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质量研究PPT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
试验设计
根据质量标准,设计试验方案,包括试验方法、 取样方法、检测指标等。
试验实施
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试验,记录试验数据。
结果分析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原料药的质量特 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优化
根据结果分析,对原料药的质量标准进行优化和调整。
对试验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 解释,避免主观性和偏见的影
响。
03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与注册 要求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
纯度要求
原料药应具有高纯度,无杂质和污染 物,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定性要求
原料药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一定 条件下能够保持其化学结构和药效特 性。
安全性要求
原料药应无毒或低毒,不应对人体造 成伤害,且应无基因突变、致畸、致 癌等潜在风险。
质量控制与保证的流程
供应商评估
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计,确 保供应商符合质量要求。
质量检验
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验,确保 原料药的质量符合标准。
制定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和行业标准, 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ຫໍສະໝຸດ 的质量 标准。生产过程监控
对原料药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 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不合格品处理
对不合格的原料药进行处理, 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用于稳定性研究的样品应 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 批次原料药的整体质量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应准确记 录各项数据,包括实验条 件、观察时间、检测指标 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和结果评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评估原料药的质量变化情 况,并预测其有效期限。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确 定合理的包装、运输和储 存条件,以确保药品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医药]原料药研发合成部分指导原则
原料药研发合成部分指导原则原料药的制备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是药物研发的起始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为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毒理、制剂、临床等研究提供合格的原料药,为质量研究提供样品,通过对工艺全过程的控制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可行,为上市药品提供合格的原料药。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反映原料药制备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研究的一般过程,研究的基本内容等。
一、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原料药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终要求工艺可行、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并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合格。
为达到以上要求,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1、确定目标化合物:通过文献调研、确定拟研发的目标化合物。
2、设计合成路线: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确定工艺可行、成本合理、“三废”少易处理、易于放大的合成路线。
3、制备目标化合物:通过化学合成、生物发酵等方法制备出质量合格的目标化合物,为产品进行结构确证、质量控制等药学方面研究以及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提供合格、足量的样品。
4、结构确证: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5、工艺优化:综合考虑原材料获取的难易程度、工艺路线的反应条件、环保和安全、产品的纯化等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6、中试研究和工业化生产:通过对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确保稳定、可行的工艺,为药物进一步研发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药,为上市药品提供合格的原料药。
二、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基本内容1、工艺的选择通过对拟研发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和认识该化合物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知识产权状况,设计或选择合理的制备路线。
对所采用的工艺进行初步的评估,也为药物的技术评价提供依据。
对新的合成化学药物,根据其结构特征,综合考虑起始原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合成步骤的长短、收率的高低以及反应条件、反应的后处理、环保要求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合成路线;或者根据国内外对类似结构化合物的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合的合成方法。
对于通过微生物发酵或从动植物中提取获得的原料药,经过对原材料和工艺过程的可控性分析,综合考虑成本、环保等要求,确定出产品质量合格、可控,收率较高的工艺路线。
CTD详解-质量研究部分(原料药)
国食药监注〔2022〕 387 号附件:化学药品 CTD 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12345CTD 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原料药)2.3.S.4 原料药的控制2.3.S.4.1 质量标准按下表方式提供质量标准(方法不必详细描述,可简述PLC,或者中国药典方法等。
)质量标准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S.4.1(注明页码6检查项目方法放行标准限度货架期标准限度外观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溶液的 pH鉴别有关物质残留溶剂水分重金属硫酸盐炽灼残渣粒度分布晶型其他含量62.3.S.4.2 分析方法列明各色谱方法的色谱条件: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含量等。
分析方法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 3.2.S.4.2 (注明页码)。
2.3.S.4.3 分析方法的验证按检查方法逐项提供,以表格形式整理验证结果。
示例如下:项目专属性线性和范围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溶液稳定性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总结验证结果及结论(1)稀释液或者流动相与主成份之间达到良好分离;(2)强制破坏性(热、光照、氧化、酸、碱)试验下主峰峰纯度≥98.0%,降解产物和主成份达到良好分离在 0.03-32m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 r2=0.99973µg/ml,符合检测需要在 80%-120%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 98.7-101.3%,RSD 为 0.53-1.21%,符合 98%-102%、RSD<2%的要求仪器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均≤2%样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 24h 含量测定结果为99.0-101.0%,表明溶液在室温下放置 24h 稳定分析方法HPLC 法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流速:……柱温:……采集时间:……系统合用性试验要求:………………项目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残留溶剂78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 3.2.S.4.3 (注明页码)。
2.3.S.4.4 批检验报告三个连续批次(批号:)的检验报告参见申报资料 3.2.S.4.4 (注明 页码)。
药物分析 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一)
4 药物的鉴别
依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某些化学反应,测 定某些理化常数或光谱特征,来判断药物及其制剂的真伪。
化学法
色谱法
理化常 数测定
鉴别法 光谱法
生物 鉴定法
13
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
1
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药物自身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对 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条件等影响药物杂质 和纯度的因素进行考察,从而确立药物的性状特征, 真伪鉴别方法,纯度,安全性,有效性和含量(效 价)等的检查或测定项目与指标,以及适宜的贮藏 条件,以保障药品的质量达到用药要求,并确保其 质量稳定均一。
4
(3) 药物晶型:对存在不同晶型的药品,应明确规定药物 的有效晶型,并列入质量标准中,以保证其临床意义。 粉末X-衍射、IR、熔点、热分析、偏光显微镜法等。 例如: 棕榈氯霉素有A、B和C的3种晶型。 A限度控制(10 %) A晶型:稳定型,生物活性低,无效型; B晶型:亚稳定型,易吸收,疗效好; C晶型:不稳定型,可转化为A晶型。 A晶型和B晶型的IR光谱不一致。
7
(2)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治疗学或 病理学的药品名称 。
(3)英文名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订国际 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简称INN) 。 没有INN名称的药物,可根据INN命名原则进行英文名命 名。
2
原料药与制剂的质量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原料药
制剂
在确证化学结构 或组成的基础上 进行,更注重于 自身的理化性质 与生物学特性、 稳定性、杂质与
纯度的控制。
原料药质量研究: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原料药质量研究:异构体杂质的研究什么是同分异构体?⼴义就是分⼦量⼀样,结构不⼀样,例如醇和醚就可能是同分异构体,但是对于药物研发的异构体杂质来讲,就不是简单的分⼦量⼀样,还需要官能团⼀样。
什么是同系物?官能团⼀样的同时,相差n个CH2的碳。
对于药物研发的同系物杂质,⼀般官能团⼀样的同时,碳个数⼀般相差不⼤,1-3个。
杂质种类和控制药物研发中的异构体杂质主要包括以下⼏种情况:1. 碳碳双键的顺反异构体杂质(顺反异构)。
2. ⼀个⼿性中⼼的对映异构体杂质,多个⼿性中⼼的对映异构体杂质和⾮对映异构体杂质(光学异构)。
3. 相近活性不同位置的取代或者加成的位置异构体杂质(位置异构)。
4. 相同个数碳的碳链异构体杂质(碳链异构)。
5. 药物研发中,有时候因为物料来源问题,可能涉及到同系物杂质问题,这些杂质也统筹为异构体杂质研究,因为结构相似,只是碳个数不⼀样,理化性质可能和异构体杂质类似。
与API或者中间体结构相似,⼤多数情况下,去除能⼒有限,是⼯艺研究的重点。
如果能在前期控制,⼀定要在前期控制,质量研究压⼒前移。
这⾥的前期⼀般指引⼊异构体的源头。
例如,起始原料的位置异构体研究和控制,某物料碳链异构体杂质的研究和控制。
如果源头控制位置异构体或者碳链异构体到⼀定限度以下,例如0.10%以下,在API中不控制其衍⽣物,其风险是很低的。
光学异构体杂质虽然可以在源头研究和控制,但是合成⼯艺过程中可能引发⼿性中⼼消旋,尤其吸电⼦基团的α-位置有活泼氢的⼿性中⼼,所以这类光学异构体杂质有时候在源头有研究控制,在末端API也要有研究控制。
碳碳双键杂质在源头研究控制,后续⼯艺中,相⽐⼿性中⼼消旋⽽⾔,⼀般很难发⽣顺反变化。
如果源头控制在0.10%以下,后⾯API的风险相对不是很⼤。
当然,这也和分⼦结构和反应条件有关。
⼀般光照容易导致碳碳双键顺反异构。
做影响因素的光照实验,有碳碳双键的API要格外⼩⼼了,可能引起双键顺反异构,此时即使源头有很严的控制,API中也要对应研究。
药物分析-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实验室要求;分析方法验证(准确度、精密度等效 能指标)
3. 含量限度的制定
原料药(按干燥品计)一般≥98.5%;制剂按标示 量的百分含计。根据剂型、剂量等确定。
(七)贮藏
选择合适的贮藏条件,以避免或减缓药品在正 常的 贮存期限内的质量变化。
药品的贮藏要求及有效期限的设置,主要 通过其质量和稳定性试验研究确定
1、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供试品,加速和长期试验用3 批供试品
2、原料药与制剂需满足规模要求 3、质量标准与研究时一致 4、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包装与上市产品应一致 5、方法需经一系列验证。
(二)稳定性试验的内容 稳定性试验内容根据药物结构、剂型等进行选择。 原料药:主要有性状、熔点、含量、有关物质地、 吸湿性,以及根据品种性质选定的考察项目。 制剂:一般有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及与剂型相 关的检查项目如片剂的溶出度或释放度等。 1. 稳定性试验结果的界定 原料药的“显著变化” ;药物制剂的“显著变化”
凡例: 正确使用药典进行药品质量 检定的基本原则,共性问题
正文: 药品标准
附录: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 和指导原则
(三)药品名称
• 通用名: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载入国家正
•
式药品标准中的药品法定名称。
• 化学名:根据IUPAC命名原则
• 商品名:生产厂家在申请生产新药时注册的
•
商品名称。
• 外文名:国际非专利药名(INN)。
+0.0003 -4.25
• 0.79
11.98
0.00
2.在乘、除法中,积、商的误差是各数值相对误差传 递的结果,所以结果的相对误差必须与各数中相对 误差最大的那个相当。
如:0.12×9.678234=0.12×9.7=1.2
原料药质量研究
非泼罗尼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非泼罗尼英文名Fipronil汉语拼音Feipoluoni化学名(RS)-5-氨基-1-(2,6-二氯-a,a,a-三氟-对-甲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3-腈结构式分子式及分子量C12H4Cl2F6N4OS437.111.1样品及对照品来源11.1.1 供试品供试品非泼罗尼由本厂五车间生产,批号为:20100401、20100402、20100403。
11.1.2 非泼罗尼对照品11.1.2.1参考对照品批号:SZBB187XV,含量:97.9%;来源:Sigma-Aldrich公司11.1.2.2 工作对照品批号:F20100401,有关物质:0.25%,含量(色谱纯度):99.6%,来源:自制。
11.1.2.3 非泼罗尼磺酰物对照品批号:H20100401,有关物质:0.3%,含量(色谱纯度):99.5%,来源:自制。
11.2 性状11.2.1 外观、臭、味取本品三批样品及对照品适量,观察外观、臭、味,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检验结果见表11-1。
表11-1. 外观检验结果批号外观20100401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20100402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20100403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参考对照品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工作对照品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由此可见,本品应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11.2.2 溶解度参照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凡例中的试验方法进行溶解度检查。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研细,称取适量,加入一定容量的溶剂,在25±2℃每隔5分钟振摇30秒钟,30分钟内观察溶解情况,如看不到溶质颗粒时,即认为已完全溶解。
溶解度试验结果见表11-2。
表11-2. 溶解度测定结果结论:本品在甲醇或丙酮中易溶,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11.2.3 熔点取本品,依法进行熔点测定(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45页)。
原料药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
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
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
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
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
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
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
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
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
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时同时分解的品种以及一、二类新药的熔点应用DSC热分析法予以说明。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研发工作中的共性问题
1.质量研究工作过于简单,不够深入,对制订的质量标准不能给予 有效的支持;
2.质量研究的内容不够全面、且无针对性(未结合制备工艺和稳定 性研究结果),不能全面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
3.机械地认识质量研究工作,照搬其他品种的模式或硬套指导原则, 不能反映产品的个性化特点;
4.方法学研究工作比较粗糙,很少考虑方法选择地合理性(无不同 方法的对比研究)与所用方法的互补性;
32
五、方法的再验证
(一) 必要性 (二) 原则 (三) 内容 1. 变更原料药的合成工艺(杂质检查方法的专属性、含量测
定方法的专属性和准确度) 2. 变更制剂的处方(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
性、准确度) 3. 改换制剂用原料药的生产单位(杂质检查方法的专属性、
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和准确度) 4. 改变分析方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和范围) 5. 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参考变更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和
5 方法的验证工作比较盲目,对哪些试验项目的方法需要验证与验 证内容的重点不十分清楚,往往漏掉重要的验证内容,使审评人 员无法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6.我国新药申报分为申请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两个阶段,研发者大 多仅重视临床前的质量研究工作,而忽视申报生产,以与工业化 生产后因规模与其他变化导致产品质量变化的质量研究工作。
20
1.含量(效价)测定——原料药的主要指标 之一
理化方法测定药物含量——含量测定 生物或酶化学法——效价测定
21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重点内容
1安全性相关:有关物质、异构体、特殊杂质、 有机溶剂残留
2有效性相关:晶型、粒度等
22
化学原料药质量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分析
药物分析 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二)
12
✓ 已有熔封或严封独立包装的注射液、注射用药品或溶液制 剂,均可“密闭保存”
✓ 易吸潮、风化或有挥发性的药品,以及遇湿会引起质量变 化的药品,均须“密封保存”
✓ 供直接制备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以及需要减压或 充氮保存的药品,用“严封(或熔封)保存”
➢ 含量上限规定不得超过101.0%时,可以不标明; ➢ 含量下限大多数均规定为不得少于98.5%。 ➢ 为了能正确反映药品有效成分的质量,一般应换算成
干燥品或无水物的含量,表示为“按干燥品计算”或 “按无水物计算” ➢ 所含有效物质非单一成分,而其测定方法又不专属时, 可表示为“含量按×××计算”度:是指按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得药品应含
“有效物质”的含量范围。 制定的原则: 应基于对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考虑生产工艺的实际,并兼顾流通和使用过程的影响; 分析方法的误差
9
原料药的含量限度
➢ 规定上限为100%以上时,为药典规定的限度或允许偏 差,并非真实含有量;
来实现。 制剂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四部中制剂通则的要
求。 制剂的有效性还可通过有关检查项目进行控
制,如崩解时限、融变时限、溶出度、释放 度、含量均匀度等。
4
5.3 均一性检查
药品的均一性(uniformity):指药物及其制 剂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 运输条件等所生产的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 合其质量标准的规定,满足用药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的要求。
原料药物的均一性体现在产品的纯杂组成不 变、程度可控,质量稳定。
制剂的均一性则体现为各单位剂量间的均匀 程度。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 一、原料药质量研究???????? 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
???????? 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
???????? 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 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
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 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
???????? 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
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
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
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
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
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
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
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前言原料药是药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质量影响着最终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原料药质量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内容原料药质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物理性状物理性状指的是原料药的外观、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相对密度、熔点、沸点等性质。
对于不同的原料药,其物理性状也有所不同。
研究物理性状可以为原料药的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并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纯度检测纯度是指原料药中所含的目标化合物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纯度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比较法、光谱法等。
纯度检测是衡量原料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对于制定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指测定原料药中的目标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含量测定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滴定法、重量法、吸收光度法、荧光法等。
含量测定是判定原料药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杂质检测杂质是指原料药中除目标化合物外的其他化合物。
杂质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常用的杂质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荧光法等。
杂质检测是保证原料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剂型特性研究原料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与其他药物和辅料混合,形成了药品的剂型。
剂型特性包括药品的外观、PH值、颗粒度、溶解度等,对于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剂型特性研究需要根据不同的药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测试。
原料药质量研究是药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各项研究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原料药质量的研究,可以为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药品生产的效率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帮助。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药品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开发新药;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一、原料药质量研究原料药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应对该药品进行质量研究;并参照现行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制订质量标准;一些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详细规定的常规测定方法;对方法本身可不作验证;但用于申报原料药测定的特殊注意事项应明确标明..1.性状应分别记述药品的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度以及有关物理常数..1.1外观、色泽、形状、嗅、味..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1.2溶解度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表示溶解度的术语应按照药典规定分极易溶解、易溶解、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试验法可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一般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常用溶剂作试验;不必罗列过多..1.3熔点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药品的纯杂程度..测定原料药的熔点常用中国药典附录第一法..适于测定熔点的药品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其初熔与全熔易于判断的品种..应详细记录初熔与全熔时的温度;并应在规定范围内..化学药品的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矩一般不超过2℃;不宜过宽..对熔融时同时分解的药品;要记录熔融时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等..通常当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毛细管中出现液滴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至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作为全熔温度..有时固相消失不明显;则以供试品分解并开始膨胀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对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初熔与全熔现象时;可以记录其发生突变如气泡很快上升;颜色明显变深时的温度;作为熔融分解温度..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时同时分解的品种以及一、二类新药的熔点应用DSC热分析法予以说明..如熔点在200℃以上并同时分解的品种;一般不将熔点订入质量标准中..1.4旋光度或比旋度此项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对这类化合物;在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中应作比旋度规定..测定时应注意温度、浓度和溶剂对比旋度的影响;并详细记录测定时的温度、浓度和采用的溶液剂;操作中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如测定温度和测定波长与药典规定20℃ 589nm不同;则应注明..旋光度还可用于某些制剂的含量测定..1.5吸收系数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我国创制的药品或只有文献记载;国内外药典未收载的药品一、二类新药的吸收系数E1%1cm;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定;并统计处理结果..测定方法应按药典委员会规定方法进行..用于测定吸收系数的样品应经精制;并提供纯度数据..吸收系数一般列入原料药的性状项下;还可用于制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和含量测定..在研制单位测定的基础上;复核审查部门应对供测定样品的纯度和测定数值进行复核..测定方法介绍如下:5.1用五台不同型号的分光光度计;参照中国药典附录分光光度法项下的仪器校正检定方法进行全面校正检定;申报资料中应有校正检定结果;所用的天平、砝码、容量仪器、移液管等均应经过校正..在药品性状包括以上各项物理常数研究中应查阅国内外现行版药典及其他参考文献的数值作比较..2.鉴别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类:2.1化学反应选择功能团专属化学反应..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2.2色谱法包括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法的RF值及颜色等..2.3光谱法常用的有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与药典委员会编的药品红外光谱集标准图谱对照;也可用对照品同时测定;并附该药品的标准红外图谱复印件及测定图谱..测定时应记录仪器型号和测定方法..紫外吸收光谱在鉴别试验中也常用;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或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鉴别试验应说明反应原理;特别在研究结构相似的系列药品时;应注意与可能存在的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区别;并要实验验证..对光学异构体药品的鉴别;应具有专属性..对一些特殊品种用以上三类方法尚不能鉴别确证时;可用其他方法;如用X射线粉末衍射鉴别矿物药等..3.检查检查项目应考虑有效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三方面..药品按既定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因此要经质量研究;结合实际制订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杂质控制项目;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原料药品中所含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3.1一般杂质检查如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均按现行版中国药典方法;但要说明用的是第几法;并说明采用方法的原因和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及解决办法..操作中注意事项可参照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对一般杂质除订出限度外;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范围..3.2有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等..对药品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GMP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限定量无害或毒性极低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测定严格控制..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根据安全性试验的资料或文献资料..当某杂质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但又无法分离时;亦被认为是毒性杂质;对毒性杂质应搞清结构;并严格控制含量限度..有关物质检查通常采用色谱法;可根据有关物质的性质选用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的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等;有时也可采用呈色反应等方法..色谱法是作为有关物质检查的首选方法..薄层色谱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但分离效果较差;影响重现性、精密度的因素较多;因此可用作一般有关物质检查..气相色谱法可用于检查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等;一些不挥发性物质也可用于衍生化试剂制备成挥发发性衍生物后进行测定..还有纸色谱法、柱色谱法和电泳法等;由于操作时间长;分离效果差;所以采用不多..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性能高;也可采用..各色谱法均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色谱法的规定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的规定进行研究..在用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时;首先应按药典附录要求考察系统适用性试验..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方法考察:以上三种考察方法并可与其他方法作比较;以决定方法的选择..用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时;应优选分离条件;并附代表性的图谱;图谱中应标明各成分的位置;TLC法应有实物照片;注明各斑点的RF值;应有检出限TLC法为最小点样显示量;HPLC法一般为相当峰高三倍于基线噪音时注入的供试品量、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测定溶液稳定性等的研究资料..高效液相色谱法作杂质检查;也可与含量测定同时进行;所用色谱柱首先考察通用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硅胶;及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如分离不好;可选用其他柱;但应附实验数据;说明理由..如经对比;必须用指定牌号的色谱柱或填充剂;则应注明..应采用价廉易得的流动相;如需用少量酸碱调节流动相的pH值;应明确规定pH值及范围..检测器则首选UV-可见光检测器..HPLC 法用于测定杂质含量时;参照现行版药典附录的要求并根据条件和可能选择1杂质对照法;2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3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由于不同物质响应因子可能不同;因此;尽可能采用1、2法..气相色谱法的常用固定相为SE系列、OV系列、PEG系列等..担体首选白色并经酸洗后硅烷化担体..如试用不合适时;可选用其他固定相和担体..检测器首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如单凭色谱法检查杂质尚欠充分时;对一、二类新药在研究阶段可用联机技术;如HPLC/UV二极管陈列;HPLC/MS或者说GC/MS对待测定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关物质的限量;如分离出有几个杂质峰或点可考虑定总杂质限度并定单个杂质限度;或定已知杂质限度、未知杂质限度和总杂质限度..计算方法可采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或根据不同杂质采用不同方法..‐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1;1;1‐三氯乙烷和应限制使用的乙腈、氯仿、甲苯、吡啶等溶剂;则在成品中要作检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沸点低的溶剂可用顶空进样;沸点高溶剂可用溶液进样..‐射线粉末衍射;热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查..应规定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如甲苯咪唑中A晶型的检查..4.含量测定凡用理化方法测定药品含量的称“含量测定”;凡以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药品效价的;称为“效价测定”..化学原料药品的含量测定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要考虑测定结果的重复性与精密度..原料药要求纯度高;限度严格..如果杂质可严格控制;则可着重于测定方法的准确性..一般首选容量分析法..在方法叙述中要强调供试品取样量应满足滴定精度的要求;滴定终点应明确;为了排除因加入试剂对测定的影响;可采用空白试验校正;方法中应有计算用的每1ml滴定液相当待测物的换算因子;也可考虑用仪器方法确定终点..测定方法中应依次准确叙述每一操作步骤;统一采用中国药典用术语;并尽可能采用附录中收载的各种试剂、试液、缓冲液、指示液、滴定液等..如必须另法配制或操作要特别注意时;应在方法中说明..一、二类新药;应列出滴定曲线;指示剂终点变色依据..原料药的含量测定;一般少用紫外光光度法;必要时;可用对照品同时测定进行比较计算;以减少不同仪器的测定误差;采用吸收系数法时;应给出E值;如此值小于100一般不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用于具有一定挥发性原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一样具有良好的的分离效果..主要用于多组分抗生素原料药和杂质干扰其他测定方法的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所用对照品必须具有纯度高;易于制备和性质稳定等条件..内标物质应选易得并不得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化学物质..所用填充剂首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如经试用不合适后;再选取用其他填充剂;流动相首选甲醇-水系统;用少量酸碱调节的流动相;或对流动相中pH敏感的品种;其流动相的pH值必须明确规定..应有“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所订理论板数和分离度数值均指符合检测的最低要求..研究含量测定方法时;应附有①代表性的图谱;显示其专属性;标明各成分的峰及分离度;②测定线性;即用信号或响应对浓度的曲线或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Y载距;回归线性的斜率和方差;附回归曲线;至少用五份浓度测定..质量研究中方法验证;可参照中国药典有关附录..5.其他在质量标准中规定类别、剂量等内容;在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中加以说明..二、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制订根据质量研究的各项目;并根据试制品连续三批以上的实测具体结果;逐项列入质量标准中..项目及限度的选择应在起草说明中予以说明..1.药品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英文名;其中英文名采用INN名..2.有机药品的结构式..以上两项可参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第三版1998年10月中有关规定制订..3.分子式与分子量凡组成明确的单一化合物;以及主成分已明确的多组分抗生素;均应列出分子式..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中的元素符合按国际惯例;除C排在首位;H排在第二位外;其他元素包括金属元素均应按元素符合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原子数写在该元素符号的右下侧;有结晶水的;将结晶水写在后面;并用圆点隔开..生物碱或有机碱的盐;则将碱基部分放在前;而后面是酸;两者之间用圆点隔开;如有结晶水;则放在最后;也在两者之间用圆点隔开..分子量按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最终数值书写小数点后第二位;前加空格与分子式隔开..混合物或组分不定者;一般不列分子式与分子量..4.来源有机药品的化学命名;以及含量或效价的限度规定..化学合成药;或检测方法完善可以保证其质量的单一提取物;可以不写明来源;而用化学命名取代;应根据中国化学会编化学命名原则最新版本命名..命名母体的选定应尽可能与CA系统一致..功能团、取代基或母体的命名在化学命名原则中未收载时;可查阅英汉化学化工词汇最新版本..如系动、植物提取物;需要控制原料来源者;或对质量的特殊要求;必须指定来源者;或组分复杂;不完全清楚;且无含量测定方法者;或组分不恒定的混合物等;均要写出符合实际的来源..凡订有含量或效价测定;均应将其限度规定列在来源或化学命名之后..5.性状6.鉴别7.检查8.含量测定以上四项根据质量控制研究的结果;测定试制样品连续三批以上的数据;并根据控制质量需要;逐项列入质量标准并订出适当的限度..项目排列先后;均参照药典;以利规范化..9.类别按药品的主要作用或主要用途划分、列出..10.剂量剂量项下应包括常用的给药方法和成人常用剂量;毒剧药品应规定极量..原料药如有口服制剂;则在原料药项下列出口服剂量;如无口服剂量;原料药项下不列剂量..其他制剂的剂量均在制剂中列出..单方制剂的用量;应以主药的重量单位表示..用片或粒为单位..小儿剂量一般以公斤体重表示;不应写“小儿酌减”字样..用量在0.1g以上的用“g”;用量在0.1g以下的用“mg”;但在同一品种项下不应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示法..抗生素类药品的含量一般以活性部分表示;不以盐表示..11.注意根据临床研究而定的该药品在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12.贮藏叙述对药品包装与贮存的基本要求..应根据药品“性状”下的描述;结合稳定性试验结果;确定合适的包装贮藏条件..应按中国药典中应用的术语表示..13.制剂指研究该原料药所制成的制剂..14.检验用对照品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用的对照品;应用相应的质量要求..用于含量测定的对照品;应严格控制其杂质含量;可用定量方法测定其纯度;必要时用色谱法测定其纯度..三、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对起草的质量标准;要求对每个项目、每个方法、每个限度或判断标准;均应作出说明..说明时应列出有关的研究与实测数据;参考的药典标准与有关文献;和供药效、毒理和临床研究用药的检验数据..稳定性试验中加速和长期稳定性的测试数据;并应考虑分析和生产中的变动因素;以考核标准中所订各项检测方法与限度的可行性。
新药的原料药研究
合成工艺流程图:
α- 氯 乙 醇 叠氮钠
二氯甲烷
组合
提取
回收二氯甲烷
α-叠氮乙醇
4-氯乙酰醋酸乙酯
马来酸
4.杂质的控制
原料药合成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是原料药杂质的主要来源。 (1)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 (2)副产物,如异构体 (3)副反应产生的杂质 (4)残留溶剂、试剂和中间体 (5)痕迹量的催化剂 (6)无机杂质 因此,在合成工艺中要对可能产生的杂质进行详细研究,并在工艺中 考虑分离除去的方法或对中间体进行再精制确保质量。
等);说明相对应的特征谱带的改变。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可获得药物结构中可能含有的发色团、助色团种类以及初步的连接方 式等信息,同时对药物的鉴别亦有指导意义。
①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②仪器校正和检定: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
③样品溶液的制备
⑴ 尽量采用易溶中性溶剂;
⑵ 发色团上存在酸性或碱性基因,化合物可增加0.1N HCL、
⑤测试单位原始报告书的复印件
红外吸收光谱:
• 通过对药物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测试,可推测出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化学 键、所含的官能团及其初步的连接方式,亦可给出药物的几何构型、晶 型、立体构象等信息。
①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②仪器校正和检定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 附校正图
③样品制备方法
参考药典会编的“药品红外光谱集”; 溴化钾压片法(氯化钾压片法);糊法(避免晶型发生变化)
6.三废处理
(完整版)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精讲
(完整版)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精讲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性状(一)外观聚集状态、色泽、臭、味、结晶性是对药物感官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无法定方法检查,但仍应准确描述。
(二)溶解性1.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考查药物在水与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
应选择与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溶剂,配制制剂、制备溶液和精制操作有关的溶剂,避免使用昂贵的、毒性大的、不常使用的溶剂。
2. 表述方式用“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等术语来表示(见《中国药典》凡例)。
3. 试验方法按《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操作。
25±2℃,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内的溶解情况。
(三)理化常数理化常数包括:熔点, 馏程, 凝点, 比旋度, 折光率, 黏度, 相对密度, 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吸收系数等。
测定物理常数可以鉴别药物,也可以反映药物的纯杂程度。
注意事项:应按药典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按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理化常数时应用精制品进行测定;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理化常数范围,用试制的药物来测定。
固体药物:熔点、吸收系数。
液体药物:馏程、相对密度、黏度、折光率。
油脂类还需测定: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
有手性中心的药物:比旋度。
1、熔点照《中国药典》”熔点测定法”测定。
(1)中国药典使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以供试品局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初熔的温度,以全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全熔的温度。
(2)所用的传温液、毛细管、升温速度等对测定结果有影响,应按药典要求进行测定。
(3)应使用分浸型的温度计,温度计应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 应用D S C 予以佐证。
2、吸收系数(1)测定方法配制高、低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吸光度在0.3~0.4和0.6~0.8之间)各2份,或配制吸收度在0.1~0.8的系列浓度的溶液,在5台不同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按下式计算吸收系数。
要求:应使用对照品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对容量仪器进行校正。
原料药质量研究思路
原料药质量研究思路
原料药质量研究是药品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以下是原料药质量研究的思路:
1. 确定研究目标:根据药品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原料药质量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例如,确定原料药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
2. 确定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原料药质量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原料药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活性、纯度、杂质含量、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3.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样品制备、实验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 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原料药质量研究的实验研究,包括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实验方法的实施、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对原料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原料药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6. 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根据原料药质量研究的结果,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内容,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7. 持续改进: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原料药的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原料药质量研究是药品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标准,并结合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zhuantie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应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份的基础上进行。
原料药的一般研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1、性状1.1 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等为药物的一般性状,应予以考察,并应注意在贮存期内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应如实描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挥发等情况。
1.2 溶解度通常考察药物在水及常用溶剂(与该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溶剂等)中的溶解度。
1.3 熔点或熔距熔点或熔距是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熔点或熔距数据是鉴别和检查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
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原料药应考察其熔点或受热后的熔融、分解、软化等情况。
结晶性原料药一般应有明确的熔点,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同时分解的品种应同时采用热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4 旋光度或比旋度旋光度或比旋度是反映具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
对这类药物,应考察其旋光性质(采用不同的溶剂),并测定旋光度或比旋度。
1.5 吸收系数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之一,也是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
药物的吸收系数应至少用五台不同型号的仪器,按照规范的方法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1.6 其他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可反映物质的纯度。
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
若纯度不够,则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纯度的变化而改。
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相对密度。
凝点: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
物质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
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凝点。
.馏程:某些液体药物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物,尤其是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物的纯杂程度。
黏度:黏度是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测定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的黏度可以区别或检查其纯度。
碘值、酸值、皂化值、羟值等:是脂肪与脂肪油类药物的重要理化性质指标,在此类药物的质量研究中应予以研究考察。
2、鉴别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要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
2.1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的主要原理是选择功能团专属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别。
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
2.2 色谱法色谱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等。
可采用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法的比移值(Rf)及颜色等进行鉴别。
2.3 光谱法常用的光谱法有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 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UV)。
紫外法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或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3、检查检查项目通常应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和纯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药品按既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因此要进行质量研究,并结合实际制订出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杂质控制项目,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一般杂质3.1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
对一般杂质,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的范围。
3.2 有关物质有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降解产物等。
有关物质研究是药品质量研究中关键性的项目之一,其含量是反映药品纯度的直接指标。
对药品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生产实际情况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限定量无害的或低毒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则应严格控制。
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依据安全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
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的杂质,亦被认为是毒性杂质。
3.3 有机溶剂残留由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有害健康、以及危害环境等特性,而且有机溶剂残留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制等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故应对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在药品中的残留量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4 晶型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
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考察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晶型的研究。
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
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的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3.5 粒度用于制备固体制剂或混悬剂的难溶性原料药,其粒度对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必要时需测定粒度,检查原料药的粒度分布,并规定其限度。
3.6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溶液的酸碱度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通常应作此二项检查,特别是制备注射剂用的原料药。
3.7 干燥失重和水分此二项为原料药常规的检查项目。
含结晶水的药物通常测定水分,再结合其他试验研究确定所含结晶水的数目。
质量研究中一般应同时进行干燥失重检查和水分测定,并将二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3.8 异构体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体和光学异构体等。
由于不同的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或生物有效性,甚至产生相反的药理活性,因此,须作不同异构体的检查。
具有顺、反异构现象的原料药应检查其异构体。
单一光学活性的药物应检查其光学异构体,如对映体杂质检查。
3.9 其他根据研究品种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置检查研究项目。
如聚合物药物检查平均分子量等。
抗生素类药物或供注射用的原料药(无菌粉末直接分装),必要时检查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降压物质、无菌等。
4、含量(效价)测定凡用理化方法测定药品含量的称为“含量测定”,凡以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药品效价的称为“效价测定”。
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效价)测定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原料药的含量(效价)进行研究。
(二)原料要质量研究的一般内容原料药质量研究应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基础上进行。
原料药的一般研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1.性状1.1、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引湿性等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引湿性等为药物的一般性状,应予以考察,并应注意在贮存期间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应如实描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挥发等情况。
1.2、溶解度通常考察药物在水中及常用溶剂(与该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操作所需用的溶剂等)中的溶解度。
、熔点或熔距1.3熔点或熔距是已知结果化学原料药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熔点或熔距数据是鉴别或检查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
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原料药应考察其熔点或受热后的熔融、分解、软化等情况、结晶性原料药应有明确的熔点,对熔点难以判断或熔融同时分解的品种应同时采用热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4、旋光度或比旋度是反映具有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的指标。
对这类物质,应采用不同的溶剂考察其选光性质,并测定旋光度或比旋度。
1.5、吸收系数化合物对紫外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之一,应进行研究。
1.6、其它相对密度:可反映物质的纯度。
纯物质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
若纯度不够,其相对密度的测定值会随着称度的变化而改变。
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相对密度。
凝点:是指一种物质有液体凝结成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
物质的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
液体原料药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凝点。
馏程: 某些液体药物具有一定的馏程,测定馏程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物,尤其时植物精油,利用折光率数值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物的纯杂程度。
粘度: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测定液体药物或药物溶液的粘度可以区别或检查其纯度。
碘值、酸值、羟值、皂化值等:时脂肪与脂肪油类药物的重要理化指标。
在此药物质量研究中应进行研究。
2.鉴别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药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
2.1、化学反应法主要原理是选择官能团专属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别。
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
.2.2、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可采用气相法、液相法的保留时间及薄层的比移值和显色进行鉴别。
2.3、光谱法有红外光谱和uv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原料药鉴别试验的重要方法,应注意根据产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制样方法。
UV法应规定在指定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必要时,规定最小吸收波长;或规定几个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或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以提高鉴别的专属性。
3、检查检查项目通常应考察安全性、有效性和纯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药物按既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因此要进行质量研究,并结合实际制定出能真实反应产品质量的杂质控制项目,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3.1、一般杂质一般杂质包括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
对一般杂质,试制产品在检验时应根据各项试验的反应灵敏度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对照溶液,考察多批数据,确定所含杂质的含量。
3.2、有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负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等。
有关物质研究是药物质量研究中关键性的项目之一,其含量是反应药物纯度的直接指标。
对药物的纯度要求,应基于安全性和生产实际情况两方面的考虑,因此,允许含一定量的无害或低毒的共存物,但对有毒杂质则应严格控制。
毒性杂质的确认主要依据安全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
与已知毒性杂质结构相似的杂质,已被认为是毒性杂质。
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3、残留溶剂由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有害健康、以及危害环境等特性,且残留溶剂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精制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故应对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在药物中的残留量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可参阅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