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1. 古典派:注重传统文化,重视文言文学习,推崇经典格言。
强调语言文理并重,注重严肃性和规范性。
代表人物有钱钟书、吕叔湘等。
2. 现代派:强调实用性和现代性,倡导以现代语言为主,兼顾古典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注重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推崇写作的个性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李敖等。
3. 人文派:注重人文情感与审美体验,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关注人性、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代表人物有林语堂、朱自清、鲁迅等。
4. 实用派:强调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崇读书、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等。
5. 科学派:强调语言教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判断等能力。
代表人物有李家祥、谢泳等。
中国文学流派
中国文学流派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屈宋楚辞派:屈原、宋玉扬马派:扬雄、司马相如(扬雄,字子云。
司马相如,字长卿《子虚赋》《上林赋》)注:汉赋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三曹:曹操、曹植、曹丕(曹操:字孟德《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植:字子建《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曹丕:字子恒《燕歌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沈宋派:沈佺期、宋之问。
(沈佺期:字云卿;宋之问:字延清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和岑参齐名,称为“高岑”。
高适《燕歌行》《营州歌》、《塞上听吹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乐府诗派: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卖炭翁》《杜陵叟》《长恨歌》《琵琶行》元稹《鸳鸯传》)田园诗派: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过故人庄》《春晓》《与诸子登岘山》;王维:字摩诘,外号“诗佛”《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洵:号老泉,字明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定风波》、《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苏辙:字子由《黄州快哉亭记》)注: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江西诗派:黄庭坚、杨万里(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的诗人。
唐宋八大家:韩愈(唐)、柳宗元(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师说》;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桐叶封弟辩》;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醉翁亭记》《秋声赋》)》《踏莎行(候馆残梅)》)》《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临川集》;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语文教学领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中学语文教学流派,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流派、实用主义流派和思维导向流派,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传统文化教育流派传统文化教育流派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传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古文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书法、诗词、古典音乐等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然而,这一流派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传统文化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琐,使学生产生学习负担;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脱节,缺乏实际应用指导。
二、实用主义流派实用主义流派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会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让学生模仿、参考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来培养写作能力。
实用主义流派的优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将学习与实际结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然而,实用主义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实用性可能导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修养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流派思维导向流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思维。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理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思维导向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
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中国当代教学论流派整理一、目标教学论流派2000年8月,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经过研讨认为:目标教学是以目标为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这一界定既反映了教学目标的特点也揭示了目标教学与其它教学流派的本质区别。
(一)目标教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
”这种期望是靠教与学双方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达成的。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结果。
教学只有从明确的、具体的、科学目标出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2. 以教学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重视以知识单元为基本结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是当代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
将教材按照其内在结构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单元,把单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单元达标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在实现单元目标后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教学。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是介于学期与课时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位。
次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利用单元形成测试来调节教学过程,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每个知识单元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知识单元是学校及时控制教学,强化管理的最小单位。
总之,以单元知识为基本单位控制控制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异步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的全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只有尽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
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一)主体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裴娣娜教授。
代表作:《主体教育试验研究发展的反思》(裴娣娜)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目的: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国人现代素质的提高找出一条现实的途径。
特点: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
实践成果: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
理论成果: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及以其为带头人的“新基础教育”学术共同体。
代表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结题报告》(叶澜)。
主张:以“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教学研究的原点,关注教育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的真实成长。
提出“新基础教育”的概念,主张以课堂为着眼点,推动“学校转型”。
目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显性目标是为了建设21世纪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基本内涵:“学校转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指课堂教学满堂灌,培养人才规格一刀切,教育管理上集权为主等)向“现代型”的转换。
其中,“价值提升”“重心下移”。
“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可以勾勒出现代型学校的基本内涵。
(三)新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江苏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朱永新教授。
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特点:新教育实验开始于2002年,是由朱永新教授及其一批志同道合者所推动的一项性教育实验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七大行动去推动整个的素质教育发展,去推动教师的成长。
语文教学九大流派
语文教学九大流派拉萨市江苏中学语文组央珍1、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
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
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2、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
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
“何谓训练?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
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
”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
”钱梦龙在“三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
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代表作《导读的艺术》。
3、思维派:主要代表宁鸿彬。
特点:用创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提出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未来教育观。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
”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了“宁氏教学三原则”: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4、管理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
特点:将控制论、管理论运用与语文教育,把教育管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教育能力。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3)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3)三、异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1 基于“学情理论”并且不断发展学情理论。
1979年10月至1981年1月,当时就职于武汉师范学院的黎世法在武汉地区43所中学开展了有关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分析发现,每个优秀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具有十个有序的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记忆巩固-学习检查。
其中主要的学习环节有六个: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
根据这六个环节的学习功能,黎世法将学生解决每一个学习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抽象为六个因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六因素”也可称为“六步学习法”。
学生的十个学习环节和六步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学习”的主线。
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他人”与包括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机器在内的“他物”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这项调查研究,黎世法还概括出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十条学习心里规律,包括内因律、基础律、理解律、运用律、改错律、结合律、精学律、智能律、脑效律、勤奋律等。
以上述调查结果为基础,黎世法提出了“学情理论”这一概念。
“学情理论”指通过分析研究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而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
由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在于学习的个体性,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实质只能是“指导”。
1981年2月至1984年12月,经过研究和大规模实验,黎世法进一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五步指导过程”,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简称“五步指导法”。
将教师的“五步指导过程”与学生的“六步学习过程”综合起来,可以构成“六阶段有效教学过程”(简称“六段教学方式”),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实现了有效统一。
语文教学论教学流派
语文教学论--教学流派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在教学流派方面,语文教学论涉及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流派,这些教学流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对几种主要的语文教学流派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读经”、“背诵”、“模仿”为主要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和背诵。
这种教学流派认为,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也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认为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强调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最后,传统语文教学流派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学生的背诵和写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评价。
二、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现代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流派认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多样,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优势在于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多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现代语文教学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过于灵活多样,有时难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最后,现代语文教学流派的评价方式过于复杂多样,有时难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多元文化语文教学流派多元文化语文教学流派主张以“文化多元性”为核心,强调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的共同写照.这些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既学习了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长处,又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是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一、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俗称"三本教学"卢仲衡〔1923-2002〕,广东省##市高州县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组组长.1965年,卢仲衡开始根据一些心理学原则编写实验教材,并进行实验.实验初始阶段,只限于初中数学一个学科,俗称"三本教学".2002年,卢仲衡去世,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实验终止.卢仲衡以"小步子"和"与时强化"两条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班级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的适当步子,即"高而可攀"的步子;又提出了七条教学原则: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启、读、练、知、结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尽量采用变式复习加深理解和巩固.自学辅导实验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卢仲衡总结了"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启"与"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的,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读、练、知交替进行,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具体来说,"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启发不是讲课,老师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读、练、知三者可以交替,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地继续学下去,直至老师小结时才停止."结"就是小结.在小结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卢仲衡又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四项验收指标,它们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学能力成长、自学能力迁移与学科全面发展.其中,尤以学科全面发展最为与众不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从数学学科发端,但很突出的一点是它十分强调各学科均衡发展,数学的学习不能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在初始阶段,实验只限于初中数学一个学科,是"三本教学"."三本"指三个本子,即课本、练习本、测验本.单独编写的课本,适合于学生自学;特殊的练习本,留有空白的地方,便于学生做题〔答案附于练习本后〕,位置固定,也便于教师检查;测验本,不附答案,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做练习的真实效果.自学辅导教学在遵循"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前提下,主张"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在照顾到学生共同要求的同时,又允许学生个性化地发展."快者"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步伐和节奏,在完成"班定步调"学习任务之后,继续学习课外参考书,钻研更深的问题,既能吃"饱"吃"好",又能多学快学,其特长也能得到发展.而自学辅导教学之所以能转化学困生,是因为用视觉比用听觉更适应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一遍看不懂,可再看两遍或三遍,再看不懂可问老师或与同学低声交谈.卢仲衡认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但是在速度上、数量上、质量上都是少而慢,而要促进或加速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辅导法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方法中的一种,它能够遵循一条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二、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需要邱学华,1935年生,##省常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从1980年开始,邱学华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后扩展到小学语文、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从小学延伸到中学,渗透到幼儿园;实验至今已历时27年,目前,全国已有98个县市全面推广尝试教学理论,实验基地2200多个,实验教师达70多万人,实验班级约90万个,受教学生3000多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1951年,在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的邱学华发现,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不理想.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教育科学知识,这一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1956年,邱学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做助教,一边教书一边到附小搞教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便是尝试教学的雏形.在教学实践中邱学华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七步:第一步是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第三步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与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瓢,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伸阶段.由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复杂多变,生搬硬套一种模式是不科学的,邱学华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可以从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许多变式,称为灵活模式,如调换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几步调换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几步,如在出示尝试题以后可以增添一步学生讨论;结合式,即当学生比较熟悉和适应尝试教学以后,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过于清楚,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地进行;超前式,即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进行.尝试教学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因而产生了第三类整合模式.邱学华认为,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案例]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2.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能够区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教学准备]教师用的小学数学磁性工具箱,学生用的磁性学具板,以与投影机、投影片.[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用游戏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文具盒,一个装红铅笔,一个装黄铅笔.1.打开一个文具盒盖,学生看到有3支黄铅笔,教师提出要求"两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会说缺少条件,无法解答〕2.教师再打开另一个文具盒盖,学生看到有5支红铅笔,这样学生就可以求出一共有8支铅笔:3+5=8〔支〕.3.教师打开一个文具盒,出示3支黄铅笔,然后指着另一个文具盒说:"红铅笔比黄铅笔多2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会说出得数〕引导学生编出应用题:"有3支黄铅笔,红铅笔比黄铅笔多2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投影片〕再引导学生分析,看出这道两步应用题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而前面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有3个已知条件.这堂课就来学习这类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评: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直观,以游戏形式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尝试操作.教师在磁性演示板,学生在磁性学具板上共同操作.在尝试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到,先要求出红铅笔有多少支,才能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尝试练习.1.利用课本上的例题,做尝试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用白纸贴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然后尝试练习,练习要求学生尝试说出算理〕2.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算得对不对,并补充说出课本上的例题,每一步求的是什么.3.把例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用白纸贴在黑板上〕4.把例题的第二个条件改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用白纸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列式计算,然后说出算理.根据上述黑板上出现的4道题目,进行分析比较,联系课本上提出的"注意: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要仔细分析,确定该用一步解答还是分两步解答"得出初步结论:题目给出的都是两个条件,如果直接说出两个具体数量〔黑兔子和白兔子的只数〕,就用一步计算;如果说出一个具体数量〔黑兔的只数〕,另一个没有直接说出〔白兔的只数〕,必须先求出来,这样就用两步计算.[评: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课堂作业.课本第88页"做一做"两道题目〔略〕教学游戏.1.拍手游戏〔教师拍几下,要求学生多拍或少拍几下,求一共拍几下?同桌学生也可互相拍〕2.猜盒里的铅笔.3.编题比赛.要求学生编出这堂课教的两步应用题.[评: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三、黎世法:"异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1979年10月至1981年1月,当时就职于武汉师范学院的黎世法在武汉地区43所中学开展了有关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每个优秀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具有十个有序的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与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记忆巩固-学习检查.其中主要的学习环节有六个:课前自学-专心上课-与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根据这六个环节的学习功能,黎世法将学生解决每一个学习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抽象为六个因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因素"也可称为"六步学习法".黎世法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同步教学",即一个班全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一个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为了区别于同步教学,并突出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的特点,黎世法将其更名为"异步教学方式"和"异步教学理论".异步教学的具体特征有:具有明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指导者;能将教师的三种指导形式〔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全体指导〕与学生的五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和全体学〕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1987年7月至今,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异步教育学是一种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异步教学论"为核心内容的,能有效指导现代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学.在异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自学.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开通思路,理解课文.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学生研讨学习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除了问教师外,还可与座位前后的同学小声议论.通过自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新课.这样也便于教师明确指导的重点,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少数学生存在的非共性问题.启发.旨在为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有效的联系,寻求和提供恰当的解决问题的认识条件.实质是启发学生自己启发自己.教师可以向全班学生提出在自学过程中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的共性问题,可以在全班大多数学生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只能给学生指出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认识条件和方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依靠每个学生自己对有关的认识条件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复习.复习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继续解决在新单元学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的过程.教师布置复习参考提纲.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提纲进行复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检查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个问题还没真正理解,教师可与时地针对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指导.作业.作业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为了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异步教学提出了五种作业题:必做题、巩固题、深化题、提高题、过渡题.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出示必做题,待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基本正确地做完了必做题时,教师可将选做题〔巩固题、深化题、提高题〕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任意选择.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点面结合进行作业指导.改错.改错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认真分析作业的错误原因,改正作业错误,掌握正确作业方法的过程.学生的作业没有错误,也要分析总结一下能正确地完成作业的原因,进一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自改.学生遇到困难,可请教同座位的同学,或请教别的同学,还可以请教教师.在全班学生都进行了认真自改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互改作业.同时,教师巡回有重点地指导学生互改,与学生研讨改错问题.对于特别重要的作业题,同学之间互改以前或以后,可叫一至两位学生对这一重要的作业题进行讲解.然后,由教师对该题作正确的分析和结论,提高全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除了有一般的作业本外,还要有一本错误作业的重做本,教师要定期掌握学生作业改错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讲解作业的内容要评分,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小结.小结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教师布置小结参考提纲并进行小结指导谈话,指示小结方法,学生对教师的谈话内容作重点笔记.学生根据小结参考提纲进行独立小结.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一边了解学情,一边与学生研讨小结问题.学生根据小结参考提纲,将课文中的有关重点内容摘录在小结笔记本上,以便思维加工、整理和概括.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和深思课文并认真查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与座位附近的同学展开小声讨论,或请教教师.四、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要作具体分析.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挖掘、继承、发展了孔子以来启发教学的精髓.但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怎么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教学生"与"教学生学"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一种是死教,另一种是诱学.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前者表现为"满堂教"、"满堂讲"、"满堂问";后者则表现为"满堂学".所以,两者在教学思想上有着根本区别.为什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提法改为了"引导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教师的职能,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首先,"主导作用"在汉语中的内涵主要在一个"主"字上,往往给人一种"权力所有者"的感觉.具体教学时,教师口头上说的是"学生为主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常常是"教师为主。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语文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语文教学中,各种教学流派涌现出来,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提供了多种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中学语文教学流派进行简要介绍。
基础知识教学流派基础知识教学流派注重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这一流派强调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
基础知识教学流派通常采用直接教学法,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巩固基本知识,以提升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流派阅读教学流派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流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细致品味和解读,通过解读文本中的细节、语言风格和意义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流派通常采用讨论和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写作教学流派写作教学流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
这一流派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通过写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流派通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展示范文和进行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合能力教学流派综合能力教学流派强调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一流派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能力教学流派注重学科整合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任务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流派多种多样,每一流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流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流派,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现代中学汉语教学七大流派及代表名师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
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孟宪伦老师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坛颇有影响的几种流派作了总结。
1.剥笋派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
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
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
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
“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
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
“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
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
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
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
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
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经营管理01-26 1421发展之中的中国九大教育学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走进中小学学,开始了以行动研究为主旨的各类课题活动,伴随着教育专家由“书斋”走向“田野”这样一种科研范式的型,以“新团体涌现”为特征的中国教育学派已具雏形。
(一)主体教育学派主体教育研究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产生、形成的,其主旨是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试图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国人现代素质的提高找出一条现实的途径。
这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
这项实验因其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较完善,实验研究方法较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以及研究队伍实力强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主体教育,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
主体教育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由于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裴娣娜教授在《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反思》一文中指出了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一界定了主体教育基本概念和范畴,初步形成了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组成的主体教育理论分析框架。
理论探讨的核心是对主体、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二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基本问题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典型调查以及召开学术研讨会,课题组集中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标志及基本特色。
三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
以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观为基线,课题组进行了“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四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是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
观念层面:重新界定学习的本质以及确定体现学生发展的现代学习观;实践层面:主要是通过教与学的行为分析,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性教学策略。
教学流派
3 、情感派的教育思想
• (1)、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A对教育事业的爱;B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C对学生的爱. (2)、"熏陶感染塑心灵: 娱 目:以文学精品娱学生耳目; 动 情:用文学佳作所包含的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 思:用文章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励 志:用教材中英雄人物思想言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3)、盛情并茂,以情动人: 于漪主张教师要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通过朗诵、赏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曾有人总结说:情感派的教学是艺术的,他的艺术表现为: 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提问—惊风乱占芙蓉水;.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插语—一声惊堂满座醒;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感—无情未必真豪杰;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 体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冗繁削尽留清瘦; 教具—大珠小珠落玉盘. (4)、做学生脑力劳动的辅导员: A 语文教学要立体化、多功能; B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C 语文教学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
导读派
• • •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 学生自学过程 ; 代表人物 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 特级教师钱梦龙。 另外还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 学观。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 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 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 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 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 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 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第二讲 中国思想学术流派
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 以“学、思、知、行”为其认识论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 姻疏数之交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弱者,道之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 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 下,柔弱处上。”
三教:三种宗教即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即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
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
先秦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汉唐经学(董仲舒、刘歆)
宋明理学(周敦颐、张载、“二程”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
清代儒学的流变(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龚自珍等)
以“仁”为内在的思想核心
行:指具体的实践活动,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
先秦老庄道家(老子、庄子)
秦汉黄老道家(刘安) 魏晋玄学(何晏、王弼 、“竹林七贤”,王衍) 魏晋之后,逐渐为道教所取代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的思想 “贵柔守雌”的辩证法
[精品]中国九大教学流派介绍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介绍中国九大教学流派介绍新视野2009_ezo中国九大教学流派介绍一、自学辅导教学从对程序教学的反思开始,到三本教学模式的确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前后坚持了近40年,在中小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反思程序教学开始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到20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既有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20世纪若干年来移植域外教育理论成功不多的教训表明,西方教育理论不少是脱离中国国情的,它们在很多方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很难在中国以其原有的形态扎下根来。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任何一项并非根源于本土的教育实验,都不可能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本土教育环境的适切性。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而任何一项成功的教育实验,也都不是无本之木。
卢仲衡的中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它首先经历了对美国程序教学理论再试验的过程。
上世纪中叶,程序教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界名噪一时。
1953年,斯金纳到女儿的学校参观,在算术课上,他发现很多孩子都愿意回答问题,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后老师也不一定及时给予反馈,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心情等对课堂质量的影响很大。
而斯金纳十分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只有在反应发生后立即予以强化,行为才有可能得以保持,下一次在类似情境中才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反应。
斯金纳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被摧残的心灵,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
1954年,斯金纳发明了程序教学,运用从动物实验中得来的小步子和及时强化等原则来编写教材,并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程序教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外的有些报纸甚至将其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
九流指的是哪九流
九流指的是哪九流
宗教和学术意义上的“九流”是对中国古代九个学术流派的统称:
1、儒家:仁义礼智信,提倡仁政,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大道无为,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
3、墨家:兼爱和非攻,代表人物是墨子、孟胜
4、法家:倡法制,代表人物是管仲、韩非子、李斯、李悝、商鞅、申不害
5、名家:擅长论辩,代表人物是邓析、宋钘、惠施
6、杂家:顾名思义,取诸子百家,多有涉猎。
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刘安
7、农家:以神农为祖师,劝耕桑,足衣食,代表人物是许行
8、纵横家:或连横或合纵,纵横捭阖,代表人物是张仪、公孙衍、苏秦
9、阴阳家:阴阳五行,代表人物是邹衍。
章兼中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我国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1. 介绍外语教学法是一个历史悠久、研究广泛的学科领域,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外语,以便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我国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外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我国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的概述我国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包括了以章兼为代表的直接法流派、以晓峰为代表的语言环境法流派、以中兴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流派等。
这些流派在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践指导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直接法流派直接法流派注重学习者直接用外语进行思维和交流,倡导“先听、后说、再读、最后写”的学习路径。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章兼提出了“教师应以外国人对儿童的教学法为榜样”的理念,强调通过模仿、感知和实践,使学习者自然地掌握语言。
直接法流派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言使用,对培养学习者的语感和语言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 语言环境法流派语言环境法流派强调创设有利于语言习得的环境,注重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晓峰提出了“习得问题、训练问题和测验问题的三重性质”的观点,指出语言环境法流派的关键在于提供学习者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交际教学法流派交际教学法流派注重学习者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言教学要符合语言应用的规律。
中兴提出了“语言是用来交际的”的理念,强调语言教学要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注重学习者的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这一流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真实交际情境下的语言使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6. 总结与展望我国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在外语教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些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未来,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特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外语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实践,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5)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5)五、李吉林与情境教学【背景】李吉林,1938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
1956年8月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
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等职。
李吉林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综述】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李吉林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1 为儿童的学习探索情境教育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时任语文教师的李吉林在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训练中。
受国外在语言教学中情景教学训练的启发,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
最初,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为主。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生活情景,学生学习情绪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其后,李吉林确定了“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的主题。
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作文题材,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
在“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实验阶段,李吉林又将情境教学和审美教育统一于语文教学中。
通过反思,李吉林体会到,情境教学探索的前几个阶段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儿童发展的各方面的要素。
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
之后,她提出了“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并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4)四、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
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
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
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2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
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
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
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
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3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
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
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
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
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
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
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周序/文)《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访谈】把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前,就“诱思探究教学”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创立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正更好的发展能力。
(王鹰摄) 记者:您觉得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张: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要作具体分析。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挖掘、继承、发展了孔子以来启发教学的精髓。
但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怎么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
“教学生”与“教学生学”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一种是死教,另一种是诱学。
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前者表现为“满堂教”、“满堂讲”、“满堂问”;后者则表现为“满堂学”。
所以,两者在教学思想上有着根本区别。
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什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提法改为了“引导作用”?张: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教师的职能,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首先,“主导作用”在汉语中的内涵主要在一个“主”字上,往往给人一种“权力所有者”的感觉。
具体教学时,教师口头上说的是“学生为主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常常是“教师为主体”。
其次,我国教学的主流思想始终坚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始终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即引导。
将“主导”改为“引导”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中的“探究”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张:二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往往与科学研究过程类比,在自然科学各学科教学中尤其强调,因而称之为“科学探究”。
诱思探究教学提倡的“探究”,实质上就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获得理性认识,便于理解、掌握,更便于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适用于每个学科的每个概念和规律。
记者:“三维教学目标”是诱思探究教学的亮点之一,它和目前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在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张: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一维实质上都是指“知识”,第三维则指“品德”,只是“诱思探究教学”的提法更概括一些,包括了新课改所提的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途径。
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意在批判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错误做法,以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