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汇总
安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安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IEC/EN60950 空间距离 /Clearances(min)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s(min) 保险丝前 L N 3mm 3mm初级接地零部件 3mm 3mm保险丝本体 3mm 3mm初级次级 5mm 6mmIEC/EN60065 空间距离 /Clearances(min)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s(min) (保险丝前)L—N 3mm 3mm初级—接地零部件 3mm 3mm保险丝本体 3mm 3mm初级—次级 6mm 6mmIEC/EN60335 空间距离 /Clearances(min)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s(min) (保险丝前)L—N 3mm 3mm初级—接地零部件 3mm 3mm保险丝本体 3mm 3mm初级—次级(Transformer) 6mm 6mm初级—次级(Except Transformer) 6mm 6mmIEC/EN61558 空间距离 /Clearances(min)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s(min) (保险丝前)L—N 3mm 3mm初级—接地零部件 3mm 3mm保险丝本体 3mm 3mm初级—次级 6mm安全规格(系列标准)注:1、IEC/EN60065 适用于:家用电子类产品,例如: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VCD,DVD,电子琴,复读机......2、IEC/EN61558 适用于:安全变压器及安全隔离变压器,例如:空调内置变压器,按摩椅上的变压器,鱼罐内的变压器等,其实,所有产品均可用此标准,但是,由于此标准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产品不申请此产品.除非其他标准类没含盖的产品或客人特殊要求.3、IEC/EN60335适应于:家用电器类产品,例如:电池充电器,灯具,微波炉等.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带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size=2]安全距离[/size]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 PE(大地)≥,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 大地≥,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要开槽.(5)、二次侧部分之间≥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4、有关于布线工艺注意点:如电容等平贴元件,必须平贴,不用点胶如两导体在施以10N力可使距离缩短,小于安规距离要求时,可点胶固定此零件,保证其电气间隙.有的外壳设备内铺PVC胶片时,应注意保证安规距离(注意加工工艺)零件点胶固定注意不可使PCB板上有胶丝等异物.在加工零件时,应不引起绝缘破坏.5、有关于防燃材料要求:热缩套管 V—1或VTM—2以上;PVC套管 V—1或VTM—2以上铁氟龙套管 V—1或VTM—2以上;塑胶材质如硅胶片,绝缘胶带V—1或VTM—2以上PCB板 94V—1以上6、有关于绝缘等级(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2)、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3)、附加绝缘:除基本绝缘以外另施加的独立绝缘,用以保护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止电击(4)、双重绝缘:由基本绝缘加上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5)、加强绝缘:一种单一的绝缘结构,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其所提供的防电击的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各种绝缘的适用情形如下:A、操作绝缘oprational insulationa、介于两不同电压之零件间b、介于ELV电路(或SELV电路)及接地的导电零件间.B、基本绝缘 basic insulationa、介于具危险电压零件及接地的导电零件之间;b、介于具危险电压及依赖接地的SELV电路之间;c、介于一次侧的电源导体及接地屏蔽物或主电源变压器的铁心之间;d、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C、补充绝缘 supplementary insulationa、一般而言,介于可触及的导体零件及在基本绝缘损坏后有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零件之间,如:Ⅰ、介于把手、旋钮,提柄或类似物的外表及其未接地的轴心之间.Ⅱ、介于第二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穿过此外壳的电源线外皮之间.Ⅲ、介于ELV电路及未接地的金属外壳之间.b、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D、双重绝缘Double insulation Reinforced insulation一般而言,介于一次侧电路及a、可触及的未接地导电零件之间,或b、浮接(floating)的SELV的电路之间或c、TNV电路之间双重绝缘=基本绝缘+补充绝缘注:ELV线路:特低电压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导体之间或任一导体之间的交流峰值不超过或直流值不超过60V的二次电路.SELV电路:安全特低电压电路.作了适当的设计和保护的二次电路,使得在正常条件下或单一故障条件下,任意两个可触及的零部件之间,以及任意的可触及零部件和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仅对I类设备)之间的电压,均不会超过安全值.TNV:通讯网络电压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携带通信信号的电路.。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安规之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
示波器探头
交L
流
电N
网
输 入
PE
变压器
一次 电路
光耦
二次 电路
+Vo
RL -Vo
电源产品
图1 假如开关电源输入只有 L、N 则测试图如下图 2 所示:
示波器探头
交 流L变压器来自电一次网
电路
输N
入
光耦
二次 电路
+Vo
RL -Vo
图2 实例分析
实测 100~240VAC 输入开关电源初次级最大电压波形如下图 3 所示,工作电压峰值为 500V,工作电压有效值为 265V,根据表 2J 可知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为 2500V。
爬电距离计算:按照污染等级 2、材料类别Ⅲ可知 265V 有效值电压在表 2N 的 250V 和 320V 之间,而 250V 时基本绝缘为 2.5mm,320V 的基本绝缘为 3.2mm,即 265V 电压基本
绝缘为
即加强绝缘为 5.3mm 海拔对安全距离影响
以上查询的安全间距只适用于海拔 2000m 以下,而对于海拔 2000 以上的情况,安全 距离需要乘以一定系数。标准 GB/T 16935.1 的表 A2 给出了海拔与系数的对应关系,比如 海拔 5000mm 时,最小安全间距需要乘以 1.48 倍。
1、 根据交流电网电压有效值和过电压类别确认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由附录 Z 和表 2J 确定); 表 2J 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
2、 首先确定污染等级,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 B 和上述确认的交流电网电源瞬 态电压值可确定最小电气间隙为 C1(由表 2K 确定);
表 2K 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绝缘最小电气间隙(海拔 2000m 以 下) 单位为 mm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0.6 1.4 1.7 3 4 5.5<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1.5 2 3.2 6.3 10 12.5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4 8 12.5 16 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 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表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个相邻导体或一根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外壳表面之间沿空气测得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着两条相邻导体或一条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壳体表面之间的绝缘表面测得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根据测得的工作电压和绝缘水平,要求该电气线路的电气间隙可以确定主要方面。
参见表3和表4。
次级侧线路电气间隙的尺寸要求如表5所示。
通常:初级侧AC部分:保险丝LN≥2.5mm之前,Ln PE(接地)≥2.5mm之后,之后对于保险丝装置,没有要求,但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初级侧AC到DC部分≥2.0mm,初级侧DC到地面≥2.5mm(初级侧浮地接地)如果初级侧部分到次级侧部分大于或等于4.0 mm,则间隙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毫米,二次侧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毫米爬电距离的确定: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爬电距离可参照表6来确定。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接地≥2.5mm,保险丝后无要求,但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2)初级侧的AC到DC部分≥2.0mm(3)例如,如果初级侧到地面的DC接地≥4.0mm,例如初级侧到大地(4),则初级侧到次级侧≥6.4mm,例如光耦合器,y电容器和其他元件,应将脚间距开槽。
(5)二次侧应≥0.5mm1.在质量上有所不同爬电距离:沿着绝缘5261的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4102。
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1653带电,这会导致绝缘材料带电区域中的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换句话说,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获得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普通设备的污染等级为2);(5)确定电气间隙交叉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摘要: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众所周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它们有哪些区别?在电力设备中如何应用?我国又有哪些相关规定呢?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它是为了防止电极化导致的绝缘材料带电现象而提出的。
电气间隙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它是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简单来说,爬电距离关注的是绝缘材料,而电气间隙关注的是空间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在电力设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带灭弧的隔离开关时,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触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灭弧罩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根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来合理设置。
这是因为距离太大了会浪费材料,使产品尺寸变大;距离太小了则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如下:1.0.4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20mm;2.1-3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75mm;3.6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00mm;4.1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25mm;5.1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50mm;6.2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80mm;7.3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300mm。
此外,爬电距离的计算则需根据污秽等级来确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3.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5.结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文一、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两个重要参数。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参数,详细阐述相关国标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1.爬电距离: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设备表面允许的电场强度与空气介质击穿电场强度之比。
简而言之,爬电距离就是设备在不发生击穿现象的前提下,可以承受的最高电压。
2.电气间隙:指在设备正常运行时,设备内部各带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的作用是防止设备内部产生放电现象,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使用环境的设备应满足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2.提出了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3.明确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检测、评估和监督程序,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四、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1.保障电气设备安全:严格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可以降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的风险,从而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2.提高产品质量:遵守国标要求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产业发展:统一的国标可以降低产品在设计、生产、检测等环节的成本,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维护国家利益:严格的国标有助于确保我国电气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五、结论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气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增强绝缘材料在常温下不能承受可能导致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下降的任何机械应力时,增强绝缘材料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所提供的绝缘材料用于设备的保护性外壳中,在操作人员进行维护时不会被撞击或刮擦,并且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下,以上要求均不适用于薄层绝缘材料厚度; -对于辅助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每层材料都可以通过辅助绝缘的电气强度测试;要么:-由三层材料组成的附加绝缘,两层材料的任意组合均可通过附加绝缘的电气强度测试;-对于增强绝缘,请至少使用两层材料,每层材料都可以通过增强绝缘的电气强度测试。
安规标准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安规标准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布局PCB时遇到了强弱电的距离问题,搜索后简单总结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梳理一下我们平时的项目中可能用得到的安规标准。
简单地讲,爬电距离是: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 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在布局大功率继电器PCB的时候,需要将强电AC220V和弱电DC24V (及以下)保捋在符合安全标准的距离范围内,才能保障用户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过电压:是指工频下交流电压均方根值升高,超过额定值的10% ,并且捋续时间大于1分钟的长时间电压变动现象;过电压的出现通常是负荷投切的瞬间的结果。
正常使用时在感性或容性负载接通或断幵t®兄下发生。
通俗的说,是电力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超过工作电压的异常电压升高。
过电压属于电力系统中的一种电磁扰动现象。
IEC60335-1:2001表15 ■额定冲击电压IEC6O335-1:2OO1表16■最小电气间隙确定安全电气间隙的基本步骤:L根据实际的额定电压查表15 ,比如220V,过电压类别II的情况下额定冲击电压2500V ,这个过电压的等级划分有标准的,口类指的是:如家用电器、手提工具和类似负荷;2•查表16得出基本绝缘在额定冲击电压2500V情况下最小电气间隙为2.0mm ;所以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220V家用电器的范畴里,电气间隙至少应保捋在2mm以上,注意:电气间隙指的是空气距离。
爬电距离的确定步骤就稍微繁琐一些了:1•确定被考核部位的工作电压;2•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材料组别(CTI指数);3•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污染等级;4•按不同的绝缘,在相应的表中查在该工作电压、材料组别和污染等级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IEC60335-1:2001表17•基本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在基本绝缘的条件下:我们使用的FR4的CTI值一般低于250V。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尺寸要求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尺寸要求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爬行的最短距离。
它确保了电位在两个表面之间转移时,不会在绝缘材料中产生电弧,从而避免设备损坏。
对于不同的绝缘材料,爬电距离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应该大于绝缘材料内部最薄部分距离的15%~20%。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它不仅保证了电气安全,还对电气设备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电气间隙内,应填充具有良好电气特性的气体,如SF6或N2。
这些气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电离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弧和电位转移。
在选择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时,需要考虑设备的电压等级、工作电流、绝缘材料类型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散热情况,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对于高压设备,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爬电距离是否满足相关安全标准,如GB/T 19840.1-2005等。
在实际应用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确保两个导电表面之间的绝缘材料具有足够的爬电距离,以防止电弧的产生。
2. 确保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足够大,以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3. 在电气间隙内填充具有良好电气特性的气体,以提高设备的电气性能和安全性。
4. 根据设备的电压等级、工作电流、绝缘材料类型等因素,合理设计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要求,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及冲击电压安规要求
测试电压
பைடு நூலகம்
CATI 1.5mm 3.0mm 5.9mm
CATII 3.0mm 5.9mm 10.5mm
CATIII 5.9mm 10.5mm 14.3mm
CATIV 10.5mm 14.3mm 24.3mm
≤300V >300V ≤600V >600V ≤1000V 表五:冲击耐压
等级
测试电压
CATII 330 500 800 1500 2500 4000
表三:基本绝缘电气间隙
等级
测试电压
CATI
CATII 1.5mm 3.0mm 5.5mm
CATIII 3.0mm 5.5mm 8.0mm
CATIV 5.5mm 8.0mm 14.0mm
≤300V 0.5mm >300V ≤600V 1.5mm >600V ≤1000V 3.0mm 表四:双重绝缘电气间隙
注:可触及部件的判定以标准试验指测试为准 万用表各部位可触及金属端子或内部元器件到外壳要求的最小距离: 根据材料CTI等级、过电压CAT等级及各部位要求的绝缘等级查表一~表四,分别查出 对应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取两者中的最大值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及冲击电压安规要求
公司常用外壳塑胶材料等级
等级
材料
材料组Ⅰ CTI≧600 √
材料组Ⅱ CTI≧400
材料组Ⅲ CTI≧100 HB
防火等级
ABS PA-757 ABS AF-312 PMMA CM-211
√ √
V-0 HB
注:所有 材料污染 等级均为 2级
注:外壳材料防火等级要求V1级或更优(5V、V0或V1级)。 材料UL黄卡上CTI≧600对应等级为0级,CTI≧400对应等级为1级, CTI≧100对应等级为2级。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重要性
3.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对电气安全的保障作用
5.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提纲】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在我国,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主要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标准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它是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击穿等故障的重要参数。
电气间隙则是指设备中带电部件与地(或设备外壳)之间的距离,它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防止电弧闪络和击穿的关键指标。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折算法和查表法。
直接法是根据设备的实际尺寸和电气参数进行计算;折算法则是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折算;查表法则是根据标准图表进行查询。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则主要依据设备的工作电压、频率、湿度等因素进行。
此外,我国标准还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检验和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
行操作,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总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是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引言: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2.爬电距离的定义和作用
3.电气间隙的定义和作用
4.国标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5.结论: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
正文:
在我国,电气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和电力系统中。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电气标准,其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是两个重要的标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在电气设备中,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
这个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安全性能。
如果爬电距离过小,就可能出现电弧闪络,从而引发设备故障,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爬电距离的合理设定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其次,电气间隙是指在电气设备中,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气距离。
这个距离的大小也是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安全性能。
如果电气间隙过小,就可能出现电弧闪络,从而引发设备故障,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电气间隙的合理设定也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对于各类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国标规定了各类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的合理范围,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能,防止了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是我国电气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安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安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专业术语的天书,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可是大有用处。
想象一下,你家的电器。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电器里那些电流啊,电压啊,简直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搞不好就会引发电击、短路,甚至是火灾。
想想看,那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谁敢小觑呢?咱们聊聊什么是电气间隙。
这就像是两块电气元件之间留的“安全距离”,这样电流就不容易越界。
简单来说,就是让电流有点“私人空间”,别老想着往人家那边跑。
比如说,电路板上的电气间隙如果设置得不够,那可就相当于让两个不熟悉的人共用一个小沙发,非但不舒服,还容易闹矛盾。
这种情况下,电流说不定就会跑过去“串门”,结果可想而知。
再说爬电距离,顾名思义,就是电流爬行的“路线”。
这就好比是一条蜿蜒的小路,从一个地方爬到另一个地方。
电流可不想走直线,它爱走弯路。
这个“爬”的过程可不能太短,要给它留点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小路两旁都是尖尖的石头,电流没准就会觉得“疼”,结果可能就会跑偏,甚至引发故障。
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能有效防止电流在不该去的地方乱窜,保持一切的正常运转。
在生活中,这些标准就像是交通规则,大家都要遵守,才能避免意外发生。
你想啊,如果路口没有红绿灯,行人和车辆岂不是要闹得不可开交?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设置,正是为了维护这条电气“高速公路”的畅通无阻。
特别是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变压器和电机,它们的内部结构复杂,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来确保安全和高效。
这些间隙和距离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决定的,得根据使用环境、材料特性等多方面考虑。
就像是做菜,调料放多放少,火候掌握得当不当,味道就天差地别。
对于电气设备来说,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作条件,都会影响到电流的流动特性,这可得仔细琢磨,才能找到那个“最佳”的状态。
别以为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标准的落实可是需要工程师们反复测试和验证的。
设计师们甚至需要用到专业的测量工具,来确保一切符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规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汇总
ZLG 致远电子
本文从安规距离基本定义入手,解析了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查询方法并描述了工作电压测试规范,最后针对实测电压波形图进行了分析与计算。
从理论解析到实例分析,一步到位让你轻松了解开关电源的安规间距。
在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而安全距离又包括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两种。
对于开关电源主要需要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次侧电路对外壳(保护地)的安全距离。
2、一次侧电路对二次侧电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体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电气绝缘间隙主要由表格2J 、2K 和2L 来确定。
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根据交流电网电压有效值和过电压类别确认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由附录Z 和表2J 确定);
表2J 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
2、首先确定污染等级,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上述确认的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值可确定最小电气间隙为C1(由表2K 确定);
表2K
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绝缘最小电气间隙(海拔2000m 以下)
3、确定污染等级后,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确认附加电气间隙
C2(由表2L 确定);
表2L 一次电路的附加电气间隙(适用于海拔2000m 以下)
4、如果B 大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为C1+C2,如果B
小于或等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就等于C1。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体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爬电距离只由表格2N 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确定污染等级;
2、再根据实测工作电压有效值和绝缘材料的材料组别确定最小爬电距离(由表2N 确定)。
表2N 最小爬电距离
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之间的电压测试方法
以ZLG 的某电源产品为例,假如开关电源输入有L 、N 和PE 则测试图如下图所示:
假如开关电源输入只有L 、N 则测试图如下图所示:
实例分析
实测100~240VAC输入开关电源初次级最大电压波形如下图所示,工作电压峰值为500V ,工作电压有效值为265V ,根据表2J
可知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为2500V 。
电气间隙计算:按照污染等级 2 的基本绝缘要求可知:
即最小电气间隙的基本绝缘为 C1+C2=2.34mm(由于峰值电压 500V 大于输入电
压峰值,加强绝缘为 4.68mm。
爬电距离计算:按照污染等级 2、材料类别Ⅲ可知265V 有效值电压在表 2N 的 250V 和 320V 之间,而 250V 时基本绝缘为 2.5mm,320V 的基本绝缘为 3.2mm,即 265V 电压基本绝缘为:即加强绝缘为 5.3mm。
海拔对安全距离影响以上查询的安全间距只适用于海拔 2000m 以下,而对于海拔2000 以上的情况,安全距离需要乘以一定系数。
标准 GB/T 16935.1 的表 A2
给出了海拔与系数的对应关系,比如海拔 5000mm 时,最小安全间距需要乘以1.48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