边界地方③庸俗,浅陋,鄙俗④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⑤轻视5.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⑧木欣欣以向荣()⑨皆以美于徐公()答案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拿,用③连词,表顺承④介词,把⑤介词,凭借⑥连词,表并列⑦连词,表目的,来⑧连词,表修饰关系⑨动词,认为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②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不阙.秦()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形容词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答案(一)1.①驻军②结盟 2.①在夜晚②在早上;在晚上③向东3.①以……为边邑②以……为疆界(二)1.恩惠2.①使……减少,侵损、削减②使……亡(三)1.①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②缺少的东西 2.①变雄厚;变薄弱②损害(四)从属二主五、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3.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状语后置句六、语句翻译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翻译:答案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5.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____通____,____________)2.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通____,___________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________)4.图穷而匕首见(____通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说悦高兴 2.反返返回 3.振震震慑 4.见现显露5.卒猝仓猝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年长之人。

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今义:钱币。

4.秦王方还柱走.古义:今义:步行。

5.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指中医。

答案 1.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3.礼物。

4.跑。

5.宫廷侍卫。

三、一词多义1.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图穷而匕首见()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家富路()⑤穷则独善其身()答案①困窘,处境困难②尽、完结③穷尽,走到尽头④贫穷⑤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2.见①图穷而匕首见()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慈父见背()答案①露出②被③拜见,会见④召见,接见⑤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3.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引而不发()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答案①指身子向上起②举起③牵、拉④带领⑤拉开弓⑥延请4.顾①顾笑武阳()②顾计不知所出()③顾野有麦场()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答案①回头看②只是,不过③往旁边看④拜访⑤反而,却5.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②乃今得闻教()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⑦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答案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③代词,你的④副词,是⑤连词,表承接,于是、便⑥连词,表转折,竟然,却⑦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皆白衣冠...以送之()②士皆垂泪涕.泣()③又前.而为歌曰()2.名词作状语①秦兵旦暮..渡易水()②箕.踞以骂曰()③发尽上.指冠()④进兵北.略地()⑤函.封之()(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答案(一)1.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②哭,流眼泪③上前2.①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②像簸箕一样③向上④向北⑤用匣子(二)使……听到(三)1.远方 2.①以……为迟②以……为怪五、文言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皆为戮没。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燕王拜送于庭。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答案1~2.判断句3~4.被动句5~6.状语后置句六、语句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翻译: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翻译: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翻译:答案 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3.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要项伯(____通____,____________)3.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距拒把守内纳接纳 2.要邀邀请3.倍背违背4.蚤早早早地5.郤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义:副词,十分,极。

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4.将军战河北..古义: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5.而听细说..古义:今义:详细地讲述。

答案 1.儿女亲家。

2.意外的变故。

3.指崤山以东地区。

4.黄河以北地区。

5.小人的谗言。

三、一词多义1.谢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③乃令张良留谢()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及花之既谢()答案①感谢②道歉③辞谢④辞别⑤告诉⑥凋谢,衰亡2.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永元中,举孝廉不行()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⑥莫令事不举()⑦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⑧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答案①举起,抬起②尽③发动,举行④推荐,推举⑤攻取⑥成功⑦拿⑧全,皆3.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③不幸短命死矣()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答案①宠幸②幸亏③幸运④帝王到某处⑤敬辞,希望4.辞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大礼不辞小让()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⑤归去来兮辞()⑥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答案①推辞,拒绝②告别③计较,讲究④文辞⑤古代文体的一种⑥言词,词句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④何辞为()⑤约为婚姻()⑥窃为大王不取也()⑦吾属今为之虏矣()答案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是③介词,替/动词,设计④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里,可译为“呢”⑤动词,成为⑥动词,认为⑦介词,表被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沛公军.霸上()②沛公欲王.关中()③籍.吏民,封府库()④道.芷阳间行()⑤刑.人如恐不胜()⑥范增数目.项王()2.名词作状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吾得兄.事之()③常以身翼.蔽沛公()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2.形容词作动词①素善.留侯张良()②秋毫不敢有所近.()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拔剑撞而破.之()答案(一)1.①驻扎②称王③登记④取道⑤使用刑罚⑥使眼色2.①在夜晚②像对待兄长一样③像翅膀一样3.使……为王(二)①使……活,救活②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③使……跟从,带领(三)1.交情 2.①友善,交好②接触、沾染 3.使……破,撞破五、文言句式1.此天子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