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d3291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f.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9171c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9.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15《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b5acc9dd36a32d737581f7.png)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警句,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诸葛亮的生平,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常识积累】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知识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殷切期望尽在此书中。
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字词梳理】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 4.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 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6.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7.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8.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9.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 10.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朗读练习】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诫子书-诸葛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诫子书-诸葛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c1713b4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2.png)
《诫子书-诸葛亮》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诫子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书信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诫子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3. 能够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提高自我修养和处事能力。
进修重点:1. 了解《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诫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3. 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
进修难点:1. 理解《诫子书》中的深层含义和智慧。
2. 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这篇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进修主体1. 了解《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著的一篇家书,主要是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的。
书信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谆谆告诫,反映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智慧。
2. 理解《诫子书》的主要思想《诫子书》中强调了忠诚、正直、谦虚、勤勉等品质的重要性,提倡以德治国,以德养人。
其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3. 运用《诫子书》的教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高自我修养和处事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领会《诫子书》中的智慧和道理。
三、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诫子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其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古代的智慧和道理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不息进修和领会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四、作业1. 阅读《诫子书》,总结书信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3. 撰写一篇感悟《诫子书》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其中智慧和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b32d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c760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2.png)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一读平稳深沉的语气。
(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着8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殷殷期望来读这篇文章。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 二读句中短暂的停顿。
(出示停连的有关知识,语气助词“夫”和“也”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拖长。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三读文末悠长的韵味。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自由朗读。
4.自由背读。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大意通过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字词: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诫子书 导学案
![诫子书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0fac8d312b3169a551a4a9.png)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的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难点】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关键的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夫()淫慢()遂()庐()(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3)古今异义险:古义:今义:慢: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夫:夫君子之行()逝者如斯夫()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以:静以修身()不以物喜()(5)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用作,释义(6)文言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翻译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4.我的疑惑【展示互导】(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a60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c.png)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慆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意与日去( )(9)遂成枯落( )(10)悲守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10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分)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6.《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2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1)用,用来(2)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3)实现远大目标(4)达成,成就(5)懈怠,懒惰(6)通“冶”,陶冶性情(7)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8)消逝,逝去(9)于是,就(10)房子2.(1)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6.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2.3.4.5.6.7.8.9.10.。
导学案(诫子书)
![导学案(诫子书)](https://img.taocdn.com/s3/m/a2b670220740be1e650e9add.png)
诫子书诸葛亮一、教学目标1、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初步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课前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
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三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2、解题诫子书: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夫()淫()遂()庐()燥()4、划分节奏,读出韵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7d84ee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3.png)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单【学习目标】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流程】一、导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学程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曾革新连弩,能同是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第一学程识字辨音读准节奏主问题: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补充】文言文断句技巧1.找虚词。
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诫子书教案三篇
![诫子书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7e05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c.png)
诫子书教案三篇诫子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同学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同学领悟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同学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同学领悟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小组合作学习法。
设计问题,分组争论。
2、置换法。
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尝咀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班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赤胆忠心、深思熟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贯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依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同学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留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2、同学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同学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说明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同学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同学学习时,老师巡回,实时予以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同学自由提问,师生共同争论解决。
同学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老师予以点拨。
留意结合详细问题,对同学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4、生译全文。
《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aebcd848d7c1c709a1458d.png)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诫子书(1)【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导学流程】独学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对学1.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班齐读课文。
对学2.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群学: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82c4e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9.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
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1)字的读音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 ú)(2)语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eace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e.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法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置换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朗读感知放声朗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用心解读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以:用来;广才:使……广博成学:成就励精:振奋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e8310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7.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精湛短小,作者诸葛亮通过书信形式的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3、熟读成诵,感悟先哲情怀,立志修身笃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王湾诗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同学们这两句诗里面的“书”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诫子书》。
明确学习目标:(白板显示)关于作者的一些文学(白板显示以下内容)诸葛亮字(),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八年级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诗歌《书愤》中这样赞颂他:,。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师提问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指出优缺点)2、师明确读音及停顿。
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白板显示《诫子书》楷书书法,学生看书法原文大声朗读。
(书法作品无句读,既能考查学生的停顿及朗读水平,又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4、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诫子书》教案(6篇)
![《诫子书》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50f15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1.png)
最新《诫子书》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进步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诫子书》教案篇一1、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文章层次划分文体:议论文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化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展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学习反面〔或否认的角度〕阐述观点。
《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a890bee53a580216fcfef0.png)
16.诫子书【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背诵和理解文中的警句名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导学过程】一. 预习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澹泊()()淫慢()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2、查找有关诸葛亮名言诗句,明确所蕴含的意义。
3、了解文章的有关背景。
二.问题探究(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方法链接: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④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然则/ 何时而乐耶(二)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你能熟记上面的句子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吗?试试看!(四)背诵并默写课文,(五)、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2.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2024)
![《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dd4c6c4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1.png)
第16课诵读戒子名篇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重点难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重点)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体会文章主旨。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学习过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教育名篇。
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好赶上诸葛家为诸葛瞻招聘伴学,而考察的内容正好是《诫子书》,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应聘诸葛家的伴学,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1.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后辅助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诫子书》等。
2.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料链接《说文解字》:“诫,敕也。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
“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
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
《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6dba0c102de2bd9705883c.png)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人,幼年随叔父在荆州避乱后刘备三顾茅庐,于是辅佐刘备,建立书函,为蜀丞相刘备死后,又受托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曾多次出兵伐魏,夺取中原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2.了解背景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受益颇多,就是今天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第一课时一、前置自学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澹泊()()淫慢()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 lì()精险zào()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二、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1)非澹泊无以明志(2)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年与时驰(7)非学无以广才(8)遂成枯落2.理解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3)淫慢则不能励精(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二、展示交流三、合作探究1.请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温馨提示同学们在给文章划分层次时,可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参考以下提示: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2.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子·小问篇》)21·世纪*教育网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木又求.曲木()(2)翻译下面句子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管与止.之曰()②虎者戾虫.()③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④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下面句子①有两虎争人而斗者②人者,甘饵也(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4)从这个寓言中,可以形象地概括成为" "这样一个成语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郁离子》)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祭祀需使用乐器②窾:同"款",款式(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工之侨得良桐焉.()作断纹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②工之侨以.归()抱以.适市()赐之以.百金()不以.物喜()(2)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3)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4)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读懂并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二、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Yín()慢险zào()lì()精
年与时chí()悲守穷lú()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
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自学课文,理清情节
1.解释题目(方法指导:参照课下注释①)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目的是什么?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四、理解内容,分享感悟
(一)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课堂小结、拓
展阅读
1.《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
你的
父母也对你饱含期望,请把父母对你的期望写在下面。
2.拓展阅读
阅读《我与四季》中的《诫兄子严敦书》,体会体会马援对侄子的谆谆教诲。
当堂达标
1.诸葛亮,字,(时代)家家。
2.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
是:。
3.全文中心论点是。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句子是:。
5.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