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系统学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系统工程基础概述

第二章 系统工程基础概述

产品 研究 规划
生产 工程 规划
制造 规划
分配和 仓库储 存规划
已核准 的产品 设想
包装 设计 规划
销售 规划
广告 与推销 规划
广告 实施 规划
产品 的商 品化
市场 调查 规划划
图2-4 按过程描述的新产品规划网络
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








(一)典型定义
• 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定义:“系统工程是为 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 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等 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一)典型定义
• 系统分析是研究相互影响的因素的组成和 运用情况。 • 综上所述,系统工程是以研究大型复杂的 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为对象的一门交叉科 学,它既是一个技术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 程。
(三)功能分析的思路
• • • • • • • 1、系统功能的制约因素 (1)外界输入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2)系统结构的制约 2、功能分析的步骤 (1)对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进行准确描述; (2)进行输入输出关系的整体评价和分析; (3)对某一特定功能进行流程分析及流程再设计。
客户电话咨询
接线员理 解问题?
二、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及趋势
• (一)发展简史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经济、生产等领域的系 统问题已促使人们努力揭示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 和创造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培养 了一批系统工程人才,促进了系统工程学科的形 成与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种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 管理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导致一些新 的问题的出现,人们又一次寻求通过科学的系统 方法作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系统问题的技术 。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课件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课件

•2024/5/3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13
信息论
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
于20世纪40年代末产生,其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的数学 家申农和维纳。
狭义信息论:即申农信息论。主要研究消息的信息量、 信道(传输消息的通道)容量以及消息的编码问题。
一般信息论:主要研究通信问题,但还包括噪声理论、 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信息处理等问题。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20
信息熵与物理学中熵在计算公式上仅差一个负号。熵是系 统紊乱程度的表征,而信息是表示系统不定性的减少。
一个系统所获信息量越大,系统就越有序,熵就越小。反 之,所获信息量越小,系统就越无序,熵就越大。
“信息量是一个可以看作几率量的对数之负数,它实质上 就是负熵。”
“熵的获得永远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不是别的。”
•2024/5/3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6
①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系统都是信息系统。无论是 机器还是生物,都存在着对信息进行接收、存取 和加工的过程。
②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系统都是控制系统。一个系 统一定有它的特定输出功能,必须有相应的一套 控制机制。
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 末到50年代是第一个时期,即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控制论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即现 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时 期,即大系统控制理论时期。
内容。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是消息的“内核”。 从实用角度看,信息是指能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但事
先又不知道的消息、情况等。 维纳则认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在信息与物质、
能量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信息是系统的组织性的量度。
•2024/5/3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系统工程导论 第二章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系统最优化理论

系统工程导论 第二章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系统最优化理论

n 。最后,也要考虑到xij
的产品数量属性,即 xij 0,i 1, 2, m, j 1, 2, n ,因此,该运
输方案可由以下模型求解得到:
2.1 系统最优化理论
mn
min
cij xij
i 1 j 1
(2-3)
n
s.t. xij ai ,i 1, 2, m j 1 m xij bj , j 1, 2, n i 1 xij 0,i 1, 2, m, j 1, 2, n
2.1 系统最优化理论
mn

首先,在假设运输量为
xij
的条件下其总的运费为 i 1
j 1
cij
xij

其次,要考虑到从任意产地运出的量要等于该产地的产量,即
n
xij ai ,i 1, 2,
j 1
m 。第三,还要考虑到运到任意销地的量要等
m
于该销地能销出的量,即 xij bi , j 1, 2, i 1
不同的方案、设计、措施以达到最优目的。(2)目标函数,如例
2-1
中的 max
, 10x1 18x2

2-2
中的min
mn
cij xij
。目标函数通常是决策变
i 1 j 1
量的函数,表达了“何为最优”的准则和目标,规定了优化问题
的实际意义。
2.1 系统最优化理论
(3)约束条件,如例 2-1 和例 2-2 中由“s.t”规定的部分。 约束条件指决策变量取值时受到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表 达了一种“有条件优化”的概念,通常为决策变量的等式或不 等式方程。如果决策变量的取值是连续的,且目标函数和约束 条件都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则称为线性规划问题。如果决 策变量的取值为整数点,则称为整数规划问题;如果部分决策 变量取值连续而其余取值为整数,则称为混合整数规划问题; 如果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存在任何的非线性因子,则称为非 线性规划问题。

系统工程 第2章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方法论

系统工程 第2章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方法论

13
Hale Waihona Puke 2.1.3 兰德方法论——系统分析方法论1/5
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自1948年成立以后 ,主要为战后美国空军的发展战 略提供咨询服务。后来逐渐扩大 了工作范围,在长期经验积累的 基础上,创立了系统分析方法论 ,在人口、自动化技术、新式 武器系统等问题分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1972年,在 美国、前苏联等12个国家的科学家倡导下,在奥地利拉克森堡 成立了“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其应用范围也随 之扩展到社会、经济、科技、生态、环境等领域。
20
钱学森
2.2.1 综合集成方法论2/2
这套方法是钱老在研究复杂 巨系统的问题时提出的。 该方法从整体的角度研究解 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人机结 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法和 研究方式,对各个层次、不 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综 合集成,通过将专家经验、 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 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来 完成从对整体的定性认识到 定量认识转变,构成一个以 人为主的高度智能的人机结 合系统,并发挥这个系统的 整体优势,去解决更多的复 杂决策问题。
8
2.1.1 霍尔方法论——硬系统方法论6/6 (3)知识维(Professions)
表明完成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技 能和技术。例如:艺术、社会科学、管理学。 一般只使用时间维和逻辑维,构成两维活动矩阵
9
2.1.2 切克兰德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1/4
英国学者P·切克兰德(Peter Checkland)在大量实践 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软”系统方法论 1930年,切克兰德生于英国伯明翰, 1954年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获得化学 硕士学位,并在化工领域工作了15年, 于在60年代末加入了兰开斯特大学的系 统工程系,后担任了系统科学教授。著 有《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等著作,他 是软系统方法论的创始人。

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2.1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2.1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及其特定功能:学生应能识别和区分各种常见类型的信息系统(如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并了解它们在企业管理、公共服务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功能和应用。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和讨论不同信息系统的应用,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企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包括潜在的利益和风险。
讲授法与图像辅助:在介绍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时,使用讲授法清晰地定义和解释关键术语和概念。同时,配合图像、表格和示意图,如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图,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比较分析法:在探讨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及其功能时,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例如,对比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不同应用和功能,帮助学生识别各类型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培养分析和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提供练习题:设计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习题,包括概念解释、系统分析等。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某一信息系统(如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操作。
独立完成习题:加深对信息系统知识点的理解。
参与实操: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准备多媒体材料:如果可能,录制或收集视频材料,展示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信息系统如何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设计评估和测试
准备课后习题和案例分析题: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的理解,以及他们分析不同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
设计小组项目: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析某一信息系统(如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例2-11 如前所述描写炉温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 d 2T0 dt 2 + dT0 du d + kT0 = K d dt dt
设ud为单位阶跃函数,有
0 u d = 1(t ) = 1
t<0 t >0
用经典法求解如下
求方程的通解,它的特征方程为:
Tr 2 + r + k = 0
方程的通解为:
为解决非线性系统或环节线性化问题,在工程上,常常在一定条件下, 或一定范围内,用增量方程代替非线性方程,即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此方 法为小偏差线性化。
A
0
o
O
O
0
(a)分段处理法
(b)小偏差线性法
如图所示铁心线圈,设u为输入量,i为输出量,试列写线性化方程。
i
O
A
i
(a )
铁心线圈小偏差线性化微分方程:
所以:
RC
dT1 + T1 = RQ1 + T2 dt
T
dT1 + T1 = KQ1 dt
例2-5
如图所示电炉加热器。它由电炉和加热容器组成,设容器内水 的温度为T1,T1要求保持不变,所以T1为被控参数,即T1为该 温度对象的输出量,而对象的输入量为电炉供给水的热量Q1, 水通过保温材料向周围空气的散热量为Q2,当Q1=Q2时,T1保 持不变,当Q1≠Q2时,T1发生变化,求其微分方程式。
(b )
di L + Ri = u dt
2.4 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若干环节组成,怎样获得整个 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呢?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1.列出系统的结构方块图,首先根据系统的实际构成 画出结构方块图,在图中标出各方块(环节)的输入、 输出量以及系统的给定、扰动、被控制量等,然后简 化成原则性方块图。 2.列写系统中各方块图中各功能元件的微分方程。 3.根据方块图相互连接关系,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系 统输入、输出量的微分方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并提供给用户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计算机。

1.1 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指在计算机和用户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软件。

它利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的环境,使得用户可以与计算机交互,并能够运行各种应用程序。

1.2 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1)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2)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计算机;(3)管理和调度进程,保证多个进程之间的并发执行;(4)提供各种系统服务和功能,如文件管理、网络通信等。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1 进程和线程进程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

每个进程有自己的地址空间、文件描述符等资源。

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线程是在进程中独立运行的执行单元。

2.2 内存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包括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虚拟内存的管理等。

通过虚拟内存技术,操作系统可以将进程使用的内存分为多个虚拟地址空间,从而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2.3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和目录。

它提供了对文件的读写操作,并管理文件的存储和组织。

文件系统还提供了目录结构,方便用户组织和查找文件。

2.4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负责对设备的分配和回收,以及设备的驱动程序的管理。

通过设备管理,操作系统可以提供对各种设备的统一访问接口,使得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使用设备。

第三节常见的操作系统3.1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具有图形化界面和丰富的应用软件。

Windows操作系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个人计算机和企业中使用广泛。

[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与实践第二章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与实践第二章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詹姆斯与布朗(James W, etc. Brown)等人在 《视听教学:媒体与方法》(Audiovisual Instruction: Media & Methods)(1969年第三版) 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的模型。
此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 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 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修改教学。教师的主要 作用是对系统化的教学进行设计,整个过程分为8个 步骤:
激相联系; ❖ 链接:学习将多个S-R联结组合成一个完整的
链,形成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一)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 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 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生所能显现的行为,保证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基本方面—可观测的反应; 2.经常检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 复习和修正,以便保证能够适当地形成 预期的行为;
(二) 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3.小步子和低错误率:将学习材料设计成一 系列小单元,使单元间的难度变化比较小, 达到较低的错误率;
4.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速度;
一、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Pressey)在二十 年代就提出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想法,并在 1924年自行设计了一台自动教学机器。
这台机器的诞生却表明了机器辅助教学的思 想已经开始萌芽。
一、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作为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的代 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 纳(B.F. Skinner)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 •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 •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 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 人和动物)的行为。

系统论第二章

系统论第二章

第二章系统的复杂性有人预见“复杂科学有可能成为一门广泛增加人类预见力的带头学科”。

所谓带头学科,就是可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法,并以自己突出的成果成为科学关注的焦点,同时,它将吸引当代最有才华的学者投入到研究领域。

第一节复杂性的概念及描述复杂、复杂性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

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判定事情是复杂还是简单,但却并不清楚复杂事物与简单事物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觉得复杂,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简单。

例如:打开电视机,里面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各种导线和印刷线路板纵横交错,外行人总感到它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对一名懂其原理构造的专家或熟练的修理人员来说,就是一件简单的事,并能轻而易举地分析电路,发现和排出故障。

同一个人,同一事物,有时也会因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涉及的层次不同。

时而把他当作简单的系统,时而又把它当作复杂系统。

如,一个两口之家或三口之家相对于三代同堂的大家族来说是简单的,但这里涉及到每个人是由哪些器官,每个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每个组织由哪些细胞组成。

因为这种简单只是就家庭成员的个人层次而言的,如果将其他层次的内容也考虑进去,即使最简单的家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上述情况表明:①复杂与简单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②复杂性的判断和感受因人而异,涉及各人的知识背景和对该工作(事物)的熟悉程度;③复杂性是相对一定系统和层次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系统和层次难以判断简单与复杂。

一、客观复杂性与主观复杂性1、客观(内禀)复杂性客观复杂性就是不依赖认识主体,观察者和工作主体,仅仅与事物或系统本身的属性、功能、结构以及运动形态有关的复杂性,因此又称为客观复杂性或本征复杂性。

<1> 多样性:看一个系统是复杂还是简单,往往看它包含的元素、要素、成分、层次多少,一般包含多的为复杂,少的为简单。

①多维、高阶、高层是多样性的数学表征:数学上量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个数上,在数学上它是通过维数、阶数、次数等三个基本方面表示的。

第2章 系统工程基本理论

第2章 系统工程基本理论

2020/2/23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
15
2.2 系统论基础
2.2.2 系统的环境、行为和功能 3. 系统的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 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功能是刻画系统行为,特别是系 统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对结构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2020/2/23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
22
2.2 系统论基础
2.2.4 系统论的方法
2. 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定性特性多数情况下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定量描述 的基础;在定性描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借助于定量描述, 给出定性描述的具体特性,使定性描述更加客观和精确。定 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互结合,正是系统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 法之一。
21
2.2 系统论基础
2.2.4 系统论的方法
1.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
整体论强调的是整体地把握对象,还原论则主张把整体 分解为部分来研究。
系统论正是通过综合整体论的思想、改进还原论的局限 性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了解事物各部分精细结构的基础之上 ,再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样,一方面克服了还原 论零碎地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更正了古代整体论 的直观性和笼统性,真正地达到了科学地把握全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技术 的发展,特别是与作战有关的科学技术。
2. 理论渊源
(1)数学和物理学为控制论的产生提供了数量计算和演 化机制分析的基础。
(2)生命科学为控制论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类比的对象。 (3)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与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高守平第二版)第2章操作系统基础

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操作系统基础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发展到今天,从微型机到高性能计算机,无一例外都配置了一种或多种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中文Windows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系统管理等。

2.1 操作系统概述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它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其他的诸如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将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支持,取得它的服务。

操作系统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大、中、小及微型机)中都必须配置的软件。

2.1.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它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扩充。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硬件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界面。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特别重要,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支持,取得它的服务。

操作系统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必须配置的软件。

没有安装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而裸机无法进行任何工作;它不能从键盘、鼠标接收信息和操作命令,也不能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信息,更不能运行可以实现各种操作的应用程序。

图2-1给出了操作系统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层次关系。

图2-1操作系统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层次关系2.1.2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通过内部极其复杂的综合处理,为用户提供友好、便捷的操作界面,以便用户无需了解计算机硬件或系统软件的有关细节就能方便地使用计算机。

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有效管理系统资源、提供友好便捷的用户接口。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43
第四节:视听媒体与传播理论基础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媒体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逐步 形成教育理论,总结和阐述各类视听媒 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4
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
爱德加· 戴尔
美国教育学家 视听教学领域的代言人
其理论课概括为三个方面:
• 学习是一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 程。 • 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该按照他能够提供给学 习者的经验的抽象与具体程度来分。
11
12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 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 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 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由人自身发出的。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新东方学英语》软件
13
创建多个用户,让每个学习的人都随时了解 自己的学习情况
14
完善的功能有助于你 更好的学习单词
15
随时提示你目前的学习计划,看你偷没偷懒
16
全面的书籍供你选择学习类型,觉得不够, 自己可以加入个人想要的书籍
17
学习计划,两种模式任你选
18
单词初记让你从头开始学单词
19
逐词浏览,让你边学边听边写 边看,做到三位一体
20
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反复让你复习学过的 单词,来加深印象,来积累大量的词汇量
理代传播理论—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作是特定的个体或群 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播 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 程,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传播理论可以帮 助我们分析和研究教学传播过程涉及的要素。
5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2章 操作系统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2章  操作系统基础
② 树形目录结构。目录从结构上可分为单级目录、二级 目录、多级目录等。
在树形目录结构中,树根结点称为根目录(一个卷只 能有一个根目录,它是磁盘格式化时系统生成的),以反斜 线“\”表示。根目录下可以有子目录和文件 。
大学计算机基础
操作系统基础
24
\

DOS
WINDOWS

⑴ 用户界面美观、靓丽 ⑵ 易用性更好 ⑶ 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 ⑷ 强大的网络功能 ⑸ 多媒体功能更加突出 ⑹ 帮助和支持中心 ⑺ 多用户管理 ⑻ 系统还原 ⑼ 激活功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
操作系统基础
23
⑷ 文件目录结构
① 目录。为方便文件的统一管理,实现对文件的共享, 提高查找、访问文件的速度,将相关文件组织到一起,便够 成了文件目录。在Windows XP中目录被称为文件夹。
每一个目录本质上是一个文件,称为目录文件,因此, 目录可以当作一种特殊文件来管理。像文件一样,每个目录 都有一个名字,称为目录名。
④ 内存扩充。由于物理内存空间有限,难以满 足程序的需求,内存管理将部分外部存储空间模 拟成内存空间,借以扩大内存空间。这种从逻辑 上扩大物理存储空间的技术称之为虚拟存储技术。
大学计算机基础
操作系统基础
18
3) I/O设备管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与内存外,其它大部 分硬件称为外部设备,主要包括输入输出设备、 外存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1) 处理机管理
处理机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如何合理分配 处理机的时间,如何调度不同的程序使用处理 机,使得不同程序在运行时不会互相发生冲突, 它的管理方法的优劣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和系统运行的质量。
处理机管理以进程为单位,因此有的书籍中也 称处理机管理为进程管理。进程与程序关系为: 进程是程序及其相关数据在某一台计算机的一 次执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进程是正在运行的 程序,程序没有执行或执行完毕,也就不存在 进程,因此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数学模型为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控制系统称为 线性系统。当线性微分方程式的系数是常数时,相应的 控制系统称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特 性,则需要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这种系统称为非线性 系统。凡是能用微分方程式描述的系统,都是连续系统。 如果系统中包含有数字计算机或数字元件,则要用差分 方程描述系统,这种系统称为离散系统。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2.常用的拉氏变换法则(不作证明) 1) 线性性质 拉氏变换也遵从线性函数的叠加定理。也就
是说,若f1(t)和f2(t)的拉氏变换分别是F1(s)和F2(s), a为常数,则有
L[af1(t)+f2(t)]=aF1(s)+F2(s)
2) 微分定理 原函数的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1.拉氏变换的定义
如果有一个以时间t为自变量的函数f(t),它 的定义域是t>0,那么拉氏变换就是如下运算式:
F (s) f (t)estdt l
(2―2)
式中的s为复数。一个函数可以进行拉氏变换的充分 条件是:
(1)在t<0时,f(t)=0; (2)在t≥0时的任一有限区间内,f(t)是分段连续的;
上述方程式反映了输入量的增量Δx与输出 量的增量Δy之间的关系,称为增量方程。因为控制系统
总是在工作点附近进行调节控制,因此人们关心的是稳 态值附近的情况,即增量的情况,所以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用增量形式表示。由于输入输出都是用增量形式表示 的,因此Δ符号可以省略,所以原非线性方程式就简化 为在非线性方程平衡工作点附近的一个近似线性表达式 了。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基础
(3) f (t)st dt 0 在实际工程中,上述条件通常是满足的。式

控制工程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模型

控制工程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模型基本要求1.掌握拉氏变换、拉氏反变换的定义、定理。

2.了解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能够运用动力学、电学及专业知识,列写机械系统、电网络系统的微分方程。

3.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会求传递函数的零、极点。

4.掌握各个典型环节的特点,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5.掌握闭环系统中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

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传递函数的求法和特点。

6.了解传递函数框图的组成及意义;能够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框图,并实现简化,从而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7.了解相似原理的概念。

本章重点1.拉氏变换定理。

2.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3.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求法。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本章难点1.列写系统微分方程。

2.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 2.1 拉普拉斯(L a p l a c e )变换2.1.1 拉氏变换概述1.拉氏变换的定义F (s ) = L [ f (t )] = ⎰0f (t )e -std tf (t ):原函数(实域、时间域) F (s ):象函数(s 域、复数域) s :复变量,s=σ+j ωe - st: 拉氏算子j ω[s]σδ ( t )e -atsin ωtcos ωt2.基本函数的拉氏变换1tkttttu ( t ) r ( t )x i ( t ) k 序号原函数 f (t ) 象函数F (s )1 单位脉冲函数 δ (t ) 12单位阶跃函数 1(t ) 1 s 3 K常数k s4t 单位斜坡函数1 s2 5 tnn ! s n +16 e- at1 s + a7sin ωtω s 2 + ω 28cos ωts s 2 + ω 22.1.2 拉氏变换的主要性质1.线性性质设L [f 1(t )]=F 1(s ),L [f 2(t )]=F 2(s ),k 1,k 2为常数 ,则L [k 1 f 1 (t ) + k 2 f 2 (t )] = k 1L [ f 1 (t )] + k 2 L [ f 2 (t )]= k 1F 1 (s ) + k 2 F 2 (s )2.微分性质若L [f (t )]=F (s ),且f (0)=0,(初始条件为零)则L [ df (t )] =sF (s ) dt3.积分定理若L[f(t)]=F(s),且初始条件为零,则L[⎰ f (t )dt ]= 1 F (s)s4.平移定理若L[[f(t)]=F(s),]则L ⎰e-a t f (t)dt =F (s +a)5.初值定理若L[f(t)]=F(s),则f (0+) = limt →0 f (t) = lim s ⋅F (s)s→∞∞6.终值定理若L [f (t )]=F (s ),则有f (∞) = lim t →∞f (t ) = lim s ⋅ F (s )s →07.延迟定理若L [f (t )]=F (s ),对任一正实数a ,则有L [ f (t - a )]= ⎰0f (t - a )e -st d t = e -as F (s )2.1.2 拉氏变换的主要性质1.线性性质设L [f 1(t )]=F 1(s ),L [f 2(t )]=F 2(s ),k 1,k 2为常数 ,则L [k 1 f 1 (t ) + k 2 f 2 (t )] = k 1L [ f 1 (t )] + k 2 L [ f 2 (t )]= k 1F 1 (s ) + k 2 F 2 (s )2.微分性质若L [f (t )]=F (s ),且f (0)=0,(初始条件为零)则L [ df (t )] =sF (s ) dt3.积分定理若L[f(t)]=F(s),且初始条件为零,则L[⎰ f (t )dt ]= 1 F (s)s4.平移定理若L[[f(t)]=F(s),]则L ⎰e-a t f (t)dt =F (s +a)5.初值定理若L[f(t)]=F(s),则f (0+) = limt →0 f (t) = lim s ⋅F (s)s→∞∞6.终值定理若L [f (t )]=F (s ),则有f (∞) = lim t →∞f (t ) = lim s ⋅ F (s )s →07.延迟定理若L [f (t )]=F (s ),对任一正实数a ,则有L [ f (t - a )]= ⎰0f (t - a )e -st d t = e -as F (s )2.1.3拉氏反变换定义:f(t)=L-1[F(s)],将象函数变换成原函数s:复变量F(s):象函数(s 域、复数域)f(t):原函数(实域、时间域)2.2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的输出、输入与系统本身结构与参数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会计信息系统 第2章-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

会计信息系统 第2章-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
1 新建账套启用的会计期; 2 一旦设定不能更改;
1、建立账套
(2)单位信息
第2章
必须录入,打印发票时使用
19
1、建立账套
(3)核算类型
第2章
录入本币代码及名称
工业和商业; 工业:不能受托代销 商业:委托和受托代销
决定企业用到的一级会 计科目; 从已设置的操作员中选 择;
选择此项,系统自动预 制一级会计科目;
20
1、建立账套 第2章 (3)核算类型
21
1、建立账套 第2章
(4)基础信息
22
1、建立账套
(5)编码方案
第2章
级次:编码共分几级; 级长:各级编码的长度,即 数字位数;
23
1、建立账套 第2章
(5)编码方案
思考与理解: 本例中科目编码方案为42222。你理解它的含义吗?
请用此编码方案给如下会计科目编码。
2.账套主管
对所管理的账套进行修改; 对年度账的管理(包括创建、清空、引入、输出以及各子系统的年末结转); 该账套操作员权限的设置;
9
2.1.2系统管理的使用者 第2章
单选题:
( )有权在系统中建立企业账套? A.企业老总 B.系统管理员 C.账套主管 D.销售总监
答案:B
10
2.1.2系统管理的使用者 第2章 例题 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操作路径:系统→注册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221
01
01
-销项税额
02
22210101 22210102
-应交所得税
02
-应交消费税
222102
03
222103
2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系统学基础一、 基本概念1. 系统与环境系统是具有某种功能或属性的若干元素和元素间关系的集合。

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就称为该系统的环境。

2.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所谓孤立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既不可能进行物质交换,也不可能进行能量交换。

所谓封闭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可以进行能量交换,但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所谓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既可进行物质交换,也可以进行能量交换。

3. 动力学状态、热力学状态与涨落动力学状态是描述系统所需的最小一组变量,只要知道t =t 0时刻的这组变量和t ≥t 0时的输入,那么就完全能确定系统在任何时间t ≥t 0的行为,这组变量就称为状态变量。

热力学状态就是无穷多个力学状态总体的平均统计量。

系统在任一时刻的实际物理量并不能精确地处在统计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离,这些偏离就称为“涨落”。

涨落是杂乱无章的、随机的。

涨落导致有序。

4.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若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变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系统达到定态。

若在定态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如热流、粒子流等),则称该热力系统处于平衡态。

凡是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系统,则称其处于非平衡态。

5. 序与熵所谓“序”,是指系统元素间关系所具有的次序。

当系统是对称(宏观上有一定的结构构造)的,即系统各向同性时,系统是无序的;反之,系统一旦出现对称破缺,则就是有序的。

熵的概念是1865年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 J. E. Clausius )在研究热力学时提出的。

从宏观上说,熵S 的数学意义是热量Q 被温度T 除得的商。

其一般数学表达式为TQ dS ∆=这样定义的熵又称为热力学熵。

1872年玻尔兹曼从统计力学的分子运动论角度,对熵作出了微观解释。

他把热力学定义的熵看成是能量在空间分布均匀性的度量。

他提出,熵反映了分子运动的混乱程度,即无序度的度量。

其次,他还揭示了在不可逆过程中熵增加的本质是,系统总是自发地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

基于上述观点,他把熵(玻尔兹曼熵)S 定义成W k S ln =其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W 为配容数,它实质上是各种分配可能性的一种度量。

1948年香农(C. E. Shannon )把玻尔兹曼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把熵作为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缺乏的量度。

为此,他定义∑=-=n i ii p p k H 1ln其中,H 又称为信息熵或香农熵;k 为玻尔兹曼常数;p i 为随机事件中各结局可能出现的概率,且满足条件:n i P i ,,, 2110=≤≤ 和 11=∑=n i i p综上所述,从熵的角度看,系统总是自发地向着熵增大的方向,即无序的方向发展。

系统要从无序变为有序,必须从外界输入负熵。

(熵与序的关系......) 6. 系统自组织现象这种在环境作用下,不依靠外力,系统中的元素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就称为系统自组织现象。

系统自组织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开放系统,当系统熵增为负值时,系统必然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

二、 主要学说1. 一般系统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 V . Bertalanffy )于1925年就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并于1968年正式发表了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

一般系统论将系统定义为具有相互关系的元素集合,并用微分方程组来描述。

对于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假设其元素p i (i =1, 2, …, n )的测度为Q i ,则各测度间的关系为⎪⎪⎩⎪⎪⎨⎧==)()(212111n n n n Q Q Q f dtdQ Q Q Q f dt dQ ,,,,,,(1) 当系统处于定态时,有d Q i /d t = 0,即f 1 = … = f n = 0,则方程组(1)的定态解Q 1 = Q 1*,…,Q n = Q n *。

这些解有些可能是不稳定的,故引入新变量Q i ' =Q i * -Q i ,并将方程组(1)改写为⎪⎪⎩⎪⎪⎨⎧''''='''''=')()(212111n n n n Q Q Q f dt Q d Q Q Q f dt Q d ,,,,,,假设该系统可用泰勒级数展开,其泰勒系数为a ij ,则可得系统演化方程......⎪⎪⎩⎪⎪⎨⎧+'+''+'+'++'='+'+''+'+'++'='2222211221111122122211122111111111Q a Q Q a Q a Q a Q a dtQ d Q a Q Q a Q a Q a Q a dt Q d n n n n nn n n n n (2) 一般系统的基本特性.........: (1) 整体性每个元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所有元素及整个系统的变化。

此外,整体性还指出系统具有各元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

因此,系统的整体性可表述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可记为“1+1>2”。

通常,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 累加性 整个系统的变化将是各系统元素单独变化之和,系统的这种行为就称为累加性。

○2 逐步分离 系统从最初整体联系的统一系统逐步演变分化成各元素相互独立的部分,这种情况就称为逐渐分离。

○3 逐渐集中 若系统中某元素p s 与其它元素相比,其系数都较大时,则系统将以元素p s 为中心发展,换句话说,p s 的微小变化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逐渐集中。

(2) 同形性同形性是指系统存在着一般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而不管系统的种类及其具体组成如何。

例如: ○1 指数增长/衰减 当系统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系统演化方程(2)可简化为)(Q f dtdQ = 展开成泰勒级数,得++=221Q a Q a dtdQ (3) 若只保留级数的第一项,则有Q a dtdQ 1= 其解为t a e Q Q 10=这是指数曲线模型。

○2 S 型饱和 当方程式(3)中的泰勒级数只保留两项时,则221Q a Q a dtdQ += 其解为 ta ta ce a ce a Q 11211-= 它符合S 型曲线模型,又称为逻辑斯蒂克(Logistic )曲线,存在某一极限值。

○3 依存与竞争 达到饱和当系统中只有两种元素且所有系数a ij = 0(i ≠j )时,令a ii = a i ,则系统演化方程变为⎪⎪⎩⎪⎪⎨⎧==222111Q a dtdQ Q a dt dQ (4) 其解为⎪⎩⎪⎨⎧==t a t a e c Q e c Q 212211消去时间变量t ,可简化得ααβαβ212121//c c a a Q Q ===,其中 这称为比例增长模型。

若在方程(4)中再增加一个相关项,则系统演化方程变为⎪⎪⎩⎪⎪⎨⎧⎪⎪⎭⎫ ⎝⎛--=⎪⎪⎭⎫ ⎝⎛--=21222221211111k Q Q k Q r dt dQ k Q Q k Q r dt dQ βα 当方程中的系数α和β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则体现了自然界中所普遍存在的竞争生存规律。

(3) 目的性系统似乎是朝着某种目标发展的,或者说现在发生的情况依赖于未来的最终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目的性。

(4)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系统中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

(5) 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任何系统都具有随时间演化、发展的性质。

2. 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I. Prigogine )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他指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朝着均匀和无序的平衡态方向发展,直到系统的熵值增加到最大,此时系统达到平衡态;但对于开放的非线性系统,由于它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系统远离平衡态且熵增小于零时,系统可能会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态时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

概括地说,产生耗散结构的条件是..........: (1) 开放系统(2) 远离平衡态(3) 涨落普里高津领导的布鲁塞尔学派所构造的耗散结构理论模型为布鲁塞尔(..............Brusselator ...........)模型,又称为三........分子模型....。

它并非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化学反应模型,其方程为⎪⎪⎩⎪⎪⎨⎧−→−−→−++−→−+−→−Ex x y x D y x B x A k k k k 432132 式中,A 、B 、D 、E 、x 、y 为反应物、中间物或生成物;k 1、k 2、k 3、k 4为各方程反应速率。

3. 协同学原理196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 )在研究激光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学的微观理论,并于1977年发表了《系统学导论》一书,1983年又出版了《高等协同学》。

协同学的含义是“协同工作”。

协同学是系统自组织理论,其研究内容是关于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并通过协作导致系统出现新的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从数学描述的角度而言,协.同学所考虑的系统基本演化方程..............)(],,,),([),(t F x t x q N t x q+∇=α 其中,N 为非线性函数向量;q 为状态变量,它与时间t 和空间x 有关;∇为微分算子;α为控制参数,如贝纳德花纹受外界温差参数的控制;F (t )为系统内部的涨落力。

通过对上述方程的研究,可以得出下列的协同学基本观点.......: (1) 协同导致有序;(2) 序参量支配着系统的行为,且序参量中快变量服从慢变量,这种观点又称为“支配原理”或“伺服原理”;(3) 多个序参量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协作,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其竞争与协作的结果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4) 涨落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决定因素;4. 突变论突变论是由法国数学家托姆(R. Thom )于1965年创立的。

它是研究突变现象的数学理论。

所谓突变现象,是指在短时间内系统状态突然发生极大变化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桥梁坍塌、股市暴跌、政治危机等。

突变论中采用了一个和动力系统关联的势函数V (x )来描述系统的突变行为,并引入了如下的数学定...义.:若有状态空间X ,x ∈X ,控制参数空间Λ,λ∈Λ,则集合 }0),(grad ),{(=⨯Λ∈=x V X x M x λλ;就确定了一个突变流形,且突变集合是由M 在空间Λ上投影中的临界点所组成的。

突变论认为突变现象的本质是系统从一个稳定状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的跃迁,并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突变形式都可以通过系统的控制参数空间Λ和状态空间X 的维数来进行分类,而突变模式的总数完全由控制参数空间Λ的维数来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