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导读:《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老师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老师

•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 前七世纪开 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前一章说 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 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 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 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 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 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 这种情况下。"仁"可以 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4.7孔子的精神修养
在道家的著作《庄子》中,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 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 超道德价值。表面上看,他们是对 的,实际上他们错了。请 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8孔子的地位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 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 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 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 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天 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 儒 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 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故乡鲁国的编年 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 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 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 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 宗 教。

【读书笔记大全】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读书笔记大全】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读书笔记大全】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低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作“逊于道德的”价值。

对于远超过现世的崇尚就是人类先天的性欲之一。

《老子》说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研习的目的就是减少积极主动的科学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升精神的境界。

哲学属为道的范畴。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最高的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佛家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就是就其学识的成就说道;“外王”,就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道。

由于哲学的主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必须赢得这种科学知识,而且就是必须培养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必须晓得它,而且就是必须体验它。

学识自己,已连续地、一贯地维持无私并无我的单纯经验,并使自己能与宇宙合一。

因此在重新认识上,永远探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或者尝试着行动。

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重新认识摆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是它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道就是他的传记。

中国哲学家的表达方式: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一章摘抄至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哲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也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到朱熹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接着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以及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接着是道家和儒家,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

接着是佛教和道教,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生死轮回、涅槃净土等问题,以及人类的解脱之路。

最后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理气论、心学等哲学问题,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注重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善良、正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
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 一种宗教。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 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 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 堂地域。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 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太关切哲学;宗教意识不浓,因为哲学意识太浓。 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 生活中,体验了那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出世哲学
• 我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就是成圣,最高成就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儒家推行的是入世生活的智慧,这在论语里面已经详细的阐述。而道家的来自“隐者”,避世修行来成就自己。其实儒家 和道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谓知天命?难道不是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的能力限线在哪里,更好的社会之中游刃有余,这体现到了孔子的出世思想。过来看 道家的老子,庄子,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入世思想。是站在更高更广阔的位置上来看入世,是为了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琐事表述思想的方式 C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A
D 语言障碍 B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成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 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监狱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老子》,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翻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

海洋国家的人,如希腊人,也许不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

但是这种事就发生在汉语里,而且是不无道理的。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受到轻视。

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

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

而士和农的地位很高,所以在中国,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很值得自豪的。

反者道之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

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由于相信这个理论,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

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赞成。

“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

用假设的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

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希腊人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

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

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

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 "礼仪之邦 " ,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

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

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 " 。

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不够了解,但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以前总是听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于是,我便通过学院这次的赠书活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

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

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

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

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

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只不过我们缺少的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

“人不需要宗
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

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归结起来就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所谓的“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所谓的“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
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