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评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4e0fcd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9.png)
《马说》说课稿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程,其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马这一主题,引发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并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同时,也让他们在观察、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手工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让幼儿认识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通过观察、体验、创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 培养幼儿的手工技能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马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表现马的形象。
同时,我也将难点设置为如何让幼儿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能。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马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手工材料,如彩纸、水粉、画笔等。
在活动的重难点处理上,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作品。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思考自己在创作中的收获和不足,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延伸活动,如参观马场、观看马术表演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观察、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能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需要引导孩子们观察马的特点,如马的体型、毛色、四肢等,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的形象。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我会逐一询问他们观察到的马的特点,并鼓励他们用词语或句子来描述,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马的特征。
在孩子们完成作品后,我会组织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活动。
每个孩子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马说观课议课
![马说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41bb98d46529647d2628520b.png)
马说观课议课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评课《马说》一在阅读教学方式上,该教师主要采用了提问对话法、语言分析法、诵读涵泳法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1、提问对话法:阅读教学是一场多维度的对话,在课堂情境中是师——生、生——生的对话,该教师采用提问对话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了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
上课伊始,该教师就提出问题“千里马都有哪些特征”,然后自己朗诵课文,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该教师的提问,有目的地设问,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本的内涵。
2、语言分析法:该教师采用的语言分析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解释文言文文体中“只、策、或、是、食”等词语的意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3、诵读涵泳法:“语文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阅读时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因此,课堂中,该教师不但采用角色法,让学生扮演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和对食马人的谴责之情,还让学生背诵课文的的三自然段,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形式与内容,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文本的教育和感染,而且还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
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课堂中,该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出“谁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伯乐为什么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等问题,最后还让学生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进行辩论。
教师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解决问题、获得顿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该老师《马说》的教学主要运用了阅读教学方式中的提问对话法和朗诵法,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共鸣,理清作者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的探究热情,很好的将文本精神传达给学生。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0edea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4.png)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所以要抓好预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6524f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1. 引言《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马的形象与品质。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供给教师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参考。
2. 课文内容《马说》是一篇描写马的诗歌,采用了马的视角,通过马的语言来揭示马的品质和感受。
课文分为三个节段,分别描绘了野马奔腾、马在田间吃草和马拉车奔跑的情景。
通过马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马的自由与热情、马的贪食和饱食以及马的勤劳和坚韧。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的形象与品质,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4.2 教学难点•理解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5. 教学过程与方法5.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与马相关的知识。
例如,“大家能说出与马有关的词语吗?”、“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马吗?”第二步:整体阅读(10分钟)让学生阅读全文,并理解整个课文的基本意思。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马的视角和对应的场景。
第三步:分段阅读(20分钟)分为三个节段,让学生分组阅读,每组负责一个节段,并理解、总结节段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围绕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等话题展开讨论,与课文中马的特点相联系,加深对马说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思考与探究(20分钟)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如“为什么用马的视角来描写?”、“这篇诗歌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步: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评课《马说》
![评课《马说》](https://img.taocdn.com/s3/m/76239156ad02de80d4d8406a.png)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该名老师通过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让学生深入文本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主要针对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从三方面来阐述:
一、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个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该名老师以“读”贯穿整个课堂,采用了诵读涵咏法中的诵读法,通过“老师读—学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认真反复的诵读中,把千里马的遭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路化为己有。
并且该名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要求学生以情带读,从而感受作者对当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连贯问题,层层深入。
在《马说》一课中,该名老师还以连贯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娴熟地运用了“提问对话法”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文章主旨。
如她首先让学生找出千里马的特点,接着问“千里马有怎样不幸的遭遇?”其实这是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作的原因。
接着问“谁该对千里马负责?”就是引申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层面。
到了最后“千里马该为自己负责吗?”把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到高点。
三、原初感悟,联系生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aaef36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c.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 马说》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简短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出《马说》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在你们的印象中,马是怎样的动物?它有哪些特性?”3.引导学生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作者韩愈和《马说》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马”的问题,分享自己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尝试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引导学生对“马”的形象进行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马说》,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作者通过写马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千里马”和“伯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马说》观评课记录
![《马说》观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b2914314524de518974b7d44.png)
《马说》观评课记录今年暑期在培训会上,本人有幸听取了仝老师讲授的《马说》一课。
听后感受颇深,特总结如下三点:一、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教学目标把握准确,教学紧贴教材设置意图,教学效果好。
《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教学中仝老师无论是在课前预习环节,还是读--译--悟环节,都适时让学生联系作者韩愈创作《马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论述精彩,问题设计合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参与学习过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二、教师按照读--译--悟等环节组织教学,教路有序,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生不仅“学会”了,而且还能做到“会学”,提升了语文素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这种串讲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
仝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读--译--悟”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极其清晰,效果好。
仅在在“读”的环节,有教师范读、自己默读、抽个别学生读、学生比赛读、全体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读时目的明确,在一遍遍阅读与聆听中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内容。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较好的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仝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仝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了帮学作用。
总之,仝老师在讲授《马说》时,语言精练,仪态大方,展现了较强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一堂难得的文言文教学展示课。
马说评课稿20
![马说评课稿20](https://img.taocdn.com/s3/m/19af55fab307e87100f6964b.png)
评《马说》《马说》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篇教材第六单元,由张老师执教,作为本学期研究课来上,课后同年级成员一起进行了评课,下面就归纳一下大家的评课内容:张老师:《马说》的教学设置了几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并制作了课件,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教学的功效。
吕老师:本文借马喻人,托物言志。
巧妙地把千里马的生活环境,遭受的待遇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社会不满的思想感情。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这篇马说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姚老师: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着重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张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张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孟老师:张老师把阅读作了几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纠正读错的字。
第二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
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分析文章的含义。
老师采用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马说评课稿——精选推荐
![马说评课稿——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5d4bdd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b.png)
马说评课稿篇一:《马说》评课《马说》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托物言志,有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学习《马说》这篇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学习文言文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中能够利用相应的检测训练,及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课外对比文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二:马说》评课《马说》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托物言志,有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学习《马说》这篇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学习文言文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中能够利用相应的检测训练,及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课外对比文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二》说课稿许俊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马说》评课
![《马说》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4cce8c2801f69e3142329426.png)
《马说》评课教学思路:《马说》是一篇文言文,这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我采取让小组抽签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清楚自己会的和不会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发挥小组的力量,课代表当老师,讲解文章的重点。
然后安排男女生同学组织辩论赛,男生为伯乐,女生为千里马,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评课过程:1.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讲、说、辩、充分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活动迁移由课内到课外,给学生自由展示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抽签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议:要多留学生讨论的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
2.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内容丰富,学生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辩论环节,体现了学生的高水平,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小组抽签形式很新颖,全面的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
课件制作简洁实用。
建议:讨论的话题不要仅限于伯乐,多谈论人才方面的内容。
3.学生预习较好,课件出示的题目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活动迁移部分学生举例准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4.思路清晰,迁移活动环节设计新颖,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某些观点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突出了重难点。
建议:大胆放手。
5.学生辩论激扬生命。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作知识的主人,这就是生本教育。
6.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主宰,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男女分组辩论,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上节内容检查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能力的检测,既全面又有重点,学习问题设计合理科学,由浅入深,合理性强。
7.课堂容量大,知识和能力获得双赢,教学环节紧凑,辩论精彩分呈,问题设计合理,驾御教材能力高,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建议:学生多动手,多爬黑板。
马说评课
![马说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03358bd3aeaad1f347933f21.png)
《马说》评课4月19日,在国培计划大英县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活动中,来自于金元初中的林清华老师的《马说》教学让人印象颇深。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中教学目标重点在理解作者观点和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在教学活动中围绕作者的观点情感,合理设计问题并贯穿于朗读训练、合作探究、深入探究三个环节中,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在情感提升方面把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做有用之才做为情感目标,这充分联系了实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育人素养,让课程散发出育人的光芒。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导入部分,让学生以青春的名义宣誓的形式进行,拉近了公开课中原本陌生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有序开展做好铺垫。
其次,在朗读训练环节通过听示范朗读、自由朗读、齐读课文三个环节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很清晰的把握,尤其是文言重点诗词虚词做好了强调,这有利于扎实学生基础,为课堂推进增光添彩。
再次,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设计以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以及“‘祗辱于’和‘骈死于’等词暗含了怎样的思想?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探究理解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再次,深入探究方面以“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借千里马给予了怎样的情感?”为主要问题充分挖掘文章思想内涵,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加深,课文主题也更加深化。
最后,把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探究托物寓意的写法单独为一个部分,就达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并且稳步推进,使课堂效果焕发生机。
三,有效课堂效果生成。
由于林老师课前课堂设计思路清晰,对课堂有了良好的预设,加之课堂中的适时引导,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度高,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从阅读、思考、理解出发,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学中环节的紧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彩发言让课堂务实而有效,目标达成、拓展提升让语文课堂落地开花、掷地有声,尤其是合作探究中学生思维碰撞,积极讨论务实而有效。
马说评课稿
![马说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2a85cfad51f01dc281f166.png)
篇一:《马说》评课《马说》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托物言志,有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学习《马说》这篇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学习文言文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中能够利用相应的检测训练,及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课外对比文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二: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许俊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语文《马》评课稿(精选13篇)
![语文《马》评课稿(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f19c3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a.png)
语文《马》评课稿语文《马》评课稿(精选13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马》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马》评课稿篇1刘老师的《马》是一结构清晰、课堂流畅、板书有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课。
刘老师教学多年,经验丰富,有很多值得新教师学习的地方。
课堂首先以“龙马精神”导入,学生跟着老师说出了“汗马功劳”等与马相关的成语。
字词的讲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有学生点评指正,学生领读,教师点出学生不能讲出的难点。
接着,课堂以三个问题贯穿:1、本文写了哪几种生存状态下的马;2、这两种马分别有什么特点;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这两种马情感态度的词语和句子。
其中,找出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和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果。
另外,板书优美工整、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总的说来,整个课堂清晰流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这一次听课,刘老师还有一个特点,简明,一改上次教师被带走的习惯。
这节课让我看到课堂上几个问题:1、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层次性。
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教师反复问;2、虽然刘老师在问题后面打出注意事项:找出重点词和关键句。
学生基本通读,并没有做到找出关键词和句,但教师为指出;3、对于高效课堂变革课堂来说,教师说的依然较多。
该是学生讲的内容,教师不帮助讲。
语文《马》评课稿篇2本课是我们初一语文组应用导学式教学的思想引导下而上的一节课。
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课。
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准备充分,声音洪亮,表情自然。
这是我们课改取得的成就。
我欣喜的看到学生们敢说了,爱说了,会说了。
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见解。
评课《马说》
![评课《马说》](https://img.taocdn.com/s3/m/c821e4df7f1922791688e844.png)
评《作文》
潘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活动式写作教学策略来教导学生习作。
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与游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和玩游戏,例如让学生回答“人有什么不同?”并以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解说人与人之间不同之处:叫出两个学生上讲台,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与那两个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位同学的观察与全班同学的观察相比较,得出了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结论,让学生们思考,该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从而引出作文的题目《介绍自己》。
潘老师如此引导学生,不仅让学生知道该从什么方面介绍自己,也让学生有素材可写,不会写不出东西,这样学生在不仅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情感,而且还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获得独到心得,有感而发,完成写作。
潘老师在第二课时主要使用了互评式写作教学策略教学,让学生之间相互评点,共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课堂一开始,潘老师选出一些同学们描写介绍自己的段落,并朗诵出来,让出学们猜猜说的是谁,从而进行相互比较,相互评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不仅体会到课堂的乐趣,更了解到,描写细致、精确的句子可以使作文添色,也大概知道自己作文是否描写到位。
在欣赏和评点学生作文的优秀题目和精彩内容环节中,学生们自由评点,找出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参考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老师还利用《游戏高手》这篇作文来发散学生思维,与学生共同修改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修改这篇作文,也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马说观课议课
![马说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dd2b20526c85ec3a87c2c57f.png)
马说观课议课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评课《马说》一在阅读教学方式上,该教师主要采用了提问对话法、语言分析法、诵读涵泳法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1、提问对话法:阅读教学是一场多维度的对话,在课堂情境中是师——生、生——生的对话,该教师采用提问对话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了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
上课伊始,该教师就提出问题“千里马都有哪些特征?”,然后自己朗诵课文,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该教师的提问,有目的地设问,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本的内涵。
2、语言分析法:该教师采用的语言分析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解释文言文文体中“只、策、或、是、食”等词语的意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3、诵读涵泳法:“语文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阅读时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因此,课堂中,该教师不但采用角色法,让学生扮演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和对食马人的谴责之情,还让学生背诵课文的的三自然段,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形式与内容,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文本的教育和感染,而且还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
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课堂中,该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出“谁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伯乐为什么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等问题,最后还让学生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进行辩论。
教师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解决问题、获得顿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该老师《马说》的教学主要运用了阅读教学方式中的提问对话法和朗诵法,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共鸣,理清作者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的探究热情,很好的将文本精神传达给学生。
公开课《马说》评课
![公开课《马说》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ff89a46abed5b9f3f90f1cf8.png)
评《马说》张永芳 2016、6 《马说》选九年级上册,本文借马喻人,托物言志。
巧妙地把千里马的生活环境,遭受的待遇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社会不满的思想感情。
刘老师的《马说》的教学设置了几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刘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刘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不用学生起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人性化,因为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大,又很积极,是一种理想的上课氛围。
第二,刘老师把阅读作了几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纠正读错的字。
第二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
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分析文章的含义。
老师采用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
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马说》评课《马说》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托物言志,有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学习《马说》这篇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学习文言文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中能够利用相应的检测训练,及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课外对比文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二: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许俊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四)研读探究: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上面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
”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
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篇三: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董富智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因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通畅地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本身的年龄及知识结构,所以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作品寓意。
(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 讨论对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教法学法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列举历史上和马有关故事。
(田忌赛马,关羽和赤兔,刘备与的卢)2.诵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男女同学各一名翻译文章大意)3.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文章思路是什么?例如第一段写什么,,表达了做什么什么情感;第二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a.《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板书:托物寓意)4.大家用讨论的方式谈谈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物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愤怒)┥││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篇四: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教案?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
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本课重点: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
教师讲解: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韩愈就在他的《马说》中阐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