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DOC)

合集下载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1.1 为了识别出各部门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2 为了识别出供方/承包方在本公司进行活动或提供产品、服务时,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3 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确保其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对公司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活动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辨识及更新,环境因素识别及危险源辨识必须覆盖所有的活动、区域、人员和设施。

3 定义或术语3.1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它的一般表述形式:名词+动词,如污水排放、化学品泄漏、煤气爆炸等。

3.3重大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的因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给外界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变化。

它与环境因素为因果关系,环境因素为因,环境影响为果。

3.4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6 供方/承包方: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4 职责4.1 总经理负责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辨识及评价结果的审批以及公司重要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 人事财务部负责组织、策划全公司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汇总、核实各部门辨识、评价结果,查看是否遗漏,并组织评价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的风险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范围内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并将辨识与评价结果报人事财务部。

5 程序内容5.1 辨识和评价的范围、类别5.1.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 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 (包括供方/承包方和参观访问者、实习人员) 的活动;c) 作业场所内的所有物料、装置和设施(本公司的以及由外部所提供的);d) 供方/承包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项目安全管理的危险源与不利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

项目安全管理的危险源与不利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

项目安全管理的危险源与不利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4.1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通过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并依次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地控制事故和污染。

l由项目工程负责组织项目全体管理人员识别各个领域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负责制定相应重大危险源和不利因素的控制措施;l由安全员负责识别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列出环境因素清单,并制定一般危险源的控制措施;l由技术员负责识别一般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列出环境因素清单,并制定一般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l危险源及不利环境因素的识别要求:n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n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应从以下分项或设施为辨识的重点(不限于):安全管理、施工用电作业、明火、临边防护、事故易发多发地点或作业环境、施工机具等。

4.2危险源的管理与控制实施计划l制定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实施计划。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应当包括监控、应急方案以及紧急救护措施等内容;l危险源工程的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应包括监控措施,应急方案以及紧急救护措施等内容;l按规定审批专项施工方案,施公奇案必须完成审批。

经审批的专项施工方案确需修改时,应按照原审批程序审批;l重大危险源施工前,应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和签字,要使作业人员清楚掌握施工方案的技术要领;l重大危险源工程的施工应按方案实施,凡涉及验收的项目方案编制人员应参加首次验收。

应及时形成验收记录台帐;l本项目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危险源:n作业区内有两处高压线杆,场内施工设备设施应满足安全施工距离,施工前应做好围挡隔离工作;n建筑物高度为四层,外装修职工高处作业危险性大;n用电作业多,可能发生触电事故;n楼层内“临边”较多,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应提前做好围护;n安全隐患多,其他不可预见突发性事件,生产性重大安全事故;n工期紧张,施工进度快,生产安排不合理的话,职工可能会疲劳作业。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背景企业安全生产是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面广,要求高。

安全生产不仅仅是在日常操作流程上加入安全措施,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是安全生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职工的安全生命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识别是指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安全分析、评估,识别出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危害的因素。

危险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危害,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源头;2.可能导致危害的因素;3.可能通过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有效控制的因素。

危险源的识别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检查、安全巡查、安全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分析、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

企业还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经验,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进行危险源的识别。

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是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程度,掌握环境因素集中的区域和数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和避免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危害。

企业环境因素可能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噪声、钢筋锅炉、高空作业和尘埃等。

环境因素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等。

环境因素识别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具体的措施。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后的下一步就是控制。

对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需要根据危害的性质、应对的措施、时间、费用等因素进行评估,打造出具体完善的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1.技术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和电气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2.管理控制措施: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面的管理手段。

3.救援控制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救援、业务复杂等方面的救援手段。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在总体规划、流程控制、消息总工程等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
5.1.5.3宁波公司及各工厂应将重大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记录到《重大风险和环境因素控制跟踪表》,经审核批准后发给各部门,以便实施运行检测,并作为各单位安委会跟踪的依据。
5.1.6定期评审和动态管理
5.1.6.1定期评审
5.1.6.1.1各公司相关部门应定期回顾《危险源辨识评估表》和《重大风险和环境因素控制跟踪表》中的措施和进度。
1
完全意外但可能性较小
0.5
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E)
分数值
频次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一次暴露
0.5
很少或罕见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
100
非常重大,一人及以上死亡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做相应说明和规定,其他评价方法的说明和要求,各子公司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做进
一步描述和规定。
5.1.3.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专业人员的实际经验,给出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方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危险程度等级表中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对辨识、评价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由各公司安委会组织进行控制策划,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所制订的风险控制计划应有助于降低风险、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同时应与公司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计划的能力相适应。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该程序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然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一、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1.初步辨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潜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

2.评估辨识:对初步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详细评估,并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

3.优先辨识:将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根据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二、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评价1.风险评价:针对评估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包括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影响范围评估等。

2.风险管理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价,评估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三、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控制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根据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控制。

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4.定期复评:对已评估和控制过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期复评,检查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修正和完善程序。

以上是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其对潜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能力,共同建立和维护安全的工作环境。

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docx

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docx

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工程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编制人:日期:一、评价目的识别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适用范围评价适用于该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

三、危险源识别准备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四、评价方法:1 、直接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可以采用《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 GJ59-2011)》)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 、定性评价:这种方法是依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的直观判断。

对同一危险源,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思想难以统一。

但对防治常见危害和多发事故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施工现场重点防治的“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就是在对以往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定性评价不是简单“拍脑袋” ,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

3、定量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危险源的构成要进行综合计算,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定量评价方法是“LEC法” ,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这种方法考虑构成危险源的三种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C),取三者之积来确定风险值(D),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式中 D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5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5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____,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三条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四条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第五条各部门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第六条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第七条应该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八条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第九条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五)重大危险源等级;(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所属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活动安全、健康进行,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程序和要求,规范相关管理活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级单位及所辖各分支机构、项目单位,针对工作场所危险源的辨别、评价与控制,在所有工作中执行。

二、定义1.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物体、设备、物质或操作行为等因素。

2. 危险源辨识: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辨识。

3. 危险源评价: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危险源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4. 危险源控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工程控制或其他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带来的风险。

三、工作职责1. 公司领导班子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决策和指导。

2. 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配合安全生产部门的工作。

4. 工作岗位人员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主动参与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报告存在的危险源情况。

四、危险源辨识1. 危险源辨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确保没有遗漏。

(2)系统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辨识,确保辨识结果可靠。

(3)周期性: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2. 危险源辨识的步骤:(1)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信息,包括设备、物质、操作程序等。

(2)辨识危险源: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危险源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整理,编制危险源清单。

(4)风险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5)定期更新: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五、危险源评价1. 危险源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1)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评估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人员伤害程度,包括轻伤、重伤、死亡等。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5.1.2识别方法和主要途径:
(1)环境因素:
a)现场观察法:观察各个施工现场,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及废弃物产生排放等进行识别。
b)调查表:对新、改、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的植被破坏、土地占有等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施工过程原油、污水等潜在的泄漏及资源、能源消耗等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物资采购和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①产品或者材料的包装缺陷;
②结构失效;
③天气、地球物理及其它外部自然灾害;
④恶意破坏和违反操作规程;
⑤火灾和爆炸;
⑥冲击与撞击;
⑦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⑧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⑨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者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⑩设备的腐蚀;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露。4)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
3.8风险
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9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10安全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伤害风险的状态。
3.11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职责
4.1安质部、IPMT团队QSHE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重要环境因素
是指具有或者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环境影响
全部或者部份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者有益的变化。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目录1总则 (2)2 范围 (2)3 职责 (2)一、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3)(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3)(二)识别环境因素考虑的因素 (3)(三)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4)(四)环境因素的评价 (4)二、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一)危(wei)险源辨识范围 (5)(二)危(wei)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因素 (5)(三)危(wei)险源辨识方法 (6)(四)风险评价 (6)三、工作程序 (9)四、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更新 (10)(一)定期更新 (10)(二)不定期更新 (10)(三)记录保存 (10)五、本办法由安质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1为了使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所有活动区中的危(wei)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及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合用于本工程所有活动及生产所产生的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有关的危(wei)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活动。

一、项目经理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的审核及批准,对重大危(wei)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项目安质部是本办法的主控部门,负责指导施工作业区及活动区域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调查评价,并汇总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并发放《环区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编制工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经项目总工批准后发放到各个施工队伍。

三、项目部安质部定期组织施工队伍,更新识别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并对浮现本规定情况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更新评价。

四、项目经理部人员负责对施工活动区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五、施工队负责对所属工作范围内的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1、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因素。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资料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资料

辨识危险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应考虑的范围:
四大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人的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
宁波华翔汽车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编号:ADS-GZZD-AD-16页码:5/12 版本/次:A0/0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管理因素
职业健康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健康安全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职业健康安全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不完善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场地和环境
重点关注点
各公司所在国家(地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
变电站、注塑机、大型压机、堆高的铁箱和模具、配电柜、具有压/剪/卷/绞/碾/割/刺/钻/高速旋转的设备、
、适用范围:
、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可接受的风险:根据公司的法律义务和EHS方针,已降至公司可允许程度的风险。
打分法是将各种难以定量的评价原则赋予一定的权重和分值,使不同性质的环境因素和环境之间具
1分5分10分
一年以上每月一次每日一次
公司内公司周围公司所在地区的最低行政管辖
环境容易恢复环境较难恢复环境不能恢复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概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它们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将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原则,以及制度的具体内容。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施、环境等造成威胁的物质、设备、环境等。

危险源辨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设备、环境等因素,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以便后续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危险源辨识制度的原则•一项生产活动只需进行一次辨识。

但在新情况下、排除危险源、新增危险源等情况下需要迭代辨识。

•辨识应全面、系统,重点关注高风险危险源。

•辨识应记录过程,并跟踪和更新危险源的变化情况。

危险源辨识内容•生产原材料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原材料的物性、化性、毒性、爆炸性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设备的物理性质、机械性质、电气性质、易损性、易失效性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环境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与生产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安全影响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人员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人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以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风险评价制度的原则•风险评价应当与危险源辨识同时实施,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危险源产生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以准确地确定风险。

•风险评价结果应引导采取可行的改善措施和对策。

风险评价内容•风险矩阵和风险等级评估,以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定量化。

•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以支持风险评价。

•利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大小。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1.0目的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参考文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XNPD-GM-HSE-999,B版)4.0责任4.1本部安全部◆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2本部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

4.3各项目部◆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

5.0程序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5.1.1危险源识别(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

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环境污染,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这一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因素。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人为性和自然因素等。

企业应该通过危险源辨识,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

2.1 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和评估企业内部设备、工艺和作业过程;•调查企业周边环境,包括天气、地质和生态等因素;•查阅相关文献和标准,了解行业的风险信息;•借鉴国内外类似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2.2 辨识结果通过危险源辨识,企业可以得到以下结果:•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评级;•列出可能的事故和环境污染情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其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通过风险评价,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指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相关信息,对其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主观判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评估、判断矩阵和层次分析法等。

3.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指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危险源的可能影响进行量化计算。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事件树和故障树分析等。

3.3 风险等级确定通过风险评价,企业可以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的确定可以参考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环境因素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保护安全和环境。

研究和应用环境因素控制技术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制度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一、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2、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1)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包括项目管理和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2)项目部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3)项目部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材、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

(4)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5)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1) 六种典型危害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2) 三种时态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 三种状态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

2.2.2 识别的方法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危险源识别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识别及控制措施
9、移动工具使用
序号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
1
使用移动电动工具胶皮线缠绕架体
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2
使用移动工具没有插头,用木棍代替
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10、办公区内临时用电
序号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
1
保护零线截面太小
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2
保护零线颜色不对
20
电锤连杆甩出 伤人
伤人
注意加注机油,防连杆器套磨损松旷
21
手持工具刀具砂轮脱落
伤人
上片时与接盘安装稳固镙丝紧固加弹簧垫防脱落
4、电焊机作业
序号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
1
电焊机绝缘失效
人员伤亡
严禁使用绝缘失效电焊机
2
未配用专用配电箱
人员伤亡
按JGJ46-88执行
3
未使用专用线缆
人员伤亡
按JGJ46-88执行
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6
手持灯具破损
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14、外电防护搭设
序号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现有控制措施
1
高压防护设施搭设不坚固,受大风影响、倒塌
高压触电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2
高压防护设施标志不明显
高压触电伤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3
高压防护的搭设或拆除没有停电
伤人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6
吊车司机在没有专业人员指挥的情况下作业

环境因素危险源及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危险源及控制措施

测量专业院作业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及控制措施一、危险源二、环境因素三、危险源控制措施1、地面施工现场测量1)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详细了解场地周围的环境,确保绝对安全时方可进行测量工作。

2)在现场从事测量工作时,必须佩带安全帽、严禁在起重机下活动;3)在进行选点、迁站等工作时,必须随时注意周边环境的变化,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必须观察现场环境,并确认安全时方可进行操作。

仪器架设好时,应安排有专人看管,以防意外情况发生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

5)由于现场人员或机械设备施工,对测量工作的安全、精度有影响时,测量人员有责任与工地负责人进行协调,待条件具备时方可进行工作。

6)必须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

2、道路施工测量1)在人、车流量大的街道上作业时,必须穿着反光背心,架设仪器、觇牌时,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墩),必要时还应安排专人担任安全警戒员。

迁站时要撤除安全警示标志牌(墩),应将器材纵向肩扛行进,防治发生意外。

2)在道路上进行管线调查等工作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并派专人维护交通秩序,确保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3)夜间施工测量时,设立有照明设备的安全标志,并增派人员巡视现场,加强对作业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保护。

4)在立交桥附近及道路弯道和视线不清的地点作业时,应事先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墩),必要时安排专人担任指挥。

5)工间休息应离开铁路、道路中心隔离带、繁华街道旁,选择安全地点休息。

3、地铁工程测量1)竖井投点搭设操作台与仪器架设平台时,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载工作人员及仪器的三倍重量以上,操作台与仪器架设平台的搭设必须稳定坚固,确认其安全时方可上去作业。

2)竖井投点时,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并固定在稳定的物体上。

3)井内工作的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并设有专人观望井上情况,避免物体坠落造成危害。

4)在隧道内工作必须佩带安全帽、工作鞋、照明设备等,以确保工作的安全。

5)工作环境存在隐患时,必须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协调处理,确保安全时方可进入隧道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1.0目的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参考文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XNPD-GM-HSE-999,B版)4.0责任4.1本部安全部◆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2本部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

4.3各项目部◆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

5.0程序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5.1.1危险源识别(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

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

各级危险源辨识小组由工程、技术、安全等专业人员组成,根据所管辖区域和施工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对危险/危害辨识小组成员要进行系统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原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的能力;◆对危险性高、辨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评价区域,要对辨识小组成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2)危险源识别的范围项目部各级危险辨识小组在识别作业风险和危害因素时要求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

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雇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存在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从事高风险作业活动的人员;◆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符合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有关规定。

(3)危险源识别的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5.1.2危险源评价方法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对辨识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已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风险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

通常所采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查表法(经验法)、LEC法、矩阵评估法。

项目部范围内的风险评价可采用矩阵法与LEC评价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风险级别划分可按照“矩阵法”(附录1)分级执行。

5.1.3危险源分级与控制根据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潜在风险等级,通常按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

根据评价的结果应通过以下方法逐级控制或削减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HSE作业指导书→组织员工开展班前会活动(填写活动记录)。

◆任何作业活动都要进行风险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将作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项目部采取“四级”控制(项目级、施工队级、工段级、班组级)方式,对A和B、C、D、E级风险实施分级控制;◆对于影响较大,涉及人员较多的重大风险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如台风,核事故应急等),同时现场保持储备足够的应急资源,以便及时使用;对存在严重风险的作业项目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工作前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即时培训。

让操作人员掌握方案中的控制要求,并在执行过程中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中度风险要编制HSE作业指导书。

将每项作业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按作业流程的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落实专人监管控制;◆低风险由作业班组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告知所有成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方可从事作业活动;◆风险控制措施要落实跟踪人员,包括技术、施工、安全三类人员;◆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全体员工要进行与之岗位相符的安全知识培训,其中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效证件上岗,高风险作业人员须经培训上岗作业;◆所有机电设备、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并标识,以确保使用安全。

5.1.4危险源再评价◆项目部在工艺、设备、法规等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HSE职能部门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危险控制措施实施后要对其进行再次危险评价,看评价结果和上次危险控制的期望值是否一致;再次评价的结果和危险控制的期望值一致,则仍按该控制措施执行;再次评价的结果证明危险没有得到控制和削减,则应对危险控制计划的完善程度、危险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危害辨识的完整性进行分析;◆再重新进行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制定危险控制计划,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再次进行实施并进行跟踪。

5.1.5记录管理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可按照《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3)的样版填入,并实行工段级—施工队级—项目部级的顺序逐级汇报,项目部应明确各级辨识小组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表中录入的风险等级范围。

项目部级由项目部HSE部门汇总,组织核实、修改和确认,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5.2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5.2.1环境因素识别(1)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项目部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针对辨识出的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专项控制措施,小组由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负责,项目部HSE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小组成员由各部门及各施工队/专业公司负责人组成,成员应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2)环境因素识别方法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很多,如: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生产流程分析、物料衡算、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

(3)环境因素识别范围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以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向大气、水体、土地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的使用和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弃物管理、物理属性;◆对社区影响及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等方面。

5.2.2环境因素评价方法环境因素评价要根据生产特点,参照以往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后果,更要事实求是地分析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环境因素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有:是非判断法、专家评议法、对比法、跟踪法、排放量对比、频率对比法、多因子环境因素“打分法”(附录2)等。

5.2.3环境因素分级与控制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辨识小组根据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打分法)判定环境因素级别,并形成《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4),对于一般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采用分级监控管理。

(1)一般环境因素监控管理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一般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落实责任单位,由HSE部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

(2)重大环境因素监控管理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重大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附录5),对重要环境因素涉及的有关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规定的措施或方法、责任部门、协调部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起止时间、投入的资金等。

◆制定管理方案应考虑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公司的财务或项目经济承受能力、运行和经营要求、相关方的意见等。

(3)内部运行控制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通过对项目部所属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方人员进行交底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各层级的环境监控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执行本项目的环境管理规则制度,规范所有人员的环境安全行为;◆将已识别和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与各方相关人员沟通,同时在本项目环境安全管理的有关程序文件中予以规定,并予以保证;◆环境因素有关信息在项目部内部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全员均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对外部投诉或通报处罚的信息,项目部相关单位应加以记录并采取措施,将处理的结果通告投诉或通报方。

(4)环境安全事故/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响应对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引起的潜在的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预案,预防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发生后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5.2.4环境因素的更新(1)为保持环境因素信息的有效性,项目部HSE部门应定期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对环境因素再次进行评价,并针对重新评定的不同等级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当承接新的建设项目或施工过程中的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补充识别,由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重新评价。

5.2.5环境因素的发布经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审批确认后的《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以及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由项目部HSE部门确定发放范围后,发放到相应的各单位。

各责任单位根据评价表中提出的措施及管理方案中的相关要求予以落实。

6.0附录附录1:矩阵法附录2:打分法附录3:《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4:《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5:《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附录1 :矩阵法事故的可能性说明: 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的,算“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事故严重程度说明:1. 永久失能:某肢体残缺或虽未残缺但功能完全丧失。

2.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职业性多发病:又称工作有关疾病,它有三层含义:①职业因素是工作有关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直接病因,都是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而致病;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