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实验材料准备:1.演示实验的材料:两个250ml的饮料瓶:A瓶中装入适量萌发的种子,B瓶中装入煮熟且等量的种子,用保鲜膜密封2小时后备用。
两只贴好A、B标签的注射器。
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一只。
2.探究实验的材料:准备一、二、三、四、五组,每组3个同样的饮料瓶。
一组装入不同植物的根,二组装入不同植物的茎(瓶子外边用黑色塑料袋包裹遮光,贴上植物名称),三组装入不同植物的叶子(处理同第二组),四组装入不同植物的花,五组装入不同植物的果实。
实验原理:植物体活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因此,植物器官在实验中能否检测到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多少,可以衡量植物该器官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实验方案设计:1.实验原型:原实验使用了蔬菜、塑料袋、软管、止水夹等材料。
改进实验使用的种子更直观,不需要避光实验。
探究实验部分探究的是六种植物器官,验证器官更全面。
2.方法创新:用注射器判断浑浊程度,用自制比色卡鉴定澄清石灰水浑浊等级,判断各器官呼吸强弱。
3.装置改进:装置更简单易携带,使用次数更多效果更明显。
实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能力目标:尝试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实成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植物体活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一概念。
2、完成演示和探究实验。
难点: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e.每种器官准备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准备3瓶,即每种器官分别9瓶。
f.每个瓶子准备对应的注射器。
②操作步骤a.取一个小烧杯,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b.将A、B两注射器分别吸取等量(约1ml)。
c.将A、B两注射器透过保鲜膜分别缓慢吸取各瓶中气体(约4mL),震荡均匀。
d.记录每个瓶子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2)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a.按照表格记录每个器官的呼吸作用情况。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创新
五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①取出事先已经密封5-12小时的两个试验 瓶甲和乙,甲试验瓶中装入的是萌发的种 子,乙试验瓶中装入的是等量的煮熟的种 子。
五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②让学生观察两试验瓶内璧上水珠的多 少,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
水珠
五
实验操作
实验 结论 澄
甲
5ml
植物 10ml 变浑浊 呼吸
清 石 灰
澄 清 石 灰
作用 水
产生 变
了二 浑
乙
5ml
10ml
不变浑 浊
氧化 碳
浊
水 不 变 浑 浊
六 实验的创新之处
1、实验装置的创新 2、设置对照实验 3、改进气体的收集方法 4、教材内容的创新
七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改进过后的实验装置,操作 简单,学生可课后自备材料动 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 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原实验装置的不足
三 原实验装置的不足 1.原实验装置较为复杂。 2.原实验装置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3.原实验装置采用灌水排气法。 4.原实验装置效果不是很明显。
四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萌
煮
发
熟
的
的
种
种
子
子
五
实验操作
1.两个250ml的透明塑料瓶,将等量萌发 和煮熟的种子放在温暖避光的地方5-12小 时后就可用来做实验。
实验步骤:
③将甲、乙两只注射器分别抽取5ml澄清
的石灰水。
④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10ml气体,让学
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⑤用乙注射器从乙瓶中抽取10ml气体,让学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课题名称: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第四节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
该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有机物呼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二、原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1、实验装置的创新: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
主要器材自制,用较高的饮料瓶(透明)瓶内放一根饮料管,萌发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悬于中部,瓶口盖紧瓶盖。
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注入瓶底,避免了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清水中,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且学生能更直观、更明显地看到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在演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前,演示蜡烛在甲、乙两瓶内上部的燃烧情况,可以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2、改进的原因:一、原实验在扎袋口上很麻烦,扎紧了,软管会排不出气,扎松了,软管外侧会漏气。
二、绿色植物叶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实验要用黑色塑料袋,黑色塑料袋也可能透光,影响实验效果。
但是用种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四、实验器材较高饮料瓶(透明)、萌发与煮熟的种子、纱布、石灰水、注射器、细线、燃烧匙、蜡烛、火柴、饮料管、烧杯(或其它杯子)。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实验原理:(1)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缺氧环境中点燃的蜡烛会熄灭。
2、实验装置:3、装置说明:甲、乙两瓶中各放有一根饮料管,两瓶中部分别放有用纱布包的萌发和煮熟的种子,纱布用细线扎好,将细线置于瓶外,在瓶口绕圈,细线可帮助固定种子的位置,且实验后便于将包有种子的纱布拉出。
瓶口均盖紧瓶盖。
六、实验教学过程1、学生分组实验步骤如下:(1)将两根饮料管分别放入编号为甲、乙的饮料瓶中,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均用纱布包住、细线扎好,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部,细线置于瓶外,在瓶口绕圈,盖紧瓶盖。
生物创新实验学案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探究实验创新活动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二)能力目标:完成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合作意识,懂得科学探究是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活动准备:准备的材料试管2个,黑色塑料袋2个,新鲜的绿色蔬菜若干,软管止水夹若干。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黑色塑料袋和试管分别准备_______套,设计_______实验从而使结果可靠性和科学性。
实施计划:1.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试验。
取a、b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少量______________2.将分别装有100g的新鲜蔬菜和100g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的黑色塑料(袋口插有软管且扎紧、并且软管用止水夹夹紧)编号a,b。
3.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挤压塑料袋。
4.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小组成员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从而明确。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的创新
许昌市建安区实验中学
参赛人:张亚萌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在教材中的 地位与内容
改进后的 实验装置
实验的 创新之处
原实验的 不足之处
改进后的 实验操作
改进后的 实验结果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容 地位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 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安排 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 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原实验装置的不足
1、原实验装置如 右图所示 :器材 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 使用该装置实验 采用灌水排气法, 从漏斗灌入清水, 操作复杂。
3、不能在短时 间内重复演示 该实验。
4、没有设置对 照试验,很难说 明二氧化碳是 萌发的种子产 生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对实验器材瓶子的介绍
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实验器材: 1、两个塑料透明 瓶子。分别贴上A、 B标签,A瓶中装 入萌发的种子, B 瓶中装入炒熟的种 子,然后盖住密封。 2小时后用来做实 验。
2、2支注射器。分别标上A和B。 3、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五、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1、取一个小烧杯,并倒入适 量的澄清石灰水; 2、将A、B两注射器分别缓慢 吸取A、B瓶中的气体10ml; 3、再将A、B两注射器分别 吸取等量(10ml)的澄清石灰 水,震荡摇匀; 4.学生观察并分析。
澄 清 石 灰 水 不 变 浑 浊 澄 清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六、实验的创新之处
简化 只用到透明塑料瓶、注射器 、石 器材 灰水。实验器材源于生活。 将灌水排气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 改进 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重复 方法 操作。 改变 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炒熟的种子进行 材料 对照。
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植物呼吸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气体组成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而在夜间或条件不利时,植物则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和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线粒体中的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我们设计了以下步骤:1.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一株容易获取的植物作为实验材料,例如豆苗或小麦苗。
此外,我们还需要玻璃烧杯、试管、喇叭口玻璃瓶、酚酞指示剂等辅助实验工具和试剂。
2.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并将试管中注入酚酞指示剂。
接着,我们在玻璃烧杯中放入豆苗或小麦苗,再将喇叭口玻璃瓶倒扣在烧杯上,确保植物叶片可以与空气接触。
之后,我们进行实验操作,关闭所有灯光源,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条件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观察到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发生变化,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色,甚至红色。
这个变化说明了二氧化碳的释放。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这一结论验证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因此,植物呼吸作用是一个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4.实验的意义及应用这一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生二氧化碳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总结起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验证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这一实验不仅对我们理解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初中生物“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万源市旧院中学王婷一、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8页安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教材原型:不足之处:1、原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
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四、实验改进与操作1、实验装置的改进:两个塑料透明瓶子、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2、实验操作:①两个塑料透明瓶子,分别贴上1号、2号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 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
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②取两支注射器,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往两支注射器中抽取适量的澄清石灰水;③将1号注射器插入对应的塑料透明瓶子,用注射器抽取一号瓶中的气体打,观察、记录1号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装置如下图所示:五、实验的创新之处1、简化器材:只用到透明塑料瓶、注射器、石灰水;2、改进方法:将灌水排气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3、改变材料: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创新设计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创新设计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创新设计一、创新实验目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安排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产生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课本的原实验为演示实验,使用的器材较多,组装连接比较麻烦。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我经过多次探索与实践,对其中两个演示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形式、装置、方法、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二、实验原理:1、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验证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2、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空饮料瓶(营养快线饮料瓶,选择的原因是口比较大)、用过的洗手液瓶(手压型)、橡皮管、止水夹、试管、澄清的石灰水、燃烧匙、蜡烛、火柴、植物体的六种器官(萌发与煮熟的黄豆种子、新鲜与煮熟的菠菜叶等)、黑色的塑料袋。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1、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将本实验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利用一种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如萝卜的根、菠菜的叶、花瓣等),将这些材料平均分为两组(新鲜的和煮熟的或者萌发的和煮熟的)放在甲、乙两个饮料瓶内,其中装有新鲜与煮熟的菠菜叶瓶外包上黑色塑料袋。
将6组实验放在温暖的地方。
2、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将等量的萌发与煮熟的黄豆种子分别放入两个空的洗手液瓶内,拧紧瓶盖,洗手液瓶瓶口连接上橡皮管,关上止水夹。
五、实验设计说明:(一):实验操作1、将装有实验材料的甲、乙饮料瓶内放置24小时后,打开甲、乙两瓶的瓶塞,将点燃的蜡烛快速放入两瓶,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六个小组实验操作方法相同)。
分析实验现象:放入甲瓶内的蜡烛立即熄灭,放入乙瓶内的蜡烛继续燃烧。
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植物的呼吸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的呼吸》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植物的呼吸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通过呼吸,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开释氧气,并产生能量。
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对于理解植物发展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设计目标1.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及其意义。
2.掌握植物呼吸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设计内容1.植物呼吸的基本原理介绍:通过教室讲解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植物呼吸的定义、过程及意义。
2.植物呼吸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呼吸的过程,并记录数据。
3.实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植物呼吸的规律。
四、作业要求1.完成植物呼吸的基本原理介绍。
2.设计并完成植物呼吸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作业流程1.预习: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植物呼吸的基本原理。
2.实验设计: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设计植物呼吸实验,并准备实验材料。
3.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5.作业提交:学生将实验报告提交给老师进行评阅。
六、评判标准1.完成植物呼吸的基本原理介绍,准确理解植物呼吸的过程及意义。
2.设计合理的植物呼吸实验,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3.数据分析全面,结论合理,实验报告内容清晰、完备。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设计植物呼吸实验,拓展实验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数据分析结果。
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植物呼吸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植物呼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了解呼吸作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烧杯、试管、碱性碳酸饱和溶液、胶头针、铜丝网、水杯、吸管、灯泡、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碱性碳酸饱和溶液中,防止氧气的进入。
2. 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并在烧杯口处放入一片铜丝网。
3. 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放入铜丝网上。
4. 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铜丝网上,并用吸管将试管内的空气抽空。
5. 在试管内放入一小块石灰水,并将试管口用胶头针封闭。
6. 将烧杯中的水加热,直至水烧开,并用水杯将烧杯倒置在铜丝网上。
7. 将灯泡靠近小麦种子,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当灯泡靠近小麦种子时,种子开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沉淀,表示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热水的烫伤。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试验条件,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拓展实验内容:可以观察不同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探讨生物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机制。
验证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创新教案
验证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创新教案新华镇中学刘科云一、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二、实验目的1、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2、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呼吸,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可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原实验(一)材料准备广口瓶、玻璃弯管、橡胶管、漏斗、小烧杯,大烧杯(500毫升),澄清石灰水,生长旺盛的玉米芽,橡胶塞,打孔器等(二)实验操作1.成功组用500毫升烧杯盛300毫升左右的清水,向备好(两小时前备好,两小时前在广口瓶内装入0.2千克玉米芽,用夹子夹子夹住橡胶管使装置密封待用)的装置的漏斗中倒水,并同时打开夹子,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慢慢变浑浊)2.失败组(1)失败的原因:漏斗排气用500毫升烧杯盛300毫升左右的清水,向备好(两小时前备好,两小时前在广口瓶内装入0.2千克玉米芽,用夹子夹住橡胶管使装置密封待用)的装置的漏斗中倒水,倒水的时候注意让漏斗中没有存留的水(使漏斗有排气的通道)并同时打开夹子,观察的现象是烧杯没有气体进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失败。
(2)失败的原因:橡皮管漏气,没有气体进入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中,或有少量气体进入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失败。
(三)原实验不足原实验装置复杂如下图:(1)在安装过程中玻璃管易碎,有危险;用打孔器给橡胶塞打孔比较费力。
(2)从漏斗中注入清水,操作复杂。
(3)不易检查气密性。
(4)若实验失败或需要重复实验,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该实验。
(5)无对比。
四、改进后实验。
(一)材料准备1、两个550毫升的塑料瓶(盖子用废输液器管及铅皮处理好)如图:检查气密性后分别文字标记生长和煮熟。
在标记生长的瓶内装入0.2千克的生长旺盛的玉米芽。
在标记煮熟瓶内装入0.2千克煮熟的玉米芽。
将它们密封且用黑塑料袋罩好(两个小时前备好待用)。
2、100毫升澄清石灰水备用。
3、试管两支(二)实验操作。
1、先检查气密性如图:,把标记为生长瓶的塑料瓶倒至约5秒(二氧化碳的密度大)。
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范本模板】
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易家渡镇中心学校陈敏一、该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6页安排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该实验探究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发生了某些物质变化,即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二、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上述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原装置如下:做法介绍:学生提前一天,将新鲜的和烫过的同一种蔬菜各一百克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后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装置上不加任何标记。
实验时随机取一袋蔬菜,将软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的挤压塑料袋,观察石灰水有无变化。
不足之处:1、实验器材虽不是很多,但对于学生来说组装不易。
2、蔬菜在密闭的袋子里面呼吸作用微弱,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准备时间过长。
4、需要进行遮光处理,较麻烦.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改进后的装置如下1、简化实验器材只用到注射液瓶、注射器、石灰水2、改进操作方法将塑料袋挤压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3、改变了实验材料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五、实验过程课前准备: 准备两个500ml的注射液瓶子(矿泉水瓶也行),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贴甲标签的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贴乙的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
2小时后就可用来做实验。
另准备二个注射器、一只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1、取两只注射器分别抽取5ml澄清的石灰水。
2、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5ml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用乙注射器从贴乙瓶中抽取5ml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创新 2
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 行对照。
实验操作过程
1、取两只注射器分别抽取5ml澄清的石 灰水。
2、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5ml气体, 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用乙注射器从贴乙瓶中抽取5ml气体, 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呼吸作用 产生了二氧化碳。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其理由是用灌水法排气瓶中灌入了清水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量不足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种子继续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需要12小时
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 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 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 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 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改进后实验材料的准备
1、两个250ml的注射液瓶子 ,分别标 号为甲、乙,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 乙瓶中装入煮熟的且相同份量的种子, 密封2小时后备用。
2、两支贴好甲、乙标签的注射器。
3、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的小烧杯一只。
实验到注射液 瓶、注射器 、石灰水,没 有复杂的制作过程。
原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1、原实验装置器材 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 使用该装置实验采用 灌水排气法,从漏斗 灌入清水,操作复杂。 3、不能在短时间内 重复演示该实验,其 理由是 ①用灌水法排气,瓶中灌入了清水,有部分二氧化碳溶 于水,二氧化碳量不足,②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 碳逸出,③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种子继续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 化碳需要1—2小时。教师如接连在多个班演示该实验,就需要多 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呼吸作用的实验设计
呼吸作用的实验设计章丘市实验中学郭立敦 2010年8月4日10:19潘富泉于10-8-4 17:09推荐对呼吸作用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呼吸作用的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哪些现象呢?二、作出假设:植物的呼吸作用会耗损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产生水并开释热能。
三、测试变量: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四、实验步骤1、将萌发的大豆芽平均分成两份,每份300克,把此中一份揩干表面水分后装入30cm×50cm的透明塑料袋中,鼓满空气,聚拢袋口并用铁夹夹紧,标记为甲;另一份煮熟并冷却,揩干表面水分后装入一样的透明塑料袋中,鼓满空气,聚拢袋口并用铁夹夹紧,标记为乙。
将甲、乙装入沫子保温箱中,位于暖水带双侧,热水袋中艳服50℃左右的温水,盖好箱盖后,静置2至3小时。
2、演示时,打开箱盖,轻轻易战胜出甲、乙两袋,让学生观察两袋内壁上水珠的多少,思考测试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取下铁夹,用手捏紧袋口,各插入一只温度计,使温度计的煤油球一端伸入豆芽菜堆内,读数并记录,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液面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最后取出温度计。
在操作过程当中,包管塑料袋不漏气。
4、封闭控滴器,将输液器管的一端插入塑料袋口内,另一端伸到小烧杯的底部,打开控滴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甲、乙两袋中的空气分别通入甲、乙两小烧杯,观察小烧杯中蜡烛的燃烧情况。
5、将输液器管的外端再插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玻璃管的底部,轻压塑料袋,使甲、乙塑料袋内的空气分别通入到甲、乙玻璃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6、更换测试材料(如换成健壮的菠菜叶)再进行重复测试。
六、实行计划:按照上述要领步骤进行测试,并记录观察到的测试现象。
七、得出结论:整理测试得到的证据,合理分析原因,得出客观的结论。
八、表达交流:材料用具:萌发与煮熟的大豆种子(新鲜与煮熟的菠菜叶等)、澄清的石灰水、清水、蜡烛、透明的塑料袋、小烧杯、玻璃管、洋火、温度计、铁夹、60厘米长的输液器管(控滴器)等。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改进和创新文档资料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良和创新经过生物学实验教课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教课改革的要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需要,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努力研究生物实验教课方案创新。
跟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创新能力的培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经过生物实验培育创新能力是生物教课适应素质教育展开的需要。
2011 版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应鼓舞学生和教师充足利用身旁花费便宜的用具和资料,设计富裕创建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怎样在实践中发掘身旁的资源,使生物学实验低成本、低消耗和简单易行呢?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经过该演示实验和学生研究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必做演示实验,(有条件能够增添学生的研究性实验)。
本文以此实验为例,论述初中生物实验改良的方法与过程。
[1]一、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污浊”的性质,考证植物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学生能够研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二、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1.使用的器械多,组装费时。
2.操作繁琐。
采纳注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操作复杂,不够谨慎。
其原因是:(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2](2)漏斗顶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许二氧化碳逸出。
(3)没有设置比较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生的种子产生的。
3.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种子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起码需要1―2小时。
如接连在多个班演出示该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生的种子,增添了教师的准备量。
) [3]三、实验装置的改良:注射液瓶子、注射器、两只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良1.方法的改良:将注水排气法改用注射器抽气法。
设置一组比较实验。
即萌生的种子,炒熟的种子进行比较。
精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1]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姚集中学姚维平一、实验的地位和内容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
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必做演示实验。
二、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三、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1、原实验装置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
使用该装置实验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操作复杂。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其理由是①用灌水法排气,瓶中灌入了清水,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量不足,②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③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种子继续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需要1—2小时。
教师如接连在多个班上演示该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四、实验的创新1、实验装置的改进:装置器材简单只用到注射液瓶子、注射器、小烧杯,没有复杂的制作过程。
2、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进:将灌水排气法改用注射器抽气法。
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即贴绿标签的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贴红标签的瓶中装入炒熟的种子进行对照。
五、实验操作课前准备:准备两个250ml的注射液瓶子,分别贴上红色、绿色标签,贴绿色标签的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贴红色标签的瓶中装入炒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
2小时后就可用来做实验。
另准备一个注射器、两只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演示实验:1、取两个小烧杯,分别贴上红色、绿色标签与瓶子对应。
植物呼吸的实验设计探索
植物呼吸的实验设计探索教学重点1.分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并且释放热量的实验。
2.分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所做的生物实验比较少,对于实验中的一些设计原则、依据不是很理解;并且在没有学过化学知识的情况下学习本节内容,因此,对于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有较大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将实验的原理适当讲述,引导学生找出现象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实验原理1.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的实验时,利用“没有氧气使带小火的木条熄灭”,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验证。
3.探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热量的实验,可以直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来验证。
教学过程将学生预先进行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为下面的探究实验做准备。
1.提出问题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存在?2.作出假设植物呼吸作用要(或不要)消耗氧气、产生(或不产生)二氧化碳、释放(或不释放)热量。
3.进行实验实验器材:萌发的种子(大豆、绿豆或蚕豆等)、新鲜的萝卜根、新鲜的青菜茎、新鲜的月季花瓣、新鲜的小番茄、新鲜的青菜叶、沸水、澄清石灰水、纱布、饮料瓶(瓶口稍大的)、细线、温度计、黑色塑料袋等。
实验过程:6个小组各挑一种实验的材料,根据实验的3个假设,提前一天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根据实验要设置对照组的原则,可以首先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1)可以取两个同样大小的饮料瓶,在瓶中装上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2)将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均用纱布包住,用细线扎好,分别放入两个饮料瓶的中央部位,细线置于瓶外,在瓶口绕圈,盖紧瓶盖。
(3)将两个饮料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饮料瓶中悬挂的是萌发种子,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饮料瓶中悬挂的是煮熟的种子,则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生物教材六年级上册第页安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的气体,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1、原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
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四、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两个塑料透明瓶子、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2、实验操作:
①两个塑料透明瓶子,分别贴上1号、2号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
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②两支注射器,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往两支注射器中抽取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③将1号注射器插入对应的塑料透明瓶子,用注射器抽取一号瓶中的气体打,观察、记录1号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装置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