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工湿地设计
1.1 人工湿地介绍
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
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
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
1.1.2 人工湿地分类
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1.2 湿地修复区设计
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
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2,
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万m2.2景观效果。湿地区总面积约为东
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
白云湖建成后,需要向滘心涌、环滘涌、海口涌、石井河四条河3/s,按每日补水时间8涌合计补水18.3m小时计,人工湖调蓄水量为3,需调蓄水深为0.5m万52.7m。人工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
西湖连接处为此章节需要设计的湿地修复区。其中东湖向滘心涌和
33/s;西湖向石井河和环滘涌分别2.50 1.65 mm/s和海口涌分别补水33/s。当西湖对环滘涌和石井河补水时,水体1.40m/s和12.75m补水必将
由东湖流经湿地进入西湖区,如此大流量的水体在流经湿地时,相应地对湿地的过水能力必将提出很高的要求;且东西湖之间的湿地23
水量而言湿地面积太小,且水力停m22000m区面积仅万,对52.7留时间很短,难以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故在对两湖间的湿地区进行布
设时主要考虑其补水和景观功能,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其对污在本方案中将东西湖之间的湿因此,染物去除效果和生态修复作用。.
地区设计成更加接近自然景观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湿地床上铺设碎石、砾石,并种植具有高效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物,加强对水体的净化处理。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平面设计
表面流湿地一般长宽比应小于10:1,根据人工湖两铁路间的地2,
=16514m面积As形情况将人工湿地分成两块并联使用,其中湿地1122。湿地A= As+ As=22869 m面积湿地2As=6355m,湿地区总面积221平
面布置如图1-3所示。
湿地区平面布置图1-3 图
其中湿地1为梯形结构,上底、下底、高分别为56m、104m和206m;湿地2为近似矩形结构,长、宽分别为93m和68m。考虑地形和维护等因素,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可分别将湿地1和湿地2分成两个或以上并行处理单元,以便间歇运行和维护。
1.2.2 湿地进出水设计
考虑到处理系统的水量很大,在湿地周边开挖集水沟,水体经收集后进入湿地系统。进水装置是向人工湿地中输送污水,布水时应尽量均匀,进水方式采取多点布水形式。在湿地维护或闲置期,进水可关闭。
1.2.3 填料的使用
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水深0.3-0.5m,本方案取0.4m;湿地区设计常水位为0.8m,故湿地床基质层厚度为0.4m。表面流湿地床由两层组成,表层土层厚0.2m,砾石层铺设厚度0.2m。人工湿地填料主要组成、厚度及粒径分布见图1-4。
表面流人工湿地填料组成1-4 图
1.2.4 湿地中植物配置
植物是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重要组分,是人工湿地系统得
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种植何种湿地植物也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一般人工湿地系统对植物有以下要求:①有发达的根系;②有较大的生物量或茎叶密度;③有较大的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④有较强的输送氧的能力。一般宜选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的本土植物。种植方式视湿地和植物实际情况采用穴植、沟植、面植等方法,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10株。(1)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
这类植物包括睡莲、马蹄莲、慈姑、荸荠、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为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强,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0.4-1.0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
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属于种子果实类植物类型,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元素。
(2)挺水草本植物
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白、香蒲、旱草竹、皇竹草、水葱、水莎草、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这类植物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对N和P的吸收量都很大。其中①皇竹草、芦竹、旱伞竹、薏米、纸莎草等属于深根丛
生型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较深,根系接触面广,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能显示出更好的处理效果;②香蒲、菖蒲、水葱、水莎草等,属于深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这类植物的根系较深,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③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等属于浅根散生型植物,其根系分布一般在5-20cm之间。由于这些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面流式人工湿地中;④灯心草、野芋等属于浅根丛生型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一般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本方案中湿地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因此宜选择后两种植物类型,浅根散生型植物美人蕉、芦苇、千屈菜、荸荠、慈姑、再力花和浅根丛生型植物灯心草、野芋等都为本方案中的适宜挺水植物品种。
湿地区水生植物配置为美人蕉20%、芦苇20%、千屈菜20%、再力花20%、野芋10%、灯心草10%。在具体布设中综合考虑水质净化作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