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
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
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5.木构架建筑特点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考生们在复习《中外建筑史》时都知道有很多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1. 主流建筑风格; 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和相应的建筑型制和建筑风格主流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统一性和稳定性三大特征2. 吉萨金字塔群;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斯4. 山岳台建筑;古代西亚,用于崇拜天体、崇拜山岳、观测星相6. 帕赛玻里斯;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8. 希腊三柱式;1、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代表着男性的阳刚之美2、爱奥尼柱式-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代表着女性的阴柔之美3、科林斯柱式-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代表着生命的华贵之美9. 雅典卫城;古希腊最代表性的建筑群,几乎影响了此后欧洲几千年的建筑,现今仍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建筑群之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冈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
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像,主要建筑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卫城山门和卫城中心的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从城下仰望,都能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
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希腊的精神文化以及政治中心。
包括:山门、雅典娜神像、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
其建筑特点:1、突破了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原来分别流行于大希腊和小亚西亚的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雅典卫城建在希腊雅典城中央的一个突起的不大的山冈上。
剧场会堂建筑代表:麦迦洛波里期剧场。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
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
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
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
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2.抬梁式: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
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3.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4.巴西利卡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5.黄肠题凑:汉时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黄肠本谓柏木之心。
柏木心黄﹐故称黄肠题凑。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7.山岳台建筑物。
8.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9.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中外名词解释
1·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形制:在古罗马式巴西利卡的基础上规定,在举行仪式时,信徒要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圣堂必须在东端。
大门因而朝西。
随着信徒增多,在巴西利卡前造了一所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是洗礼池,柱廊特别宽,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
圣坛市半圆形的,用半个穹顶半个伞形屋顶覆盖。
圣坛之前是祭坛,祭坛之前又是唱诗班的席位,叫歌坛。
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人数增多,后来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同正厅的对应相等。
于是形成了十字形平面,纵横两个中厅高出。
从上面俯视,像一平放的十字架。
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因此叫拉丁十字。
为了收藏圣物或圣骸,在圣坛外侧,按放射形建造几个凸出的小礼拜室,又为了避免大量外来的香客妨碍教堂内修道士的日常宗教活动,用一道半圆形的环廊把这些小礼拜室同圣坛隔开,教堂东端因此复杂多了,也有教派把它们造在横厅东侧,与圣坛平行。
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见采光塔。
实例:圣约翰教堂,圣保罗教堂2·连续券: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只适用于很轻的结构3·柱式: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
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
柱可分为柱基、柱身、柱头(柱帽)三部分。
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
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塔司干式、复合式。
4.帕提农神庙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
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n,即希腊文∏αρθενωσ的转写,意为“处女”。
帕台农神庙也译为“帕特农神庙”。
5.九脊殿: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清代称其为歇山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它由一正脊、四垂脊、四戗脊及四个坡面所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
外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外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1.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的台式陵墓,地上部分用石块或砖砌成长方形陵台,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设入口,称为“玛斯塔巴”,意为凳子。
2.卡宏城:为修建金字塔专门为工人修建的一座城市。
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工人住宅,东部有一条大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贵族区,南部为中产阶级。
3.德·埃·巴哈利崖墓: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重要的建筑,曼都赫特普庙和哈特什帕苏庙两座陵墓兼神庙组成,它们都是平台式,后面是陡峭的山崖,远远伸开,气势雄伟。
4.方尖碑: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崇拜太阳神的石制柱式纪念碑,常成对出现,置于神庙之前。
断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顶端为金字塔形,细长比通常为1/9到1/10,碑身上刻有象形文字。
5.牌楼门:古代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高大厚实的墙,中部凹下作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作为门楣,墙身两侧向内倾斜,内部中空,有楼梯可直达门楣作为观礼台,墙身刻有象形文字等装饰。
6.山岳台:又称观象台,古西亚时期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
由高大台基、坡道和台阶、庙宇等组成。
它是古西亚最有特色的建筑,主要流行于两河流域,可避免水患,也反映了古西亚人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追求。
7.萨尔贡王宫: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帝国时所建造,宫殿和城市同时建造,城近于方形,四个城角朝着东南西北的正方位。
宫殿建于西北城墙的中段,一半凸出城墙外面,一半在城墙内。
宫殿和观象台建在方形土台上,通过大坡道或台阶可达。
整个宫殿有30多个庭院,200多间房子,功能分区明确,房间跨度小、墙身厚、平面多为狭长形。
王宫正门两边是高大塔楼,中间夹着圆形券门,正门有著名的人首翼牛像。
8.新巴比伦城:建于公元前7~6世纪,古西亚时期新巴比伦王国首都,由旧巴比伦扩建而成。
平面近似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是相互垂直的道路,南北向大道上依次串联着伊什达门、空中花园、观象台、庙宇、郊外园林等。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简述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特点:1、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以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
柱子以暗绿色为主,亦有部份是深红色;2、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以金箔。
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接线处,以包金的铜箍镶饰;3、穹顶和拱顶全用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作装饰,以金色和少量蓝色作底子。
地面上亦以马赛克镶嵌成图案,因此上下左右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琳琅满目。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缺点:1,优点: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2,缺点:易燃易腐蚀;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1、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2、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举架: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折: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成一根曲线。
券柱式:券柱式其实是券柱式的组合,主要是在古罗马建筑上发展起来的。
就是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术语。
本文将对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达到巅峰。
它以装饰华丽、曲线繁复、造型流畅为特征,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
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包括圆顶教堂、镀金雕塑和壮丽的宫殿。
二、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
它以尖拱形和飞扶壁为特点,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
哥特式建筑常见于教堂和大教堂,如巴黎圣母院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三、殖民地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殖民地建筑是指欧洲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地区兴建的建筑物。
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混合了殖民者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文化特色。
殖民地建筑通常具有较简洁的设计和防御性结构,如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建筑和印度的英国殖民建筑。
四、瓦尔哈拉(Valhalla)瓦尔哈拉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座宏伟宫殿,被认为是战死英雄灵魂的归宿。
瓦尔哈拉的建筑风格受到古代北欧和凯尔特文化的影响,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长方形平面布局。
该词汇也常用于形容壮丽的建筑或宏伟的结构。
五、回廊(Colonnade)回廊是指由一排连续的柱子或立柱组成的有屋顶的通道。
回廊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外部或内部,为人们提供遮荫和通风的场所。
回廊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中常见,如帕特农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
六、窗洞(Oculus)窗洞是指建筑物上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通常用于教堂、穹顶或圆顶等建筑元素中。
窗洞的设计可以增加自然光线进入建筑内部,并且在艺术上起到装饰效果。
典型的窗洞建筑包括罗马巴拿马竞技场和法国圣心大教堂。
七、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元素,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外墙和穹顶。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术。
在探索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旨在对中外建筑史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础概念1. 建筑史:建筑史是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建筑作品的发展脉络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一定区域内建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和风格。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等。
3. 结构技术:结构技术指的是建筑物支撑自己重量并保证稳定的构造技术。
常见的结构技术有柱状结构、拱顶结构、砖木结构等。
结构技术与建筑的气势、风格紧密相关,对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起着重要作用。
4. 建筑类型:建筑类型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将建筑作品分为不同类别的划分方式。
常见的建筑类型有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二、1.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柱式是古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子和柱式的分类系统。
主要有三种风格:多立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简洁、粗壮,伊奥尼亚柱式细长优雅,科林斯柱式装饰华丽。
2. 拱:拱是由砖石或其他材料构成的弧形结构,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常见的拱有圆拱、扁拱、拱顶等,广泛用于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哥特等风格的建筑中。
3. 巴洛克式:巴洛克式是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强调装饰和奢华。
其特点是曲线、复杂的装饰、雕塑和夸张的比例。
巴洛克式建筑在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广泛流行,代表作品有法国凡尔赛宫和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
4. 哥特式:哥特式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风格,以尖拱、飞扶壁和高大的尖塔为特点。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简述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特点:1、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以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
柱子以暗绿色为主,亦有部份是深红色;2、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以金箔。
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接线处,以包金的铜箍镶饰;3、穹顶和拱顶全用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作装饰,以金色和少量蓝色作底子。
地面上亦以马赛克镶嵌成图案,因此上下左右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琳琅满目。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缺点:1,优点: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2,缺点:易燃易腐蚀;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1、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2、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举:屋架的高度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举架: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折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横断面坡度成一根曲线。
券柱式:券柱式其实是券柱式的组合,主要是在古罗马建筑上发展起来的。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七章名词解释精选第一节中国建筑史部分®一、石作与木作1•磉墩:用砖或石砌的柱基础,上置柱顶石。
2•柱埭:置于柱础之上、垫于柱脚之下的构件。
3•礓碴:用砖石棱角侧砌成的锯齿形的斜路。
4•象眼:台阶侧面的直角三角形部分,许多象眼还作层层凹人的处理。
5.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6•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7.砚窝石:踏垛最下一级,与土衬石齐平,比地面略高。
8•分心石:大型礼制建筑中阶条石与槛垫石之间的位于中轴线上的长石板。
9•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0•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髙度为10份。
11•马头墙:防火山墙的一种,因其高出屋面随坡跌落部分形似马头,故称。
也叫跌落山墙。
12.五花山墙:悬山山墙的主要做法之一,随着各层排山梁柱和瓜柱,砌成阶梯形,直接勾出构架的结构。
13.斗子墙:即空心砖墙,又叫空斗墙。
分有眠空斗墙(平砖、立砖交替砌筑)和无眠空斗墙(只用立砖不用平砖)。
14.金镶玉:北方包砖墙的一种做法,墙体四周砌砖,中心填以碎砖或土坯。
南方空斗墙内填碎砖土等的做法则称为“金满斗”。
15•萧墙:即影壁、照壁,古时也称为屏。
16•云墙:墙头为波浪形曲线,常用作园林的隔墙。
瓦口子: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又称当勾。
位于瓦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又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又称斜当勾。
18•签尖:即墙肩,常见做法是将墙的顶部做成斜坡或曲线形,以将墙厚减薄,与其上的梁枋衔接柔和。
19•墀头:硬山建筑山墙的上部称为墀头,由戗檐砖、盘头等组成。
20.戗檐砖:立于墀头的盘头之上的方砖,砖面超前,微向下倾,上雕花纹。
21•盘头:戗檐砖之下、枭混之上叠砌的出砖二层,称为盘头。
而其转向山面后成为沿山尖①注:本名词解释是对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教材附录的补充,凡教材有的,此处不再列出;此外,对于其他常识性的名词也不予列出。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外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2大木作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3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屋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后者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4.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包括释名、名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部分。
5.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不断变化,①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目前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社会城址有30余座。
这些城垣都同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最大面积2.5平方公里,最小约1公顷左右。
著名的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和商朝的几座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等。
②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确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饿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必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里坊制度产生。
著名的有曲阜鲁故郡、苏州吴王阖闾古城、易县燕下都故城、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1.0古代埃及的建筑伊姆霍泰普: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的一位“工程主持人”,主持过一座早期金字塔工程,甚至留下了一本真正的关于建筑工程的著作。
玛斯塔巴(Mastaba):是古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模仿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设计的供皇族和贵族使用的古埃及砖墓。
造型简单,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的平台略有收分,多为单层,在一端入口。
内有厅堂,平台下面安放着死者的墓室,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
这种玛斯塔巴陵墓后来演化为阶梯形金字塔。
金字塔:金字塔主要由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昭塞尔金字塔:是萨卡拉的第三王朝建基皇帝昭赛尔的金字塔(约前2778年),古埃及现存的金字塔式陵墓中最早者。
全部用石建成,塔身呈阶梯形,分六层,是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麦登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末期,塔身下部斜度51°达舒尔金字塔:建于前2723年,塔身下部斜度43°,上部斜度54°15´吉萨金字塔群:建于第四王朝,约前2723-前2563年,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斯芬克斯组成。
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Sphinx):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吉萨区的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奥西里斯柱: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位于皇帝祀庙里一种柱式。
其特点为在柱子前面有一尊穿着彼岸之神奥西里斯服装的女皇立像,但面容是皇帝的,表示皇帝死后成为彼岸之神。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出现在神庙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50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例如爱德府神庙前的方尖碑。
名词解释中外建筑
水戗发戗—南式发戗有水戗、嫩戗两种。
江南的戗角分木作戗角和瓦作的水戗。
戗又分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大类。
水戗发戗主要以瓦工发戗为主。
水戗发戗的双层角梁和翼角的构造与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戗)向外伸出得多和翘得高。
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梁,而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弯木头──弦子戗,使屋角翘起来。
这样,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屋角的翘起颇为突出。
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新陈代谢派—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
拉维莱特公园—拉维莱特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的年代1982年,举办了国际性的公园设计竞赛,最后,建筑师屈米(Bernard Tschumi)的方案中奖了。
解构主义是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拉维莱特公园是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中外建筑史论述题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论述题、名词解释中外建筑史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有:(1)建筑造型: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2)中国建筑的间:是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单位,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3)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
(4)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砖石拱(5)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重檐、攒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
(6)布局:a.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b.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序布局。
(7)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a.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b.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c.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细。
d.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e.抗震性能好。
f.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2、试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建筑的艺术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主要武器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文化。
主要内容是反封建、反宗教。
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创建新的建筑形式―圣马可图书馆、圣马可学校、罗马市政广场 2.追求开放风格、采用柱廊式―育婴院、巴齐礼拜堂、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帕拉第奥母题:几种不同形体、比例、尺度的构图组合在一起,各不相同又和谐统一 3.强调集中式布局―坦比哀多、圆厅别墅、圣彼得大教堂 4.用绘画和雕塑表现人体美―美是客观的、美有规律性―美是和谐与完整、人体美是范例。
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
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1、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台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11.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池指太液池。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12.黄肠题凑: 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13.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14.缠柱造:缠柱造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
15.永定造: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16.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在中国古建筑的塔中或者钟楼,常见这种做法17.阑额:阑额既为额枋,宋代称为阑额,是中国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18.普拍坊: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主要是用来承托斗拱。
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上,柱头之间,柱头斗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22.羡道: 墓道。
通入墓穴的路,上不盖土。
23.悬鱼: 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或歇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得名与其形状有关。
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故名悬鱼。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
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34.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只得是起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并且檐口平直,如象鼻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35.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36.鸱尾: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37.升起:宋辽建筑檐柱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38.斗口:1)斗或升上放构建的槽口2)清代模数单位39.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寸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等级的材40.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41.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42.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的雷氏建筑世家43.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柎、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44.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45.山岳台: 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46.科林斯柱式: 柱头部分是旺盛的忍冬草,其余构件、组合形式用爱奥尼柱式的,但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47.十字拱: 棱沟的正投影呈“十”字形,由四角的墩子承重,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而且便于开侧窗48.拱顶体系: 一列十字拱串联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横向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49.帆拱: 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50.巴西利卡: 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
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51.帕拉第奥母题: 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小额枋。
每个开间里有了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以发券为主,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52.洛可可: 卖弄风情、妖媚柔靡、逍遥自在的生活趣味,蕴育出充满脂粉气的新的文学艺术潮流称为洛可可53.浪漫主义: 分先后浪漫主义: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例:封蒂尔修道院54.后浪漫主义:是哥特复兴,例:英国国会大厦55.折中主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56.台明: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57.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58.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
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
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
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1.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构件,指置于梁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得净跨距离,防止梁枋与立柱之间角度变形。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
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
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3.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近,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
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
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
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