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就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与变化。
第一阶段:文革时期的产生及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处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中。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得以创作和发展。
这些电影以红色题材为主,宣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发展。
由于文革期间的限制和政治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创作从属于当时的宣传目的,缺乏独立审美追求。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繁荣与挑战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电影工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这一时期迎来了繁荣期,创作数量和质量都开始提高。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春光乍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这些电影呈现了云南多元的文化景观,展示了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这一时期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形成,商业化的影响开始显现,以商业成功为导向的电影创作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量和市场影响力相对较低。
第三阶段:新世纪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认可与奖项。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片类型多样化:从以前侧重纪录片和记录性电影,转变为故事性电影、爱情片、文艺片等多种类型,使得题材更加广泛。
2. 创作手法创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再满足简单的宣传表达,开始追求包容性和探索性的创意。
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和实验也使得这些电影更具观赏性和独特性。
3. 讲述方式多元化:除了纪实性的记录,越来越多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注重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刻画。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作者:崔颖孙刚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2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创作中,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以其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重镇。
从家喻户晓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到新时期的艺术探索之作《青春祭》《云南故事》再到21世纪风格各异的《花腰新娘》《碧罗雪山》《米花之味》等影片,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而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中,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喜剧电影无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五朵金花》开创了我国电影“歌颂式”喜剧电影的先河,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情侣的奇遇》和21世纪初的《花腰新娘》则以“嬉闹式”喜剧电影的样貌试图探索出一种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叙事模式。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也因此实现了从“歌颂式”到“嬉闹式”的叙事转向。
一、《五朵金花》:歌颂式喜剧电影范式的确立喜剧电影是电影剧情片中最为常见的电影类型,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1]喜剧电影与戏剧和文学中的喜剧渊源颇深。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把喜剧分为爱情喜剧、讽刺喜剧、风俗喜剧和闹剧。
[2]我国戏剧理论家董健将喜剧归为两类: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
认为“众多类型的喜剧基本上不出这两大类的范畴。
例如,所谓闹剧即讽刺喜剧的低俗化与夸张化;所谓风俗喜剧也就是温和而文雅一些的讽刺喜剧”。
[3]总的来说,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是传统喜剧的两大基本类型。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喜剧电影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两大类(如《劳工之爱情》属于幽默喜剧,《假凤虚凰》则是讽刺喜剧)。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喜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应新的时代与社会的喜剧观念。
毕竟,经典的喜剧观念以及从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便形成的喜剧影片传统,都是以‘讽刺’作为喜剧的基本要义的。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异军突起,通过银幕展现了丰富的边疆文化、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建构。
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边疆想象1. 地理边疆的想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常常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展现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这些电影通过画面、音效等手段,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边疆世界,使观众对边疆地区产生强烈的想象和感知。
2. 文化边疆的想象除了地理边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展现了多元的文化边疆。
电影通过呈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使观众对边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和想象。
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1. 民族身份的认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展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历史传承和生存状态,使观众对各民族的身份产生认同。
这种认同不仅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还来自于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2. 民族情感的认同在电影中,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
通过展现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互助和合作,电影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建构1. 文化传承与发扬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各个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各民族文化的窗口。
2. 文化创新与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在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
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作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五、结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展现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部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民族情感,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国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概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
这类电影通过描绘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感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五朵金花》到《诺玛的十七岁》,再到《红河谷》等经典作品,这些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特点1. 研究现状随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不断发展,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类电影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2. 研究特点(1)研究领域广泛:国内研究涵盖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2)跨学科研究: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3)注重实证研究:国内研究注重实证研究,通过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国内发表了大量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学术论文、专著和报告,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成果。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1. 创作背景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拥有多样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云南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支,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是国家凝聚力和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能够通过影像的力量展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传统、价值观及内心世界,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讨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一、边疆想象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体现1. 地理特征的边疆想象云南地理位置靠近中国的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地理特征决定了云南是一个具有边疆色彩的地区。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往往通过镜头语言描绘出边疆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色,如高山、峡谷、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边疆想象的氛围。
例如,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滇池、电影《归途列车》中的怒江峡谷等,都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突出了电影的边疆色彩。
2. 文化特征的边疆想象云南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他们的语言、宗教、服饰、民俗等都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有所不同。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边疆想象。
例如,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藏族舞蹈、电影《把哥哥嫁了》中的纳西婚礼等,都通过民族文化的展示,体现了边疆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民族认同的塑造1. 少数民族观众的认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于少数民族观众来说,具有特殊的认同意义。
这些电影通常以少数民族为主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传统和文化,对少数民族观众来说,这是一种认同感的体验。
例如,电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述了一只哈尼族女孩的成长故事,触动了哈尼族观众的民族认同,激发了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2. 多民族观众的认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对少数民族观众具有认同意义,对中国其他民族观众也非常重要。
《2024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范文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电影艺术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
本文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电影业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试图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等呈现给广大观众。
在这个背景下,云南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运而生。
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以记录片的形式,展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文化等。
如《云南风光》、《怒江之子》等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
这些影片为后来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奠定了基础。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将云南的风景、人物、故事等融入电影中,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如《红河谷》、《香巴拉信使》等影片,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它以云南的风景、人物、故事为背景,将云南的独特文化和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将人物的性格、情感、经历等展现得生动而真实。
再次,它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情感,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响与价值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响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的窗口,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2024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范文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篇一一、引言云南,一个民族众多的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多彩的地理风貌赋予了云南电影创作的无尽灵感。
然而,近年来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
因此,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让电影更加贴近现代审美,以及如何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受众群体,成为我们亟需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
二、保持与传承民族特色1.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电影创作者应深入挖掘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元素,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 保留民族语言与音乐在电影中,使用民族语言、采用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传达电影的情感与主题,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三、创新与发展现代审美1.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G特效、VR等为电影创作增添更多可能性,使电影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 关注现实题材除了传统的神话传说,关注现实题材的影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如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教育等为主题的影片,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引发观众思考。
四、拓展市场与受众群体1. 多元化营销策略通过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如网络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2. 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电影产业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项目,拓展市场与受众群体。
五、培养与引进人才1. 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电影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现代审美观念的电影人才,为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引进外部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本地电影人才的水平与能力。
六、政策支持与产业扶持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与发展。
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电影制作成本,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南,作为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研究的深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历史为背景,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云南多元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这些电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观众了解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三、国内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探讨电影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社会现象及民族关系;二是从电影艺术角度分析电影的叙事风格、镜头语言、表演艺术等;三是从文化传播角度研究电影在推广民族文化、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作用。
2. 研究成果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内学者已发表了大量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对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此外,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也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研究价值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具有以下价值:1. 文化价值: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深入了解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2. 艺术价值: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风格、镜头语言、表演艺术等,有助于提高中国电影艺术水平,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
3. 社会价值: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推广民族文化、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作用,可以探讨电影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价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4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范文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篇一一、引言云南,这片壮丽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汇聚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在国内外电影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该地区的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特色与现状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内容上,这些电影往往以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在表现形式上,它们注重运用地域性的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然而,当前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电影制作的规模和水平。
其次,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人才。
此外,市场推广不足,导致很多优秀作品难以被广大观众所知。
三、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一)加强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电影产业。
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秀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和电影制作等方面,提高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整体水平。
(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题材与内容云南各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电影创作者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等融入电影创作中,丰富题材与内容。
同时,关注现实题材,反映当代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使电影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三)培养与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是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关键。
应加大对电影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建立专业的电影学院、举办电影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拓展市场,加强宣传推广拓展市场是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南,一个地理位置独特且民族多样性丰富的省份,孕育了众多的民族文化。
这一丰富的背景为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因此,以云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一)文化多样性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族风情为特点,展现了云南各民族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这些电影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
(二)地域特色鲜明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川秀美,自然风光独特。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云南的地域特色,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云南的自然美景。
(三)艺术价值高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使得这些电影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的电影艺术赢得了荣誉。
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现状(一)研究领域广泛目前,国内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电影艺术、民族文化、历史社会等。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题材的电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成果丰富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学术论文、专著、还有各类研讨会和展览等。
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题材的电影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国内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云南的民族文化,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这些作品也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和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引言: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电影题材。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讲述故事、展现风土人情等手段,不仅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也涉及到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以及文化建构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边疆想象1. 边境地区的特殊性云南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其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丰富多元的边疆文化的摇篮。
边疆地区经常被视为神秘、边缘、野蛮或野性的象征,因此这种边疆想象也常常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得到了表现。
2. 边疆想象的呈现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民族文化而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源泉。
电影通过展示边陲风景、少数民族的服饰物品以及独特的建筑,加强了观众对边疆地区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边疆文化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也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元素,突出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独特身份和生活方式。
二、民族认同1. 文化认同与包容性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展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强调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角色经常在面对现代化浪潮冲击时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思考自身的民族身份。
这种提醒观众关注和珍惜少数民族文化的呼吁,帮助人们加深对各民族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2. 云南少数民族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除了强调个体的民族认同外,也强调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影片中的角色常常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压力,为了保护自己的族群以及族群所依赖的土地、传统和社会秩序,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抗争、追求正义和公平。
三、文化建构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通过展示传统习俗、民族音乐和舞蹈等特色,传承和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这些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还通过角色的经历和内心的探索,传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保护的呼吁。
云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云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云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一、云南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地区。
云南的美丽风景、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电影拍摄的理想之地。
然而,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的电影产业,云南的电影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云南省的电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和创意人才。
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的电影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缺乏电影制作、导演、编剧等专业的人才队伍。
2.影院数量有限。
云南的影院数量相对较少,导致观众的观影选择受限。
而且,大部分的影院设施相对陈旧,无法提供良好的观影体验。
3.电影市场规模较小。
云南的电影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观众人数有限。
这导致了电影制作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投资,制作高质量的影片。
二、云南电影产业的发展机遇尽管云南电影产业现阶段面临一些挑战,但也存在一些机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1.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为影片的拍摄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云南的风景和特色文化可以成为电影的卖点,吸引更多观众。
2.地区政府的支持。
云南地方政府对电影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投资和引导电影拍摄。
云南省还设立了电影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和支持电影制作。
3.旅游业的兴盛。
云南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这为电影拍摄提供了更多的场景和观众资源,同时也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云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提升电影人才培养和创作能力。
云南电影产业应加强对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
通过引进优秀的电影人才和举办培训班等措施,培养更多的电影制作人和创意人才。
2.积极探索和挖掘特色题材。
云南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优势,电影产业应积极探索和挖掘这些特色题材,打造独具特色的电影作品。
通过展示云南的风景和文化,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实现产业升级和增值。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篇一一、引言云南,以其多元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
尤其是以云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更是以其深刻的边疆想象、鲜明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建构,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边疆想象边疆,作为国家与外界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征。
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边疆想象主要体现在对边疆地域、民族文化和边疆人民生活的描绘。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展现边疆的异域风情和多元文化。
例如,电影中的自然风光、民族服饰、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都构成了边疆想象的丰富元素。
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呈现和传承。
这些电影通过讲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感和奋斗,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性和共性,强化了观众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这些电影也通过呈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建构文化建构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价值。
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文化建构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整合和创新。
这些电影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艺术特色。
同时,这些电影也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构建了具有现代性和全球视野的文化体系。
五、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的相互关系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首先,边疆想象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电影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各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异域风情。
云南民族影视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可以看 出, 云南的民族影视在我国影视行 业具有一定的地位 ,
并且 具 有 渊 源 的 历 史 底 蕴 。 二、 云 南 民族 影视 优 势 分 析
外, 云南的气候十分适宜 , 人 们 居 住 非 常舒 服 , 适 宜 不 同行 业 在 此 进行 发展 。对 于 影 视 行业 而 言 , 取景非常重要, 而 云南 的
视行业中占 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根据云南的地理优势以
及人文优势, 对云南民族影视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民族影视 ; 发展历程; 现状分析 ; 云南
经济 /产业
《 合 作 经 济 与 科 技 》
N o . 7 x 2 0 1 4
云 南民族 影视 发展 历程及 现状 分析
口文 /保 伍
( 迪庆州广播 电视 台 云南 ・ 迪庆 )
[ 提要] 云 南是我 国南方 非常美 丽并且 具有特 色的 区
域, 因此在云 南民族影视发展 中, 显得 非常突 出。 由于具备 多
的特 色, 才能够让影视行业快速在某个地域 内生根发芽 , 从而 快速发展 到一定 的规模 。 而对于云南而言 , 不仅具备 良好的 自 然风光 , 由于是少数 民族 的聚集地 , 又有 非常好的人文 气息 。 因此 ,云南才 能够成为我国影视行业兴起较 为迅速 的地 区之
人文与 自然的完美融合, 从而实现天然 的秀丽风光 。
三、 云南民族 影视现状分析
随着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脚 步 不 断加 快 ,各 个 省区 也 开 始 了 自己 的 自然发 展 态 势 。 由于 云南 具备 得 天 独 厚 的地 理 和 人 文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分析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分析作者:鲁跃明来源:《科技传播》 2019年第1期摘要新时期我国电影文化高速发展,质量与速度难以匹配,近年来,电影文化粗制滥造现象明显。
少数民族电影目前存在发展放缓、传播效果下滑、创作条件不足等问题,新时期“一带一路”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提供了新的机遇。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注重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以突显我国民族政策等特征,展现出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
凸显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精神,使得各个民族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都能够接受与理解,以推动我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基于新时代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所处的环境,针对各个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从文化与思想统一角度,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影片,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够满意。
关键词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67-02自从2017 年启动“时代民族—云南15 个特有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以来,云南就在积极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剧本选择与主题筛选等,全面、系统地针对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电影,培养少数民族艺术特别电影创作专业人才,以期望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外文化交流。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选择中,须针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诉求与文化精髓,从人物形象、影像风格以及思想主题等入手,宏观、微观以及综观等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电影拍摄,使得电影能够符合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审美。
1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所以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世界罕见。
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地域风貌、民族民间文化故事等,为电影制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改革开放之前的《五朵金花》《阿诗玛》,改革开放之后的《青春祭》《云南故事》,再到新世纪以来至今《花腰新娘》《走路上学》,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制作历程蓬勃发展。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近年来,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备受关注。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云南的特色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云南多元文化的窗口。
这些影片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从电影题材的选择、影片创作风格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等方面,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题材选择上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云之彼端之愚公移山》以彝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彝族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双峰山下》展现了白族人民并肩奋斗的情景;《洱海边的摩羯座》则以白族风情为主线,描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观和家族观念。
这些题材的选择既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又具备普世的艺术价值,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其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影片创作风格上注重真实感和自然流畅的叙事。
这些电影往往选取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通过自然的光线和真实的场景还原了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独特生活。
同时,这些影片在叙事上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描述人物形象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传承和推广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电影通过展示特定少数民族的习俗、语言、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共情和理解的力量。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加深对其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同时,这些电影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推广了云南地区的文化资源。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研究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电影在处理少数民族题材时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和拟真化的倾向,导致了某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和挖掘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丰富和拓宽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面貌。
《2024年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范文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融合趋势不断加深,我国各地区的电影产业发展愈发显现其重要性。
其中,云南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民族风情,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展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多元化的观众审美,如何创新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现状(一)丰富的资源与独特性云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各民族独特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等,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灵感来源。
(二)面临的挑战尽管资源丰富,但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市场推广困难等问题。
此外,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新思路(一)加强资金与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投资中。
同时,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二)培养与引进人才人才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电影专业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内容与形式在内容上,应深入挖掘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在形式上,可以尝试跨文化、跨媒介的创作方式,如与网络、游戏等新兴媒体结合,拓宽电影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四)加强市场推广与营销加强市场推广与营销是提高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扩大电影的宣传力度。
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如旅游、文化等,通过联合推广,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云南的电影创作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展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向观众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本文将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云南乃至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和意义。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契机。
196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涌现出许多代表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题材片,同时也出现了描绘少数民族群体的电影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抗美援朝》(1964)、《小兵张嘎》(1963)等。
在云南,由于该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逐渐崭露头角。
1965年上映的电影《彝族大嫂》就是该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以彝族姐妹之间的感人故事为主线,直观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它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喜爱,也为未来几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繁荣提供了机遇。
80年代初,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电影《丘比特儿童》(1984)成为该时期的代表作。
该片讲述了少数民族儿童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以独特的角度传递了对儿童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怀与呼唤。
进入9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山花》(1996)和《西双版纳之恋》(1997)等作品通过对土家族和傣族群体的真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云南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困境的关切。
这些电影在国内外影展上获得了认可和赞誉,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影坛上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2024年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范文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呈现多民族边疆文化的丰富多彩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媒介,对于表达和传递文化信息,特别是关于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这些核心议题。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1. 地域的展现云南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成为电影创作者们钟爱的题材。
电影中,云南的边疆地区常常被描绘为一种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的空间,这种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沿。
2. 边疆文化的呈现电影通过影像语言,将云南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呈现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赞美,也是对边疆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3. 边疆想象的构建电影中的边疆想象,往往与现实中的地域和文化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电影的叙述和表现手法,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边疆想象,这种想象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也是对文化认同的反思。
三、民族认同在电影中的体现1. 民族文化的表达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对各民族文化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影像语言,电影展示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这些民族文化。
2. 民族认同的建构电影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和情节,建构起观众的民族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不仅是对某个民族的认同,更是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同价值的认同。
这种认同感在电影的情节展开和角色塑造中得以体现。
3.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电影的传播和推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从而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四、文化建构在电影中的作用1. 文化传承与发扬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
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
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
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
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
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
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内容简介: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
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
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
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
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
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
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
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
影片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
第二节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些反映爱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电影,与之前及同时期的中国电影相比较,在题材与叙事主题上都是一个突破。
譬如,影片《阿诗玛》根据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同名口头传说、叙事长诗改,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中,大部分都是以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等作为主题。
虽然在《内蒙春光》之后的一些民族电影大都避开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但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等的题材基本属于边缘题材,因为代表的是颓废。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谈情色变的情形依然有之。
在电影界,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某单位放映外国影片,放着放着,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黑影,原来是放映员的手掌。
这时,扩音器响了:注意,领导有话,这里要挡一挡。
被遮挡的镜头其实正是男女主角谈恋爱的亲昵镜头。
可以想见,在全国人民面前载歌载舞、大胆谈情说爱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和《芦笙恋歌》在当时是多么的另类。
正是因为这样,电影《阿诗玛》从剧本诞生到公映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
早在1956年《阿诗玛》的电影剧本便诞生了,但在1964年影片摄制完成后,被认为是恋爱至上的大毒草、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影片,之后,在中宣部发出的《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一些坏影片的通知》中成为七部坏影片之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影片又因被定性为宣传恋爱至上的修正主义大毒草而遭到批判。
即便是在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后,《阿诗玛》仍然被认为再百花齐放,谈情说爱就是不能放。
直到1979年元旦,《阿诗玛》才在全国上映。
此外,影片《五朵金花》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几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内容的故事片之一。
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政治语言和政治口号,但却很好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风景美、人物美、音乐美、色彩美和社会风貌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象和一个和谐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的形象。
但是,这些影片并不仅仅只是在讲爱情,它们也与国家、民族有关。
换言之,爱情题材、视听愉悦主要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为观众的各个民族从中所获得的一切视听快感,将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
从影像传播的效果来看,这种间接的宣传方式要比直接的反复灌输更为有效,因为任何意识形态目的的达致终究是以影像信息的传通为前提的,观者只有接触、看懂并喜欢某部影片,才谈得上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和接受。
第三节对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的创新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方面也有所创新。
《五朵金花》的插叙手法和《芦笙恋歌》的倒叙手法等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比较少见的。
在叙事结构上,为了体现新中国维护边疆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的主题,大多数的民族电影通常都采取矛盾与解决两个段落的传统模式,即在情节叙事上,依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遵照线性的、因果关联的逻辑关系,采取单层或双层的情节结构,即单一反映革命、斗争或将革命、斗争与感情相互交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推动剧情发展但影片《五朵金花》的叙事结构与同时期的其他一些民族电影有所不同。
影片的构想源自一篇反映12个白族女性在大跃进中的先进事迹的新闻作品,在曲折的叙事线索中,讲述了一个充满误会和巧合的有趣的故事:再次,影片成为宣传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如《五朵金花》中出现的自然人文风光使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夕、苍山、洱海、蝴蝶泉、石林、阿着底声名鹊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项目和观光胜地;云南大理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金花的故乡,白族同胞一度兴起向片中女主角金花学习的运动,还在当地城市中心的文化广场树起了五朵金花的雕塑群像;金花和阿诗玛不仅成为勤劳纯朴的大理白族女性和热爱自由、敢于斗争和反抗的撒尼人的代名词,而且也常常被用来泛指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综上所述,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爱情片、歌颂型喜剧、音乐歌舞片的全新尝试实现了寓教于乐。
这一类充满音乐、歌舞、爱情表达的民族电影,由于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颇具异域特色的风光、歌舞、服饰、民俗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让人眼前一亮。
现实中,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观众而言,民族电影的魅力和识别标志正在于电影中独有的异域风情、少数民族特色所形成的陌生化效应。
尽管,正如所论述的,民族电影的成就、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于此。
相对于以往直奔主题的剿匪反特片和民族团结片,爱情片虽然没有采取直接的口号式的宣传,但恰恰是它对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侧重才使其中负载的维护边疆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建构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意识形态职能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实现。
对于现在乃至今后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而言,这一类影片的借鉴意义也许更大。
内容简介: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
随着时代的前进,音乐与社会生活的亲缘关系日益显著。
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而来的。
音乐作品既有抽象性,又有多义性,音乐所产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广泛的。
由于音乐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
随着时代的前进,音乐与社会生活的亲缘关系日益显著。
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而来的。
音乐作品既有抽象性,又有多义性,音乐所产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广泛的。
由于音乐形象具有优美、崇高的特性,能够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所以,人的一生中几乎谁也离不开音乐,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听到琴声、歌声、鼓声等音乐行为。
就连街头巷尾不时传来小商小贩的叫卖调也属于一种音乐行为,这一系列的音乐行为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们在这些音乐的氛围里生活或生存着。
那么什么是背景音乐呢?所谓背景音乐就是在一定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时间里播放的音乐。
背景音乐又称为环境气氛音乐或情绪音乐,它正在无孔不入地闯入人们生活的各个空间或领域,而且同广播、电影、电视的关系尤其密不可分。
例如,抚顺广播电视台直播板块节目《七色光环》中曾有《绿岛》栏目,它是文学节目,文学和音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从艺术手段来说,文学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因而它是语言艺术;音乐的媒介是声音,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结构,因而它是声音艺术。
尽管这两者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但在演员朗诵每首散文、诗歌的背后都选择了与内容相吻合的背景音乐,两者合二为一,使听众在诗文中听到音乐,两种艺术交相辉映,衬托和深化了文字稿件的主题,增强了广播节目的感染力。
凡经过精心编辑和精心选用的背景音乐,听起来无不令人回味深长,精神振奋。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背景音乐的选择不应该有随意性,它要根据节目的属性、内容、形式而合理选择。
这样才能使稿件与音乐水乳交融。
背景音乐无一定的模式,它有轻盈的、优雅的、温柔的,还有戏剧的,可以说包罗万象。
为更好地烘托主题,它有时还可以采用器乐曲、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如选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舒伯特的《小夜曲》,巴达奇芙斯卡的《少女的祈祷》,克莱德曼的《星空钢琴家》,我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这些乐曲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性,而且还可以和口播语言的节奏和气氛相吻合,具有疏导人们的情绪、提高审美气质、深入稿件主题等作用。
电视剧《渴望》的音乐主要通过三首歌曲穿针引线,推动剧情。
同时还采用《梁祝》作为背景音乐,以回忆时态出现,三首歌的旋律与《梁祝》音乐在曲式、调式上统一重合,反复交错,作为全部的背景音乐淡淡而起,从而完成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的意境。
影视作品中音乐直接作用于观者的心理感官,不同的音乐效果出现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听者的心理感受往往会产生超出音乐本身内容的巨大的情绪感染力。
首先,音乐的描绘性功能这种音乐主要是对画面中的某种环境、景物或富有运动性的动作做某种描绘,把握画面上呈现出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音乐形象来加以强调和渲染。
例如,为影片画面中的紧张追逐和格斗、狂奔的马蹄、飞驰的汽车配置的音乐,作曲家首先把握住画面视觉内容中所包含的运动特征,把它相应移植到特定的音响结构中,用音乐手段加以模拟。
在对一些景物的描绘中,美丽的田园景色往往与牧民风格的音乐相结合,辽阔宽广的画面与舒展悠扬的音乐相结合。
在一些紧张恐怖的影视里,描绘性音乐更是可以发挥潜能,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状态,配合画面,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渲染和制造紧张恐怖的气氛。
其次,音乐造成背景气氛性功能这种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既不着意去描绘什么客观景物,也不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内心的活动,更不是作者对画面中的某些事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