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和实验二
实验二无机综合性质实验
实验⼆⽆机综合性质实验性质综合实验⼀、实验⽬的1.加深理解同离⼦效应、盐类的⽔解及浓度和温度对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影响;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缓冲作⽤;3.了解沉淀的⽣成和沉淀的溶解以及沉淀转化的条件;4.学会离⼼机、酸度计的使⽤;5. 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加深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了解介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掌握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实验原理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少量含有相同离⼦的另⼀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效应。
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当将其稀释或在其中加⼊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时,溶液的pH 值改变很少,这种溶液称作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pH 值(以HAc 和NaAc 为例)可⽤下式计算:盐的⽔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盐类⽔解可改变溶液pH 值。
有些盐类⽔解除可改变溶液pH 值外还能产⽣沉淀或⽓体。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溶解的难溶电解质和溶液中相应的离⼦之间建⽴了多相离⼦平衡。
例如在PbI 2饱和溶液中,建⽴了如下平衡:2+-2PbI Pb +2I ?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2I sp K c c =?2+Pb ,称为PbI 2的溶度积。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成和溶解,如将Pb(Ac)2和KI 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2I c c -?2+Pb >sp K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2I c c -?2+Pb =sp K ,溶液饱和;2I c c -?2+Pb <sp K ,溶液未饱和,⽆沉淀析出。
使⼀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种难溶电解质,即把⼀种沉淀转化为另⼀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对于同⼀种类型的沉淀,溶度积⼤的难溶电解质易转化为溶度积⼩的难溶电解质。
对于不同类型的沉淀,能否进⾏转化,要具体计算溶解度进⾏⽐较。
氧化型/还原型,θE 越⼤,氧化型(剂)氧化能⼒增强;θE 越⼩,还原型(剂)还原能⼒越强 0.059[]lg []E E n θ=+氧化型还原型三. 实验⽤品1. 仪器点滴板试管若⼲玻棒酸度计量筒(25mL )酒精灯离⼼机离⼼试管烧杯(50mL )2. 试剂pH 试纸 HCl (0.1 mol?L -1) HAc (0.1 mol?L -1) NaOH (0.1 mol?L -1) NH 3?H 2O (0.1 mol?L -1)酚酞 NH 4Ac(固)甲基橙 NaAc (0.1 mol?L -1) NaOH (0.1 mol?L -1) NH 3.H 2O(1.0 mol·L -1) NH 4Cl(0.1 mol·L -1) HAc(0.1 mol·L -1) NaAc(1.0 mol·L -1) HAc(1.0 mol·L -1) BiCl 3(0.1 mol·L -1) HCl(2mol·L -1) Fe(NO 3)3?9H 2O(固) Al 2(SO 4)3 (0.1 mol·L -1) NaHCO 3(0.5 mol?L -1) Pb(NO3)2(0.1 mol·L -1) Na 2S(0.1 mol·L -1) MgSO 4(0.1 mol·L -1) 氨⽔(2mol·L -1) NH 4Cl(1mol·L -1) MgCl 2(0.1 mol·L -1) Pb(Ac)2(0.01 mol·L -1) KI(0.02 mol·L -1) NaNO 3(固) Na 2SO 4 (0.1 mol·L -1) K 2CrO 4(0.1 mol·L -1) AgNO 3(0.1 mol·L -1) NaCl(0.1 mol·L -1) Fe(NO 3)3 (0.1 mol·L -1) Al(NO 3)3(0.1 mol·L -1) NaOH(2mol·L -1) KI(0.1 mol·L -1) KBr(0.1 m ol·L -1) FeCl 3(0.1 mol·L -1) CCl 4 KMnO 4 (0.01 mol·L -1)H 2SO 4(3.0 mol·L -1)NaOH (6 mo l·L -1)Na 2SO 3(0.1 mol·L -1) H 2C 2O 4(0.1 mol·L -1) Pb(NO 3)20.5 mol·L -1) Pb(NO 3)(0.1 mol·L -1)HAc (1.0 mol·L -1)Na 2SiO 3(0.5 mol·L -1) ZnSO 4(1.0 mol·L -1) CuSO 4(0.5 mol·L -1) CuSO 4(0.005 mol·L -1)四. 实验内容(⼀)溶液的pH 值在点滴板上,⽤pH 试纸测试浓度各为0.1 mol·L -1的HCl ,HAc ,NaOH ,NH 3?H 2O 的pH 值,并与计算值作⼀⽐较(K a ? HAc =1.8×10-5,K b ?NH3?H2O =1.8×10-5)。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实验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实验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实验分析第一部分:高一物理必修实验总结实验复习实验一:研究平面投掷动作实验器材:滑槽、小球、木板、白纸(你可以先画坐格)、图钉、铅垂线、尺子、三角形、铅笔等。
1实验步骤① 安装和调整滑槽:用图钉将白纸钉在竖板上,将滑槽固定在板的左上角,并保持其末端水平;②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③ 确定坐标轴:将小球放在缺口处,当小球在缺口处时,用铅笔在黑板上写下小球中心的水平投影点O,O是坐标原点,然后用铅垂线在纸上画一条穿过O点的垂直线,即Y 轴④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⑤ 描述运动轨迹:将笔尖放在小球可能通过的位置。
如果小球在移动过程中碰到笔尖,用铅笔在该位置上画一点,以同样的方式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并在小球的移动路线上画几个点2注意事项1.溜槽末端的切线应保持水平,用坐标纸钉住的木板应垂直,小球的运动应接近坐标纸,不得接触;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3.坐标原点(小球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凹槽的终点,而是小球在凹槽中时球中心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问题一:已知远点求速度122yy?gt?T2gxx?v0t?v0?t问题二:在不知道原点的情况下求初始速度y2?y1?gtx1x2v0??tt2实验二:探索工作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1.实验设备:木板、手推车、橡皮筋(多个)、dot计时器、电源、纸带、钉子2枚二、实验步骤:1、按图装好实验器材,把木板稍微倾斜,平衡阻力2.首先用橡皮筋做实验,将橡皮筋拉伸到一定位置,整理好纸带,接通电源,释放小车。
3.将纸带更换为2,3。
实验基本要求及实验一和实验二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课程目的1 .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
2 .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3 .确立“ 量” 、“ 误差” 、和“ 有效数字” 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综合能力。
如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证明,观点的表达与讨论;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意识。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大学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1、预习看认真阅读教材、有关教科书及参考资料,获得相关知识、规范的基本操作查从附录及有关手册中查所需物理化学数据写认真写好预习报告。
在“看、查、思考”式的预习进程中,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主要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在此基础上写预习报告。
2、课堂讨论实验前提问、讨论,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观看操作录像或教师示教实验后分析、总结实验(1)独立完成实验——认真、细心、手脑并用。
(2)正确使用仪器,基本操作规范、熟练(3)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测定数据(4)及时,如实记录:不用铅笔、不用纸片;不杜撰、不凭主观意愿删去数据,不涂改数据;不用橡皮擦、胶带纸粘去原始数据;记错、看错时正确的改写方法。
(5)勤于思考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可查资料、可与教师讨论(3)(4)(5)可归纳为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6)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对实验现象或结果有怀疑,在分析和查原因的同时,鼓励大家研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7)重做实验必须得到教师同意实验报告的书写(1)预习部分(实验前)目的、原理、步骤、理论值、思考题(2)记录部分(实验时)实验现象、实验数据(3)结论部分(实验后)计算结果、问题、讨论由以上三个时间段写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红细胞计数 一、实验目的: 掌握红细胞计数原理及技术。 二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一、实验目的:掌握红细胞计数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示得每升血液内的红细胞数。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显微镜、血红蛋白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生理盐水。
四、实验操作:1、取试管1支,加稀释液3.98ml或1.99ml。
2、用清洁干燥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10微升。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注入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静止2-3分钟,待经红细胞下沉后,用高倍镜或低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五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五、计算N(五个中方格内RBC数)×5×10×106×200=N×1012个/升×5:表示5个中方格内RBC数换算为1个大方格内RBC数× 10:1个大方格容积、0.1ul、换算为1ul内RBC数× 106:1ul换算为1升内红细胞数× 200:稀释倍数六、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4.00-5.50×1012/升成年女性:3.50-5.00×1012/升新生儿: 6.00-7.00×1012/升实验二血红蛋白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ˉ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HicN)。
HicN最大吸收峰540nm,最小吸收波谷504nm,在特定的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1 .cm-1 ,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三、实验操作:1、取指血20ul,加到5ml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混匀,静止5分钟。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
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2下面是某市实验一小和实验二小蓝球队的五场比赛的得分情况统计
2下面是某市实验一小和实验二小蓝球队的五场比赛
的得分情况统计
如图是某市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五场呢?(2)两队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3)你能预测一下场两校的篮球队的比赛结果吗?
分析:(1)由统计图可知,第一场比赛时一中得46分,二中得50分,成绩相差50-46=4分,第五场比赛时一中得55分,二中得51分,成绩相差55-51=4分;
(2)由统计图可知,二中的成绩不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而一中的成绩呈上升趋势;
(3)根据两队得分呈现的趋势,可以预测下一场的比赛结果是二中得53分,一中得58分.
解答解:(1)第一场比赛时一中得46分,二中得50分,成绩相差50-46=4(分);第五场比赛时一中得55分,二中得51分,
成绩相差55-51=4(分);
答:(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4分,第五场成绩相差4分.
(2)由统计图可知,二中的成绩不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而一中的成绩呈上升趋势;
(3)根据两队得分呈现的趋势,可以预测下一场的比赛结果是二中得53分,一中得58分.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C语言实验报告,实验一和实验二
实验一C语言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和表达式的使用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Dos、Windows环境下C语言的运行环境,了解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独立使用该系统。
2、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
3、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特点。
4、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实型变量,以及对它们赋值的方法,了解以上类型数据输出时所用的格式转换符。
5、学会使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以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二、上机实验及运行结果1、例题实验及运行结果例一:#include"stdio.h"void main(){printf("Hello,World!\n");printf("Wolcome to the C language world!\n");printf("Everyone has been waiting for.\n");}运行结果为Hello, world !Welcome to the C language world!Everyone has been waiting for.在第一次输入源程序时,由于粗心在printf(“Hello,world!”)后面忘记输入“;”,在编译中检查出来,修改后编译成功。
例二:#include"stdio.h"void main(){int a,b,sum;a=123;b=456;sum=a+b;printf("sum is %d\n",sum);}运行结果为:sum is 579。
一次编译就成功了。
例三:#include"stdio.h"void main(){int a,b,c;int max(int,int);scanf("%d,%d",&a,,&b);c=max(a,b);printf("max=%d",c);}int max(int x,int y){int z;if (x>y) z=x;else z=y;return(z);}键盘输入“8,9”,屏幕上输出“max=9”例四:#include"stdio.h"void main(){char c1 , c2;c1=97;c2=98;printf("%c %c", c1, c2);}在此基础上1)加一个printf语句,并运行之。
实验一、二 拉伸和压缩实验
实验一 拉伸和压缩实验拉伸和压缩实验是测定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力学性能的一个最基本的实验。
工矿企业、研究所一般都用此类方法对材料进行出厂检验或进厂复检,通过拉伸和压缩实验所测得的力学性能指标,可用于评定材质和进行强度、刚度计算,因此,对材料进行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不同材料在拉伸和压缩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现象。
低碳钢和铸铁分别是典型的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因此,本次实验将选用低碳钢和铸铁分别做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
低碳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在拉伸试验中弹性、屈服、强化和颈缩四个阶段尤为明显和清楚。
低碳钢在压缩试验中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与拉伸试验基本相同,但最后只能被压扁而不能被压断,无法测定其压缩强度极限bc σ值。
因此,一般只对低碳钢材料进行拉伸试验而不进行压缩试验。
铸铁材料受拉时处于脆性状态,其破坏是拉应力拉断。
铸铁压缩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其破坏是由切应力引起的,破坏面是沿45︒~55︒的斜面。
铸铁材料的抗压强度bc σ远远大于抗拉强度b σ。
通过铸铁压缩试验观察脆性材料的变形过程和破坏方式,并与拉伸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不同应力状态对材料强度、塑性的影响。
一、 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包括sm σ、sl σ),强度极限b σ,断后伸长率δ和截面收缩率ψ;测定铸铁拉伸和压缩过程中的强度极限b σ和bc σ。
2.观察低碳纲的拉伸过程和铸铁的拉伸、压缩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形现象,分析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即P —L ∆曲线的特征。
3.掌握材料试验机等实验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 液压摆式万能材料试验机。
2. 游标卡尺(0.02mm)。
三、 拉伸和压缩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能sm s σσ(、sl σ)、b σ、δ和ψ是通过拉伸和压缩试验来确定的,因此,必须把所测试的材料加工成能被拉伸或压缩的试件。
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和便于使各种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可进行比较,国家标准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作了统一的规定,拉伸试件应按国标GB /T6397—19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进行加工,压缩试件应按国标GB /T7314—1987《金属压缩试验方法》进行加工。
化学实验记录分析
化学实验记录分析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酸碱的性质。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酸、碱溶液、标准溶液、PH试纸、酸碱指示剂等。
实验步骤及观察记录:1. 取3个试管,标记为A、B、C。
2. 先在试管A中加入5ml盐酸溶液,然后加入2滴酸碱指示剂。
观察记录:试管A中的溶液呈现红色。
3. 在试管B中加入5ml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加入2滴酸碱指示剂。
观察记录:试管B中的溶液呈现蓝色。
4. 缓慢滴加试管C中的盐酸溶液到试管B中,同时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B中的溶液颜色逐渐从蓝色转变为绿色,直至变为黄色。
分析: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可知,试管A中的溶液呈现红色,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试管B中的溶液呈现蓝色,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当试管C中的盐酸溶液逐渐加入到试管B中时,酸碱中和反应发生,试管B中的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并最终呈现黄色,说明达到了中和反应。
实验二:气体生成反应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气体生成反应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反应条件下气体生成的特点。
实验器材:瓶装气体、试管、酸、碱、金属片等。
实验步骤及观察记录:1. 在试管中加入5ml盐酸溶液。
2. 将锌片放入试管中。
观察记录:试管中冒出大量气泡,并有气体从试管口释放出来。
3. 再次重复实验,但将锌片切割成小块。
观察记录:与上一次实验相比,试管中冒出的气泡量明显减少。
分析:通过对比两次实验的观察结果,可以发现当锌片切割成小块后,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有所减弱。
这是因为锌片的表面积增加,与盐酸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反应速率增加。
实验结果表明,在气体生成反应中,反应物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酸碱中和反应和气体生成反应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性质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合理设计化学实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他化学反应。
初中物理一级二级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实验中学2014-5-5一级实验 第二章: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1.敲击音叉,听到声音迅速伸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从而证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在鼓面上撒上纸屑(沙子,豆等)敲击鼓,发现鼓声发出时,沙屑等在上下跳动,从而证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液态中传播固:在桌子一端轻敲桌面,同时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听到轻敲桌面的声音,从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液:把正在响的闹钟装在袋子中放入水中,发现在水中的闹钟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从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气:一名同学在教室前端大声喊,站在教室后面的同学能听到,从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第三章: 设计实验证明:熔化现象存在在夏天,将冰块从冰箱中拿出来,发现冰块逐渐化成水,证明熔化现象存在。
设计实验证明:凝固现象存在将水放入冰箱里,发现水结成了冰,证明凝固现象存在。
设计实验证明:汽化现象存在将少量水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发现烧杯中的水消失,证明汽化现象存在。
设计实验证明:蒸发吸热制冷将少量酒精涂在手背上,一会发现酒精消失,同时手背感觉凉凉的,证明蒸发吸热制冷。
设计实验证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水,放在同一环境下,保持水面的表面积一样,一块用酒精灯加热,一块不加热,加热的水滴先消失证明蒸发快慢和温度有关。
放在同一环境下,一块表面积大,一块表面积小,发现表面积大的先蒸发完证明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有关。
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温度相同的等量的水,保持表面积一样,一块用电吹风吹,一边不吹,发现有风的一面的水先消失,证明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有关. 设计实验证明:液化现象存在向一块冷而干的玻璃上吹一口热气,发现有水雾生成,证明液化现象存在。
设计实验证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热水上方放一个盛有冰块的盘子,发现盘子底部有大量的水珠生成,证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设计实验证明:液化放热在热水上方盖一块干而冷的玻璃板,发现有水雾生成,用手触摸玻璃板,发现玻璃板发热,证明液化放热。
波斯纳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一和实验二
波斯纳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一和实验二
摘要:
I.实验一:视觉编码实验
A.实验过程
B.实验结果
C.结论
II.实验二:听觉编码实验
A.实验过程
B.实验结果
C.结论
III.总结
正文:
I.实验一:视觉编码实验
实验一是关于视觉编码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字母,并记住这些字母的位置和顺序。
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回忆起这些字母的位置和顺序。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回忆时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字母的位置和顺序。
这一结果证明了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准确的。
II.实验二:听觉编码实验
实验二是关于听觉编码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听一系列声音,并记住这些声音的顺序。
在回忆阶段,被试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回忆起这些声
音的顺序。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回忆时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声音的顺序。
这一结果证明了听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也是准确的。
III.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视觉信息还是听觉信息,它们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都是准确的。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课件 实验二 糖类性质实验 (一) ———糖类颜色反应(共10张PPT)
因α-为萘糠酚醛反及应糠2(醛.试M衍剂o生l物i对s此c反h应反均应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 /L阿拉伯糖(溶1液),莫混氏匀(。Molisch)试剂50g/
Lα-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α-萘酚
α-萘5酚g反,应溶(于M9o5l%i乙s醇c中h,反总应体)积100mL,贮于棕色瓶内,使用前配制。 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阳性反应。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3.杜氏实验 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色物质。
三、器材与试剂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1)莫氏(1M.器o材lisch)试剂50g/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戊糖在浓酸溶试液管中,脱试水管生架成糠,醛滴,管后,者水与浴间苯锅三。酚结合成樱桃红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3.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1滴10g/L葡萄糖溶液、10g/L半乳糖溶液、10g
/L阿拉伯糖溶液,混匀。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观察颜色的 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时间。
思考题
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05g溶于30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杜氏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
将3支试管2同时ư放入沸α水-浴萘中,酚注反意应观的察原理是什么?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0g/L的葡萄糖溶液、10g/L (2)塞氏(Seliwanoff)试剂0. 糖类性质实验(一)———糖类颜色反应 (1)莫氏(Molisch)试剂50g/ 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在液面交界处有紫红色环 果糖溶液、10g/L蔗糖溶液各0.
加热炉实验一及实验2讲义
实验一热电偶的校验为了保证测温准确,凡是新使用的或是修理后复用的热电偶都应进行校验。
另外,即使是正常使用的热电偶,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热端受氧化,腐蚀作用和高温下热电偶材料发生再结晶、变形等,将导致热电特性发生变化,使测温误差变大,也应该定期校验,以确定其误差大小。
当其基本误差走出允许范围时,就要更换热电偶或重新焊制。
对于工业热电偶,国家计量局规定,非贵金属热电偶检定周期为1~3个月,贵金属热电偶检定周期为3~6个月。
一、实验目的:1.掌握工业热电偶校验方法,确定被校热电偶的基本误差。
2.掌握直流电位差计的正确使用。
二、实验原理热电偶的校验是要确定热电偶的电势也温度的对应关系,校验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比较法”,即用被校验热电偶与标准热电偶同时去测量某一测温对象的温度,然后比较二者的示值,以确定被测热电偶的基本误差。
比较法检定热电偶的基本要求是:必须造成一个均匀的温度场,以使被校的与标准热电偶能处于同一温度;必须有足够大的温度场,以使沿热端的导热损失可以忽略。
目前,常用的能造成足够大的均匀温度场的装置有:液体槽和管状炉。
本实验采用的是管状炉。
三、实验设备及装置:校验装置如图1-1所示。
(1)管状电炉,炉内应有>100mm长的均温区,热电偶的热端即插在此区域内。
(2)被校验热电偶。
(3)热电偶标准,通常是标准二等或三等铂铑——铂热电偶。
(4)补偿导线,必须与所用热电偶配套。
(5)铜质导线。
(6)双刀双掷开关。
(7)电位差计:精度为0.05级。
(8)玻璃温度计:测冰水溶液温度(冷端温度)用。
(9)试管:防止各热偶冷端相碰短路。
(10)冰水混合物,要求有足够多的冰块,以保持0℃。
(11)大玻璃容器(注:当条件不具备,且精度要求不高时,冷端温度可为室温的水或大气)。
(12)自动记录仪:控制调节炉温用。
(13)EU-2型热电偶,测炉温用热电偶。
图1-1 热电偶校验装置四、实验步骤:1.按图1-1装置接线。
实验一与实验二_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设计实验
YJ-02型医学电子教学仪器综合试验箱第一部分综合实验箱简介 (2)第二部分实验项目 (4)实验一温度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二心血管参数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三肺功能参数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四握力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血压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六心电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七血氧饱和度测试 (4)实验八脉搏波波速测试 (12)第三部分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心血管参数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肺功能参数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血压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参数实验获取
实验一 达西定律--4.作业要求
2、渗透系数温度校正计算 。 地下水的渗透速度不仅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水温和动力粘滞系数有关,因此在计算温热矿水或预测不同水温的渗透系数时,应考虑水温的影响,现以校正成水温为10℃时为例对渗透系数校正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K0,K10, KT―分别为水温在10℃;T℃的渗透系数。 t0,t10, tT ―分别为水温在10℃;T℃的温度校正系数。 m0,m10, mT―分别为水温在0℃;10℃;T℃的水的动力粘滞系数,根据普阿杰里表,直接查得。
实验一 达西定律--3. 实验步骤
最后测量试样筒内径d及测压孔间距L1、L2并将三次不同排水水位时,所测得数据一一填入记录表1—1. 仪器内径D= cm 班级: 渗透土柱断面面积F= cm2 试验者: 测压间距L= cm 日期: 表1-1 达西实验记录表
实验一 达西定律 2 仪器设备
马氏瓶
试样筒
测压板
测压管
排水装置
实验一 达西定律--3. 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设备是否齐全,完好:胶管与仪器连结处是否漏气漏水或堵塞。 (2) 装样;在装样前在过滤筛板上放二层滤纸,然后装样,每装3—5cm厚时,均用捣捧轻击数次,并测定试样的孔隙度或容重使其结构尽量符合实地的状态。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试样超过最上一个测压孔以上5cm为止。 (3) 饱和试样,将排水水位调节高于试样水面,打开供水管夹,待试样表面出现水膜时立即关闭供水夹,观察试样筒及三个侧压管水位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1mm为准);如果没有则说明气泡没有排尽或侧压管被堵塞,需将侧压板倾斜或用吸气球从低水位管中吸出水为止。 (4) 实验测定:打开供水管夹调节排水水位,当侧压管水位稳定后(30秒钟内水位变动<1mm),记录各侧压水位值(读弯液面下缘高度),同时测定在时间t秒钟内出水管的渗透量及水温T℃。重复测定二次取其平均值。然后再调节二次排水水位(即改变I),如同前述测得二次调节后的各值。调节时应逐级上升或依次下降,不要跳跃式的上升或下降,以免冲坏试样原有结构。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一二三四及结果分析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一二三四及结果分析实验一: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一主要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二: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三: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三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四: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四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结果分析通过对生物技术实验一二三四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XX操作可以导致XX效果。
2.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XX操作对XX现象有明显影响。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XX操作可以改变XX性质。
4. 实验四的结果指出XX操作可以加速XX反应。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推断XX操作在生物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可能对实际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本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一二三四的操作和结果观察,简要分析了XX操作对生物技术的影响。
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小鼠以不同给药途径给予同剂量尼可刹米时引起药理作用的差别。
【原理】药物以不同给药途径给药时,因吸收部位血液循环快慢,吸收过程需透过的生物膜的通透性以及吸收途径中药物代谢酶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药物吸收的快慢和程度不同。
【动物】小鼠3只【材料和试药】鼠笼天平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注射针头 2%尼可刹米溶液【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以1、2、3编号,分别称重,观察各鼠的一般情况,依次给药。
1号鼠以灌胃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2号鼠以皮下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3号鼠以腹腔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每次给药后立即记下当时时间,密切观察小鼠的反应。
动物首次出现惊厥时,立即记下时间。
从给药到首次出现惊厥的时间为药物作用的潜伏期。
比较3只小白鼠结果之差别。
【报告要点】注:“最后结果”栏记载是否发生死亡及从给药到死亡相隔时间等。
【讨论题】不同给药途径在哪些情况下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量的差异,在哪些情况下又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篇二: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剂量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对其毒性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1(2( 动物:蟾蜍3只药品:戊巴比妥钠1%,戊巴比妥钠0.3%,戊巴比妥钠1% 阿拉伯胶溶液。
3( 器材:注射器1副,7号针头1枚,烧杯1只。
实验步骤:1. 取体重相近的蟾蜍3只,称重,标记。
2. 蟾蜍甲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0.05ml/10g3. 蟾蜍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0.3%, 0.05ml/10g4. 蟾蜍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阿拉伯胶溶液, 0.05ml/10g (注射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时,用7号针头,用后应立即清洗以免针管粘牢) 记录注射时间,观察反正反射消失的时间。
地下水水文学实验
系数有关,因此在计算温热矿水或预测不同水温的渗透系数时,应考虑水
温的影响,现以校正成水温为10℃时为例对渗透系数校正计算,其计算公
式为:
;
K10
KT
10 T
K10
KT
mT m1
T
m0 mT
式中: K0,K10, KT―分别为水温在10℃;T℃的渗透系数。
t0,t10, tT ―分别为水温在10℃;T℃的温度校正系数。
渗 透
速 度
V= Q/F (cm 3/s)
测 压 管 水 位 (cm )
h1 h2 h3 h1-h2
水 位 差 (cm )
h2-h3 平 均 h
水 渗 透 力 系 数 坡 度 Kt I (cm /s)
水 温 t oC
平 均 渗 透 系 数Kcp
(cm /s)
I II III
实验一 达西定律--4.作业要求
表1-1 普阿杰里表
m
T℃
m
0.0139
16 0.0111
0.0135 17
0.0108
0.0131 18
0.0105
0.0127 19
0.0103
0.0124 20
0.0101
0.0120 21
0.0117
22
0.0114
23
0.0099 0.0097 0.0095
T℃ m
24 0.0093 25 0.0091 26 0.0089 27 0.0087 28 0.0085 29 0.0083 30 0.0081
(1) 掌握实验室测定岩石渗透系数的方法,加深对岩石渗透系数 的认识。 (2) 验证达西定律,从而提高对直线渗透定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熟悉Windows2000/XP中的进程和线程
一、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2000/XP中任务管理器的使用。
2、通过任务管理器识别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和线程的相关信息。
3、掌握利用spy++.exe来察看Windows中各个任务的更详细信息。
二、实验理论基础
1、实验理论基础:
(1)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2)进程PCB的各项指标含意;
(3)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4)进程的各种控制;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启动操作系统自带的任务管理器:
方法:直接按组合键Ctrl+Alt+Del,或者是在点击任务条上的“开始”“运行”,并输入“taskmgr.exe”。
如下图所示:
2、调整任务管理器的“查看”中的相关设置,显示关于进程的以下各项信息,
并完成下表(填满即可):
表一:统计进程的各项主要信息
3、从桌面启动办公软件“Word”,在任务管理器中找到该软件的登记,并将其结
束掉。
再从任务管理器中分别找到下列程序:winlogon.exe、lsass.exe、csrss.exe、smss.exe,试着结束它们,观察到的反应是无法中止进程,原因是该程序为关键系统进程,任务管理器无法结束进程。
4、在任务管理器中找到进程“explorer.exe”,将之结束掉,并将桌面上你打开
的所有窗口最小化,看看你的计算机系统起来什么样的变化桌面所有的快捷图标消失,任务栏消失、得到的结论是这个进程用于显示桌面上的图标和开始菜单(说出explorer.exe进程的作用)。
5、运行“spy++.exe”应用软件,点击按钮“”,切换到进程显示栏上,查看进程“explorer.exe”的各项信息,并填写下表:
表二:统计线程的各项信息
进程:explorer.exe 中的各个线程
6、注意某些线程前有“+”,如图所示:,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线程前有“+”的有子线程。
7、按下列步骤建立一个工程项目,将记事本应用程序运行起来,即创建了一个新的进程。
步骤1、创建一个基于MFC的应用程序。
步骤2、在应用程序类型中选取“基于对话框”的选项。
步骤3、直接点击完成,系统将为你创建一个工程项目。
步骤4、然后在“资源视图”中,打开对话框“IDD_MY_DIALOG”,将出现以下对话框:
步骤5、打开界面上的“工具箱”,放置一个“按钮”,如下图:
步骤6、双击上面的“Button1”按钮,切换到代码的编写处:
输入以下语句:
步骤7、编译并运行此工程项目,看看运行的结果。
运行的结果是:打开了记事本.
四、实验结果分析
写出你在本次实验中学习到的关于进程的或者其他方面的知识.
要想好好地学好这门就要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还要熟记许多的计算机中的名词和不同软件的应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许多知识,我觉得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门深奥难懂的课,但越难越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它。
实验二Windows中的线程与线程同步现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中线程的操作。
2、熟悉线程不同步时的现象及环境因素。
3、掌握一种同步对象的使用。
二、实验理论基础
1、线程和线程同步的认识。
2、线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定义全局变量int i = 0; 初始值置为0。
2、创建两个线程,一个对i 执行加1 操作,另一个对i 执行减1 操作。
两个线程执行相同的次数。
显然,正常情况下,i 的仍然保持为0。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dows.h>
#define MaxCount 9000000 // 循环次数要很大,可多次尝试一些值
DWORD __stdcall fun1( LPVOID p1)
{
for( int j =0 ;j < MaxCount;j++){
i++;
}
return 0;
}
DWORD __stdcall fun2( LPVOID p1)
{
for( int j =0 ;j < MaxCount;j++){
i--;
}
return 0;
}
3、观察两个线程执行后的情况,可以发觉最后i 的值不一定是0,有时是很大的正数,有时是很大的负数,这就是多个线程在操作同一个变量i时,未同步时带来的严重问题。
还应该了解,在多个线程操作共享的变量时,才需要考虑同步问题。
5、给这两个线程加上同步代码,再来观察对 i 值的影响。
步骤2的函数稍微改
动即可:
加入的同步代码的两个线程,无论如何执行,i 的值总是 0 ,结果是正确的。
6、主函数的写法
四、实验结果分析
抓图贴出实验结果,并分析,写出通过本次实验你们进程同步的认识,以及在实现同步时各个函数的作用.
本次实验是应用C#的运行环境来实现的,通过以上程序的运行,是我了解了线程与线程同步的现象和许多的知识。
同时我还掌握了Windows中
线程的操作和一种同步对象的使用,熟悉线程不同步时的现象及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