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电泳技术..

合集下载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

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
详细描述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 领域。在生物领域,电泳技术用于蛋白质、核酸和糖类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在医学领域,电泳技术用 于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中蛋白质、酶和代谢产物的分 析。在化学领域,电泳技术用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金 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此外,毛细管电泳 和芯片电泳等新型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诊断等领 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NA电泳
DNA电泳是电泳技术中用于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将DNA片段按照大小进行分离,为基 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提供基础。
DNA电泳的原理是利用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其大小、电荷和构象 等因素。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泳介质和电泳条件,可以实现对DNA片段的精细分离。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 术)
contents
目录
• 电泳技术概述 • 电泳技术的基本类型 • 电泳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在医学实验技术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 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电泳技术概述
电泳技术的定义
总结词
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实验技术。
样品损失。
局限性
电泳技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 生物大分子分离效果不佳,如 蛋白质的分离。
耗时长
电泳技术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分 离,对于某些快速变化的生物 样品,可能无法及时检测。
高压电场影响
电泳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 ,可能会对生物大分子产生一 定的影响,如引起蛋白质的变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1)能产生密度梯度,且密度高时,粘度不高;
2)PH中性或易调为中性;
3)浓度大时渗透压不大; 4)对细胞无毒。
1. 速率区带离心度沉降

用途:分离密度相近而大小不等的细胞或颗粒。 特点:介质密度较低,介质的最大密度应小于被分离 生物颗粒的最小密度。

原理:介质密度梯度平缓,分离物按各自的沉降系数 以不同的速度沉降而达到分离。




二、离心机的结构与分类 (一)分类 1.低速离心机:转速<6kr/min 2.高速离心机:转速10~25kr/min的离心机 称为。 3. 超 速 离 心 机 : 转 速 >25kr/min , 离 心 力 >89Kg;最高转速可达100kr/min,离心力 超过500kg。



一、离心技术原理 在离心力场中,颗粒在离心运动中受离心力、 重力、摩擦力及浮力的共同作用。 在离心力场中,如果颗粒的密度大于周围介 质的密度,则颗粒发生沉淀;反之发生漂浮。 无论发生沉降与漂浮,离心力的方向总与浮 力的方向相反,离心力加大时,反向的两个 力也增大,当离心力与反向力达到平衡时, 可人力的沉降(浮力)加速度为零,直到各 组分达到分离目的。
第三节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 定向移动的特性,对混合物组进行分离、 纯化和测定的一项技术。 电泳: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定向移 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1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电荷 相反的电极移动的过程。 2 电泳技术优点: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3 电泳方法分类 按电场分:常压(<500V,适用大分子)、高 压(>500V,适用小分子) 支持体分:自由电泳、区带电泳 仪器装置分:水平式、垂直式、悬架式 4 电泳条件:水溶液(缓冲液)、支持物(区 带电泳)、电场(电泳仪、电泳槽)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体系有两种:
1.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采用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Ap),此外还需要加速剂TEMED(N,N,N’, N’-四甲基乙二胺),它能以自由基的形式存在。微量 TEMED的加入,可使过硫酸铵形成自由基: S2O822SO4.


电泳的概念: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相反电极移
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现象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发现(1808年俄 国物理学家Reŭss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泳实 验)。但电泳技术的广泛应用,则是在1937年 用滤纸作为支持介质成功地进行纸电泳以后, 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电泳技术发展很快,各 种类型的电泳技术相继诞生,在生物化学、医 学、免疫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银染色
配液: 2. 0.36%NaOH 1%柠檬酸 50%甲醇、10%醋酸 1%醋酸 2. 新配制: A 0.8克硝酸银溶于4ml H2O中 B 0.36%NaOH 21ml 30%氨水 1.4ml C 将A 滴加到B中,棕色沉淀消失,加H2O到 100ml D 0.5ml 1%柠檬酸、50ul 38%甲醛,家H2O 到 100ml
.
电泳的基本原理
在一定pH条件下,每一种分子都具有特定 的电荷(种类和数量)、大小和形状,在 一定时间内它们在相同电场中泳动速度不 同,各自集中到特定的位置上而形成紧密 的泳动带。这就是带电粒子可以用电泳技 进行分离、分析和鉴定的基本原理。
+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与: 粒子大小有关,颗粒直径愈小愈快 粒子的电荷有关,电荷愈多愈快 粒子的形状有关,愈接近球形愈快
迁移率还和下列因素有关: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v=QX /6πrη
迁移率u: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 粒子的迁移 率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于粒子本身的性质即其所带电荷 及大小和形状。
u=v/E=q/6πrη
在具体实验中,移动速度V为单位时间t(单位为s)内移 动的距离d(单位为cm),即V= d/t。电场强度X为单位 距离L(单位为cm)内电势差E(单位为伏特),即 X=E/L。将这两个公式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U=v/X=dL/Et d=u*Et/L 由此可以得到两种物质移动距离的差为 △ d=(dA-dB)=(uA-uB)Et/L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物质能否进行分离决定于二者的迁 移率。
+
白蛋 白(A)
α1
α2
β
γ
血清蛋白的 pI 大多在 7.5 以下,在 pH8.6 的巴比妥缓冲液 中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并且蛋白质的分子量、立体构象、等电 点及形状也有差异,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可以在醋酸纤维 薄膜上分离成 A、α 1、α 2、β 、γ 五条区带。
蛋白质名称 清蛋白 α 等电点 4.88 5.06 分子量 69000 α 1-200000 α 2-300000 β γ 5.12 6.85-7.50 90000-150000 156000-300000
电泳(el或大分子在外加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 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生物分子都带 电荷,其电荷的多少取决于分子性质及其所在介质 的 pH 及其组成。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带电荷性 质、电荷数量以及分子量的不同,在同一电场的作 用下,各组分泳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各异。因此,在 一定时间内各组分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达到分离 鉴定各组分的目的。
4 、定量 1)取 6 支试管并编号,分别加入 0.4N 氢氧化钠 4ml。 2 )剪下各条蛋白带和在膜空白部位剪一条带(空白带的宽 why?) 度以最窄的条带为准, , 将各条带浸入试管, 不时摇动, 洗脱蓝色。 3)光光度计比色,波长为 650nm,以空白薄膜条洗出液为 空白对照,读取其它 5 管的光密度值。 5、计算总吸光度 光密度总和 T=A+α 1+α 2+β +γ 各部分蛋白质的百分数: 蛋白质%=A/T×100%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带电荷性质、电荷数量以及分子量的不同,在同电场作用下,根据各组分移动距离的不同,来分离鉴定各组分。

电泳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等的分离和鉴定,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

随着许多自动化电泳仪器设备的问世和普及,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有着许多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电泳介质的ph、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电场强度和电渗作用是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

区带电泳可根据支持物的物理性状、支持物的装置形式和ph的连续性等来分类。

其中常见的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双向电泳等。

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分子水平的诊断。

其对小于500碱基的DNA片段分辨率很高,且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本上是一种分析工具,但有时也可用于纯化蛋白质。

变性的蛋白质可以经过回收、洗脱、浓缩和除盐来纯化,这样制备的蛋白质样品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或抗体的制备,是进行生物化学研究的基础。

琼脂糖电泳因为操作简单,耗时短而被广泛应用新鲜血液经琼脂糖电泳、染色后可得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这是了解患者血清蛋白质全貌的有效方法,可以用为初筛试验。

在肾小球疾病中,尿蛋白电泳测定是反映疾病性质的重要窗口,是区别选择性尿和非选择性尿的重要标准之一。

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电泳测尿蛋白组分操作方法简便,高效。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蛋白质具有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的特征,用具有ph梯度的支持介质来分离的蛋白质。

它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及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电泳区带相当狭窄,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纯度检测和真实性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等群体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目前等电聚焦电泳主要用于两性电解质样品的分析、分离和制备,在同工酶的鉴定及蛋白质的微量分析上应用尤为广泛。

电泳技术详解

电泳技术详解

电泳技术概述电泳是指带粒子在电场中向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例如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

当蛋白质溶液的pH在蛋白质等电点的碱侧时,该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相反则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只有蛋白质溶液pH在蛋白质的等电点时静电荷是零,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

电泳现象早在1890年就被发现,1907年有人曾在琼脂中电泳,研究白喉毒素; 1937年由Tiselius制成界面电泳仪,并开始用于蛋白质的研究。

从此,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电泳技术对于生物科学研究是一种重要工具。

然而,界面电泳结构复杂。

价格昂贵难于普及。

1940年左右。

以纸为支持物的电泳问世后,电泳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电泳技术以支持物分,可分为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淀粉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经凝胶形状分有水平平板电泳,园盘柱状电泳及垂直平板电泳。

各种类型的电泳技术概括如表。

表电泳技术的种类各类电泳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临床诊断及工业制造等方面。

例如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析血清蛋白,用琼脂对流免疫电泳分析病人血清,为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提供资料:用高压电泳分离肽段,研究蛋白质一级结构:用高压电泳和层析结合研究核酸的一级结构。

凝胶龟泳技术在分离分析酶。

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方面具有较高的分辩力,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本理论不同的带电颗粒在同一电场中泳动的速度不同。

常用泳动度(或迁移率)来表示。

泳动度是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泳的速度。

影响泳动度的主要因素有:1、首先决定于带颗粒的性质,即颗粒所带净电荷的数量,大小及形状。

一般说来,颗粒带净电荷多,直径小而接近于球形,则在电场中泳动速度快,反之则慢。

泳动度还与分子的形状,介质粘度,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泳动度与颗表面电荷成正比,与介质粘度及颗粒半径反比。

带电荷的高分子在电解质溶液中把一些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吸引在其周围,形成一离子扩散层。

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电泳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药物研发和分析化学领域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它基于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通过电化学原理将被分析物质分离出来。

本文将介绍电泳技术的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2. 电泳技术的原理电泳技术主要基于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而实现分离。

通过施加电场,带电粒子或溶液中的分子会在电场中运动,而运动速度与其电荷、大小和形状有关。

电泳技术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场作用:施加电场可以使带电粒子受到电荷作用力,从而在溶液中迁移。

•电泳介质:电泳介质通常是凝胶,如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琼脂糖凝胶。

它们通过限制溶液中溶质的扩散,使分子在凝胶中的运动主要受到电场力的影响。

•迁移速度差异:不同的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主要由它们的电荷、大小和形状决定。

带有相同电荷的粒子,较大的粒子迁移速度较慢,较小的粒子迁移速度较快。

•检测方法:电泳技术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光检测、荧光检测和放射性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分离出来的分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3. 电泳技术的应用电泳技术在生物学、医学、药物研发和分析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DNA测序DNA测序是电泳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将DNA分子分离出来,根据DNA片段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可以确定DNA序列。

这对于基因组研究、遗传变异分析和疾病诊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蛋白质分离与分析电泳技术也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将蛋白质分离出来,并根据其迁移速度差异进行分析。

这在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研发中都非常常见。

3.3 药物研发电泳技术在药物研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对药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药物的纯度、稳定性和活性等。

这对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非常关键。

3.4 环境分析电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领域。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分析,对于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2) 电渗
电渗现象是一种在外加电压作 用下,和固体支持物接触的液体的 移动现象。
如果支持物质带有羧基、磺酸基、羟基 等功能团时,在一定的pH值溶液中,它们会 电离,使支持物带负电荷,与支持物相接触 的溶液(通常是水)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 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
反之,若支持物带上正电荷,与支持物 相接触的溶液就带上负电荷,溶液层会向正 极移动。
电渗会对样品的迁移率造成影响。
如果电渗方向与样品的电泳迁移方向
一致,样品的表观迁移率就加快,如
果二者的方向不一致,样品的表观迁
移率就降低。
(3) 吸附
支持物吸附溶质,会延缓电泳分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它们能选择性的 吸附低电泳迁移率的组分,则可以提高 分离的质量。
(4) 分子筛分离
当采用凝胶如淀粉、聚丙烯酰胺、葡聚糖 凝胶作支持物,在伸展的凝胶中,其空间属于 大分子尺寸,这样就表现出分子筛的效应。
相应地,最小的分子透入凝胶结构中,由 于它们沿着一条非常曲折且较长的路程移动, 所以迁移被延缓。 根据这一现象,可在样品组分分离时,调 整诸如凝胶的聚合程度和浓度,孔的尺寸等因 素,就能得到一个高的分辨率。
(5) 扩散
扩散会影响分离的分辨率,这 是因为扩散可使几个分离的区带相 互重叠。
(6) 缓冲液的性质
(10-7) (10-8)
上式表明,用实验最终所得的 (dA-dB),来确定A和B两种物质 的分离,电泳需要持续的时间t。
10.2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1.颗粒的性质
颗粒所带净电荷量越大,直径越 小或其形状越接近于球形,在电场 中的迁移率就越大。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越高,带电颗粒的迁 移速度越快。 常压电泳控制的电场强度为210V/cm。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力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技术。

在电泳过程中,通过在带电粒子周围施加电场,使其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进行运动。

1.1 电场力的作用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其大小与电场强度和带电粒子的电荷量成正比。

电场力使得带电粒子向电场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电泳过程。

1.2 电泳介质的选择电泳介质是指带电粒子运动所需的介质。

常用的电泳介质包括凝胶、液相和气相等。

凝胶电泳是最常见的电泳方法之一,其介质主要为凝胶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1.3 电泳方向的确定电泳方向的确定与带电粒子的电荷性质有关。

带正电的粒子在电场中向负极运动,带负电的粒子则相反。

通过电泳方向的确定,可以实现带电粒子的分离和纯化。

2. 应用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

2.1 蛋白质电泳蛋白质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方法。

通过将蛋白质样品加到凝胶中,施加电场使蛋白质带电并进行电泳分离。

蛋白质电泳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异构体分析等。

2.2 DNA电泳DNA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分析方法,常用于DNA片段的分离和分析。

通过将DNA样品加到凝胶中,施加电场使DNA片段带电并进行电泳分离。

DNA电泳可以用于DNA测序、基因型分析等。

2.3 荧光电泳荧光电泳是一种利用荧光信号进行检测的电泳方法。

通过在电泳过程中给带电粒子添加荧光标记,可以实现对带电粒子的定量和定位检测。

荧光电泳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基因检测等领域。

2.4 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利用毛细管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电泳方法。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研究等领域。

3. 结语电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实现带电粒子的分离、纯化和定量检测,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泳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电泳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电泳技术是一种将带电的微粒或者溶解物通过电场力作用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利用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的性质,根据粒子的电荷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使其分离。

电泳技术的原理基于两个基本原理:电场力和迁移率。

1. 电场力:当带电粒子置于电场中时,电场力作用在粒子上。

这个电场力的大小与带电粒子的电荷量成正比,与电场强度成正比,反向与带电粒子的电荷极性一致。

电场力越大,粒子运动速度越快。

2. 迁移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速度也受到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

迁移率与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形状和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带电粒子的迁移率越大,移动速度越快。

基于以上原理,电泳技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样品:将希望分离的样品溶解在电泳缓冲液中,通常是一种带有电解质的缓冲液。

2. 准备电泳设备:将准备好的样品放置在电泳槽中。

槽中的电极接通电源,形成一个电场。

通常,阳极放在电泳槽的末端,而阴极则放在靠近样品的一端。

3. 操作电泳条件:设置适当的电场强度和时间,以保证带电粒子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得到分离。

强度太弱会导致分离时间过长,强度太大则可能会破坏分离过程。

4. 进行电泳:开启电源,使电场开始作用。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到相应的位置。

正电荷物质向阴极方向迁移,负电荷物质则向阳极方向迁移。

5. 结果分析:根据分离的结果,可以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来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含量,例如使用染色剂或者检测器。

总的来说,电泳技术通过利用电场力和迁移率的原理,将带电粒子分离开来,实现了分析和纯化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十章_电泳分离

第十章_电泳分离


10.2.2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自由界面电泳: (1)电泳迁移率与移动距离成正比u=(dA/t)/E (2)迁移率与分子大小、粘度、颗粒所带电荷有关u=eZ/6πrη (3)电泳迁移率与其它一些因素有关: 如:E,pH,I,T等。它们可能导致分离了的分子带破 坏,分辨率下降,操作失败。

②琼脂糖凝胶 从琼脂中精制分离出的胶状多糖,其分子结构大部分是 由1,3连接的β-D吡喃半乳糖和1,4连接的3,6脱水α-D吡喃半乳 糖交替形成的。 其优点如下: 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0.075%琼脂糖的孔径为800nm,可 以分析百万道尔顿分子量的大分子,但分辨率较聚丙烯酰 胺凝胶电泳低; 机械强度高:可以在浓度1%以下使用; 无毒; 染色、脱色程序简单,背景色较低; 热可逆性; 生物中性:一般不与生物材料结合; 电内渗(EEO)大:对于对流电泳有益。


10.3.2.2浓缩层内的等速电泳 (1)等速电泳的原理:根据分子电荷不同进行物质分离,见图 9-6。 (2)操作: A. 电泳开始前的凝胶装柱与样品预处理,即样品混合物定位 在前导和末端两电解质溶液之间。 B. 通电后,样品中不同组分在相应的pH值下以相同的泳动速 度推移形成独立的区带,达到等速电泳; C. 达到等速电泳后,各区带中溶质浓度不再改变,进入下层 凝胶分离。 (3)等速电泳的特点: A. 仅适用于同种电荷的分离; B. 各组分间形成相互连接的独自区带,因此等速电泳减少了 蛋白质的扩散和液体的对流; C. 使溶质得到浓缩从而提高分辨率; D. 可设置间隔物使产物完全分离,高度纯化。

求解方程,推算达到等速电泳所需的凝胶层长度。 ②分离层中某组分的物料衡算微分方程式为: c 2c (vc)
t DX x
2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电泳技术,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实验分析方法。

它可以通过利用电泳原理,在凝胶或电泳片上将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和测量。

电泳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蛋白质分析、核酸分析、分子筛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领域。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实现粒子的分离。

根据粒子的性质和分离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电泳介质和电泳条件。

常用的电泳介质有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聚丙烯酰胺薄膜等。

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从供电极向阳极移动,移动速度与粒子的电荷量和大小有关。

通过调节电场强度和电泳时间,可以实现粒子的分离。

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为复杂的分子之一,其分离和分析对于研究生命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泳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按照分子大小和电荷分离开来。

常用的蛋白质电泳方法有SDS-PAGE、二维电泳和等电聚焦等。

其中,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通过使用带有表面活性剂SDS的凝胶,可以使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按照分子大小分离。

核酸分析也是电泳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载体,对于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电泳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核酸样品按照碱基序列和长度进行分离和测量。

常用的核酸电泳方法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分离较大的DNA和RNA分子,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则适用于分离较小的DNA和RNA分子。

电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分子筛选和分析。

基于电泳的分子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出特定性质的分子,例如特异结合的抗体、酶和药物等。

通过调节筛选条件,可实现对不同性质和大小的分子进行分离和筛选。

这在药物研发和基因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电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实现分离。

生物化学-电泳技术

生物化学-电泳技术
缓冲液
浓缩胶
分离胶
凝胶越浓T,凝胶孔径↓,所受阻力,机械强度 丙稀酰胺浓度 分离物质分子量 4% 大于100万 7-7.5% 1-100万 15-30% 小于1万 胶的孔径为蛋白质分子平均大小一半时效果好 凝胶强度的选择 先用7.5%的标准凝胶或4%--10%的凝胶梯度测试
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
4.缓冲系统的选择
A. 样品的浓缩效应
缓冲液成分及pH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pH6.7 缓冲液 浓缩胶Tris-HCl, 电极缓冲液Tris-Gly 解离度 :Cl> 蛋> Gly mclcl>m蛋蛋>m Gly Gly 凝胶中Cl-为快离子, Gly-为慢 离子,蛋白质样品被夹在中间。
缓冲液 样品 浓缩胶
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E:每厘米的电压降 E=I(电流强度)/(电导率) E与电泳速度成正比 电泳开始后,由于快离子 泳动率最大,在快离子后 面形成一个离子浓度低的 低电导区,产生较高的电 位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 子加速移动,蛋白质样品 被进一步浓缩。
A. 样品的浓缩效应
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 应原理包括:
缓冲液
浓缩胶
分离胶
C.分子筛效应
分离胶的孔径小,各分 子由于大小和形状不同, 所受阻力不同,表现出 不同的 泳动速度,即 分子筛作用。分子量小, 形状为球形的泳动速度 最快。
缓冲液
浓缩胶
分离胶
C.分子筛效应
分离胶的孔径小,各分 子由于大小和形状不同, 所受阻力不同,表现出 不同的 泳动速度,即 分子筛作用。分子量小, 形状为球形的泳动速度 最快。
可调节凝胶孔径, 聚丙烯酰胺凝胶 样品用量少分辨率 电泳 高,无电渗现象
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

生化技术第十章 电泳技术

生化技术第十章 电泳技术
. . CH2 CH
加速剂 —— TEMED(四甲基乙二胺)
四、分离原理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与不连续 系统两大类,
前者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 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及分子筛效应;
后者电泳体系中由于 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 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 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故 分离效果更好。
三. 电泳 不同蛋白质的区别只有分子量,因此电泳后可按分子量大小不 同而分离。但是测出的只是亚基的分子量。 为了得到蛋白质分子量,电泳时必须加标准蛋白(marker)一起电泳
分子量(MW)与迁移率(Rf)的关系: Lg MW =﹣bRf + k
式中:b、k均为常数 Rf
lg MW
第四节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 (isoelectric focusing , IEF)
不连续PAGE
1. 电泳装置
+ H3C N
pH8.3
CH2OH tris -甘氨酸
CH2OH CH2OH
pH6.7
tris-HCl 缓冲液
三羟甲基氨 基甲烷(tris)
pH8.9
tris-HCl 缓冲液
pH8.3 tris -甘氨酸
(-)
电极缓冲液
样品 浓缩胶
(2.5% 大孔胶)
分离胶 (7.5% 小孔胶)
(-) (+)
(2)分子筛效应
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蛋白质通过一定孔径分离胶时,受 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 ,这就是分 子筛效应。
(3) 电荷效应 在pH8.9的分离胶中,各种带净电荷不同的蛋白质有 不同的迁移率。净电荷多,则迁移快; 反之,则慢。 因此,各种蛋白质按电荷多少、相对分子质量及形状, 以一定顺序排成一个个区带,因而称为区带电泳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一、引言电泳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离和纯化方法。

它利用电场作用使带电的生物分子在凝胶或溶液中移动,从而实现不同大小、形状、电荷的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介绍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电泳技术的分类根据凝胶状态,电泳技术可以分为凝胶电泳和自由流体电泳两种。

其中,凝胶电泳主要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琼脂糖混合凝胶电泳等;自由流体电泳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和等温点聚焦等。

三、凝胶电泳原理在凝胶中进行的凝胶电泳是最常见的一种。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凝胶孔径大小对待测样品进行筛选,使不同大小或形态的生物大分子在不同孔径范围内运动,达到分离目的。

1. 凝胶选择性不同类型的凝胶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和选择性,比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径大小为1-100nm,而琼脂糖凝胶的孔径大小为10-1000nm。

因此,在进行凝胶电泳时需要根据待测生物分子的大小和形态选择合适的凝胶。

2. 生物分子带电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通常带有电荷,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这些带电生物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会向相反方向移动。

3. 外加电场外加电场是实现凝胶电泳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外加直流电场可以使带正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从阴极向阳极移动;而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则从阳极向阴极移动。

4. 速度与距离不同大小、形态、带电量的生物大分子在相同条件下运动速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运动距离和时间来区别不同类型的生物大分子。

四、自由流体电泳原理自由流体电泳主要包括毛细管等温点聚焦等。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介质中pH值的梯度或离子浓度的梯度,使带电荷的生物分子在电场力和化学力的作用下向等温点聚焦。

1. 等温点等温点是指生物分子在介质中所处pH值下不带电荷的状态。

当生物分子处于等温点时,其净电荷为零,不受外界电场影响。

2. pH梯度利用pH值梯度可以实现等温点聚焦。

在pH梯度中,生物分子会向其等温点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逐渐失去带电荷,最终停留在等温点处。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电泳洗脱仪:回收样品 凝胶扫描和摄录装置:对电泳区带进行 扫描,从而给出定量的结果.
垂直电泳槽及灌胶模具
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原理: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多孔介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多孔介 质,不仅能防止对流,把扩散减少到最低;而 且其孔径大小与生物大分子具有相似的数量级, 能主动参与生物分子的分离,具有分子筛效应. 因此,在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 分离时,在电泳过程中不仅取决于蛋白质的电 荷密度,还取决于蛋白质的尺寸和形状. PAGE可以用圆盘电泳,垂直电泳或水平电泳 PAGE可以用圆盘电泳,垂直电泳或水平电泳
电泳技术
Electrophoresis
电泳概念
Arne Tiselius——物理化学家,诺贝尔奖 Tiselius——物理化学家,诺贝尔奖 金获得者 定义——荷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 定义——荷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 电泳决定于环绕每个离子的离子雾中的扩 散双电层,离子尺寸越大,溶液中的离子 强度越高时,电泳现象变得越明显.因此, 电泳现象中的表面电势和双电层的因素起 电泳现象中的表面电势和双电层的因素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分子筛效应
+
-
A
B
C
图中A,B,C均为阳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泳情况示意图 分子量大小依次为MA=MB>MC,所带电荷量相同QA=QB=QC.
琼脂糖凝胶的性能,结构与特点
其优点如下: 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0.075%琼脂糖的孔径为 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0.075%琼脂糖的孔径为 800nm,可以分析百万道尔顿分子量的大分子, 800nm,可以分析百万道尔顿分子量的大分子, 但分辨率较凝胶电泳低. 机械强度高:可以在浓度1%以下使用; 机械强度高:可以在浓度1%以下使用; 无毒; 染色,脱色程序简单,背景色较低; 热可逆性; 生物中性:一般不与生物材料结合; 电内渗(EEO)大:对于对流电泳有益 电内渗(EEO)大:对于对流电泳有益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一、电泳技术简介电泳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生物分子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

它基于物质在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迁移速率与其电荷量和形状大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电场作用下的迁移来实现分离和分析。

二、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迁移来实现分离和分析。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迁移,迁移速率与电荷量和形状大小成正比。

电泳实验中通常使用凝胶或者溶液作为介质,通过调节电场强度和时间,可以实现不同带电粒子的分离和分析。

1.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电泳技术之一,它利用凝胶作为分离介质。

凝胶可以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通过调节凝胶的浓度和孔隙大小,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带电粒子的分离。

凝胶电泳通常分为水平电泳和垂直电泳两种方式,水平电泳适用于较短的DNA片段分离,而垂直电泳适用于较长的DNA片段分离。

2. 液相电泳液相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电泳技术,它利用液相介质进行分离。

液相电泳可以分为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形式,通过调节液相介质的性质和流动速度,可以实现对不同性质的带电粒子的分离和分析。

液相电泳通常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三、电泳实验步骤电泳实验通常包括样品制备、样品加载、电泳操作等步骤。

下面以凝胶电泳为例,介绍电泳实验的基本步骤。

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电泳实验的第一步,它包括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提取和纯化过程。

样品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泳分离的效果,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样品制备的条件和方法。

2. 准备凝胶凝胶的准备是电泳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需要分离的生物分子大小,选择合适的凝胶类型和浓度。

凝胶通常需要在缓冲液中加热溶解,然后倒入电泳槽中,待凝胶完全凝固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 样品加载样品加载是电泳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分离的效果。

样品需要与一定的缓冲液混合后,通过微量注射器或者吸管等工具加载到凝胶的孔隙中。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薄层板的制作
在玻璃板上铺上蜡纸放上尺寸适宜的框 架。将精制淀粉和缓冲液混匀倒入框内, 静止十余小时。淀粉沉降后除去上清液, 至淀粉表面稍干除去框架即成。
加样、电泳
在淀粉板中央用小刀挖出淀粉成一条宽 约5mm的沟,将样品与挖出淀粉混匀后 重新添入原处压平。 淀粉板两端用几层纱布与电极缓冲液连 接,接上电源进行电泳。 电泳结束后用一张与薄层大小相同的滤 纸,用缓冲液浸湿后平放在薄层上,轻 轻压平,2~3min取下吹干显色。
离子的这种阻碍效应是与其浓度和价数 相关的。用离子强度来表示,它的数值 如下式: 式中s表示共有s种离子,Ci和Zi分别代表 每种离子的浓度(mol/L)和价数。
4.电渗现象
一个U形管的底部装上一块素烧瓷板(密 封)管中装入液体,并在两端加入电极 通电,就会看到负极的液面上升。因为 瓷板带有负电荷,液体相对地带有正电 荷,因而向负极移动。这种液体在电场 中对于一个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 为电渗现象。
薄膜电泳
以乙烯纤维薄膜等制成薄膜作为支持体的电泳 称为薄膜电泳。 薄膜的处理与放置 将乙酸纤维薄膜切成适当的尺寸(如10cmⅹ 2.5cm,用镊子夹住慢慢放进缓冲液中,浸泡 30min左右,充分浸透至膜条无白点为止,取出 用滤纸吸去多余的缓冲液。然后将湿润的薄膜 两端置于电泳槽的支架上,膜两端可直接深进 缓冲液中,也可通过缓冲液相连,膜需拉直固 定。
显色:不同物质用不同的显色方法。核 酸类物质在紫外光下观察,但大多数用 显色剂,常用显色剂有溴酚蓝,靛红等。
2. 薄层电泳
薄层电泳是将支持物和缓冲液调制成适 当厚度的薄层进行电泳的技术。常用支 持物为淀粉最好,由于淀粉易成型,对 蛋白质吸附少,样品易洗脱电渗作用低, 分离效果好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多肽、 酶和核酸的分离。

化学分离技术的电泳技术

化学分离技术的电泳技术

化学分离技术的电泳技术化学分离技术是一种可以将复杂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电泳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根据化学物质的电性差异,将复杂混合物中的组分进行分离。

本文将深入讨论电泳技术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粒子分离的技术。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会在电场的力作用下移动,而移动的方向和移动速度取决于粒子的电荷量和大小、电场的大小和方向、粒子的分子量和形状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电泳技术通常使用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凝胶电泳是将待测物质加入凝胶中,然后将凝胶放入电场中进行分离;毛细管电泳则是利用毛细管的内腔作为分离区域,在电场作用下进行分离。

二、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具有比较明显的水溶性和电性。

因此,在蛋白质分离中,电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离方法。

在蛋白质电泳中,通常使用凝胶电泳。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蛋白质样品加入凝胶中,然后将凝胶放入电场中进行分离。

由于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分子量和电荷性质,因此在电场作用下会分离出不同的带电蛋白质。

这种分离方式可以实现对于蛋白质的精确定量和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电泳技术在DNA分离中的应用电泳技术在DNA分离中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在DNA电泳中,通常使用凝胶电泳,具体操作方法和蛋白质电泳类似。

但是,DNA分子量较大,难以在电场中移动,因此在DNA电泳中通常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液和染料(如溴化乙锭)来帮助DNA分子的运动。

而在分离过程中,DNA会根据其分子量和电荷性质在凝胶上产生不同的迁移距离。

这种分离方式可以实现对于DNA的大小和形状的测定,并且可以用于DNA的纯化和检测。

四、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电泳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凝胶制备需要时间和成本较高,并且凝胶中的分离速度较慢。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目前许多研究工作者正在寻求其他分离方法,如毛细管电泳、细微流动电泳、微流控电泳等新技术。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综述电泳技术有着八十年的发展史,是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

它广泛用于多个领域,还能与其他先进技术相配合,创造出惊人的结果。

它对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食品、能源、环境和疾病等一系列迫切问题,都有积极作用。

一、电泳发展史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 首次发现电泳现象。

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但是当时还不叫电泳。

1909年,Michaelis 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

他用不同pH 的溶液在U 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

1937年,瑞典Uppsala 大学的Tiselius 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 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发现了血清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及α、β、γ 球蛋白,使电泳技术开始用于临床研究。

但这电泳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1948年Wieland 和Fischer 等,发明了用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使该技术大为简化,而且可以使许多组分相互分离为区带,所以这类电泳被称为区带电泳。

纸电泳发明后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1950年Durrum 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

1959年Raymond 和Weintraub 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

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溶液的性质
主要是指电极室缓冲溶液和目标 产物样品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黏 度等。
①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值决定着电解质的解离程 度和其所带净电荷的量,对于氨基酸或 蛋白质,溶液的pH值应远离其等电点, 使其净电荷量变大,迁移速度加快。
② 离子强度
组分的分离取决于缓冲液的离子 强度,如果离子强度高,可获得良好 的分离效果,但是电泳迁移率会降低, 所以溶液的离子强度一般维持在 0.05~0.1mo1/L范围内。
QE f
(10-1)
在自由溶液中,摩擦阻力服从 Stokes定律:
f 6rv
(10-2)
式中r为质点半径;v为质点的迁移 速度;η为介质黏度。
合并上述两式,可求得质点 的迁移速度v
EQ v 6r
(10-3)
如果电量Q按照电子电量e (=1.6×10-19C)乘上电荷数Z来 计算,则上式可写成:
对于两种离子型物质A和B的混 合物的分离来说。如果它们的迁移 率由实验测得是uA和uB,根据迁移 率的定义可知:
dA uA tE

dB uB tE
dA和dB分别为各物质在电位梯度 E下经过t时间后所移动的距离。
由上式可得到:
d A d B Et(u A u B ) d A dB t E (u A u B )
③溶液的黏度
电泳迁移率与溶液的黏度成反 比,所以黏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4.其它因素
(1)焦耳效应
电泳过程中由于电流会产生热量, 使温度增加。 温度增加,一是使电泳流动性增加, 二是使支持介质中缓冲液的溶剂蒸发, 从而促进或延缓电泳迁移,三是溶剂的 损失会引起电解质浓度的增加,离子强 度增加和支持介质导电率增加。
⑤亲和电泳;
⑥等速电泳; ⑦等电聚焦; ⑧免疫电泳。
一.自由界面电泳
1937年瑞典科学家Tiselius建立了 “移界电泳法(moving boundary EP)”, 成功地将血清蛋白质分成清蛋白、α1、 α2、β和γ球蛋白5个主要成分,由于他 的突出贡献,1948年荣获诺贝尔奖金。
在自由界面电泳中,样品被放臵在U型 电泳管的缓冲溶液中,然后外加电场。
eZE v 6r
(10-4)
质点的电泳迁移率(电泳度) u被定义为在单位电位梯度(E) 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质点所移 动的距离(d):
d u tE

v u E
(10-5)
所以可以得到
Q Ze u 6r 6r
(10-6)
从上述公式可知,电泳迁移率与 带电颗粒的净电荷量成正比,而与 颗粒半径和介质黏度成反比。
分离效果有时取决于所用缓冲液 的性质。 例如,对于不带电荷的蔗糖可用 硼酸缓冲液分离,形成络合的蔗糖— 硼酸盐离子。
10.3 电泳的类型
在任何电泳设备中,
都有三个意义明确的
部件,阴极、阳极和
实现带电粒子分离的
电泳室。
根据在电泳室中使用的电解质系 统,可以对电泳作如下的分类:
①自由界面电泳; ②自由溶液中的区带电泳; ③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区带电泳; ④在有机溶剂中的凝胶电泳;
与超滤等膜分离法一样,电泳分离中不 存在相平衡,是一种速度分离法。 但与膜过滤相比,电泳操作的剪切作用 较小,可以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保持较高 的生物活性。 分辨率高和能够保持产物的生物活性这 两个突出的优点使得电泳技术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重视。
10.1 电泳的理论基础
当一个带有效电荷Q的质点,在黏 性介质中(液体或凝胶)受到电场(电位 梯度)E正的作用恒速迁移时,质点在 受到一个驱动力(其值为QE)的同时还 受到一个与其相平衡的摩擦阻力f。
在几种组分的混合物中,由于不同离子
的电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导致它们在缓冲
液中的移动速度不同,结果在整个管子中出
现了不同的分隔界面。
在一系列的分界范围中,是以组分的浓
度变化参差而排列的,这样的浓度梯度可用
一个适宜的光学系统进行测量。
通过整个管子的连续量析技术,就可 以确定不同界面的位臵、数量以及区域的 浓度,因此可用来测量电泳迁移率,进行 混合组分的分离和分析等。 自由界面电泳由于仪器装臵复杂、价 格昂贵,因此只限于实验室规模操作。
相应地,最小的分子透入凝胶结构中,由 于它们沿着一条非常曲折且较长的路程移动, 所以迁移被延缓。 根据这一现象,可在样品组分分离时,调 整诸如凝胶的聚合程度和浓度,孔的尺寸等因 素,就能得到一个高的分辨率。
(5) 扩散
扩散会影响分离的分辨率,这 是因为扩散可使几个分离的区带相 互重叠。
(6) 缓冲液的性质
(2) 电渗
电渗现象是一种在外加电压作 用下,和固体支持物接触的液体的 移动现象。
如果支持物质带有羧基、磺酸基、羟基 等功能团时,在一定的pH值溶液中,它们会 电离,使支持物带负电荷,与支持物相接触 的溶液(通常是水)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 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
反之,若支持物带上正电荷,与支持物 相接触的溶液就带上负电荷,溶液层会向正 极移动。
(10-7) (10-8)
上式表明,用实验最终所得的 (dA-dB),来确定A和B两种物质 的分离,电泳需要持续的时间t。
10.2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1.颗粒的性质
颗粒所带净电荷量越大,直径越 小或其形状越接近于球形,在电场 中的迁移率就越大。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越高,带电颗粒的迁 移速度越快。 常压电泳控制的电场强度为210V/cm。
第 十 章
电泳技术
电泳是荷电溶质(电解质)在
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泳动的现象。
电泳分离则是利用荷电溶质在 电场中泳动速度的差别进行分离的 方法。
电泳为生化物质的分离提供了一个有 效的 分析,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以后,各种以分 离回收为目的的电泳法发展很快,已达到 一定的分离制备规模。
电渗会对样品的迁移率造成影响。
如果电渗方向与样品的电泳迁移方向
一致,样品的表观迁移率就加快,如
果二者的方向不一致,样品的表观迁
移率就降低。
(3) 吸附
支持物吸附溶质,会延缓电泳分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它们能选择性的 吸附低电泳迁移率的组分,则可以提高 分离的质量。
(4) 分子筛分离
当采用凝胶如淀粉、聚丙烯酰胺、葡聚糖 凝胶作支持物,在伸展的凝胶中,其空间属于 大分子尺寸,这样就表现出分子筛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