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50-70年代思潮

!
英 雄 的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是 我 们 亲 爱 的 家 乡 。
宽 广 美 丽 的 土 地 ,
跨 过 奔 腾 的 黄 河 长 江 ;
越 过 高 山 , 越 过 平 原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歌 唱 我 们 亲 爱 的 祖 国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 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 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 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 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 文化教育。
教训:
此次讨论首开以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 方式解决文艺问题,给当代文学的此后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关于《红楼梦》的印象 ●关于新旧“红学”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 学”。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
1、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 研究中“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 把这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 为文学现象 加以探讨。
3、文革宣传画
文革宣传画
主要参考书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后练习:
请借阅《武训传》的电影剧本,思考我们 应当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 关系。
《当代文学史》(上)50年代-70年代文学

21
1、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价《红 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 传”,说《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 作。俞平伯认为《红楼梦》主要风格是 “怨而不怒”,对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 这个观点主要表现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分析 上,提出“钗黛合一”论 。
33
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 一部描写解放后农村 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 秀长篇。它的发表, 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 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34
《三里湾》成功地塑造 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 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里湾》在揭示农业 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 矛盾时,没有有意去设 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 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 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 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 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 阵势”,也不故意地将 矛盾推向两个极端。
18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红楼梦》研究 中主观唯心论的批 判,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二次大规模的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
19
俞平伯
俞平伯一生研究古典 小说《红楼梦》,学 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 贡献,是继胡适之后 的“新红学派”的代 表人物。
俞平伯 20
首先发起这一论 争的是两个青年 人——李希凡、 蓝翎。
批判者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着重从三个方面 对《武训传》进行了批判:一是认为《武训 传》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批判者承认武训传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 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 压迫,反映了旧社会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 牛马不如的生活。但他们又认为……。二是 认为作品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三是认为作品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历 史发展的面貌。这些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而也是错误的。
第一章 50-70年代文学概述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频繁的政治运动 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文坛三公案” “文坛三公案” ● ● ●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年对电影 1954年对 红楼梦》 年对《 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参见课本第32 35页 32(参见课本第32-35页)
《武训传》出品年代:1950 武训传》出品年代: 出品单位:昆仑影业公司 出品单位: 编剧: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导演: 演员:赵丹、 演员:赵丹、黄宗英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1、采用政治运动和群众斗争的方式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是不正确的。 是不正确的。 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2、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3、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 麦克法夸尔、 革命的中国的 兴起(1949—1965 1965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兴起(1949 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 、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 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 召,适应和追赶形势;现代作家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 省行为。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八)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
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 动。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 眉剑出鞘。
四、 50年代、60年代矛盾冲突和文 学运动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 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 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 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 艺思想斗争。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
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 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 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 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 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年7月孙瑜拍摄,赵丹主演。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 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 传〉的讨论》。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
1、作家构成成份的变化:作家出身从长江三
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2、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被看作是服务 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作家文化素养的变化:学历普遍下落,文 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 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 严重缺乏。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 批判
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
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 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 学创作的问题。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50至70年代文学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50年代 ——70年代小说

第三节现实生活题材
一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线,描写农村改革 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和农村面貌的变化。 1代表作家: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山药蛋派” 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20世纪 50.60年代文坛的赵树理,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人称“西李马胡孙”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 《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 近的作品。作品多以山西农村生活为描写的对象。追求生活 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走的是一条民族化,大众 化的道路,艺术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法和口语化的写作 特点。语言朴实,清新,风趣。代表作品:马烽的《一架弹 花机》、赵树理的《登记》 《三里湾》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 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杨沫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 的成长史
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 小说以 “九·一八” 事变到 “一 二· 九” 爱国学生运动这一历史时 期为背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 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 民族矛 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 子的觉醒与分化,表现了中国一代青 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 革的青春。
2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像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
a受五四启 蒙思想影 响 父母之家 b遇到余永 丈夫之家 泽 c卢嘉川的启 蒙
走向革命成为共产党员 d江华的指 引
3、 林道静成长过程的政治意蕴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卢嘉川知识分子型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英雄) 江华中国化工人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英雄)
2《红日》结构主线
我军涟水战役受挫 莱芜战役大捷 孟良崮全歼国民党七十四军
50-70年代小说1

《百合花》
1、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
不写重大事件。 2、“家务事,儿女情”,通过生活的侧面塑造伟大而 又平凡的普通人。小战士的形象,是本时期英雄形象 的一个突破。 3、结构细致严密,剪裁得当,一气呵成,而又首尾呼 应。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呈露,有层次感。 4、独具匠心的细节,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起 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被子”,“野菊花”等。
。
(1)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
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以共 产党的“一支常胜英雄军” 与国民党的精锐74师之间展 开的一系列殊死战斗(涟水 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 役)为核心,将笔触从军、 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 班,从高级将领写到普通战 士,从部队写到地方,从前 线战场写到后方日常生活情 景,表现了对社会生活和斗 争的整体把握的趋向。
《红旗谱》:农民革命的壮丽史 诗
梁斌
梁斌(1914---1996):原名梁
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 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著名 的“二师学潮”。曾任《武汉日 报》社长、中央文学讲习所党支 部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协理事等职。后在天津从事 专业创作。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 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 影响广泛。被当时评论家称为概 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 史、革命史”。艺术上也有自己 的特色。第二部《播火记》 (1963)、第三部《烽烟图》 (1983)出版,但艺术高度都不 及《红旗谱》。
《红旗谱》 《红日》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专著推荐: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
50至70年代文学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1)作协与文联:以“党组”为权力核心 的各级作协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家的文学活 动进行政治、艺术领导与控制,保证文学 规范的事实,并从人事管理上取消作家的 独立性,使之依附于国家机器。 2)各级作协、文联所办刊物成为官方发 布文艺政策、组织与推进文学运动、引导 和培养读者的阵地
3、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e 故事性强,情节离奇曲折,多采用串珠式结构,由一 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连缀成篇。 2)主要作品
4、具有个体属性的抒情式叙事:孙犁、茹 志鹃、刘真
第三节 文革文学
一、文学的存在方式与主要 特征
1、日益激进的文艺思想
1)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的简称。1958年由毛泽东 正式提出,并由周扬在《新民歌开拓了诗 歌的新道路》中做出具体阐述。与传统的 现实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 所强调的“真实性”与革命的倾向性相结 合的路向,在两结合中被进一步强化为用 革命的理想和浪漫精神来整合复杂的现实, 最终用倾向性代替真实性,
50~60年代文学史概况

3. 影响:
对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不仅没有进行 纠正,反而予以肯定,“左”倾思想明显,指导思想上发生 了严重失误。
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 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 重的“苦操奇行”行 乞兴学
3. 影响
➢ 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 存在的片面之处为以后的文艺发展埋下隐患,如片面强 调塑造新英雄人物等。
第三次文代会
1. 时间: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
7月23日毛泽东接见部分代表
2.主要内容(P45)
➢ 总结了第二次文代会以来的成绩和经验; ➢ 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 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
新红学派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 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 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使《红楼梦》研究发生了革 命性变化,新红学派逐渐代替了旧红学派。后来人称其后的 研究就叫“新红学”。
俞平伯
2. 对俞平伯的批判
➢ 批评俞平伯的唯心主义批评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 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 义作品。
➢ 批评俞平伯否定了《红》所体现的具有丰富人民性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批评俞平伯醉心于琐碎的考证。
3. 影响
➢ 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中的问题
➢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胜利,污 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国民族。
1950-70年代非主流小说

非主流文学
对既定文学观念的怀疑,对 “启蒙意识”和 人道主义的保护和重建,是当时“非主流文学” 的思想特征。
非主流文学产生的阶段:
1956-1957年,被称为“百花时代”的阶段; 1961-1962年,是对文学政策进行调整的阶段; 或产生于文学控制虽十分严厉,却存在某种个 人写作、“发表”空间的时候(如“文革”后 期)。
发表时被认为“不合时宜”。
小通讯员的性格: 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怯于与异性交往。
新媳妇的形象: 活泼可爱,热情,真诚。
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表达: 作家的创作目的 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 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 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 是通过对小通讯员性格和新媳妇形象的刻划来表 达的,而景物和往事则作了烘托。 (要注意把握普通人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
《红豆》 写作背景:
1957年7 月,《红豆》由《人民文学》的 “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 表。 小说发表以后,《人民日报》、《中国 青年报》、《文艺月报》等对它进行了将近 一年的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 “人情味”和爱情观。
这篇小说所关注的题材,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 的细腻,以及整体风格上的优雅,都和我们所 接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很大区别。它 固然在写革命和爱情之间的矛盾,但表达方式 却游离出了当时已经逐步规范化的语词和观念。
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 2、笔调:从轻松到凝重。
女性视角(“我”)的作用: 1、在女性意识表达上。 2、在故事情节发展上。 3、在清丽风格形成上。
《红豆》 宗璞介绍:
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红豆》、 《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 选》、《丁香结》等。
1950年至1970年中国大陆通俗文学之我见

1950年至1970年中国大陆通俗文学之我见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发展方向也是多姿多彩,其中,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特别的体裁类型,它的发展久盛不衰。
所谓通俗小说,即是为满足社会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
它以娱乐和消遣大众作为创作目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传奇色彩,笔墨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历史等类型。
通俗文学的发展是久盛不衰的,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代的拟话本小说、清朝的四大谴责小说以及清末民初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体现。
但是,从建国后开始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政治活动和以阶级斗争为主的路线政策,导致通俗文学的市场趣味与建国后的政治教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读者现实的阅读心理要求扩大通俗文学的生存空间,而主流文学则力图将文学纳入硬性的政治规范之内,所以通俗文学的创作、出版都受到挤压,发展丧失了活力。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通俗文学只是丧失了发展活力而并非是发展中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建国后的政治压抑,使得通俗小说的发展艰难缓慢,这就促使了通俗小说的发展不得不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顺应时代的要求呢?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聪明的作者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为通俗小说戴上了革命的帽子,其效果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还能起作用,这样一来,不仅发展了通俗小说,而且与当时的政治教化也不相互冲突。
从当时比较流行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及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来看,这些作品使用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典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方式,总体上有着章回小说的痕迹,并且大量使用巧合来营造通俗小说所需要的传奇性效果。
同时,小说以革命和斗争为主要故事内容,不管经历多少磨难打击,小说的结局往往都是让人欢喜的,隐约之中暗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紧迫性,这使得小说紧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
50—70小说(二)

白先勇小说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白先勇受到《红楼梦》等 古典小说较深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以形写神的手 法,同时融进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 在结构上,把传统的纵剖面的写法与西方的横断 面的写法相结合,总体上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 在局部又常借鉴西方现代派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重视对语言基调的把握,追求传统语言与现代语 言的契合,文笔洗练、明快、精美,无论叙事、 描写、对话都精练纯粹,体现出汉语的魅力。
.
由现代诗发端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在60年 代达到高潮。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 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全面崛起。 《现代文学》的创办者有白先勇、王文兴、陈若 曦、欧阳子、叶维廉、李欧梵、刘绍铭等,他们 办这个刊物的目的在于“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 近代艺术学派潮流、批评和思想”,“试验、摸索 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发刊词》)。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深刻 影响,它对现代派文学在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刘以鬯(1918─2018,浙 江镇海人,生于上海,原 名刘同绎,字昌年)1948 年赴港后,著有长篇小说 《酒徒》《陶瓷》《岛与 半岛》《对倒》,中短篇 小说集《天堂与地狱》 《寺内》《一九九七》 《春雨》《白色里的黑色, 黑色里的白色》,此外还 有散文、评论集等。
刘以鬯
1963年出版的《酒徒》是刘 以鬯的代表作。 作品全方位地表现了现代都 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透视了在金钱支配下现代人 灵魂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酒徒》在艺术上明显地受 到乔伊斯、福克纳等西方现 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整部作 品写主人公酒醉和梦境占了 很大的篇幅,借助醉与梦的 荒诞来折射现实社会的病态、 畸形和不合理。
2十七年文学

报告文学:《我们这时代的人》徐迟、 《亚洲新大陆的崛起》黄钢、《小丫扛大 旗》黄宗英,等
戏剧: 新生活话剧:《龙须沟》(老舍)、《明 朗的天》(曹愚); 历史剧:《茶馆》(老舍)、《蔡文姬》、 《武则天》(郭沫若),《关汉卿》、 《文成公主》(田汉)
50-70年代的文学概况
1、文学背景 2、管理形式 3、主要作家 4、重要作品
一、文学背景
1、确定文艺的性质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 艺为政治服务。 把延安文学确定为文学发展的方向: 必须写工农兵生活,注重塑造先进人物和 英雄; 必须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歌颂;必须 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风格和形式必 须易懂、明朗;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 二。
中国作协: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是 中国文联中最重要的分会。 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艺术控制, 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作家都隶属于作协,国家发工资。 不合规范则开除作协、降职降薪、下放 农村、工厂;开除工职;以致监禁或劳改。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1、一些40年代的重要作家边缘化: 沈从文:转向文物研究; 钱仲书: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 张爱玲、朱光潜、废名、李健吾、穆旦等。 2、一些作家检讨自我,努力适应新时代: 茅盾、曹禺、老舍、巴金、郭沫若等 但他们的艺术生命实际已经结束。
2、改造知识分子,培养工人、农民作家。 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 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 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 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设想; 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 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 与螺丝钉”的关系。
1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当代文学史》导论 •二、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第一次文代会和历次批判运动 •四、本时期的文艺政策及其调整 •五、本时期的文学理论论争
1
一、 《当代文学史》导论
•概念:现代文学之后的中国文学 •上限:1949年:建国或第一次文代会 •下限:现在 •分期: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
15
•对于胡适的批判不限于文学,而且包括政治学、哲学、 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批判,成为运动的焦点。郭沫 若1954年11月8日对《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周扬的 《我们必须战斗》的长文,是要求文化界、学术界毫 无例外投身“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 的严重斗争的动员令。在这期间,报刊发表了知名作 家、学者的大量批判文章。1955年3月到1956年4月, 三联书店(北京)共出版了收入这次运动中发表的论文 的《胡适思想批判》8辑,近二百万字。另外一些出版 社也出版有类似的“批判文集”。 •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于1954年10月31日至2月8 日,召开了8次联席扩大会,就《红楼梦》研究中的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文艺报》的错误展开批评 讨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 组织专题批判小组,撰写批判文章。
13
(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
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 小说。在此前后受批评的还有长篇小说《战 斗到明天》(白刃)、《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碧野),电影《关连长》等。《我们夫妇之间》 的问题是“歪曲了嘲弄了工农兵”,“迎合 了一群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它正被一些人 当作旗帜,用来反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 因而,这些批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文代会 确立的文学规范。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 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 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 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 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 方向。
50~60年代文学史概况

双百方针的提出
1. 基本情况:1956年5月2日由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 。
2. 具体内容: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 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 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 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总是应当通过艺术界科 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 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 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 识形态问题,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 。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1902~1985)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
家、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 的精髓。
胡风和妻子梅志
▪ 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 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
“锄毒草”的问题; ➢ 提出今后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 ➢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 影响:
对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不仅没有进行 纠正,反而予以肯定,“左”倾思想明显,指导思想上发生 了严重失误。
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 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 重的“苦操奇行”行 乞兴学
3. 影响
➢ 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 存在的片面之处为以后的文艺发展埋下隐患,如片面强 调塑造新英雄人物等。
第三次文代会
1. 时间: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
7月23日毛泽东接见部分代表
50-70年代小说1

1、通过奇特新颖的题
材内容,一波三折惊心 动魄的情节故事,以及 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描 写,大大强化了革命战 争小说的传奇性,也极 大地提高了传奇小说的 艺术品味。
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个
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 物形象。尤其是孤胆英 雄杨子荣的形象成为我 国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 廊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 型已。
以史诗的彩笔,展现了一副绚丽多姿、壮阔雄浑 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成功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
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带有世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
进无产阶级的农民英雄。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 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 其次,其性格的另一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 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 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 国农民在党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起点。朱老忠是当 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第一个比较成功的民族英雄形象 。
浪漫主义的革命英雄传奇:以《林 海雪原》为例
所谓“革命英雄传奇”,有《铁道游击队》、
《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 等小说。此类小说更接近“通俗小说”的艺术 形式,比如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悬念的设置, 英雄的传奇行为和草莽气质,语言的通俗化和 大众化等等。以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加入革命 历史叙事,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红旗谱》:农民革命的壮丽史 诗
梁斌
梁斌(1914---1996):原名梁
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 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著名 的“二师学潮”。曾任《武汉日 报》社长、中央文学讲习所党支 部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协理事等职。后在天津从事 专业创作。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 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 影响广泛。被当时评论家称为概 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 史、革命史”。艺术上也有自己 的特色。第二部《播火记》 (1963)、第三部《烽烟图》 (1983)出版,但艺术高度都不 及《红旗谱》。
1950—1970年代

1950—1970年代摘要:1950-1970年代中国儿童小说中的空间主要是指文本中少年儿童的生活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两种形式。
公共生活空间包括学校、农业社、部队或军营,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空间形式,具有革命性、集体化特征。
私人生活空间主要包括家庭、游戏场所与身体,身体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
私人空间在公共空间视域下,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无序、没有意义的空间形式。
公共空间形式对少年儿童不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作家还通过“去家庭化”、“非游戏化”、“身体受难”等叙事模式,影响着少年儿童,使其从私人空间中迅速分离出来,更好地融入公共空间。
由此导致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政治空间逐渐渗透、排挤、驱逐,乃至取代了少年儿童的私人生活空间。
关键词:1950-1970年代文学;儿童小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一、1950-1970年代儿童小说中的空间形式1950-1970年代中国儿童小说中的空间主要是指文本中少年儿童活动的生活空间,它可分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农业社、军营与学校。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集体化的空间形式,占据着主导地位。
私人空间主要指家庭空间以及游戏空间,还有身体本身。
身体也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性单元。
“身体的空间性并不像外在物体的空间性和空间感觉的空间性那样是一种位置的空间性,而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也就是说身体是一种特殊的私人空间形式。
一般而言,私人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视域下,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无序、没有意义的空间形式。
这在革命年代的儿童小说文本中表现得极为鲜明,因为文本中的儿童几乎全被从家庭和游戏空间中引导进入政治化的社会公共空间中了,属于个人化和私密化的儿童私人空间遭到放逐和挤压。
甚至出现了私人空间的失位或者变形。
作为1950-1970年代中国儿童小说中公共空间形式之一的农村,再也不是古代社会或乡土中国里宁静、停滞、闭塞、松散的自然村落了,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如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形成的热闹繁荣的政治组织——农业合作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年轻作家: 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 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 潮诗歌第一人 《相信未来》、《海洋三部 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了心胸。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的文艺观与毛泽东的文艺观有较大分歧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 1“主观战斗精神”就是主观(创作主体——作家本 身)和客观(创作对象——材料)的相互突进、相克 相生 强调艺术真实 毛泽东要求:文艺直接为政治目的(消灭日本侵略 者,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服务。在毛口号的号召下 九出现了很多犯了客观主义 ,主观公式主义错误的 作品。这些作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般不能真实 的反应客观现实,也不是作者真实的体验传达。 2“精神奴役创伤说” 反对将工农理想化 毛泽东《讲话》:贬低知识分子,抬高工农、强调 知识分子自觉改造,向工农看齐
步伤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66年5月-1976年9月的文化大革命,“是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 乱”。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文化大革命思想根源探究
(二)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 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清在上海召开部 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纪要》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纪要》主要内 容:即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966年5月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通过了由康 生、陈伯达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五一六通知》 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毛的“无产队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的理论”,“文艺黑线专政论”被正式写入其中。 《五一六通知》成为百分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 件。三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革正式开 始。
(八)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
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 动。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 眉剑出鞘。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 批判
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
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 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 学创作的问题。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
1948
总结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认为其错误主要 是三点:一是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思想,二是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 义,三是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了历史发展 面貌。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就是为了统 一政治口径,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我们党发动人民 战争、以武装夺取政权这段历史合理性的深切认 识,希望通过一场文艺批判借以澄清知识分子观 念上的“混乱”,以便把人们迅速引导到正确的 思想轨道上来,确保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贯彻执行, 确保社会主义文学方向的健康发展 。 《武训传》批判的影响: 开权力介入文学批评的先河,文学被政治粗暴干 涉。
四、 50年代、60年代矛盾冲突和文 学运动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 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 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 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 艺思想斗争。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革命战歌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谁要敢
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出身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三)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学 1革命样板戏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2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造反派与 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小说《初春的早晨》、 《虹南作战史》《西沙儿女》(浩然)等。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决裂》等,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贬斥作家”:
就是被排斥于当代新文学创作之外逐渐流失 消隐了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主要有胡风、路翎、鲁藜、牛汉、绿原、 吕荧、冯雪峰、艾青、丁玲、萧乾、萧军、吴祖 光、李长之、穆旦、徐懋庸、施蛰存、傅雷等。
“中心作家”:
就是当代新文学的主流主体作家群体。 进入50年代之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 主潮的作家,主要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 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 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成为文学创作 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
1、作家构成成份的变化:作家出身从长江三
角洲向黄河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转移 2、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被看作是服务 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作家文化素养的变化:学历普遍下落,文 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 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 严重缺乏。
是作者“感叹身世”、“情场忏悔”、“为 十二钗作本传”的记实;《红楼梦》的“主 要观念”是“色”、“空”、“最大手段” 是“写生”,作品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 作者的理想是“钗黛合一”。 因此俞平伯得出的结论是:《红楼梦》是一 部自然主义的记录作者自身经历的情场角逐 的才子佳人小说。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是“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为十二钗 作本传”的纪实之作。批评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自 然主义、唯心主义”的,否定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 义名著鲜明的反封建主题。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主要观念是“色”和 “空”,作者的理想是“钗黛合一,平等对待,无 所褒贬”。批评者认为这些看法并不符合作品实际, 是背离了作品的思想倾向的。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个性之所在”。批 评者认为,这种观点与作品的主要内容不符,也抹 杀了作品强烈的反封建斗争倾向。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50年代、60年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被看作是 “当代文学”的开端 。 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确认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
文艺事业的总方向 确定新中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的总方针
二50年代、60年代文学特征:
1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 2创作方法的单一: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
主义 3美学追求 :强调崇高
三50年代、60年代作家与创作
三种情形作家的境况:“边缘作家”、“贬斥作 家”和“中心作家”。 “边缘作家”:就是被徘徊于当代文学主流之外的 作家群体。 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萧乾、李健吾、师陀、 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冯至、艾青、田间、 臧克家、夏衍、田汉、张天翼、周立波、沙汀、 艾芜、卞之琳、骆宾基等。
五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提 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 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 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八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
(四)文革文艺理论的出台 文革阴谋文学的理论依据:“根本任务论”,(努 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 本任务。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人物中突 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 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 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 “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思想、 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合);以成长中的 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 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 人物(三陪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
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 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 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 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 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年7月孙瑜拍摄,赵丹主演。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 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 传〉的讨论》。
(五)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六)文革的非遵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