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的思想资源(一)

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的思想资源(一)

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的思想资源(一)内容提要:近年来,陈独秀晚年书信中的民主观备受学界的关注,且被有些学者不适当地夸张。

本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影响其民主观形成的一些思想资源。

其中既有当时西方一些“苏联之友”的作品,更有托洛茨基的几部重要著作,尤其是《被背叛的革命》一书。

挖掘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生成的思想资源并不排除陈氏本人对此所作的思考与辨析,更不否认陈独秀在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衰落时期的至尊地位。

关键词:大众民主官僚制自由独裁一、问题的提出陈独秀“最后的思想,特别是他对于民主自由的见解,是他‘沉思熟虑了六七年’的结论,很值得我们大家仔细想想。

” 这是1949年胡适留下的文字。

然而,此后大陆差不多半个世纪极少有人去细想这些“结论”。

近年来,大陆学界对陈独秀晚年“沉思熟虑了六七年”后就民主而发表的见解的介绍与分析颇多,《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地位也被重估。

这一方面缘于国内陈氏研究空间的放大及学界对民主有着越来越强的诉求;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有关苏俄极权主义的统治资料公诸于世,斯大林走下神坛,从政治上剖析苏联解体成了学术界又一热点。

当下,相关的文章更多的是停留在对陈氏晚年民主思想与学术贡献的归纳与颂扬上。

如有人称:“陈独秀对苏联制度的剖析,比同辈大家托洛茨基、纪德、罗曼·罗兰等更为透彻清晰,鞭辟入里;他对斯大林的历史评判,比下一辈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围绕所谓‘个人迷信’的争论,更不知要深刻和高明多少倍。

让后世之人感到,20世纪后半叶的许多事情都被他说中了。

”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后人透视陈氏思想图谱不可或缺的底色。

高力克先生敏锐地注意到此间陈氏民主思想的生成与独特的时代背景相关联,即“专制逆流中的民主危机”。

在西方,192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不仅表征着自由市场经济的衰落,而且导引了自由主义和民主宪政的溃败。

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和苏俄工业化的经济起飞,经历了大萧条的西方知识分子普遍疏离了自由主义,而在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左右徘徊。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高中历史  2021届小题必练1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版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1.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

材料表明()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2.梁启超认为,我国救亡之道,唯有变法自强。

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变法主张()A.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B.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C.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D.触及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3.19世纪末,维新派郑观应曾提出“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

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

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

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B.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

这主要是因为()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5.鸦片战争,中西会面。

习教案++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习教案++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要点】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展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思想主张: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3.维新思想的作用(1)主张君主立宪,倡导政治改良,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

(2)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3)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1.原因(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2)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内容上主张文学应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4)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时期4.作用(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3)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局限(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练)(解析版)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练)(解析版)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答案】D【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世纪末,历史人物是严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实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结合题干内容中“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可知严复反对洋务派所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严复通过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反对“西学东渐”,排除C项。

2.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

这表明()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答案】C【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即鸦片战争之后,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该时间之后,中国传统的疆土观念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从“疆土观念”转变为“治疆理念”,体现的是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反映出晚清政府的国防观念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治疆理念”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也没有消除,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最早将台湾纳入行政管辖的范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1. 1917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错误:理由:【答案】错误:鲁迅理由: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

(2分)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狂人日记》。

(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所著,其主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鲁迅于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狂人日记》。

,据此分析题干的表述是错误。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探索·新文化运动2.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是基础题。

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3.《狂人日记》第一个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错误:改正:【答案】错误:鲁迅;改正:胡适【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

他是第一个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4.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尊孔复古时代D.民主、科学时代【答案】:D【解析】:此题为材料选择题。

论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

论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
论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
中文摘要
陈独秀,中共一大至五大时期的党内最高领导人。自五四时期陈独秀就举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其后的一生中他始终倡导并积极推进民主。陈独秀的民 主思想历经三个时期,发生两次转变。在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后,对民主的思 考和阐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见解深刻独到、发人深省。陈独秀晚年的民主 思想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奇葩。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进行探 析,分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特点,从而发掘其晚年民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democracy had raised the banner of
and science.He advocated and actively promoted
democracy lifelong.Chen’S ideas on democracy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 and two
The first part’S main content is to define the time of Chen’S later years.Now the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have four views on the time range of Chen’S later years.1 929,
opposition.
The third part seeks unique features of Chen’S later democratic ideas,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his later democratic ideas.The part have three aspects in the following:First,his later democratic ideas b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 of the reality.The situation of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ll of them are the realistic basis of Chen’S later democratic ideas.Second,Chen

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4(人教版必修3)

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4(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卖国复辟,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条件和重要原因。

(3)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一批思想和学术的精英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涌现出来,这就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

(4)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潮流。

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题1】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

但在90年前,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由三个小项构成的,这意味着必有一个小项错误。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

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1.(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

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作者:黄有东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7期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

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

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

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一、陈独秀成功创办《新青年》的过程从刻意要创办独树一帜的报刊,到《新青年》的创办成功,陈独秀也随着《新青年》的巨大影响而迅速成为文化界的翘楚。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灵魂人物,从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到最后一期刊出《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他始终为《新青年》倾注着心血。

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日,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反清革命活动。

1903年春,他被清廷驻日使馆遣送回国后,参加《苏报》的编辑,首涉报刊。

《苏报》被封后,又在上海参加章士钊、张继等人编辑出版的《国民日日报》,并任主笔,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1904年初《国民日日报》因清廷所禁,陈独秀从上海回到安庆老家,在汪孟邹等人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笔《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安庆编辑。

上海印刷,芜湖发行。

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锻炼了办报能力,为创办《青年杂志》积累了经验。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为《青年杂志》,1926年7月25日终刊。

从《新青年》的作者群体及出版地等方面综合分析,可将其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8月,编辑部在上海。

伟大的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

伟大的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

8
“我曾宣言志在辅导青年,不议时政,现在何必 谈甚么政治惹出事来呢!呀呀!这些话都说错 了……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 存亡的根本问题。此种根本问题,国人倘无彻底的 觉悟,必至国亡种灭后已!国人其速醒!” —摘自1919年3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 1 、对比《敬告青年》中的陈独秀,在此处他的态度 天职。批评时政,乃枝节问题,不足论……近代欧洲 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之所以优越他族者,乃以科学与民主并重,若舟车之 有两轮焉……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 A、由关注思想启蒙不谈政治变为关注政治问题; 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B、国难当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合法要求,要将德 ——摘自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ryryrgh
10Hale Waihona Puke 思想启蒙ryryrgh
政治救亡
创党建国
11
“什么是公理,什么是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 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与世界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 1920年2月27日 《申报》“陈独秀出席上海工读互 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助团筹备会” —摘自1919年5月4日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 1920年3月2日 《民国日报》“陈独秀出席上海船 “现在日本侵害了我们的东三省,不算事,又要侵害我们的 务栈房工界联合大会” 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 1920年4月18日 《时报》 “陈独秀参加世界劳动者 神,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议员、乞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纪念大会筹备会” 丐、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万万不能把山东问 意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标志着 题当做山东一省的存亡问题,万万不能单让学生奔走呼号,别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人们的思想也获得极大 的国民都袖手旁观。” 的解放。 —摘自1919年6月陈独秀《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八年级历史_新文化运动解析

八年级历史_新文化运动解析

1、文学革命的突出人物:
2、代表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
胡适
3、阅读材料
一次,胡适讲课时大讲白话文的优点,正当胡适讲得得意,一位同学突然发难: “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没有缺点吗?”
决定不去,于是复电拒绝,我使用的白话文。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 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怎样省?”
(5)为谁的诞生作了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
1、兴起的原因:
政治上: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的时间: 1915年9月
3、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1、主要内容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主要内容 2、文学革命的突出人物:鲁迅、胡适
1.进入新阶段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新文化运动 的新阶段
2.新特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及其作品:
李大钊——《庶 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我要考考你!
3、主要阵地在哪里?
《新青年》、北京大学
探二
认 一 认
陈独秀
李大钊
蔡元培
鲁迅
胡适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反义词填空:
(1)新文化运动提倡 民主 反对 专制 ;
提倡 科学 反对 迷信 ; 思想革命
(2)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
文学革命
(一)思想革命
读一读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三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模拟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代码0053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子夜》的结构特色是()A.宏大严谨B.单纯清晰C.“一线串珠”D.明暗双线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的身份是()A.“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B.上海卷烟厂里的女工C.支持丈夫抗战的乡村妇女D.高门巨族中待嫁的大家闺秀3.下列诗歌中,属于“九叶”派诗人作品的是()A.《我爱这土地》B.《十四行(四、鼠曲草)》C.《山》D.《泥土》4.《寄小读者》全书的核心主题是()A.漂泊历险B.思乡情绪C.生命哲学D.爱的哲学5.闻一多《死水》的创作时代是()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40年代6.话剧《上海屋檐下》以“轰轰然的远雷之声”和孩子们的歌声结尾,所表达的意蕴是()A.对宇宙中神秘力量不可言喻的敬畏B.人们冲破灰暗阴霾走向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C.对平淡世俗生活的向往D.对解放区战斗生活的向往7.《黄河大合唱》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不属于三个方面的是()A.历史贡献B.地理意义C.精神象征D.文化传承8.散文《雅舍》中,与现实层面的简陋荒凉构成对比的心理层面是()A.悲观绝望B.悲凉失落C.淡漠麻木D.豁达洒脱9.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讲述的是()A.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B.坚韧不屈的革命故事C.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D.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10.小说《送报夫》中的“我”做送报夫的地点是()A.北京B.南京C.东京D.上海11.“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己。

”这句话的出处是()A.徐志摩致梁启超信B.徐志摩致张幼仪信C.梁启超致徐志摩信D.张幼仪致徐志摩信12.《上海屋檐下》看似达观实则庸俗的教师形象是()A.赵振宇B.黄家楣C.李陵碑D.施小宝13.散文《死火》中,“死火”与“我”要挣脱的困境是()A.大石车B.冰谷C.火宅D.烈焰14.《铸剑》中将国王的头砍进水中的人是()A.宴之敖者B.眉间尺C.大臣D.眉间尺母亲15.《萧萧》中运用的艺术手法()A.讽刺B.象征C.对比D.先扬后抑16.小说《子夜》中,导致吴荪甫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买办资本和民族金融资本勾结B.家庭矛盾C.军阀混战D.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17.杂文《蛇与塔》的语言特色是()A.从容之中有幽默B.铿锵之中有幽默C.辛辣的讽刺D.优雅的抒情18.诗歌《凤凰涅槃》从空间角度描绘苦难的旧中国,诅咒冷酷黑暗的旧世界的一节是()A.《凤歌》B.《凰歌》C.《群鸟歌》D.《凤凰同歌》19.《绣枕》中的大小姐是()A.新时代中大胆的女性B.旧家庭中压抑的女性C.新时代中温柔的女性D.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20.根据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剧作品是()A.《虎符》B.《棠棣之花》C.《法西斯细菌》D.《白毛女》21.下列选项中,属于梁实秋的文艺批评集是()A.《浪漫的与古典的》B.《雅舍小品》C.《管锥编》D.《写在人生边上》22.话剧《雷雨》中,矿主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和管家鲁贵的女儿四凤之间的关系是()A.同父同母的兄妹B.同父异母的姐弟C.同母异父的兄妹D.同母异父的姐弟23.诗句“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的出处是()A.田间《给战斗者》B.臧克家《老马》C.徐志摩《自旗》D.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24.杂文《春末闲谈》中,细腰蜂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是()A.赞美细腰蜂的聪明B.揭示统治阶级麻痹和禁锢人民思想的方法C.歌颂人类的科学精神D.批判螟蛉的懦弱无能25.萧红的《小城三月》中翠姨的结局是()A.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B.带着自己的爱,悲伤死去C.听从家族意见结婚D.去学校学习26.《寒夜》曾树生的性格特征()A.热情活泼B.好吃懒做C.对人冷淡D.温婉含蓄27.下列不属于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的是()A.“音乐的美”B.“舞蹈的美”C.“绘画的美”D.“建筑的美”28.《黄河大合唱》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不属于三个方面的是()A.历史贡献B.地理意义C.精神象征D.文化传承29.小说《绣枕》以“绣枕”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意蕴是()A.揭露了工厂主对女工的剥削压榨B.表现了大小姐渴望爱情而不得的落寞C.批判了旧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戕害D.叙写了封建家长对自由恋爱的扼杀30.小说《断魂枪》中孙老者拜访沙子龙的目的是()A.镳局被劫、商讨对策B.商讨结盟、合开客栈C.以文会友、吟诗作画D.领教枪法、切磋武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 的影响。其中①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与 题干不符,排除含①的选项。④较难判断,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取得的,因此符合题意。 答案:B
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
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
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返回
解析:分析陈独秀在材料中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解放运 动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新文化 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 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最主要的功绩选B项。 答案:B
返回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特点、意义 1.原因 (1)国际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国内因素: 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 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 织有计划地宣传。
返回
返回
返回
[典题例析]
[例1] (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
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

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Word版含解析

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社会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偶然发现央视一频道在播一部新剧,叫《觉醒年代》,见到人物标注有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再结合片名,猜测这是部描写建党史的,估计是部正剧加大剧,应该好看,但正在追另一部剧,打算留着慢慢看。

过了些天,与孩子聊天,让他荐剧,他也推荐这部。

在追完前一部之后,果断追这部!果然,这就是部描写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的正剧。

很巧,几个月前才听完《红色的起点》,这是作家叶永烈撰写的关于中共建党始末的书。

所以对建党始末了解还算大致脉络清晰。

以为有点常识垫底,看《觉醒年代》应该不难,谁知从开篇起,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密集登场,真有“名场面”即视感,有些一时还理不清他们彼此的关系,有的只知道个名字,对于他们是干什么的,以及生卒年也好奇,不得不上网查询。

为了不影响播放进度,干脆手机查询。

看过前两集,历史人物还在不断登场,干脆开电脑就把手机一起摆到桌上(平常用电脑,手机都不知道在哪)。

渐渐地,我发现有的人物需要查询,有些事件也需要查询。

为了突出主线,有些事件仅仅一笔带过,而我对此事件了解不详,或者对时间线不清楚,也得查询,边看边补课。

记忆中,好像没有哪部片子看得这么辛苦。

全剧的确很精彩,很吸引人。

只花了几天功夫就一气追完。

不过,追剧嘛,还是老套路,追求剧情,解析人物塑造刻画,欣赏画面美感,挑剔从人物到台词到服装道具到化妆的漏洞瑕疵。

对于故事情节,作为一部正剧,我相信它在历史事件叙述上是严谨的。

对于细节展现,肯定多有艺术加工。

作为一部电视剧,这都在情理之中。

追完全剧,感觉整部剧带给人的力量感特别强烈。

先说说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

多次读到过评价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文章,现在来看,过去并没有完全理解,直到看完这部剧,才深刻认识到这本杂志在那个时代对青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全剧故事从1915年开始讲起,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这一时期,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帝制,但袁世凯篡权复辟,以及袁世凯死后,一会儿黎元洪,一会儿徐世昌,一会儿段祺瑞,北洋政府各路军阀走马灯式的粉墨登场,其间还夹杂一个张勋复辟,而孙中山代表的“南方政府”还在广州苦苦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思想转变解析
• 陈独秀的成长是曲折却富有成就的,他是我国早期社 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领导人和指 挥者,他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20世纪早期 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和发扬的关键性起点。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同时还展示出了20世纪早期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价值抉择。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 研究在学界业已硕果累累,主要是把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划 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 义者;二是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又走向了托洛斯基派, 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大托派。不过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以 往的研究者的分歧依然重重,主要在于陈独秀是否就真正 的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或仅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后来成为 托派即为主要证据。但由陈独秀的个人成长史来
人物评价
•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 革命家、政治家和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大学者,是 20世纪与孙中山、毛泽东等具有同等重要历史地位 的中国最杰出的伟大人物之一。 •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 的历史人物,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现在对于他 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他的历史地位逐渐得 到了恢复。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经有很多论 著进行了论述,但还是肯定得不够。在中国近现代 历史上,陈独秀至少有六大历史贡献、两大杰出成 就,并为我们做出一个杰出的表率。 • 1.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 2.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
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 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比同时代的思想家 要全面、激烈,说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先驱。 2.从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否定,到对社会主义的肯定 正当陈独秀沉迷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向往之中,残酷的 现实却让陈独秀痛苦,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排挤 与侵略分赃,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本质。陈独秀的 选择走进了思想的死胡同。而正好这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随 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传入中国。这无疑给了正在痛苦迷惘 的陈独秀一个新的选择机会,在历史的新曙光面前,陈独秀很 自然地就选择了社会主义。由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怀疑到动摇, 陈独秀逐步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最后是对其进行批 判与否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标志 着他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决裂,并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 者。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原理,把资产阶级民主诠释为 资产阶级专政,号召劳动人民起来,进行暴力革命,予以推翻 它。
陈独秀不像有些中国思想家,喜欢依托传统来引申和推介民 主思想。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陈独秀的早期 民主思想,植根于法兰西的人权说和平等博爱自由理想。 提倡民权,否定君权。对国家的概念,陈独秀解释其内容 应包括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认为以上三样,缺少一 样,都不能算是一个国。认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被西方列 强侵略瓜分,就是因为只靠着皇帝一人所为,„„所以才 弄到灭亡的地步。所以,陈独秀主张要唤醒国人的民权意 识。自1903年后,陈独秀不断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其民主思想也通过《安徽俗话报》等为载体得到宣传。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成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 (2)陈独秀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他批判封 建社会里中国人传统的恶俗,批判国民性,还把批判的矛 头直指封建思想,对孔教进行了辛辣的抨击,认为,要去 帝制,必除孔教! (3) 另外,陈独秀还从积极方面提出了许多主张,比如 以六义来敬告青年,即: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人物简介 人物主要思想 思想转变分析 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 字仲甫,号实庵。汉族,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 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 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 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 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 看,单纯将其定位于“托派”是不太准确的。其思想有一 个成长的过程,陈独秀也一生未放弃过对真理的追求。特 别是晚年贫困潦倒时,还对其一生追求的“主义”进行深 刻反思,对民主、独裁等有了新的认识。他的一生都在为 国家为民族寻求出路。 • 注释:托派即托洛茨基主义学派,以继承列宁主义为基础, 是托洛茨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其不同于 斯大林主义对于列宁主义的修改。在本质上,依然坚持阶 级斗争的理念,依然坚持工人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 一达到社会主义方式的理论。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科学的求索,并非陈独秀 首开其端。在他之前,就有不少思想家进行过探讨。 但陈独秀较之他以前乃至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系统、 深刻、理智,并显示如下特征:以西方作为参照系; 主张科学与民主并重;科学精神的张扬,推进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 秀对科学的推崇,其主旨倒不是要人们去研究具体 科学,学习制作技术,而是要人们树立科学态度, 发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用科学头脑去洞察 社会,认识时代,探索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 好地去改造它。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人物主要思想
• 民主思想
陈独秀不是将民主思想引入中国之第一人,却是在中国 倡导民主主义名声最盛的一人。陈独秀的思想特点,可以 说他是从民主主义开始又以回归于民主主义而终其一生的。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率先喊出“民主与科学”的时代 最强音,鼎鼎大名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陈独秀给民主 和科学取的昵称,并不惜犯“滔天的大罪”推荐给一代青 年的。他一生经历多起波折决定了其各个不同阶段思想表 现、 变化的复杂性。他的民主思想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以法兰西、苏俄和英美为主要样板,以前对这方面的 介绍和评论尚有欠缺,以致很多人对他晚年的民主思想一 无所知。 1.反对一切专制和蒙昧 (1)在第一阶段,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始于他对 「选学妖孽」的背叛。主要内容是对封建专制的猛烈抨击。
Thank you!
从以上的表述来看,陈独秀的转变似乎很彻底。但几 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出,陈独秀的转变实质上很不彻底,带 有太多旧的痕迹。首先,陈独秀对资产阶级民主并非彻底 否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也不绝对的反对他。」陈 独秀对「主义」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仅停留于「器」的层 面,这就必然导致其对所信仰的主义,表现出立场的不坚 定,易动摇。因此,陈独秀晚年在民主思想上的「后退」, 就是必然的结果。 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陈独秀也是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他 信奉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相信“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 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的时代,民主必然永远 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是 为了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把民主这个“资产阶级的专 有物”变成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共享之物。陈独秀认为,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应该立即实行广泛的民主制。因为 国家权力本来就应该为“全国国民所共有”。在陈独秀看 来,判断一个政权在历史上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不是 看它的阶级属性,而是看它的民主化程度,无产阶级专政 没有民主,就会“比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议会还不如”。
宗教观
早期陈独秀对于宗教总体上持批判态度,认为 宗教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为在五四前期陈独秀 力主废弃宗教,提出 “以科学代宗教” 的论断。 五四后期陈独秀又主张引进基督教改教国民的精 神观念,因而他的 “以科学代宗教” 的观点模棱 两可。 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对基督教的偏爱和用 宗教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是成为其右倾机会 主义路线的重要思想根源。有研究者认为随着陈 独秀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逐渐中止了对基督教 的辩解,同时也表明了其对基督教的认识有了根本 的改变。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