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合集下载

工程勘探岩土心编录

工程勘探岩土心编录

工程勘探岩土心编录(除铁路外)杂填土:杂色,松散至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碎砖块、碎石,灰渣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约占30%左右。

素填土:黄色,松散至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碎石或风化砂岩卵石,硬物质含量约占10%左右。

耕植土:深灰色,松散,稍湿,土质不均匀,压缩性高。

含植物根系及植物残骸。

有机土:灰黑色,软塑,饱和,土质较均匀,压缩性高,臭味,含少量植物根系、动植物残骸及动植物腐质物。

粘土:褐黄色,硬塑状态,稍湿,土质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较光滑,含少量铁锰结核质化合物颗粒、碎石或卵石,粒径约()~(),含量约占?%红粘土:棕红色,硬塑状态,稍湿,土纸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含少量铁锰结核化合物。

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吸水易膨胀。

粉质粘土:褐色—紫红色,软塑,湿,土质不均匀,见少量绿泥石团块,含少量细砂,粘性一般,手捏有砂感,呈土柱状。

(含碎石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湿,土质不均匀,含约粒径为2~7cm颗粒,含量70%,石质成分为中风化板岩、砂岩等。

含少量细砂,粘性一般,手捏有砂感。

粉土:深灰色,饱和,松散,砂感强,摇震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

其中12.0~14.5m段粘粒含量较少。

粉砂:灰色,松散,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质地均匀,分选性好,含少量粘粒,砂质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

细砂:灰色,松散,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质地均匀,分选性好,局部夹细砂及砾砂,砂质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

中砂:灰色,稍密,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成分较匀一,分选性姣好,砂质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较多云母片。

砾砂:灰色,密实,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成分较匀一,分选性较差,砂质成分以石英,混杂较多中细砂,局部含少量泥质。

角砾土:灰黄色,中密,稍湿,角砾约占50%,粒径2~20mm,余为粘粒充填,石质成分为中风化灰岩,砂岩等。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 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图文)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图文)

XX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20__年济南1 总则1.0.1为统XX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的格式和深度,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的质量,促使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的标准化、规范化、电子化,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XX省除水利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及电力工程以外工程建设的甲、乙级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其他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的编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0.4岩土工程勘察文件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环境条件和有关规范等具体情况认真编制。

1.0.5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的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6岩土工程勘察文件应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制。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岩土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2.1.2岩土工程勘探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洞探及物探、触探等。

2.1.3原位测试 in-situ tests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

2.1.4岩土工程勘察文件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documents是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的总称,包括勘察纲要、原始资料、文字报告、成果图表等。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应做到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评价有据、结论可靠、建议合理、宜于保存,并应根据工程特点,重点突出,有明确的针对性。

岩土工程勘察之岩心编录介绍课件

岩土工程勘察之岩心编录介绍课件

工程地质条件,如
稳定性、适宜性等。
岩心的定义和分类
岩心:从地下钻探 中取出的岩石样本, 用于研究地质构造 和矿产资源。
分类:根据岩石类 型和成因,岩心可 分为火成岩、沉积 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由地壳内 部的岩浆冷却凝固 而成,如玄武岩、 花岗岩等。
沉积岩:由地壳表 面的岩石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和 压实而成,如砂岩、 泥岩等。
演讲人
目录
01. 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02. 岩心编录的基本概念 03. 岩心编录的方法和步骤 04. 岩心编录的应用和实例
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
01
岩土工程勘察 是工程建设的 基础,直接影 响到工程的质 量和安全。
02
岩土工程勘察 可以提供地质 资料,为工程 设计和施工提 供依据。
03
岩土工程勘 察可以预测 地质灾害, 减少工程风 险。
析和报告撰写
06
质量控制:确保 岩心编录的质量, 提高分析结果的
准确性
岩心编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岩心编录是岩土工
程勘察的重要环节,
用于分析地质条件、 地下水状况等。
1
4 岩心编录在环境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 也有广泛应用,为保 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
依据。
岩心编录可以帮助
工程师判断地质构
2
造、岩石性质,为
岩心编录在勘察中的作用
提供地质信息:岩心 编录可以提供岩土层 的地质信息,如岩石
类型、岩性、结构、 1
构造等。
指导工程设计:岩心 4
编录可以为工程设计 提供依据,如地基处
理、边坡稳定等。
确定岩土性质:岩心
编录可以帮助确定岩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勘察报告及编写要求

勘察报告及编写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 报告的编制程序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

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

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

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

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与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对勘察工作成果的
总结和分析,也是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资料的重要文件。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当包括项目概况、勘察范围、勘察方法、勘察成果、分析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勘察成果的应用等内容。

在编制报告时,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进行,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其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当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勘察过程中获取
的各项数据应当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分析,排除虚假和错误的数据,确保报告中所呈现的数据真实可靠。

另外,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还应当注重对勘察成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于勘察中发现的地质问题和工程隐患,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还应当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简洁。


报告中应当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避免使用模糊和歧义的词语,确保报告的表达清晰明了。

最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还应当注重报告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报告的
编制过程中,应当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报告的各个部分之间有机地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报告的编制,才能够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

如何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内容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提纲2、岩土工程勘察程序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4、岩土工程勘察图表编制要点5、如何提高报告编制水平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提纲1 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包括项目名称、勘察单位、业主单位;勘察目的、任务和依据;勘察等级;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其他说明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气象与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及其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地下不利埋藏物;3 岩土参数统计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原位测试指标统计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包括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不良地质评价、地下水和环境土腐蚀性评价、岩土层分析评价、地基基础方案分析、基坑支护工程分析、边坡工程分析5 结论与建议验收报告1 前言2 验收监测依据3 工程概况4 环评意见及环评批复要求5 验收监测标准6 验收监测内容、结果及评价7 环境管理检查8 公众意见调查结果9 验收监测结论和建议10 附图、相关文件附件11 “三同时”登记表1、验收监测方案和报告的整体框架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作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勘察工作程序勘察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收集设计方案,包括建筑类型、层数、有无地下室及地下室层数、原始地形图。

(2)进行勘察方案布置,包括勘探钻孔及其座标、预计钻探深度、取样孔、取样数量、波速测试孔、动力触探孔等(3)野外勘察工作:包括测量放点、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2.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3.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4.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5.钻探编录注意事项6.取水样注意事项连云港市建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23年12月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互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夹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夹薄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且多次出现,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 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二、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1)光泽反应:1.方法:用刀切土并抹过土面,观察其切面。

2.评价:光滑程度,粗糙程度,光泽反应。

3.一般土的情况:粘土:光滑,有油脂光泽,颗粒越细光泽越明显,粉质粘土:切面稍有光泽。

粉土:无光泽,粗糙。

(2)摇震反应⑴方法:把土搓成小球,(天然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另一手震击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

⑵评价:迅速,中等,缓慢,无。

⑶一般土情况:粘土:无,粉质粘土:缓慢,粉土:中等—迅速。

⒊韧性:⑴方法:把土搓成约3mm的土条,(天然含水量略高于塑限)再搓成土团二次搓条⑵评价:低,中,高⑶一般情况:粘土:能再次搓条,指压不碎。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五篇模版]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五篇模版]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五篇模版]第一篇: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野外编录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法模板

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法模板

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法模板1. 引言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旨在系统记录和整理勘察资料,方便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法模板,帮助实施单位进行规范的资料整理和管理。

2. 编录要求2.1 勘察资料的分类与归档勘察资料应按照地质类型、勘察任务和勘察地点进行分类归档。

常见的分类包括地质图件、钻孔资料、地下水资料等。

每个分类下的文件应按照编号或日期进行排序。

2.2 文件标识及命名规范每个文件应附带标识,以便快速查找和辨认。

文件的命名应简明扼要,包含有关地质类型、勘察任务和勘察地点的关键信息。

例如,地质图件可以按照区域、比例尺和图名进行命名。

2.3 文件索引的编制为了使勘察资料能够快速查找,应编制文件索引。

文件索引可按照地质类型、文件编号和关键词等进行编制。

索引表中应包括文件名称、位置、分类、编号等信息,以便于维护和更新。

3. 编录流程3.1 勘察资料收集在勘察工作完成后,收集勘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初步归类。

3.2 文件标识与命名根据2.2节的规范,为每个文件进行标识和命名。

3.3 文件分类与归档根据2.1节的分类要求,将文件放入对应的文件夹或盒子中进行整理和归档。

3.4 文件索引编制根据2.3节的索引规范,编制文件索引,并将其与勘察资料一同存档。

4. 编录管理系统为了方便地管理和维护勘察资料,可采用电子化的编录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具备文件标识与命名、文件分类与归档、文件索引编制等功能,并支持快速检索和更新。

5. 总结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法模板旨在规范勘察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实施单位可根据本模板,结合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地质工程勘察编录方案,提高文件的管理效率和资料的可查阅性。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详解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详解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 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 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 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培训讲义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培训讲义

目录1 勘探分类和钻探技术要求 01.1勘探分类 (5)1.2钻探技术和要求 (6)1.2.1 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 (6)1.2.2 钻探方法的选用 (6)1.2.3 钻孔口径和钻具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6)1.2.4 钻探点位测设 (7)1.2.5 深孔和特殊孔钻进要求 (7)1.2.6 钻进过程深度丈量 (8)1.2.7钻进回次的控制 (8)1.2.8岩芯采取率的相关规定 (8)1.2.9坍塌地层钻孔护壁措施 (8)1.2.10钻进时防止管涌措施 (8)1.2.11 钻探和取样及原位测试关系 (8)1.2.12 钻孔记录和编录2 勘探取样和钻孔取样技术要求 (9)2.1勘探取样分类 (9)2.2钻孔取土样技术要求 (9)2.2.1 钻孔取土样质量等级,可按表2.2.1划分为四个等级 (9)2.2.2 获取各级质量土试样,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可按表2.2.2选择 (9)2.2.3 钻孔取土器分类和技术标准 (10)2.2.4 取Ⅰ、Ⅱ级土试样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1)2.2.5 取Ⅲ、Ⅳ级土试样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2)2.2.6 土试样封装、保存和运输 (12)2.2.7 土试样标识记录 (12)2.3钻孔取岩样技术要求 (13)2.3.1 岩石室内试验试样(料)标准规格及数量 (13)2.3.2 岩芯采取率不高的处理 (13)2.3.3对于干缩湿胀易于风化和破损的岩石 (13)2.3.4用于直剪试验的包含软弱夹层、裂隙面的试样 (14)2.3.5 岩样的标识和记录 (14)2.3.6 岩样封装、保存和运输 (14)2.4.1 所取水样应能代表天然条件下的水质 (14)2.4.2 采取水样的数量 (15)2.4.3 水样存放时间 (15)2.4.4 水样标签格式可参考表2.4.4 ,在取水同时,应在野外作详细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 (15)3 原位测试和圆锥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 (16)3.1原位测试类型和应用 (16)3.1.1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原位测试 (16)3.1.2 各种原位测试适用的土类和能提供的岩土参数 (16)3.1.3 原位测试的其他作用 (17)3.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7)3.2.1圆锥动力触探类型、设备和适用岩土 (17)3.2.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7)3.2.3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注意事项 (17)3.2.4 圆锥动力触探记录内容 (18)3.3标准贯入试验 (18)3.3.1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范围 (18)3.3.2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应符合的规定 (18)3.3.3 标准贯入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8)3.3.4 标准贯入试验应注意事项 (19)3.3.5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内容 (19)4 勘察编录和钻孔现场记录 (20)4.1勘察编录概念和分类 (20)4.1.1 勘察编录的概念 (20)4.1.2 按勘察方法勘察编录可分 (20)4.1.3 按编录的对象勘察编录可分 (20)4.1.4 按编录的表达方式勘察编录分类 (20)4.2钻孔现场记录表式 (20)4.3钻孔野外记录内容 (25)4.3.1 第一大类记录内容 (25)4.3.2 第二大类记录内容 (25)4.4钻孔野外记录的基本要求 (26)4.5钻孔野外记录和钻孔综合编录 (26)4.5.1 钻孔钻探的具体工作 (26)4.5.2 对钻孔野外记录人员的要求 (26)5 岩石分类和鉴定及钻孔野外记录 (27)5.1岩石地质分类 (27)5.1.1 岩浆岩 (27)5.1.2 沉积岩 (28)5.1.3 变质岩 (28)5.1.4 主要岩石特征及其野外鉴定描述 (28)5.1.5 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及其野外鉴定描述 (28)5.2岩石工程分类 (39)5.2.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39)5.2.2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 (40)5.2.3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40)5.2.4 岩体基本等级分类 (41)5.2.5 其它岩石分类 (42)5.2.6 岩石和岩体及结构面和结构体 (42)5.2.7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和它们的特征 (42)5.2.8 结构面要素及其力学性能 (44)5.2.9 岩体结构类型和类型的划分 (45)5.3岩石鉴定描述和钻孔野外记录 (47)5.3.1 岩石鉴定描述的分类 (47)5.3.2 岩石综合鉴定描述的要求 (47)5.3.3 岩石鉴定描述在钻孔野外记录 (48)6 土分类和鉴定与钻孔野外记录 (50)6.1GB50021-2001土地质成因分类 (50)6.1.1 残积土 (50)6.1.1 坡积土 (50)6.1.3 洪积土 (51)6.1.4 冲积土 (51)6.1.5 淤积土 (52)6.1.6 冰积土 (52)6.1.7 风积土 (53)6.2本讲义土的分类 (53)6.2.1 土的成因分类原则 (53)6.2.2 海水堆积土 (54)6.2.3 岩溶堆积土 (54)6.2.4 人工堆积土 (55)6.3GB50021-2001土的工程分类 (55)6.3.1 GB50021-2001粒组划分和分类系统 (55)6.3.2 GB50021-2001碎石土的分类 (56)6.3.3 GB50021-2001砂土分类 (57)6.3.4 粉土定义和密度湿度分类 (58)6.3.5 粘性土及其分类 (59)6.3.6 湿陷性土和分类 (59)6.3.7 红粘土定义 (60)6.3.9 混合土定义和分类 (60)6.3.10 填土分类 (61)6.3.11 多年冻土 (61)6.3.12 膨胀岩土 (61)6.3.13 盐渍岩土 (61)6.3.14 风化岩和残积土 (62)6.3.15 污染土 (62)6.4JTJ064-98土的工程分类 (62)6.4.1 JTJ051-93土颗粒组划分 (62)6.4.2 JTJ051-93土分类总体系 (63)6.4.3 JTJ051-93巨粒土分类体系 (63)6.4.4 JTJ051-93粗粒土分类 (64)6.4.5 JTJ051-93细粒土分类 (64)6.4.6 特殊土分类 (65)6.5钻孔野外记录土的鉴定和描述 (67)6.5.1 钻孔野外记录土的鉴定和描述主要方法 (67)6.5.2 碎石土应描述 (67)6.5.4 粉土应描述 (68)6.5.6 特殊土描述应根据相应土类及其具体特征确定 (69)6.5.7 互层、夹层、夹薄层的描述 (69)7 钻孔野外记录表内容注释 (71)7.1地层描述 (71)7.1.1 地层和地层名称的确定 (71)7.1.2 地层颜色描述 (72)7.1.3 地层状态的描述 (75)7.1.4 地层湿度的描述 (83)7.1.5 地层密度描述 (84)7.2岩芯采取率和RQD (87)7.2.1 岩芯采取率概念和种类 (87)7.2.2 分层采取率 (88)7.2.3 回次采取率 (88)7.2.4 RQD的实质和意义 (88)7.2.5 岩芯采取率计算注意事项 (88)7.3地下水位测定 (89)7.3.1 地下水位测定的重要性 (89)7.3.2 地下水位基本概念 (90)7.3.3 钻孔中地下水位测定方法和规定 (90)7.3.4 钻孔水位测定注意事项和讨论 (91)1 勘探分类和钻探技术要求1.1 勘探分类1.1.1 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可采用钻探、井探、洞探、触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廖可明(建材广州工程勘测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50)摘 要:在对岩石工程开展勘察工作中,地质编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高质量的记录了地质信息和地质情况,并且进行详尽的说明和描述,地质编录质量与工程勘察质量具有密切关系,是关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成本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行业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地质编录中图分类号:P752;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1-0189-2在对岩土工程开展勘察工作中,我国较为常用的勘查手段为井探和钻探,地质编录是获得准确地质信息的最基本以及最有效方法,通过地质编录能够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信息和地质现象,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描述,其工作质量与勘察成果的可靠性具有密切关系[1]。

地质编录是工程勘察的重要工作,需要引起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但是该工作与编录人员的主观认识、技术素质和天气情况具有一定关系,地质编录内容容易出现不全面、不详尽的情况,甚至会漏掉重要的地质信息,进而为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因此,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编录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保障岩土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现实意义[2]。

1地质编录相关准则1.1 预测性地质编录能够提供给工程设计的计算参数值,和验算边坡变形和稳定性所需的数据,其中包括岩土体的力学属性、组合关系、充水状况、填充状况、风化程度、闭合程度、延伸程度、发育程度、结构面产状、等级、类型以及力学性能等[3]。

1.2 针对性地质编录需要详尽查明水文地质和边坡地质情况,确定边坡破坏形式和类型,其中包括:恶性地质现象的性质和范围、水文地质情况、场地气象、岩石完整程度、岩石风化情况、基岩面坡度和形态、覆盖层厚度、岩土形状、岩土成因、岩土类型和地形地貌。

同时,地质编录还要调查地下设施埋深和分布、基础埋深和形式、构筑物结构和荷载、坡顶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4-7]。

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地质编录的认识与探讨

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地质编录的认识与探讨

(三)标准性 地质编录应根据委托丨丨要求还有行业技术规范来进行 细 致 描 述 ,例 如 ,查明边坡的危害性、规 校 、稳 定 状 态 、类型 以 及 范 围 等 内 容 ,并 预 测 奋 吋 能 会 出 现 的 危 害 ,同 时 对 防 治 工 程 的 必 要 性 与 可 能 性 还 要 进 行 评 估 ,从 而 为 边 坡 支 护 设 计与工程的实施提供力学参数与指导意见。 三、地质编录重点的内容 (一) 保护物质信息 首 先 ,地质编录和岩土工程质丨卩: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 进 行 工 程 建 设 非 常 重 要 的 工 作 ,作 为 一 名 合 格 的 地 质 编 录 工 作 者 应 充 分 了 解 地 层 成 因 ,对 于 岩 芯 成 因 要 形 成 一 个 科 学 合 理 的 认 知 ,从 而 为 项 目 建 设 提 供 非 常 重 要 的 参 数 。例 如 ,如 果 地层含有砖瓦碎片、朽 木 和 陶 瓷 ,那么证明该区域 曾 经 有 人 类 的 活 动 。又 比 如 ,通 过 了 解 钙 质 粉 末 实 际 分 布 的 情 况 及 具 体 数 可 以 判 断 出 土 层 所 形 成 的 年 代 ,另 外 ,如 果 存 在 着 盐 类 的 物 质 ,可 以 判 断 物 质 是 粉 状 形 式 ,从而判断 出 土 质 的 类 型 。与 此 同 时 ,地 质 编 录 工 作 者 还 应 该 借 助 实 验 对 材 料 展 开 合 理 的 化 学 与 分 析 ,进 而 为 勘 察 评 价 以 及 工 作 部署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二) 钻进进度必须要细致 现 阶 段 ,钻探是常常用到的一种勘查技术,在进行勘察 过 程 中 ,若是钻孔的深度不够,那么对编录工作质4 就会带 来 一 定的影响,并且在对城市进行工程勘察时,常常遭到松 散 堆 积 物 ,从 而 影 响 钻 进 进 度 ,所 以 ,描述与鉴定岩土的性 质 有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在 开 展 勘 察 钻 进 的 过 程 中 ,若主体 是 碎 石 土 ,那么很难获取完整的岩心,因此施工工作应当和 编录工作一同进行,尽可能处在同步状态。同 时 ,钻探人员 与 地 质 编 录 工 作 者 之 间 要 加 强 合 作 ,认 真 细 心 地 记 录 钻 探 工 程 施 工 进 度 ,从 而 做 好 进 度 描 述 工 作 。 (三) 记录地貌环境 作 为 一 名 合 格 的 地 质 编 录 工 作 人 员 ,在 详 细 记 录 钻 孔 状 况 的 同 时 ,应该 对 施 工 场 地 、地 貌 特 征 、附近的环境和地 质条件等做详细的记录与描述。对于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 必 须 要 认 真 观 察 ,并 明 确 是 不 是 存 在 着 重 要 的 建 筑 物 还 有 潜 在 的 一 些 地 质 危 险 ,例 如 ,水 利 工 程 、池 塘 、山坡和河流 等 。对当地区域的居民也要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施工区域地 质 的 变 化 ,是否存在着土洞、土 坑 等 问 题 ,在施工场地附近 一 些 重 要 的 建 筑 物 的 用 途 与 形 式 也 要 展 开 调 查 和 分 析 ,了 解建筑物实际建造年代还有开挖的时间。另 外 ,对建筑物建 设 质 4 要 进 行 详 细 分 析 ,例 如 ,有 没 有 存 在 破 损 、下沉和裂 缝 的 现 象 ,同时还要做好桕关的记录工作。 (四) 认真反馈各类的信息 一 般 情 况 下 ,如果钻进的主体是碎石土,要采用泥浆冲 洗 液 来 开 展 钻 进 工 作 ,然 而 受 冲 洗 液 影 响 ,很 难 获 取 到 完 整 准 确 的 岩 心 ,且 填 充 物 还 会 被 冲 洗 液 给 带 走 ,给 地 质 编 录 就 增 加 一 定 难 度 。所 以 要 获 取 完 整 准 确 的 岩 (下 转 第 1 8 4 页)

勘察报告及编写要求

勘察报告及编写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 报告的编制程序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

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

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

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

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与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鉴别以及现场的一些心得精讲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鉴别以及现场的一些心得精讲

岩⼟⼯程勘察中野外编录鉴别以及现场的⼀些⼼得精讲现场描述及鉴别1、岩⽯掌握岩⽯的描述内容;掌握岩⽯的坚硬程度分类及现场鉴定⽅法;掌握岩⽯风化程度分类及野外特征。

2、碎⽯⼟掌握碎⽯⼟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碎⽯⼟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法。

3、砂⼟掌握砂⼟分类及现场鉴别⽅法;掌握砂⼟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砂⼟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法;掌握砂⼟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法。

4、粉⼟掌握粉⼟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粉⼟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法;掌握粉⼟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法。

5、粘性⼟掌握粘⼟、粉质粘⼟、粉⼟的现场鉴别⽅法;掌握粘性⼟的描述内容及要求;掌握粘性⼟状态分类及现场鉴别⽅法。

第⼀节现场描述及鉴别的基本要求1、描述⼈员应认真观察,及时、全⾯、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2、当岩、⼟的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宜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分析后确定。

3、为消除对同⼀岩⼟层认识上的⼈为差异,在描述⼯作开展前,项⽬(技术)负责⼈应召集所有描述⼈员对岩、⼟层进⾏⽰范性描述,统⼀描述标准。

4、勘探点的位置如有移动,应注明移动的⽅位、⾼差及距离,必要时宜画出⽰意图,或⽤仪器测量其坐标、⾼程,并说明移动原因。

5、描述应使⽤专门的记录表格,逐项⽤铅笔(铅笔硬度建议采⽤2H,标签浸蜡时可不⽤铅笔)书写,字迹清晰,严禁涂抹;当需要更改时,更改内容写在旁边,被更改部分⽤单横线划出。

6、颜⾊,应在岩⼟的天然状态下进⾏描述,并应副⾊在前,主⾊在后。

例如,黄褐⾊,以褐⾊为主⾊,带黄⾊;若⼟中含氧化铁,则⼟呈红⾊或棕⾊;⼟中含⼤量有机质,则⼟呈⿊⾊,表明⼟层不良;⼟中含较多的碳酸钙、⾼岭⽯,则⼟呈⽩⾊。

7、分层厚度的划分:①层厚⼤于0.5m时,必须单独划分为⼀层。

②当层厚⼩于0.5m,但对岩⼟⼯程评价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宜单独分层描述,如岩体中的软弱夹层、⼟体中极薄软弱层等。

1(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野外编录基本要求

1(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野外编录基本要求

港口规范野外编录一、土类的描述1、填土: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分层(块石、碎石、砂、一般粘性土、淤泥质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颜色,密实程度,组成成分。

(冲填土、素填土、杂填土)2、碎石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成分,颗粒大小,均匀程度,颗粒形状,密实程度,夹杂物,采取率等。

漂石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块石卵石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碎石圆砾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角砾野外鉴别方法(钻机情况)密实度锤击数N63.5松散N≤5稍密5<N≤10 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中密10<N≤20 钻机较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密实N>20 钻进极困难,冲击钻进时,钻杆、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3、砂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成分,包含物,颗粒形状,粒径大小,均匀程度,采取率等。

类别颗粒配级野外判别大部分的颗粒类似高粱粒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绝大部分类似小米粒过总质量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大部分颗粒类似砂糖或白菜籽粒过总质量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颗粒用目力仅能判别超过总质量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用手捻摸时有类似玉米面或灰尘的感觉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极密实N63.5≤10 10<N63.5≤15 15<N63.5≤30 30<N63.5≤50 N63.5>504、粉土类:地质成因,地质时代,名称,颜色,湿度,密实度,摇振反应,光泽反应,结构构造特征,包含物,采取率等。

5、粘性土:地质成因,地址时代,名称,颜色,状态,湿度,塑性,光泽反应,结构构造特征,包含物,嗅味,斑纹,虫孔,采取率等标准贯入试验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N63.5<2 2≤N63.5<4 4<N63.5≤8 8<N63.5≤15 N63.5≥156、淤泥性土:可根据实验室来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勘察编录方法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 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h、细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i、粉砂:大于0.074mm的颗粒超过75%,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结构粉:均粒、混粒;形状分:圆形、棱角形;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若砂土中含粘性土和碎石时,应描述分布情况和含量百分比,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砂土的湿度根据饱和度sr和野外特征分成三个等级:a、稍湿:sr≤50,呈松散,手摸稍有湿感。

b、很湿:50<sr<80,手压可成形,手握可成团,放在纸上由湿痕。

c、饱和:sr≥80,空隙中的水可自然渗出,在手上摇动成饼形。

6、粘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颗粒含量大于6%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小于10%)。

Ip=Wl-Wp 液限-塑限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密度。

按照工程土质特征和堆积时代可分为:a、老粘性土: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一般具有较高强度及较低压缩性。

b、一般粘土: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的粘性土,但其在湖塘、沼泽、沟谷等地的工程性能较差,一般为欠固结结构,强度较低。

软土:系饱和软粘土,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压缩系数a1-2大于0.05cm2/kg,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0.3kg/cm2。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和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的粘性土。

当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e小于1. 5而大于1时为淤泥质土。

定名时险些淤泥质,后写该土按照塑性指数分类的名称。

红粘土:碳酸盐类岩石经风化后残积坡积形成的褐红、棕红及黄褐色等的高塑性粘土,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0。

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含水量w接近塑限wp,塑性指数Ip大于20,饱和度sr大于85%,压缩性低。

黄土: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褐黄、灰黄或黄褐等颜色,并有针状大孔,垂直节理的一种特殊土。

描述时注意孔隙大小和多少,孔隙形状,节理发育程度,黄土分非湿陷性和湿陷性,湿陷性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液限wl>40%,且膨胀性较大(自由膨胀率Fs>40%)。

粘性土按塑性指数Ip定名:Ip>17,粘性含量100%~30%,粘土7<Ip<17,粘性含量30%~10%,压粘土3<Ip<7,粘性含量10%~6%,亚粘土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可不描述,如存在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结构和构造时,应加以描述,例如:裂隙、大孔结构、龟裂、层理式、带状构造。

粘性土的状态划分:(根据液性指标Il分类、根据锥式液限仪在原状土样上的锥体沉入深度单位:mm分类)76mm锥坚硬~I<10~h<2硬塑~0<Il<0.25~2<h<3可塑~0.25<Il<0.75~3<h<7软塑~0.75<Il<1.00~7<h<10流塑1.00<Il~h>10粘性土野外鉴别方法:a) 坚硬:坚硬难变形,干时收缩不明显。

b) 硬塑:不易变形,在提土钻上扣土较费劲。

c) 可塑:塑性变形,不粘他物。

d) 软塑:塑性变形,粘着他物。

e)流塑:层层流坍,土体难保,无固定形态,由触变性。

粘性土密度分类:稍密:有明显的蜂窝状孔隙或大孔隙结构,流塑或流塑状,含大量腐殖质,提土钻易钻进,探井易挖。

中密:可塑状,无孔隙可见,提土钻钻进不难。

密实:胶结性好,提土钻钻进较难,探井难挖。

新近沉积粘性土野外鉴定方法:沉积环境:河漫滩和山前洪冲积扇(锥)的表层,古河道,已填塞的湖塘河谷河道泛滥区域。

颜色:较深而暗,呈褐、暗黄或灰色,含有机质较多时带灰黑色。

结构性:结构性差,用手扰动原状土极易变软,塑性较低的土还有震动水析现象。

含有物:完整的剖面中无原生的颗粒结核体,可能含有圆形及亚圆形的钙质结核体(如姜结石)或贝壳等。

在城镇附近可能含有少量磁片、瓦片、陶瓷、铜币、朽木等人类活动遗物。

淤泥与淤泥质土的野外鉴别方法:沉积环境:湖泊沼泽相,河流阶地上的牛轭湖相;山前冲积的沟坑沼泽相,湖的三角洲等。

岩性特征:含水量大于液限,呈饱和流塑状态,一般含有有机质呈灰-灰黑-黒褐-黑色,由腥臭味。

含有机质土还可以根据沉积相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按特性定名:a、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60%,颜色深暗,植物结构明显。

b、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10%,不足60%,颜色深暗至暗灰,一般可以看到植物结构。

c、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等于或超过5%,但低于10%。

d、对有机质土饿描述除按其一般规定外,还应描述可见的植物残骸及百分比,植物结构是否明显及其特征,估测有机质总的百分比。

e、有机质含量为5%--3%时,有机质不参加定名,但描述中应写“含有机质”7、人工填土: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物,均匀性较差,根据组成物质或堆积方式可分成:a、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粘性土等一种或数种组成的填土,经分层压实者称为压实填土。

b、杂填土:含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c、冲积土:由水力冲填泥沙而成的填土。

对人工填土应该描述其组成成份、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堆积方式、堆积时间、包含物的成份及数量、均匀性、有机物残渣的详情、密实程度及漫水后土性质的变化等。

组成成份不均一时,应分别描述其含量的百分比。

填土层主要由粘性土所组成,所含杂物时不连续分布,则按照粘性土类命名;如为碎石土则可按该类定名,但须描述粘性土等充填物的特征及含量。

8、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征:a、残积:岩石经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碎屑堆积物,从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成分与母岩有关,一般不具备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匀,具有较大孔隙。

厚度在山丘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b、坡积:由雨水或雪水沿斜坡搬运或由本身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上,坡脚处厚度变化较大,在斜坡较陡处厚度变薄,坡脚低端较厚。

碎屑从坡上往下逐渐变细,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c、洪积:由暂时性洪流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风化碎屑物携带至沟口或平缓地带堆积而成,颗粒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往往在大颗粒间充填小颗粒,碎块多呈亚角形,洪积扇顶部颗粒较粗,层理紊乱呈交错状,透镜体及夹层较多,外缘处颗粒细,层理清楚。

d、冲积:长期的地表水流搬运,在河流的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颗粒在河流上较粗,向下游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层理清楚,后层较稳定。

e、淤泥: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并伴有生物学作用而成,沉积物以粉粒~粘粒为主,且含有多量的有机质和盐类。

一般土质松软,有时粉砂和粘性土呈交互层,具有清晰的薄层理,f、冰积:由冰川或冰川融化后的冰下水进行搬运堆积而成,以巨大块石、碎石、砂、粘性土混合而成,一般分选性很差,无层理,但为冰水沉积时常具斜层理,颗粒一般具棱角,巨大块石常有擦痕。

g、风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碎屑物被风吹起,降落堆积而成,主要由尘土和砂组成,一般颗粒较均匀,质纯,孔隙大,结构松散。

土的颜色取决于土中存在的下列三类化学物质:a、有机质使土变成黑色或灰色。

b、氧化铁使土变成红色、黄色、橙红色。

c、SiO2、CaCO3、高岭土及Al(OH)3,使土变成白色,可按下图描述颜色。

附表:注:以上不包括沉积岩,后补。

9、土的综合定名按以下规定:a、残积、坡积、洪积、冰积等混合形成的土,当其组成的物质混杂时,应将主要土类列在前面,如:碎石混粘土、亚粘土混砂砾等。

b、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等韵律沉积的土,当两种土层均呈薄层(一般小于20cm)相间多次出现,应以互层表示:如:粘土—亚砂土互层、细砂—亚砂土互层等。

c、粘性土中除一般粘性土按塑性指标定名外,对新、老粘土还应结合堆积时代定名,如:老粘土、新近沉积亚粘土等。

d、对特殊性土,必要时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和颗粒级配等综合定名。

e、花岗岩残积土分类如下表:f、混合土的定名:(粗粒划分)见下表巨粒土(即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含粗粒土(即砾石、砂)或细粒土(即粘土、亚砂土或亚粘土)25~50%者称巨粒土夹粗粒土或细砂土;巨粒土含粗、细粒土小于25%时,则粗、细粒土不参加定名。

粗粒土(即砾石或砂)含细粒土5%~15%者称:含细粒土的粗粒土。

含细粒土15%~20%,称:细粒土(即粘土或亚粘土或亚砂土)质粗粒土。

含巨粒土15~20%,称:漂石(或卵石或块石)质砾岩(砾砂、粗砂、中砂、细砂……)。

巨粒土含量小于15%时,巨粒土不参加定名。

细粒土中:粗粒土含量25~50%称:含粗粒土的细粒土。

粗粒土含量小于25%,粗粒土不参与定名。

含巨粒土25~50%称:漂石(或卵石、碎石)质细粒土(即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巨粒土含量小于15%时,巨粒土不参加定名。

补充:1、沉积岩结构:1、角砾状结构:碎屑中大于2mm(砾级)含量大于50%(或砾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