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液检验

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液检验

③脂肪细胞
④巨噬细胞
⑤基质干细胞
作用:营养造血细胞并支持其增殖和
分化,分泌造血调控因子等。
四、血细胞的起源
干细胞:
1.全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能形成完整个体
如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2.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多种类型细
胞,如造血干细胞、间质干细胞等。
3.专能干细胞:能分化一种类型细
胞,如肝干细胞、肠上皮干细胞等。
(一)造血干细胞
以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 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 发性血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基 础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 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3.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
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 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疾病 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 器官的病理变化,阐明血液系统疾病 的发生机制以及协助其诊断、观察治 疗和判断预后的一门分支学科。
(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
1.定义
由早期胚胎内细胞团中产生出
来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 向分化能力的、形态类似小淋巴细 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
2.特征
A.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自我维持; B. 多向分化能力; C. 形态类似于小淋巴细胞; D. 主要表面标志:CD34+/CD38-。
与DNA的复制和特定基因的表达,从 而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和调节细胞的 发育(正信号)。
2.抑癌基因: P53/WT1/NF1/PRB/DCC/Rb 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可抑制
细胞的增殖及抑制细胞迁移,因此起 负调控作用(负信号)。
3.信号转导的调控: 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形成复杂的

血液学第二篇造血检验

血液学第二篇造血检验


(4)单核细胞:散在于造血细胞之间。 (5)淋巴细胞: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 细胞等组成的淋巴小结,往往呈散在性分 布于造血索中。
2.黄骨髓

约占骨髓总量的50 %。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 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 血,因此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 力较强。
一、骨髓微血管系统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组成 部分,微血管系统由营养血管、动脉、小动脉和 毛细血管构成。 以长管状骨为例,骨髓的微血管具有如下一 些特点:①营养动脉进入骨髓腔后,经3~4次分支 达骨端,然后分出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 ②毛细血管注入管腔膨大的静脉窦,这种静脉窦 彼此沟通成网,再汇集成集合窦,然后向中心静 脉注入,静脉窦与集合窦统称为骨髓血窦。血窦 密布于整个骨髓腔,彼此相连构成复杂的网状系 统,血窦内是成熟的血细胞,血窦间是骨髓实质, 即造血索。

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则通过
基质细胞表面的Pn结构中的重复序列RGD(4Arg-Gly-Asp) 与于细胞表面GS的结合作用把于细胞牢系于基质细胞表面。 产生于血管内皮胡胞的血管粘附分子 (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也产生于骨髓基 质细胞,它是参与造血干、祖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间粘附 的重要粘附分子,这些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 CAMs)是造血干、祖细胞回髓定位和信息传递的分子学基 础。

健康成人骨髓组织重量为1600-3700g左 右,约占体重的3.4%—5.9%,大约相当 于肝的重量,其中红骨髓的重量约1000g, 只占全部骨髓的50%左右。红骨髓主要由结 缔组织、血管、神经及造血实质细胞组成。 骨髓内有丰富的血管系统,其中血窦是最 突出的结构,血窦内是成熟的血细胞,血 窦间是各种造血细胞。在骨髓中,造血细 胞的分布是有一定区域性的。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对体内液态组织——血液进行的一种检查方法。

包含了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三个方面。

其中,造血检验是对人体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检查的方法。

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则是常规的临床血液检查方法之一。

一、造血检验基本方法造血检验可以通过外周血标本的细胞形态变化和数量等指标来判断人体造血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其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周血液标本制备外周血标本所用的血液采集管体积要根据所需的检查内容而定,一般为 5-10 mL,在采集后要在 2 小时内立即进行制片处理。

制片要求要快速、准确、规范。

具体步骤如下:1.取适量标本并加入抗凝液;2.拍匀后,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分次滴加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待血片完全干燥后,不加热而用梅贝柯染色。

2. 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可在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和粘附细胞上突现出细胞核与胞质的形态和细胞内含物的形态、数量。

具体操作为:1.取肝素血标本,加与其体积相等的氯化铵,加倍量苏木精液,反复摇动,置于室温下静置10~20 min,观察是否漂白彻底,如不彻底可再次添加适量苏木精液;2.用理工医学树脂涂片器将制片机制成涂片;3.将制成涂片的标本在熟化盒内经过48~72小时暴露于50度以上高温和80%湿度之下即可;4.结束涂片检查。

3. 高倍视野检查对于已制成的外周血标本,使用光学显微镜的 1000 倍以上高倍检查镜头,以清晰度、细胞形态、数量等指标来判断病情。

二、血象检验血象检验是一种对血液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查的方法。

其通过对脂质代谢、造血功能、血液气体交换等各个方面的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其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个: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一种具有氧载氧功能的铁质蛋白,是人体最基本的血液组分之一。

临床上通过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测定来评估人体的氧气输送能力和贮存情况。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法。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于公元哪一年:A.1934年B.1937年C.1940年D.1941年E.1946年2.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开展是在公元哪年:A.1900年B.1910年C.1920年D.1921年E.1922年3.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杀菌作用于公元哪年至哪年:A.1891~1932年B.1892~1931年C.1893~1932年D.1894~1933年E.1892~1930年4.提出造血干细胞概念于哪世纪:A.18世纪末B.19世纪中C.19世纪初D.20世纪初E.21世纪末5.造血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建立于:A.1966年B.1962年C.1968年D.1970年E.1973年6.已知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是公元哪一年:A.1930年B.1923年C.1924年D.1934年E.1940年7.已知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在哪年后:A.1920年后B.1930年后C.1937年后D.1940年后E.1910年后(二)、A1型题(否定型)1.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B.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C.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D.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E.近20年来红细胞结构是红细胞膜与蛋白质组成2.对粒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作用B.1986年,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细胞内存在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C.1949年,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D.40年代,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生物作用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嗜碱性颗粒只有一种化学成分,如组织胺,不参与过敏反应3.对血小板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42年发现血小板B.1882年才知道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C.1923年知道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D.已知粘附和聚集受肾上腺素、凝血酶等物质的影响E.血小板超微结构一直不清楚4.对造血干细胞认识哪项是错误的:A.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B.20世纪初提造血干细胞的概念C.1979年以后认识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D.20世纪末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打开了新的局面E.研究结果表明:脾集落生成细胞是淋巴一单核细胞二、填空题1.血液学是的一个分支。

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

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造血器官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迁移可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上形成的细胞团。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基原。

血岛中心的细胞逐渐游离下来,形成最早的造血干细胞。

二出生后造血器官: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骨髓是正常情况下唯一产生红系,粒系和巨核系三系细胞的场所。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始细胞。 全能干细胞
能形成完整个体 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能分化多种组织细胞 造血干细胞 、神经 干细胞、间质干细胞
专能干细胞
能分化一种类型细胞 肝干细胞、肠上皮 干细胞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一、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
定义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 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 辩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 胞群体。
(一)中胚层造血(卵黄囊造血 )
造血时间 造血特点
人胚第2周末~人胚第9周时止。
1.血岛形成 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的间 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 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 在卵黄囊壁上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blood island)。血岛是人类最初的 血管和造血的生发中心。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二)肝脏造血
造血时间 造血特点
人胚第6周~出生时。
1.肝造血 由卵黄囊血岛造血干细 胞迁移至肝脏所致。产生第二代幼 红细胞,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 (HbF)。胚胎第4个月后生成粒 细胞,但不生成淋巴细胞。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二)肝脏造血
造血特点
2.脾造血 (人胚5周~出生后)首先产 生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5个月可 以形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出生后 只产生淋巴细胞。
骨髓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淋巴结
黏膜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聚集和免 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优秀
(二)淋巴器官造血
1.胸腺 2.脾
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可促进T细胞分 化、发育和成熟的胸腺素。

血液总结

血液总结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造血hematopoiesis: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rgan: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出生后造血: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髓外造血骨髓造血:红骨髓:参与造血主要由造血细胞组成5岁以下儿童全身骨髓,成人扁平骨、短骨、长骨近心端骨髓结构:造血细胞、结缔组织、血管-血窦、神经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是潜在的造血组织淋巴器官造血:中枢淋巴器官: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和胸腺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结构:被膜、皮质、髓质(胸腺小体)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脏、淋巴结、淋巴组织脾脏:红髓(脾索、脾窦)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脾小结:B细胞)边缘区:启动免疫反应淋巴结:被膜皮质:生发中心:B细胞,副皮质区:T细胞髓质:髓索、髓窦【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H: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不再造血,某些病理情况下,上述组织恢复造血功能,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称为髓外造血。

髓外造血是机体对血细胞需求明显增高或对骨髓造血障碍的一种代偿,常见于儿童。

成人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某些恶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时。

由于没有MBB,外周血中常出现较多幼稚细胞。

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系统、神经、细胞因子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特点:自我更新:不对称有丝分裂多向分化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CD34+、Lin-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特点: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部分或全部丧失自我更新能力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对称性有丝分裂血细胞发育成熟和形态演变的规律: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的,包括增殖(对称性增殖)、分化、成熟、释放(MBB)等过程。

血液学检验讲稿

血液学检验讲稿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第一节血液学概述一、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对象:血液和造血组织(如骨髓)。

研究内容:1、血细胞形态学:血液骨髓有形成分形态。

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的功能。

3、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4、血液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6、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7、实验血液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二、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主要研究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障)、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是临床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

近20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学习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以及溶血、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和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

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历史:1616年:Harvey发现人体血液循环;1590年:Jansen发现显微镜;1673年:Leeuwwonhook发现RBC;1749年:发现WBC;1842年:Donne发现Pt;1852~1878年:Vievordt、Gramer govers发明血细胞计数、Hb测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骨髓象检验临床应用 : 适应证:外周血细胞数量、形态异常及出现异常细胞
不名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不名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黄疸、紫癜、肝肾功能异常等 血液病疗效观察 协助其他检查(免疫分型、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细菌学检 测等) 禁忌证:血友病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操作方法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鉴别 铁染色:细胞内铁 细胞外铁 用于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 物H2O2,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蓝,后 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颗粒,沉着于胞浆中。
研究重点:血细胞(各型白血病)、造血组织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血友病、DIC等)、血栓栓塞。
血液学发展史: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 系统研究始于显微镜问世(十七世纪1673) 二十世纪初迅速发展
血细胞的认识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1953年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红细胞的认识,1901,血型 白细胞的认识,粒细胞
[结果] 阴性:胞质中无灰黑色颗粒 弱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细小颗粒、分布稀疏 强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粗大颗粒、分布密集
[临床意义] 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急单:阳性 急粒: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阴性
❖ 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单白血病可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不被氟化钠抑制
三、碘酸-Schiff反应(糖原染色)
[原理] 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 (periodic acid-Schiff`s reaction,PAS)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 成醛基。醛基与Schiff液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 红色沉淀物,定位于胞浆中。

造血细胞及其检验PPT课件

造血细胞及其检验PPT课件
83
4.红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有核红细胞占所有核细胞 20% , 以中晚幼红 为主,中、晚幼红各占10% 其中原红 <1% ,早幼红 <5% ,
84
(二)粒细胞系统
造血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
粒系祖细胞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粒C
分叶核粒C
85
1.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原粒细胞(myeloblast)
胞质中无颗粒
79
图17-3
80
各期有核红细胞特点
细胞 名称
胞 直径 (µm)
体 形态
原红
圆或类圆 15~25 形,常有瘤状突起来自早幼红 10~18 同上
中幼红 8~15 圆形
晚幼红 7~10 同上 红细胞 6~9 同上


核 形 核 仁 染色质


浆 量
浆色
颗 粒
圆形 常居中
1~2个 颗粒状
较多
深蓝色 不透明
主要分布骨髓、肝、脾、外周血和脐血
23
2.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点:
分为多向和定向祖细胞 CD34表达弱而表达CD38
24
3.造血干/祖细胞的应用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分自体和异体)
9
红髓
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肉眼呈红色 成年后仅存在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近心端 有各种血细胞和血细胞岛
10
黄髓
由红骨髓脂肪化后所形成的骨髓,肉眼呈黄色 它无造血功能但具有造血潜力 在一定条件下,黄髓可向红髓转化,恢复造血 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逐渐向近心端发展而成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血检教学大纲模板(本科)

血检教学大纲模板(本科)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血液检验的定义。

了解:血液学的概述及发展史。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详细讲解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一、血细胞的认识(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二)红细胞的认识(三)白细胞的认识1.对粒细胞的认识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一般讲解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三、骨髓干细胞与造学调控的认识(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认识(三)造血调控的认识第二章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血液学与疾病、检验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一、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二、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第二节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一般讲解一、血液学检验的任务二、检验医师的责任第三节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一、循证医学二、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五号宋体字)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熟悉:1.出生后骨髓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定义;2.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的特点;3.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种类,常见调控因子的作用;4.细胞调亡的定义。

了解:1.胚胎期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作用;2.造血的基因调控,其它各种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作用;3.细胞调亡的特征及机制。

[重点]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难点]1. 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的调控。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造血器官一、胚胎期造血器官(一)中胚叶造血一般讲解(二)肝脏造血(三)骨髓造血二、出生后造血器官(一)骨髓造血1.红骨髓2.黄骨髓(二)淋巴器官造血详细讲解 1.胸腺2.脾3.淋巴结(三)髓外造血第二节造血微环境一、骨髓微血管系统二、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三、骨髓的神经第三节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1.造血干细胞2.造血祖细胞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第四节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一、血细胞的发育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一)血细胞的命名(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第五节造血的调控一、造血的基因调控(一)原癌基因(二)抑癌基因(三)信号转导的调控二、造血的体液调节(一)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二)造血的负向调控因子第四章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五号宋体字)2. 血象和骨髓象的检验方法及分析内容和方法;3.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4.正常骨髓像的特点。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段为主。幼红细胞胞体较小、边缘不整齐, 胞质量少、偏蓝。核浆发育失衡呈核老浆幼 状。成熟红细胞体积较小、中央淡染区显著 扩大,多色性红细胞可见。红系分裂象较易 见。铁染色:外铁(—)内铁幼红细胞阳性率 3%, 3. 粒系增生活跃,百分比相对减低占35.5%, 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比和形态未见显著异常。 4. 巨核细胞全片计数见76个(增生显著活 跃),成蔟血小板可见,形态未见显著异 常。 5. 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降低,形态未见显著异常。 6. 单核细胞百分比未见改变,形态未见显著异常。 7. 未见其它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意见和提议: 请结合临床及其它铁代谢检验,考虑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39/101
2、油镜检验
选择有核细胞分布均匀、结构清楚、 着色良好涂膜体尾交界处部位作 油镜检验。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40/101
⑴、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在油镜下连续计数2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不 一样系列和不一样发育阶段分别计数。然后 计算出分别占有核细胞总数百分数。再累计 粒系和红系总数,计算粒红百分比(G:E)。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29/101
3.注意事项
耐心解释 严格无菌操作 髓液应控制0.2ml以内 骨质疏松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小心 血小板降低等患者,穿刺后应予压迫 了解病史注意禁忌症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30/101
4.涂片和染色
骨髓液涂片较血液难,因骨髓液中含较多 细胞、髓小粒、油滴等。所以在推制时需采 取慢速加小角度,才能使涂片既薄又匀。
材不良,如脂肪滴增多,则表示红髓成份降
低,反应骨髓增生减低.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34/101
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 量来反应。 采取五级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后造血主要靠骨髓。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
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生成淋巴细胞
和单核细胞。
脾和淋巴结为终生制造淋巴细胞的器官。
1.骨髓
骨髓是位于骨髓腔内的海绵样胶状组织,有 红骨髓和黄骨髓之分。 婴幼儿的骨髓几乎都参与造血,即全为红骨 髓。 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的髓腔内出现脂肪细 胞,随年龄增长,长骨远端的红骨髓逐渐被 脂肪组织代替转化为黄骨髓。
分化能力有限。分化成巨幼样原始红细胞, 无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原始血细胞随血液迁移至肝、脾、骨髓和 淋巴组织继续增殖、分化为干细胞。
胚胎 2个月后,卵黄囊逐渐退化、萎缩,被
肝、脾取代其造血功能。
2.肝造血期
始于胚胎第6周,是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
细胞移植到肝脏的结果,以造红细胞为主, 后期可生成粒细胞。 肝脏是胚胎3~6个月的造血中心,持续至 第7个月时,逐渐被骨髓造血替代。
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由中胚层细胞 分化而来,是各种血细胞的始祖,具有高度 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增殖能力,并且在造 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其形态酷似小淋巴样细 胞而难以辨认。 在体内造血干细胞多数处于Go期。
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淋巴 干细胞。
1.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1)自我更新:即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目前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尚未确定。
3.骨髓造血期
自胚胎第14周骨髓开始造血,5个月以后成
为胚胎期的造血中心。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肝、脾的种植,
可维持终生。 胚胎期的骨髓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
核细胞,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胚胎期造血的三个时期是不能截然分开, 而是此消彼长,互为交错。
二 出生后造血器官
到18岁以后,红骨髓只限于颅骨、脊椎骨 、肋骨、胸骨、髂骨以及长骨的近心端。 因此,在作骨髓穿刺或活检时,成人可选择
的部位是髂骨、脊椎棘突、胸骨等处,
胫骨粗隆则只适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
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50%,但黄骨
髓仍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转变为红
骨髓而参与造血。
2.淋巴器官
胎肝造血的规律:
造血细胞分布在肝窦、肝细胞索之间。
胎肝造血以幼稚红细胞为主,HbF
胎肝造血细胞的密度随妊娠日期的不同 而变化。证明肝造血在第15周以前为上 升期,15~30周为旺盛期,24周以后为 减退时期,至出生前停止。 故肝造血为第二代造血。
脾造血 始于胚胎第3个月,主要生成红细胞 、粒细胞,第5个月时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 胞,而红细胞和粒细胞的产生逐渐减少。至 出生时,脾已成为产生淋巴细胞的器官。 胸腺 在胚胎期主要产生淋巴细胞和少量红 细胞、粒细胞,胚胎后期成为诱导和分化T淋 巴细胞的器官。 淋巴结 在胚胎早期可产生红细胞,但时间 很短,在胚胎4个月以后,成为终生制造淋巴 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
2.造血干细胞检测 单个细胞在生物体内有能力长期重建造血是 判断该细胞为造血干细胞的“金标准”。
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极少,且形态上不能
区别,也没有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目前
还没有建立体外直接测定造血干细胞的方法

(1)脾集落测试法
1961年Till等首先采用体内试验小鼠脾集落形成间 接证明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将受体小鼠以致死剂量射线照射后,破坏全部造 血细胞,动物因造血功能衰竭而死亡;如输以供 体骨髓或血液,小鼠能存活,并在受体小鼠脾中 形成红系、粒系、巨核系细胞组成的结节即脾集 落,经证实所有这些细胞都是由单个细胞增殖分 化而来,即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 如将脾结节细胞静脉注射给受体小鼠,该小鼠也 能存活。证实了骨髓或血液中存在血液细胞的祖 先细胞。
利用自动细胞分选系统分选出单个CD34+细胞亚 群细胞----CD34+CD38+及CD34+CD38—,在无 血清体系中加入各种细胞因子(如SCF、IL-3、 IL-6、GM-CSF及Epo)刺激,结果表明, CD34+ CD38—单个细胞可形成原代集落,并可向 红系、粒系、巨噬系、巨核系等 细胞分化。 证明了CD34+CD38—细胞的性能接近于造血干细 胞,同时也证明了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 力。
(3)淋巴结(lymph node)
淋巴结的外周部分为皮质,B细胞在淋巴 结皮质区滤泡中央增殖、发育; 皮质深层和滤泡间隙为副皮质区,富含由 胸腺迁移而来的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 淋巴结中央部分为髓质,髓质区的B细胞 、浆细胞及巨噬细胞集结构成髓索
3.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以后,骨髓以 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 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人胸腺髓质,然后释放入血并迁移到外周
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成为胸腺依赖淋巴 细胞即T细胞。青春期后,胸腺逐渐退化, 被脂肪组织取代。
(2)脾 脾切面大部分呈暗红色,称红髓,其中散 布着许多灰白色小结节,为白髓。 白髓是淋巴细胞的聚集处,在中央小动脉 周围淋巴鞘,主要是T细胞,是脾的胸腺依 赖区; 白髓中的脾小结位于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内 一侧,内有生发中心,主要由B细胞构成。 脾具有造血、储血及免疫等多种功能,是T 、B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之一。
不同造血功能的骨髓其微血管的结构不同 造血功能旺盛时,骨髓血窦很丰富,窦壁孔隙 增多; 造血功能低下的骨髓,骨髓血窦减少,无造血 功能的黄骨髓中,微血管呈毛细管状。
骨髓的微血管系统通过调节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血细胞的释放、组织内的酸碱度、氧和二氧 化碳分压等影响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胸腺和骨髓,主导 淋巴细胞的产生、增殖、分化和成熟。 周围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粘膜 相关淋巴组织等,是淋巴细胞聚集和免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答发生的场所。
(1)胸腺(thymus)
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经增殖和在胸腺素
的作用下,诱导分化为免疫活性细胞,进
两个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征。
是维持其数量平衡的基础,亦称自我维持。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是造血干细胞基本的生
物学特征之一。 不对称有丝分裂
(2)多向分化: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 红细胞、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单核细胞、血小板、T淋巴细胞、B淋 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的祖细胞。 分化是不可逆的,造血干细胞一旦定向分 化为某种祖细胞,就不可能再变成其他的 祖细胞。
第一节 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 成熟的组织器官。即生成血液的器官
起源于中胚层,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 巴结、 肝脏和脾脏等
其造血过程分为胚胎期造血和出生后造血
一 胚胎期造血器官
人类的血液细胞首先在卵黄囊中形成,肝、 脾、胸腺和骨髓均参与造血
根据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胚胎期造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体外检测造血
干细胞的试验方法,但只能部分证实造血
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两个特征,
如混合集落(CFU-Mix )培养,
高增殖潜能细胞(HPP-CFC)培养, 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Blast )培养
,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 )检测等。
(2)单克隆抗体法
多能干细胞(HSC、MSC) 专能干细胞(肝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的概念于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但 当时的含义不甚明确,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直至发现了脾集落形成单位之后,造血 干细胞在六七十年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造血干细胞在临床应 用等方面潜在的巨大价值被逐步发现,目 前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第一节 造血器官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 胞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是指造血细胞生长、 发育的内环境。
由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细胞及基质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组成,不仅是造血细 胞的支架,还可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释放的细胞因子影响造血活动。
基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FLT-3配基、干细胞因子、 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这些细胞因子不仅直接作用于造血细胞,而 且作用于基质细胞,改变基质细胞的增殖和 分泌状况,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生成。 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成熟起重要 的调控作用。
Go on....
第一节 造血器官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 胞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第三节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 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可以在造血微环境中 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细胞,是具有 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 分类 发育阶段:胚胎干细胞、成体(组织)干细胞 分化潜能:全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造血(hematopoiesis)是指血细胞的
生成过程。
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增殖、分化
为各类血细胞。 造血系统通过造血器官、造血干细胞、
造血调控因子等组成的复杂网络来维持
血液细胞的动态平衡的系统。
第一节 造血器官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 胞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一)骨髓微血管系统
骨髓微血管系统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功能在于向造血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排 出代谢废物,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的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