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会判断是哪种偏差)
13.认知启发包括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14.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主要受个人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的影响。
15.凯利提出三度理论,他认为人们归因过程中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16.归因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即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一贯性(针对情境)、一致性(针对人)。
17.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18.归因原则包括协变性原则、打折扣原则。
19.决策树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合意性和可能性。
20.态度的三个成分包括认知因素(基础),情感因素(核心与关键),意向因素(作出行动前的思想倾向)。
21.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2.态度抵制的办法:贬损信息源、歪曲信息、掩盖拒绝。(会判断属于哪种方法)
23.态度改变的模式:(会判断属于哪种模式)
⑴外部刺激:传达者、沟通本身、情境
⑵目标靶:对原态度的信奉程度、预防注射、人格
⑶中介过程: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符机制、反驳。
⑷结果
24.人际沟通方式中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影响力最大。
25.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过程包括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6.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7.“武器效应”柏克威茨指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现象称做“武器效应”。
28.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
29.群体结构:环式(保证了群体成员平等的人际交往)、链式、Y式、轮式(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和领导)。
30.导致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与冲突。
31.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奖励、奖励方式、沟通。
⑴奖励对合作或竞争倾向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一般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
⑵奖励方式:人们的动机指向会强烈影响合作或竞争倾向。
⑶参与者之间进行沟通,可以明显地提高合作的比例。
三、简答:
1.图式在社会知觉中有哪些作用?
⑴帮助人们提取信息。⑵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⑶同化信息,提高效率。⑷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2.态度的特征。
⑴内隐性⑵对象性⑶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⑷恒常性或抗变性
3.态度的作用与功能。
⑴作用:
①影响社会性判断②影响耐力③影响学习效果
⑵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或理解功能
4.“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的启示。(怎样改变态度)
⑴要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力避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⑵如果要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5.人际交往的原则。
⑴交互原则⑵功利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⑷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6.责任扩散实验揭示的结果。
研究表明,他人的数量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7.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