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选修:《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中图版
太阳和太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体积、直径、温度和太阳系的组成。
2.培养探究太阳和太阳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l课时三、课前准备1.白天与夜晚的挂图。
2.太阳和太阳系概况的挂图。
3.收集有关太阳和太阳系一般情况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白天与夜晚图”,谈话导入。
2、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l)出示“太阳”挂图和有关图片。
(2)讲述:太阳是一颗巨大而炽热的恒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它的表面温度有6000℃,是炼钢炉中钢水温度的4倍;它的内部温度更高,中心约有1500万℃,3.指导学生认识九大行星及有关知识,(l)教师出示九大行星图。
(2)讲述:怎样的天体叫做行星?可通过观察九大行星图来了解,(3)提问:图上哪一个天体是地球?地球围绕什么转动?地球会发光吗?(4)小结:像地球那样,自己本身不会以光,靠反射太阳光的星球叫行星。
(5)指导学生看书上的九大行星图,说出这些行星的排列顺序,并分组讨论书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6)小组汇报。
(7)讲述:九大行星拥有的卫星情况、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及自转和公转的情况。
4.指导学生认识营星和流星。
(l)教师出示有关望星的图片。
(2)学生观察营星的形状,说说它像什么。
(3)小结:彗星是形状独特的天体,由于其公转的椭圆轨道又扁又长,因此比较少见。
例如,哈雷彗星是76年接近地球一次。
(4)讲述:有关流星的知识。
5.指导学生了解什么叫太阳系。
(l)提问: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有哪些?(2)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彗星、卫星、流星等所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6.总结。
(l)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太阳是一颗怎样的天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7.布置作业。
太阳和太阳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太阳和太阳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基本概念;2.掌握太阳和太阳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3.能够分析太阳和太阳系对地球以及地球生命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太阳和太阳系的概念;2.太阳和太阳系对地球和地球生物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增加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的认识;2.掌握太阳和太阳系的客观特征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太阳系动画或者使用幻灯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太阳和太阳系的好奇心,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太阳以及太阳系对于我们有何重要性?”2. 讲解太阳和太阳系的概念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是一个由太阳、八个行星、众多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组成的庞大系统。
接着讲解太阳,教师可介绍太阳的基本概念、性质、尺寸、温度等基本属性,强调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能量动力。
3. 分析太阳和太阳系的特征和作用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光和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太阳光的分布规律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介绍温室效应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了解由于空气、水的介质特性,太阳光在大气中的反射、散射、折射和吸收,影响大气层的成分、温度和大气循环等现象。
(2)无线电波教师可以通过说明不同电离层的物理机制,让学生明白在多种普通气象事件中,特别是在频繁的电离层暴发中,这些无线电波的传播就显得格外复杂和重要。
(3)磁场教师可以把太阳对地磁场的影响与地球磁极的地理位置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磁场的性质,地磁的变化对于太阳粒子在地球磁场内的流动产生的影响等。
2.太阳系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系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引力教师可以介绍引力概念,让学生了解行星运动的轨道及其变化并说明太阳系外轨道物体的共性,让学生明白行星的大小、质量、距离以及行星轨道的位置关系等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和引力作用于太阳系统上的重要作用。
最新人教版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doc
太阳和太阳系学习目的1.了解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2.了解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3.九大行星的排列次序要点1……太阳的成分、结构太阳的半径约为700,00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
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0,000倍。
太阳黑子一. 成分:太阳同所有恒星一样,由炽热气体所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平均密度比地球小得多,大概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4,它靠强大的引力,将气体吸引住。
二. 外部结构:平时我们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它的大气层由里至外,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名称状态发光的强度厚度表面温度有何物质观测仪器光球很薄的一层太阳光基本上从这一层发出500公里约为6000K*黑子肉眼能见色球呈玖瑰色的大气,气体稀薄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约几千公里4000℃--几万℃日珥和耀斑日全食时用特殊望远镜日冕很稀薄,完全电离的气体层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从色球层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内部高达100万度太阳风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注:K为热力学温标,也叫「开氏温标」或「绝对温标」。
0℃=273.15K 1℃=274.15K1.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表面的黑斑点,实际并不黑,只是由于它的温度比光球表面温度大约低1500度左右,显得暗一些。
2.日珥和耀斑:日珥是色球层中偶尔喷出的红色的火焰。
耀斑则是色球层中某些地区突然增亮的现象。
3.太阳风:日冕层的带电离子不断飞逸到行星际空间,好像是从太阳吹出来的一股风,所以叫「太阳风」。
太阳黑子与耀斑均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科学家把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大年,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小年。
太阳活动频繁时,太阳风的强度和速度都变大。
要点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阻,甚至中断。
2.太阳大气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能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令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两课时)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两课时)本课时将带领大家了解太阳及其他行星组成的太阳系,认识太阳的特性、规律及其他行星的情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加深理解,留下佳绝的记忆。
一、《太阳和太阳系》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结构、特征及太阳系的构成;(2)懂得太阳系的类型、行星的大气情况等;(3)了解太阳所引起的气候及其变化。
2. 教学内容:(1)课题:太阳和太阳系(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太阳——太阳的结构、太阳大气层及光辐射等;2. 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各行星分布及特性。
第二课时:1. 太阳系各行星大气组成及行星间的距离;2. 太阳所引发的气候及其变化;3. 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
3. 教学方法:(1)各通过图示、文字介绍,对太阳及太阳系的组成、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解;(2)采取讲授、讨论的方式,探讨太阳系的特性及太阳给大气带来的变化;(3)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就太阳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等进行自由讨论、小组合作、报告等学习活动。
二、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教师活动:把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让学生凭借课本自行学习;教师注解讲解太阳的构成,采用图示、文字介绍;引出学生讨论太阳系的特性及分布;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特性及分布,并与同学互相讨论;(2)第二课时教师活动:讲解太阳系各行星大气组成及行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讨论太阳给大气带来的影响;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生完成任务,把自己的思考及体会发表出来;三、教学过程引导1. 认识太阳及其结构:(1)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本,认真学习太阳的结构及特性,鼓励学生多作笔记;(2)让学生观察太阳辐射的图片,从而了解太阳的结构;(3)根据课本教学内容,画出太阳的示意图;2. 理解太阳系:(1)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把它们加以理解;(2)为学生指导回顾课本,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系的组成及分布;(3)使学生体会太阳给大气带来的影响、变化;3. 控制课堂:(1)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学习进度控制课堂;(2)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3)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反馈以控制课堂气氛。
《第二章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太阳和太阳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太阳系运动规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作业的完成,期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太阳的基本情况、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系的构成等知识。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回顾并整理太阳的基本信息,包括太阳的组成、大小、温度等基本参数,以及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如太阳黑子、日珥等。
2. 太阳系认知:学生需绘制太阳系的示意图,并在图上标明各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天体的位置。
同时,要求查阅资料,了解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及运动规律。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与太阳活动相关的现实案例(如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撰写简短的案例分析报告。
4. 实践活动: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关于太阳或太阳系的新发现、新理论等前沿信息,并撰写简短的报告或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准确无误地完成相关知识的梳理和记忆。
2. 太阳系认知部分要求图示准确,天体位置标示无误,并能简述各行星的特色及运动规律。
3.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选取的案例与教材内容相关,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准确。
4. 实践活动部分要求信息来源可靠,内容新颖,能体现出学生对最新科学信息的关注和掌握情况。
5. 整个作业应保持字迹清晰,条理分明,严禁抄袭,须体现出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图示绘制准确性、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信息可靠性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同时,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将了解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后续教学调整和优化。
高中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中图版
太阳和太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体积、直径、温度和太阳系的组成。
2.培养探究太阳和太阳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l课时三、课前准备1.白天与夜晚的挂图。
2.太阳和太阳系概况的挂图。
3.收集有关太阳和太阳系一般情况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白天与夜晚图”,谈话导入。
2、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l)出示“太阳”挂图和有关图片。
(2)讲述:太阳是一颗巨大而炽热的恒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它的表面温度有6000℃,是炼钢炉中钢水温度的4倍;它的内部温度更高,中心约有1500万℃,3.指导学生认识九大行星及有关知识,(l)教师出示九大行星图。
(2)讲述:怎样的天体叫做行星?可通过观察九大行星图来了解,(3)提问:图上哪一个天体是地球?地球围绕什么转动?地球会发光吗?(4)小结:像地球那样,自己本身不会以光,靠反射太阳光的星球叫行星。
(5)指导学生看书上的九大行星图,说出这些行星的排列顺序,并分组讨论书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6)小组汇报。
(7)讲述:九大行星拥有的卫星情况、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及自转和公转的情况。
4.指导学生认识营星和流星。
(l)教师出示有关望星的图片。
(2)学生观察营星的形状,说说它像什么。
(3)小结:彗星是形状独特的天体,由于其公转的椭圆轨道又扁又长,因此比较少见。
例如,哈雷彗星是76年接近地球一次。
(4)讲述:有关流星的知识。
5.指导学生了解什么叫太阳系。
(l)提问: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有哪些?(2)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彗星、卫星、流星等所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6.总结。
(l)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太阳是一颗怎样的天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7.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征,并能正确表达出来。
2.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日食、太阳辐射等。
3. 了解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公转的规律,并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
4. 能够运用太阳系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日食、太阳辐射等。
三、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公转的规律。
2.运用太阳系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教学PPT、白板、马克笔。
2.学生: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上学过的关于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教学PPT,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并通过图示示意图直观展示太阳系的结构。
3. 探究(2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针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行探究,包括太阳辐射、地球的昼夜变化、气候变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4. 整理(10分钟)学生回到座位上,通过展示的形式,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并将关键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教师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框架和体系。
5. 拓展(10分钟)通过教学PPT,教师讲解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公转的规律,包括自转、公转轨道和倾斜角度等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释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太阳系运动规律的理解。
6. 迁移(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太阳和太阳系》word教案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太阳和太阳系》word教案2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从而
进一步了解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把握太阳的结构
和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物理阻碍。
2、使学生把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共性和个性及
地球的专门意义。
3、使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其它小天体、小行星、卫星、
彗星、流星体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全貌。
[重点难点]:太阳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九大行星运动特点
[教具设计]:太阳系成员的照片、太阳及太阳系教学挂
图、地图册
[课时安排]:3课时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一、太阳
1、概况:(略讲,要紧把握日地距离)
让学生认识太阳对地球来说是既一般又重要的恒星。
明白得好“一般”与“重要”的关系。
2、太阳的外部结构
我们能直截了当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往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太阳大气的一切活动总称太阳活动。
(重点讲述)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
1)黑子、耀斑增多 阻碍无线电通讯
2)带电粒子流 产生“磁暴”现象
3)带电粒子流 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
4、太阳的能量来源
射电干扰 电离层
干扰 地磁场
干扰 捕捉
地磁场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1500万度
2500亿大气压
4H H e+能量
注意:那个过程太阳通过缺失质量而开释庞大的能量,故太阳是有寿命的,约100亿年,现处于中年期。
[小结]:太阳的外部结构及活动阻碍。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太阳和太阳系》 湘科版
第1课太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安全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是一个太阳会发光,会发热,炽(chi)热的气体星球。
2、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教学重点:能自己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太阳、绘制太阳图。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太阳的图像资料或课件、观察太阳的专业眼镜;学生:自学案、课本、作业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活动,教学导入:1、展示:(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
没有它就没有生命,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读一读你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谜语。
3、讲一讲你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4、谈话引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不会再相信那些神话传说,今天我们将共同来科学地认识了解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星体——“太阳”(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一)活动一: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是啊!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给我们送来光明与温暖,地球人经常在诗歌、散文、歌曲中描绘它、赞美它。
你们会吟唱吗?(学生展示)直到现在我也记得小时候刚上学时唱的一首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师生齐唱)这首《上学歌》中呈现了哪些生物?(生答)如果没有太阳还有它们吗?地球上会有其他生命吗?2、讨论、交流:“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有生命吗?为什么?”注意引导: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植物会死亡,为什么?(光合作用)然后哪些生物会消失,为什么?(食物链断裂,破坏生态平衡),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所以可以说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
(二)说说你了解的关于太阳的知识1、自学与汇报:太阳的温度、体积、组成、与地球的距离(教师绘图,板书。
)2、阅读书37页。
3、讲授并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_11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分析1、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新课标太对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作具体的要求,甚至可以不涉及,重点应放在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解决的任务是,阐述太阳对地球为什么会有影响,有什么影响,怎样影响,结果如何。
2、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太过广泛,因此本节课主要运用举例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太阳辐射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能量源(2)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和综合分析,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说出太阳活动的类型,描述太阳活动的特征(4)用辩证的思想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能分别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1)参与探究活动,掌握读地理图并归纳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规律的方法,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收集、分析、整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辨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辨证的宇宙观、世界观。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素养。
【教科书分析】本节课内容体系很明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为地球和人类活动提供能量、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主要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太阳活动,如黑子、耀斑则远离学生日常生活,且该部分知识较为深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充分,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师应把该部分当做难点来讲授。
教材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由表象到实质的顺序安排的,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太阳与太阳系导学案》
《太阳与太阳系》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宇宙中,太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它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也是我们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
那么,太阳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地球的运行呢?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太阳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3. 理解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影响。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太阳的结构和特点;2. 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3. 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影响。
四、进修内容1. 太阳的结构和特点- 太阳的直径、质量、温度等基本参数;- 太阳的结构:核心、辐射区、对流区、光球、色球和日冕。
2. 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太阳系的运行规律:行星绕太阳公转、自转、行星轨道等。
3. 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影响- 太阳的光辐射和热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风、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进修方法1. 听讲与笔记: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2. 小组讨论:与同砚讨论太阳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共同砚习;3.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太阳系模型、观测日食等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进修过程1. 进修太阳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2. 小组讨论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影响,总结出关键点;3. 观察实验:观察太阳系模型,模拟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过程;4. 合作探究:分组钻研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展示钻研效果。
七、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太阳和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太阳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光源和热源,还在影响着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行和气候。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做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人。
八、作业安置1. 完成《太阳与太阳系》相关习题;2. 搜集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资料,撰写一份钻研报告;3. 准备下节课的主题分享。
新人教版选修1:2.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
教学重点太阳大气结构,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颗普通天体中的一个,然而地球又以其具有生命存在而大大不同于一般天体,这其中,地球和太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恒星系统——太阳和太阳系。
【板书】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概况【启发引导】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万物生机。
你们知道太阳有多大吗?它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也有1.5亿千米远。
光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8分18秒的时间。
跟地球相比,太阳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板书】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出示投影】地球与太阳的几组对比数据项目太阳地球倍数半径(R)70万千米6371千米109体积(V) 1.41×1018千米311000亿千米3130万质量(m) 1.989×1027吨 5.976×1021吨33万密度(ρ) 1.41克/厘米3 5.5189克/厘米31/4表面重力加速度(g)27300厘米/秒2980厘米/秒228【指导学生看书】【承转过渡】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推算,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学习思维建模过程。
2.利用建模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学习思维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组记录单、记号笔【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用模型飞机引入,认识模型的概念。
二、认识太阳系1.课件演示太阳系照片,提问太阳系组成天体。
2.给太阳系天体分类。
3.总结太阳系的概念。
三、思维建模1.根据对太阳系的了解,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3.出示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
二次建模4.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5.出示距离数据。
根据数据,再次修正模型。
6.出示天体大小数据,探讨模型建立可行性。
7.视频:全景太阳系模型。
四、模型运用1.通过模型解释启明星及月球看的清楚的原因。
五、问题延生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体会和发现?【板书设计】太阳系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球、矮行星恒星八大行星其它天体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
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课题
太阳与太阳系
第3课时
科学探究
认真完成练习,巩固太阳与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太阳与太阳系的知识。(略)
二、练习题: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 )星球,内部温度高达( )摄氏度,表面温度约为( )摄氏度。体积相当于( )个地球。
2、( )叫恒星。
3、太阳系的中心是( ),主要由( )、( )、( )、( )、( )等天体构成。
三、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印象最深的内容
3、说明书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因为教材是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四、阅读,了解有关观察流星与彗星的科技史。
五、课外作业观察金星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教师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8流星是如果闯入地球大气层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叫9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是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天文学家经过考证后称其为10我国有关哈雷彗星的文字刻录最早见于多年前的11在太阳系中星的自转方向与其它成员是相反的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太阳与太阳系
第1课时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太阳及太阳系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太阳及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
1、使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主要特征。
2、使学生明确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等天体概念及相互关系。
3、模拟日食、月食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4、使学生亲自“遥控”太阳系,领略宇宙之神奇,体验科技之奥妙。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能力认识太阳系的构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疑问:1、能否把最外层的冥王星去掉
2、学生“遥控”太阳系如何实现
3、如何模拟日食、月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
教学重点太阳大气结构,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颗普通天体中的一个,然而地球又以其具有生命存在而大大不同于一般天体,这其中,地球和太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恒星系统——太阳和太阳系。
【板书】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概况【启发引导】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万物生机。
你们知道太阳有多大吗?它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也有1.5亿千米远。
光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8分18秒的时间。
跟地球相比,太阳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板书】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出示投影】地球与太阳的几组对比数据【指导学生看书】【承转过渡】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推算,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边介绍边画太阳内部结构板图】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通过热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
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太阳的外部构造。
学生快速阅读。
【启发提问】(1)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什么层?为什么叫光球层?(2)太阳黑子是怎么回事?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光球层,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明亮夺目的太阳光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所以称之为“光”球层。
光球层的太阳大气很薄,只有500千米厚,温度也不高,只有6000K,对于巨大炽热的太阳来说,光球层确实太薄了,温度也的确不高。
【边讲边画太阳外部结构板图】太阳黑子实际上就是光球层表面温度比较低的区域,这里比光球表面低1500℃左右,因而显得比光球暗,由此得名。
指导学生读“太阳”挂图,看太阳黑子。
【启发提问】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些关于黑子的情况?根据回答情况,补充介绍:(1)黑子的周期:数目具有周期性,极大年,极小年,11年周期(指导读书中的插图);(2)黑子的大小:大小不一,小的直径有2千米,大的直径3000~7000千米;(3)寿命:很短,几小时——几个月;(4)一般成群出现,一个点→一对→一群→消失;(5)黑子有强大的磁场,波峰年会影响地球,出现异常;(6)我国很早就有了关于黑子的记录。
公元前,《汉书》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可是,为什么光球层表面会出现黑子?至今,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启发提问】(1)太阳大气的第二层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色球层上有什么活动方式?光球层外,是太阳大气的第二层,这是一层玫瑰色的太阳大气,因而称为色球层。
指导学生读挂图《太阳》,观看色球层的色彩和活动方式。
与光球相比,色球厚多了,有几千千米厚,温度也高,从里向外,温度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但发出的可见光却很弱,平时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仪器才能看到。
为什么温度越来越高,而可见光却很弱,目前,这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引导学生读挂图。
我们看,在色球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这样红色的火焰,巨大的火焰柱升腾而起,这种现象称为日珥,日珥上升的高度可达几百到几十万千米,最高可达100多万千米,然后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回落太阳表面,或者挣脱太阳引力,消散于茫茫宇宙之中。
我们再看挂图,这里有一些非常明亮的斑点。
色球层上,有时短时间内某个区域会出现这种突然增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耀斑,又叫色球爆发。
【简介耀斑】(1)寿命:300秒到几分钟,其间面积、亮度增到极大,然后减弱、消失;(2)周期:与黑子一致,11年,出现的位置也与黑子对应;(3)能量巨大;书上形容得很好,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放出巨大的能量,有很强的无线电波、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的粒子流,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的能量。
这能量如果能被我们利用该多好呀,可是目前我们还远远做不到。
耀斑爆发为什么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们还不清楚;它为什么会与黑子对应出现?我们也不清楚,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启发提问】(1)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又有什么特点?(2)太阳上真的会“刮风”吗?色球层之外,是越来越稀薄的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它的温度极高,可高达100万度,这是一层完全电离的气体层;日冕的厚度极厚,可从色球层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那么远,但亮度却更暗了,也只有在日全食或用日冕仪才能看到。
在100万度高温的作用下,太阳大气在这一层被热电离为高能带电的粒子流,有极大的动能,容易挣脱太阳的引力,以高速冲向行星际空间,这种现象就是太阳风,【简介太阳风】(1)是热电离的气体粒子以高速向外冲出;(2)速度约为350km/s以上,5~6天就可到达地球(可对比地球上的风速);(3)组成粒子中,He核占95%,H核占5%。
为什么太阳大气越向外温度越高呢?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宇宙真是太令人神往了,我多么希望这些谜底是由我们来揭开。
【启发提问】太阳大气由里向外的三层,厚度、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各层主要的活动方式都有什么?【总结板书,列表】【承转过渡】黑子具有强大的磁场、耀斑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风是高能带电的粒子流,当这些活动出现的时候,势必会对地球造成很大的影响。
【启发提问】(1)黑子、耀斑、太阳风都以什么形式影响地球?(2)对地球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指导学生阅读《高中地图册》第二章《大气垂直分层图》,简介地球的电离层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黑子和耀斑发出的射电对无线电短波通讯的影响(见参考资料)。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
出示投影片《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激发,产生极光。
【小结并板书】【承转过渡】除此以外,太阳活动的影响还有很多,现在专门有人在研究“太阳活动与气候”、“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等,太阳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太多、太大的能量。
【启发提问】(1)太阳如此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的呢?(2)再有多长时间太阳的能量就会消耗完了?指导学生速读课本《太阳能量的来源》。
这节课,我们从太阳开始,认识地球身边的事物,下一节我们将继续了解距离我们更近的、就在太阳系中的一些其他的天体。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氢和氦基本数据:(见书)二、太阳的外部结构1.太阳的外部结构板图2.对比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的热核聚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使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性质特征。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行星和恒星的区别。
教学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情况,今天我们就到太阳系中去看一看,看看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地球还有哪些兄弟姐妹。
【板书】三、太阳系及其成员【启发引导】(1)太阳系都由哪些天体类型构成?(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哪一个?为什么它会成为中心天体?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质量的吸引小质量的。
这样,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就在太阳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成为中心天体。
【指导学生画书】【启发引导】(1)请同学们一起看“太阳系模式图”,从图中可见,除太阳外最重要的一种天体是什么?(2)什么特征的天体就是行星?(3)你知道在满天的繁星中,哪些是恒星?哪些是行星?(4)你对哪一颗行星有所了解?请介绍给同学们。
(5)现在,太阳系中已发现的行星有哪几颗?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快速记忆。
行星和小行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行星,“行”说明它有相对的位置移动;恒星,“恒”说明它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在以恒星组成的各个星座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恒星中,只有太阳给我们的感觉例外,这是因为与其它遥远的恒星相比,太阳距离我们太近了,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造成了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
一般情况下,目视观测,满天繁星中,眨眼睛的是恒星,不眨眼睛的是行星。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九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常常湮灭在太阳夺目的光辉中,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看到。
我们比较常见的是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离太远了,必须用较大倍数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用“成群结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小行星。
它们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最大的是“谷神星”,半径仅及地球半径的1/15,直径大于200千米的不过30颗。
【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投影下列问题】(1)九大行星中,具有固体核心的有?没有固体表面,呈现流体行星的是?(2)九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最小的是?(3)表面温度最高的是?最低的是?(4)平均密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5)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其次是?(6)哪些行星有美丽的光环?(7)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公转平均速度,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的规律?(8)自转运动有特殊现象的是?怎么特殊?看完录像后,学生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书面落实】请同学们读课文后的“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将“之最”标在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