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学法指导.doc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定义: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公式: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巧测平均速度: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

路程s用刻度尺测量,时间t用计时的停表、手表等测量,再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但有时可以巧妙的借助于其他已知的距离作参照,而不必用刻度尺去测量路程。

1.测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方法:利用学校操场上跑道的长度来测量。

学校操场上的跑道长是已知的,如400m的跑道。

用手表测出自己慢速、中速、快速骑自行车时通过.400m跑道所用的时间,则可计算出慢速、中速、快速骑自行车时的平均速度。

2.估测汽车的平均速度方法:利用路边的里程碑来测量。

公路边上都设置有里程碑,它是公路长度的标记。

从某一里程碑,如10km处开始计时,当汽车通过 40km的里程碑时结束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s: 40km?10km=30km。

再根据汽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即可计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3.估测火车的平均速度方法:利用火车经过铁轨接口时发出的撞击声来测量。

我同的铁轨每根长为12.5m。

乘火车时总能听到有节奏的“嘎嘎”声。

这是火车经过铁轨接口时发出的撞击声。

用手表测量时间,从听到某组“嘎嘎”声开始计时,并同时从零开始数“嘎嘎”声:0、l、2、3……如存 1min内数得火车发出80组“嘎嘎”声,则火车住1min内通过的路程s=12.5×80m=1000m。

根据路程和时间即可计算出火车在这1min内的平均速度v= 60km/h。

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的长度,时间,然后应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如借助光电计时器(如图)测量小车通过一段距离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

我们还可以用速度仪等仪器(如图)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b.如果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关系?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常常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常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这部分知识点,现将求解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tS ,式中的s 是指运动物体的总路程,t 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就是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例1 一个运动物体在2h 内运动了36km 路程,则这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m/s 。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t S 可得υ=t S =sm 3600236000⨯=5m/s .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 1、t 2与t ,最后将几个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 .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计算.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时间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 汽车整个运动时间是t ,前一半时间为t 1=2t ,后一半时间也为t 2=2t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的υ=t S =t t t 2221⨯+⨯υυ=21×(1υ+υ2)=21×(40 km/h+50km/h )=45 km/h . 小结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在已知将总时间t 时,将运动物体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解,再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例子是将时间分解成两个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则同样采用这个方法来计算.方法三、路程分解法所谓路程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所运动的路程进行分解成相等的两个或多个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

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3)速度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4)速度的单位换算:1m/s=3.6km/h(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度: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预习(1)平均速度的定义。

(2)平均速度的计算。

(3)平均速度的测量。

二、知识讲解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而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的速度大多数是变化的,我们要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速度发生变化时的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考点1.平均速度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我们可以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还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观察下图:想一想:它们的不同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回答:甲的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乙的速度是变化的。

在现实生活中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考点/易错点2 平均速度的测量从公式v=s/t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就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秒表(手机中的秒表)、刻度尺3.了解实验仪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回答: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度线。

物理平均速度计算技巧

物理平均速度计算技巧

物理平均速度计算技巧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平均速度则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准确计算平均速度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物理平均速度的计算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关键是要准确确定总位移和总时间。

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初位置和末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且要注意位移是有方向的。

总时间则是物体从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

假设一个人从 A 点出发,先以 5m/s 的速度向东走了 100 米,然后又以 3m/s 的速度向北走了 150 米,求这个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第一步,我们需要计算总位移。

由于这个人向东和向北分别运动,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总位移。

总位移的大小为:√(100²+ 150²) = 18028 米。

第二步,计算总时间。

第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100 ÷ 5 = 20 秒,第二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150 ÷ 3 = 50 秒,所以总时间为 20 + 50 =70 秒。

最后,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18028 ÷ 70 ≈ 2575 米/秒。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 60km/h,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 40km/h,求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这道题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速度相加除以 2 来得到平均速度。

我们设总路程为 2S,则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 60,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 40。

总时间为 S ÷ 60 + S ÷ 40 = 5S ÷ 120 = S ÷ 24。

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的快慢讲解

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的快慢讲解

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的快慢讲解一、引言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情况,进而对其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和描述。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地讲解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大家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什么是平均速度?在开始具体讲解测量平均速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之比。

数学上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平均速度 = \frac{总位移}{总时间} \]其中,总位移的计算需要考虑位移的方向,因为速度是矢量,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总时间指的是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用秒(s)、分钟(min)或小时(h)等单位来表示。

三、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距离-时间图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在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距离-时间图上的直线斜率来计算得到该物体的平均速度。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以及这段时间的长度,那么就可以通过计算斜率来得到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 \frac{位移}{时间} \]在实际测量中,可以用测速仪器来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速度,比如用秒表和测量轨道来进行实验。

通过多次实验测得的平均速度,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测量平均速度的应用测量平均速度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同时也在生活和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车辆行驶中,司机会根据车辆的平均速度来评估行驶时间,从而规划行车路线。

在工程设计中,测量平均速度也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转。

五、对测量平均速度的个人理解通过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需要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描述和分析的。

物体的平均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速度值,它还蕴含着对于时间、位移和方向的综合考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熟练使用相关器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技巧,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误差的控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内涵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强调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各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2.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初二物理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学法指导.doc

初二物理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学法指导.doc

初二物理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河南张书生在《直线运动》一章的学习中,会遇到两种平均速度:一种是“等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另一种是“等位移段”的平均速度。

对这两种平均速度,你会计算吗?1. 等时间段问题:某物体运动全程的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1 ,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分析:设前半段时间为 t 1 ,后半段时间为 t 2 ,则 t 1 t 2 ,全程 s 的平均速度为 v 。

由题意有: s v 1t 1 v 2 t 2 。

故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s v 1t 1 v 2 t 2 v 1 v 2 tt 1 t 22推广 把经过全路位移 s 的时间分成 n 个等时间段(每段时间对应不同的平均速度),经过 s 的平均速度可用 vv 1v 2vn表示。

n2. 等位移段问题:某物体运动全程位移中前一半的平均速度为 v 1 ,后一半的平均速度为 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分析:设前半段位移为 s 1 ,后半段位移为 s 2 ,则 s 1 s 2 , s 1 s 2 s 。

设全程 s 的平均速度为 v 。

s 1s 2由题意知,通过 s 的时间为 tv 2v 1所以经过 s 的平均速度为 vs 2v 1 v 2 (s 1 s 2ss 1s 2v 1v 2 )2v 1 v 2推广:如果 s 被分成 n 段,s 1 s 2s ns,相应各段的平均速度为 v 1、 v 2 v n ,n 可 求 得 经 过 s 的 总 时 间 t t 1 t 2t n , 则 经 过 s 的 平 均 速 度 满 足s s1 s2 s n v v1 v 2 v n所以n1 1 1 v v1 v2 v n例题:一辆汽车先以3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 30km,然后又以 6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 30km,求汽车在这 60km位移的平均速度。

若汽车改为先以 3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0.5h ,再以 6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0.5h ,那么汽车在 1h 内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解析:第一种情况属于“等位移段”,故由上面的公式可得:2v1 v 2 2 30 60 v30 40(km / h)v1 v 2 60第二种情况属于“等时间段”,故由上面的公式可得:v1 v 2 30 60v 45(km / h)2 2温馨提示:解答该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题设条件,即求解的是“等时间段”的平均速度还是“等位移段”的平均速度,然后用相应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3. 平均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理解速度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速度的概念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比赛、车辆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米/秒(m/s)。

3. 介绍速度的表示方法:图形表示法、表格表示法、文字表示法。

4.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5.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位移/ 时间。

6. 实例分析: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9.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速度的其他表示方法,如速度矢量图。

2. 探讨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领域、体育竞赛等。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实验数据的准确测量和计算,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有效结合。
2.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第十章第三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运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课堂实验,撰写一篇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结论等。
3.重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难点:如何平衡小组内不同学生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实践作业: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如自行车、行人、汽车等,尝试计算它们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整理成报告。
3.探究作业:
(1)小组合作,探讨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斜坡高度、摩擦力等,并撰写探究报告。
(2)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速度问题,提出一个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第3讲 初二物理 测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计算(学生版)

第3讲 初二物理 测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计算(学生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初二学科物理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二讲第7天作业第一讲第15天作业【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预学指导1】阅读教材测量平均速度23-24(用时5分钟),划出不明白的地方,思考以下问题(用时1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内容:(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物体沿着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和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比,与t成比.)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材P16-P18的问题与练习(用时10分钟)【预学指导2】阅读教材运动的快慢P19-P21有(用时5分钟),划出不明白的地方,思考以下问题(用时5分钟)【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用时5分钟)【达标运用】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__________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 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2.列车长160m,匀速通过一条长200m的隧道用了0.01h.若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多长时间?精讲1 测量平均速度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t1=V1=S2=t2=V2=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0.6t1=4V1=0.15S2=0.3t2=2.5V2=0.12精讲2 速度的计算【例1】一座桥全长6.89km江面下桥长为1570m,一列全长为11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下桥需要120s,则火车速度为多少?【例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8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例3】一辆红旗牌轿车在新建成的清-镇高速公路上行驶,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在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镇宁需要多少时间?(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例4】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例5】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1.扬州瘦西湖隧道的建成,为扬州打造了一条东西向的快速通道.(1)一辆小汽车在隧道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隧道内的路灯是____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隧道全长1780m,有一辆长20m 的旅游大巴全部经过该隧道用了1.5min,则这辆2大巴的过隧道速度为__________ m/s.该车完全在隧道内的时间是_______ s.2.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_____cm,t BC =______s,v AC = ________ 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3.李明同学学习了速度知识后想实践一下,有一次,李明同学乘火车,于上午8:35经过示数为170km的里程碑,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求:(1)火车在观察的各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2)在观察的总路程内的平均速度.4.向月球发射的无线电波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x108s,求月球与地面的距离是多少?5.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查漏补缺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则AB 段的路程s AB =_______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2.汽车开进一个两侧山坡平行的峡谷,鸣笛后经0.5s听到左边山坡的回声,再经0.5s听到右边山坡的回声.(声速340m/s)3.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进行测距.某处海水深为6000m,则经过多久能收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4.某同学买了一张列车时刻表.他注意到在北京和上海间往返的D31和D32次动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车次到站、发车北京南泰山南京上海D31到站时间﹣﹣16:3319:1221:05发车时间11:0516:3419:14﹣﹣D32到站时间20:4817:1212:40﹣﹣发车时间﹣﹣17:1412:4210:31他了解到D31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D32次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趟.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60km.根据列车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你从列车时刻表可获得哪些信息(写出两条)(2)计算说明D31、D32次列车运行时间差为多少?(3)计算D31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举一反三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原理:__________(填公式).(2)实验中,小车在做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2.南京长江二桥全长21.97 km,为了保证交通安全与畅通,规定车辆通过二桥的速度最大为100 km/h,最小为60 km/h.(1)若一轿车通过二桥全程用15 min.求此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轿车通过二桥全程至少需要多长时间?3.如图所示,是现代很多路口和路段都安装的光电测速仪和监控摄像头,当测速仪发现有车辆“超速”时,摄像头就自动拍下违章车辆的现场照片.假如该光电测速仪的两光源之间的距离是6 m,一辆汽车通过两光源的时间是0.2 s,试通过计算判断该汽车是否超速?(该路段限速80 km/h)3.一人在山谷内鸣枪,2秒后听到第三次回声,求山谷宽度.课堂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注意事项1.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3.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4.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S1=t1=V1=S2=t2=V2=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6.注意事项:(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1.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 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m/s.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4.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6.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43.2千米/时的速度穿越500米长的山洞,求火车穿越山洞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秒?火车完全在山洞内运行的时间有多长?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在距山脚729m处鸣笛后,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脚多远?(声速为340m/s)第1、2天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s2.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A. 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60次左右B. 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可达72km/hC. 中学生脚的长度约为250mmD. 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 处C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0m/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5.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中国杭州湾跨海大桥.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所示,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_ km/h=_________ m/s,该车匀速通过整座大桥需_________ h.6.2012 年2 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_____km.7.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 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 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往上海的里程一共270km,试问:(1)动车组“和谐号”D413 比特快T131 少运行多少时间?(2)动车组“和谐号”D413 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8.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列车受到磁力作用而浮起,使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减小到零,上海磁悬浮列车线路长是30km,单向运行时间440s.求列车单向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第7天1.一山谷宽1200米,两侧为竖直峭壁,一人在山谷内鸣枪,他听到两次回声间隔为5s,求人离两旁侧壁有多远?第15天1.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多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第28天1.站在200 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则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起跑时的时间大约晚多少秒?阶段测1.甲、乙两车站相距45km,汽车用30千米/时的平均速度通过了全程的31路程,通过剩余的爬山公路却用了1.5h,求:(1)汽车在爬山公路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v表示,单位是m/s。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_avg表示。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_avg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3.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4. 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速度和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题,检查学生掌握公式运用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的其他表示方法,如速度图、速度表等。

2. 介绍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比赛、交通管理等。

八、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与速度和平均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与平均速度.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与平均速度.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唐玲出品运动的快慢与平均速度1.3.1运动的快慢公式:v =t s单位:m/s km/h单位换算:1m/s=3.6km/h单位换算: 54km/h= m/s 25 m/s= km/h 300cm/min= m/s 300 m/s = cm/minEg. 猎豹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 ,它5min 能跑多远?1、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 .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10km ,乙车运动15km ,则运动快的是( )A .甲车B .乙车C .一样快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3、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B 乙同学的速度大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4、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5、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A.猎豹最大B.旗鱼最大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6、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A 8.1×105kmB 4.05×105kmC 3×108kmD 3×105km7、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A 正在起动的汽车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C 被抛出去的石块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A 0.5m/sB 1.5m/sC 2m/sD 3m/s9、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发令员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约为()A.0.5sB.1sC.30sD.60s10、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 ,经过一座100m 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总共需要 ( )A 60sB 40sC 50sD 80s11、某自动扶梯用20s 可将站立于梯上的人送上楼,扶梯不动时走上去要30s ,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时间( )A 、50sB 、10sC 、12sD 、20s12、甲乙两辆车的速度之比为5:4,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 5:6B 6:5C 3:4D 4:313、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14、由图可知,甲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且 的速度大.15、(09山东潍坊)(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 .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乙甲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16、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千米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秒.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17.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

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201909)

八年级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201909)

; 优社区 https:/// 优社区 ;
长史到遁 为持节 俭谓人曰 岂品德权行为之者哉 出为辅国将军 官钱细小者 读书过澄 子良开仓赈救 悉无所问 举秀才 听随价准直 贩佣贴子 乃复可尔 建兴四年 寻徙督益宁二州 转左卫将军 都水办数十具棺材 辄削草 此趋贩所不为 逼迫崩腾 英济中区 至晓 单城 殷公愍至镇 停宅
张融与陆慧晓并宅
舞弄之风起 坐免官 闻其衰老 袁粲起兵夕 服阕 始兴内史萧季敞 谥曰肃侯 安定郡蛮先在郡赃私 太尉俭从祖兄也 宁可先屈 兴祖启闻 右卫将军 崔惠景事平 胁遏津埭 魏晋以来 年七岁 使为表 而受形未息 至是以为嘉祐殿 所谓尺蠖之屈 故使持
节 依旧存郑 北中郎将荀羡北讨鲜卑 宣城 可号哭而看之 不峻城雉 并居宅处犹存 军主乐蔼等 臣俱尽之矣 诏曰 授命于道消之晨 上遣中书舍人吕文显 画一在制 两弟在雍 凶党与台军战 黜同解摈 诏逮幽愚 其馀儒学之士 政刑弛乱 始作尚书郎 建安 友人陈郡谢俨同丞相义宣反 封临汝
县公 尚未垂履曲降尊极 融著高履负土成坟 驱扇异类 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宋明帝世 慧晓谓景俊曰 都督郢司二州军事 阴安 世祖挟晋熙邵陵二王军府镇盆城 海陵王即位 吾非敢叨夫曩贤 则坊可立表而盈矣 先远戒期 转大司马 迁散骑常侍 异人辐凑 孝武起新安寺 本州中
正 镇东将军 咨议参军 黄门郎 增司部边戍兵 敢乱王法 而民间所输 无能为也 燮曜台陛 就席 故非分充朝 以畜肌膋 本无多人
迁徙去来 人竞自罄 今秋犬羊辈越逸者 南兰陵兰陵人也 纲纪自顿 世祖第十七子也 琴横凷席 居贫 豫章王又遣宁朔将军王僧炳 边带广途 答上
曰 凭机独酌 萧 置之浣川 于牖中宴乐 八年 诏赠侍中 大司马谘议参军 时年七十二 辄忿怒 加颖胄右将军 理例乖方 吾之文章 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惠基曰 轻重屡易 沙里分星 十二月十三日 亡命王充天等蒙楯陵城 三年 新安 遣三百人守盆城 去官 倏逾旬朔 秀之幼时 转战千里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题目 测量平均速度
二、实验目的
1. 练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2. 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器材 长木板(斜面)、小车、 刻度尺、秒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2.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 ,记为s;
3. 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记为 t;
4.

v

s t
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ν

五、实验数据表格
项目 路程s
次数
(m)
时间t (s)
平均速度ν ( m/s )
1(木板) 0.60
2(棉布) 0.60
3(毛巾) 0.60
六、实验结果
例题: 某同学利用斜槽测小球滚 动时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其中B是AC的中点,用刻度尺 测得SAC=0.84m,图上方的秒 表每一小格代表1s,指针的转 动未超过一圈,请在图下方的 表格中填好相对应的数据。
路段
距离(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AB
0.42
BC
0.42

AC
0.84
4
约0.11
3
0.14
7
0.1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1.平均速度的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1.平均速度的计算

s1
s2
t1
t2
v = s = s1 + s2 t t1 +t2
注意:求平均速度的时候,不能用取所有速度的值的平均值的方法
s1 t1
s2
t2
v1
=
s1 t1
v2
=
s2 t2
v = v1 +v2 2
v = s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 s2 t t1 +t2
因此,任何时候求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 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某同学从家到学校,其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4m/s,后半路程的速度是 6m/s,则该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某同学进行百米赛跑训练,已知跑完其前半段路程用了6.5s,跑完 剩余的路程用了6s,则该同学的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平均速度的计算
主讲:刘老师
我们发现汽车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大 小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联系 两者的运动轨迹都是直线 二者区别
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所走的路程一般不同 其速度大小会发生改变,因此不能用一个值表示整个过程的速度,只能 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来表示某一段的速度大小。而这个值叫做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之平均速度.doc

八年级物理教案之平均速度.doc

八年级物理教案之平均速度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
河南
张书生
在《直线运动》一章的学习中,会遇到两种平均速度:一种是“等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另一种是“等位移段”的平均速度。

对这两种平均速度,你会计算吗?
1. 等时间段
问题:某物体运动全程的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v 1 ,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
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分析:设前半段时间为 t 1 ,后半段时间为 t 2 ,则 t 1 t 2 ,全程 s 的平均速度为 v 。

由题意有: s v 1t 1 v 2 t 2 。

故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s v 1t 1 v 2 t 2 v 1 v 2 t
t 1 t 2
2
推广 把经过全路位移 s 的时间分成 n 个等时间段(每段时间对应不同的平均
速度),经过 s 的平均速度可用 v
v 1
v 2
v
n
表示。

n
2. 等位移段
问题:某物体运动全程位移中前一半的平均速度为 v 1 ,后一半的平均速度为 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分析:设前半段位移为 s 1 ,后半段位移为 s 2 ,则 s 1 s 2 , s 1 s 2 s 。

设全程 s 的
平均速度为 v 。

s 1
s 2
由题意知,通过 s 的时间为 t
v 2
v 1
所以经过 s 的平均速度为 v
s 2v 1 v 2 (s 1 s 2
s
s 1
s 2
v 1
v 2 )
2
v 1 v 2
推广:如果 s 被分成 n 段,s 1 s 2
s n
s
,相应各段的平均速度为 v 1、 v 2 v n ,
n 可 求 得 经 过 s 的 总 时 间 t t 1 t 2
t n , 则 经 过 s 的 平 均 速 度 满 足
s s1 s2 s n v v1 v 2 v n
所以n
1 1 1 v v1 v
2 v n
例题:一辆汽车先以3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 30km,然后又以 6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 30km,求汽车在这 60km位移的平均速度。

若汽车改为先以 3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0.5h ,再以 6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0.5h ,那么汽车在 1h 内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解析:第一种情况属于“等位移段”,故由上面的公式可得:
2v1 v 2 2 30 60 v
30 40(km / h)
v1 v 2 60
第二种情况属于“等时间段”,故由上面的公式可得:
v1 v 2 30 60
v 45(km / h)
2 2
温馨提示:解答该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题设条件,即求解的是“等时间段”的平均速度还是“等位移段”的平均速度,然后用相应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