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47e679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5.png)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和人口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第1课时世界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自主探究】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
工业革命使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出现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
二战结束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入阶段。
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人口的和变化的结果。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大致经历了“”模式→“高低高”模式→“”模式的过程。
『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哪些因素有关?【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探究活动1〗读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探讨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根本原因是。
(2)按时间顺序可分成明显的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3)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探究活动2〗读图1-1-3、图1-1-6、图1-1-7、图1-1-8及下图,探讨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指标)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高高低”模式和“低低低”模式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低,其差异是什么?。
【总结拓展】 知识点一2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知识点二 三类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4..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反馈测评】1.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A.战争B.疾病C.生活水平差D.老年人口多2.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 )A B C D深圳市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业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性港口城市。
据此回答3--4题。
3.当分析深圳市人口数量的变化时,应重点分析其( )A .人口迁移B .人口的自然增长C .人口的出生率D .人口的死亡率 4.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人民的生活水平高,营养好 B .人口结构年轻 C .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D .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高右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1.1人口增长模式
![1.1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b14af2ebd64783e09122bb8.png)
探究3:
影响湖南人口增长的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文化教育状况、 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 2、婚姻生育观和风俗习惯 3、人口政策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 2、高-低-高模式 3、低-低-低模式
产业革命使得生产 力水平明显提高, 18世纪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 中期以后 迅速发展,人口死 亡率显著下降 二战后,政治独立, 经济发展,医疗卫 20世纪 生事业进步,人们 50年代起 生活水平提高,死 亡率下降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至今仍没 结束,人 口问题严重
(二)“高-低-高”模式
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高–低–高”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 策30年来,人口少生了3 个多亿,人口总和生育率 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 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进 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 列。使世界60亿人口日 和中国13亿人口日到来 各推迟了4年,为控制世 界人口快速增长做出了 重大贡献。但我国人口 仍将以每年800万至1000 万的速度递增,人口形势 不容乐观。
特点: 1. 人口死亡率下降; 2.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3. 人口增长迅速; 代表国家:20世纪50年代,普遍存在于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尼日利亚
(三)“低-低-低”模式(现代模式)
释义: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三)“低-低-低”模式(现代模式)
原因: 生产力发展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高—高— 低”模式
―高—低— 高”模式 ―低—低— 低”模式
1.1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1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f1150e0740be1e650e9af9.png)
三、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政策
(一)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1999 2002 3.34 1.52 0.76 2.58 0.88 0.65
0.64 0.64
1.29
“高-低-高”型 过渡
“低-低-低”型
(二)中国人口政策 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自主学习
1.怎样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增 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3.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三类?各类人口增 长模式的时期、特点、形成原因、分布 地区分别是什么?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怎样的?
一、人口增长
读下图,思考: 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呈现出怎样的 趋势?
想一想: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什么 有关?
出生率=———— ×100%
总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 死亡率=————×100%
出生人口数
总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000年)
1.85
0.12
1.请计算两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2.从计算结果可看出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
3.2000年,埃及和日本自然增长的人口各是多少?谁自然 增长的人口多些? 118.36万 15.22万
人口增长影响因素:
生物学规律的制约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婚姻生育观 上 宗教信仰 层 风俗习惯 建 人口政策 筑 战争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经 济 基 础
经济基础 及上层建 筑领域
归根结底 取决于生 产力的发 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传统型 “高—高—低” 模式 :过渡型 “高—低—高” 模式 :现代型 “低—低—低” 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5c11151f01dc281e53af01c.png)
二、人口增长模式
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时期: 工业化社会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
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 (2-3%) 低死亡率 (1-2%) 高自然增长率 (1-2.5%)
原因
发达国家: 产业革命促使了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 展迅速,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 发展中国家: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老年型
年轻型
成年型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对经济发展、资源和环 境造成巨大压力。
印度的人口压力
2、读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转变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各阶段的 加速 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负增 高速 减速 波动 低速 增长 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大跃进” 政策失误 和自然灾 害影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导致我国人口 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出生率的波动。
(3)1970年代以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4)1980年代以后出现两次小的人口增长高峰(a、b) 的原因是什么? 是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的滞后影响
(5)中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思考:人口增长等同于人口自然增长吗?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 式模式 社会时期 基本特点
原始型 原始社会 极高出生率 (3-4%) 极高死亡率 (3-4%) 极低自然增长率 (0.5%)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没 有控制生育,需要劳动力; 战争频繁、食物匮乏、医 疗卫生条件差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 高出生率 (3-4%) 传统型 奴隶社会、 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 高死亡率 (2-3%) 封建社会、 了提高,促使粮食增加、医 资’初期 较低自然增长率 (1-2%) 疗水平改善;节育不普及、 子女可以养老和分担劳动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https://img.taocdn.com/s3/m/5cd1256f561252d380eb6e3b.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案背景此教学设计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中的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的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建立在高一学生有了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和初步掌握了地理技能的基础上。
本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第1课时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第2课时学习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二、教材分析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其中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而出生率、死亡率及由二者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本节包括“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三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了解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2)懂得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有用知识和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法、总结归纳法九、教学过程九、课后反思优点: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搜索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总结归纳能力,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
缺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归纳总结能力不够强及表达能力欠缺,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81890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9.png)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0张PPT)可编辑全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0张PPT)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c3bd6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c.png)
持续增加
数量多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规律方法技巧
人口的三种型态
比较项目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收缩型(老年型)
示意图
形状
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底部变窄,形状像清真寺顶部塔形
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
(2)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开始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素)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素)](https://img.taocdn.com/s3/m/7247578f6529647d27285254.png)
如此列车,谁保安全?
群雄逐鹿,谁与争锋?
计算下列各题, 计算下列各题,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世界人口 的增长取决于什么因素,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的增长取决于什么因素,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人口1 亿的甲国, 出生率为30 30‰, ( 1 ) 人口 1 亿的甲国 , 出生率为 30 , 死 亡率为16 16‰,每年增长多少人? 亡率为16 ,每年增长多少人?
应用: 应用:将下面三组图一一对应起来
A B C
F D E
G
1
2
3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1 据此回答1~2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 1. 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 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C ) A .Ⅰ期 B .Ⅱ期 C .Ⅲ期 D .Ⅳ期 2 .在Ⅰ期( D )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约140万人
(2)人口1亿的乙国,出生率为14 ,死亡 人口1亿的乙国,出生率为14 14‰, 率为7 ,每年增长多少人? 率为7‰,每年增长多少人?
约70万人
丙国人口达13 13亿 ( 3丙国人口达13 亿,尽管近年人口增长率已 降至7 ,但丙国每年仍然净增多少人? 降至7‰,但丙国每年仍然净增多少人?
约910万人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8e490d4d15abe23482f4d75.png)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第一节人口增长
![第一节人口增长](https://img.taocdn.com/s3/m/3de3e55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1.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从容说课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
教学时,可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在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与学水平。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
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运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扩展阅读《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一章第一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含解析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22211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4.png)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含解析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学习目标:1。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2.学会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难点)3。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
(重点)一、人口增长1.历程:在历史上,人口增长有快有慢,总体上呈不断加速的趋势,人口增长曲线是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的因素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高-高-低”模式自然增长率高原因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3。
“低-低-低”模式分布主要发达国家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医疗卫生技术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大幅度下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就是人口增加。
()(2)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量与死亡人口数量之差. ()(3)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
()(4)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因素是人的生育意愿。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提示:(1)×人口增长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可能是正增长,也可能是负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3c69e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8.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1.1人口增长模式
![1.1人口增长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25628e4551810a6f5248662.png)
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少数经济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负增长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零增长 中国、古巴、韩国、乌拉圭等经济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A、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慢,甚至零增长和负 增长。
带来的问题: 社会、家庭负担过重。 服兵役人数减少。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型
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 增加,死亡率显著下降。
基本特点:高出生、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
A、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1)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人均拥有的资 源减少。 带来的问题: (2)教育、就业压力大,影响生活水平的 提高。
一、人口增长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 60亿; 2011年10月31日凌晨,全球70亿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 出生。 2005年1月我国人口达13亿。
世界人口增长“J”形曲线
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的时间在不断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2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3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5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6个10亿 用了近100万年 1830年~1930年 100余年 1930年~1960年 30年 1960年~1975年 15年 1975年~1987年 12年 1987年~1999年 12年
198 0
“三低”型
2004
出生率迅速下降因素有三: ① 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②制度因素 (国家的人口制度、教育等促进了出生率下降) 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深入人口)
(完整版)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完整版)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baed661bcd126fff7050b61.png)
学生活动探究 设计
汤晗
一则关于天津人口增长率的报道
截至2004年年底,天津市人口已达1 024万人,与1990年相比, 14年来人口总量增加了140万人。从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看,20世 纪80年代平均年增长1.56‰ ,90年代平均年增长1.27‰ ,进入21 世纪仅为0.56‰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全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但人口增长的速度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世界人口 增长历程
时间
人口增长 特点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增长缓慢
持续增长
20世纪后半叶 人类历史总趋势
快速增长
不断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
C
B A
阅读教科书 第4页内容参 考世界人口 增长图回答
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 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观察折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一、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增长特点
出生率 A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出生率 B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C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观察实验: 1.指出A、B、C三个水池中水的增长速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2.若将实验中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水池中的水比作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 自然增长率,说出其对应关系及特点。 3.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很 低
生产力 水平随 着社会 向工业 化发展 不断提 高,生 活质量 不断改
善
较 低
缓慢, 有些国 家甚至 出现零 增长或 负增长
目前发达国 家基本上已 进入这个阶 段,特别是
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0b25613650e52ea54189805.png)
(
)
返回
[解析] 第(1)题,根据0~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分析,即可判断出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通过 1982~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可以判断出2009年人口老 龄化现象加剧,2009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应比1982年的高,2009 年4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应该比1982年的高;读图可知, 1982年的20~2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如2009年的高,而根 据我国人口增长知识,1982年的我国人口总数也远不及2009年 的多,故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应比2009年的少。 第(2)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 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 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 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 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 (1)B (2)B
返回
人口增 “高高低”
长模式 模式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出现在工业化 开始后,发达 增长下降阶段
“三低
”模式
欧洲和北美许
多国家一般在 20世纪前半叶 开始进入这个 阶段,有些发 展中国家目前 也已进入此阶 段
返回
只有少数仍 国家大都在18
发达国
处于落后生 世纪末或19世
分布 产方式的原 纪初就开始进 始群体处于 入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 广大发展中国 家目前还处在 这个阶段
返回
[自读教材· 抓基础]
1.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要求]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区。
4.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发展要求] 阐述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历程在历史上,人口增长有慢有快,这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
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相当庞大。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时间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 长状况 极为缓慢较慢原因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平极为低下转变过程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平均寿命有所延长2.“高—低—高”模式地区时间原因特点发达国家(欧洲) 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产业革命,工业化代替手工劳动,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大幅度增加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3.“低—低—低”模式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教材P2~3活动]1.埃及1.81美国0.602.计算结果表明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慢。
3.201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46.8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约185.6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些。
[教材P3活动]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下降;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出生率低;妇女受教育程度高,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小。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劳动者不需要接受较高的教育,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小,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小;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程度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高,出生率高;妇女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大,不易接受新的生育观。
2.略。
[教材P4~5活动]1.据资料计算,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18岁。
2.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是不得小于20周岁,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小。
3.初婚年龄小,生育时间提前并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人口出生率就会提高。
4.晚婚必然导致晚育,晚婚晚育使世代间隔的时间延长,人口再生产的速度减缓,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
[教材P9活动]1.读表可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是:起伏不定,时多时少,时快时慢。
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朝代更迭时,人口增长缓慢;当风调雨顺、政局稳定时,人口增长迅速。
但我国人口数量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4略。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情景导入先思考———————日本媒体称,“灾难”是人们在提及日本人口状况时最常使用的词语之一:社会日益老龄化,新生儿越来越少,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人们推迟生育等。
(1)材料中的“灾难”指的是什么?提示:日本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2)影响日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哪些?提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等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妇女就业状况等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类型及分析方法(拓展)第一种人口增长曲线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人口数,曲线表示人口随时间的变化。
曲线的形状特征包括起伏和陡缓,能够反映出人口变化的特征。
例如,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如上图所示。
第二种人口增长曲线图(如右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总量是增加的;自然增长率上升(如a段)或下降(如b段),只能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快或者慢。
自然增长率小于0(如c段),说明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总数减少。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则人口总数稳定。
因此,人口总量最多的时刻既不是①处,也不是③处,而是②处。
———————应用体验不可少———————下图为2008~2030 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及比重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反映我国的人口现状是()A.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少年儿童比重下降D.人口平均寿命延长2.为缓解图示人口问题,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A.严格户籍管理制度B.实行渐进式退休C.摒弃计划生育政策D.禁止人口流出解析:1.C 2.B第1题,图中显示我国少年儿童人口数量、比重下降,图示不能表现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也无法显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更无法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第2题,图中反映我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劳动人口不足,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实行渐进式退休。
(2016·浙江4月选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称为人口老龄化。
下图为中国与美国1970~2010年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统计图。
完成3~4题。
3.与美国相比,中国()A.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B.1970年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慢C.2010年老龄人口较少D.2000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4.关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际移民加速美国人口老龄化B.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C.经济发展制约美国人口老龄化D.经济快速增长制约中国人口老龄化解析:3.D 4.B第3题,读图可知:中国进入老龄化时间晚,我国1970年后老龄化人口比重增速越来越快;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亿多,而美国只有3亿多,尽管我国老龄化比重较低,但老龄人口数量多;2000年后,我国老龄化比重线斜率增大,说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快。
第4题,国际移民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故国际移民减速美国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很低,加速我国老龄化的进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越完善,使人们生育观念由多生到少生甚至不生上转变,出生率降低,促使人口老龄化的产生。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1)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口增长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2)存在怎样的问题?提示:人口老龄化突出。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应用体验不可少———————(2016·湖州统测)下图为四国2010 年和2050 年(预测)每100 名劳动人口(15~65 岁)的家属(15 岁以下和65 岁以上)数量统计图。
完成1~2 题。
1.2010 年尼日利亚每100 名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由于()A.出生率高B.死亡率低C.迁入率高D.迁出率高2.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加剧C.人口迁移量增大D.城市化速度加快解析:1.A 2.B第1题,2010 年尼日利亚每100 名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显然是因为人口出生率高。
第2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造成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不高。
(2016·桐乡市期中考试)下图为国际比较中的中国老龄化(65 岁及其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完成3~4 题。
3.图中()A.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B.1985 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差距在不断缩小D.2050 年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总量多于发达国家4.2010年后,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人口迁移B.国家政策C.经济发展水平D.经济发展速度解析:3.D 4.B第3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比发达国家多得多。
第4题。
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知识点(三)|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及成因分析(发展要求)———————经典例题领悟好———————[典例]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状况有密切关系。
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表。
读表,回答(1)~(2)题。
(1)A.瑞士B.巴西C.英国D.意大利(2)英国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A.养老金制度B.医疗卫生条件C.婚姻生育观D.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第(1)题,选项中四个国家只有巴西是发展中国家,“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与发达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1)B(2)D———————核心要点掌握好———————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原始社会时期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