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和成像过程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和成像过程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
现象的物理现象,它在医学影像学和化学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工作原理和成像过程两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首先是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利用原子核在外加静磁
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现象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成分信息。
当一个样品置于外加静磁场中时,样品中的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并且这些原子核会在外加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
在共振吸
收时,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能量并发生磁共振,然后再释放出能量。
通过测量原子核吸收和释放能量的频率和强度,可以得到样品的结
构和成分信息。
其次是核磁共振的成像过程。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
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在MRI成像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患者放置在强大的静磁场中,然后通
过向患者施加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共振。
激发后,原
子核会释放出能量,接收线圈会捕获这些能量信号,并将其转换成
图像。
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非侵入式观测。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现象,而核磁共振成像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这种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高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互补和定量分析等优势。
本文将探讨MRI的原理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MRI的原理MRI通过将组织暴露于极强的磁场中,然后用无线电波和梯度线圈来产生信号,进而使用计算机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像。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过渡态,从基于水分子的信号生成到结构特异性的图像形成。
MRI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该技术最早用于化学物质的分析。
原子核不停地旋转,当一个人将其置于磁场中,原子核便会根据自己的自旋状况对骨架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些反应由计算机捕捉并编码成影像,就像一副影像反映了头骨里口袋里的电位一样。
二、MRI的临床应用1.诊断肿瘤MRI在诊断肿瘤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影像技术,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肿瘤是否蔓延到周围血管和组织,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观察神经系统MRI对于研究神经系统非常有用。
医生可以观察脑、脊柱和神经根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诊断下肢麻木的患者时,医生可以使用MRI来查看患者是否存在间盘突出、脊柱压缩或椎间盘疾病。
3.评估心脏健康MRI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测量心脏室壁的厚度、心脏大小和氧化细胞的分布。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心脏病并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包括心衰、心肌梗死和瓣膜异常等疾病。
4.研究关节疾病MRI对于关节疾病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
它可以观察骨、关节软骨和其他软组织。
如果患者有肿胀、疼痛和关节运动受限的症状,MRI可以检查足部、手部、膝部和肩部等关节的状况,确定问题所在。
5.评估器官功能MRI还可以评估内脏器官的功能,如肝脏、肾脏和胰腺等。
使用MRI扫描可以检查器官的大小、形状和是否存在异常。
核磁共振原理
企业申请报告飞利浦 磁共振成像仪1套型号 Ingenia3.0T MRI 影像设备功能磁共振成像系统大体结构基本上由四个系统组成:即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1.磁体系统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成本最高的部件,是磁共振系统中最强大的磁场,平时我们评论磁共振设备的大小就是指静磁场的场强数值,单位用特斯拉(Tesla ,简称T )或高斯(Gauss )表示,1T=1万高斯。
临床上磁共振成像要求磁场强度在0.05~3T 范围内。
一般将≤0.3T 称为低场,0.3T ~1.0T 称为中场,>1.0T 称为高场。
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越好。
但磁场强度过高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磁 体梯度线圈 射频 线圈 梯度 控制 梯度 驱动 接受 通道 发射 通道 脉冲程序 计算机 显示器 存储器为了获得不同场强的磁体,生产厂商制造出了不同类型的磁体,常见的磁体有永久磁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1)永久磁体永久磁体是由永久磁铁(如铁氧体或铷铁)的磁砖拼砌而成。
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环型和轭型。
优点是:造价低,场强可以达到0.3T,能产生优质图像,需要功率极小,维护费用低,可装在一个相对小的房间里。
缺点是:磁场强度较低,磁场的均匀度和强度欠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温度),不能满足临床波谱研究的需要。
(2)常导磁体常导磁体是根据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设计的。
当电流通过圆形线圈时,在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常导磁体的线圈是由高导电性的金属导线或薄片绕制而成。
它的结构主要由各种线圈组成。
优点是:造价较低,不用时可以停电,在0.2T以下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图像。
缺点是:磁场的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是受供电电源电压波动的影响,均匀度差。
另外易受环境因素(如温度、线圈绕组的位置或尺寸)的影响.(3)超导磁体荷兰科学家昂尼斯(Kamerlingh Onnes)在1911年首先发现某些物质的电阻在超低温下急剧下降为零的超导性质,电阻的突然消失意味着物质已转变为某种新的状态,这些物质称为超导体。
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
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通过利用人体内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吸收和放射能量的特性,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本文将对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度探讨,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 外加磁场对人体原子核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外加磁场对人体内原子核的影响。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通过巨大的外部磁场(一般为1.5T或3.0T)作用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使得它们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进而产生共振吸收和放射能量的现象。
2. 射频脉冲的作用与成像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射频脉冲对原子核的作用。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射频脉冲会给氢原子核施加能量,从而使得原子核进入激发态。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放出能量,并通过检测这些能量的放射信号,系统可以得到关于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信息,进而实现成像。
3. MRI成像的优势和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MRI不需要使用有害的辐射,因此对患者没有伤害。
MRI在描绘软组织和结构的能力方面也优于CT扫描。
由于这些优势,MRI在神经学、骨科、心脏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4.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我个人认为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使得它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成像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帮助。
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读者对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MRI技术,并对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进行成像。
人体内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核,氢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的运动会产生磁矩。
当人体进入一个强磁场中时,水分子的氢原子核会被强磁场影响,自旋方向会在磁场方向上产生偏离,形成原子核磁矩的一个总体矢量。
当向人体施加一个特定的射频脉冲时,可以改变原子核磁矩的方向,使其与磁场方向发生差异,并且在停止脉冲后,原子核会返回原来的状态,产生一个电磁信号。
通过检测这个电磁信号,可以得到人体内的水分子分布情况。
1.人体进入强磁场:患者躺入一个大型的环形磁体中,该磁体产生一个相当强的静态磁场(通常达到1.5-3.0特斯拉)。
2.产生激射信号:通过向磁体中的人体施加一系列射频脉冲,改变氢原子核的磁矩方向,并在停止脉冲后,检测氢原子核返回原来状态产生的电磁信号。
3.数据获取:通过一系列检测电磁信号的装置,如线圈和放大器,收集和记录扫描过程中产生的信号。
4.重建图像:通过数学算法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和重建这些信号,生成人体内的断层图像。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技术,主要用于研究人脑的功能活动。
与传统的结构性MRI不同,功能MRI通过观察血液氧合水平和神经磁活动的关系,来探测和定位脑部活跃区域。
功能磁共振的原理:功能磁共振利用氧血液信号响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来检测脑部的功能活动。
当人脑一些区域被激活时,该区域的活动代谢水平会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也会增加。
在激活状态下,该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增多,而去氧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减少,进而改变了该区域的氧合水平。
这种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可以被功能磁共振所检测到。
功能磁共振的过程与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人体进入强磁场:患者躺入磁体中,类似于结构性MRI的过程。
磁共振的原理与结构
(二)外磁场对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和磁场条件下,自旋质子 就产生了一个沿外磁场方向的宏观磁矩, 这样当原子核围绕自己的轴作自旋运动 时,外加磁场又会产生一个旋力臂作用 于自旋质子的磁矩上,使得质子旋进于 一个锥形的磁矩轴上,称为拉莫进动。
(二)外磁场对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质子进动的速度用 进动频率来衡量,也 就是质子每秒进动的 次数,进动频率与外 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场强越高,进动频率 越高。
(七〕自由感应衰减
磁共振设备中,接收信号用的线圈平面与主 磁场平行,工作频率接近拉莫频率。 当质子磁化矢量只受主磁场作用时,由于自 由进动与主磁场方向一致,所以无法测量。而 当RF脉冲对组织激励又停止后,组织出现了弛 豫过程,横向磁化矢量的变化能使位于被检体 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 其大小与横向磁化矢量成正比,将这个电流信 号放大后即为MR信号,它是一个随时间周期性 不断衰减的电流,又因为它是由自由进动感应 产生的,所以叫自由感应衰减。
有无辐射的优点,其发展潜力巨大。
二、MRI基本原理
•MRI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特性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 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 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
(一)原子核的自旋特性
在有自旋特性的原子核周围存在的这 个微观磁场是磁偶极子,就是所谓的原 子核的自旋磁矩。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各个质子由于热 运动而处于杂乱无章的任意排列状态, 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相互抵消,所以在 宏观上不显磁性。
(六〕核磁共振弛豫
(六〕核磁共振弛豫
(六〕核磁共振弛豫
小结: 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 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 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 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 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等几个参数。 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 (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 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非侵入性扫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的磁性物质的成像进行分析,得出病灶位置和病理变化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MRI设备主要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线圈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主磁场系统主磁场系统是MRI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一个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超导磁体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通常是1.5T或3T。
这个磁场可以将人体内的水和脂肪等有机分子的原子核(如氢核、氧核等)原子核自旋取向,从而为后续成像提供必要的条件。
2. 梯度线圈系统梯度线圈系统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组成,即横向、纵向和轴向梯度线圈。
这些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梯度磁场,用于在空间上定位图像中不同的区域。
梯度线圈系统的变化频率决定了成像的分辨率,变化强度决定了成像的对比度。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电磁场和接收返回的信号。
在成像过程中,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磁场,导致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发送出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并传回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MRI设备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存储。
在成像过程中,计算机会通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产生的信号,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进行测量和记录。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最终的MRI图像。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 开始扫描前,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和磁化。
2. 患者躺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床会进入主磁场系统中央,电脑通过脚踏开关控制床的位置。
3. 当主磁场系统通电后,会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
此时,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发送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磁共振基本原理第一章主要讲述电荷、电流、电磁、磁感应方面的基本概念。
这里将介绍余下章节中将提到的大量的词汇。
你可以快速复习这些概念,但是要注意关键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
同时也包括一些对向量和复数关系的解释。
如果你有工程师的背景就请略过这些章节,否则请多花些时间研究2D、3D向量,振幅和相位、矢量和复数方面的知识。
矢量在MRI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多花些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静电学研究的是静止的电荷,在MRI中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我们以此作为开场白主要是因为电学和磁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静电学与静磁场非常相似。
最小的电荷存在于质子(正)和电子(负)中,集中在很小的一团或以量子形式存在。
虽然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但是他们有同样幅度的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是6.24*1018个电子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
一道闪电包含10到50个库仑。
一个电子或质子的电荷为±1.6*10-19库仑。
与一个粒子所拥有的分离的电荷不同,电场是连续的。
关键的概念是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同时,你应该知道电场强度与电荷呈线形变化,和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总的电荷数增加,电场的强度也会增加,与电荷的距离越远,电场强度越弱。
将相同的电荷拉近,或将不同的电荷分开都需要能量。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粒子就有做功的势能。
就象拉开或压缩一个弹簧一样。
这种做功的势能叫电动力(emf)。
当一个电荷被移动,并做功时,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
每单位电荷的势能称电势能,它是电荷相对于电场的位置的函数(1/d2)。
电荷位于周边,它尽量要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它不断地运动、做功。
运动的电荷越多,每个电荷做功越多,总功越大。
运动的电荷叫做电流。
电流的测量单位为安培(A)。
第一个电流图描绘的是电池产生直流电(DC)。
电厂里的发电机产生的是变化的电压,也称为交流电(AC)。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NMR)是一种利用磁场和电磁波探测物体内部结构、
形态和功能的无创性检测技术。
其主要使用的原理为核磁共振(NMR)以
及磁共振成像(MRI)。
物理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基于核磁矩的存在,即在一个外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
自旋,导致其周围带有磁矩。
这个磁矩的大小与核与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核自旋、核外电子等因素有关。
当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作用于物体时,它
可以获得足够的能量,使得原子核磁矩发生共振跃迁,即吸收或发射电磁波,并产生一个幅度随时间变化的信号。
这个信号可以被电子设备捕捉并
分析,从而提取物体结构信息。
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是在核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首先通过建立强磁
场产生磁化,然后用脉冲激发进行共振刺激,利用磁场梯度进行空间编码,最后利用接收线圈接收回波来重建空间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通过探测不同组织在强磁场中产生的不同信号,可以对
其进行成像。
由于不同组织的磁化强度和弛豫时间不同,每个组织都会产
生特有的信号,这些信号经过计算和处理后就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各种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包括了许多技术,包括脉冲序列、图像质量评估、图像
处理和分析等。
在临床应用中,它可用于检查头部、胸部、腹部以及四肢
等部分,用于诊断骨骼、肌肉、神经、内脏等多种疾病。
此外,它还可用
于研究神经科学、心脏学、肿瘤学等多个科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一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作为成像的信号源,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和分析来得到人体内部的高质量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
人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氢原子核,它们具有自旋(旋转)的特性。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会同向或反向翻转,这种翻转是有规律的。
当外加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如果其频率与翻转的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对应,那么氢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并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就是磁共振信号。
通过控制外部的磁场强度和不同方向上的磁场梯度,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氢原子核所在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通过改变不同位置上的磁场梯度,并根据不同位置上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逐层扫描患者的人体结构。
利用计算机对扫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人体的影像。
磁共振成像有很多功能。
首先,磁共振成像可以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多种结构进行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成像。
它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解剖信息,并且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非常好,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其次,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功能性信息。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推断大脑中的神经活动。
在fMRI研究中,会让被试执行特定的任务,通过观察其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的认知、感知和运动功能。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系统的情况,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这对于检测血管狭窄、异常和血管瘤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大脑认知科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大脑认知科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脑认知科学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该学科对于探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有着极大的意义。
而在大脑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具,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大脑神经活动的详细信息,对于科学家们解开大脑活动的奥秘具有重大的帮助。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是一种测量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场变化来了解大脑区域的代谢变化。
在获得大脑的MRI扫描图像后,fMRI利用氧气水平的变化监测大脑局部的代谢水平,从而揭示神经元活动的位置和时序关系,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推断脑区在完成任务时的活跃程度。
在fMRI扫描过程中,被测者被要求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例如数学题、记忆游戏等。
当被测者进行任务时,脑部活动会引起大量血液流向活动区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有的氧气水平有一定改变;因此,fMRI技术能够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来推断出某一特定区域的代谢活跃程度。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不同于其他神经科学技术,fMRI技术可以成像到毫米级别,并能够记录时序。
这使得fMRI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具,由于其能够揭示大脑区域的代谢变化,fMRI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1.神经科学在神经科学领域,fMRI在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研究者使用fMRI技术来确定特定位置大脑区域和知觉、语言、计算和意识等功能之间的关系。
同时,fMRI可用于对大脑中的功能性网络进行研究,如探究情绪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以及执行认知控制的机制。
2.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fMRI技术能够通过测量不同任务中的血流变化来研究大脑区域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而探究认知过程。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磁场梯度:在MRI中,人体被置于强大的静态磁场中,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
静态磁场的存在使得水和其他组织中的原子核具有旋磁性。
为了增加成像的精度,还需要在这个主磁场的基础上建立磁感应梯度,它们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在频率上有所区别。
2.平行放射磁场:在强大的静态磁场中所产生的射频激励场通过放射磁场线圈,使静态磁场与梯度场之间形成垂直的旋转磁场。
这个旋转磁场的频率与静态磁场的拉比频率一致,从而实现了核磁共振。
3.磁共振信号:当原子核受到平行放射磁场的激励后,它们会产生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射频线圈和梯度线圈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4.影像重建: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编码和处理,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具体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Fourier变换和反射变换等。
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神经科学:MRI可以用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进而了解大脑的功能区域和脑网络连接。
2.肿瘤诊断:MRI可以通过扫描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肿瘤。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在肿瘤检测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心血管疾病:MRI可以用来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脏肌肉的供血情况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骨骼和关节疾病:MRI可用于检测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关节炎等。
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准确地显示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程度。
5.妇科疾病:MRI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
它能提供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mr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MR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介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工作原理MRI设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磁场:MRI设备首先通过电磁铁产生一个静态磁场,这个磁场通常达到数千高斯的强度,使得水平面内的原子核磁矩都趋向于朝向磁场方向。
2.激射共振: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核子共振的激励。
MRI设备通过向患者的身体内注射一定量的磁共振激射源,如具有氢元素的水分子,激发患者的原子核使之转变为高能态。
3.信号接收:一旦水分子的原子核经过激励后转变到高能态,其下降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电磁波信号。
这些信号会被敏感的探测器所感知,并转换为数字信号。
4.图像重建:通过计算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重建出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图像。
应用MRI设备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诊断•脑部影像学检查:MRI设备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影像,可以用于检测颅脑结构的异常,如肿瘤、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骨骼影像学检查:MRI可用于检测骨骼系统的损伤,如关节炎、骨折和滑膜炎等。
•心脏影像学检查:MRI技术可以提供无创的、非放射性的心脏影像,用于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2. 癌症检测•乳腺癌筛查:MRI可以帮助诊断乳腺癌,尤其对于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前列腺癌检测:MRI技术在前列腺癌检测和定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前列腺影像。
3. 脑科学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MRI可以通过监测大脑的血氧水平变化来研究大脑的功能活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结构连接成像(DTI):DTI技术能够检测大脑神经纤维的走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情况。
总结MRI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利用强大的磁场、激射共振、信号接收和图像重建等步骤,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常被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异物、病变及其他异常情况。
它能同时检测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功能以及代谢活动,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技术。
本文将从原理与技术两方面来分析核磁共振成像。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状态能够发生变化,并导致特定的频率信号发射出来的现象。
这些频率信号会被接收探头拾取并传至电脑,最后被转换成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强度,主要是由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决定的。
在静态磁场的作用下,这些氢原子核会具有不同的内能状态,而外加高频脉冲,就能使得氢原子核从较高能级状态跃迁到较低能级状态,同时发出共振信号。
电脑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形成影像。
二、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不同类型的成像方式。
MRI成像MRI作为最基础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很好地克服X光的局限性与限制性,并以多种维度呈现人体内部组织结构。
它还能够快速高精度地检测人体不同部位的病变,如脑肿瘤、骨折等,并为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报告和治疗方案。
fMRI成像fMRI是一种新型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脑磁共振图像即能够显示诸如脑的表面、灰白质的分界线,同时也可以通过脑神经活动所产生的信号对脑功能进行评估。
它的主要优点是无创伤性、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对于研究脑的功能及疾病方面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SI成像MRSI是一种新近发展的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不同的代谢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分布情况。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地判断代谢紊乱的程度和性质,对于代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巨大的帮助。
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不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展现人体内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情况。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产生清晰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原理概述磁共振成像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该现象主要表现在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和磁矩(Magnetic Moment)。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们的自旋会朝向最低能级,产生一个宏观磁矩。
当外加的磁场不再作用时,原子核磁矩会根据其特定旋转频率在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
二、磁共振成像过程1. 磁共振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由主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场等部分组成。
主磁场是指静态磁场,它的方向对应于人体内的磁场方向,梯度磁场是为了获取不同位置信号的,而射频场则用于激发和探测信号。
2. 激发信号激发信号是指通过射频场作用于人体,导致原子核产生能量吸收,从而进入共振状态。
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非常接近,当它们在相同频率附近时,就会激发共振信号。
3. 探测信号在激发信号的作用下,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后,会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这些能量通过射频场感应,转化为电信号传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计算机将这些信号整理并还原成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三、磁共振成像的医学应用1. 诊断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如脑部肿瘤、心脏病、骨关节疾病等,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相比其他成像技术,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研究作用除了临床医学应用外,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这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
3. 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例如,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开始用于研究人的情绪、记忆和认知功能等心理学领域。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可以在人体内部创造出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图像。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建立在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
原子核具有自旋,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并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取向。
当一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作用于样品(如人体组织)时,可以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跃迁,吸收能量。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样品内部结构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稳定的强磁场、施加梯度磁场、激发和接收无线电信号。
首先,通过超导磁体或永磁体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为1.5T至3.0T。
然后,在强磁场中施加梯度磁场,用于定位和编码。
接下来,通过无线电频率的脉冲激发核磁共振。
不同的核素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选择性地激发特定的核素。
最后,利用线圈系统接收被激发核素产生的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和重建,形成图像。
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 诊断MRI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对于大脑、胸腹部、骨骼和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疾病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例如,在脑部成像中,MRI可以检测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在乳腺成像中,MRI可以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在关节成像中,MRI可以帮助检测退行性关节病变、韧带损伤等。
2. 肿瘤评估MRI对于肿瘤的评估非常重要。
通过MRI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界和浸润情况,以及血供情况。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治疗计划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还可以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例如观察肿瘤的缩小或消失情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3. 神经科学研究基于MRI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研究脑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fMRI可以观察到大脑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下的激活情况,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组织,从而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该技术利用电磁波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探测原子核的信号产生影像,从而得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状态的详细解剖和功能信息。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对该磁场的方向产生定向排列,形成一个磁矩,这种过程称为磁化。
然后,通过向人体施加一组与磁矩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的磁矩产生翻转。
当停止射频激发后,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的排列状况,发出一系列的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后,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和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MRI不使用X射线,避免了放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其次,MRI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分层扫描,可得到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信息,精细度高于CT扫描。
此外,MRI对软组织和液体的对比度较好,能更好地显示脑部、脊柱和盆腔等关键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后,MRI还可以通过改变扫描参数,获得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MR血管图像等,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
例如,通过MRI可以检测和评估脑卒中、脑出血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MRI还可用于诊断和观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此外,MRI在骨科、妇产科、神经科和肿瘤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虽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MRI设备庞大且昂贵,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
其次,由于术前准备工作的复杂性,MRI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清空肠胃、取出金属物品等。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其在大脑研究中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以磁共振现象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用来获得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场强大的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对体内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成像技术将所获得的数据呈现为图像。
其中,体内的氢原子是利用最广泛的一类核磁共振信号源。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相比与其他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以下的优势:1. 非侵入性。
与X射线、CT等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成像技术不需要注射任何放射性药物或造影剂,对人体无伤害性。
2.高灵敏度。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人体甚至是动物体内细微的变化。
3.高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特异性地获得某些物质的图像,如水分子、脑组织等。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大脑研究中的应用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之一,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良好的成像效果和非侵入性的特点,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大脑结构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大脑结构研究中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大小、形状、厚度等特征,如颞叶、额叶、顶叶等。
这些结构与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如颞叶与记忆功能、额叶与决策制定功能等。
2.大脑功能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还能够用于大脑功能研究,特别是功能连接研究。
通过测量大脑活跃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方向性,可以揭示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联通方式,如视觉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
3.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
以阿兹海默症为例,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病人颞叶结构明显萎缩,同时可以感知大脑特定区域的代偿性功能改变。
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
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结构磁共振与功能磁共振结构磁共振(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磁共振成像技术。
两者在原理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结构磁共振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或动物的大脑进行结构解剖学的非侵入性成像。
它可以提供关于大脑形态、大小、分区和组织结构等信息,对于研究大脑的发育、解剖学变异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磁共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对人体或动物头部进行扫描,获取大脑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被用于检测异常结构、病变、肿瘤等,并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功能磁共振则是通过检测大脑局部血氧水平的变化来研究大脑的功能活动。
它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即当脑部某个区域活动增加时,该区域的血氧水平也会相应增加。
功能磁共振可以实时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或刺激下的活动变化,帮助研究者了解大脑的功能连接和神经网络。
功能磁共振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病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研究记忆、学习、情绪、语言等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
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在研究对象、成像原理和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不需要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或使用有害的辐射。
其次,它们都具备高空间分辨率,可以提供非常精细的图像,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大脑的微小结构和功能区域。
此外,两者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时可以相互补充。
结构磁共振可以提供大脑的结构信息,而功能磁共振则可以揭示大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
在临床应用方面,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在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成像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磁共振成像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部详细图像的方法。
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非侵入式扫描,MRI技术为医学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MRI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工作原理MRI技术利用了人体中水分子的特性来生成图像。
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将会排列成一定的顺序。
当施加无线电波脉冲时,水分子的排列状态会发生改变,并在脉冲结束后迅速恢复。
这种改变可以通过接收信号来检测,进而生成MRI图像。
二、应用领域1. 临床医学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医学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例如肿瘤、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并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
2. 科学研究MRI技术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研究人体脑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脑活动的监测和分析,深入了解思维、情绪和认知等与脑相关的过程。
此外,MRI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研究,为科学家提供更多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信息。
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1. 无创性MRI技术是无创性的,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相比,它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多次接受MRI检查而不会产生任何健康风险。
因此,MRI成像成为了一种通常安全且可重复使用的临床工具。
2. 高分辨率MRI技术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显示人体细微结构和病变。
这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由于MRI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概率。
3. 多组织对比度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具有更好的多组织对比度。
这意味着在一张MRI图像上,医生可以同时观察到不同组织和器官,准确判断它们的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基本原理第一章主要讲述电荷、电流、电磁、磁感应方面的基本概念。
这里将介绍余下章节中将提到的大量的词汇。
你可以快速复习这些概念,但是要注意关键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
同时也包括一些对向量和复数关系的解释。
如果你有工程师的背景就请略过这些章节,否则请多花些时间研究2D、3D向量,振幅和相位、矢量和复数方面的知识。
矢量在MRI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多花些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静电学研究的是静止的电荷,在MRI中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我们以此作为开场白主要是因为电学和磁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静电学与静磁场非常相似。
最小的电荷存在于质子(正)和电子(负)中,集中在很小的一团或以量子形式存在。
虽然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但是他们有同样幅度的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是6.24*1018个电子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
一道闪电包含10到50个库仑。
一个电子或质子的电荷为±1.6*10-19库仑。
与一个粒子所拥有的分离的电荷不同,电场是连续的。
关键的概念是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同时,你应该知道电场强度与电荷呈线形变化,和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总的电荷数增加,电场的强度也会增加,与电荷的距离越远,电场强度越弱。
将相同的电荷拉近,或将不同的电荷分开都需要能量。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粒子就有做功的势能。
就象拉开或压缩一个弹簧一样。
这种做功的势能叫电动力(emf)。
当一个电荷被移动,并做功时,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
每单位电荷的势能称电势能,它是电荷相对于电场的位置的函数(1/d2)。
电荷位于周边,它尽量要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它不断地运动、做功。
运动的电荷越多,每个电荷做功越多,总功越大。
运动的电荷叫做电流。
电流的测量单位为安培(A)。
第一个电流图描绘的是电池产生直流电(DC)。
电厂里的发电机产生的是变化的电压,也称为交流电(AC)。
在通常情况下,电子在电流中的运动并不是没有阻力的。
它们遇到各种类型的阻力。
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特点叫做阻抗。
共有三种类型的阻抗,即电阻、电感、电容。
如果电流的做功产生热量,阻抗就叫电阻;如果能量能产生磁场,阻抗即电感;如果能形成电场即电容。
这三种阻抗在MRI中均有不同的作用,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讨论。
电流在电路中流动会做功,在单位时间内电流的总做功量称为功率。
磁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就象电荷与质量一样。
物质的磁性特点很大一部分是由电子的结构和运动决定的。
非磁性的物质有非常小的排列方向紊乱的、结构紊乱的磁区,它们相互抵消。
永磁体有大量的几乎排列方向一致磁区。
排列越一致,磁场越强。
*备注:现在被称为土耳其的国家曾经认为天然磁体有磁性是很神秘的。
几千年前,土耳其被称为Magnesia,这就是磁性这一词的由来。
当一种物质放在磁场中变的有磁性的程度被称为磁敏感性。
真空的磁敏感性定义为0。
如内磁场与外磁场的方向一致,我们称之为正的磁敏感性,这种物质可以聚拢磁力线。
如果内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的方向相反,这种物质具有负的磁力线,它会排斥外磁力线或方向与之方向相反,降低局部磁场。
组织边缘磁敏感性的不同是MRI伪影的常见原因。
(第11章)。
磁敏感性:Mi/BØ内磁场与外磁场的比值广义来说,所有物质的磁敏感性可以分为三大类:轻微的负性、轻微的正性、明显的正性(没有明显的负性)。
反磁性物质无论放在任何磁场,都与之方向相反。
碳和氢都是反磁性物质,而氧分子具有轻度的顺磁性。
因此水和大多数器官的分子都是轻度的反磁性的,大约在-10-4到-10-6大小。
钆的超顺磁性是其作为最常见的MRI造影剂的基础。
一种物质的磁性特点由其电子决定。
另一方面,MRI(NMR)就是利用原子核的顺磁性特点。
电荷具有最小、最确切的单位,或为正或为负。
磁学没有最小单位。
每一个小磁区都表示为南北双极。
(任何一个发现独立磁极的人都会获得诺贝尔奖)。
磁场的北极定义为磁力线的起点,磁场的南极为磁力线的回归处。
与电荷相似,同种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如果电线中有电流流动,将电线弯曲成环状,每一段电线产生的磁场在环的内部相加导致磁场明显增加。
越接近环的中心部,磁场的增加越慢,环的外部,磁场的外部场强降低迅速。
将电线环绕多次,在环的内部,每一个环的场强都会叠加,这就是电磁场的成因。
另外一种理解内部、外部长期的方法是:画一个曲线,使其两端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环,环的内部相互接近,环的外部相互分离。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单一的电线环没有电流流动,就象没有电流的电灯泡。
就象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运动的磁场也产生电场。
电场的定义为单位电荷的电场。
如果电荷运动形成闭和电路,就会有电流形成,此时就象通电的灯泡。
运动的磁场可以在电线中诱导出电流。
电流也会产生自己的非常微弱的磁场。
这种诱导出的磁场的方向与最初运动的磁场方向相反。
如果不是这样,诱导的磁场会与诱导的电流相加,使诱导磁场强度增加,就会增加…这里将介绍Faraday定律数学公式。
关键概念包括1)变化的磁场可以诱导电场。
2)负值表示no free lunch效应。
诱导的势能使产生磁场的电场与原先变化的磁场方向相反。
你也可以将它看成惯量,本质上不希望有变化。
电磁辐射(电波、光、紫外线等)可以发生在任何有震动的磁场或震动的电场的区域。
震动的磁场可以诱导出震动的电场,电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成90度,一般是90度的失相位。
也就是说,最大的电场出现于磁场变化最快时其振幅经过0时。
与只相似,当电场的振幅经过0点时,变化的电场诱导的磁场最大。
磁场和电场继续以直角来回震动,这种震动的电磁场在和电场及磁场垂直的方向上以光速传播。
现在我们要讨论矢量这一概念。
矢量用于描述⑴运动,⑵力量,⑶场(单位电荷、质量、极向的大小)矢量具有方向(角度)和幅度(大小)。
有许多描述方向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方向角度和幅度的极性坐标,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矩形(或称为Cartesian)坐标将矢量分为两个或三个相互垂直的矢量。
例如,一量沿着偏离东方127度(偏离北方37度)方向的列车以每小时50米的速度前进,实际上它是以每小时30米的速度向西移动,同时亦以每小时40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矢量由方向和幅度组成*矢量可以分成数个垂直成分。
这些概念非常重要,因为⑴磁共振信号是由有幅度和相位的旋转的矢量组成,⑵磁共振信号的空间编码是采用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梯度,即X、Y、Z三个方向的矢量结合而得到的。
复数是另外一种描述矢量的坐标系统。
注意这一表格与上面表格相似。
i值相当于-1的平方根,在数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你并没有必要去理解。
你所要了解的是复数可以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成分。
通过转换,X轴相当于实部,Y轴相当于虚部。
相位和角度不变地用于表示振幅和幅度(虽然在这两个或更多概念中有一些微小的差别)。
*实部和虚部是矢量的两个成分X、Y轴的另一种称呼。
实部(X轴)是与矢量相位一致的成分,虚部(Y轴)是与矢量相位偏移90度的方向。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2维矢量。
在MRI中,我们要经常要用到3D矢量。
我们经常用X、Y、Z三方向的矩形坐标描述矢量。
极性坐标采用的是幅度和两个旋转的角度作为坐标,这两个角度被称为α和θ。
在MR成像中,你必须要将一个三维的磁矩分为两种成分,一个为纵向或称为Z向,另一个为横向位于位于XY平面。
X、Y方向又可以分成X、Y或相位一致、相位相反,及实部、虚部。
后面将会讨论到Z轴成分可以被激励,但MR信号只能在XY平面采集到。
如果你已经对矢量的概念比较了解,那么你可以跳过矢量的确定及如何增加矢量直接学习第一章最后一段。
如果你对相位角度、直角成分和矢量增加还不是很了解,请你反复学习本段及后面几段。
这些概念了解的越深,后面的磁共振原理就越好理解。
磁共振成像的每一个问题都与小磁矩的振幅和相位有关。
因此一定要多花些时间学习下面几段内容。
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们会讨论到,单一的体素的信号是该体素内上亿个质子的信号总和。
这里我化了一个小盒子代表一个体素,里面有大量的磁矩,我们假设所有这些磁矩用盒子表面的5个2维磁矩代表。
这5个磁矩如何形成最终的信号呢?正如我们早些提到的那样,磁矩可以使用极性或矩形坐标,当将磁矩结合起来,就非常容易描述矩形坐标,作用于X轴成分的磁矩与作用于Y轴方向的磁矩之间无关。
将两个或更多个磁矩结合起来,只需要分别处理X、Y轴即可。
任何一组磁矩的总效应相当于在X、Y、Z三个轴向的总和。
当各个磁矩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就会产生最大的效应。
*象素:是一个图像成分,即图像上的一点。
体素:是单位体积象素,即是三维的象素。
在这一例子中,所有的磁矩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上方,但有不同程度的左偏或右偏。
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正的Y轴成分,但是X轴成分有正有负。
如果X轴成分具有Gaussian分布,平均值为0,X轴成分的总和是θ。
注意总的方向仍然是向上,但是幅度会降低25到15。
在最后一个例子中,磁矩是完全分散的,总的X轴成分为0,总的Y轴成分为5。
通过这些你会很容易明白如何将一个盒子(体素)内的所有磁矩完全、均匀分散开,使各方向上总的效果为0。
沿着一个环旋转的磁矩可以被描述成为一个正弦波形。
旋转的越快,频率越高,磁矩越大、越高,正弦波的幅度也越大。
这里显示的是三个有轻微差别的正弦波。
三个波形有同样的振幅,最上面的一组表示的是两个波形具有同样的频率,但是相位相差90度,一个图形比另一个超前90度。
确切地说,前面的波形是余弦波,后面的是正弦波。
下面的一组显示的是一组正弦波比另一组的震动频率快两倍。
两组正弦波在开始处处于相位一致状态,但很快就失去了相位的一致性。
当快的正弦波震动两次时,这两组正弦波又回到相位一致。
*振幅:在单位震动周期内,偏离零点的最大绝对值。
大小:它是一个定量的数值,是相似的量比较的基础。
相位:两个磁矩的角度,磁矩的相位或信号总是被定义为方向或信号的参考值。
在讲述到旋磁比这一概念时,我们将会用到本章讲述的内容。
我认为你必须对这些概念非常熟悉。
我想也许你永远也不必去了解磁极、Gauss、Tesla是如何定义的,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些都是与电学相对应的磁学的测量值。
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你必须铭记在心。
第三章硬件磁体的类型--永磁型磁体--常导型磁体--超导型磁体MRI--匀场--屏蔽磁场梯度--垂直方向--梯度场强度--梯度场变化率--脉冲波形--涡流--屏蔽射频系统--合成器--发射单元--接收单元--线圈类型--屏蔽计算机系统--控制--数据处理以上复习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下面介绍获得磁共振图像的基本硬件。
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题目是三种磁体。
事实上广义地来讲,只有两种,永磁型和电磁型,其中电磁型有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
永磁型磁体的磁场强度一般不超过0.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