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
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先秦、秦汉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 2 特点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例2 [2015· 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 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 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 主题二 从联系角度考查古代小农经济模式与农 本思想 ■ 真题回扣 考向3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例3 [2015· 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 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 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6.(考查点:儒家思想)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 六事。《商君书· 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 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返回目录
第1讲
特 征 线 索 归 纳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 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 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 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 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约1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朝和汉朝两个王朝。
以下是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时期:1.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期,以鲁国的春秋时期编年史《春秋》为依据命名。
这一时期,列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诸侯国的权力逐渐增强,各国势力发生变化。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到秦灭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更加频繁,列国之间的力量角逐达到高潮。
同时,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儒家学说的兴起: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和治国理政。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和道德修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道家学说的兴起: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真实的自我。
5.墨家学说的兴起: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主张兼爱无攻,提倡爱与和平,反对战争和优越观念,对中国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韩非子学说的兴起:韩非子提出了法治思想,主张法律的严格实施和权力的集中,为秦国的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的最大成就是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合。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2.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中国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兵马俑规模庞大,形象逼真,展示了古代中国兵器和军事制度的高度发展。
3.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该朝代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措施,如实行分封制、推行县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和军队建设等,为中国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
第一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高考命题趋向】近年先秦、秦汉史在各类高考题中都是重点热点,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关系各方面内容,尤以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考查次数多,分值高。
从题型上多为选择题,也涉及材料解析和问答题。
今后这一部分除继续加强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复习外,还要注重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复习。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大的进步。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交流促 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战国 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停止。
文化与科技发展
秦汉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以《史 记》、《汉书》等为代表的历史著作。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秦 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壁画等艺术珍品。
科技发展迅速,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发明创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社会制度与文化特征
社会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社会等级制 度逐渐形成。
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土地 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等,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修建了万里长城、秦直道等大型 工程,加强了边疆防御和交通建
设。
两汉的政治与经济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 朝的政治制度,加强 了官僚制度建设和监 察机构。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 行贸易往来,加强了 经济交流和合作。
经济方面,推行重农 抑商政策,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促进了经 济的繁荣。
包容性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如造纸术、 地动仪等,对于现代科技创新具 有启示意义,强调科技对于社会
发展的推动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挖掘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资料
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文献、考古资料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 会和文化。
加强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秦汉
4.(2011· 福建文综)《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封诸侯王之大也,去三代未远,民之视 听,犹习于封建之旧,而怨秦之孤,故势有所不得遽革 也。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考题
统计
1.(2013· 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 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故易治也。 ”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向2
从历史起因、条件、特点、影响、意义的角度考
查 2013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天津文综: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 2011新课标全国卷: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考题
统计
3.(2013· 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宗法制的衰落 D.井田制的推行 )
考题 统计
展
2013四川文综:分析商代纺织业的发展
2012浙江文综:归纳古代庄园经济的概况 2012海南单科: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3.(2013· 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 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锄、 ( )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
2.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
3.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汉字书法: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2、(2012· 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壮
3、(2012年广东文基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 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2013年广东文基13)“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8、(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 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 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9、(2013· 韶关二调)《礼记· 内则》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 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
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
高一历史先秦秦汉知识点
高一历史先秦秦汉知识点在高一历史学习中,先秦和秦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涵盖了从秦朝的建立到西汉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先秦和秦汉时期的知识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战国时期以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先秦时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春秋时期还出现了分封制和诸侯国体制,打下了中国封建制的基础。
-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
七国争霸,相互间进行割据和战争。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子百家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为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秦朝的建立到西汉朝的兴起,这一时期主要包括秦朝和西汉两个朝代。
-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秦始皇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律制度、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
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西汉: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的一个重要皇帝,他开启了西汉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 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极力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出了对外和平、对内和谐的主张。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周朝灭亡和秦国统一中原为标志,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封建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对抗政权的形成和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国家之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权变动。
2.孔子与儒家学说: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礼、义等传统美德,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墨子与墨家学说: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墨家学说,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墨子反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爱国主义等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4.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宇宙的无为而治、人的自然和谐,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5.兵家学说:兵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等。
兵家学说强调战争的艺术和策略,提出了许多关于作战、兵法的观点,对后世的战争理论和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6.法家学说:法家学说兴起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法家强调法制和政治手段的重要性,主张强权政治和法治统一,对中国古代法制和政治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7.秦朝统一中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统一中原的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度的王朝,秦朝。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知识重组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
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时把握一条主线、两大制度、三个特点
一条主线:王位世袭制的形成与发展
两大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神权与政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制度
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经济上就是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高三历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真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问哈ude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国古代社会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有助于形成中国古代思想的不同层次和精神,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
一、先秦思想流派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大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思想流派之一,主要以孔子为代表。
它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以礼以德来制约人的行为,认为“仁者智也”,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思想则以老子为代表,强调“自然”,反对“以物立人”,主张“道法自然,尊仁爱礼”;法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则是实用派的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王”。
二、春秋战国思想流派春秋战国思想流派有墨子思想、佛家思想和纵横家、荀子等思想流派。
其中,墨子思想以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为代表,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以德服人”;而佛家思想则以佛教作为核心,强调“自然道”,主张“义利两全”,强调“以善服人”;纵横家思想则以荀子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为代表,强调“以政服人”,主张“以利治国”、“以政让义”,强调“以政统天下”。
三、秦汉时代思想流派秦汉时代的思想流派有属实思想、殷商思想和宋明理学等。
其中,属实思想以秦汉时期的属实学派为代表,强调“精明”,主张“多经少法”,强调“以智治国”;殷商思想则以殷商、周朝时期的殷商文化为代表,讲求婚嫁、家族礼仪、宗法制度等,强调“以礼服人”;宋明理学则以宋明理学家为代表,强调“无为”,主张“以德服人”,强调“以道治国”。
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属实思想、殷商思想和宋明理学等,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形成了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更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第一讲先秦 秦汉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 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 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 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 学兴起。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二、春秋战国时期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背景、内容、意义)p207《三维》 道家(老子、庄子):道是本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逍遥自由。 儒家:孔子——仁、礼、德治、中庸、教育观、鬼神观
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义利观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 法家:专中;改革;依法治国;法术势结合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乐、尚同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 1.政治 (1)夏朝: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国家管理实行
内外服制度,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比较松散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 “__罢 __黜 __百 __家 ___,__独__尊__儒__术_”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 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 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 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这是最表层的一种文化类型。
制度文化: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例如国家、社会、家庭的组织模式,法律秩序等等。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
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
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比如哲学、宗教等等。
这是最深层次的文化类型。
2、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形式基本途径:民间的:民族迁移,商品交换基本方式:和平方式、战争为方式官方的:朝贡贸易,使节往来,留学生交流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1、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大陆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衔接处。
其中云南、四川的西部地区,有独龙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河流自北向南奔流,犹如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若干条南北交通的走廊,自古以来便成为民族迁徙、经济往来的通道。
至迟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各族人民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各族人民在自然条件恶劣、道路崎岖难行的情况下,迈开双脚,驱赶重驮货物的骡马,沿着横断山脉河谷的天然通道,攀行高悬绝壁的栈道,跨金沙,渡澜沧,万里传输,血汗滴石,开凿出"天府之国"和长江中游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亦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关于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卷116《西南夷传》云:"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
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
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云:“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
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
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1、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业已存在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者,是汉武帝时候的张骞。
诚如英国人李约瑟所云:"张骞事实上巳清楚地知道,在四川和印度之间,通过云南和缅甸或阿萨密有一条商路。
“2 、张骞通西域之前,穿行在川滇缅印古道上的贸易商人,绕过青藏高原东南部,经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过缅甸,到印度、阿富汗,开通了最古的丝绸之路一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中外学者对这条古道,绝大部分取认同态度。
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丝绸、铁器、棉花、宝石、海贝第二章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一、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1、商周时期的中朝交流据《尚书大传》、《史记》、《三国遗事》等中朝两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殷商贵族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向讨王进谏,被囚。
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殷,下令释放箕子。
箕子不愿看到殷朝灭亡的惨状,遂率5 000人去了朝鲜。
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与朝鲜建立了分封朝贡关系,朝鲜臣属于中原王朝,毎12年朝周一次。
箕子率5 000名中国人到朝鲜后,与当地的朝鲜人民共同生活,建立国家,定都于王俭城(今平壤),史称"箕氏朝鲜"。
箕子去朝鲜后,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如"田蚕织作"、"诗书礼乐"、"医药卜筮"、"设禁八条"等。
"设禁八条"即八条法令,可惜现仅知其中三条,即《汉书》所载:"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人为其家奴,女子为婢。
"从而加速了古代朝鲜社会的发展。
箕田在平壤城南含毯门与正阳门之间。
朝鲜学者韩百谦曾著《箕田考》,云:箕田呈"田"字形,毎"田"有四区,毎区皆七十亩。
大路之内横计之,有四田八区;竖计之亦有四田八区,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
据此可知,箕田井井方方,与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
从而可知箕田的划分方法是箕子从商朝带来的。
综上所述,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末周初,箕子率众移居朝鲜立国,带去了中国商朝文化,促进了古代朝鲜的经济文化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古朝鲜的统治阶层来自中国。
来自中国的古朝鲜统治者,自然带去了中国文化。
2、秦王朝的中朝交流在秦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到秦末战乱这段时期内,数万中国人为避战乱和躲徭役而逃往朝鲜。
燕、齐、赵等国百姓为避秦末战乱与重役,从陆路经辽东进入朝鲜北部的古朝鲜,人数多达数万。
这时,古朝鲜王的统治者为箕准。
准王也友好地接待了这些中国来的流民。
3、汉代的中朝交流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94年突袭箕氏准王驻跸的王俭城。
箕氏准王不敌而向南逃到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
卫满入王俭城后也称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臣服于汉,得到许多物资和兵力支援,力量渐强,并进而征服真番、临屯等部落。
卫氏朝鲜传至卫满之孙卫右渠时,骄横起来,不仅不去朝贡汉帝,还无限制地招诱汉之逃亡者以壮大力量,尤其是阻止其南部的真番等部落上书汉帝通交通使。
于是,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涉何为使,赴朝鲜劝右渠王改变态度,但右渠王不听。
同年秋,汉武帝发5万士兵分水陆两路攻打卫氏朝鲜,右渠王被臣属杀死,王俭城陷落,卫氏朝鲜遂亡。
汉武帝在其疆域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四郡之下设众多县。
汉武帝任命汉人为四郡及各县之官吏,同时封原卫氏朝鲜之贵族以爵位,令其参与统治。
汉四郡建立后,不仅有众多汉人官吏到四郡任职,还有更多的中国人移居四郡,此外还有不少中国商人到四郡经商贸易。
4、汉朝对朝鲜的影响制度文化方面,汉朝的郡县制度、钱币制度直接运用于朝鲜。
物质文化方面,秦汉的金属器皿、丝绸、漆器大量传入朝鲜,促进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传入。
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有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中外学界一般把中国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定为中国战国至汉初这段时间。
据朝鲜史书记载,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朝鲜人会背诵《诗经》、《书经》、《春秋》等中国典籍。
二、秦汉与东邻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1、移民与秦汉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主要是由中国移民来完成的。
殷商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向日本的移民便开始了。
那时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北中国的齐、鲁、燕、赵之民,很多东逃朝鲜,也有的间接或直接逃至日本。
秦汉时,中国移民日本的势头有增无减。
其中秦始皇的扶苏系和胡亥系皇族都有人先后逃亡日本。
汉代,武帝于公元前109年在朝鲜设立四郡直接统治朝鲜北都以后,大批汉人从中国本部前往朝鲜四郡就职、经商,他们的子孙就居留在那里,可是到了公元313年,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统治机构乐浪和带方两郡被灭亡后,那里的汉人就不得不离开那里,一部分回到故国,一部分向南流动,渡海到日本列岛。
2、秦汉移民对日本的影响这些移民在日本繁衍,愈来愈多。
因此,日本人的血液中有中国人的血液,中日两大民族有血缘关系存在,是一确切不移的事实。
这些移民,在日本的开化、生产力的提高及加强统治力方面,甚至在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曾起过重大作用。
中国秦汉之际(前221年一220年),相当于日本列岛上金石并用的弥生时代(前300年一300年)。
秦汉之际的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大大缩短了日本列岛脱离蒙昧状态进人文明社会的进程。
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江上波夫曾就此指出:"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其转变是突发性的。
因此,创造弥生文化的并不是日本列岛上原有的绳纹文化人,而是当时已经具有高度发达水耕农业技术的外来民族。
"这个外来民族非中国移民莫属。
所以,日本史学界一致公认:"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
"3、秦代徐福东渡的传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齐人徐福率童男童女3 000人,携百工及武器、五谷等人海求仙,采长生不老药。
实则是经朝鲜至日本九州,在佐贺登岸,又沿濑户内海东进,到达富士山定居。
又分一支继续东行,到了和歌山县新宫市定居。
徐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产生了中日两国间的地缘乃至血缘的联系,实现了两国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交融,造福于日本社会的发展,并与其后世汲取汉唐文化有渊源关系。
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司农之神"、"司药之神"。
中国民间,尤其是山东荣成、诸城、即墨各市县和江苏连云港、赣榆一带,都流传着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还有人考证江苏赣榆县的徐阜村或山东黄县的徐乡就是秦代徐福的故乡。
山东即墨沿海有个徐福岛,当地传说是徐福东渡时的船只避风上水之处。
曰本民间把徐福东渡日本加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广为流传。
不少地方都有所谓徐福的遗迹和故事。
如九州佐贺县的伊万里港,传说是徐福船队到日本登陆的地方。
据说徐福曾在佐贺县的金立山住过,因此当地居民建金立神社奉祀徐福。
佐贺县每5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徐福大祭",最近一次是在1980年。
当地还流传着徐福登金立山望西方怀念家乡和徐福与土著酋长的女儿阿辰的爱情故事。
和歌山县新宫市还保存着徐福墓,每年的9月1日晚上都要举行徐福大祭。
新宫市附近的一座小山还被认为是传说中的蓬莱山,传说徐福曾经在此寻找长生不老药。
4、汉代史书对于中日交流的记载中国史籍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书∙地理志》述及汉初朝鲜海中有倭人分立为百余个小国,经常向汉朝进贡;汉朝也回赐许多礼物。
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地区出土的大量西汉铜镜、铜剑、铜矛等贵重物品证实了这一点。
西汉的铜镜、铜剑等物品是权威和富有的象征,说明日本早期的众多小国与西汉之间存在着册封关系。
汉武帝时,日本已由百余个小国发展到30 余个小国。
它们通过汉代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机构(如乐浪郡)与汉朝发生朝贡册封关系,以得到中国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赏赐。
东汉时,日本各倭国与汉朝的册封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反映这种册封关系的信物是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二年〈57年)赐予倭国的一颗金印。
《后汉书∙倭奴传》云:“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入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