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教材课程共73页

合集下载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课件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课件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பைடு நூலகம்、肠为主)寒饮最佳。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
利。 +“脉沉而紧”、“脉浮滑”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 此品,归属阳明病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 “心下”:胃脘部,特别是剑突下
• A、涌泄三焦湿热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分温三服。
一、药症讲解
• 1.黄连一两 • 性味:苦,寒。 •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 • 入气分,归属阳明病,主三焦湿热,更善 于中下两焦。 • 热病目疾要药
• 2.半夏半升,洗
• 性味:辛,温。
•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 止汗。
• “按之痛”: • 部位?
• 首先:“正在心下”
• 发展:“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病位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 +“脉沉而紧”、“脉浮滑”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十枣汤证、三物白散证。 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4/8/11
伤寒论
20
❖ 鉴别:


❖ 太阳栀豉汤证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 阳明栀豉汤证病 热机 扰则 胸一 膈
热邪重 不恶寒
饥不能食 头汗出 咽燥口苦
腹满身重
2024/8/11
伤寒论
21
原文176: 伤寒,脉浮滑(主里热),此以表有 热,里有寒(应是热),白虎汤主之。
2024/8/11
伤寒论
9
原文185: 本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忄农 ,饥(非
胃气强)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汤证主
之。
2024/8/11
伤寒论
19
提要: 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 及误治变证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 “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实而满”。)
2024/8/11
伤寒论
7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 津伤热盛的机理, 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 (热与实证), 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实 的特点。

伤寒论--少阳病篇(七版)讲义教材

伤寒论--少阳病篇(七版)讲义教材
❖ 提要:述太阳误治转属少阳的证治
2020/4/21
伤寒论
9
❖ 分析:
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邪正相争
少阳热型)
苦于满,胸胁以胁满为主
胸胁苦满
(经输证)
少阳受邪经气不利
—邪郁经输
嘿嘿—胆气郁结 心烦—胆火扰心
不欲食、喜呕—胆气犯胃
—胆郁 —郁而化火
—木乘土
2020/4/21
和解理由
从病位:半表半里 病 机:枢机不利
为何或然证多?
居枢机之地即半表半里 少阳受邪,枢机不利
2020/4/21
伤寒论
13
半表半里之见
太少阳为“枢”
❖从部位及功能胆在胁下,有疏泄作用,可通达 表里内外,外可从太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 开则为阳,阖为阴,故为“枢”
此三症皆能揭示胆郁 化火的热证故称少阳
目眩—胆火上扰清窍
提纲证意指风寒直犯
2020/4/21
伤寒论 少阳的主证。
6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 中満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原文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 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从病理:少阳受邪,邪正相争,进退表里之间, 势必致开阖枢机不利,故称为半表半里证。邪 胜于正,由外向里则恶寒,正胜于邪,能抗邪 出外,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进退从而
2020/4/21 寒热往来,故寒热伤往寒论来是枢机不利,也是半表14 半里证之特征。
原文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 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 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转折连词, 强调此汗出 与前证不同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14
第一段:
原文解析
第二段: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 其汗,汗先出不徹,因 转属阳明也。” 表 病之初,治疗不力汗出 不彻,病邪稽留郁阳化 热,病转阳明。
汗出不彻——乍出乍收, 或汗出过少,或为时过短, 或微汗出而未至全身。
“伤寒发热,无汗,呕 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直入阳明
胃家实
少阳阳明
2020/7/14
少阳病误治伤津 邪入阳明
胃中燥热 邪气充实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大便难
12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
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
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1)
P11
2
进一步解释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原文解析
若吐若下——或吐或下
热结在里——指阳明里热炽盛
表里俱热——表热,肌肤大热;里热,病机为里
热炽盛。总属邪热充斥内外。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37
时时恶风——热蒸汗多,损伤气阴,腠理疏松
﹡注意与表证恶风鉴别:
表证恶风 —主证,与发热、头项强痛同见,无口 渴心烦。
阳明热证恶风——兼证,发生在大汗后,随汗出多 少而时作时止。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
之。 (228)
P114
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原文解析
其外有热——有发热之阳明病外证。
不结胸——无心下满而硬痛之结胸主证。
饥不能食——形容病人自觉脘腹嘈杂,为心中懊憹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21/2/22
伤寒论
57
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 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 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
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 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 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021/2/22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2/22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1/2/22
伤寒论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是太阳病的病机。
❖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 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 病的提纲证。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2/22
伤寒论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伤寒论通解》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 第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
(小陷胸汤证)
·
1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 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宋128)
• 此条:“结胸”病总纲。
• 临床: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
2
• 对答简洁,结合其他条文讲解。 • 首先,提出问题——临床思维:对比 • 例如: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 知行合一
·
17
·
18
• 三邪:湿(饮)、热、瘀 • 病机:凝结中焦不散。
·
6
• 邪气偏重不一样 • 三“陷胸”证候: • 一、小陷胸汤证:湿热; • 二、大陷胸汤类证:水热 •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 三、寒实结胸:水饮与血瘀 • 十枣汤证、三物白散证。
·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宋 138)
• 医者:抵触感,甚至发硬感。
·
10
• “脉浮滑”——主要关脉——辨证要点。 • 寸脉也会有 • “脉滑”——阳明病 • 表现:胀满疼痛
• 阳明湿热证中焦证候
• “小陷胸汤主之”
·
11
【小陷胸汤】 •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 栝楼实大者一枚
•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胃、肠为主)寒饮最佳。
·
14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利。
• 此品,归属阳明病 • A、涌泄三焦湿热 • B、清胃肠积热“痼热” • C、去血中的湿热。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 气与津液,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及《素 问》,“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 肠主传导,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殊系统实 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 说,故胃肠为阳明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阳 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忌下 胃热虽盛 但腑实未成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而喘、谵语
、脉浮紧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异 饥不能食 热邪重 头汗出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ppt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ppt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3、变证: 随证治之。
4、温病:
2021/3/15
伤寒论
18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2021/3/15
伤寒论
19
一、太阳病提纲
2021/3/15
伤寒论
20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2021/3/15
伤寒论
21
(一) 提 要
(二)分析 太阳病 —原文1的脉证 发热 —正气抗邪
2021/3/15
伤寒论
47
或已— 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

阳气即外透
点 或未— 感邪重,卫气闭塞甚,

阳气不易外透
必— 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
恶寒— 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
2021/3/15
伤寒论
48
呕逆— 寒邪犯胃
体痛 感受风寒,卫气被遏, 脉浮紧 营阴郁滞 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
2021/3/15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3/15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2021/3/15
伤寒论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17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3/15
伤寒论
39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 寒、温病及变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二、阳明实证 原文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 原文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v 提要:胃燥热结的证治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v 分析: ❖ 心烦—胃燥热结浊热上扰
指吐下 未经吐下法心烦示胃燥热结
原文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是,绕脐痛,烦躁, 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原文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原文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 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 故也,宜大承气汤。
v 提要:实热内结不甚(轻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v 分析:
阳津明液汗 外出泄过多(“实胃热中内燥结”)浊 腑 但热 气 不上不甚扰通———脉谵大来语便滑必疾硬 轻下实热—小承气汤
v 方义: 枳朴—理气消痞 大黄—清热去实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原文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忄农 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 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上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下,阳明多从燥
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实而满”。)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 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 (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 实的特点。

《伤寒论通解》三十六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上焦证栀子豉汤证一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三十六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上焦证栀子豉汤证一ppt课件
细),改为桂枝汤。
➢ 说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等, 不需要“温覆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
➢“吐、下后”
➢ 为什么? ➢ 误诊误治——雪上加霜:表里津液亏损,
警惕传变
➢ “虚烦、不得眠”:是里病。 ➢ 三阴三阳的哪一病?
➢ “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的方证:
➢ 1.以方测证: ➢ 生栀子苦寒,而豆豉是微温
➢ “病人旧微溏”: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 “旧”——以前经常,
➢ “微溏”:大便不成形,但又不是水样便 之类,次数也不会多,大概就是一天1到2 次。
➢ 提示:中焦虚寒为主。
➢ 禁止使用栀子豉汤
《<伤寒论>通解》 第三十六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上焦证:栀子豉汤证(一)
➢ 阳明——共邪:“热” ➢ 更善夹杂 ➢ 1.湿——阳明病湿热证(分三焦) ➢ 2.瘀——阳明病瘀热证 ➢ 3.宿便、宿食——阳明病里实证
➢ 阳明病湿热证候 ➢ 关键 ➢ 1.舌苔:多是厚腻苔,色黄 ➢ 2.脉象:多数滑脉 ➢ 3.满闷——湿热内阻
➢ 《脉经》单独列为一条: ➢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
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 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 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 成无己版本、《金匮玉函经》、孙本《伤 寒论》、宋版《伤寒论》“辨发汗后篇”
➢ 修正:
➢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 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 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宋76)
洞的感觉。 ➢ “不得眠”——“卧起不安”
➢ 提示:晚上明显,早上要轻。
➢ 《黄帝内经》:“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夜甚”。
➢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 “必”——肯定 ➢ “反复颠倒”:烦躁不安、坐卧难安 ➢ 失眠则是反复转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